古代常用的三种纪年法

合集下载

中国历代纪年方法

中国历代纪年方法

中国历代纪年方法
中国历代纪年方法有很多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公元纪年法:这是我国今天采用、也是世界上通用的纪念方法。

2.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纪年方式之一。

自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开始干支正式用于纪年。

3.年号纪年法:我国古代最初是按照君王即位的年次纪年,如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等等。

4.民国纪年法:1912年中华民族成立后,定1912年为民国年号。

从此又有了民国纪年法。

5.生肖纪年法:十二生肖之说起于东汉,汉前未见记载。

生肖可以用来推算一个人的年龄、出生的年份,历史上也使用过生肖
纪年法,如元代就有“泰定鼠儿年”(泰定是元泰定帝的年号,鼠儿年即甲子,为公元1324年)的记载。

6.星岁纪年法:战国时代,天文占星家根据天象纪年,有所谓星岁纪年法。

星指岁星(即“木星”),岁指太岁(古代天文
占星家设想出的假岁星,又叫岁阴、太阴)。

故有岁星纪年法和太岁纪年法。

纪年法

纪年法


戊戌变法



庚子赔款



辛丑条约



辛亥革命


九、古代历法不一致
?
古代历法不一致
,
读古书时要特别注意。如《春秋
·
成公八年》说

二月无冰

,这用的是
周历,相当于夏历十二月。
《孟子
·
梁惠王上》说:

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
2
、岁星纪年法
?
是把黄道一周天由西向东分为星纪、玄枵等十二次,岁星(即木星)由西向东十二年绕天
一周,每年行经一个星次。例如,岁星运行到玄枵范围,就把这一年叫做

岁在玄枵

,下一
年就是

岁在娵訾

,十二年周而复始。
八、记年法
?
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王公在位纪年法、王公年号纪年法、岁星纪年法、太岁纪年法等。
?
1
、王公在位纪年法
?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骰之战》


三十三年春,秦师
过周北门。
” “

也是用周历,
相当于夏历五六月。春秋战国的历法有夏历、殷历、周历等。
?
3
、太岁纪年法
?
是把黄道一周天由东向西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辰,设想有一个假岁星,叫

古代纪年月日法

古代纪年月日法

古代纪年月日法
(1)年号纪年法:由汉武帝开始有年号。

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依次为二年、三年等。

例如,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2)干支纪年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两字相配,六十年周而复始,用以纪年。

也可以用来纪日。

纪年,例如,丁卯三月;纪日,例如,是月丁未。

年号与干支可以兼用,例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

简便的干支纪年推算法
公元年÷10,余数-3,得数为天干;
公元年÷12,余数-3,得数为地支。

例如1999年,1999÷10,余数为9,9-3=6,天干为已;1999÷12,余数为7,7-3=4,地支为卯,1999年就是已卯年。

如果余数小于3,加上一个除数再减3。

例如2001年,2001÷10,余数是1,加上10等于11,11-3=8,天干为辛;2001÷12,余数是9,9-3=6,地支为巳,2001年就是辛巳年。

如果余数-3得0,就是天干或地支的最末一位。

例如1995年,1995÷10,余数为5,5-3=2,天干为乙;1995÷12,余数为3,3-3=0,地支为亥,1995年就是乙亥年。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是:灵芝纪年法、紫府纪年法、孔子纪年
法和元嘉纪年法。

1、灵芝纪年法:是周代的一种时间统计方法,它的出发点是“万
物之始以灵芝孕生”,以此为依据,将一年划分成十二个月,每月有
三十日,因此一年为三百六十日。

它以灵芝的升降为依据,划分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大满12个节气,然后统计时间,纪年这一法,一直延续到了汉代,甚至到了隋代都在使用。

2、紫府纪年法:是先秦时期的一种纪年法,它以紫府为起点,以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端的节气作为今年的开始,纪年这一法用
的也挺多,出现在《史记》、《春秋》里多次,甚至汉代仰太郎时期
也有使用的记录。

3、孔子纪年法:是孔子为了记录历史建立的一种纪年方法,就是
以孔子诞生曰为一年的起点,然后以后每一年都根据孔子去世曰来累加,比如说孔子去世曰是公元前5,那么公元前4就是孔子诞生曰,到
公元前1就是孔子去世曰,这一法也一直延续到了汉代,曹植用这个
纪年法来记载他的传记《曹植传》。

4、元嘉纪年法:是汉代所确立的纪年法,它以建元年为一年的纪元,以后每一年都根据建元年来累加,比如说建元公元前1年,以后
就是公元前,以后每一年都是+1,到公元后也是+1,这就是元嘉纪年法,它在唐代出现,并在宋明元代大行其道,可以说是漫长的时间里
一直经久不衰的纪年法,直到明代都在使用。

古代计时

古代计时

【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如《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群英会蒋干中计》:“伏枕听时,军中鼓打二更。”《李愬雪夜入蔡州》:“四鼓,恕至城下,无一人知者。”《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1°纪年法
我国古代的纪年法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如“魏安厘(音同“厘”)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就是说,魏国安厘王即位的第二十年,秦昭王的部队已经打败了赵国驻守在长平的军队。《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十年”即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崤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是说鲁僖公三十三年的春天。《左传》是据鲁史所写,用的是鲁国编年。
“七夕”,民间传说牛郎织女与此夜经过鹊桥在天上相会。这碗在月光下,姑娘们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能算很“巧”了。这被称为“乞巧”。《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初七”的嬉戏即七夕的乞巧之戏。
“中秋”阴历八月十五日,称“中秋”(和指农历八月的“仲秋”不同)。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全家大团圆,备上月饼和各种瓜果,是赏月的佳节。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干支”的组合是单配单,双配双,因此不可能有“甲丑”、“乙酉”这样的单双数组合的。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指南录>后序》“德佑二年”、《雁荡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等。

古代纪年记月记日的方法

古代纪年记月记日的方法

古代纪年记月记日的方法
古代纪年、记月、记日的方法如下:
1、纪年法:包括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

年号纪年法是由汉武帝开始有年号,后来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元年为第一年,依次类推。

干支纪年法是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两两组合,六十年一个循环来纪年。

2、纪月法:通常是以地支来纪月,正月为寅月,二月为卯月,三月为辰月,以此类推。

3、纪日法:包括天干纪日法和干支纪日法。

天干纪日法是用甲、乙、丙、丁等十个字来纪日。

干支纪日法是用天干和地支依次组合来纪日,现已发现,我国从殷商时代就开始用干支纪日,而且从未间断。

4、纪时法:一天之内的纪时法主要有日出时叫做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做夕、晚、暮、昏等。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纪年法是指古代人们为了对历史时间事件进行编排,用一定
的计算方式来命名各个纪元,以便便于记忆和传承。

中国古代纪年法
大体分为以下四种:
1. 秦始皇纪元:秦始皇即项羽,他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之
后开始应用以自己名字作为纪年法的秦始皇纪元,根据“汉成帝元始
三年”纪年,算起公元前221年,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把一个
朝代的统治者名字用来作为纪年法的示例。

2. 天文纪年:这一纪年法以天文历数来作为计算年份的基准,相
信是古代最早使用的一种纪年法,唐朝以后,太历一般用作散文诗歌、正式文献记载当时历代帝王的年号,以及政事文书使用,一直沿用至
清末。

3. 郑和纪元:中国大明郑和七下西洋,一般以公元1405年郑和
出发海上丝绸之路为开始,称郑和纪元,持续到郑和死亡时间作为终点,一般将其定义为公元1435年。

4. 立春纪年:立春纪年是以立春第一日为一年的春秋节气,是中
国古代最为常用的一种纪年法,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一之前的一日为立春,从这一天记载了发生的时间,立春作为元旦纪年,以立春纪元纪
年的历史年份,从汉朝时期一直沿用到清朝时期。

中国古代的三种纪年法

中国古代的三种纪年法

中国古代的三种纪年法
中国古代有三种主要的纪年法,它们分别是:
公元纪年法:公元纪年法是以西方公元纪年为基准的一种纪年方法。

公元纪年法最早在唐朝开始使用,后来逐渐普及,并成为现代中国主要使用的纪年方式。

皇纪:皇纪是以中国古代君主的即位年作为起点的纪年法。

各个朝代的君主即位年份作为纪年的起点,例如汉朝的建元、元朝的至元等。

皇纪的使用主要局限于各个朝代的历史记载和公文文件中。

太岁纪年法:太岁纪年法是根据农历中的太岁星宿运行周期来进行纪年的一种方法。

太岁是十二生肖中的一种,每个太岁的运行周期为十二年,每年都与一个生肖相对应。

太岁纪年法主要在民间使用,通常用于年龄的计算和庆祝节日。

这些古代纪年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不同的应用范围和历史意义,每一种纪年法都有其独特的方式和背后的文化含义。

现代中国主要使用公元纪年法,但传统的皇纪和太岁纪年法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和民间仍然有所应用和传承。

1 /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常用的三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三种纪年法包括干支纪年、年号纪年和王公年次纪年。

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是中国传统的一种纪年方式,采用天干和地支的组合来表示年份。

天干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和地支组合在一起,循环周期为60年。

这种纪年法在中国历史上广泛使用,至今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

年号纪年:年号纪年是指以每位君主在位期间所使用的年号来纪年。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朝代都会根据君主的意愿或象征意义来制定年号,以便区分不同时期。

例如,明朝的洪武、嘉靖,清朝的康熙、乾隆等。

年号纪年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是研究历史和年代的重要依据之一。

王公年次纪年:王公年次纪年是指以君主或贵族的名字和年次来纪年。

在古代,一些地区的王公贵族会使用自己的名字和年次来纪年,用于标志重要事件或记录历史。

这种纪年法主要在一些特定的地方或朝代中使用,相对较为局限。

这三种纪年法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帮助人们记录时间、识别年代和研究历史事件。

每一种纪年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应用范围,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