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日语的汉语词汇
来自日语的汉语词汇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词汇网友Sakane昨天给我发来一个最近在网上广泛流传的帖子《难以想象!中国从日本引进如此多的词汇》,大意是说在现代汉语中,70%以上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词汇都是从日语引进的,例如以汉语拼音Z开头的一组词汇:杂志、哲学、真菌、证券、政策、政党、政府、政治、知识、直观、直接、直觉、植物、纸型、指标、制裁、制约、质量、终点、仲裁、主笔、主观、主食、主体、主义、注射、专卖、资本、资料、自律、自然、自由、宗教、综合、总理、组阁、组合、组织、左翼、作品Sakane说,他只知道日语从汉语“借词”,从未听说汉语从日语“借词”,他问我这是否是真的?如果是真的,能否写个帖子谈谈?这个帖子,我原本想写另外一个话题,不过应Sakane的请求,我决定先写这个话题。
19世纪末期,西方的各种概念同时进入中国和日本,迫切需要翻译成汉语和日语。
当时在中国,熟悉西方的人很少,精通英语的人更少,汉译工作主要由严复先生(1853—1921)完成。
而在日本,熟悉西方、精通英语的人比较多,日译工作由许多学者共同完成。
于是,同一个西方概念,在中国和日本有完全不同的译文,例如:①capital:【严译】母财【日译】資本②economy:【严译】计学【日译】経済③evolution:【严译】天演【日译】進化④metaphysics:【严译】玄学【日译】形而上学⑤philosophy:【严译】理学【日译】哲学⑥society:【严译】群【日译】社会⑦sympathy:【严译】善相感【日译】同情不幸的是,刚刚进入20世纪,以梁启超先生(1873—1929)为首的中国留日学者掀起一场学习日本的运动,大量翻译日语著作,大量引进日语词汇,结果“严译”还未与“日译”较量几个回合,就被击败,从此退出了语言舞台。
为什么“严译”会被“日译”击败呢?对于这个问题,王国维先生(1877—1927)的看法很有代表性,他认为“严译”的主要缺点有两个,一是过分追求“古”(archaism),二是过分追求“雅”(elegance),导致“严译”的术语,学者能看懂,而老百姓看不懂,与正在进入白话文时代的当时中国民众严重脱节,所以被淘汰了。
英文外来语(完整版)1

来自中文的外来语
• • • • • oolong tea 乌龙茶 Erhu 二胡 Lychee 荔枝 Longan 龙眼 Gongfu tea 功夫 茶 • Kaolinite 高岭土 • Ketchup 茄汁 • Cheongsam 旗袍
•
来自法语的外来语 历史上, 英语长期受法语影响,来自法语
的词汇约占英语的三分之一左右。 • 公元十一世纪至十五世纪诺曼人占领英国 期间, 法语成为英国社会的 统治语言, 从表示政治、行政 管理的词汇到表示物质 生活的许多 词汇, 都源 于法语。与通俗、质朴 的本族语相比, 法语词 较 庄严、文雅。
来自法语的外来语
•表达简陋的物质生活的词汇: Chair 椅子 (法) Dinner 正餐(法) Feast 筵席(法) •表牲畜的英语词, 而餐桌上 美味的词汇: cow 奶牛 bull 公牛 pig 猪
追求外来语时亦情亦趣,谐音达意, 不仅仅是中国人承袭于祖先独特的审美观 之反映,它同时也是由中国汉语的 本质决定的。汉语是以象形为原则 的文字,具有同音异义字较多 的特点,对外存在一定的封闭性。 这是中国人对待引进的词汇大多 只能采用意译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类别分布 Speake在《牛津外来语词典》的前言中指出“许多新近被吸收的
• 其中本族词比较质朴、常用, 拉丁或希腊 语词有较浓厚的书卷语色彩, 法语 词大多介于两者之间。这些不同
来源的同义词具有各自的侧重点
及涵义, 赋予了不同的感情色彩, 正是由于这种特征, 使英语成为一种异常丰富的语言。
来自 • Judo 柔道(OK(カ ラオケ) • Karate 空手道(空手, からて) • Kimono 和服(着物, きもの) • Ninja 忍者(忍者,に んじゃ) • Sashimi 生鱼片(刺 身,さしみ)
2020职称日语:风行于当今中国大陆的日语词汇

2020职称日语:风行于当今中国大陆的日语词汇这些年频繁往返于东京和北京,感觉中文外来语中来自日语的词汇越来越多,这应该和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相关,也和普通话受港台影响水准相关。
特别是在娱乐界和年轻一代的日常语言里,很多人喜欢照搬台湾演艺界人士的讲话习惯,而台湾恰恰受日语影响特别大。
1、卡拉OK"卡拉OK"是"KARA(日语里"空"的发音)"与"ORCHESTRA(管弦乐)"两个词的合并。
据说原来是小乐队所使用的俗语。
各地巡回演出时,在歌手到达之前乐队的练习过程中使用,有"缺了歌手"的含义,即"空奏管弦乐"的暗语。
卡拉OK的发明人通常认为是日本的井上大佑(Daisuke Inoue),从高中时代起,就参加乐队,经常在神户市内的一些夜总会演出。
1970年,他开始在夜总会专门为客人伴奏。
一次,他应一位出差要去外地的客人的要求,把自己的伴奏录在磁带上,客人非常满意。
他由此产生了灵感,用一台汽车音响,加上扩音器,回声设置,麦克风和一个投币100日元能运转5分钟的计数器,拼凑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卡拉OK演唱机。
1971年,他开始在神户的一些娱乐场所以每月2万日元的价格出租他的机器。
1972年,他创立了克莱森特公司,成为卡拉OK行业的第一人。
80年代初,日本公司大举投资海外,由此日本人发明的卡拉OK文化开始风靡全世界。
2、过劳死2002年1月17日,「过劳死」(Karoshi)一词在英语词典《牛津英语词典电子版》﹙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nline﹚正式登堂入室,以配合二十一世纪的需要和最新真实面貌。
Karoshi源自日语“過労死”「过度劳累工作导致死亡」。
通常理解为,“过劳死”是因为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加重,心理压力大,存有精疲力竭的亚健康状态,因为积重难返,将突然引发身体潜在的疾病急性恶化,救治不即时而危及生命。
关于日语的词汇

原文:比流等家波ひるとけば 等家奈敝比毛乃とけなへひもの 和賀西奈尓わがせなに 阿比与流等可毛あいよるとかも欲流等家也須家よるとけやすけ读音:昼解けば 解けなへ紐の 我が背(せ)なに 相寄るとかも 夜解けやすけ(巻14・3483番)意译:(昼間解くと解けない紐が、夫に会うからというのか、夜は解けやすいことだ。
)汉语意思:白天解也解不开的衣带,也许是因为要与丈夫相会吧,夜晚却很容易解开原文:久く佐さ麻ま久く良ら 多た妣び乃の麻ま流る祢ね乃の 比ひ毛も多と要え婆ば 安わ我が弖て等と都つ氣け呂ろ許こ礼れ乃の波は流り母も志し读音:草枕 旅の丸寝の 紐絶えば 我(あ)が手と付けろ これの針(はる)持(も)し(巻20・4420番)现代日语意译:(旅の丸寝をして紐が切れたら、自分の手でお付けなさいよ、この針でもって。
)汉语意思:如果旅途合衣而睡衣带断掉了,你就自己缝上吧,用这颗针。
不能望文生义的日语词汇日语读音汉语词义外地がいち外国的土地勘定かんじょう 计算;估计;算帐;帐款;考虑;顾及 喧嘩けんか 吵嘴;打架怪我けが受伤;负伤;过错;过失帳面ちょうめん 笔记本;本子;帐本手心てごころ要领;斟酌難点なんてん 名 缺点;难懂的地方反映はんえい反光;反射都合つごう适合真面目 まじめ 认真;诚实;正派;踏实顔色かおいろ神色;眼色;面色;气色汽車きしゃ火车依頼いらい委托;请求;依靠新聞しんぶん 报纸着想ちゃくそう 立意;构思;主义万年筆 まんねんひつ 自来水笔苦虫 にがむし 愁眉苦脸野菜やさい 蔬菜不時 ふじ 意外;万一放送ほうそう 广播;传播;传布(消息)一番いちばん 第一;最初;最好;最妙切手きって 邮票見物けんぶつ参观;游览見事みごと美丽;好看;巧妙;安全体裁ていさい 外表;样子;样式;奉承话伝言でんごん口信;带口信;传话封筒ふうとう 信封人々ひとびと 很多人布団ふとん 名 被子坊主 ぼうず 名 和尚格式かくしき 名 资格;地位;礼节;规矩切符きっぷ 名 车票工作 こうさく 名他サ 修理先生せんせい 名 老师縁故 えんこ 名 亲戚仲間 なかま 名 关系;伙伴;同事;同类馬鹿 ばか 名形动傻糊涂;愚蠢;混蛋;瓜 皮肉 ひにく 名形动讽刺;挖苦;嘲讽刺身 さしみ 名 生鱼片勉強 べんきょう 名自他サ 学习;勤奋;锻炼学徒がくと 名 学生気分きぶん 名 心情;情绪;气氛厚生 こうせい 名 福利保障大根 だいこん 名 萝卜丁寧ていねい 名形动 恭敬和蔼;注意周到大方おおかた 名、副 也许;诸位;大家;大约我慢がまん 名他サ 忍让;忍耐風船 ふうせん 名 气球文通ぶんつう 名自サ 通信;写信放題ほうだい 名 自由風声 かぜごえ 名 嗓音沙哑胡瓜 きゅうり 名 黄瓜加減かげん 名他サ 身体情况没系大丈夫 だいじょうぶ 形动关手紙てがみ 名 信床屋とこや 名 理发屋人参にんじん 名 胡萝卜不作法 ふさほう 名 没有规矩下手 へた 名形动拙劣;笨拙;不高明 誘うさそう 他五 邀请;劝诱勝手かって 形动 任意;随便気弱きよわ 形动 胆怯;懦弱工夫くふう 名他サ 开动脑筋;设法卓球たっきゅう 名 乒乓球老母ろうぼ 名 老太太戸棚とだな 名 壁橱主人 しゅじん 名 丈夫外人がいじん 名 外国人無理 むり 名形动 勉强;不讲理;过分 見方 みかた 名 伙伴;见解下流かりゅう 名 河的下游;社会的下层駆使 くし 名他サ 运用自如心中 しんじゅう 名自サ 殉情;守信义台所 だいどころ 名 厨房大事 だいじ 名形动 重要的,贵重泥棒 どろぼう 名 盗贼;小偷苦手 にがて 名形动 不擅长走る はしる 自五 跑階段 かいだん 名 楼梯見世物みせもの 名 杂耍嘘 うそ名 谎话;假话;不恰当八百屋やおや 名 蔬菜店丈夫 じょうぶ 名动结实是非 ぜひ 名、副 务必;一定机つくえ 名 桌子手品てじな 名 魔术女房 にょうぼう 名 妻子必死 ひっし 名 必死、拼命お湯おゆ 名 热水夢中むちゅう 名、形动 入迷;热衷;梦中 邪魔じゃま 名、形动他サ 打扰;妨碍;干扰愚痴ぐち 形动 怨言;无知;牢骚;抱怨 床ゆか 名 地板大切たいせつ 名形动 重要;贵重;要紧魔法瓶まほうびん 名 热水瓶給料きゅうりょう 名 工资;薪水娘むすめ 名 女儿無料むりょう 名 免费部屋へや名 房间迷惑めいわく名 麻烦;烦扰;困惑;妨碍 八百屋 やおや 名 蔬菜水果商店辻 つじ 名 十字路口峠 とうげ 名 山颠畑はたけ名旱田关于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一当中国人初次接触日语时,会发现日语中有很多的汉语词,并因此油然产生一种自豪感;但是,如果告诉你汉语中有许多的日语词时,你会作何感想呢。
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

外来词就是本民族语言中从他民族语言吸收过来,并使它符合本民族语言的语音和词汇结构的词。
从语言发展的历史来看,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可能是完全封闭的,世界上许多民族语言中都有相互借用词汇来丰富本族语言的例子,汉语也不例外。
汉语在吸收外来词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西汉开始就与中亚的一些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引进外来语的高潮。
一次是佛教流入中国时,从印度引进了一些外来语;二是鸦片战争以后至建国前,又受到欧美的影响,引进了一些外来语,但规模、受影响的范围都很小;三是改革开放以来,又出现了引进外来语的现象。
直至在国际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和世界众多的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外来词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丰富汉语词汇,使之充满活力。
本文拟从日语吸收的外来词方面进行探讨。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有广泛的交流。
自弥生时代,日本从中国借鉴了大量词汇,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隋唐时期,中国文化大量流入日本,当然汉字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也被日本人所接受。
汉语对日语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日本人吸收汉字后,创造了平假名和片假名,根据汉语的造词规律又制造了和制汉语和国字,这些都为从日语中借入词汇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一、日语词汇进入汉语的原因事物的发展既有外因,也有内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起着主导作用。
汉语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发展需要,为了丰富自己的词汇系统,不断地从外族语言中吸收养分,主动从他民族的语言中吸收词语来充实自身,这是内因。
那么外因就是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在吸收新事物、新概念、新技术的时候,汉语中没有现成的语词用于表达,常会把外来语词吸收吸收进来。
在历史进程中,社会的发展,民族间的交往和文化的传播为语言的互相影响和渗透提供了条件。
一般地说,经济文化较发达的民族所用的语言对相对不发达的民族的语言产生较大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的一百年,是中日两国开始向西方学习,各自完成近代化的过程。
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

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汉语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
在长期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中,汉语吸收了大量来自其他语种的外来词。
其中,日语作为汉语近邻,对汉语的影响早已不可忽视。
本文将介绍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并探讨其在汉语中的运用和影响。
日语外来语是指在日语中使用的源于其他语言的词汇,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汉语。
由于汉语和日语在发音和词汇上的相似性,许多日语外来词经过稍加改变就被汉语所吸收和运用。
这些日语外来词在词义和语用上都有不同的文化含义和使用方式。
首先,让我们看看一些在汉语中常见的日语外来词。
比如,“寿司”、“便当”、“滑稽”等词汇在汉语中已经流行多年,被广泛使用,成为了汉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词汇的使用反映了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和相互借鉴的历史。
“寿司”和“便当”这两个词是日本人民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汇,随着日本料理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它们也逐渐进入了中国的餐饮行业。
而“滑稽”这个词原本在汉语中是指某种行为或表情让人觉得好笑,但在日语中则表示一种搞笑的方式,一种演员的表演风格。
经过了数十年的使用,这个词已经成为了汉语中形容搞笑或可笑的一种常用词汇。
另外,汉语中的一些日语外来词还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质。
比如,“柔道”、“空手道”这两个日语外来词在中国的武术领域中非常常见。
它们最初是作为学习日本武术的专业术语而被引入中文中的,同时也引入了中国的武术界。
而在这个过程中,中日两国的武术发展也得到了互相借鉴和促进。
除了词汇的借用,汉语中一些短语和表达方式也受到了日语的影响。
比如,一些出现在日本动漫和影视作品中的台词和情感表达方式也被汉语使用者广泛借用和模仿。
当你听到一个人用“我是高富帅”来形容自己时,这就是受到了日语中“帅哥”一词的影响,它原本在汉语中是指容貌英俊的男性的,而在日语中则是单纯指美男子。
虽然日语外来语在汉语中的应用已经相当普遍,并成为了日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我们要注意其使用的场合和要素。
试论汉语中的外来词类型

试论汉语中的外来词类型引言:汉民族自古以来有着同其他民族交往的悠久历史,汉语中有不少是从其他民族语言中来得外来词,但有些外来词使用年代久远,人们已经觉察不到它们是外来词。
如《葡萄,石榴,狮子,玻璃,琵琶》等就是汉代从西域各民族语言中过来的。
汉语中外来词较多的几个时期是汉代,魏晋南北胡时期以及近现代,特别是近现代时期,我国同西方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许多反映西方新科技,新文化,新思想的词语随之大量汉语渗透到汉语中。
如《麦克风,德律风,赛因期,德谟克拉西,三明治,咖啡,巧克力,沙发,高尔夫,可口可乐》等。
汉语中有许多外来词,但外来词在汉语词汇中总比重量不大的,而且从现有材料来看,汉语中的外来词主要是名词,只有少数来自日语的借词是动词,形容词。
1.外来词的定义外来词是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交往接触的结果。
汉语外来词的历史源远流长,但对外来词的界定不太一致。
王力先生严格区分借词(音译词)和译词(意译词),认为只有借词才是外来词。
译词由于采用了汉语的构词材料和构词方式而被排除在外了。
另一种观点则不区分借词和译词,认为只要是来自其他语言的词都是外来词,都可以叫做借词。
我同意第二种观点,认为源于其他语言的词语,不管以什么方式进入汉语,都应该是外来词。
2.汉语外来词的类型/(种类)2.1音译词;音译词是完全按原词发音进行音译的外来词,这类词的音与义都借自外语,是典型的外来词,占外来词很大比重。
如:马赛克:音译自英语MOSAIC。
幽默:来自英文 Humor。
大多数人认为该词为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于1924年最先介绍入中国。
托福:译自英语TOEFL,是美国的一种外国学生英语水平考试,中国人称为考“托福”。
“托福”两字是中国人的一个日常口头语,含有吉利话的意味,考托福,靠托福,不管是托谁的福,学子们希望的就是顺利通过考试。
可口可乐:音译自英语cocacola,世界著名饮料。
英语原意似乎并无深意。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一、唐代的日本学中国与近代的中国学日本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史上,有着许多有趣味也有意味的事。
从大的方面说,有两个时期的情形特别引人注目。
一是在中国唐代,一是在近代。
在唐代,是日本贪婪地向中国学习,甚至是在与中国文化接触后,大和民族才首次与文字遭遇,从此才学会了书写。
日语的“假名”(字母)不过是汉字的变体。
而在近代,则是中国拼命地向日本学习。
别的方面且不论,仅就语言文字方面说,在近代,倒是日本成了汉语的输出国。
日本“汉语”,冲击着东亚各国的语言系统,当然也大量进入中国的汉语中,成为中国人日常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先生学生与学生先生从时序上说,中国接触西方文化远比日本早。
早在7世纪的时候,就有基督教僧侣来中国传教。
此后,13世纪的马可·波罗,16世纪的利玛窦,是广为人知的西方文化在古代的使者。
在利玛窦的时候,西方汉译的工作已开始。
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这是人所共知的。
1870年,新教传教士莫里逊来到中国。
他把《新约》译成汉语,全版《新约》于1814年出版。
更重要的是,他还编了一本汉英词典,词典第一卷于1817年印行,整部词典四开本,共六卷,4595页,于1823年出齐。
1898年秋,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梁启超,潜入日本军舰大岛号,亡命东瀛。
这个时候,大量的西方名词、术语已进入日语中,被称作“政治小说”的《佳人之奇遇》和《经国美谈》中,自然也不乏这类译语。
他很轻易地就把诸如民主、科学、政治、经济、自由、法律、哲学、美学一类词汇介绍给了中国读者。
梁启超向国内译介日本政治小说的同时,也就开始了雷颐先生《“黄金十年”》一文中所说的近代中日关系史上的“黄金十年”,举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向日本学习的热潮。
已被译成日文的西方著作,也在这时期被转译成汉语,甚至日本的中级教科书都被翻译过来,用作教材。
这也就意味着,日语“外来语”被引进中国,是在一种不得已的情形下开始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自日语的汉语词汇考一考你:下面的中文词语里哪一个是来自日语的外来语。
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党、方针、政策、申请、解决、理论、哲学、原则、经济、科学、商业、干部、后勤、健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封建、共和、美学、美术、抽象、逻辑、证券、总理、储蓄、创作、刺激、代表、动力、对照、发明、法人、概念、规则、反对、会谈、机关、细胞、系统、印象、原则、参观、劳动、目的、卫生、综合、克服、马铃薯。
答案:统统都是,全部来自日语。
没想到吧,其实,来自日语的中文还远远不止这些,数不胜数。
虽然日语的文字源于中文,但上面这些词语可都是日本人的创作。
随便举例,“经济”在古汉语里的意思是“经世济民”,和现代汉语的“经济”没有任何关系,这是日语对Economy的翻译。
“社会”在古汉语中是“集会结社”的意思,日本人拿它来翻译英语的Society。
“劳动”在中国的古义是“劳驾”的意思,日语拿它来译英语的Labour。
“知识”在古汉语里指的是“相知相识的人”,日语拿它来译英语的Knowledge。
而我们又统统把它们变成了中文。
(附参考资料:《几十年来如何看待日本:100个理由》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作者:胡平)第16节:全是來自日语通过大量的翻译引介,一大批日语词汇融入到现代汉语之中。
有意思的是,这些词汇甚至迅速取代了"严译"(按:指严复的翻译)的大部分术语。
这些几乎涉及各类学科的新词汇或是现代日本新创造的,或是使用旧词而賦以新意,现在又被广大中国知识分子所借用,這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並且促进了汉语多方面的变化,為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奠定了一块非常重要的基石。
现在我们常用的一些基本术語、词汇,大都是此时自日本舶來。
如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政府、政党、方针、政策、申请、解決、理论、哲学、原則等等,实际上全是来自日语的"外來语",还有像经济、科学、商业、干部、健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法律、封建、共和、美学、文学、美术、抽象……数不胜数,全是來自日语。
"经济学"和"哲学",在中国以前叫"资生学"、"智学",--听起来后者倒是像日文,它们却是地地道道的中文。
与此相似的还有"政治"、"经济"两词,汉语中过去的"经济"原意为治理国家;如今连小学生都知道不能用"经济"来治理国家,必须用"政治"了,而且还得是"无产阶级政治",而这"无产阶级"一词,也是从日文里引进的。
当年大量新名词涌进中国,曾引起一些人惶恐不安,犹如自家的祖坟就要给人刨了。
即使维新派的一员大将张之洞也有点担心,他曾在一份公文上批道:不要使用新名词。
他的幕僚辜鸿铭即告诉他:"不要使用新名词"中的"名词"二字就是一个新名词,亦来自日本。
试想想,如果能够像"抵制日货"一样,中国人大义凛然地彻底地扫荡去这些来自日本的词语,现代汉语将会陷于怎样尴尬乃至无助的境地?除了上面提到的,还有:取缔、取消、引渡、样、手续、的、积极的、消极的、具体的、抽象的、目的、宗旨、权力、义务、当事者、所为、意思表示、强制执行、第三者、场合、又、若、打消、动员令、无某某之必要、律、律师、代价、亲属、继承、债权人、债务人、原素、要素、偶素、常素、损害赔偿、法人、重婚罪、条件、契约、从而、如何如何、卫生、文凭、盲从、同化、代表、压力、排外、野蛮、公敌、发起、旨趣、什么什么族、派出所、警察、宪兵、检察官、写真……真可谓俯拾皆是,或者说天网恢恢,无可逃匿。
若我们硬要逃匿出这张大网,那就有很多话说不成了,尤其是台面上的话,它们纷纷扬扬,断成了一地鸡毛,而我们这个十分注重台面的国家,在很多方面只能"失语"。
更重要的是,词汇是一种概念工具,如此多的新名词,带来的绝不仅仅是语言表述方面的新意,还必然伴随着对社会结构、思想观念、文化形态的巨大冲击和革新。
每当想起中国人用以思考、对话、演说、写作的大量概念中,竟有70%是来自于日本人的營造,我们就不能不思考这样一个事实:日语词汇的大量涌入,对一百多年來中国人的思維,一百多年來的中国文化,因此,也必然对一百多年來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或者,是否可以这样说,这一百多年来,中国人不管说什么,想什么,在中国人与对象之间,都隐隐约约存在着一个第三者——日本。
一个时期的出版物,总是可以反映出社会的文化走向。
1896年-1911年,是日文书被翻译成中文的高潮,共有956本日文书被译成中文,1912-1937年间则有1759种;相比之下,在1896-1911年间,日本从汉文译过去的书只有16本而已。
而在明治维新之前,仅在中国国内印了一两版的魏源的《海国图志》,传到日本后被大量地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
日本开始了解西方,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本书,明治维新的不少重要人物就是在它的影响下提出"开国论",反对"锁国论",终使维新取得了成功。
在大量翻译过来的书籍中,以大中小学校的教科书为大宗。
这些新教材铺天盖地,铺向不久前仍在被读"四书""五经"之声缭绕的中国的城市、乡镇。
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了著名的"癸卯学制",它模仿的是日本的教育体制,这是中国近代史上首次实施的正式学制。
规定初等小学堂为五年制,高等小学堂四年,中学堂为四年,高等学堂及大学预科三年,大学四年,自进小学到大学毕业,共需二十一年。
此外,初等小学堂之下有蒙养院,大学堂之上有通儒院。
当时,各地常为使用旧式教材或新译教科书起争执,使用何种教材便成了新学与旧学的标志之一。
教科书外,中译书里还有不少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
它们大大抬高了中国学者的学术视野,一些新的颇为科学的学术规范得以形成。
以历史写作为例,中国传统的写法是一朝接着一朝写下去,貌似断代精确,实则社会演化难以河清海晏,泾渭分明。
日本学者桑原紫藏的《东洋史要》却不是这样,它取西洋"上古"、"中古"、"近古"、"近世"四期来分中国历史,第一期断至秦皇一统,称之为汉族缔造时代;第二期自秦皇一统至唐亡,称之为汉族极盛时代;第三期自五代至明亡,称之为汉族渐衰,蒙古族代兴时代;第四期括满清一代,称之为欧人东渐时代。
此书翻译出版后,一时间学术界如上层楼,耳目一新。
后来许多研究中国历史的人便有意用这种大眼光,下笔之际,纷纷以四期来分。
一位留心观察中国史教科书的人发现:"近年出版历史教科书,概以桑原氏为准,未有变更其纲者"。
翻译工作,主要是由留日学生们完成的。
甲午战争失败后,开始有中国学生去日本留学。
当时,在主张派留学生赴日本的权柄中,湖广总督张之洞被认为是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他在1898年所著的《劝学篇》中提出了一系列推进教育近代化的具体措施,其中对提倡留学日本的论述尤为强调至于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路近省费可多遣;去华近,易考察;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
事半功倍,无过于此。
(《劝学篇》下)日本在接受中国留学生的态度上也表现出了相当的热情,大概是做了千年的学生,一旦做起先生来,那脚下便立马垫起了高高的优越感。
1898年冬,日本驻华使臣矢野文雄以日本国的名义,通知大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即今日之外交部,称该国政府愿意接受中国留学生并支付经费。
日本人愿出这笔银子,并非出于侠骨柔情,日后我们就可以看出这当然不是为着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而且这笔钱在清朝的巨额赔款里只是一个很小的数目。
以清国留学生会馆在1903年所作的调查为例,当时的留日学生共来自19个省,其中居前列者为江苏175人,浙江154人,湖南130人,湖北126人,广东108人、直隶77人等省。
奉天、山西、陕西、河南、广西、贵州、云南等省的留日学生均寥寥无几。
这除了反映出当时各省间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外,亦有地理和人为等方面的因素。
仅仅过了三年,1906年赴日本的留学生达到了8600人。
增长的原因,主要是上一年里日本战胜了俄国,黄种人第一次打败了白种人,更进一步震动了中国的热血青年;以及中国废除了科举考试,出国留学成了一条新的出路。
以后几年,留学日本的学生人数都超过了8000人。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史上,有着许多有趣味也有意味的事。
从大的方面说,有两个时期的情形特别引人注目。
一是在中国唐代,一是在近代。
在唐代,是日本贪婪地向中国学习,甚至是在与中国文化接触后,大和民族才首次与文字遭遇,从此才学会了书写。
日语的“假名”(字母)不过是汉字的变体。
而在近代,则是中国拼命地向日本学习。
别的方面且不论,仅就语言文字方面说,在近代,倒是日本成了汉语的输出国。
日本“汉语”,冲击着东亚各国的语言系统,当然也大量进入中国的汉语中,成为中国人日常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数量是很惊人的。
据统计,我们今天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有70%是从日本输入的,这些都是日本人对西方相应语词的翻译,传入中国后,便在汉语中牢牢扎根。
我们每天用以高谈阔论、冥思苦想和说“东”道“西”时所用的概念,竟大都是日本人弄出来的,——想到这一层,我的头皮就有些发麻。
实际上,离开了日语“外来语”,我们今天几乎就无法说话。
现在我们常用的一些基本术语、词汇,大都是此时自日本舶来。
如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政府、党、方针、政策、申请、解决、理论、哲学、原则等等,实际上全是来自日语的“外来语”,还有像经济、科学、商业、干部、健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法律、封建、共和、美学、文学、美术、抽象……数不胜数,全是来自日语。
20年前,当我开始学习日语时,我发现日语中有那样多的汉语词,这令我有过短暂的惊奇;而后来,当我知道汉语中有那样多的日语词时,我却不得不有持久的惊讶。
先是汉字和汉语词汇进入日本,并造就了日本的书面语;当日本在近代与西方相遇后,便大量使用汉字和汉语词去译相应的西方名词、术语;出自日本学人之手的这些译语,在清末又潮水般涌入中国。
——这个过程很复杂,也很有趣。
我所能接触的资料十分有限,只能勉强说出一个大概。
在日语“外来语”中,具象和抽象两类名词都有。
具象名词今天仍在使用的,可举“电话”和“俱乐部”两词为例。
“电话”是日本人生造的汉语词,用来意译英文的teleph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