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外出务工人数增加 农民工收入快速增长
外出务工人数增加的原因

外出务工人数增加的原因
外出务工人数增加的原因可以有多种。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1. 就业机会增加: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政府政策的影响等都可以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人们外出务工。
2. 收入增加:许多人发现在城市或其他地区找到工作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尤其是与农村地区相比。
3. 教育和技能需求:一些工作可能需要更高的教育水平和技能,而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培训机会相对有限。
因此,人们可能选择外出务工以获得更好的教育和技能培训。
4. 就业机会限制:某些地区的就业机会有限,例如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可能主要集中在农业领域,而城市或其他地区可能提供更多种类的就业机会。
5. 生活条件改善:城市或其他地区的生活条件可能更好,例如基础设施、医疗保健和教育资源等,这也可以成为人们外出务工的动力。
6. 人口流动政策:政府可能实施吸引人口流动的政策,例如城市化政策和产业园区政策等,这会鼓励人们外出务工。
7. 家庭压力:一些家庭可能面临经济压力或其他压力,需要更多的收入来维持生计。
外出务工可以为家庭带来额外的收入。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原因可能在不同地区和家庭中的重要性有所不同。
较高的外出务工人数也可能导致一些问题,例如家庭分离、就业歧视和社会不稳定等。
因此,在外出务工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应该充分考虑到相关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外来务工人口流动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外来务工人口流动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引言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外来务工人口涌入城市从事低端劳动力工作。
这股劳动力浪潮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外来务工人口流动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外来务工人员的流动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们常常将城市中的就业机会带回农村,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
同时,网络购物等新兴产业的兴起,也为农村地区提供了更好的商业发展机会。
外来务工人口流动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增长。
3.改善农村就业状况由于农村地区就业机会有限,农民们往往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岗位。
而外来务工人口的流动为农村人群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一方面,他们能够在城市就业,实现自身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他们也为农村地区的农民带来了更多的岗位选择。
外来务工人口流动改善了农村的就业状况。
4.提高农村收入水平农村地区的农民收入普遍偏低,难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然而,随着外来务工人口的流动,农民们能够通过外出打工,赚取更高的工资。
这些收入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他们的消费能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5.带动农村产业升级外来务工人口的流动也对农村产业升级起到了积极作用。
农村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渐被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所取代,农民们开始尝试发展新兴产业。
外来务工人员将城市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带回农村,帮助当地农民转变思维,推动农村产业发展。
6.农村社会风貌变迁外来务工人口流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的社会风貌。
他们带来了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推动了农村社会的进步与变革。
农村地区的设施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农民们的思想观念也得到了更新。
外来务工人口流动为农村社会带来了新的面貌。
7.农村教育水平提升外来务工人口流动也带动了农村教育水平的提升。
随着子女与劳动力一同流动,农村教育资源得到了较大的增加。
学校的建设与师资的改善,使农村教育水平迎来良性循环。
外来务工人口流动促进了农村教育的普及与提高。
统计局发布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收入水平与生活质量
01
02
03
收入水平偏低
农民工的收入普遍偏低, 难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工作环境欠佳
部分农民工从事的工作环 境恶劣,存在安全隐患和 健康问题,进一步影响他 们的生活质量。
居住条件不佳
很多农民工在城市居住条 件简陋,缺乏基本的生活 设施和服务,难以享受城 市文明带来的便利。
就业压力与竞争
1 2
就业市场竞争激烈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
很多农民工缺乏专业技能和职业培训,难以适应 现代化产业的需求,从而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
3
劳动力市场不完善
部分地区的劳动力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中介环 节繁多等问题,增加了农民工的就业难度和不确 定性。
保险种类覆盖不全
目前,农民工社会保险主要集中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工伤保险等少数几个险种,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险种覆 盖相对较少。
缴费与待遇问题
由于农民工收入相对较低,部分农民工在缴纳社保时存在 缴费困难,同时,社保待遇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劳动合同签订与执行情况
合同签订率逐步提升
01
随着劳动监察力度的加强,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有所提高,
06
CATALOGUE
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提高农民工就业质量
加强技能培训
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其技能水平 和就业竞争力,增加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中的议价能力。
促进稳定就业
推动建立健全农民工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的 精准对接,降低农民工的就业波动性,提高就业稳定性。
THANKS
感谢观看
社会保障与权益保护不足
社会保障缺失
2018 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2018 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作者:暂无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2019年第11期农民工规模、分布及流向农民工总量继续增加,增速回落明显(见图1,表1)。
2018 年农民工总量为28836 万人,比上年增加184万人,增长0.6%。
农民工增量比上年减少297 万人,总量增速明显比上年回落1.1 个百分点。
在农民工总量中,在乡内就地就近就业的本地农民工11570 万人,比上年增加103 万人,增长0.9% ;到乡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17266 万人,比上年增加81 万人,增长0.5%。
在外出农民工中,进城农民工13506 万人,比上年减少204 万人,下降1.5%。
在外出农民工中,到省外就业的农民工7594 万人,比上年减少81 万人,下降1.1% ;在省内就业的农民工9672 万人,比上年增加162万人,增长1.7%。
省内就业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56%,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0.7 个百分点。
西部地区输出农民工人数增加最多,东部地区输出农民工略有减少(见表2)。
从输出地看,东部地区输出农民工10410 万人,比上年减少20 万人,下降0.2%,占农民工总量的36.1% ;中部地区输出农民工9538 万人,比上年增加88 万人,增长0.9%,占农民工总量的33.1% ;西部地区输出农民工7918 万人,比上年增加104 万人,增长1.3%,占农民工总量的27.5% ;东北地区输出农民工970 万人,比上年增加12 万人,增长1.3%,占农民工总量的3.4%。
在东部、东北地区就业的农民工减少,在中西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继续增加。
从输入地看,在东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15808 万人,比上年减少185 万人,下降1.2%,占农民工总量的54.8%。
其中,在京津冀地区就业的农民工2188 万人,比上年减少27 万人,下降1.2% ;在长三角地区就业的农民工5452 万人,比上年增加65 万人,增长1.2% ;在珠三角地区就业的农民工4536 万人,比上年减少186 万人,下降3.9%。
关于农民工外出务工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工外出务工情况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一)农民工是中国历史上的新生人群,是当代中国城镇化、工业化的直接产物,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一方面是农民,一方面是工人。
出那么为工,入那么为农,生活于城市之中、落户于乡村之内。
大多数农民工都具有两面性,一面还保存着朴实、憨厚、真诚、勤劳的“土农民”风范,同时又接触到城市文化、习惯的熏陶,具有积极向上,学习先进文化知识的“洋思想”。
他们在为城市建立做出特殊奉献的同时,增加了收入,拓展了眼界,转变了观念,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
据我镇xxxx年底劳务经济摸底情况显示,我镇有5000余名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占全镇总人口的31.8%,年均务工经商收入达6500万元左右。
外出务工农民的行业种类有哪些?文化及年龄构造情况如何?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给农村带来了哪些影响?如何正确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对以上问题,不少人不甚理解。
日前,借村委换届下乡工作之机,带着上述问题,笔者对本镇几个村的农民外出务工情况作了一次调查。
一、外出务工农民的比例,年龄、文化构造及行业类型1、外出务工农民的比例为验证劳务经济摸底关于全镇外出务工人数的准确性,我对农田村及周边的五一、银米、新喜、国庆等五个村的总人口及外出务工的人数进展了详细地调查。
经调查,这五个村共有1740户,6496人,外出务工2050人,占五村总人口31.6%。
这个数字与劳务经济摸底统计的数字根本吻合。
2、外出务工农民的年龄和文化构造从对五个村的调查显示,在外出务工的2050人中,高中、中专文化的41人,占外出人数的2%,初中文化的892人,占43.5%,小学文化的771人,占37.6%,文盲346人,占16.9%。
而在2050人中,15至20周岁的289人,占14.1%,20至30周岁的761人,占37.1%,30至50周岁的689人,占33.6%,50周岁以上的311人,占15.2%。
由此可见,外出务工农民中,初中文化的居多,小学文化的次之,而在这些人中,20至30周岁的居多,30至50周岁的次之。
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第1篇: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为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农民工数量、流向、结构、就业、收支、居住、社会保障等情况,国家统计局于2008年底建立了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制度。
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和7100多个行政村的农民工监测调查结果推算,2009年度全国农民工总量①为22978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4533万人,与上年相比,农民工总量增加436万人,增长1.9%。
调查还表明,2009年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4889万人,由于季节因素,比第三季度末减少309万人,但仍比第一季度末增加170万人。
本文将重点报告农民工年度情况,详细结果如下:一、农民工总体规模(一)外出农民工增加,本地农民工减少据调查结果推算,2009年全国外出农民工总量14533万人,比上年增加492万人,增长3.5%。
在外出农民工中,住户中外出农民工11567万人,比上年增加385万人,增长3.4%;举家外出农民工2966万人,增加107万人,增长3.7%。
在本乡镇以内从业6个月以上的本地农民工8445万人,减少56万,下降0.7%。
表1:农民工数量单位:万人、%2009年2008年增减增长农民工总量22978225424361.91.外出农民工14533140414923.5(1)住户中外出农民工11567111823853.4(2)举家外出农民工296628591073.72.本地农民工84458501-56-0.7(二)东部地区②农民工数量及增幅高于中西部地区从输出地看,2009年东部地区农民工10017万人,同比增长3.1%,东部地区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比重为43.6%;中部地区农民工7146万人,同比增长0.9%,中部地区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31.1%;西部地区农民工5815万人,同比增长1.2%,西部地区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25.3%。
表2:2009年各地区农民工占全国比重及增幅单位:%东部中部西部各地区农民工所占比重农民工43.631.125.31.外出农民工31.936.531.62.本地农民工63.721.914.42009年比2008年农民工增幅农民工3.10.91.21.外出农民工7.12.01.22.本地农民工-0.5-2.31.2二、外出农民工流向及就业地域分布③(一)外出务工仍以东部地区为主,但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比重提高从输入地④看,2009年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为9076万人,比上年减少888万人,下降8.9%,占全国外出农民工人数的62.5%,比上年降低8.5个百分点;在中部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为2477万人,比上年增加618万人,增长33.2%,占全国外出农民工人数的17%,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在西部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为2940万人,比上年增加775万人,增长35.8%,占全国外出农民工人数的20.2%,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
脱贫人口外出务工情况汇报

脱贫人口外出务工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大量贫困人口得到了有效帮扶和支持。
然而,脱贫并非终点,如何让脱贫人口稳定脱贫,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其中,脱贫人口外出务工情况备受关注,下面我将对脱贫人口外出务工情况进行汇报。
一、外出务工人数统计。
根据我们对脱贫人口外出务工情况的调查统计,截至目前,共有XX名脱贫人口选择外出务工,其中男性占比XX%,女性占比XX%。
外出务工的脱贫人口主要集中在建筑工地、工厂生产线、餐饮行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也有一部分选择在城市开设小生意或从事家政服务等工作。
二、外出务工收入情况。
脱贫人口外出务工的收入状况各异,但总体来说,相较于在家乡务农或从事零散工作,外出务工的收入更为稳定和可观。
调查显示,外出务工的脱贫人口月收入中位数为XXX元,最高月收入可达XXXX元,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而且,外出务工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一些勤奋好学的脱贫人口通过外出务工积攒了一定的资金,开始自主创业或者学习新的技能,为自己和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三、外出务工面临的挑战。
尽管外出务工为脱贫人口带来了一定的收入和机会,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一些脱贫人口在外务工时面临着工资拖欠、劳动权益受损等问题,这需要相关部门和企业加强监管和保障。
其次,一些脱贫人口在外务工时由于缺乏相关技能和知识,面临着就业歧视和职业发展困难,需要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
另外,外出务工也导致了一些家庭成员长期分离,对家庭关系和子女教育等方面带来了一定影响,需要加强对脱贫人口家庭的关爱和支持。
四、外出务工的政策建议。
针对脱贫人口外出务工情况,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加强对外出务工脱贫人口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收入水平;二是建立健全外出务工人员权益保护机制,严惩拖欠工资等违法行为,保障他们的劳动权益;三是加强对外出务工脱贫人口家庭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家庭困难,保障子女教育权益。
统计局发布2020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精品】

一、农民工规模(一)农民工总量继续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395万人,比上年增加5 1万人,增长1.9%。
其中,外出农民工16 万人,比上年增加 1万人,增长1.3%;本地农民工1 574万人,增加29 万人,增长2. %。
(二)农民工总量增速继续回落年以来农民工总量增速持续回落(详见下图)。
年、年、年和年农民工总量增速分别比上年回落1. 、 .5、1.5和 .5个百分点。
年、年、年和年外出农民工人数增速分别比上年回落2.1、 .4、1.3和 .4个百分点。
近三年本地农民工人数增速也在逐年回落,但增长速度快于外出农民工增长速度。
(三)西部地区农民工数量增长快于其他地区按输出地分,东部地区农民工1 664万人,比上年增加万人,增长2. %,东部地区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的3 .9%;中部地区农民工9446万人,比上年增加111万人,增长1.2%,中部地区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的34.5%;西部地区农民工72 5万人,比上年增加1 万人,增长2.5%,西部地区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的26.6%。
西部地区农民工增长速度分别比东部、中部地区高出 .5和1.3个百分点。
二、农民工基本特征(一)六成以上为男性农民工在全部农民工中,男性占67. %,女性占33. %。
其中,外出农民工中男性占69. %,女性占31. %;本地农民工中男性占65.1%,女性占34.9%。
(二)年轻农民工比重逐年下降分年龄段看,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16-2 岁占3.5%, -3 岁占3 .2%,31-4 岁占22. %,41-5 岁占26.4%,5 岁以上的农民工占17.1%。
调查资料显示,4 岁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继续下降,由年的65.9%下降到年的56.5%,农民工平均年龄也由35.5岁上升到3 .3岁。
(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比例增加高中及以上农民工占23. %,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其中,外出农民工中高中及以上的占26%,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本地农民工高中及以上的占 .4%,比上年提高 .3个百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出务工人数增加农民工收入快速增长2010年,在省政府的指导下,安徽各级政府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力促农村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形势继续向好。
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的农民工监测调查结果显示:去年全省农民工人数、收入实现双增长,农民工外出就业形势趋好。
一、安徽省农民工基本情况和特点根据安徽调查总队对全省3100户农村住户监测显示,2010年我省农民工总量比2009年增长2.03%。
其中,外出就业农民工人数比上年增长4.34%,在本地非农就业人数有所下降。
外出就业仍然是我省农民工的主要流向,外出农民工、本地农民工分别占农民工比例的72.1% 和17.9%。
(一)外出从业人员基本情况和特点1、外出农民工流向及地域分布特征从省域范围来看,省内务工人数增加,尤其乡外县内务工人数大幅增加。
2010年外出在省内的农民工占外出务工人数的20.53%,同比增加0.64个百分点。
其中,在乡外县内的外出农民工占外出务工人数的9.31%,同比增加1.23个百分点,在县外省内的外出农民工占外出务工人数的11.22%,同比减少0.59个百分点。
从输入地看,以东部地区为主,但务工人数减少。
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占外出务工人数的76.78%,同比减少0.81个百分点,江浙沪仍是我省农民工外出务工最主要地区;在中部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占外出务工人数的22.13%,同比增加0.88个百分点;在西部及其他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占外出务工的1.09%,同比增加0.64个百分点。
农民工就业流向呈现“东部减少,中西部增加”的新特点。
外出农民工务工分布单位:%从外出农民工的就业地点看,在直辖市务工的农民工占21.62%,在省会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占15.34%,在地级市务工的农民工占34.64%,在县级市务工的农民工占16.74%,在建制镇务工的农民工占9.10%,在其他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占2.56%。
在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合计占71.60%,比上年略降1.3个百分点。
农民工就业以县级以上城市就业为主,而且多集中在大中城市。
2、外出农民工的基本特征一是外出农民工以已婚青年男性为主。
分性别看,男性外出农民工占63.38%,女性占36.62%。
从年龄看,外出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19-22,23-25,26-30,31-40,41-50年龄段农民工分别占18.75%、14.69%、18.96%、23.70%、15.96%。
从婚姻状况看,已婚农民工占62.60%,未婚农民工占34.88%。
二是外出农民工初中文化程度占大多数。
在外出农民工中,不识字、小学文化程度、初中文化程度、高中文化程度、中专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分别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1.94%、8.52%、69.66%、11.35%、4.23%、4.30%。
三是半数农民工接受过技能培训。
57.25%的农民工接受过各种农业、非农业、及其他生产培训。
3、外出农民工的就业特征一是以从事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为主。
在外出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所占比重最大,占33.82%,其次是建筑业占20.18%,服务业占15.62%,住宿餐饮业占8.66%,批发零售业占7.81%,交通运输业占6.17%。
二是外出从事的工作种类以操作人员为主。
在外出农民工中,从事工作种类的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的农民工所占比例最大,占35.97%,其次是服务业,占17.22%,专业技术人员占10.50 %。
三是绝大多数以受雇形式从业。
在外出农民工中,以受雇形式从业的农民工占87.93%,自营者占12.07%,自营者比例比上年增长1.4个百分点。
4、外出农民工的收入和消费特征一是外出农民工收入大幅增加。
2010年,外出农民工月平均收入1768元,比上年增加285元,增长19%。
月收入主要集中在1200-1600元、1600-2400元区间,分别占总人数的31%和38%。
二是外出农民工支出增长。
2010年,外出农民工生活消费总支出5200元,同比增长16.8%。
5、外出农民工的福利保障特征一是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较低。
2010年,外出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是35.6%。
二是被拖欠工资比例大幅降低。
2010年,外出农民工被拖欠工资人数的比例只有1.09%。
相比2009年,有大幅度下降。
三是参加社会保险的总体水平较低。
单位或雇主为农民工缴纳养老、工伤、医疗、失业、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比例分别只有6.6%、22.1%、14.0%、3.4%、2.0%、3.0%。
四是多数农民工由单位或者雇主提供住宿或伙食。
2010年,外出农民工中,享受单位或雇主提供伙食或者伙食补贴的比例为62.68%。
享受单位或雇主提供住宿或者住宿补贴的比例为46.72%。
五是多数农民工工作时间过长。
外出农民工中,有56%的人每天平均工作9小时,36.5%的农民工每天平均工作11小时。
(二)本地务工人员基本情况和特点据调查,2010年度在本乡镇以内务工的农民工同比减少3.49%。
说明我省乡镇及以下的企业、商业吸纳农民工就业能力很弱,农民工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有很大难度。
1、本地农民工的基本特征一是本地农民工以已婚青年男性为主。
分性别看,本地男性农民工占66.75%,女性占33.25%。
从年龄看,本地农民工以中年为主,19-22、23-25、26-30、31-40、41-50年龄段农民工分别占6.17%、3.7%、6.53%、27.60%、36.33%。
从婚姻状况看,已婚农民工占89.24%,未婚农民工占9.35%。
二是外出农民工初中文化程度占大多数,低于外出农民工平均文化程度。
在本地农民工中,不识字、小学文化程度、初中文化程度、高中文化程度、中专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分别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2.29%、14.29%、62.70%、14.20%、4.23%、2.29%。
本地农民工文化程度平均低于外出农民工平均文化程度。
三是半数农民工接受过技能培训。
61.99%的农民工接受过各种农业、非农业、及其他生产培训。
2、本地农民工的就业特征一是以从事制造业、建筑业、零售为主。
在本地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所占比重最大,占25.57%,其次是建筑业占18.25%, 批发零售业占14.73%,服务业占11.46%,交通运输业占9.61%,住宿餐饮业占,3.70%。
二是工作种类以操作工为主。
在外出农民工中,从事工作种类的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的农民工所占比例最大,占30.16%,其次是从事个体经营的人员,占20.19%。
三是就业状况以非农务工为主。
从期末调查时点来看,61.64%农民工的就业状况为本地非农务工,30.86%的农民工就业状况为本地非农自营。
3、本地农民工的福利保障特征本地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水平总体较低。
本地农民工参加医疗、养老保险的比例分别为99.4%和31.4%。
由于农村合作医疗的全面普及,本地农民工医疗保险的参保率非常高。
二、存在的问题(一)文化职业素质有待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与农民工的收入具有直接联系。
我省外出农民工中,有70%为初中水平,初中以下文化水平10%,初中以上文化水平为有20%。
有7%的外出从业人员接受过农业生产技术培训,21%的外出从业人员接受过非农业培训,10%的外出从业人员接受过学徒类培训,18%的外出从业人员接受过其他培训,有48%的外出从业人员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
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而言,最需要的是受过专门职业教育、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中专、职高和技校水平的劳动力。
从农民工自身而言,其本身也具有不断提升物质文化的内在需要。
在知识和技能逐渐代替简单体力劳动作为劳动力市场选择标准的背景下,教育、职业技能、综合素质才是农民工稳定就业的根本条件。
(二)外出就业渠道单一,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需要进一步提升功能据调查,65%的外出农民工是通过亲朋好友找到现在的工作岗位,30%的外出农民工是自发找工作的。
在进城就业的各种渠道中,仍然主要依赖传统的血缘和地缘关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外出劳动者对社会中介机构就业信息的认同感较低。
并且,相对于通过政府和中介的组织外出,亲缘外出成本更低且成功率更高。
就目前来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服务方面发挥的功能需要提高,作用需要多元化。
(三)配套保障制度不完善,农民工融入城市难经过的各级政府的努力以及相应配套措施的落实,外出务工者就业环境有所改善,但仍处于就业选择的弱势群体。
外出农民工劳动合同的签订情况不尽如人意,只有三分之一的农民工和用工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
由于一些客观上的制度性因素,加上主观上部分农民工自身参保意识差,而不少用人单位为降低人工成本,也不愿主动为农民工参保缴费,外出农民工参保率较低,部分农民工仍未被纳入社保体系。
四大险种的缴纳比例都仍处于较低水平。
三、政策建议农民工就业能力和就业水平,直接关系到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也是我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主要支撑点。
因此,有效的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和农民工素质,关系到我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大事。
因此,建议:(一)抓好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将其作为解决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竞争力差、就业和维权能力不足的重要途径。
不断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强化培训的实用性、针对性,方便性。
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要力求多样化,满足农民工多层次需求,以增加农民工的就业机会。
通过落实培训补贴政策,加大促进就业资金投入,搭建起农民工培训平台,逐步形成以公共实训基地为龙头,以镇办成教中心为依托的农民工培训就业服务平台,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
(二)要调动用人单位、农民工、输入地与输出地政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在促进农民工就业方面的作用。
搜集岗位信息,扩大农民工岗位供给量,加强信息发布宣传力度,通过人力资源市场、网络、新闻媒体和基层平台定期发布就业信息,将岗位信息和维权政策及时准确地送到农民工手中。
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服务平台,规范农村劳务中介组织,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提高外出务工的组织化程度,为农民工就业提供有效服务和保障。
(三)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比率和外出农民工抵御就业风险的能力,将农民工真正纳入到社保体系中来。
要继续完善有关社会保险政策,加强用人单位为农民工办理参加社会保险情况的执法检查和监督,不断改进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险的制度设计,提高外出农民工与企业的参与率,适当调整农民工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门槛和水平。
同时,要切实加强劳动监察工作,加大对用人单位的监督检查和执法力度,采取措施逐步扭转劳动合同短期化倾向,加强对劳务派遣的规范管理与监督,维护广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