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RET机理的比率型次氯酸荧光探针

合集下载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技术在生物研究探究中的运用资料精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技术在生物研究探究中的运用资料精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技术在⽣物研究探究中的运⽤资料精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技术在⽣物研究中的应⽤⾼裕锋分析化学B200425012摘要:简要综述了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技术在⽣物研究中的⼀些应⽤。

核酸的结构、DNA测序、核酸杂交、蛋⽩质结构和蛋⽩质相互作⽤等的研究是⽣命科学研究重要组成部分,相关⼯作⼀直备受关注,⽽FRET技术被⼴泛应⽤于相关领域研究中,并取得了较突出的结果。

关键词: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核酸结构,DNA测序,核酸杂交,蛋⽩质结构,蛋⽩质相互作⽤。

⽣命科学被誉为21世纪的科学,为了揭⽰⽣命的奥妙,⼈们投⼊了⼤量的⼯作。

其中对于核酸和蛋⽩质的研究备受关注,⼤量的新技术与新⽅法被⽤于该领域的研究中。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是⼀项经典的荧光技术,但是随着荧光成像技术的发展,⼆者相互结合,成为了⽣命科学领域的⼀个重要研究⼿段[1,2]。

本⽂简单介绍了基于FRET原理的新技术在⽣物研究中的⼀些应⽤。

⼀、FRET基本原理[3]FRET现象是Perrin在20世纪初⾸先发现的,1948年,Foster[4,5]创⽴了理论原理。

FRET 指荧光能量给体与受体间通过偶极-偶极耦合作⽤以⾮辐射⽅式转移能量的过程,⼜称为长距离能量转移。

产⽣FRET的条件(图1)主要有三个:(1)给体与受体间在合适的距离(1~10 nm);(2)给体的发射光谱与受体的吸收光谱有⼀定的重叠,这是能量匹配的条件;(3)给体与受体的偶极具⼀定的空间取向,这是偶极-偶极耦合作⽤的条件。

图1 产⽣FRET条件⽰意图FRET 的效率⽤E 表⽰,E ⽤式(1)计算:其中R 0为Foster 距离,表⽰某⼀给定给体与受60660R E R R=+ (1) 240D DA R const n J κφ?= (2)体间能量转移效率为50%时的距离;R 为给体与受体的实际距离。

R 0可由式(2)计算:其中κ2 是⽅向因素,n 是溶剂的反射系数,φD 是供体探针结合到蛋⽩的量⼦效率, J DA 是供体发射波长和受体吸收波长的交叠系数。

基于 FRET 机理的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对汞离子的识别

基于 FRET 机理的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对汞离子的识别

基于 FRET 机理的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对汞离子的识别王海菊;张文珠;何成;周硼【摘要】By combining rhodamine 6G and cumarin, a fluorescent probe of Hg2+ , Rh-6G-cumarin (RC) , based on FRET mechanism was synthesized. And through research its spectral properties and recognition to mercury ion, we found that it featured a rapid fluorescence enhancement at 575 nm upon the addition of Hg2+ in V(C2H5OH): V(H2O) =9: 1 solution. The fluorescence changed from blue to bright red, while the color of the solution changed from yellow to red. This probe showed high specific for Hg2 + over other metal cations, such as Na+ , K+ , Mg2 + , Cr3 + , Fe2 + , Co2+ ,Zn2+ , Cd2+ and Pb2+. It could detect Hg2+ effectively in a relatively wide pH range (4-10). The titration experiment indicated a 2:1 stoichiometry of the RC-Hg2+ complexation species.%基于FRET机理设计合成了一个包含罗丹明6G及香豆素的汞离子荧光探针Rh-6G-coumarin( RC),研究了它的光谱性能及对汞离子的识别作用.在V(C2H5OH)∶ V(H2O) =9∶1溶液中加入汞离子后,575 nm处荧光强度迅速增大,荧光由蓝色变为明亮的红色,同时溶液的颜色由黄色变为红色.溶液中其他金属离子,如Na+、K+、Mg2+、Fe2+、Co2+、pb2+、Zn2+、Cd2+和Cr3+对汞离子的荧光识别没有太大影响.该探针可在较宽的pH(4~10)范围内识别汞离子.光谱滴定实验表明,汞离子与RC以2∶1的计量比形成了配合物.【期刊名称】《发光学报》【年(卷),期】2012(033)009【总页数】7页(P1030-1036)【关键词】荧光探针;汞离子;FRET;罗丹明6G;香豆素【作者】王海菊;张文珠;何成;周硼【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学院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大连116021;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学院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大连116021;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学院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大连116021;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学院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大连116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482.31汞是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有毒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主要以无机汞、零价汞和有机汞3种形态存在。

基于FRET技术构建破伤风毒素和B型肉毒毒素酶类抑制剂高通量体外筛选方法

基于FRET技术构建破伤风毒素和B型肉毒毒素酶类抑制剂高通量体外筛选方法

基于FRET技术构建破伤风毒素和B型肉毒毒素酶类抑制剂高通量体外筛选方法罗森;丁朋晓;李涛;王琴;王慧【摘要】目的利用FRET技术构建破伤风毒素和B型肉毒毒素酶类抑制剂高通量体外筛选方法.方法构建针对破伤风毒素和B型肉毒毒素的双荧光标记底物的重组表达质粒,表达并纯化荧光标记底物重组蛋白;利用A型肉毒毒素轻链(ALc),B型肉毒毒素轻链(BLc)和破伤风毒素轻链(TIc)分别对目的蛋白进行酶切反应.对基于双荧光标记底物高通量体外筛选方法的条件进行优化.酶动力学参数分别测定TLc和BLc切割底物荧光标记底物的Km和Kcat值.结果设计并成功构建荧光标记底物的重组表达质粒.表达并纯化后获得纯度为90%左右的重组蛋白,命名为CY-VAMP.利用ALc、BLc和TLc分别对CYVAMP进行酶切,CYVAMP能被BLc和TLc识别切割而不能被ALc切割.对基于双荧光标记底物高通量体外筛选方法的条件优化得到:CYVAMP较适宜的范围为0.2~32 μ.mol/L,酶标仪滤光片灵敏度设定的较合适的设置范围在65~110;(对于96孔板)动态实时检测间隔时间2 min较为合适,检测持续时间从30 min到120 min较合适.CYVAMP在内肽酶BLc作用下随反应时间变化与荧光值528与485比值作图最大时在1.5左右,最小在0.5左右.酶动力学参数测定得到BLc酶切CYVAMP的Km和Kcat值分别为(17.6±2.6)μmol/L和(4.16+0.28) s-1.TLc酶切CYVAMP的Km和Kcat值分别为(40.8±3.5)μmol/L 和(2.65±0.32)s-1.结论成功构建基于FRET技术的分析法能满足对破伤风毒素和B型肉毒毒素的检测及抑制剂的高通量体外筛选所需.【期刊名称】《安徽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53)005【总页数】7页(P739-745)【关键词】FRET;肉毒毒素;破伤风毒素;高通量筛选【作者】罗森;丁朋晓;李涛;王琴;王慧【作者单位】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病原生物与免疫教研室,遵义563006;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病原生物与免疫教研室,遵义563006;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71;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71;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8.8破伤风毒素(Tetanus toxin,Tet)导致的破伤风死亡率高,在全球范围内高达30%~50%[1]。

纳米技术在荧光化学传感器功能化材料中的应用

纳米技术在荧光化学传感器功能化材料中的应用

纳米技术在荧光化学传感器功能化材料中的应用作者:李自强来源:《名城绘》2018年第07期摘要:近年来,随着材料学的不断发展,将荧光化学传感器引入到固态基质中制备功能化荧光材料成为研究的新热点。

纳米技术的发展,为荧光传感器开启了新的局面。

关键词:纳米技术;荧光化学传感器;功能材料1、荧光化学传感器的定义将分子识别所产生的微观变化以荧光信号改变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分子称为荧光化学传感器。

一个标准的荧光化学传感器包括三个部分:用于识别待测物质的识别基团、用于输出荧光信号的荧光基团、用以连接识别基团和荧光基团的连接基团。

荧光传感器是利用荧光信号的变化来对目标物质进行识别,相对于传统的化学传感器,荧光传感器具有高稳定性、高灵敏度、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

2、荧光化学传感器的机理荧光化学传感器的机理主要包括:光诱导电子转移机理、分子内电荷转移机理、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机理、形成激基缔合物机理。

2.1光诱导电子转移光诱导电子转移是指电子的供体或者电子受体受激发光激发后,在供体和电子受体之间发生激发态的电子转移的过程。

当识别基团没有与待分析物结合时,荧光基团被激发,最终将荧光激发态激发至基态,使荧光团的荧光强度发生淬灭。

当识别基团与待测分析物相结合,降低识别基团的给电子能力,抑制PET过程发生,导致荧光团被激发的电子跃迁回原基态轨道,产生荧光增强的效果。

2.2分子内电荷转移分子内电荷转移型探针分子的电子给体与受体通过π键相连,形成共轭体系,作为光诱导转移的通道。

在电子给体和受体之间,形成强烈的电子“推-拉”作用。

当识别基团与待分析物发生结合时,这个探针分子的“推-拉”电子能力发生改变,π电子结构重新分布,从而导致荧光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发生改变,一般表现为光谱的红移或蓝移。

2.3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机理型荧光探针由两个存在一定联系的荧光团组成,并且一个荧光团(供体)的发射光谱恰好与另一个荧光团(受体)的激发光谱有一定的重叠。

次氯酸双光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

次氯酸双光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

次氯酸双光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中文摘要双光子吸收技术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与单光子吸收材料相比,双光子吸收材料在分辨率、穿透深度具有显著的优势,可以用于显微成像、微纺织技术、三维数据存储、光限幅、上转换发光、光动力学治疗以及药物靶向释放等诸多领域。

特别是双光子显微技术,以近红外的激光为光源对生物样品进行成像,具有穿透性强,空间分辨率高,背景荧光干扰小,以及对生物样品的光损伤较小等优点,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然而,传统的双光子材料常常具有大共轭结构,水溶性差、细胞穿透能力差、生物毒性也较大,并不适用于生物成像。

因此,设计合成具有较高双光子吸收截面的有机小分子用于生物体内细胞、血管、组织成像,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设计合成了两种具有双光子吸收特性的荧光小分子,对其发光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探索它们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

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1、设计合成了一类以寡聚苯乙烯为骨架的双光子次氯酸荧光探针OPV-HOCl,并将其应用于活细胞及组织内的双光子成像。

在寡聚苯乙烯骨架上引入次氯酸识别基团——氧硫杂环戊烷,通过1H-NMR、13C-NMR、HRMS 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通过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等进一步研究了该探针对次氯酸的响应性能,测定了其双光子吸收截面。

加入次氯酸以后,探针分子末端的氧硫杂环戊烷基团被氧化,并生成醛基。

由于分子内强烈的电荷转移导致产物的双光子吸收截面提高了近15倍(从78.9GM提高到1131.5GM),因此OPV-HOCl可以作为一个双光子“turn-on”型次氯酸荧光探针。

此外,该探针还具有反应速度快、选择性好、pH适用范围宽等优点。

MTT实验表明该探针具有较小的细胞毒性。

由于该探针优异的次氯酸响应性能和较小的生物毒性,我们成功地将其用于小鼠胶质瘤细胞BV-2中次氯酸的检测,研究表明该探针可以透过细胞膜,并对细胞中外源性次氯酸和脂多糖诱导产生的内源性次氯酸具有高选择性的快速响应。

荧光机理[试题]

荧光机理[试题]

1光致电子转移(PET)光致电子转移是指电子给体或电子受体受光激发后,激发态的电子给体与电子受体之间发生电子转移从而导致荧光的淬灭过程。

具体PET过程如下:在光激发下,具有电子给予能力的键合基团能够将其处于最高能级的电子转入激发态下荧光基团空出的电子轨道,使被光激发的电子无法直接跃迁到原基态轨道发射荧光,从而导致荧光的淬灭;当键合基团与底物结合后,降低了键合基团的给电子能力,抑制了PET过程,荧光基团中被光激发的电子可以直接跃迁回到原基态轨道,从而增强了的荧光基团的荧光发射。

因此在未结合底物前,传感器分子表现为荧光淬灭,一旦键合基团与底物相结合,荧光基团就会发射荧光(见图)由于与客底物结合前后的荧光强度差别很大,呈现明显的“关”、“开”状态,因此这类荧光化学传感器又被称为荧光分子开关。

PET荧光分子传感器的作用机制可由前线轨道理论来进一步说明(见图1.5)。

2002年Nolan 小组合成了手性的二氮杂环-9-冠-3 衍生物化合物1,它是第一个用来检测Li+的PET 荧光探针[56]。

在乙腈溶液中,相较于其它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能够高选择性的识别锂离子。

用 280 nm 光激发,不断向溶液中加入 LiClO4,化合物 1(Φ = 0.022)对Li+的滴定表现出 5 倍荧光信号增强效应,表明从胺的冠醚到荧光团的电子转移,荧光量子效率升高(Φ = 0.11),形成 1 : 1 的配合物,结合常数 log β = 5.4。

Gunnlaugsson, Bichell, Nolan, A Novel Fluorescent 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 (PET) Sensor for Lithium [J]. Tetrahedron Lett., 2002, 43, 4989-4992.NH H 3C O HN CH 3O NO N ××PETPET Li +Bozdemir, Altan Sozmen, Fazli Buyukcakir, et al. Reaction-Based Sensing of Fluoride Ions Using Built-in Triggers for Intramolecular Charge Transfer and PhotoinducedElectron Transfer[J]. Organic Letters, 2010, 12(7) : 1400-1403. 2010年Akkaya 等[18]通过在BODIPY 的中位引入一个含三异丙基硅烷的酚盐基团,已知酚盐是强的给电子基团,当被硅烧保护后,酚盐的强给电子能力被抑制,即PET 现象被抑制,所以探针2在与F 离子作用之前发出很强的荧光,当探针与F-离子作用之后,硅浣保护基团被去除,酚盐的强给电子能力恢复,发生PET 现象,荧光被淬灭。

氰根离子(CN-)与荧光探针检测

氰根离子(CN-)与荧光探针检测

氰根离子(CN-)与荧光探针检测阴离子识别由于在环境、临床、化学、生物等的广泛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为数众多的阴离子识别中,氰根离子(CN-)是最受关注的一种离子,它对哺乳动物具有极其强烈的毒性,并且非常容易被人体吸收,可经口,呼吸道或皮肤进入体内[1,2]。

CN-进入血液循环后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的Fe3+结合,生成氰化高铁细胞色素氧化酶,Fe3+失去传递电子的能力使呼吸链中断,细胞窒息死亡。

因此,呼吸衰竭乃是氰化物急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图1所示)。

然而,CN-由于具有优异的配位能力和反应活性在工业生产中却被普遍使用,例如金矿,电镀,纤维和树脂的工业合成等[3]。

为了避免工业废水中氰根离子超标,必须执行严格的定量检测标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正常饮用水中CN-的含量应低于0.05 mg/L(以游离氰根计)(即1.9μM)。

因此,发展一种高效的传感系统用于污染物中CN-的定量检测,兼具便宜、简单、高灵敏等优点,势在必行。

近年来发展了很多荧光化学传感器用于氰根离子的检测[4],比率荧光探针技术的发展则为CN-的可视化检测拓宽了思路。

一般情况下,比率荧光探针技术可以通过两种常见的机理进行设计合成:内分子电荷转移(ICT)[5]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6]。

尽管基于FRET的探针可以实现好的比率应答,但是其相对较长的合成路线和必须具备的供体发射和受体吸收波长的较强的光谱能带重叠限制了它的发展,而基于ICT构建的荧光探针一般来说结构都比较简单,并且可以实现大的蓝移,这些优点使得ICT构建的比率荧光探针显得更为突出。

图1:氰根离子的作用机理这次介绍的是基于咔唑假吲哚体系构建的ICT型比率荧光探针对CN-的可视化检测。

众所周知,咔唑是一类富电子的芳香杂环,具有良好的刚性共轭平面,价格便宜且易于修饰;假吲哚的季胺盐是一个非常好的拉电子基团,通过脑文格反应,可以比较容易得构建出来这种A-D-A型刚性大共轭体系(图二-I),这种大共轭结构有效的降低了电子跃迁的能量,紫外吸收波长大幅移向可见光区。

吲哚结构的荧光探针在粘度检测及细胞成像中的应用

吲哚结构的荧光探针在粘度检测及细胞成像中的应用

第42 卷第 9 期2023 年9 月Vol.42 No.91151~1156分析测试学报FENXI CESHI XUEBAO(Journal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吲哚结构的荧光探针在粘度检测及细胞成像中的应用余 强1,李祥1,马素芳2*(1.山西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山西太原030001;2.山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山西太原030001)摘要:该文以1,2,3,3-四甲基-3H-吲哚鎓碘化物为电子受体,吲哚为电子供体,通过一步反应合成了一种D-π-A结构的新型荧光探针(1),并用于药物诱导的细胞中粘度变化的检测。

采用核磁氢谱(1H NMR)、核磁碳谱(13C NMR)、高分辨质谱(ESI-MS)和红外光谱(IR)对探针进行表征,通过荧光光谱考察了探针光学性质及响应粘度(η)的可行性。

在不同比例(g∶g)水-甘油体系中,探针的荧光强度(I)随着甘油比例的增大逐渐增强,当甘油比例为90%时,探针荧光强度约增强100倍。

Förster-Hoffmann方程分析结果显示,lg I与lgη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2 = 0.998 0),探针对粘度的检出限为1.167 cP。

同时该探针对粘度具有较好的选择特异性、光稳定性和pH值稳定性。

将探针与经鱼藤酮或羰基氰化氯苯腙(CCCP)刺激的HeLa细胞共孵育30 min,细胞荧光亮度明显增强,表明探针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对细胞微环境中粘度的变化进行有效响应。

所制备的探针具有稳定性好、特异性强、生物相容性好的优点,具有一定的生物应用潜质。

关键词:粘度响应;吲哚;荧光探针;细胞成像中图分类号:O657.3;Q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57(2023)09-1151-06Application of Fluorescence Probe Based on Indole in ViscosityDetection and Cell ImagingYU Qiang1,LI Xiang1,MA Su-fang2*(1.Medical Imaging Department,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Taiyuan 030001,China;2.School of BasicMedical Science,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Taiyuan 030001,China)Abstract:In this paper,a novel fluorescent probe with D-π-A structure(1) was synthesized by a one-step reaction using 1,2,3,3-tetramethyl-3H-indolium iodide as an electron acceptor and in⁃dole as an electron donor for the detection of drug-induced viscosity changes in cells. The structure of the fluorescent probe was characterized by nuclear magnetic hydrogen spectroscopy(1H NMR),nu⁃clear magnetic carbon spectroscopy(13C NMR)and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ESI-MS).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probe and the feasibility of response viscosity(η) were measured by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The probe was added to different ratios of water-glycerol system,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I) of probe increased gradually with the increasing ratio of glycerol. When the ratio of glycerol was 90%,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the probe was enhanced by about 100 times compared with the pure water system.The analysis using the Förster-Hoffmann equation showed a good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lg I and lgη(r2= 0.998 0),and the lowest detection limit of the probe for viscosity was 1.167 cP,indicating the probe has good sensitivity to viscosity response and has the potential for quantitative viscosity detection. The probe did not respond to other active mole⁃cules,and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was little affected by organic solvents with small viscosity,and only had a better response to glycerol with large viscosity,which fully indicates that the probe degree has an excellent specificity to viscosity. The fluorescence of the probe both in the aqueous solution and the water-glycerol(90%) solution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after 60 min keeping at room tem⁃perature.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ies of the probe both in aqueous solution and the water-glycerol (90%) solution were almost unchanged in the pH range of 4.0-9.0,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probe has good photostability and pH stability. The probe had a low effect on cell viability within the experi⁃收稿日期:2023-03-21;修回日期:2023-06-0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2202289,82071969)∗通讯作者:马素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小分子荧光探针的构建及应用,E-mail:masufang@doi:10.19969/j.fxcsxb.230321021152分析测试学报第 42 卷mental range,indicating that the probe has good biocompatibility. In addition,only weak fluores⁃cence was observed after HeLa cells were co-incubated with the probe solution for 30 min. In con⁃trast,after the probe solution was co-incubated with HeLa cells which were stimulated with rotenone and carbonyl cyanide chlorophenylhydrazone(CCCP) for 30 min,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cell fluo⁃rescence brightness could be observed,indicating that the probe can effectively detect changes in vis⁃cosity in the cell microenvironment. All the abov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obe has the advantages of good stability,specificity and biocompatibility as a viscosity-responsive probe,and has excellent potential for biological applications.Key words:viscosity response;indole;fluorescent probe;cell imaging粘度作为细胞微环境的重要参数之一,不仅对细胞内信号转导和新陈代谢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够通过影响活细胞内生物分子和化学信号的相互作用直接或间接影响细胞的各种生理功能,如自噬等[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当一个荧光团处于激发 态时,由于能量过高,使得 该荧光团不稳定,为降低自 身能量,
该荧光团会将自身能量转移给 相邻的分子,实现能量由供体 向受体转移,该过程就叫荧光 共振能量转移(FRET)。
2Part
荧光探针分子设计思路
合成路线
合成路线
荧光探针的检测
探针分子结构表征
01
NMR IR MS X-ray
选择性
抗干扰性
荧光检测
敏感性
02
pH影响
响应时间
生物比率成像
03
细胞损伤程度,膜透性,
光稳定性
4Part 探究结果预期
结果预期
水溶性好
激发 波长长
响应 时间短
细胞毒性小
致谢
THANKS
for listening
1
1.2
700
1.4
1.6
600
1.8
2
500
3
4
400
5
6
300
7

0
480 500 520 540 560 580 600 620 640 660
Wavelength (nm)
荧光探针的背景
荧光探针检测
响应迅速
1 灵敏度高
2
普通检测方法
3 原位检测 选择性好 4
1. 处理复杂 2. 损耗大 3. 敏感性低
近年来,利用小分子荧光探针可视化监测生物体内 的次氯酸是化学和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细胞中 浓度的普通检测方法
普通检测方法,如:???????????,需要复杂的事后处理而且 会对样品造成损耗。
在生物环境下,由于硫化氢的反应活性高,这些方法可能会
得到不一样的结果。荧光技术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并且操作简单, 因此,这一技术变得非常有用。
单波长荧光探针 荧光光谱 比率型荧光探针 荧光光谱
荧光探针的背景
单波长荧光探针
比率型荧光探针
单波长荧光探针 荧光光谱 比率型荧光探针 荧光光谱
基于FRET机理的比率型荧光探针
FRET
Donor
through-space energy transfer
Acceptor
excitation
emission
基于FRET机理的比率型 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应用探究
山东指大导学老泰师山:学赵堂宝2祥0教14授级班长 李炫璋
小组成员:席龙龙 黄秒飞 曾文荟 2016.05.07
目录
1 背景 2 探针分子设计思路 3 合成与应用 4 探究结果预期
1Part
荧光探针的背景
荧光探针的背景
次氯酸是血红素从过氧化 氢和氯离子产生的强大的氧化 剂髓过氧化物酶,它是由活化 白细胞释放。次氯酸拥有有效 的抗菌性能,但过量产生能够 导致拥有一个在大范围的牵连 的组织损伤人类疾病如神经元 变性,心血管疾病,骨质关节炎,肾脏疾病及癌症等。
荧光探针分子设计思路
我们我设们计设一个计比了率一型荧个光比探率针 型荧光探针,期望该探针能够有较
好的水溶性,较长的发射和吸收波长,响应时间短,检测限
低。我们用该探针可以与
发生加成的性质来检测
的浓度。
3Part
荧光探针的合成与检测
荧光探针的合成与应用
合成目标分子 探针分子结构表征 荧光检测及生物成像
基于FRET机理的比率型荧光探针
单波长探测量的数据是单一波长处的荧光强度,而荧光强度易受外 部环境(如温度)、样品本身(如浓度)、仪器条件(如光散射、光漂 白、背景光)等因素的影响,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才能得到较准确的 结果。
荧光比率测定法可消除光漂白,探针负载、留存及设备因素(照明 稳定性)引起的数据的失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