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与全球化

合集下载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西文化交流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西文化交流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西文化交流研究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西文化交流已成为一项重要的议题。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许多方面都十分明显,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等。

因此,研究中西文化交流,理解和尊重彼此的差异,有助于增进中西方民间交往和互信。

一、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

早在公元1世纪,中国的丝绸之路就和罗马帝国建立贸易联系,开启了两大文明间的交流之路。

此后,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逐渐增多,其中包括汉学、天主教传教、科技交流等。

但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较大,在交流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如西方人往往更加注重时间的效率与价值,追求个人自由和权利;而中国人则注重情感交流和面子,更强调家庭和集体的责任和担当。

因此,理解和尊重彼此的差异,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前提和关键。

二、中西文化交流的现状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如西方音乐、电影、文学作品等在中国颇受欢迎,中国的传统文化也逐渐走向世界。

此外,在教育、旅游、商贸等领域,中西方的交流也在不断加强。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如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冲突、语言障碍、信任缺乏等。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积极应对,加强交流、扩大合作,以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三、中西文化交流的意义中西文化交流有重要的意义,其中包括:1、促进中西方的文化融合。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可以引导各自的优秀文化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发扬光大,同时也有利于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推动不同文化间的和谐共存。

2、提升中西方的互信与合作。

文化交流是促进国家间和人民间交往和互信的有效方式之一。

通过文化交流,可以增进中西方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推进经济、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合作。

3、拓展个人的视野和精神世界。

文化交流不仅有助于促进国家之间的交流,也有助于个人的视野和精神世界的拓展,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四、如何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我们可以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1、加强教育交流。

从全球化的视角看中西方文化交融

从全球化的视角看中西方文化交融

从全球化的视角看中西方文化交融[摘要]当今世界正处于快速发展,纵向深化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使用,全球化的进程在上个世纪大踏步迈进的基础上又向前跨出一大步,全球正在被一个由网络和科技包罗致密的网所包围,每个国家之间不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军事上都在积极的向外拓展合作多边关系。

历年来,文化产业的推进和交融也紧随全球化的趋势正朝着多元化、现代化的方向慢慢火热。

但在世界格局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中西方文化在传播和融合的过程中却显示出不同的沟通模式。

文章正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来分析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模式。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交融;文化沟通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006-01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二百多个国家在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大背景下不断相互合作和竞争,国家之间开展的经济贸易,政治互信,文化传播的趋势和速度与日俱增。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每个人都能清楚的感受到全球化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在中国随处可见的麦当劳、肯德基,在西方国家中的唐人街、汉语热无疑是文化全球化的一种反馈形式。

一、全球化是推动中西方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文化,英文是culture,该词源于拉丁语,意为:耕耘、耕作。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1871年对文化下了个定义,即:文化或文明,从人种志学的观点看,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风俗习惯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性。

文化的固有属性是传播性。

一种文化特质产生后就有向外扩散的本能,它不可能被创造文化的群体所独有,而扩散的结果就是使之成为一群人或者更大范围的群体所共享的东西。

在今天这个全球化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异域文化能够遍及世界的每个角落并不稀奇。

全球化是推动中西方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这主要得益于三方面。

(一)本体文化独特性的创造和发展世界上每个国家无论地域大小还是国际地位高低都有属于本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和特征,它独立于其他国家和民族,这即是本体文化的独特性。

全球化下的中西文化融合与挑战

全球化下的中西文化融合与挑战

全球化下的中西文化融合与挑战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文化融合已展现出其巨大的潜力与影响力。

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技术等交流变得更加便利,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这种融合既充满机遇,也面临挑战。

首先,在全球化下的中西文化融合中,中西文化相互借鉴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中西文化在食品、艺术、文学、音乐、电影等方面的交流,推动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和互补。

例如,在西餐中加入中式调料和烹饪方法,成为了一种深受欢迎的食品。

在音乐方面,中西合拍的音乐已经开始流行并受到了欢迎,这使得中西方的音乐元素相互渗透,并吸收彼此的长处。

西方的流行音乐舞曲与东方的古典音乐相结合,既满足了音乐爱好者对于流行的需求,也尊重了老传统的美感。

这些融合的文化形式,为全球化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记。

其次,全球化下,中西文化的融合也面临着挑战。

中西文化之间的价值观、思想、历史和文化差异是造成挑战的主要原因。

文化差异是民族文化的独特表现,它不仅可以使每个国家的文化更强大,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推动文化融合。

然而,如果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强调过于突出,它可能会削弱文化交流,难以推动文化的融合与互相学习。

例如,历史、宗教、法律和道德观念等领域的差异,很容易使得两个文化之间产生深刻的文化矛盾。

最后,全球化打破了国家间的边界,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文化价值观的碰撞。

在这种文化的碰撞中,中西方文化将会受到很大的冲击。

有些文化可能会转化为另一个文化的影响下,甚至可能完全消失。

文化的消失对于全球化而言是一种文化的巨大损失,在文化多样性下,每个文化体系都是其独特的表现,都有其内在的价值。

这就是文化多元与文化相对主义的重要表达。

当然,多元主义和相对主义带来的弊端,也会给一些文化带来危险,特别是西方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许多文化面临被西方文化解构和替代的风险。

综合而言,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文化融合既充分展现了其趋势,也面临着非常的挑战。

在不断推动文化融合的同时,需要保持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与关注,理解多样性文化为全球化助力,保障它的合理表达及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西文化交融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西文化交融

(5)“人治”思想残余与“法治”思 ) 人治”思想残余与“法治” 想的冲突与融合
中国封建社会, 人治”包括两种形式: ① 中国封建社会,“人治”包括两种形式: 一是德治,实行仁政; 二是术治,实行暴政。 当前我国现实生活中“人治”残余现象: 当前我国现实生活中“人治”残余现象 第一, 第一 , 少数主要领导人以权压法,以言代法; 第二,个别党委、政府以权压法,以政策代 第二 法。 ②现代西方文化重视“法治”。 现代西方文化重视“法治”
型。重感悟、重“先验理性”,其思维方式是 直观思维。 现代西方文化:“科学文化”为主体的类 ②现代西方文化 型。注重思辨理性,其思维方式是“实证—-分 析思维”。西方人重实验、重实事、重逻辑推 理。
三、当代与近现代中西文化冲突与 当代与近现代中西文化冲突与 近现 交流的差异分析
1、方式不同; 、方式不同; 2、心态不同; 、心态不同; 3、范围和程度不同; 、范围和程度不同; 4、内容不同 ; 、 5、结果不同 。 、
中国完善的法律体系将包括7个方面: 中国完善的法律体系将包括 个方面: 个方面
宪法及宪法相关法 民商法 行政法 经济法 社会法 刑法 诉讼和非诉讼法
(6)“知足常乐”心理与 ) 知足常乐” 竞争意识” “竞争意识”的冲突与交融
十不足
明代 朱载育
终日奔忙只为饥,才得食来又思衣。 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 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前却少美貌妻。 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出门没马骑。 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人随。 家人招下数十个,有钱没势被人欺。 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势位卑。 一日南面坐天下,又想神仙来下棋。 洞宾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 上天梯子未做下,阎王发牌鬼来催。 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

全球化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全球化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全球化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全球化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成为近年来越来越热门的话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中国文化也在逐渐走向世界。

本文将从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现状以及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未来进行探讨。

一、全球化与中国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概念。

它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

全球化使得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

随着经济、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渐提高,中国文化也随之逐渐受到重视。

然而,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文化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西方文化的入侵和中国文化的缺失使得一些中国人开始模仿西方人的行为和思想,并对传统文化失去了兴趣。

中国文化的一些优秀的方面也遭到了误解和质疑。

例如,中国的文化习惯中重视家庭、崇尚孝顺,但是这些特点在全球化的浮躁环境中并不能获得重视。

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现状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已经加快。

例如,春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此外,中国武术、太极拳、中医等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传播。

在文化产品方面,中国的电影、音乐、文学等也正在走向世界。

例如,电影《流浪地球》在海外票房超过10亿人民币,成为中国电影界的一个里程碑。

同时,一些音乐家、作家也正在海外创作,例如王菲、韩寒等。

此外,中国的旅游文化也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全民关注。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同时还拥有自然风光美丽的地方。

成为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的旅游产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三、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未来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中国文化也将逐渐被更多人所认知。

预测未来,中国的文化产品和旅游业无疑将成为中国文化与世界接触的重要方式之一,推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

此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文化领域的数字化也成为了当下的趋势之一。

中国的数字化文化发展迅速,微信、抖音等国内文化产品已逐渐走向世界。

全球化与中华文化的相互作用

全球化与中华文化的相互作用

全球化与中华文化的相互作用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各国之间的联系与互动日益增多,中华文化也获得了更多的机会与挑战。

作为一个源远流长,包罗万象的文明,中华文化一直以来都在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并在不同的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全球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究竟是怎样的呢?一、全球化为中华文化提供广阔的舞台全球化的发展为中华文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容易获取和分享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资源,使得文化多元化成为了现实。

在这一进程中,中华文化因其独特性质备受关注。

例如,在国际上,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如中医、太极拳、茶艺等逐渐被世界所知晓,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同时,中国的现代文化也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电影、电视剧、音乐等综合性文艺作品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成为了国际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板块。

全球化的机遇,使得中华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二、全球化对中华文化带来了一定挑战但是,全球化也对中华文化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一方面,全球化的大浪淘沙作用使得中华文化面临着海量的文化信息冲击。

即便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地如敦煌、开封等地,也难免有过度商业化、低俗化的文化产品涌现,容易透支文化价值。

另一方面,全球化也让中华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文化冲击。

西方文化的浸染与冲击,使得传统文化的价值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淡化。

一些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欠缺,出现“无中华、非中国”的情况。

这种现象,前所未有,警醒我们需要更加积极地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三、如何在全球化时代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在全球化时代,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成为了当务之急。

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在以下方面积极作为:1. 健全中华文化的创新体系。

积极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拓展创新应用领域。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建立与时俱进的中华文化传播平台和创新基地,为中华文化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 推进中华文化国际化进程。

经济全球化与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经济全球化与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经济全球化与中西方文化的融合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特别是经济全球化,使得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

中西方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正在进行一种深入的融合。

本文将探讨经济全球化对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产生了哪些影响以及如何促进中西方文化的和谐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产生的影响1.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文化交流的速度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世界各国都在逐渐打破互相隔绝的局面,文化交流也逐步加速。

特别是以经济全球化为代表的贸易、投资的活跃,使得不同文化之间互相接触的机会更多了。

这种机会是有利于各种文化之间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交流的。

2.经济全球化扩大了文化交流的范围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许多企业和机构跨国合作,使得文化交流的机会不再是局限于政府维护的渠道。

随着不同文化的企业和机构之间的贸易和合作,文化交流在更广泛、更深入的层面上进行,使得中西方文化得到了更大范围的推广和传播。

3.经济全球化侵蚀了中西方文化的独特性虽然经济全球化给文化交流带来了很多机会,但同时也侵蚀了中西方文化的独特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的商品、资本和服务流动加快,也使得文化产品和文化资本的流动增加。

部分国家和地区因此丢失了本土文化的特色,文化产品同质化侵蚀了文化多样性。

二、如何促进中西方文化的和谐发展1.注重文化的传承要促进中西方文化的和谐发展,首先需要注重文化的传承。

传承是对文化的保护,是将文化历史和精神传递给后人,同时也是让不同文化重新产生价值和影响的过程。

注重文化的传承,可以让不同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合适的发展和有效的传承。

2.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要促进中西方文化的和谐发展,还需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人类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在鼓励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必须尊重和保护不同文化的特点和性格。

保护多样文化之间的差异化,可以促进文化的和谐发展,增加有利于文化交流的修复方法和合作方式。

传统文化在全球化和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发展

传统文化在全球化和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发展

传统文化在全球化和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发展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文化全球化已成为21世纪人类文化发展的总趋势。

文化全球化就像一把双刃剑,其产生的文化冲击给中国文化的发展,一定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一定困难,与此同时,站在中西文化话语权依然不平等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困难是我们必须面临的现实。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欧美文化,特别是英语文化依托美国的强势经济在不断的世界化,特别是在欧美国际新战略的推动下,英语文化正成为一种霸权文化向全球扩张在英语文化的冲击下,非英语文化,特别是经济落后国家的文化正面临着生存危机。

为了维护自身的文化生存和发展,很多民族都提出了保护传统文化的政策和主张,一些激进的人士反全球化的浪潮和反英语文化的浪潮。

中国传统文化也一度面临着诸多难题民间和学术界都曾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能否应对英语文化的冲击,并为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了种种对策。

如何应对全球化的冲击,如何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民间和学术界高度关注的问题,而且也引起了党和中央政府的高度关注。

然而,我们何不换个角度,我们可以把全球化看成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一种动力和机遇,通过正确认识和深度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使其以独立积极的面貌融入全球化的潮流之中,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以彼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得以进一步发展。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我们要对传统文化本身有一定认识。

传统文化是历史上延续下来的民族文化。

传统文化相对于外来文化而言是本土文化,即民族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是指历史上形成并流行至今的文化。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那么,全球化和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下呢?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要经历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最终还要实现文化的全球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特区报/2005年/03月/27日/中西文化与全球化何兆武 深圳学术文化系列讲座:第四讲是不是全球化将来就意味着全球的大一统?从联系的密切来说,这是必然的。

但全球化并不意味着“雷同”,我们所谓的一致是指u2 nity,而不是uniformity。

Unity是多中有一、一中有多,是u-nityofvariety(多样性)andvariety2 inunity。

Uniformity指大家都一样。

世界的方向是走向全球化,但是是一中有多的。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讲演者小传何兆武原籍湖南岳阳,1921年9月生于北京, 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史系,1943年至1946年在清华(西南联大)读研究生。

长期从事历史理论、历史哲学及思想史的研究和西方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

现为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兼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教授和德国马堡大学客座教授。

著有《历史与历史学》、《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等,译有《社会契约论》、《论科学与艺术》、《哲学问题》、《西方哲学史》、《思想录》、《历史的观念》、《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德国的浩劫》、《法国革命论》、《人类解放的故事》等。

现在世界的局势是在朝着全球化前进,世界上各个部分的联系是越来越紧密了。

不要说五千多年以前,就是一百多年以前,各个地方的交往也还是非常困难的,但是现在的联系是越来越密切了,整个世界正在不可逆转地一体化。

讲到全球化,就必然要讲到中国和外国之间的文化。

一、当中国遇到英国与外部世界接触非常少,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自高自大的心态。

中国文明应该有五千年的历史,至少大家都是这么讲。

一直到19世纪中叶以前,也就是说距今天差不多170年到180年以前,中国基本上还是一个封闭的社会,和外界接触非常少,所以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它是一个和外部世界接触非常少的文化。

它自己的文化是基本上闭关发展的。

近代的国家,无论大小,都是主权国家,他们都是独立的、平等的。

但是在古代,由于中国认为自己的文化高,就妄自尊大,看不起周边的民族,把他们叫做蛮夷。

事实上汉族的文化也确实高于周边的民族。

这种情况,给以汉族为主的中国人造成了一种自高自大的心态。

那个时候中国没有外交部,处理国与国之间事务的,有一个理藩院,就是处理藩邦事务的部门。

当时与中国交往的都是藩属,都是属国,所以把处理藩属国事务的机构就叫做理藩院。

一直到了清朝末年的时候,中国连续打败仗。

打了败仗以后,西方的列强就要求中国也设立自己的外交部。

中国的外交部就叫做“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个衙门就设在东单的外交部街。

那个外交部的建筑,就非常能反映当时中国的那种心态。

按照中国的建筑,一般说都是三个门,中间是正门,两边是两个旁门。

正门一般是不开的,除非有大典,比如说皇帝来了,普通事务都是走两边的旁门。

外国的使臣来了,也要他们走旁门。

可是外国使臣不干,外国使臣是代表国家的,代表国家就一定要走正门。

这就闹矛盾了。

中国的心态还是天朝上国,所以外交部建筑就只有两个旁门,没有正门,让你出入的时候就只能走旁门。

我们知道英国在18世纪的时候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它是全世界最早步入工业化的国家。

换句话说,英国是当时全世界第一个走入现代化的国家。

一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是全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

这个地位有些像今天的美国。

我们知道美国是二战以后才变成今天的超级大国的,而在此以前美国还是孤立的,它不愿意卷入欧洲事务。

鸦片战争以前,英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了。

可是中国那个时候太愚昧了,昧于世界大势,把英国也看做一个藩属。

英国在18世纪末年派了一个使臣来中国,希望和中国通商,那个使节叫做马戛尔尼。

他上书给乾隆皇帝。

乾隆答复给他一封信。

这封信的内容不但反映了乾隆个人的心态,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大多数人的心态,就是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我们什么都有,我们不需要和你们通商,但是我们是很宽大的,我们容许(恩赐)你们和我们通商,把英国视为落后的蛮夷国家。

就是这样一种心态造成了后来很多的矛盾,比如,我们知道在中国见皇帝的时候要下跪,可是他们见国王的时候不像中国那样的三跪九叩。

他们对上帝才下跪。

在1840年以前,中国只一个通商口岸就是广州。

在广州有13个洋行,这13个洋行包办了对外贸易。

英国人来中国以后,就通过这些洋行和中国接触、交涉。

英国那时候已经是自由贸易的国家,并且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工商业国家,但是中国设立了很多的关卡尽量限制他们的活动。

中国认为通商是一种恩赐,而不是一种互利,所以当时发生了很大的争执。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双方争的是什么呢?中国的官方规定,夷人夷妇不得同时上街。

夷人就是洋人,夷妇就是外国的女人,也就是说外国的男女不得同时上街。

这个规定今天看起来非常可笑,可是当时中国方面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

男女公开在大街上招摇,这怎么可以?这叫“男女混杂”,是不可以的。

中国在这么一个小问题上争论非常厉害,可以说反映了双方价值观的不同,而价值观的不同则反映了传统文化的不同。

二、中学和西学冲突的历史两个民族文化的不同,有先天成分不同的原因,但主要是后天环境造成的。

我们说两个民族的文化不同,这个不同是先天的不同还是后天的不同?是先天的不同吗?清朝末年这个观点就流行了,讲中学和西学,讲中国的学术和西方的学术,好像中学和西学先天就不一样,好像中学天生就走的是这条路,西学天生就走的是那条路。

但我想个人之间不同的原因,很可能是先天的成分也有,后天的成分也有,但重要是后天的成分在起作用。

各民族文化的不同很可能也是这样:有先天的成分在里面,但主要的是后天的环境造成的。

我们简单地回顾一下中学和西学冲撞的历史。

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还自高自大,还以为自己是天朝上国,鸦片战争一仗就打败了。

为什么吃败仗?这就促使一部分思想敏锐的知识分子来寻找原因。

他们的答案很简单,就是认为我们打败仗是因为夷人(就是洋人,具体说就是英国人)“船坚炮利”。

那么应该怎么对付他们呢?其中有一个人叫做魏源的,当时写了一本《海国图志》。

这本书用今天的术语来说就是讲世界各个国家的情况的,就是“世界概况”。

这本书今天看起来是个通俗读物,但是在当时是了不起的,是先进的知识。

因为当时中国人很少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各个国家的情况怎么样。

魏源还提出一个口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就是我们要学习洋人的长处来抵抗洋人,我们要学习他们的“船坚炮利”。

他们“船坚炮利”,我们就要用更坚的船、更利的炮来对付他们。

这是中国在知识方面的第一步觉悟。

过了很短的一段时间人们就发现,这个船坚炮利也还需要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

你要是没有基础科学的知识,你就造不出“坚船”,造不出“利炮”。

所以还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工业实际上就是科学的应用。

没有科学的基础,你怎么能有工业呢?这个道理很简单。

到了1860年左右,中国在上海、在北京就设立了一些学习近代知识的学校。

那个时候在北京叫同文馆,在南方叫做制造局。

制造局就是工厂吧,在工厂里面附带出了许多基本科学的教科书。

还有广方言馆,就是学习外语的地方。

因为要学习西方传来的科学知识,不懂西方的语言是不行的。

大约过了十年左右,中国敏感的知识分子的认识又进了一步。

当时有一个叫做郭嵩焘的人,是兵部侍郎,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副部长吧。

他做了第一任的中国驻英国公使。

郭嵩焘和一个中国去学海军的学生在一些问题上形成了一致的看法。

这个学生叫做严复。

两个人谈论中西学术,甚至是彻夜不休。

两个人达到了一致的结论,就是中国的落后是科学技术的落后,但是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落后。

科学技术还要有社会体制作为它的背景。

没有这个背景,科学技术是无由发展的。

这是一个进步,这就是说近代科学,或者说近代技术或工业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东西,它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有各方面的社会条件相配合。

没有社会条件相配合,就不可能有近代的科学技术。

1894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这件事给中国人的刺激太大了。

日本原来在中国眼里只是一个藩属,结果中国被日本打败了。

中国和洋人打,和英国打,和法国打,打败了,不想和日本人打也打败了。

大家知道日本经过了明治维新。

日本原来也有深厚的文化传统,但是日本觉得它原来的传统不行了,所以就进行了一次明治维新。

所谓“维新”,他们也叫做“脱亚入欧”,就是说原来它是亚洲,现在它要脱离亚洲,要走入西方的社会。

用我们今天的理解,这实际上就是一场近代化。

原来是一个传统的社会,现在日本人要脱离传统社会,进入“近代化”或者叫做“现代化”。

“近代化”或者“现代化”在英文里面都是一个字,是“modernization”。

近代化或者现代化同时也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

这是一个不断的发展过程,大家都要近代化。

这是不成问题的。

问题是这个过程应该怎么走法,因为每个国家的历史不同。

每个国家近代化的过程都不会一帆风顺,总会有许多困难。

问题是你如何针对所遇到的问题,改造自己。

日本是采用维新来改造自己。

日本战胜中国后,当时中国人都认为这是它维新的结果,是日本脱亚入欧的结果,是它近代化的结果,所以中国也就要维新,不但是要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还要改造我们原有的社会体制和政治体制,这样才能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

甲午战争后没有几年,中国也有一次大规模的维新运动叫做“戊戌变法”。

所谓变法就是把传统的社会政治体制改造为现代化的政治体制。

但是变法失败了。

三、科学与民主的共生关系科学与民主是同步的、共生的。

这是中国经过差不多一百年的教训才得到的认识。

戊戌变法以后,君主专制的政体不能再维持下去了。

于是要求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国。

那个时候很多人的想法也很简单,认为推翻了君主专制,建立了民国,什么事情就都可以解决了。

其实问题没有那么简单。

中华民国虽然在1912年建立了,但中国的社会并没有改造,仅仅是换了一个招牌。

原来的招牌叫做“大清帝国”,现在换成了“中华民国”,但接着就是军阀混战,所以光换一个招牌是没有用的。

到了1919年五四运动的时候,中国又进了一步。

那个时候提出了两个口号—“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

以为这样两张牌一打出来,中国的事情就好了。

确实,中国最需要的也是这两个东西,而且科学和民主还有着内在的联系。

科学要求有民主的体制,民主的体制才能促进科学的发展。

我解释一下为什么科学和民主是近代化过程中互相依赖、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所谓近代化,就是科学和民主。

没有民主,科学发展不了;没有科学,实行不了民主。

这是中国经过差不多一百年的教训才得到的认识。

本来这个认识是非常好的,但是因为当时中国的社会还不成熟,所以这两个口号的提出并没有真正落实。

当然任何口号的真正落实,都是很困难的。

当代就有许多例子。

一个例子是法西斯德国,它迫害犹太人的罪行是骇人听闻的,差不多屠杀了600万犹太人,这差不多使整个犹太人种族绝灭。

爱因斯坦是犹太人,他跑到了美国,他的理论被称为“犹太人的物理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