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
古诗词鉴赏基本知识

侧面、细节)等 。
抒情方法: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典抒 情、借古讽今、怀古伤情)。
(三)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通感)、拟人、 夸张、借代、
对比、对偶、双关、互文、设问、反问 等。 (排比、引用、反复在古诗词中不用)
青山
无穷芳草色,何处故山青。(齐己《送休师归长沙宁觐》)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
水》) 象征故乡,栖息身心 是非成败转头空。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
义·临江仙》)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浑《金陵怀古》) 暗示虚无,显示苍凉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贺新
渡自然等。(见姚P56)
(二)古典诗词常用的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描写方法:可分为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
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细腻、多角度描写(俯仰远近、视觉听觉等)、色 彩渲染、对人物的描写(动作、语言、心理、肖像、正面、侧面、细节)等 抒情方法: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借典抒情、借古讽今、怀古伤情)。
判断下列诗歌的题材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扬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 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 东。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 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鉴赏诗歌的前提条件
A、细读题目,初步了解诗歌内 容。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
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
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
《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
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
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
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
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
南北朝也有乐府诗。
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
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
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
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
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
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
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
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
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
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
常考文学常识

常考文学常识常考文学常识大全在云纹考试中,文学常识是常考点,那么大家积累了哪些文学常识知识呢?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常考文学常识大全,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常考文学常识【1】一、诗词中的文学常识1. 《咏鹅》作者唐朝骆宾王,和卢照邻、王勃、杨炯合称“初唐四杰”。
2. 《咏柳》作者唐朝贺知章,描摹的是春天美好的景象。
3. 《凉州词》(唐王之涣)一诗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提及到的母亲河黄河的发源地青海巴颜喀拉山脉,入海口是山东东营。
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4.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中提及的“鹳雀楼”,又名鹳鹊楼,与长江流域的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齐名,被称为中国四大历史文化名楼。
其故地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郊的黄河岸畔。
5. 《出塞》(唐王昌龄)一诗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中的“龙城”指的是卫青,“飞将”指的是李广。
统指汉朝抗击匈奴的英雄。
6.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中“芙蓉楼”在现在的江苏镇江。
7.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中的“故人”指的是王维,而“君”指的是元二。
8.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有饮菊酒、吃花糕、插茱萸的习俗,历代相沿,亦称此日为“茱萸节”、“菊花节”。
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中的“一人”指的是王维。
9.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中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是“三山五岳”中的“三山”之一,“三山”分别是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五岳分别是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10. 《赠汪伦》(唐李白)中“不及汪伦送我情”中“我”是指李白。
1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黄鹤楼”在湖北省武汉市,江南三大名楼(江西南昌市的滕王阁、湖北武汉市的黄鹤楼和湖南岳阳市的岳阳楼)之一,国家旅游胜地四十佳。
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誉。
“广陵”指的是现在的江苏扬州,古人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说法。
诗词知识介绍

诗词知识介绍一、唐诗介绍1、主要形式和特点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诗是流行于唐朝时期重要的文学形式,是在汉魏民歌、乐府诗基础发展起来的,象《陌上桑》、《长歌行》、《孔雀东南飞》、曹操的《短歌行》等都是乐府诗和民歌。
唐诗主要有六种艺术形式,一为古体诗,一为近体诗,其中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近体诗也有二类四种,一类叫做绝句,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一类叫做律诗,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举例:五言古体诗:例如杜甫的《赠卫八处士》、李白的《长干行》,诗中有“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七言古体诗: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五言绝句:孟浩然的《春晓》、王之焕的《登鹳雀楼》七言绝句:贺知章的《咏柳》、张继的《枫桥夜泊》五言律诗:王维的《观猎》、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七言律诗: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有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
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
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2、唐诗派别(1)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卢纶、李益特点:题材多青山白云、幽人隐士;风格多恬静雅淡,富于阴柔之美;形式多五言、五绝、五律、五古。
代表作:王维:《山居秋瞑》、《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孟浩然:《过故人庄》(2)边塞诗派:代表人物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王之涣。
特点:描写战争与战场,表现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或描写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奇异的风土人情,又或描写战争的残酷,军中的黑暗,征戍的艰辛,表达民族和睦的向往与情怀。
诗歌鉴赏意象和意境

诗歌鉴赏——意象和意境学习目标1、积累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
2、积累读诗的一般方法。
3.意象和意境。
考查特点:1.多是唐诗宋词;(语料选用)2.客观题变主观题;(考查形式)3.鉴赏形象和表达技巧;(考点落实)4.注重理解与表述。
(训练方向)教学过程一、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1、了解古典诗词的发展变化。
《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传统,曾为汉乐府民歌、建安诗人、杜甫、白居易直至宋元明清的一代又一代诗人所发扬光大。
特征: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的愿望。
《楚辞》开创了浪漫主义的传统,并为李白、李贺、苏轼、辛弃疾、陆游、龚自珍等优秀诗人继承并发扬光大。
特征:善用丰富的想象、夸张、象征等手法,重在抒发主观感情。
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及其特点,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脉络;既要对各个时期的诗歌总体风格有所了解,还要对各个时期的(特别是唐宋时期)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其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①北朝诗多写征战尚武。
②南朝诗多写男女相思。
③唐诗题材丰富多彩。
有希望建立军功的、反映边塞生活的、描绘山水田园的,也有献诗以求引荐的、离别思乡的,到唐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文人悯之,于是悯农诗又兴起。
总之,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颠峰时期。
④北宋诗重义理。
⑤南宋诗重抒爱国情,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于敌手,这一时期的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
⑥南宋末年以及明朝末年的汉族爱国诗人面对异族入主中原,纷纷表现出时危显臣节的气势。
因此诗歌之中多重忠义。
古代诗歌内容分类1、写景抒情诗2、即事感怀诗3、咏物言志诗4、怀古咏史诗5、边塞征战诗6、惜别送别诗7、思乡怀远诗 8、山水田园诗二、积累读诗的一般方法①借助题目、作者、注释、背景。
②借助诗歌的分类,从内容方面入手,抓住特点,仔细分析。
③借助身临其境的方法,从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注意作者的“逻辑思维”。
有关于古诗词的知识介绍

【导语】古诗词是中⽂独有的⼀种⽂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诗按⾳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下⾯⽆忧考就给⼤家分享下有关于古诗词的知识,欢迎阅读!【篇⼀】有关于古诗词的知识:古典诗词的概念 第⼀,它是⼀种表达思想感情的⽂体。
我们知道,⼀般意义上认为,⽂学体裁有四种,诗词、散⽂、⼩说、戏剧。
诗词是其中之⼀。
那么,既然是⽂体之⼀,它必然具有⼀般⽂体所具有的特点,就是讲究谋篇布局。
在诗词创作⾥,我们称之为章法。
在谋篇布局⾥,诗词应有的波澜、线索、脉络等等,都和其它⽂体⼀样,是需要处理好的关键。
第⼆,它是有韵的⽂体。
这⼀点,就使诗词⼀下⼦与其它⽂体形式区别了开来。
因此,我以为,没有韵或者压韵不正确的,不能划归诗词这个范畴。
当然,在诗词产⽣的初期⼀些未成型的⽂字、现代的新诗(尤其某些探索中的东西)以及由外国⽂字翻译过来的作品,因为有着根本的⽂化差异,不能同⽇⽽语,不去争辩,也没必要讨论。
基于这⼀点,为了体现诗词的⾳乐美、节凑美,就要讲究格律。
因此,格律,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命。
第三,它是最含蓄凝练的。
诗词、散⽂都是直接抒发情感的⽂体。
但诗词是最凝练最含蓄的。
这⼀点,就把散⽂(包括杂⽂类)区别开来。
含蓄与凝练,是要通过语⾔来实现的。
因此,表达的技巧,⽂字的⽣动准确,是我们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
因此,作为诗词,就必须讲究章法、技巧和语⾔的优美和谐和统⼀。
⾸先,诗词是语⾔的艺术。
所以诗词的语⾔不仅是优美的,含蓄的,还应该是凝练的,是诗词所独有的美,与⼀般的⽂学语⾔和⼝语有着很⼤的不同。
诗词的含蓄美、凝练美,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所谓含蓄,就是不能直说,要绕个弯⼦。
作者的想法和感受,不是⾃⼰说出来的,⽽是通过你所写的内容,让作者感受出来的。
所谓凝练,是指语⾔要有⾼度的概括能⼒。
⼀⾸绝句⼆⼗⼏个字,⼀⾸律诗⼏⼗个字,就是⼀⾸长调的词也不过⼀两百字,要表达作者常年积累的情感,没有⾼度的语⾔概括能⼒,是不能完成的。
诗词小科普

诗词小科普
1. 诗词的含义:诗词是诗歌和词的统称,是源于唐、宋时期的传统文学形式。
诗歌以抒发情感、描绘景象、表达思想为主,而词则是一种配乐的诗歌,更注重音韵和节奏。
2. 诗词的分类:诗词有多种分类方式,常见的有古体诗、近体诗、词、曲等。
古体诗通常指唐代以前的诗歌,形式比较自由;近体诗则是指唐代以后严格按照格律要求创作的诗歌,形式较为规范。
词则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等。
3. 诗词的格律:诗词创作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包括平仄、韵脚、对仗等方面。
平仄是指声调的分类,韵脚是指诗句的最后一个字的音韵要求,对仗则是指诗句中相应位置的词语要相对仗。
4. 诗词的意象:诗词中的意象是指通过形象描写来表达诗人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
意象是诗词的灵魂,通过意象可以深入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
5. 诗词的鉴赏:鉴赏诗词需要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需要对诗人的创作背景、风格特点等方面有所了解。
鉴赏时要关注诗词的语言、意境、情感等方面,深入体会诗人的创作意图和表达方式。
以上是关于诗词的一些小科普,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古代诗词知识

古诗词相关知识整理 与鉴赏分析方法学习
《考试大纲》规定: 考试大纲》规定:
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语言和表达技巧. 语言和表达技巧. 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 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古代诗词中的形象分类: 古代诗词中的形象分类:
①人物形象。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 和诗人“ 的形象。 和诗人“我” 的形象。 景物形象。 ②景物形象。
古代诗词中的语言: 古代诗词中的语言:
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
1、 平淡 、 4、 委婉 、 7、 雄奇 、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洗练 、
2、 工丽 、 5、 自然 、 8、 奔放 、 11、 沉郁 、
3、 直率 、 6、 清幽 、 9、 悲慨 、 12、清新 、
古代诗词中的语言: 古代诗词中的语言:
语言特色: 语言特色: 1、行云流水 2、形神兼备 3、简洁洗练 、 、 、 4、浅显明白如话,不加修饰 5、词藻华丽明快 、浅显明白如话, 、 6、 6、沉郁顿挫苍凉 7、 7、雄健雄浑 8、平淡无奇,清新淡雅 9、诗情画意 、平淡无奇, 、 10、淋漓尽致 11、富有哲理(理趣) 、 、富有哲理(理趣)
观书有感(朱熹) 观书有感(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处清如许? 问渠哪处清如许? 为有源磁头活水来。 为有源磁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 昨夜江边春水生, 蒙冲巨舰一毛轻, 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此日中流自在行。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问:“感此怀故人”中的“故 感此怀故人”中的“ 指谁? 又指代什么? 人”指谁?“此”又指代什么? 答:“故人”指辛大 。“此”,一指 故人” 夏日美景,二指弹琴无知音。 夏日美景,二指弹琴无知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一)古典诗词概述中国古典文学源远流长,其内容博大精深,相关书卷浩如烟海;我才疏学浅,术业不精,斗胆发表拙作,权为引玉之砖;不当之处,还望各位文友雅正。
1.什么叫古典诗词古典诗词就是旧体诗词(相对新诗而言)。
诗词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两种体裁,也就是两种分类。
由于词是从诗中派生出来的文学体裁,也有将诗词归为一类的。
2.古典诗词的发展简况为了便于大家了解诗词的艺术特点极其体裁的分类,首先介绍一下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
在中国文学史上,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诗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诗经》,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称《诗》或《诗三百篇》。
其内容有“风,雅,颂”三个部分,这是从音乐角度上分的。
在表现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
因此前人把“风,雅,颂”和“赋,比,兴”称作《诗》的六义。
在语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个字一句。
继《诗经》之后,公元前四世纪,在楚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叫“楚辞”,它的创始人是屈原。
后来,汉朝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写的作品编成一书,叫《楚辞》。
《楚辞》突破了《诗经》的四字句,发展为五言句,七言句,即把偶字句(四个字一句)变为奇字句(五个字以及七个字一句),不但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而且韵律和节奏也更富于音乐性。
到了汉代,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
在语言上有四言,五言,杂言,但多数是五言的。
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渊明为首的文人们发展了五言诗。
同时,七言诗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只是由作者按照个人的内容需要和声韵感觉来进行写作。
到了魏晋,由于受到了印度(古称天竺)的梵音学的影响,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
齐梁的周喁和沈约总结了汉字的发音规律,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使诗歌创作由自然的声律发展到讲究追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是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在继承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唐代的诗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形成了固定的分类。
其分类有两种,一是古体诗,也叫古风;所谓古体诗,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传统诗体,没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长可短,用韵平仄都比较自由,句子的字数有整齐的,也有不整齐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体和七言古体两种。
二是近体诗,也叫今体诗(这个“今”指的是唐朝),就是我们所说的格律诗;近体诗不象古体诗那样自由,在篇幅,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
它基本上可分为两种:律诗和绝句。
律诗和绝句都分五言和七言,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作排律。
在唐代中期,由诗派生出新的体裁,这种体裁到了宋代最为发达,这就是词。
由于词是由诗派生出来的,所以词又被称为“诗余”;另外,由于词的句子字数长短不一,古人也称为“长短句”。
到了元明两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体裁,叫曲,也称散曲。
曲可以说是词的另一体。
那么它跟词有什么不同呢?除了咏唱时的伴奏乐器不同以外,在语言上更加接近口语。
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加衬字。
如X养浩的《闲居三首之一》“昨朝杨柳依依,今朝雨雪霏霏,社燕秋鸿(忒)疾苦。
(不是)浊醪有味,(怎)消磨(这)日月东西。
”其中括号内的字就叫衬字。
上面简略地介绍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
如果文友想深入研究的话,可以参考阅读X 文澜先生的《中国文学通史》。
综上所述,诗和词按照格律和声韵,可以作如下分类:古典诗歌:1.古体诗(古风)1)五言古体诗,(2)七言古体诗,(3)乐府诗2.近体诗(格律诗): (1)律诗:a.五言律诗,b.七言律诗;(2)排律:a.五言排律,b.七言排律;(3)绝句:a.五言绝句,b.七言绝句3.词1)平韵格词,(2)仄韵格词,(3)平仄韵转换格词,(4)平仄韵通叶格词,(5)平仄韵错叶格词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二)格律诗1.什么叫格律格,就是格式。
格律诗是有固定的格式的。
这种格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句数固定。
每首八句的叫律诗,每首四句的叫绝句,超过八句的叫排律。
二.字数固定。
每句五个字的称为五言诗,每句七个字的称为七言。
由此可知:五言绝句的字数=四句×每句五个字=二十个字;七言绝句的字数=四句×每句七个字=二十八个字;五言律诗的字数=八句×每句五个字=四十个字;七言律诗的字数=八句×每句七个字=五十六个字;五言排律的字数=大于八句的偶数句×每句五个字>四十个字;七言排律的字数=大于八句的偶数句×每句七个字>五十六个字。
律就是声律和韵律,格律诗要遵守发音规则,讲究声律和韵律美的。
另外,律诗的八句中,每两句称为一联,共分四联;第一,二句为第一联,称为首联;第三,四句为第二联,称为颔联;第五,六句为第三联,称为颈联;第七,八句为第四联,称为尾联。
根据诗的内容语气,又分别称第一,二,三,四联为“起联,承联,转联,合联”,相对应的绝句的第一,二,三,四句分别称为“起句,承句,转句,合句”。
所谓“起”,就是“起头,开头”的意思;所谓“承”,就是承接上面的话,继续延伸的意思;所谓“转”,就是话锋一转,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及独特新颖的表现手法;所谓“合”,就是最后将话题一收结尾。
这就是古人常说的一首诗中要有“起,承,转,合”的顿挫语气。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绝句就是“截句”的意思,就是把律诗拦腰分成两部分,取其中的一部分的格式就成为绝句,因此绝句只有两联,这种说法也有道理。
2.格律诗写作要遵循的基本要素格律诗写作要遵循的基本要素有四个:平仄,相粘,对仗,押韵。
一.平仄:汉语的绝大多数汉字,都有声调(个别的无声字或称轻声字除外)。
齐梁时期的沈约在总结前人对汉字发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四声”之说,形成了格律诗声律的规则,同时也是现代汉语发声规则的基础。
沈约提出的“四声”是:“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其中“阴平和阳平”的字为平声字,“上声,去声,入声”的字为仄声字。
在现代汉语中,“入声”字已经被其他声部所兼并,所以现代汉语中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也说“一声,二声,三声,四声”。
但是,写作格律诗要遵循沈约提出的“四声”规则,有一些文友不了解这些,所以看到别人的诗,就用现代汉语的发声规则去衡量,就会认为别人的诗没有遵守规则而产生误会。
举个例子:在下的诗作之中,有一副对子“远岛归鸥孤影白,青山落日晚潮红”,其中的“白”字在古代汉语中就是入声,是仄声字。
但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变为阳平的声调。
容易发生误会的字有三种:(1)把平声字当作仄声字;例如:李义山的“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看”字是平声字,应读成阴平声调;(2)把仄声字当作平声字;例如:“白”“国”“节”等都是仄声字;(3)可平可仄的字。
在古代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字是可平可仄的,但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意思不同,平仄也不同,例如“俱”字,在“行则与俱”(是“一起,一同,共同”的意思)的时候为平声,在当“都,全”的意思时为仄声;另一种是意思即使相同,也可平可仄,例如“忘”字。
那么,怎么掌握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查韵书;对初学者来说,查韵书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在此,我向大家推荐一本小字典,叫“简明文言字典”,是某教育出版的,不贵,大概不会超过15元。
这本字典共收单字一万六千多个,词组一万三千多条。
它的好处是可以使用偏旁部首查字,而且提供字的现代读法,在古汉语中的韵部,同时说明字义并举例。
二是经常进行阅读和写作,时间长了,自然就记住了。
接下来介绍平仄在诗中的运用规则,要说明的是,我以介绍平声韵脚为主。
首先介绍七律的标准平仄格式。
七律的标准平仄格式有两种:一种是平起式(即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是平声字),另一种是仄起式(即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是仄声字)。
平起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上面所介绍的是标准格式,但实际运用时,不是每一个字都要按照上述的平仄去写,有一定的灵活性。
这就是常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但这个说法不够精确,虽然我在这里主要是介绍给初学者,但希望初学者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我把口诀改为“一,三不论;二,四五六七分明”,也就是说每一句的第一,三个字不要管平仄(平仄都可以;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这将在以后的诗病中讲解),第二,四,五,六,七个字要按以上的格式讲究平仄。
有的初学文友会说,我记不住呀,有没有规律呢?有的,大家请看,每一句中,第二,四,六个字的平仄是交错使用的,即“平,仄,平”或“仄,平,仄”;而每一联的上下两句中,对应的第二,四,六个字是相反的,也就是说上联的第二,四,六个字如果是“平,仄,平”,下联的第二,四,六个字则是“仄,平,仄”;反之亦然。
我们来看平起式的第一联,我把第二,四,六个字打上了括号: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那么,两联之间呢?这就是我下面要介绍的,两联之间要相粘。
二.相粘两联之间,上面一联的下联(即上一联的第二句)的第二,四,六个字要和对应的下面一联的上联(即下一联的第一句)的第二,四,六个字的平仄相同。
我们来看平起式的第一联和第二联,我把第一联的下联和第二联的上联的第二,四,六个字打上了括号: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另外,上面一联的下联的第五,六,七三个字,以第六个字为中心,左右颠倒一下,就成为下面一联的上联的第五,六,七三个字的平仄了,这种规律俗称“翻跟头”。
我们仍然以平起式的第一联和第二联为例,我把第一联的下联和第二联的上联的第五,六,七个字打上了括号: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下面介绍五律的标准平仄格式。
五律的标准平仄格式也有两种:一种是平起式(即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是平声字),另一种是仄起式(即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是仄声字)。
平起式: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式: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律和七律的平仄以及相粘的规则相同,也要“翻跟头”,只是少两个字罢了。
关于五律的平仄口诀,我改为“一不论;二,三,四,五分明”。
至于七绝和五绝,都各有平起式和仄起式两种格式,也要“翻跟头”,只要把七律和五律拦腰一截即可。
平仄以及相粘的规则也与七律和五律相同。
七绝的平起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