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测试题
初一语文测试卷

初一语文测试卷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确凿(záo)脑髓(suǐ)气氛(fèn)倜傥(tì tǎng)B. 殷红(yīn)骊歌(lí)讪笑(shàn)炽痛(zhì)C. 澎湃(pài)屏障(zhàng)诧异(chà)祈祷(qí dǎo)D. 崎岖(qū)污秽(suì)深邃(suì)荒谬(miù)2.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 锋芒必露妇孺皆知心会神凝。
B. 一反既往慷慨淋漓群蚁排衙。
C. 望闻问切杂乱无张一拍即合。
D. 忘乎所以博学多识契而不舍。
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说话总给人一股咄咄逼人之感,令人很不舒服。
B. 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
C. 元宵节到了,街头人声鼎沸,大家都急着看花灯呢!D. 他平时学习刻苦认真,这次期中考试取得好成绩是可歌可泣的。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
B. 他那和蔼可亲的笑容,循循善诱的教导,时时出现在我眼前。
C. 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好属于我们人类自己的家园——地球。
D. 他的写作水平明显改进了。
5.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6. 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7. 默写(每空1分,共5分)二、阅读理解(30分)8.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2分)不亦说乎()吾日三省吾身()9. 翻译下列句子。
(4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0. 从“吾日三省吾身”的内容来看,在学习和做人方面你得到了哪些启示?(4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2024年湖南省常德市语文初一上学期测试试卷与参考答案

2024年湖南省常德市语文初一上学期测试试卷与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本大题有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踌躇(chú)憔悴(cuì)啜泣(chuò)酝酿(liàng)B. 贮蓄(zhù)澄清(dèng)应和(hè)粗犷(guǎng)C. 抖擞(sǒu)窠巢(kē)棱镜(léng)嘹亮(liáo)D. 静谧(mì)莅临(lì)缥缈(miǎo)拈轻怕重(zhān)答案:C解析:A项中“酝酿”的“酿”应读“niàng”,故A项错误;B项中“澄清”的“澄”应读“chéng”,故B项错误;C项中所有加点字的注音均正确,故C项正确;D项中“拈轻怕重”的“拈”应读“niān”,故D项错误。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B. 他在学习上总是自吹自擂,不求甚解,所以成绩一直不好。
C.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D.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答案:B解析:A项中“花枝招展”形容打扮得十分艳丽,此处用来形容春天,形象生动,使用恰当;B项中“自吹自擂”指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与“不求甚解”搭配不当,因为“不求甚解”指只领会全文大意不在字句上过分追究,现多含贬义,指学习或工作不深入钻研,此处应改为“一知半解”或“浅尝辄止”,故B项使用不恰当;C项中“呼朋引伴”指呼唤朋友,招引同伴,此处用来形容鸟儿,形象生动,使用恰当;D项中“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用来形容春天的健壮,形象生动,使用恰当。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B. 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是考试正常发挥的关键。
初一上语文测试题及答案

初一上语文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眺望懈懈踌躇徜徉B. 缭绕缄默徜徉眺望C. 缭绕缄默徜徉眺望懈懈D. 眺望缭绕踌躇徜徉2.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自哪位诗人的笔下?()A. 李白B. 杜甫C. 王勃D. 李清照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是()A.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
B. 他像一只小鹿一样在草地上奔跑。
C. 太阳高高挂在天空。
D. 她的眼睛像星星一样闪烁。
4. 《岳阳楼记》的作者是()A. 范仲淹B. 苏轼C. 李白D. 杜甫5.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出自哪首诗?()A. 《静夜思》B. 《春望》C. 《望岳》D. 《登高》二、填空题6. 请填写下列诗句的下一句:“春眠不觉晓,________________。
”7. 《木兰诗》中,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她的__________精神。
8. 《论语》中,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______。
”9.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苏轼的《_________》。
10.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故人”指的是__________。
三、简答题11. 请简述《桃花源记》中陶渊明描绘的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四、阅读理解题12.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文章内容略)问题:a. 文章中提到的“他”为什么决定去旅行?b. “他”在旅行中遇到了哪些困难?c. 旅行结束后,“他”有哪些收获?五、作文题13. 以“我的梦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答案:1. D2. C3. B4. A5. A6. 处处闻啼鸟7. 孝顺、勇敢8. 其不善者而改之9. 《水调歌头》10. 孟浩然11. 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人们生活和谐、自给自足、没有战乱和贫富差距的理想化乡村。
12. a. 他决定去旅行是因为他想探索未知的世界,寻找生活的意义。
b. 他在旅行中遇到了语言障碍、资金短缺和文化差异等困难。
初一语文测试题及答案

初一语文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倔强(jué)蹒跚(pán)咫尺(zhǐ)踌躇(chú)B. 镌刻(juān)缄默(jiān)翩跹(xiān)诘难(jié)C. 踌躇(chú)咫尺(zhǐ)缄默(jiān)镌刻(juān)D. 倔强(jué)蹒跚(pán)翩跹(xiān)诘难(jié)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增长了见识。
B. 他虽然成绩优异,但是人品却很好。
C. 我们一定要防止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D. 他刻苦学习,成绩优异,因此获得了老师的表扬。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B.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 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做事总是马到成功,从不拖泥带水。
B. 他虽然成绩优异,但是人品却很好。
C. 他总是喜欢唱反调,真是不可理喻。
D. 他做事总是马马虎虎,从不精益求精。
5. 下列关于《论语》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
B. 《论语》是孔子本人所著。
C.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子贡所著。
D.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颜回所著。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是唐代诗人______的诗句。
2.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出自王勃的《______》。
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是杜甫的《______》中的名句。
4.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出自苏轼的《______》。
5.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出自曹操的《______》。
三、阅读理解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初一学生语文测试题目及答案

初一学生语文测试题目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倔强(jué jiàng)B. 瞠目结舌(chēng mù jié shé)C. 锲而不舍(qiè ér bù shě)D. 迥然不同(jiǒng rán bù tóng)答案:B2.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他虽然失败了,但锲而不舍,终于取得了成功。
B. 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真是鹤立鸡群。
C. 他做事总是马马虎虎,真是栩栩如生。
D. 他虽然年纪大了,但仍然精力充沛,真是老当益壮。
答案:A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B. 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不要浪费时间。
C. 他虽然学习刻苦,但是成绩一直不理想。
D. 这篇文章的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D4-10题略。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中的名句。
2.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出自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3.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是《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名句。
4-10题略。
三、阅读理解(共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文章内容略。
1.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答案:文章通过描述春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命的赞美。
2. 文章中“春回大地”一词的含义是什么?答案:“春回大地”形象地描绘了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3-5题略。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10题。
文章内容略。
6. 文章的作者是谁?答案:文章的作者是[作者名]。
7. 文章中提到的“他”是如何看待自己所取得的成就的?答案:文章中的“他”对自己的成就保持谦虚的态度,认为这是团队努力的结果。
初一语文测试试题及答案

初一语文测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瞠目结舌(chēng)B. 揠苗助长(yà)C. 囫囵吞枣(hú) D. 蹑手蹑脚(niè)2.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以下哪部作品?()A. 《论语》B. 《左传》C. 《史记》D. 《诗经》3.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哪位诗人的名句?()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苏轼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认识到了团结的重要性。
B. 他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乐于助人。
C. 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D. 他虽然年轻,但是很有才华。
5.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B. 诗人表达了对春天的厌恶之情。
C. 诗人表达了对春天的无奈之情。
D. 诗人表达了对春天的冷漠之情。
6.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出自《孟子·离娄上》。
这句话的含义是()。
A. 没有规矩就无法画出圆形和方形。
B. 没有规矩就无法建立一个完整的社会。
C. 没有规矩就无法制作出精美的工艺品。
D. 没有规矩就无法培养出良好的习惯。
7. “一日看尽长安花”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
这句话的意思是()。
A. 一天之内就看完了长安的所有花朵。
B. 一天之内就欣赏完了长安的所有美景。
C. 一天之内就体验完了长安的所有繁华。
D. 一天之内就感受到了长安的所有变化。
8.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B.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9.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
这句话的意思是()。
A. 站在山顶上,可以看到所有的山都显得小了。
初一语文新生测试题及答案

初一语文新生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倔强(jué)B. 应届(yīng)C. 蹒跚(mán)D. 锲而不舍(qì)2.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自哪位诗人的笔下?A. 李白B. 杜甫C. 王勃D. 白居易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经过老师的耐心教导,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B. 他那勤奋好学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C. 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到现在还没有弄清楚。
D. 同学们都积极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4.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的是:A. 月亮B. 星星C. 云彩D. 太阳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手法的一项是:A.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
B. 窗外的小鸟在欢快地歌唱。
C. 河水静静地流淌。
D. 太阳从东方升起。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6. 请填写下列诗句的上一句或下一句。
- “床前明月光”下一句是:__________。
- “春眠不觉晓”上一句是:__________。
7. 请写出《静夜思》这首诗的作者:__________。
8.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岳阳楼记》,其作者是:__________。
9. 请写出《水调歌头》中的名句:“明月几时有,__________。
”10. “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
”三、阅读理解(共3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春》朱自清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初一语文上册基础测试题及答案

初一语文上册基础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确凿(záo)B. 倔强(jiàng)C. 迸溅(bèng)D. 应有(yīng)2.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做事总是独断专行,从不听取别人的意见。
B. 同学们对这次春游活动兴致勃勃,跃跃欲试。
C. 他说话总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D. 老师讲课深入浅出,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的团队精神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B.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值得大家一读。
C. 我们一定要防止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D.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不停地工作。
B. 他的成绩像火箭一样,一飞冲天。
C. 她的心情像春天的花朵,绽放着美丽。
D. 他的演讲像泉水一样,清澈而有力。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鸟语花香,生机勃勃。
B.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还乐于助人。
C. 我们要努力学习,勤奋工作,积极进取。
D. 他是一个诚实的人,一个勤奋的人,一个有爱心的人。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6.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中的名句。
7. 《水调歌头》是宋代词人苏轼的代表作,其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其著名的词句。
8.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岳阳楼记》,作者是北宋文学家。
9.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中的诗句。
10.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中的名句。
三、阅读理解(每题5分,共3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文章内容略)11. 文章中提到的“春天的使者”指的是什么?12. 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写了春天的景象?13. 文章中“万物复苏”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14. 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体现了他对生活的什么态度?15. 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有什么深层含义?四、作文(30分)16. 请以“我的梦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语文测试题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初一语文第一单元测试一、知识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瘦骨línxún()()()qíng天()hàn地啜.泣()踱.步()小憩.()凹.()者为hè()一shùn间()2、改正错别字明查秋毫小心翼翼拙壮成长搔扰头晕目眩篷乱见贤思奇荫郁错别字3、造句(1)庞然大物:(2)肃然起敬:4.仿写:(1)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荫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如果,就。
(2)仔细揣摩甲句的特点,找出规律后,从括号内选出恰当的词语,组成与甲句相对应的句子,填在乙句的横线上。
甲: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乙:,春香(兰花、桂花、茶花、梅花、牡丹花、玫瑰花、;夏香、秋香、冬香)5、根据句意,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清晨,我走在校园中,一阵阵的鸟鸣声,让我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
②刑警队员们表示,一定要把这个案子查个。
③在这次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活动中,市工商局清查并了一批伪劣音像制品。
④招聘会上,面对考官们略带挑剔的提问,王虹,对答如流。
A.清晰水落石出烧毁滔滔不绝B.清脆山穷水尽烧毁胸有成竹C.清晰山穷水尽销毁滔滔不绝D.清脆水落石出销毁胸有成竹二.按课文填空.`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
故时有物外之趣。
2.子曰:“,可以为师矣。
”3.阐述“学”与“思”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4、《论语》十则中流传至今的成语有,,,。
5、曾子曰:“,任重而道远,不亦重乎”三、文言文《童趣》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故.时有物外之趣()(2)、方.出神( )(3)、项为之强.()(4)鞭.数十,驱.之别院()()(5)蹲其.身()2、翻译(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2)、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
3、文章紧紧围绕着哪个字来写围绕着这个字作者记述了哪件事4、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富有情趣的人你还能把哪些事物想象成有趣的东西(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题(20分)⑴星期日。
百货大楼。
熙熙攘攘。
⑵从楼上并排走下三个人。
中间是一个很漂亮的男孩子,约莫有八九岁。
他左手牵着爸爸,右手牵着妈妈。
⑶爸爸和妈妈是两个盲人。
⑷很小心很慢地踩着一阶一阶的楼梯。
所有目睹的人立刻停止了脚步,闪开了一条路。
喧闹声像绷断了弦的琴。
⑸一步、二步、三步……那男孩的眸子多明亮啊,漆黑漆黑的。
他们一边走,一边说着,还有笑在三张脸上流.。
⑹渐渐地,远了。
⑺三个人一双眼睛。
⑻而我,两只脚却像生了根,纹丝不动了许久。
思绪的羽翼却飞向了辽远。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才像从酣睡中惊醒,身躯抖动了一下,呼吸也振颤了。
⑼三个人一双眼睛。
还有笑在脸上流。
⑽我不知为了什么,竟跑下楼,去追赶他们。
我想更准确地看清他们的长相。
我想望望小男孩的眼睛,摸摸他的头,再捧起他的闪着炽炽光彩的小脸,还想和他的爸爸妈妈握握手。
我要寻问他们关于这个世界、关于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⑾三个人一双眼睛。
还有笑在脸上流。
⑿我跑到街中央,车流和人流淹没了那三个人。
我惘然若失。
⒀我突然觉得天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蓝过,生活从来没有这样美好过。
新鲜的阳光在这个世界上流着,正如新鲜的笑在三张脸上流着。
⒁哦,我为什么竟哭了!15.第⑷节划线句“喧闹声像绷断了弦的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3分)16.文中多次写到“还有笑在脸上流.”,一个“流”字,富有表现力,请你说说这“流”字好在哪里(4分)17.第(10)节中说,“我要寻问他们关于这个世界、关于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假如你就是文中的“我”,你会怎样问呢(4分)18.为什么我会觉得“天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蓝过,生活从来没有这样美好过”(4分)19.试着给本文加一个题目,并说说这样加的理由。
(5分)题目:理由:(二)15.比喻。
意思是喧闹声因盲人一家三口的出现而突然中止....。
(3分,修辞1分,意思2分) 16.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一家三口亲情洋溢....,温暖幸福....的感觉。
( 4分,意思接近即可) 17.答案举例:“你们一家人这么不幸,为什么感到如此幸福”或者“你们是怎样克服生活中的各种不便的”(4分,答案可多样化,合符情理,用语得体即可。
) 18.“心中有爱,生活就美”,我从这一家人身上看到了一种克服生活困难的勇气,看到了亲情的力量,明白了幸福的根源在于亲人间相互关爱,因而就有了这样一种感觉。
(4分,意思对即可) 19.(3分)三个人一双眼睛(原题);因为文中反复提到这句话,它是全文的抒情线索,是文中一家三口人最能感动人的原因所在。
(题目1,理由4分)月是故乡明季羡林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
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
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
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
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
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
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
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
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
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
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
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
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
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颇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
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
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
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
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
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
在风光旖旎(1)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
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
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
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
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2),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
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
风光无疑是绝妙的。
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
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
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3)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
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
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
流光如逝,时不再来。
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注释: (1)[旖旎(yǐnǐ)]柔和美丽。
(2)[耄耋(màodié)]泛指老年。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
(3)[望]夏历每月十五日。
1. 作者在第4、5段中追忆了哪些童年趣事请按先后顺序填写。
(2分)2. 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要写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和朗润园的奇景(从写法和目的两方面回答。
)(3分)3. 从第5段中摘抄与第6段画线部分相照应的文字。
(2分)4. 请你写写阅读这篇文章的心得。
(可以针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写法进行评论,也可以写自己的感受或联想。
字数在150字以内。
)(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