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山碑学习心得精编版
书法篆书峄山碑

书法篆书峄山碑峄山碑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书法作品之一,以其独特的篆书风格和高超的技艺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峄山碑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以及对中国书法发展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峄山碑,又称峄山石刻,位于山东省的峄县境内,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石刻造像之一。
碑文刻制于北魏时期,约距今有1500多年的历史。
碑文内容是北魏文成帝颁布的一道诏书,主要记录了该地区的农业政策和治理措施。
峄山碑不仅是古代动态石刻的典范,也是中国篆书艺术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
二、艺术特点峄山碑以其雄奇大气、刚劲有力的篆书风格而著称于世。
篆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字体,具有浓烈的古代特色。
峄山碑采用的是郭璞所创的“小篆”,字体规整,笔画粗壮有力。
整个碑文排列紧密,字与字之间无多余的空白,体现了篆书的威严和力度。
此外,在峄山碑的刻制过程中,刻工们还注重刀法的运用,使得每个字的线条清晰明快,整体造型端庄大气。
三、对中国书法发展的影响峄山碑作为中国古代书法的杰作,对后世书法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峄山碑以其规整有序的字体布局,对后世书法家提供了良好的创作范本,激发了他们对字体结构的探索和研究。
其次,峄山碑的篆书风格奠定了中国书法中篆书的地位,促进了篆书的发展和传承。
同时,峄山碑的独特风格也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一种创作样式,鼓励他们在字体的运用和结构的调整上勇于创新。
因此,峄山碑对中国书法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结:峄山碑作为中国篆书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历史内涵,成为了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它的曲线流畅,字体雄浑,犹如大自然山川般的魅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精神共鸣。
峄山碑的存在不仅提升了中国书法的地位,也对后世书法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是中国书法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瑰宝,值得我们继续探索和传承。
峄山碑

峄山碑释文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
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
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
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制曰可。
注:①绎山:指峄山。
翻译:“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维是发语词,不翻。
嗣世,一代代,继承。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武义直方,就相当于说正义战争。
我们的战争是正义的。
我们作战的对象,是乱逆。
威风加于四海之内。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戎臣,就是带兵的将领。
诛灭六国。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群臣上表,请求秦王称皇帝号。
就叫上荐高号。
这个孝道,是说秦国各代国君,均有统一之志,始皇帝的统一,乃是完成祖先之道。
“既献泰成,乃降尃惠,寴(车巛)远方。
”溥惠,尃惠。
溥就是普。
百度百科里面,误释为“专”字。
既,就是完成了的意思。
泰成,即太成,就是大成。
完成了统一大业。
普惠,把恩泽给了所有的人。
寴(车巛),就是亲巡。
从车和从辵,都是表示动作的形符。
坐车出巡,就是(车巛)。
“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登上峄山,大家都发起了怀古之悠情。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过去是乱世,起因于分土建国,就是封建制。
所以,大家才会去争斗。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功战就是攻战。
自太古以来就是如此。
“世无万数,阤yi3及五帝,莫能禁止。
”无数代以来,到五帝时代,都不能禁止。
阤,延续。
“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如今统壹了,不再打仗了。
峄山石刻观后感

峄山石刻观后感篇一《峄山刻石》结字并非机械组合,而是因字制宜,或延长垂脚,重心上移,成上密下疏之构;或上伸笔划,重心偏下,呈上疏下密之局。因此,笔划多者不嫌其密,笔划少不见其虚,显得造型隽美,井然有序。对于篆书的研习,人们总是以为要追踪秦汉,但静心想一下,整个秦汉时期又给我们留下多少可供取法的篆书范本呢?就秦篆而言,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秦篆书资料不过《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会稽刻石》以及《之罘刻石》数种。具考,现除了残泐极为严重的《琅琊台刻石》外,其余均为宋以后的摹刻。因此,作为书法艺术家需要的是进入审美之中,剔除尚古心态无谓的干扰。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峄山刻石》,是由宋代人以五代时期南唐徐铉的摹本所刻,如果要以之去推究秦篆风貌,显然是靠不住的。但如果把它作为临习小篆入手模板,不仅是可行而且是必要的,因为《峄山刻石》具备了小篆法帖的诸多条件。篇二当我阅读了仇高驰教授著《历代经典碑帖技法解析——秦峄山刻石》后,深深觉得这是一本极为难得的具有书法普及性和书法学术性的书法技法解析类的好书。对一位初学篆书或即便有一定作篆基础的读者来说,仇教授这本专著可谓是金针度人,授人以渔。既然要金针度人就要著书者具有很高的书法学识和超强的书写技法,缺一不可,在这方面,仇高驰教授可以说当之无愧。他对书学和篆刻学的理论研究成果众人皆知,其书法理论专著《解密泰山刻石》曾获第十三届江苏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他的书法创作水平,尤其在篆书上的艺术成就,那就是中国书坛的“驰名商标”,在中国书协曾举办过的前五次书法兰亭奖中,大数据统计显示,仇教授的积分是最高的。因此,仇高驰教授是一位书法学者兼书法创作高超的艺术家,由仇教授来做篆书范本《峄山刻石》的技法解析,那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既然是对历代经典碑帖技法的解析,正如前文所说,此专著的读者定位是青少年学书者,或者一些对书法技法的理解和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的学书者。在这样的定位下,仇教授首先对《峄山刻石》的历史,尤其是对秦小篆的形成、演变、发展做了一个详实的阐述,让读者对中国伟大璀璨的传统文化而有个深刻的了解,让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在青少年学书者有个源流到时代的推广和普及。对秦《峄山刻石》概述后,作者的综合书法素养在后面的段落中便逐渐显现出来。在对《峄山刻石》的技法分析中,从“识篆”到“用笔”到“笔顺”到“结体”,作者循序渐进的讲述了《峄山刻石》学习过程中的步骤。作者将“识篆”放在技法解析的第一篇,其用意是很显而易见的,就是习篆要先通文字学,这是习篆的前提和基础。这和当代许多习篆者上手就追求技法的研习来说,我想其中的用意是不言自明的,而且作者在最后一章:“关于篆书创作中的几个问题”,仇教授用了若干图版和文字告戒大家,作篆切勿以楷书形体去臆造篆字,即便如李阳冰、邓石如这样的篆书大家作品的字法也时常出现错误,我们一定不可以讹传讹,沿袭误说,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研习篆书,需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通晓文字学的重要性。作者在《峄山刻石》技法解析过程中,首尾都在谈“识篆”,作者如此这般苦心的强调,这般的循循善诱,我想和当代中书协提倡的“艺文兼备”相契合,也是作者要表达的一个心声或者学书几十年的成功经验:习篆者必先“识篆”。告诫学书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习应该在学习书法技法之前。“文”和“艺”在书法的学习传承过程中缺一不可,引导青少年学书者对于中国传统书艺的学习和传承时,不能是“吃快餐”,应该是文火慢炖般的学习,为其如此,方能学好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由于仇高驰教授始终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视野上来关照书法的学习,从而也就铸就了此书的高度。。
峄山碑文赏析

峄山碑文赏析峄山碑文,是中国历史上一块重要的碑文,也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它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的峄山风景区内,是一块高约七米、宽约五米的巨型石碑,被誉为“峄山第一碑”。
峄山碑文的内容丰富,文字精湛,给人以深刻的历史感受。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峄山碑文进行一番赏析,以期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代石刻艺术的杰作。
首先,我们来看看峄山碑文的内容。
峄山碑文的内容主要是一篇关于峄山的历史和风土人情的记载,其中包括了对峄山的地理特征、历史沿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方面的描述。
这些内容既有史实,又有传说,既有客观描述,又有主观感悟,极富文学性和艺术性。
峄山碑文的文字精湛,行文流畅,富有韵味,给人以深刻的历史感受。
其次,我们来谈谈峄山碑文的艺术价值。
峄山碑文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它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在文字方面,峄山碑文的文字工整,字迹端正,笔法流畅,显示出了古代书法艺术的高超水平。
其次是在构图方面,峄山碑文的构图精美,布局合理,形式丰富,显示出了古代石刻艺术的独特魅力。
再次是在内容方面,峄山碑文的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总的来说,峄山碑文是一块融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最后,我们来谈谈峄山碑文的意义。
峄山碑文不仅是一块石刻艺术的杰作,更是一部关于峄山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
它的出现,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峄山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同时,峄山碑文也是一种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意义,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价值。
总之,峄山碑文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它的内容丰富,文字精湛,艺术价值极高,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意义。
通过对峄山碑文的赏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代石刻艺术的杰作,感受到古代峄山的历史和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珍惜和传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
易水寒老师经典碑帖分享——秦篆《峄山碑》

易水寒老师经典碑帖分享——秦篆《峄山碑》书法,是一种修养。
当你蘸下墨,写在宣纸的那一刻,就知道了心手合一、运笔有锋。
让世间尘嚣与浮躁,在墨迹中消散。
历史是一面镜子。
也是一条线索,由此,可以知兴替,可以知得失,可以知进退,可以知取舍,书画墨迹碑刻拓片,应该是最忠实的记录者,窥斑知豹,或有所得。
通过两年多的时间,咱们分享了汉隶,晋隶,唐隶等高古的隶书,分享了很多经典简帛作品,也分享了汉篆及少部分篆书作品,后面咱们就来深入篆书,学习秦篆。
篆书是一种古老的书体,溯源中国文字发展史和书法艺术发展史,篆书一体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关于文字起源,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称:“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亢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蔡邕在《篆势》中亦称“字画之始,因于鸟迹,苍颉循圣作则,制斯文体有篆,妙巧入神。
或龟文针裂,栉比龙鳞,纾体放尾,长翅短身。
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蕴。
扬波振撇,鹰峙鸟震,延劲胁翼,势欲凌云。
”可见,篆书形成之始,即被赋予了得于自然的艺术性。
在秦的统一事业之中,一个重大的功绩就是统一了文字。
中国的汉字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
从最早出现在陶器上的符号,刻划在兽骨龟甲上的甲骨文,和铸造在钟、鼎上的金文,以及到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文(大篆),只有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李斯等人才用小篆统一了中国文字。
李斯曾经说过:上古创造大篆字体,广为流传,但由于时间久远,人们多不能认识。
所以现在删掉繁杂笔划,省略异体字形,改进成为小篆。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字改革,对发展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周咱们就来分享秦篆精品中的精品,小篆之鼻祖《峄山碑》。
峄山刻石,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李斯书,高218厘米,宽84厘米。
又称元摹峄山秦篆碑。
原立于邹县城县衙大堂,民国初年移入孟庙致敬门内,1973年移入启圣殿内保存,现存于邹城市博物馆。
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战乱,原石被野火焚毁。
此石是宋太宗赵光义淳化四年(公元993年)郑文宝根据原石拓本翻刻立石,碑阴有郑文宝题记。
峄山碑与篆书技法(篆书)秦《峄山碑》技法解析

峄山碑与篆书技法(篆书)秦《峄山碑》技法解析峄山碑与篆书技法(篆书)秦《峄山碑》技法解析峄山碑与篆书技法 (篆书)秦《峄山碑》技法解析第5节 (篆书)秦《峄山碑》技法解析二、秦《峄山碑》技法解析《峄山碑》相传为李斯所书。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于次年起巡游各地,先后作峄山、泰山、琅琊台、之罘、碣石、会稽诸刻石。
途中登邹峄山(亦称峄山),立是刻石。
原石已佚,且无拓本存世。
传世拓本仅二,一为宋淳化四年(公元993)郑文宝据南唐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的“长安本”,一为元申屠驷据郑文宝本重刻于绍兴的“绍兴本”。
这些摹刻本字迹虽与存世的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略有差异,线条更圆融劲拔,结字更端稳典雅,亦可视作秦篆典范。
以下说到的小篆,主要指《峄山碑》篆书。
1(笔法小篆的各种点画都包括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部分。
从笔法来讲,小篆比较单一。
尤其是玉箸篆,强调的不是变化而是统一,皆逆锋起笔,中锋铺毫行笔,回锋收笔。
做到欲下先上,欲右先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用笔须笔杆直立,笔笔中锋;藏头护尾,清润圆融;横平竖直,用力匀和,使转流畅。
看似简单,但这种笔法的实现却需要平和的心气和深厚的功力,舍此不能达到简静、清雅的境界。
篆书属于古文字。
在楷书出现之前,并无“点、横、竖、撇、捺、钩、折、挑”的笔法。
所以初学时不可以今之概念套古之笔法。
小篆线条大致可以直线、曲线、接笔来概括。
2(直线与曲线直线:直线包括横、竖、斜。
横画须严格水平,竖画则绝对垂直,如“土、在”。
斜画须注意控制其方向角度。
斜线条在对称结构尤其是“×”形结构中多强调挺拔,如“五、乃、其、斯、建”,不对称的有“窥、蔗”,前者互相平行,后者则呈上紧下散之放射状。
有的斜线挺拔中带有弧度,或极微妙,如“初、分、久、立”,或比较明显,亦可归人曲线类。
仔细观察,“野”的两个三角形,线条为上直下弧。
曲线:曲线按行笔的大方向分为顺时针弧、逆时针弧和连曲弧。
顺时针弧、逆时针弧有单独的笔画,但更多是对称组合的,这是因秦篆的高度对称性所致。
峄山碑书写心得

五年级下册一古诗三首的课堂笔记一、字词解释1. 青海长云暗雪山-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 “长云”:层层浓云。
- “暗雪山”:使雪山晦暗无光。
这里的“暗”是个使动用法,就是让雪山变得暗下来。
想象一下啊,那浓厚的云层就像一块大灰布,把雪山都给遮得暗暗的,就好像给雪山戴了个大灰帽子,看起来可压抑了呢。
2. 孤城遥望玉门关- “孤城”:孤零零的城池,这里指玉门关外的某个军事据点。
- “遥望”:远远地望着。
这个孤城啊,远远地望着玉门关。
就像一个离家的孩子,眼巴巴地望着家的方向。
玉门关可是当时很重要的关隘哦。
3. 黄沙百战穿金甲- “黄沙”:沙漠里的沙子,这里指代战场环境很恶劣,到处都是黄沙飞舞。
- “百战”:多次战斗。
打了好多好多仗啊,数都数不清了。
- “穿金甲”:磨穿了铠甲。
铠甲都被磨穿了,这得打多少仗啊,战士们得多辛苦。
就像我们的衣服穿久了会破,他们的铠甲在战场上不停地被刀剑、沙子摩擦,最后都破了,可见战斗的激烈程度。
4. 不破楼兰终不还- “破”:攻破。
- “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战士们心里想啊,要是不把敌人打败,就绝不回家。
这决心就像铁打的一样,超级坚定呢。
二、诗句赏析1. 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诗人一上来就描绘了一幅很宏大又很苍凉的画面。
青海湖上空那长长的云,把雪山都弄得暗暗的,然后在这个背景下,有一座孤城,远远地望着玉门关。
这就像在给我们展示一幅地图一样,先把大的环境给我们画出来。
这两句诗啊,让我们感受到了边疆的那种辽阔和孤寂。
你看,那雪山、那长云、那孤城,多孤单啊,就像一个人站在大沙漠里,周围啥都没有,只有远处的一点希望(玉门关)。
2. 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两句就特别有力量。
前面说战场上黄沙漫天,战士们打了那么多仗,铠甲都磨穿了,这是在描述战士们经历的艰难困苦。
然后突然来一句“不破楼兰终不还”,一下子就把战士们的那种英勇无畏、坚定的决心给表现出来了。
谈谈《峄山刻石》的临习

谈谈《峄山刻石》的临习作者:仇高驰来源:《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17年第12期《峄山刻石》,又称《峄山碑》《秦始皇登峄山纪功刻石》等。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帝东巡登峄山(今山东邹县)时所立,传为李斯所书。
在书法史上,《峄山刻石》作为秦篆的代表作之一,圆润流畅、精细圆整,颇逮古意,被历代习篆者视为上佳的临习范本,倍受习篆者推崇,享有非常高的声誉。
现从用笔、结字和章法三个方面谈谈《峄山刻石》的临习。
一、用笔相对于其他书体来说,小篆的笔画最为简单,只有直画和弧画两种基本笔画。
其他的笔画都是从这两种笔画变化演绎而出。
小篆的笔法是笔笔中锋,藏头护尾,对于篆书用笔的起、行、收三个环节,做到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和回锋收笔。
起笔:就总体而言,起笔都要逆锋取势,然后进入中锋行笔。
同时要注意的是起笔时应根据笔画形态的不同,而作不同的取势。
起笔在取逆势时宜轻,待调整好笔锋作顺行时,毛笔应作轻微下按,使得线条在起笔处圆浑而不露锋芒。
如《峄山刻石》中“帝”“方”“诏”“邦”字横画的起笔。
帝方诏邦行笔:在临习《峄山刻石》时,行笔要求裹锋并要微有提按地运笔,使笔下的线条浑厚圆劲,字势通达。
切忌拖锋行笔,笔画软弱无力。
在行笔中和弯曲处,或用提转之法,以见圆畅;或用先停后转,以见外圆内方;或用顿挫之法,而显方劲。
如“疾”字中间的弯曲之笔,是用提转之法;“ 为”字上部的曲笔,则是用先停后转的方法。
不过一字之中往往不是用单一的方法,临习时要细心体会。
收笔:《峄山刻石》的收笔,采取的是“平出”之法,也就是在毛笔运笔至笔画的末端时便戛然而止,稍停后即回锋提笔。
在收笔处注意不要有顿笔下按的动作,否则就会出现块状笔画。
整个收笔过程要处处注意一个“平”字,不可有提按的动作,一般小篆的收笔多采用空中取回势的方法来完成。
如《峄山刻石》中“金”“尽”“始”“所”等字的收笔。
金尽始所弧画写法:弧的写法与直画运笔基本相同,起笔依然要采取藏锋入纸,行笔时轻轻提过,过笔时变直为曲,且过且转,但转时须捻管而绞锋,化松为紧,使弧线圆融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峄山碑学习心得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峄山碑》书法学习心得
书法是我国的国粹,这次有幸参加蒲公英书法学习班。
首次作业是临写《峄山碑》。
为了写好字体,我在网络上查找一些相关的知识。
《峄山碑》据传是秦代李斯留下来的碑刻之一,线条如棉里裹针,细而挺劲。
碑阳共9行,每行15字,计135字。
呈纵势长方形,因为结字中宫稍松而字距稍密。
碑阴计87字,结字中宫稍紧而字距稍松,字势纵长。
法度严谨,是小篆的优秀代表。
通过了解,知道《峄山碑》是学习书法最基本的标准,也是零起点。
每天写书法作业时,我总是先观察字形,结构,然后再开始起笔,在书写练习中我发现《峄山碑》的起笔、收笔皆为藏锋,行笔速度与力度均匀。
粗细一致弧线在字帖中大量出现。
我在书写时注意弧度的均衡、平稳,尽量把书写速度放慢。
转折的地方速度要再慢点,调整笔锋,避免出现偏锋和破锋,保持中锋用笔。
线条的交接属于线端相接,写完一线,与另外一线的相交,不能用力太重,尽量做到看不出明显的接线。
多个线条的互相分割穿插,要注意线条的先后顺序,和结构的均匀。
在书法练习最重要的是静心,我写二十个字,一般需要一个半小时的时间。
以上是本人的临帖感受,如有疏漏,请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