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伽蓝记阅读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试卷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试卷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伯中幼警敏嗜学,不以食息废,口不绝吟讽,精思妙契①,至忘寒暑。
幼时,大父②庄山藏书万卷,窃读殆遍,大父久而方觉已,甚奇之。
受学于季大父主静公。
公善诱导,居尝举所见宋儒诸老,宿德仪型③,嘉言善行④,令人竦然⑤。
伯中益自刻苦。
父万安公,清旷不仕,家仅给无余。
独处一室,隘甚,人不能堪。
晨起供洒扫,园疏厨灶之下,书册不离手。
箪瓢饮,炊菽数边⑥,且啖且读,未尝知味。
天文、地理、兵刑、历律,靡不精究。
(注释)①精思妙契:精心思考,神妙契合。
②大父:祖父。
下文“季大父”即叔祖父。
③宿德仪型:以年老有德者做典范。
④嘉言善行: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
⑤竦然:恭敬的样子。
⑥箪瓢饮,炊菽数边:吃一算饭,喝一瓢水,只以一些菽豆为食。
这里都是指清苦的生活。
(1)下列对文中“大父久而方觉已”一句的分析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句中的“已”是句末语气词,在句中无实意。
B.句中的“而”,是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才。
C.句中的“觉”应读“jué”,与“觉悟”的“觉”意思相同。
D.这句话应翻译为“祖父过了很久才发觉”。
(2)仔细阅读选文,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选文中伯中最终能学有所成的具体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用四字词概括)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走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乙】初,范文正公①眨饶州,朝廷治朋党②,士大夫莫敢往别,王质独扶病③饯于国门。
大臣责之日:“君乃长者也,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
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
【注】①范文正公:范仲淹谥号文正。
2021-2022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综合检测人民版选修

2021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综合检测人民版选修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 )A.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文化B.当时的人们喜欢儒家文化C.冯太后的影响D.适应巩固统治的需要解析:改革的主要目的应从推行者的阶级属性方面思考,作为最高统治者,巩固统治则是最根本的目的,故选D。
答案:D2.南朝谢灵运曾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倍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汉族对鲜卑族的沉重剥削,导致民族矛盾激化B.鲜卑族对汉族的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C.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D.迫使北魏统治者实行宗主督护制来缓和矛盾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材料中的“北境自染逆虏”不难看出是鲜卑族入主中原;“征调赋敛,糜有止已”可见鲜卑族对汉族实行了残酷的剥削,由此看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十分尖锐。
答案:B3.下列现象反映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生活习俗改革内容的是 ( )①汉族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②中原地区流行吃烧烤③“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也解调胡琴”④中原地区大量农田得以开发A.①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②③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题干中关键信息是“生活习俗”。
①②体现了汉族受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③体现了胡汉生活习俗间的相互影响。
④属于生产领域,反映了当时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与题干不符,故选B。
答案:B4.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设巧计迁都,孝文帝迁都最大的阻力来自( )A.鲜卑贵族B.鲜卑平民C.汉族地主D.中原农民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孝文帝迁都的阻力主要来自鲜卑贵族。
答案:A5.xx年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所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制度创新”是提起最多的词之一,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最具有制度开创性意义的是( ) A.整顿吏治B.汉化政策C.迁都洛阳D.颁布均田制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制度开创性”,A、B、C三项都不具有开创性,故选D项。
杨衔之《洛阳伽蓝记》阅读答案附译文

杨衔之《洛阳伽蓝记》阅读答案附译文篇一:高二历史下册期末模块检测试题2北师大宁江附属中学2009——2021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历史期末试题试卷说明:本卷满分100分,时间100分钟。
试卷结构分第Ⅰ卷和第Ⅱ卷。
问答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选择题涂在机读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
共60分1.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宗法制 B郡县制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2.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 3.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4.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5.《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D.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6.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7.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8.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2024年人民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月考试卷445

2024年人民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月考试卷445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 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某同学利用下面的地图进行研究性学习。
他研究的内容应是。
A. 炎黄联盟B. 春秋争霸。
C. 战国七雄D. 楚汉之争2、下列朝代中,曾出兵夺取幽云十六州地区,并同辽两次作战的是( )A. 后唐B. 后晋C. 南宋D. 北宋3、“百家争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了异常活跃的局面。
其中强调用“法令、权术和威势”加强统治的学派是()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墨家4、蒙古族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改变这一状态。
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的是()A. 完颜阿骨打B. 铁木真C. 忽必烈D. 努尔哈赤5、唐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
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繁华的商业区。
()A. TB. F6、俗话说“故土难离”,但是商朝却曾经多次迁都。
最后使商朝都城稳定下来、国力逐渐强盛起来的一次迁都的A. 启迁都阳城B. 盘庚迁殷C. 平王东迁洛邑D. 武王迁都镐京二、填空题(共6题,共12分)7、我国最早定型的文字是____。
8、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最大的商业城市是开封和___________ 。
9、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______。
10、(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繁荣与开放的朝代,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和文成公主入藏这些历史事件体现了唐政府开放的对外政策。
11、我国最早定型的文字是____。
12、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的文字。
______ (判断对错)三、判断题(共9题,共18分)13、北宋时期,并立的政权按时间顺序排列分别是:金、宋、西夏、辽。
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文言文模拟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

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文言文模拟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皇祐元年,予自广陵得请来颍,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时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
尔来俯仰二十年间,历事三朝,窍位二府,宠荣已至而忧患随之,心志索然而筋骸惫矣。
其思颍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
今者幸蒙宽恩,获解重任,使得待罪于亳,既释危机之虑,而就闲旷之优,其进退出处,顾无所系于事矣。
谓可以偿夙志者,此其时哉!因假道于颍,盖将谋决归休之计也。
乃发旧稿,得自南京以后诗十余篇,皆颍之作,以见予拳拳于颍者非一日也。
(选自欧阳修《思颍诗后序))(注释)①得请:所请获准;②颍:颍州,欧阳修准备退休于此;⑧待罪:做官,谦辞。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心志索然而筋骸惫矣(________)②因假道于颍(________)(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思颍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
(3)欧阳修为什么选择颍州作为退休后的终老之地?(请用原文回答)(4)《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就是欧阳修如愿归居颍州后所作,由这一时期的诗文可见欧阳修晚年怎样的心境?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李学士世衡喜藏书,有一晋人墨迹,在其子绪处。
长安石从事尝从李君借去窃摹一本以献潞公,以为真迹,一日,潞公会宴,出书画,而李在坐,一见此贴,惊曰:“此贴乃吾家物,何忽至此?”急令人归取,验之,乃知潞公所收乃摹本。
李方知为石君所传,具以白潞公。
而坐客墙进,皆言潞公所收乃真迹,而以李所收为摹本。
李乃叹曰:“彼众我寡。
岂复可伸?今日乃知身孤寒。
”(1)选出加下划线词意相同的一项( )A.一日,潞公会客/是金陵人,客此B.出书画/与朱元思书C.具以白潞公/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D.急令人归/男有分,女有归(2)用三条“/”在下列句子应该加标点地方划开。
长安石从事尝从李君借去窃摹一本以献潞(3)你怎样评价文中,“坐客”的行为?3.阅读以下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质量检测试卷附解析1

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质量检测试卷附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甲文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节选)乙文修之来此①,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②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③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丰乐亭记》节选)注释:①此:指滁州。
②上:皇上。
③刺史:代称知州。
写此文时,作者为滁州知州。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掇幽芳而荫乔木(拾取)B.因为本其山川(根据)C.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以……为乐)D.太守谓谁(对……说)(2)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遂书以名其亭焉/且焉置土石B.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以君之力C.宴酣之乐/四时之景,无不可爱D.朝而往,暮而归/博学而笃志(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运用对比手法,用滁人和太守作对比,批判滁人不事生产、只知享乐的习气。
B.乙文中,作者取亭名为“丰乐亭”的原因是: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而高兴,也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
C.甲乙两文都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语句凝练,笔墨传神。
D.甲乙两文在语言上都很有特色。
乙文多用散句描写,甲文则多用对偶句,句式变化,错落有致,甲文还巧用虚词“而”“也”,增添了回环咏叹的意味。
【中考真题】2024年甘肃省定西市中考历史试卷(附答案)

2024年甘肃省定西市中考历史真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表为我国不同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器物,这些器物均有“龙”的元素。
这说明()A.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文明发展B.器物的生活化功用加强C.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D.当时社会阶级分化明显2.七年级某班同学在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时搜集到下列资料。
据此判断,他们的学习主题是耙地图(嘉峪关)连坐胡床壁画(莫高窟)A.发达的农耕文明B.持续的民族交融C.多元的饮食文化D.辉煌的艺术成就3.唐初,法律规定工商业者免除交纳税收,只交纳按资产规定的户税,同时严禁官员兼职经营商业;唐高祖诏令“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
这些措施A.遏制了官员贪腐行为B.摒弃了重农抑商政策C.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D.有利于唐朝商业发展4.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和行省制,明成祖时形成辅佐皇帝处理政事的内阁、司礼监体制,还逐渐形成了加强对地方控制的督抚制度。
这些制度设计旨在()A.强化专制皇权B.增强监察职能C.精简政府机构D.防止宦官专权5.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不是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这得益于中国共产党A.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B.建立和巩固了民主革命统一战线C.在革命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D.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6.下图是以1935年长征途中腊子口战役为题材的油画作品。
该作品()A.客观记录了当时战斗的场面B.带有作者对历史的合理想象C.生动描绘了红军长征的全貌D.是研究长征史的第一手资料7.“一五”计划时,国家在甘肃布局了一批大型工业项目和国防建设项目。
1953 年到1957年,全省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达19.4%,至1957年底,工业总产值达6.35 亿元,比1952年增长了143%。
《伽蓝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伽蓝记》文言文阅读答案后魏太傅李延实者,庄帝舅也。
永安中,除青州刺史。
将行奉辞,帝谓实曰:“怀砖之俗,世号难治。
舅宜好用心,副朝廷所委。
”实答曰:“臣年迫桑榆,气同朝露;人间稍远,日近松丘。
臣已久乞闲退,陛下渭阳兴念,宠及老臣,使夜行非人,裁锦万里。
谨奉明敕,不敢失堕。
”时黄门侍郎杨宽在帝侧,不晓怀砖之义,私问舍人温子升,子升曰:“吾闻至尊兄彭城王作青州刺史,闻其宾客从至青州者云。
齐土之民,风俗浅薄,虚论高谈,专在荣利。
太守初欲入境,百姓皆怀砖叩头,以美其意。
及其代下还家,以砖击之,言其向背速于反掌。
是以京师谣语曰:狱中无系囚,舍内无青州。
假令家道恶,肠中不怀愁。
怀砖之义,起于此也。
”颍川苟济,风流名士,高鉴妙识,独出当世。
清河崔淑仁称齐士大夫曰:“齐人者,外矫庶几,内怀鄙吝。
轻同毛羽,利等锥刀。
好驰虚誉,阿附成名。
威势所在,促共归之。
苟无所资,随即舍去。
”言嚣薄之甚也。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除青州刺史B.副朝廷所委C.百姓皆怀砖叩头D.苟无所资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A.威势所在,促共归之公将鼓之B.苟无所资,随即舍去苟富贵,勿相忘C.怀砖之义,起于此也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D.是以京师谣语曰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臣年迫桑榆,气同朝露;人间稍远,日近松丘。
②及其代下还家,以砖击之,言其向背速于反掌。
22.庄帝与太傅李廷实谈起当世世风“怀砖之俗”,你认为这是一种怎样的社会风气?请你结合文意试作简要评析。
2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两小题。
初雪赏梅无名氏方怅秋尽草木衰,圃菊憔翠霜色白。
孰料一夜朔风紧,漫天飞雪邀梅开。
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具体描述。
三、四两句笔锋一转,意境顿出,试作具体赏析。
21.①为臣的岁数已经迫近晚年,精力如同早晨的露水,离人间渐渐远了,一天天接近坟墓。
②等到他被下任取代而回家的时候,百姓又用这些砖打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阳伽蓝记阅读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以下是洛阳伽蓝记阅读答案,欢迎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 题。
建义元年,太原王尔朱荣总士马于此寺。
荣字天宝,北地秀容人也。
世为第一领民酋长,博陵郡公。
部落八千余家。
家有马数万匹,富等天府。
武泰元年二月中,帝崩无子,立临洮王世子钊以绍大业,年三岁。
太后贪秉朝政,故以立之。
荣谓并州刺史元天穆曰:皇帝晏驾,春秋十九,海内士庶,犹曰幼君。
况今奉未言之儿,以临天下,而望升平,其可得乎?吾世荷国恩,不能坐看成败,今欲以铁马五千,赴哀山陵,兼问侍臣帝崩之由,君竟谓何如?穆曰:明公世跨并、肆,雄才杰出,部落之民,控弦一万。
若能行废立之事,伊、霍复见于今日。
荣即共穆结异姓兄弟。
穆年大,荣兄事之。
荣为盟主,穆亦拜荣。
于是密议长君诸王之中,不知谁应当璧。
遂于晋阳,人各铸像不成。
唯长乐王子攸像光相具足,端严特妙。
是以荣意在长乐。
遣苍头王丰入洛,约以为主。
长乐即许之,共克期契。
荣三军皓素,扬旌南出。
太后闻荣举兵,召王公议之。
时胡氏专宠,皇宗怨望,入议者莫肯致言。
唯黄门侍郎徐纥曰:尔朱荣马邑小胡,人才凡鄙,不度德量力,长戟指阙,所谓穷辙拒轮,积薪候燎!今宿卫文武足得一战,但守河桥,观其意趣。
荣悬军千里,兵老师弊,以逸待劳,破之必矣。
后然纥言。
即遣都督李神轨、郑季明等领众五千镇河桥。
四月十一日,荣过河内,至高头驿。
长乐王从雷陂北渡,赴荣军所。
神轨、季明等见长乐王往,遂开门降。
十二日,荣军于芒山之北,河阴之野。
十三日,召百官赴驾,至者尽诛之。
王公卿士及诸朝臣死者二千余人。
十四日,车驾入城,大赦天下,改号为建义元年,是为庄帝。
于时新经大兵,人物歼尽,流迸之徒,惊骇未出。
庄帝肇升太极,解网垂仁,唯散骑常侍山伟一人拜恩南阙。
二十日,洛中草草,犹自不安。
死生相怨,人怀异虑。
贵室豪家,并宅竞窜;贫夫贱士,襁负争逃。
于是出诏,滥死者,普加褒赠。
三品以上,赠三公;五品以上,赠令仆;七品以上,赠州牧;白民,赠郡镇。
于是稍安。
(选自杨衔之《洛阳伽蓝记》)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临天下临:统治
B .荣兄事之兄:哥哥
C .皇宗怨望望:怨恨
D .庄帝肇升太极肇:开始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 太原王尔朱荣总士马于此寺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 .① 太后贪秉朝政,故以立之
② 顷之,烟炎张天
C .① 其可得乎
② 其皆出于此乎
D .① 若能行废立之事
②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直接表明尔朱荣智谋的一组是()
①荣即共穆结异姓兄弟
②遣苍头王丰入洛,约以为主
③荣三军皓素,扬旌南出
④十三日,召百官赴驾,至者尽诛
⑤车驾入城,大赦天下
⑥滥死者,普加褒赠
A .①②⑤
B .①③④
C .②④⑥
D .③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本文以时间先后为序,条理清晰地记载了尔朱荣起兵的原因及迎立孝庄帝,攻进洛阳,并在河阴大肆杀戮朝官的经过。
B .尔朱荣能够打败朝廷军队,是因为他势力强大,师出有名,也是因为太后人心背离,且错误估计了形势,以致决策失误。
C . 王公卿士及诸朝臣死者二千余人、死生相怨,人怀异虑,淡淡几笔,揭露了尔朱荣的暴行,作者的爱憎自然流露出来
D .尔朱荣和元天穆经过慎重考虑,最后决定拥立长乐王元子攸当皇帝,并派王丰秘密前往洛阳,征得了长乐王的同意。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武泰元年二月中,帝崩无子,立临洮王世子钊以绍大业,年三岁。
(2)吾世荷国恩,不能坐看成败,今欲以铁马五千,赴哀山陵。
(3)荣悬军千里,兵老师弊,以逸待劳,破之必矣。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