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伽蓝记》阅读答案及译文
洛阳伽蓝记全篇原文及翻译

洛阳伽蓝记全篇原文及翻译
摘要:
一、洛阳伽蓝记的背景与作者
1.时代背景:北魏时期
2.作者:郦道元
二、洛阳伽蓝记的内容概述
1.伽蓝的定义与意义
2.洛阳伽蓝记的主要内容
3.洛阳伽蓝记的写作目的
三、洛阳伽蓝记的翻译
1.伽蓝记的翻译过程
2.伽蓝记的翻译成果
四、洛阳伽蓝记的影响及意义
1.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正文:
洛阳伽蓝记是我国北魏时期的一部重要著作,作者是郦道元。
这部作品以当时的国都洛阳为背景,详细描述了洛阳的伽蓝及其背后的故事。
一、洛阳伽蓝记的背景与作者
洛阳伽蓝记成书于北魏时期,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动荡而又繁荣的时期。
作者郦道元,是北魏著名的文学家、地理学家,他的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地理
志,也是一部文化史。
二、洛阳伽蓝记的内容概述
洛阳伽蓝记以伽蓝为线索,详细描绘了洛阳的地理、历史、文化等情况。
伽蓝,是梵语中寺庙的意思,这部作品通过对洛阳伽蓝的描述,展现了当时的宗教文化和社会风貌。
三、洛阳伽蓝记的翻译
洛阳伽蓝记的翻译工作始于上世纪初,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目前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翻译版本。
这些翻译版本不仅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这部作品,也为我国的佛教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四、洛阳伽蓝记的影响及意义
洛阳伽蓝记是我国古代地理志的一部杰作,它对后世文学、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杨衔之《洛阳伽蓝记》阅读答案附译文

杨衔之《洛阳伽蓝记》阅读答案附译文篇一:高二历史下册期末模块检测试题2北师大宁江附属中学2009——2021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历史期末试题试卷说明:本卷满分100分,时间100分钟。
试卷结构分第Ⅰ卷和第Ⅱ卷。
问答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选择题涂在机读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
共60分1.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宗法制 B郡县制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2.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 3.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4.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5.《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D.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6.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7.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8.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洛阳伽蓝记全篇原文及翻译

洛阳伽蓝记全篇原文及翻译《洛阳伽蓝记》是中国南北朝时期记述北魏首都洛阳佛寺兴衰的地方志,作者是东魏的杨炫之。
由于杨炫之的先祖在北魏末年为官于洛阳,亲眼目睹了洛阳城在河阴之变后的残破景象,并且亲身经历了北魏王朝的灭亡,因此在书中表现出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追忆和对国家兴亡的感叹。
以下是《洛阳伽蓝记》全篇原文及翻译:【原文】夫帝者之与师,义亦不远。
故人臣极位,则建耳目以明力。
人臣苟禄,则设机械以巧心。
或有矜其先哲,耻其君不如尧舜文王者,及其利口佐斗,借手杀贤,虽寄以伊成之名,有不胜其桀诡之计。
或虚诞诡谲之徒,特为欺诳视听,荧惑百姓,若晋之王猛,蜀之葛亮。
或争胜于白刃之前,或论勇于斩首之后。
斯皆尚其身谋其利,各以一隅自举者也。
今拟表于玉阶之上,视同草芥。
斩于金銮之下,视犹鸡豚。
乃群居亿千,衣披山谷,以强则汉兵可尽,以弱则耕夫有余。
此非上畏强敌而下忧其民之谓也。
夫惟鸿沟不可逾,一夫奋击于前,百万未可知也。
此乃大丈夫之志也。
昔段公之徒,死不恨矣。
但未得所养,犹怀首丘。
况乃备位台铉,身托伊吕,社稷为重,民为轻焉。
【译文】对于皇帝和臣子来说,义气的含义是相近的。
因此当臣子达到他们能够得到的最高地位时,他们就会竭尽全力来彰显自己的能力。
当臣子贪图俸禄时,他们就会运用各种巧妙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有些臣子以自己先前的功绩为荣,认为他们的君主在某些方面不如尧舜或周文王那样伟大时,他们可能会利用巧言善辩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甚至可能借刀杀人,以此来削弱那些比自己更受君主宠信的贤能之士。
这些臣子虽然有时会以伊尹和成汤自命,但他们的行为却往往充满了狡诈和诡计。
还有一些诡谲之徒,他们专门用虚假的话欺骗君主的视听,迷惑百姓的思想。
例如晋朝的王猛和蜀国的诸葛亮这样的人。
他们有时在刀光剑影中争斗取胜,有时在战斗结束后夸口自己的勇敢无畏。
这些都是只顾自身利益、只考虑自己得失的人的表现。
现在如果将这些人置于朝廷之上,他们就会被视为微不足道的草芥一般被忽略掉。
《洛阳伽蓝记》卷五

洛阳城东北有上商里,殷之顽民所居处也,高祖名闻义里。
迁京之始,朝士住其中,迭相几刺,竟皆去之。
惟有造瓦者止其内,京师瓦器出焉。
世人歌曰:"洛城东北上商里,殷之顽民昔所止。
今日百姓造瓮子,人皆弃去住者耻。
"唯冠军将军郭文远游憩其中,堂宇园林,匹於邦君。
时陇西李元谦乐双声语,常经文远宅前过,见其门阀华美,乃曰:"是谁第宅过佳?"婢春风出曰:"郭冠军家。
"元谦曰:"凡婢双声。
"春风曰:"儜奴慢骂。
"元谦服婢之能,於是京邑翕然传之。
闻义里有敦煌人宋云宅,云与惠生俱使西域也。
神龟元年十一月冬,太后遣崇立寺比丘惠生向西域取经,凡得一百七十部,皆是大乘妙典。
初发京师,西行四十日,至赤岭,即国之西疆也,皇魏关防正在於此。
赤岭者不生草木,因以为名。
其山有鸟鼠同穴,异种共类,鸟雄鼠雌,共为阴阳,即所谓鸟鼠同穴。
发赤岭西行二十三日,渡流沙,至土谷浑国。
路中甚寒,多饶风雪,飞沙走砾,举目皆满,唯土谷浑城左右暖於馀处。
其国有文字,况同魏。
风俗政治,多为夷法。
从土谷浑西行三千五百里,至鄯善城。
其城自立王为土谷浑所吞。
今城内主是土谷浑第二息宁西将军总部落三千以御西胡。
从鄯善西行一千六百四十里,至左末城。
城中居民可有百家,土地无雨,决水种麦,不知用牛,耒耜而田。
城中图佛与菩萨,乃无胡貌。
访古老,云是吕光伐胡所作。
从左末城西行一千二百七十五里至末城。
城傍花果似洛阳,惟土屋平头为异也。
从末城西行二十二里至捍麽城。
南十五里有一大寺,三百馀众僧。
有金像一躯,举高丈六,仪容超绝,相好炳然,面恒东立,不肯西顾。
父老传云:"此像本从南方腾空而来,于阗国王亲见礼拜,载像归。
中路夜宿,忽然不见。
遣人寻之,还来本处。
即起塔,封四百户,供洒扫户。
人有患,以金箔贴像所患处,即得阴愈。
后人於像边造丈六像者,及诸宫塔乃至数千,悬彩幡盖亦有万计,魏国之幡过半矣。
王子坊

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 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引申为 贫苦无依的人。茕独:孤独无依的人。 贫苦无依的人。茕独:孤独无依的人。
牛马之衣:指披在牛身上的粗糙的织物。 牛马之衣:指披在牛身上的粗糙的织物。汉代董仲舒
形容当时人民的生活有“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 形容当时人民的生活有 “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 , 而食 犬彘之食”的话。 犬彘之食”的话。 这里变化为形容社会富足。 这里变化为形容社会富足 。 这一段对北魏的统治 极尽颂扬之能事, 与历史事实不符。 极尽颂扬之能事 , 与历史事实不符 。 北魏统治者对劳 动人民的剥削极其残酷, 即使在政治上比较安定时期, 动人民的剥削极其残酷 , 即使在政治上比较安定时期 , 下层人民的生活也是非常的困苦。 下层人民的生活也是非常的困苦。
妓女三百人,尽皆国色。 妓女三百人,尽皆国色。—— 妓女:指以歌舞等技艺服役的女子。 妓女:指以歌舞等技艺服役的女子。 国色:全国最美的女子。 国色:全国最美的女子。 有婢朝云,善吹篪,能为团扇歌、陇上声。 有婢朝云,善吹篪,能为团扇歌、陇上声。 旧社会受役使的女子。 婢:bì ,旧社会受役使的女子。 用竹管制成的一种乐器, 篪:chí用竹管制成的一种乐器,与笛子相似。 用竹管制成的一种乐器 与笛子相似。 为:唱。 团扇歌:南朝乐府民歌吴声歌曲的一种。 团扇歌:南朝乐府民歌吴声歌曲的一种。 陇上声:陇上的曲调,北朝乐府民歌的一种。 陇上声:陇上的曲调,北朝乐府民歌的一种。 陇上:指陇山(今甘肃陇西、清水等)一带。 陇上:指陇山(今甘肃陇西、清水等)一带。
北魏北齐时人, 作者杨衒 xuàn 之,北魏北齐时人, 曾任北魏的抚军府司马, 曾任北魏的抚军府司马,北齐的期城 今河南泌阳县西北)郡守等官。 (今河南泌阳县西北)郡守等官。他在 东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因事重过洛阳, 东魏武定五年(公元 年 因事重过洛阳, 看到洛阳城荒芜的景象, 看到洛阳城荒芜的景象,追忆过去寺观的侈 都城的繁盛,写成了这部书, 丽,都城的繁盛,写成了这部书,用来寄托他 对北魏王朝覆亡的哀悼。全书五卷, 对北魏王朝覆亡的哀悼。全书五卷,所记除佛 寺外,还有许多有关的历史事实和传说故事, 寺外,还有许多有关的历史事实和传说故事, 也揭露了一些贵族荒淫奢侈的生活, 也揭露了一些贵族荒淫奢侈的生活,是研究北 魏社会、政治、历史、宗教的重要史料。 魏社会、政治、历史、宗教的重要史料。
《洛阳伽蓝记》卷二

《洛阳伽蓝记》卷二永熙元年,平阳王入纂大业,始造五层塔一所。
平阳王,武穆王少子。
诏中书侍郎魏收等为寺碑文。
至三年二月五日,土木毕工,帝率百僚作万僧会。
其日,寺门外有石象无故自动,低头复举,竟日乃止。
帝躬来礼拜,怪其诡异。
中书舍人卢景宣曰:"石立社移,上古有此,陛下何怪也?"帝乃还宫。
七月中,帝为侍中斛斯椿所使,奔於长安。
至十月终,而京师迁邺焉。
景宁寺,太保司徒公杨椿所立也。
在青阳门外三里御道南,所谓景宁里也。
高祖迁都洛邑,椿创居此里,遂分宅为寺,因以名之。
制饰甚美,绮柱朱帘。
椿弟慎,冀州刺史;慎弟津,司空;并立性宽雅,贵义轻财。
四世同居,一门三从,朝贵义居,未之有也。
普泰中,为尔朱世隆所诛。
后舍宅为建中寺。
出青阳门外三里御道北,有孝义里。
里西北角有苏秦冢。
冢旁有宝明寺。
众僧常见秦出入此冢,车马羽仪,若今宰相也。
孝义里东即是洛阳小市北有车骑将军张景仁宅。
景仁,会稽山阴人也。
景明年初,从萧宝夤归化,拜羽林监,赐宅城南归正里,民间号为吴人坊,南来投化者多居其内。
近伊洛二水,任其习御。
里三千馀家,自立巷市,所卖口味,多是水族,时人谓为鱼鳖市也。
景仁住此以为耻,遂徙居孝义里焉。
时朝廷方欲招怀荒服,待吴儿甚厚,褰裳渡於江者,皆居不次之位。
景仁无汗马之劳,高官通显。
永安二年,萧衍遣主书陈庆之送北海入洛阳,僣帝位。
庆之为侍中。
景仁在南之日,与庆之有旧,遂设酒引邀庆之过宅,司农卿萧彪、尚书右丞张嵩并在其坐。
彪亦是南人,唯有中大夫杨元慎、给事中大夫王〈日旬〉是中原士族。
庆之因醉谓萧、张等曰:"魏朝甚盛,犹曰五胡。
正朔相承,当在江左,秦皇玉玺,今在梁朝。
"元慎正色曰:"江左假息,僻居一隅。
地多湿蛰,攒育虫蚁,壃土瘴疠,蛙黾共穴,人鸟同群。
短发之君,无杼首之貌;文身之民,禀蕞陋之质。
浮於三江,棹於五湖。
礼乐所不沾,宪章弗能革。
虽复秦馀汉罪,杂以华音,复闽、楚难言,不可改变。
《洛阳伽蓝记》卷四(3)

别有准财、金肆二里,富人在焉。
凡此十里,多诸工商货殖之民,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
金银锦绣,奴婢缇衣,五味八珍,仆隶毕口神龟年中,以工商上僣,议不听金银锦绣。
虽立此制,竟不施行。
准财里内有开善寺,京兆人韦英宅也。
英早卒,其妻梁氏不治丧而嫁,更约河内人向子集为夫。
虽云改嫁,仍居英宅。
英闻梁氏嫁,白日来归,乘马将数人至於庭前,呼曰:"阿梁,卿忘我也?"子集惊怖,张弓射之,应弦而倒,即变为桃人,所骑之马亦变为茅马,从者数人尽化为蒲人。
梁氏惶惧,舍宅为寺。
南阳人侯庆有铜像一躯,可高丈馀。
庆有牛一头,拟货为金色,遇急事,遂以牛他用之。
经二年,庆妻马氏忽梦此像谓之曰:"卿夫妇负我金色,久而不偿,今取卿儿丑多以偿金色焉。
"悟觉,心不遑安。
至晓,丑多得病而亡。
庆年五十,唯有一子,悲哀之声,感於行路。
丑多亡日,像自然金色,光照四邻。
一里之内,咸闻香气,僧俗长幼,皆来观睹。
尚书右仆射元稹闻里内频有怪异,遂改准财为齐谐里也。
自退酤以西,张方沟以东,南临洛水,北达芒山,其间东西二里,南北十五里,并名为寿丘里,皇宗所居也,民间号为王子坊。
当时四海晏清,八荒率职,缥囊纪庆,玉烛调辰,百姓殷阜,年登俗乐。
鳏寡不闻犬豕之食,焭独不见牛马之衣。
於是帝族王侯、外戚公主,擅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夸竞。
崇门丰室,洞户连房,飞馆生风,重楼起雾,高台芳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
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
而河间王琛最为豪首,常与高阳争衡,造文柏堂,形如徽音殿。
置玉井金罐,以金五色绩为绳。
妓女三百人,尽皆国色。
有婢朝云,善吹篪,能为团扇歌、陇上声。
琛为秦州刺史,诸羌外叛,屡讨之不降,琛令朝云假为贫妪吹篪而乞。
诸羌闻之,悉皆流涕,迭相谓曰:"何为弃坟井,在山谷为寇也?"即相率归降。
秦民语曰:"快马健儿,不如老妪吹篪。
"琛在秦州,多无政绩,遣使向西域求名马,远至波斯国,得千里马,号曰"追风赤骥"。
洛阳伽蓝记全篇原文及翻译

洛阳伽蓝记全篇原文及翻译
摘要:
一、介绍洛阳伽蓝记的作者及背景
二、概述洛阳伽蓝记的内容及结构
三、分析洛阳伽蓝记的文学价值
四、探讨洛阳伽蓝记对后世的影响
五、总结洛阳伽蓝记的历史地位
正文:
洛阳伽蓝记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作者是北魏文学家、史学家杨炫之。
该书以记载洛阳城的佛教寺院为主线,全方位展现了北魏都城洛阳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状况,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全书共五卷,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以时间为序,详细介绍了洛阳城内外的重要佛教寺院,以及寺院的创建背景、历史沿革、建筑风格、宗教活动等。
第二部分则以寺院为单位,记载了各寺院所藏的佛教经典、艺术品、文物等,以及与之相关的名人逸事、历史事件等。
洛阳伽蓝记在文学上的价值尤为突出,被誉为“佛教史传文学的巅峰之作”。
杨炫之运用生动的描绘手法,形象地展现了洛阳城的繁荣景象和佛教文化的兴盛。
书中对人物形象、场景描绘、情感抒发等方面都有着细腻的刻画,使得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此外,洛阳伽蓝记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书对佛教文化的记载,
为后世研究佛教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同时,书中对洛阳城市风貌的描绘,也为历史地理学、城市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值得一提的是,洛阳伽蓝记还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启示,如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等作品,都可见到其影子。
总之,洛阳伽蓝记在我国历史文献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是一部记录洛阳城市历史变迁的史书,更是一部充满文学韵味和历史内涵的佳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阳伽蓝记》阅读答案及译文
建义元年,太原王尔朱荣总士马于此寺。
荣字天宝,北地秀容人也。
世为第一领民酋长,博陵郡公。
部落八千余家。
家有马数万匹,富等天府。
武泰元年二月中,帝崩无子,立临洮王世子钊以绍大业,年三岁。
太后贪秉朝政,故以立之。
荣谓并州刺史元天穆曰:“皇帝晏驾,春秋十九,海内士庶,犹曰幼君。
况今奉未言之儿,以临天下,而望升平,其可得乎?吾世荷国恩,不能坐看成败,今欲以铁马五千,赴哀山陵,兼问侍臣帝崩之由,君竟谓何如?”穆曰:“明公世跨并、肆,雄才杰出,部落之民,控弦一万。
若能行废立之事,伊、霍复见于今日。
”荣即共穆结异姓兄弟。
穆年大,荣兄事之。
荣为盟主,穆亦拜荣。
于是密议长君诸王之中,不知谁应当璧。
遂于晋阳,人各铸像不成。
唯长乐王子攸像光相具足,端严特妙。
是以荣意在长乐。
遣苍头王丰入洛,约以为主。
长乐即许之,共克期契。
荣三军皓素,扬旌南出。
太后闻荣举兵,召王公议之。
时胡氏专宠,皇宗怨望,入议者莫肯致言。
唯黄门侍郎徐纥曰:“尔朱荣马邑小胡,人才凡鄙,不度德量力,长戟指阙,所谓穷辙拒轮,积薪候燎!今宿卫文武足得一战,但守河桥,观其意趣。
荣悬军千里,兵老师弊,以逸待劳,破之必矣。
”后然纥言。
即遣都督李神轨、郑季明等领众五千镇河桥。
四月十一日,荣过河内,至高头驿。
长乐王从雷陂北渡,赴荣军所。
神轨、季明等见长乐王往,遂开门降。
十二日,荣军于芒山之北,河阴之野。
十三日,召百官赴驾,至者尽诛之。
王公卿士及诸朝
臣死者二千余人。
十四日,车驾入城,大赦天下,改号为建义元年,是为庄帝。
于时新经大兵,人物歼尽,流迸之徒,惊骇未出。
庄帝肇升太极,解网垂仁,唯散骑常侍山伟一人拜恩南阙。
二十日,洛中草草,犹自不安。
死生相怨,人怀异虑。
贵室豪家,并宅竞窜;贫夫贱士,襁负争逃。
于是出诏,滥死者,普加褒赠。
三品以上,赠三公;五品以上,赠令仆;七品以上,赠州牧;白民,赠郡镇。
于是稍安。
(选自杨衔之《洛阳伽蓝记》)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临天下临:统治
B.荣兄事之兄:哥哥
C.皇宗怨望望:怨恨
D.庄帝肇升太极肇:开始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太原王尔朱荣总士马于此寺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①太后贪秉朝政,故以立之
②顷之,烟炎张天
C.①其可得乎
②其皆出于此乎
D.①若能行废立之事
②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直接表明尔朱荣智谋的一组是()
①荣即共穆结异姓兄弟
②遣苍头王丰入洛,约以为主
③荣三军皓素,扬旌南出
④十三日,召百官赴驾,至者尽诛
⑤车驾入城,大赦天下
⑥滥死者,普加褒赠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时间先后为序,条理清晰地记载了尔朱荣起兵的原因及迎立孝庄帝,攻进洛阳,并在河阴大肆杀戮朝官的经过。
B.尔朱荣能够打败朝廷军队,是因为他势力强大,师出有名,也是因为太后人心背离,且错误估计了形势,以致决策失误。
C.“王公卿士及诸朝臣死者二千余人”、“死生相怨,人怀异虑”,淡淡几笔,揭露了尔朱荣的暴行,作者的爱憎自然流露出来。
D.尔朱荣和元天穆经过慎重考虑,最后决定拥立长乐王元子攸当皇帝,并派王丰秘密前往洛阳,征得了长乐王的同意。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武泰元年二月中,帝崩无子,立临洮王世子钊以绍大业,年三岁。
(2)吾世荷国恩,不能坐看成败,今欲以铁马五千,赴哀山陵。
(3)荣悬军千里,兵老师弊,以逸待劳,破之必矣。
参考答案
9. B(像对待兄长一样。
名词作状语)
10. D(如果,连词。
A项,①在,介词;②比,介词。
B项,①代词,代元钊;②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翻译。
C项,①难道,副词;②大概,副词)
11. B(⑤⑥是庄帝所为,虽然可能是和尔朱荣商量的结果,与题干中的“直接”不符)
12. D(拥立长乐王元子攸当皇帝不是慎重考虑的结果,是占卜的结果)
13.(1)武泰元年二月间,皇帝亡故,没有儿子(继位),于是立了临洮王的儿子元钊继承皇位。
(2)我家世代蒙受皇恩,不能袖手旁观国家的败亡,现在打算率领五千铁骑,去向肃宗陵寝致哀。
(3)尔朱荣孤军千里深入,士气衰落,军队疲惫,我们以逸待劳,一定能打败他们!
参考译文:
孝庄帝建义元年,太原王尔朱荣统领军队驻在这所寺里。
尔朱荣字天宝,是北地秀容郡人。
世代都做部落第一领民酋长,封博陵郡公。
他的部落有八千多户人家,有马几万匹,财富多得同皇家府库里的差不多。
武泰元年二月间,肃宗皇帝亡故,没有儿子(继位),于是立了临洮王的儿子元钊继承皇位。
元钊年龄才三岁。
胡太后贪图掌握朝廷大权,所以立了他。
尔朱荣对并州刺史元天穆说:“肃宗皇帝去世,才十九岁,全国的士大夫和老百姓尚且还说他是幼君,何况如今要奉戴一个不会说话的小孩子来统治天下,却指望天下太平,难到能办得到吗?我家世代蒙受皇恩,不能袖手旁观国家的败亡,现在打算率领五千铁骑,去向肃宗陵寝致哀,兼带问一问侍臣关于皇帝死亡的原因,您认为如何呢?”元天穆说:“明公您家世代据有并州、肆州,才能出众,部落的人民中,善射的兵士有一万。
如果您能做出废黜幼主另立新帝的事情,那么您就是当今的伊尹、霍光。
”于是尔朱荣就与元天穆结为异姓兄弟。
元天穆年纪大一些,尔朱荣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对待他,尔朱荣是盟主,元天穆也向尔朱荣行跪拜礼。
在这时,两人就秘密商议立年长的做君主,但不知诸侯王中谁应当继承君位。
于是在晋阳以铸像的方式向天问卜,给每位王爷浇铸一座铜像均没有成功,唯独给长乐王元子攸浇铸的铜像,端庄美丽,特别精妙。
因此,尔朱荣中意于长乐王。
于是,他就派遣家奴王丰进洛阳,约请长乐王出任
国君。
长乐王答应了,并且共同约定日期会合。
尔朱荣全身穿白戴孝,带着旌旗,向南出发。
胡太后听说尔朱荣起兵,就召集王公们共同商议这件事。
当时胡氏家族独占宠爱,皇室宗族都很怨恨,所以进宫议事的人没有人肯发表意见。
只有黄门侍郎徐纥说道:“尔朱荣不过是个小小的胡人,人才平庸鄙陋,他也不衡量一下自己的德行与能力,竟然挥师来攻打京城。
真是所谓螳臂当车,不自量力,更像堆积柴草等待点火,自取灭亡!如今警卫部队及其文臣武将,就足以与他打一仗。
我们只要守住河桥,观察他的意图与趋向就行了;尔朱荣孤军千里深入,士气衰落,军队疲惫,我们以逸待劳,一定能打败他们!”胡太后认为徐纥的话很对,于是就马上派遣都督李神轨、郑季明等人率领五千军队,镇守河桥。
四月十一日,尔朱荣过了河内,到达高头驿。
长乐王从雷陂向北渡过黄河,奔向尔朱荣驻军的地方。
李神轨、郑季明等人看见长乐王到尔朱荣那边去了,于是就开门投降。
十一日,尔朱荣把军队驻扎在邙山的北面、河阴县的郊外。
十三日,征召众官前往见长乐王,到那里去的人全部给杀了。
王公、卿士和朝廷大巨一共死了两千多人。
十四日,长乐王进入洛阳城,宣布在全国举行大赦,更改年号为建义元年,这就是孝庄帝。
在这时候,刚刚经过战事,有才德有名望的人都被杀光了,流窜逃散的人也心有余悸,不敢出头露面。
庄帝初登太极殿,宣告实行宽仁之政,可是却只有散骑常侍山伟一个人上朝行礼谢恩。
到了二十
日,洛阳城里人心惶惶,还是不能安定下来。
既为死掉这么多人而怨恨,也为幸存者的生活痛苦而怨恨。
人人各怀贰心。
权贵与巨富之家抛弃住宅竞相逃窜,贫穷和地位低下的人则用布幅把婴儿背在背上抢着出逃。
这时候庄帝传出命令,对无辜而死的人,普遍给了褒奖和封赠。
原来是三品宫以上的,赠三公;五品官以上的,赠尚书令或仆射;七品官以上的,赠州牧;原来没有官爵的人,赠郡守或镇将。
于是,人心才渐渐安定下来。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