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一模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1)
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第一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
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
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
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
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
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
“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
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
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来独往,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
“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
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
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
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
“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
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
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选自朱光潜《咬文嚼字》) 贾岛《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这几句诗并不好,只是他对作诗非常认真,一个字都不放过,要反复研究,这种精神还是可取的。
对于用“敲”字还是用“推”字,韩愈认为“敲”字好。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说:“若即景会心,则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因情,自然灵妙,何劳拟议哉!”诗人不是为写景而写景,景物有会于心,可以用来表达情意才写,所谓“即景会心”。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语文卷(附参考答案)

且每一个事物又是一个小的整体, 除了它与其他事物之间具有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的关系之
外,其内部也呈现出多种因素、多种部件的普遍联系。西人所说的
“关联思维 ”、 “关联宇宙
论”、“有机宇宙哲学 ”或“有机主义宇宙观 ”,今人所说的 “系统思维 ”,实际上就是 “整体思维 ”。
注重整体统一的整体思维, 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整体思维从整体原
年,中国登山队重回珠峰 ,在这里架起了举世闻名的 “中国梯 ”但,当时 ,队员们只能用最原始的
“人梯 ”方式战胜困难。冰雪太滑 ,登山队员屈银华便脱下鞋子 ,赤脚踩在队友身上向上攀登。 与电影 《攀登者》 中的曲松林一样 ,受伤的屈银华最后不得不截去了双脚十个脚趾。 电影《攀
立论的理论依据, 并且将这一整体思维观念具体化、 实践化。 中国医学理论将人体看成一个
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认为人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及各个组成要素之间既是相互联系的、
不
可割裂的,又是互相制约的、互为作用的。并且,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因此 人之保健养生等都应合乎天地之道、 日月之行。 在临床治疗中, 中医反对单纯的 “头痛医头,
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 得天而未始遗人, 《易》所谓不遗、 不流、
不过者也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张载在《正蒙 ·乾称篇》中提出了宝贵的 “民胞物与 ”思想,
为合乎德性的实践行为提供了一种观念阐释, 将儒家的天人观、 物我观、 知行观提升至新的
境界和层次。
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传统医学, 亦以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等思想观念为
脚痛医脚 ”,强调整体而观、全面诊断、辩证论治,亦即《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所说 “治病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1,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1)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一

2020年语文高考模拟语文(一)卷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1.B(A,扩大范围,原文是说“大多数读者的喜爱”; C,《神雕侠侣》是金庸作品从前期进入中期的一座分水岭;D,以偏概全,原文是“经常在一些大部头的作品中带领读者进行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2、C“旨在证明金庸对佛家文化研究之深”错误。
灰衣老僧的事件意在证明金庸小说中这些“大文化”的展现是建立在具体描摹的基础之上的。
3、B(A项,“虚无与消极”推断不合理;C项,“否定”不正确,而是分析与批判的一面;D项,因果关系不成立,且条件不充分。
)(二)实用类4.C 5.D 6.①“寓教于乐”让传统文化的传承有更新颖的形式。
②在校园开展多种传统文化活动,让中小学生与优秀文化亲密接触。
③加强宣传文化理论知识,并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三)文学类7.B他自己创作的说法有误,根据原文没有什么名曲,也没有用现成的曲目,他拉的是自己的曲子来看,应是他的临场发挥。
8.毕业前,他只能选择父亲的安排,走自己情非所愿的人生道路;毕业时他,毅然选择放弃。
人生有太多无奈,有时不得不做出选择。
(3分);第二人称你,既指小说中的他,又可推及到其他人。
丰富了小说的意蕴,升华了主旨。
(3分)9.他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应是本文的高潮部分,作者这样安排,更充分展现他内心的压制和反抗,突出人物心理,使人物形象丰满而富有张力。
(2分)本次演奏的成功和听众的赞赏,与前面拉琴缺乏艺术、大家对他失望形成对比,深化了文章主题。
(2分)本次演奏的成功和听众的赞赏与后文他的最终选择形成反差,引人思考。
(2分)(不必强求与答案一致,意思对即可。
)10.示例一:这篇小说是对应试教育的控诉。
从儿时起近二十年,主人公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
但在父亲的逼迫下从未间断过练琴。
父亲的逼迫无所不用其极,他与父亲进行一次次智力较量,他没法战胜的,恐怕不止是父亲的智力。
(6分)干事情不可强迫,应该尊重个体的不同需求和爱好。
2020-2021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附答案)(1)

2020-2021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附答案)(1)一、实用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材料一:40年前,提起红枣,还只有“桑枣人家近”的山东大枣。
现在提起红枣,食客们可选择的还有新疆和田枣、陕西狗头枣、山西板枣、甘肃临泽小枣;2018年,河北省优质强筋小麦、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98万亩、265万亩,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优势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68.3%,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广东省深入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程,有望到2020年建成3000个农业特色专业村,旨在用差异化推广、全域化部署打造高质量产业品牌,形成发展合力,助推乡村振兴。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产业形式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农业生产技术装备不断升级,农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得到大力发展。
2017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5%,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达96%以上,全国大中型拖拉机670万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7%。
这些年,随着科技创新发展在农业领域运用的不断深耕,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我们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都更为丰富、健康、多元。
(摘编自“央视网”2018年11月24日网文)材料二:罗霄山脉脚下的湖南省浏阳市北盛镇,自明代以来就是江南著名“粮仓”。
如今,“北盛仓”农事变化令人眼花缭乱:水稻播种就像用印刷机“印刷”;病虫害防治,专业防治公司用无人机“飞虎队”统防统治;水田里不光种水稻,还养鱼、养鳖、养青蛙……北盛镇党委书记李斌说,现在,种的粮食更好了,农民的腰包更鼓了。
(摘编自“新华网”2019年2月23日网文)材料三: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不同步,工业化走在了城镇化前面。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到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8.52%。
按照目前发展趋势,到2020年、2030年城镇化率还将进一步达到60%、65%,到2050年可能超过70%。
2020高考一模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1)

2020高考一模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1)(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明朝羊肉的没落李舒有一次看改编版的《水浒传》,记得是杜淳演的西门庆。
勾搭潘金莲一折,王婆为他们置了一桌酒席,主菜是炖羊肉。
导演还专门为这块羊肉准备了台词:“娘子嫌这羊肉膻?小人却喜欢。
最喜欢羊肉膻。
”这导演应该没有读过《金瓶梅》。
《金瓶梅》里,西门庆吃羊肉的次数不算多,虽然西门府家中倒是常备,但多半都是给下人吃。
第四十六回里,一碗烧羊肉是给唱曲儿的李娇儿的兄弟李铭吃的;给官哥儿准备的寄名礼中虽有“一脚羊肉”,但哪里比得上“四只鲜鹅,四只鲜鸡”的排场大。
我小时不大喜欢吃羊肉,只有在冬季,独爱一味带皮羊腩煲。
羊肉带皮吃,似乎只是南方习俗,我家中来了里下河地区(今苏中一带)的亲戚,见到羊肉带皮,都大惊失色。
周作人的家乡绍兴也吃带皮羊肉,据他考证,韩熙载出使中原,中原人便问起了“江南何故不食剥皮羊?”由此可见,在五代时,江南便有带皮羊肉了。
羊肉统治中国人的餐桌的年代,已在千年之前。
《礼记》里明确规定,君主祭祀时,“牛、羊、猪”是必备,称之为“大牢”,这是只有国君和贵族们才有资格享用的肉食。
“大牢”中,牛因为兼具劳动工具的地位,所以吃牛肉的机会便大大减少了。
到魏晋之后,人们逐渐减少了家猪的饲养,羊肉开始真正主宰中国人的餐桌。
南北朝时期的《洛阳伽蓝记》曾写道“羊者是陆产之最”。
唐代《太平广记》中有关肉类的记述总共105处,其中对羊肉的记载就有47处,而猪肉只有12处。
宋朝皇帝对于羊肉的热爱到达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最著名的故事来自宋仁宗。
《宋史·仁宗本纪》说仁宗皇帝:“宫中夜饥,思膳烧羊,戒勿宣索,恐膳夫自此戕贼物命,以备不时之须。
”想吃羊肉想到夜里睡不着,这大概对羊肉是真爱了。
宋朝皇帝对于羊肉的需求确实很大,宋真宗时,御厨每天宰羊350只,仁宗时每天要宰280只羊,英宗时减少到每天40只,到神宗时虽然引进猪肉消费,但御厨一年消耗“羊肉43万4463斤4两”,而猪肉只用掉“4131斤”,还不及羊肉消耗量的零头。
[荐]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试题及答案-全
![[荐]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试题及答案-全](https://img.taocdn.com/s3/m/387b4b4ff8c75fbfc67db20d.png)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试题及答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
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
《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
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
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
”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
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
2020-2021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及答案)(1)

2020-2021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及答案)(1)一、实用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今天(2019年3月5日)上午,今年全国两会第二场“部长通道”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后开启。
银保监会、商务部、交通运输部、海关总署、工信部、农业农村部、国台办等部门的负责人先后走上通道,就多个热点问题做出回应。
对于中美能否达成磋商协议,商务部部长钟山表示,这需要双方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下,相向而行、共同努力。
双方的磋商是富有成效的,假如能够达成协议,将有利于两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全球经济的发展。
钟山介绍说:“在90天的期限内,中美双方开展了三轮高级别磋商。
双方要达成共识,就需要求同存异,就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我们双方的磋商也是富有成效的,双方经过90天的磋商,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成果,有一些领域有了突破。
根据磋商的情况,双方同意继续延长磋商的时限。
在这个期限内,不提高关税的税率”。
材料二:自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正式签署对华贸易备忘录,酝酿已久的中美贸易大战算是正式打响了。
毫无疑问,从行业和企业的角度来未看,这一波互联网浪湖中兴起的出口电商肯定是最受伤的那个,如果贸易战刹不住车,将影响全球开放贸易格局,出口电商在诸多掣肘中将变得举步维艰。
贸易战最主要的方式是加税,最直接的结果是外来产品价格上涨,保护本国产品的市场。
这种粗暴的做法反而给出了出口电商绕过贸易战的一种逻辑:降低推售产品的价格敏感性,多关注那些高质高价的产品。
在不少人心中,国货的低端形象或许是出口电商面临的最大问题。
但是,出口电商之所以能够迎来快速增长,与中国制造形象的改变也有很大关系。
除了一带一路、产业结构转型等大局需要,出口电商还肩负平衡国际贸易、调节外汇等谐多责任,也因此,不只是企业层面,国家层面对出口电商的支持也不遗余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除了品牌要借助平台塑造自己的形象,平台也必须反过来要求品牌商们保证“品质力”,降低低端、价格敏感产品的准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高考一模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1)(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明朝羊肉的没落李舒有一次看改编版的《水浒传》,记得是杜淳演的西门庆。
勾搭潘金莲一折,王婆为他们置了一桌酒席,主菜是炖羊肉。
导演还专门为这块羊肉准备了台词:“娘子嫌这羊肉膻?小人却喜欢。
最喜欢羊肉膻。
”这导演应该没有读过《金瓶梅》。
《金瓶梅》里,西门庆吃羊肉的次数不算多,虽然西门府家中倒是常备,但多半都是给下人吃。
第四十六回里,一碗烧羊肉是给唱曲儿的李娇儿的兄弟李铭吃的;给官哥儿准备的寄名礼中虽有“一脚羊肉”,但哪里比得上“四只鲜鹅,四只鲜鸡”的排场大。
我小时不大喜欢吃羊肉,只有在冬季,独爱一味带皮羊腩煲。
羊肉带皮吃,似乎只是南方习俗,我家中来了里下河地区(今苏中一带)的亲戚,见到羊肉带皮,都大惊失色。
周作人的家乡绍兴也吃带皮羊肉,据他考证,韩熙载出使中原,中原人便问起了“江南何故不食剥皮羊?”由此可见,在五代时,江南便有带皮羊肉了。
羊肉统治中国人的餐桌的年代,已在千年之前。
《礼记》里明确规定,君主祭祀时,“牛、羊、猪”是必备,称之为“大牢”,这是只有国君和贵族们才有资格享用的肉食。
“大牢”中,牛因为兼具劳动工具的地位,所以吃牛肉的机会便大大减少了。
到魏晋之后,人们逐渐减少了家猪的饲养,羊肉开始真正主宰中国人的餐桌。
南北朝时期的《洛阳伽蓝记》曾写道“羊者是陆产之最”。
唐代《太平广记》中有关肉类的记述总共105处,其中对羊肉的记载就有47处,而猪肉只有12处。
宋朝皇帝对于羊肉的热爱到达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最著名的故事来自宋仁宗。
《宋史·仁宗本纪》说仁宗皇帝:“宫中夜饥,思膳烧羊,戒勿宣索,恐膳夫自此戕贼物命,以备不时之须。
”想吃羊肉想到夜里睡不着,这大概对羊肉是真爱了。
宋朝皇帝对于羊肉的需求确实很大,宋真宗时,御厨每天宰羊350只,仁宗时每天要宰280只羊,英宗时减少到每天40只,到神宗时虽然引进猪肉消费,但御厨一年消耗“羊肉43万4463斤4两”,而猪肉只用掉“4131斤”,还不及羊肉消耗量的零头。
不过,到了西门庆原型生活的明朝,羊肉已经不如过去那么金贵和流行。
万历五年,羊肉1斤卖0.013两纹银,猪肉的价格则是0.018两纹银;到万历二十年,猪肉涨到0.02两,羊肉1斤则需要0.015两。
《金瓶梅》中,羊肉只做了一回主角。
那是在第五十六回,贫寒的常二找结拜兄弟西门庆借钱,西门庆踌躇半日,借了十二两银子,说是“那日东京太师府赏封剩下的十二两银子”,这句话颇让人想起《红楼梦》里凤姐借给刘姥姥的给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
常二拿到钱回家,却听到常二嫂的咒骂:“出去一日,把老婆饿在家里。
”于是连忙取栲栳上街买了米和一大块羊肉回来。
回家时,老婆在门口接转——可见期盼之殷切——道:“这块羊肉,又买他做甚?”常二笑道:“刚才说了许多辛苦,不争这一些羊肉,就牛也该宰几个请你。
”看到这对寻常夫妇的柴米文字,我忽然鼻头一酸,半晌没说出话来。
(选自《意林》2018年第14期)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杜淳导演专门为西门庆所吃的羊肉设计了台词。
B. 中原人喜食剥皮羊肉,羊肉带皮吃为江南习俗。
C. 在一千多年前,羊肉就开始统治中国人的餐桌了。
D. 《金瓶梅》里羊肉只在第五十六回做了一回主角。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以导演设计西门庆吃羊肉的场景推导出他没有看过《金瓶梅》的结论。
B. 文章主要运用羊肉与猪肉的用量与价格对比论证了羊肉的宋盛明衰。
C. 文章列举西门庆借钱给常二与凤姐借钱给刘姥姥的事实主要是为反证羊肉的没落。
D. 文章论证羊肉从统治中国人的餐桌到没落的变迁,主要是按历史时间顺序推进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从五代时开始分化,中原吃剥皮羊肉,江南吃带皮羊肉了。
B. 古代祭祀时“大牢”三牲中,羊的地位一直比猪的地位高。
C. 贫寒的常二为慰劳妻子借钱买贵羊肉的情节深深打动了作者。
D. 中国历史上的羊肉的兴盛和没落与时代和习俗的变迁有关。
【答案】1. A 2. C 3. D(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解“执”余英时①一谈到执,我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固执”、“执迷不悟”等概念,于是我们对“执”字便有了恶感,以为“执”总是要不得的。
尽管破“执”者如此之多,“执”在各方面之存在却依然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世间万事万物之存在都有其存在之理由,“执”自然也不能例外。
婴儿初出世时即有“猿握”的本能,而此种“猿握”也就是“执”的表现。
如此说来,“执”倒是与生俱来的。
②中国古代讲“执”字最为中肯者是儒家。
《中庸》说“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故儒家是反对“执一无权”,孟子亦曰“执中无权,犹执一也”,这便是儒家反极端、反调和的中庸之道。
关于这一点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也持有同样的见解,亚氏的中庸说认为一切美德都是处于两极端之间。
我们把儒家与亚氏的中庸理论比附而观之,可见他们都是不反对“执”的,问题乃在于所“执”者是否正当而已。
③问题谈到这里,我们对“执”的种种看法可以加以澄清了。
首先,我认为绝对地破“执”是不可能的,即便超脱如佛家,也还要另悬一涅槃的境界,终还是有“执”,算不得真解脱。
禅宗说佛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也就是把极端的“执”改变为中庸的“执”,依然承认了“执”的存在价值。
哲学地说,“执”是有,极端地破“执”是无;欲以无来代替有实在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感受了苦痛,转而向宗教领域中去求得精神上的抚慰,并不等于说人们已从“执”走向了“无执”,而是人们的物质之“执”转化成精神之“执”,而其为“执”则根本无殊。
④其次,“执”的本身却无好坏之分,但视所执者的性质而定。
我们不又常听到所谓“择善固执”的成语吗?可见即使是固执也还不打紧,如果它真的是择善的话,问题亦在于标准如何。
据我的看法,中庸仍然是其中的重要关键,固执极端总是要不得的事。
我们平常做人喜讲“有所不为”,“有所不为”也正是“有所固执”,如果一个人毫无个性,没有一点固执之处,即便是孔子所说的乡愿了。
大凡能坚持真理到底的人都是最固执的人,但因为他所坚持的是真理,所以固执不仅不足为他诟病,倒反而增加了他的伟大。
同时,真能择善固执的人是最不固执的人——他的良知不允许他做违反真理的事,故发现自己错误之后,便会毅然悔改。
⑤最后,“执”的本身容易引起冲突——多方面的冲突。
善恶之“执”固然要发生抵触,同是善之“执”或恶之“执”,也一样会造成龃龉。
因此,“执”须有容忍来协调之,即人人都有所“执”而同时也承认他人之执。
只愿坚持自己的理想或权利,而忽视甚至妨害他人的理想或权利,即使所“执”者是真理也是一种不可饶恕的错误。
⑥在今天这个世界里,我们所看到的是充满着各式各样的错误的“执”,于是有心的人不免要想用破“执”的方法以救“偏执”或“执一”之弊,殊不知问题并不起于“执”的本身,而是源于所“执”者非善,以及“执”之权利仅存在于极少数人之手。
如果人人都能“择善固执”并各有所“执”,那正是人间天堂的到来、人类理想世界的实现,“执”之罪恶果何在乎?因噎废食毕竟是世间最愚蠢的事哩!(有删改) 1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婴儿初生即有“猿握”的本领,说明“执”与生俱来,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B. 在谈到择善的标准时,作者既主张中庸之道,又赞同“有所固执”,这二者是不矛盾的。
C. 个人之“执”只要承认且宽容他人之“执”就不会发生冲突和矛盾。
D. 作者认为如果人人都能“执善固执”并各有所“执”,就能实现人类理想世界。
1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先由人们对“执”这一概念的偏见谈起,引出关于“执”的话题。
B. 作者认为儒家和古希腊哲学家的中庸之道可以化解偏执之弊。
C. 作者举宗教的例子来论述“破执”无法实现,并从哲学的角度分析,认为物质之“执”即使转化为精神之“执”,其根本没有变。
D. 人们之所以对“执”有恶感,是源于所“执”者非善。
17. 请简要概括第四段中“择善固执”的内涵。
【答案】15. C16. D17. 摒弃固执极端,深谙中庸之道;固守真理,保有个性;知错即改,不违真理。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体的,中医的理论和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
中医首先反映的是中国文化、中国哲学整体关联的思维方式。
有人认为,中医的理论是不科学的、模糊的、不可实证的,那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现在的实证观念和思维。
实证思维主张分析还原,还原到后来就各个成为一个孤立的个体。
整体关联的思维也讲还原,而整体关联所还原的个体是相互关联的个体。
从根本上说,中医研究的是人这个有精神的高级生命体。
因此,中医才有这样的观念,整体生命的每一个部分都能完整地反映整体的面貌,而不只是反映那个部分。
比如,肝脏不只反映肝脏,心不只反映心,而是与其他脏器的生理功能密切关联。
中医诊治要周全地考虑不同性别、体质、地域、时间等因素,对药材的采用也特别强调地域性的差异,这是基于中国哲学中“自然合理”的理念。
“自然合理”有尊重自然和注重个性两重内涵。
中国哲学里的“自然”是本然的意思,任何违背事物本来面貌的做法都是不合理的,我们应该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因势利导”,要适合、符合这个事物本来发展的途径、趋势。
而现代人所尊奉的“科学合理”的理念,是要去掌控自然,去改变事物的本来面貌。
其实,很多现代科学家已经开始认识到,科学并不是按照人的意志去改变自然界的本来关系,而是使自然界和人类能够更加和谐地相处。
此外,“自然合理”特别强调符合事物的本性,即个性,这就跟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强调普遍化、普适性有很大的差异。
中医还体现了中国哲学所强调的直觉思维。
在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中,“望”和“闻”是医生的直觉,中医通过“望”观察病者的气色、舌苔和形态,通过“闻”体气、口气、二便之气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的判断。
医者“问”,患者通过口述的方式,将自己的直观感受告诉医生。
最后是“切”,医生通过脉象来印证医者对患者情况的直觉判断是否准确。
许多人认为中医“望闻问切”太主观、不科学,这源于我们的一种观念:理性是清晰的、准确的,也是可靠的;而直觉是模糊的、不准确的,是不可靠的。
其实,科学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认识到模糊化更接近事物整体的本来面貌,而有时候越清晰越有可能对事物的认识片面。
这也正是现在科学模糊学理论发展的一个道理。
在中国的文化里面,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医,中医在模糊中间有着极其精确的一面,这也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特色。
我们要继承中医的传统,坚守中医的传统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