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监测方法
水土保持监测的方法

水土保持监测的方法
水土保持监测是为了评估土地利用和改变对水文、气象及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而指导水土保持措施,从而达到保护土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目的。
水土保持监测的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 定性监测法
该方法适用于在一定时间内进行调查研究,获取某一地区的土壤类型、水文特征、气象条件、地貌、土地利用情况等基本信息,用以制定适当的保护措施。
2. 定量监测法
该方法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实地监测,如土壤水分、土壤侵蚀速率、水利用效率、径流量、泥沙含量等指标,以揭示自然环境和土地利用方式对水土保持的影响。
3. 监测模拟法
该方法采用计算机模型对水土保持影响进行模拟,包括模拟方案设计、数据采集、参数确定、模型应用和结果分析等过程,为决策部门制定科学、有效的土地利用和水土保持方案提供依据。
4. 综合监测法
该方法结合定性、定量和监测模拟等手段,由专业团队组成,对某一地区的水土保持情况进行全面性、动态性的监测,既可评估目前土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状况,也可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为科学制定长远的水土保持规划提供依据。
水土保持方案监测

水土保持方案监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和环境的破坏给水土资源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水土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水土保持方案被广泛实施。
水土保持方案监测是对水土保持方案实施效果的评估和监测,以确保其达到预期的效果。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方案的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正,以提高方案的效果和可持续性。
水土保持方案监测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植被覆盖监测:植被覆盖是保持土壤稳定的重要因素。
通过监测植被覆盖率的变化,可以了解到方案实施后土壤的保持情况。
监测方法可以采用遥感技术,通过遥感图像的分析,评估植被覆盖率的变化情况。
2. 土壤侵蚀监测:土壤侵蚀是水土保持的主要问题之一。
通过监测土壤侵蚀的程度和速度,可以评估方案的效果。
监测方法可以采用土壤侵蚀模型和水土流失指数等,通过对土壤侵蚀过程的模拟和计算,得出土壤侵蚀的情况。
3. 水质监测:水质是衡量水土保持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监测水体中的溶解物、悬浮物和养分等指标的变化,可以了解到方案对水质的影响。
监测方法可以采用水样采集和化学分析等技术,对水体中的各种指标进行监测和分析。
4. 水量监测:水量是水土保持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监测流量、降雨量等指标的变化,可以评估方案对水量的调控效果。
监测方法可以采用水文站和水位计等设备,对水量进行实时监测。
5. 生物多样性监测: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监测物种的多样性和数量的变化,可以了解到方案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监测方法可以采用生物调查和生态学野外实验等技术,对生物多样性进行监测和评估。
水土保持方案监测的意义在于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修正,以提高方案的效果和可持续性。
只有通过监测和评估,我们才能了解到方案的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从而实现水土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水土保持方案监测是保护水土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监测植被覆盖、土壤侵蚀、水质、水量和生物多样性等指标的变化,可以评估方案的实施效果,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正,以提高方案的效果和可持续性。
水土保持监测方案

水土保持监测方案水土保持监测方案一、背景介绍水土保持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和综合技术措施,保护并改善水和土壤资源,防止水土流失、水质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门学科。
为了确保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实施和监测评估的科学性,制定水土保持监测方案至关重要。
二、监测对象及内容1.监测对象:本监测方案适用于水土保持工程项目、农田、森林、草地、水体等水土资源。
2.监测内容:(1)水土流失监测:通过监测估算水土流失量,确定水土保持措施的有效性。
(2)土壤侵蚀监测:监测土壤侵蚀程度,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防止土壤侵蚀。
(3)植被监测:监测植被覆盖率、根系情况、生物量等指标,评估植被恢复情况。
(4)水质监测:监测水体中的水质指标,发现并预防水质污染。
(5)监测设备管理:包括监测设备采购、维护、校准等工作。
三、监测方法及频次1.监测方法:(1)水土流失监测:采用田间模拟方案或水土流失模型进行监测。
(2)土壤侵蚀监测:采用土壤侵蚀自动监测装置或人工测量方法进行监测。
(3)植被监测:采用遥感技术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监测。
(4)水质监测:采取定点采样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监测。
2.监测频次:根据项目需求和监测目的确定监测频次,一般应达到每年至少一次的监测频率。
四、监测数据分析与报告1.监测数据分析:对监测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估,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2.报告编制:根据监测数据分析结果编制监测报告,明确问题和改进建议,并将报告送交有关部门。
五、监测团队管理和培训1.监测团队管理:建立监测团队,进行人员安排、任务分工、考核等工作,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2.培训计划:定期开展监测人员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技能,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六、监测结果应用监测结果应用于水土保持工程决策、环境评估、城市规划等方面,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意见。
以上是水土保持监测方案的基本内容,为确保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健康发展,必须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水土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水土保持施工设计服务方案中的水土保持监测与评估方法

水土保持施工设计服务方案中的水土保持监测与评估方法水土保持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水土保持施工设计服务方案中的水土保持监测与评估方法是确保工程项目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步骤。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水土保持监测与评估方法,包括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并探讨它们的优劣和适用范围。
一、定性方法1. 目测法目测法是最简单常用的定性方法之一。
它通过直接观察和判断土壤和水体的颜色、质地、施工方式等特征,来评估水土保持效果的优劣。
该方法操作简单,但结果主观性较强,易受个体经验和主观因素的影响。
2. 指标法指标法依据水土保持要求制定一系列评估指标,如植被覆盖率、土壤侵蚀程度等,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观察和测量,对水土保持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
指标法可定性地描述工程项目的水土保持状况,但结果的客观性取决于指标的选取和标准的制定。
二、定量方法1.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利用航空遥感或卫星遥感获取的图像数据,通过图像解译和信息提取的方法,对水土保持情况进行评估。
遥感技术具有获取范围广、快速、定量等优势,能够提供大范围的水土保持信息,但对处理遥感数据和解译结果需要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持。
2. 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技术利用一系列的传感器(如土壤水分传感器、降雨传感器等)对土壤和水体的参数进行实时或定期的监测,以获取水土保持的定量数据。
传感器技术能够提供高精度、高频率的监测数据,但设备和数据处理技术的要求相对较高。
三、综合方法综合方法是将不同的定性和定量方法进行整合和综合分析,在水土保持监测与评估中起到补充和完善的作用,提高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综合方法结合了不同方法的优势,能够综合考虑影响水土保持的各种因素,但操作复杂,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水土保持监测与评估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的工程项目和要求进行综合考虑。
对于规模较小、影响范围有限的项目,可以采用目测法和指标法进行评估。
对于规模较大、影响范围广泛的项目,遥感技术和传感器技术是较为合适的选择。
水土保持监测建议书

水土保持监测建议书为了有效保护和管理土地资源,保持水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水土保持监测是指对水土资源的定期观测和评估,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水土流失、水土污染等问题,保障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健康。
本建议书旨在提出水土保持监测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以及监测结果的分析和应对措施,希望能够为相关部门和机构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水土保持监测的内容和方法1. 水土流失监测水土流失是指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和有机质随水流失而导致土壤质量下降的现象。
为了及时发现和解决水土流失问题,需要对流失量进行监测。
监测方法可以采用定点观测和遥感技术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实地调查和遥感图像分析,测算出不同地区的水土流失情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2. 土壤侵蚀监测土壤侵蚀是指土壤表层被风蚀、水蚀等自然因素侵蚀的现象。
为了保护土壤资源,需要对土壤侵蚀进行监测。
监测方法可以采用土壤侵蚀强度指数法和土壤侵蚀模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土壤侵蚀程度的评估和预测,为土壤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 植被覆盖监测植被覆盖是维持水土资源的重要因素,对于保持水土的稳定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及时发现植被减少和破坏的情况,需要对植被覆盖进行监测。
监测方法可以采用遥感技术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植被覆盖率的监测和分析,为植被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测结果的分析和应对措施1. 分析监测结果根据水土保持监测的结果,对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植被覆盖等问题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为制定应对措施提供依据。
2. 制定应对措施针对监测结果中发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
比如加强植被恢复和保护,采取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加强土壤保护和管理等。
3. 实施监测评估对实施的水土保持措施进行监测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措施,保障水土资源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水土保持监测是保护和管理水土资源的重要手段,通过定期的监测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等问题,保障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健康。
水土保持监测方案

水土保持监测方案水土保持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以防止土壤侵蚀、减少水土流失,并保持土壤肥力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水土保持监测方案的目的是通过对土地利用和环境变化进行长期观测和评估,为制定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一、常规监测指标水土保持监测方案通常包括以下常规指标的监测:1.土壤侵蚀情况:通过监测不同地块的土壤侵蚀率来评估水土流失情况,可以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对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2.植被状况:监测植被覆盖度、植物种群结构和植物生长状况,评估植被的恢复能力和对水土保持的贡献。
3.土壤肥力: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和酸碱度等指标,评估土壤肥力状况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水体质量:监测水体中的悬浮物质、溶解物质和营养物质含量,判断土壤侵蚀对水体质量的影响。
二、综合评价指标除了常规监测指标外,水土保持监测方案还需综合考虑以下指标: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估:通过评估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对水源涵养、水质净化、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以期制定合理的保护策略。
2.社会经济系统的评估:通过考虑土地管理政策、农业生产水平和生态需求等因素,评估水土保持措施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的影响,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3.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估:由于气候变化导致降雨量和其时空分布的变化,进一步导致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加剧,因此需要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适应策略。
三、监测方法及技术1.遥感技术:利用卫星遥感数据获取大范围的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信息,以及土壤侵蚀、植被和水体质量等指标的定量化数据。
2.地理信息系统(GIS):结合遥感数据和其他环境资料,进行空间分析和模拟,揭示土地利用变化与水土保持关系的模式和机理。
3.定位监测设备:通过在地表和土壤中布设水位计、雨量计、壁压计等设备,对水文过程进行实时监测,提供实时数据支持。
4.调查问卷和采样分析:通过对农户和土地管理者进行调查问卷调查,获取相关数据,然后采集土壤样品和水体样品进行分析,得到相关指标数据。
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

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水土保持监测是指对水土资源的状况和发展进行动态、定期的观测、调查和评价,以科学合理的数据为依据,制定和调整水土保持措施的过程。
下面是一个关于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的示例,以供参考。
一、目标和原则1. 目标:通过水土保持监测,了解水土资源的状况和发展趋势,为制定和调整水土保持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 原则:a. 科学性:监测方案应基于科学理论和现有监测技术,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b. 全面性:监测范围应涵盖不同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不同水土保持对象,以全面了解水土资源状况。
c. 持续性:监测应定期进行,形成时间序列数据,以便进行趋势分析和长期规划。
d. 可操作性:监测结果应能够为决策者提供参考,以制定和调整水土保持措施。
二、监测内容和方法1. 监测内容:a. 水土资源状况:包括土壤侵蚀、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等指标。
b. 水土保持设施状况:包括水土保持工程、植被恢复等设施的维护和效果评估。
2. 监测方法:a. 野外观测:通过实地调查和观测,获取土壤侵蚀、土地退化等指标的数据。
b. 遥感技术:利用遥感图像获取土地覆盖、土地利用变化等信息。
c. 示踪试验:通过安装降雨模拟设备,模拟降雨过程,评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水土保持的影响。
三、监测指标和标准1. 监测指标:a. 土壤侵蚀指标:包括地表流失、坡面侵蚀、沟道侵蚀等。
b. 土地退化指标:包括干旱化、盐碱化、水logging等。
c. 水土保持设施状况:包括设施的完好度、功能状态等。
2. 监测标准: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和水土保持要求,制定相应的监测标准。
四、数据采集和处理1. 数据采集:采用先进的数据采集技术,包括全站仪、测距仪、无人机等,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数据处理:采用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编辑、整理和分析,形成监测报告和数据统计。
五、监测结果应用1. 提供决策支持:监测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决策者,为制定和调整水土保持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水土保持监测措施包括哪四项

水土保持监测措施包括哪四项水土保持是指通过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保护和改善土壤、水资源,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维护生态环境的一种综合性保护措施。
水土保持监测措施是实施水土保持工程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我们及时了解水土保持工程的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下面将从四个方面介绍水土保持监测措施的具体内容。
一、土壤监测。
土壤监测是水土保持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通过对土壤的监测,可以了解土壤的质地、结构、水分含量、肥力等情况,从而为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提供依据。
在进行土壤监测时,首先需要选择监测点位,通常选择代表性的土壤样品进行采集和分析。
通过土壤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土壤的流失情况,对土壤进行适当的保护和修复,确保土壤的健康和肥力。
二、水资源监测。
水资源监测是水土保持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对水资源的监测,可以了解水体的流量、水质、水位等情况,及时发现水体的污染和流失情况,为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在进行水资源监测时,需要选择合适的监测点位,使用专业的水质监测设备进行监测。
通过水资源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水体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保护和修复,确保水资源的健康和可持续利用。
三、植被监测。
植被是水土保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植被的监测,可以了解植被的覆盖情况、生长状况、植被对土壤和水资源的保护作用等情况,为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提供依据。
在进行植被监测时,需要选择代表性的监测点位,对植被的覆盖度、种类、数量等进行监测和统计。
通过植被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植被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保护和修复,确保植被的健康和生态功能。
四、工程结构监测。
水土保持工程结构是保护水土资源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工程结构的监测,可以了解工程结构的稳定性、耐久性、使用效果等情况,及时发现工程结构的问题并进行调整和改进。
在进行工程结构监测时,需要选择监测点位,使用专业的监测设备进行监测。
通过工程结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工程结构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确保工程结构的稳定和有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土保持监测方法当前,小范围的监测主要靠人工实地测量;大范围的监测主要靠遥感方法,通过图像解译,确定各类图斑的界线,遥感图像解译分计算机自动解译和人工解译两种方法,目前用计算机自动解译的方法进行水土保持监测尚未成熟;人工解译方法是通过图像解译人员以遥感影像或航空相片为背景,在各类绘图软件的支持下,进行图像解译和各类图斑的勾绘。
风蚀监测对风蚀强度的观测采用测钎法,风沙流强度采用阶梯式积沙仪收集扬沙法,同时测定土壤含水量、土壤紧实度及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等。
阶梯式积沙仪测定法:在选定的监测点,分别固定安装4个集沙仪(每次观测重复两次),同时在建设区外设置2处进行对比观测。
在达到起沙风速时,气流搬运的沙量绝大部分在离地面30cm的高度内,误差较小。
集沙测量一次10分钟,沙子从10个进沙孔分别进入安装在集沙仪里的塑料管进行收集测量,在风季(3~5月份)每15天测定1次,同时用风杯风速表测定相应的风速。
测钎法:在选定的监测点,沿主风方向每隔1m布设1个测钎,一组10个测钎。
每隔10m布设1组,共布设3组。
每一次大风(达到起沙风速)后,观测一次风蚀(积)数量。
用风速风向自记仪记录每天的地面风速,大风出现的时间、频次,整理统计监测年内起沙风的历时,然后分析风蚀量。
收集气象站的平均起沙风速、大风日数、频次等。
(2)水蚀监测本期工程各个施工区均采用体积法进行水蚀监测。
对选择的重点监测地区边坡水蚀采用简易坡面量测,量测坡面形成初期的坡度、坡长、地面组成物质、容重等,每次降雨或多次降雨后侵蚀沟的体积。
具体是在监测重点地段对一定面积内(实测样方面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一般为100m2)的侵蚀沟数量、深度、宽度、长度进行量算,计算出边坡的沟蚀量,从而得出边坡的土壤水蚀量。
同时要对降水量进行观测。
边坡土壤水蚀监测如表5-3。
说明:侵蚀量=(细沟侵蚀量+浅沟侵蚀量)(1+30%)。
细沟侵蚀量=a×h×L×n×r。
浅沟侵蚀量=(a+b)×h×L×n×r/2。
侵蚀模数=侵蚀量×106/(侵蚀年限×投影面积)。
r—土壤容重,t/m3。
(3)植被状况监测项目实施前、实施期末及施工期两年每年调查1次,共4次。
主要指标包括植物种类、植被类型、林草生长量、林草植被覆盖度、郁闭度(乔木)等。
采用典型样方进行调查,样方大小视其具体情况而定,每一样方重复2次,一般情况下草本样方为1m×1m,灌木样方为5m×5m,乔木样方为20m×20m。
(4)防护措施的效果及稳定性监测采取巡查法,并结合定点测量法。
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1995)进行测算;扰动土地面积及治理情况、减少水土流失量、水土流失面积治理情况、拦渣率、林草措施的覆盖度等效益通过调查监测法进行。
1、水土保持监测目标主要包括3个方面,同时要具体项目具体分析提出更加实际可行的目标。
(1)对水土流失动态实施监测分析,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依据;(2)对水土保持措施及其效果进行评价,为水土保持设施管护提供依据;(3)对水土流失防治效果进行评价,为开发建设项目管理运行提供依据;(4)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实践中,应根据项目主体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的特性,深化上述3个目标或增加其他的目标,使监测目标更加具体、更加实际可行。
2、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应遵循如下原则:(1)全面调查与重点观测相结合;(2)监测内容与水土保持责任分区相结合;(3)监测方法及频率与观测内容的指标一一对应。
3、水土保持监测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影响水土流失及其防治主要因子,包括降水、地形地貌、地面组成物质、植被类型与覆盖度、水土保持设施和质量等。
(2)水土流失,包括水土流失形式、面积、强度和流失量等。
(3)水土流失危害,包括下游河道泥沙涝洪灾害、植被及生态环境变化,对项目区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4)水土保持工程效果,包括实施的各类防治工程效果、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等。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指示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第一次离京外出巡视,首先就是视察黄河,作了很多重要指示,并谆谆嘱咐:“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周恩来总理更是直接领导治黄工作,从1949年前的“反蒋治黄”斗争到编制“黄河综合利用规划”和三门峡工程建设,以及1958年大洪水的抗洪斗争等等,所有治黄工作的重大决策,几乎都是周总理亲自主持作出的。
江泽民同志提出“保持水土,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毛泽东195年在《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对《看,大泉山变了样子!》一文写的按语:有了这样一个典型例子,整个华北、西北以及一切有水土流失问题的地方,都可以照样去解决自已的问题了。
要全面规划,要加强领导。
我们要求每个县委书记都学阳高县委书记那样,用心寻找当地群众中的先进经验,加以总结,使之推广。
对离山县《依靠合作化开展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是完全可能的》一文写的按语是:离山县委的这个水土保持规划,可以作黄河流域各县以及一切山区做同类规划的参考。
朱德1957年12月19日在全国第二次水土保持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水土保持是农业的一项基本建设。
水土保持对于开展山区的社会主义建设,根治河流水患,保证农、林、牧业发展都有极大的意义。
我国地广人多,每年都有水旱灾害发生,不是北方旱灾就是南方水灾,或是北方水灾,南方旱灾。
多建设水利,搞好水土保持就可以解决水旱灾害。
建设社会主义主要是要征服自然,保持水土,根治水害,这是保证发展农业生产的一项根本性措施。
水土保持是一个全国性、艰巨性的工作,必须依靠广大群众才能做好。
据说治理每平方公里就需要6000~7000工,这样看来,离开群众的力量,水土保持工作是绝对做不好的。
水土保持工作还必须全面规划,加强领导。
水土保持必须从山顶到山脚,从上游到下游,根据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必须把水土保持规划纳入省、县、乡、社生产规划中去,从上到下,下达指标,从下而上汇总规划,不仅制订长远规划,同时也订出年度计划。
并且要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
这项工作牵扯到农、林、水、畜牧、交通、科学研究等各个方面,各有关部门必须在党政统一领导下,密切协作。
周恩来1952年12月19日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发动群众继续开展防旱、抗旱运动并大力推行水土保持工作的指示》中指出:水土保持工作是一种长期的改造自然的工作。
由于各河治本和山区生产的需要,水土保持工作,目前已属刻不容缓。
三年来,在山东、河北、察哈尔、西北、东北和淮河流域试验推广,并已收到一部分成绩。
其进行的方法:根据山东等地的经验,首先应在山区丘陵和高原地带有计划地封山、造林、种草和禁开陡坡,以涵蓄水流和巩固表土,同时应推行先进的耕种方法,如修梯田、挑旱渠、等高种植和牧草轮作等办法,以期使降落的雨水尽量就地渗入,缓和下流,不致形成冲刷的流势和流量。
对于已经冲刷的山溪沟壑,即应先支沟,后干沟,自上而下,由小而大地修筑拦沙坝和缓流坝,以改变沟壑纵向的坡度,延缓洪水下泄的速度,截流其挟带下泄的泥沙,淤出的土地并可增加生产。
水土保持是群众性、长期性和综合性的工作。
必须结合生产的实际需要,发动群众组织起来长期进行,才能收到预期的功效。
必须与农林、水利和畜牧各项开发计划密切配合,才能巩固和扩大工作的成绩。
因此在进行的时候,应当首先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地区和流域。
在一个地区和流域,应当首先集中在一条或几条支流。
就和水利工作配合来说,应当首先集中在已经开始和即将开始根本治理的河流,切忌力量分散。
在1953年除去已经开始进行水土保持的地区,仍应继续进行以外,应以黄河的支流、无定河、延水,及泾、渭、洛诸河流域为全国的重点,其他地区亦要选择重点进行试办,以创造经验,逐步推广。
谭震林1957年12月21日在全国第二次水土保持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水土保持是治面的工程,不是治一个点,而是整个面,是从面上达到兴利除害的目的。
水土保持是治面的工程,要在面上去治理,就必然要依靠群众,依靠合作社,而不是依靠国家,整个面的治理依靠国家是行不通的。
水土保持既然是依靠群众,依靠合作社,就必须与当前生产密切结合,必须把群众的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发动群众,发挥群众积极性与创造性,才能成为一个群众性的运动。
邓子恢195年10月19日在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水土保持工作是治理黄河的最根本措施。
譬如三门峡水库修好了,如不做好水土保持,每年河道就要流下十三亿八千万吨泥沙,水库寿命就不能持久,也不能彻底解决下游的水患灾害,水力发电、灌溉、航运等设施也就难于做好,那么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就成为空话。
根治黄河是三个五年计划中最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工程,期限是几十年,投资五十八亿,动员人力更不知多少,如果这个工作做不好,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而且影响工业建设,影响整个国民经济。
水土保持工作是提高山区人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最有效措施。
山区面积所占的比重很大,提高山区生产主要靠水土保持,在山区发展农、林、牧业生产都与水土保持工作有密切联系。
现在不但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高原沟壑区、土石山区、风沙区的农业产量很低,一般的山区和南方山区的生产水平也较低,其主要原因都与水土流失有关,离开了水土保持要提高山区生产,改善山区人民生活是不可能的。
如果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山区不仅不会穷困,而且潜力很大,生产可以大大提高。
1957年12月16日在全国第二次水土保持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要“集中治理”,就必须要“综合利用,全面规划”,农、林、水、牧结合,而且要“坡沟兼治,治坡为主”,生物措施结合工程措施,点、线、面要密切结合。
在南方和目前水土流失还不严重的地区要“防重于治”,在一切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必须是“治理与巩固结合”,边发展,边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