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草原》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7 托起草原教案 鄂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7 托起草原教案 鄂教版

托起草原【教学目的】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进而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总结文中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并形成答题规范。

【教学过程】一、导入:翱翔的大雕,奇特的蒙古服,连天的哀草,残酷的部落战争,这是许多电视剧中草原留给我们的印象。

而在潘岳先生的这篇《托起草原》中,呼伦贝尔草原却给我们留下另外一种印象:悠长浑厚的草原歌声,苍茫壮阔的草原森林,浓烈绵长的草原美酒,耀眼而散发幽香的草原鲜花……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感受到和谐壮美。

正如作者所言,天下最美的草原在呼伦贝尔。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呼伦贝尔,一起去认识神圣而美丽的草原吧!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解决字词。

2、理清文章思路。

提示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来分为两部分。

三、文本感知1、解读第一部分:作者通过哪些方面写草原的美?这些内容可以分为几个类型:第1段总写呼伦贝尔草原只天下最美的草原。

2——6段分说,从5个方面来写,依次是夏季的草原、草原的林、草原的歌、草原的酒、草原的花(抓段首句),可以分为两个类型:2、3、6写的是草原的自然之美,4、5段写的是草原的人文之美。

2、解读第二部分:第7段写的是作者的生命感悟,第8、9段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对民族与文明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第10、11段,亮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具有鲜明个性的草原(风景、文化),只能植根于草原,而不可简单复制。

要托起草原,除了继承传统,保留特色,别无他途。

四、文本细读:分析文中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和作用。

1、讲解:排比: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答题方式:这一句采用了……的修辞手法,……(作用)(论述、表达、点明、凸显)了……(内容,含义,感情)。

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描写对象+对象特征+总体效果。

托起草原

托起草原

分层释疑
• 自选精彩语句进行赏析,体会本文语言蕴含的意 境美、 情感美、哲思美。
• 秦腔之所以顿挫高亢,是被直上直下的黄土高坡逼出来的;越曲之所以流转细 腻,是被如花似水的秦淮烟柳拂出来的;而草原的歌,是牧人骑着马,站在草 丘上吼出来的。 • 如果行走间,偶然发现一丛不知名的野花,你都会格外珍惜地跑过去,注视着 她,判断着她,鉴赏着她,因为空旷的绿海中,唯有她,显得最耀眼。 • 人们爬长城,是为了怀古远眺;人们去草原是为了寻幽揽胜。天下坦诚之人, 一定会热爱呼伦贝尔的壮阔;天下勇敢之人,一定会赞美呼伦贝尔的奔马;天 下恬淡之人,一定会喜欢呼伦贝尔的清新;而天下喜好吟唱之人,一定会后悔 自己没有生长在呼伦贝尔大草原。 • 无论草原的歌声如何悠长、草原的舞蹈如何矫健、草原的民俗如何浓郁、草原 的风光如何绮丽、草原的鲜花如何明艳、草原的河水如何灵秀、草原的骏马如 何写意,这一切都只能产生在草原,植根在草原,生长在草原,繁荣在草原。 • 没有传统,就没有祖先;没有特色,就没有价值。
分层释疑 这样的草原,使作者产生了哪些生命的 感悟?
答:使作者顿悟生命的苍白,也使作者 明白深刻的哲理:在自然面前,个人永 远是渺小的,只有善于抓住美丽的瞬间, 才能生命更加绚烂;生命的意义就在于 勇往直前,奋勇拼搏;草原人的剽悍与 勇气、张力与活力,都深深植根于得天 独厚的自然环境。
分层释疑 作者为什么说要“永远托起这块青青的 草原”?你认为怎样才能托起这块草原?
分层释疑 怎样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托起草原》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诗 意盎然的草原风光长卷。作者不仅讴歌大草原 的魅力和壮阔,也赞美了草原各个民族的勇敢、 剽悍,这些民族逐渐融合在中华民族中,为中 华民族输入了不同的文化因子,从而使中华民 族文明具有广阔的包容性。文章内容由浅入深, 既表达了作者的文明视野,更展示了作者经过 大自然洗礼后的一种理想,一种精神,一种境 界:托起草原,促进中华民族大家庭繁荣昌盛。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托起草原教案鄂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托起草原教案鄂教版

7.托起草原课文导学【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词积累:亭亭玉立:形容美女身材细长或花木等形体挺拔。

玲珑剔透:形容人聪明伶俐。

大气磅礴:形容气势盛大。

流连驻足: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寻幽揽胜:寻找安静的优美的景物、境界等。

绮丽:鲜艳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写意:舒适。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潘岳,男,1960年4月出生,汉族,江苏人,副研究员。

1986年担任国家空中交通管制局研究室主任,1988年任《中国技术监督报》副总编,一年后任《中国青年报》副总编,1992年任中央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任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

现为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中国环境促进会会长。

潘岳博学多才,出入官场与学界,游刃有余,被称为“当代梁启超”。

其思想体系,有如下一些基本的内涵:第一,主张渐进改革,在安定中求进步。

第二,重视传统文化价值在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强调结构的调整重于量的增长。

第四,支持公众参与,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第五,以环境为一切经济发展的出发点。

第六,以大中华的利益为本位,认为这是基本出发点与归宿。

其论文《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在学界影响颇深,有《潘岳诗文选》(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版)问世,《托起草原》收入该书。

2、相关知识:呼伦贝尔草原在祖国雄鸡形版图上方,有一个酷似鸡冠的地方,那就是世界闻名的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她被誉为“北国碧玉”。

呼伦贝尔得名于呼伦和贝尔两大湖泊。

呼伦的蒙语大意为“水獭”,贝尔的蒙语大意为“雄水獭”,因为过去这两个湖盛产水獭。

从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著的《内蒙访古》一书,我们知道了呼伦贝尔草原是中国少数民族的摇篮,中国历史上的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等,都是在这个摇篮里长大的,又都在这里度过了他们历史上的青春时代,都是从这里向西敲打长城的大门,走进黄河流域,走上中国历史舞台的。

呼伦贝尔是中国游牧民族历史舞台的后台。

也是从《内蒙访古》中,我们知道呼伦贝尔还有“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幽静的后院”──大兴安岭,于是,喜欢吟唱《高高的兴安岭》,由此,对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十分好奇。

托起草原读后感

托起草原读后感

托起草原读后感《托起草原》是一部描写内蒙古大草原的作品,作者通过对草原的描绘,展现了草原的壮美和生机。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感动,对草原的美丽和生命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书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草原上的各种动植物,以及人们在草原上的生活。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草原上的牛羊,它们在广袤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奔跑,给人一种无尽的生机和活力。

同时,作者也描绘了草原上的牧民,他们勤劳勇敢,与自然和谐相处,过着简朴而幸福的生活。

通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草原的宁静与美丽,以及草原文化的魅力。

除了对草原的描绘,作者还通过一些故事和情节,展现了草原上的人们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热爱。

他们在面对自然的力量时,表现出坚韧和勇敢,同时也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的责任。

这些情节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草原人的坚韧和勇敢,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通过阅读《托起草原》,我对草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草原不仅仅是一片美丽的风景,更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和活力的世界。

草原上的每一片草地、每一头牛羊、每一位牧民,都承载着生命的力量和美好的希望。

草原文化也是一种珍贵的文化,它代表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通过这本书,我也更加珍惜自然,更加热爱生活,希望能够像草原人一样,勇敢面对生活,珍惜每一天。

总的来说,读完《托起草原》,我深受感动,对草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描写草原的作品,更是一部展现生命力和美好希望的作品。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感受草原的美丽和生命的力量,珍惜自然,热爱生活。

托起草原教案

托起草原教案

托起草原教案这是托起草原教案,是优秀的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托起草原教案第1篇托起草原的阳光诗歌温暖的阳光舞蹈的阳光明媚的阳光在春天牵手、魅力邂逅的阳光在夏天共舞、激情洋溢的阳光在秋天放歌、流金溢彩的阳光在冬天飞霜、暗香疏影的阳光阳光的升起,是美丽的传说阳光的绚烂,是舞动的奇迹这璀璨夺目的阳光让冰封了几个朝代的死寂又一次上升温度阳光洒满大地,阳光掠过处处是花香、鸟语、笑声草原的马匹如血,有着最健美的肌肉骑在马背上的花木兰将军的手中的弓箭和刀是古国的两只黑眼睛我在塞北,戈壁以西无尽的沙漠还是戈壁滩胡杨是祖先的脊骨大地残留的背影千年不死、万年不倒如日中天的金顶大帐苏鲁定撑起旗帜蕴含着古老文化的元素传承着草原史诗般的流韵阳光养着草原也养着马、牛、羊如雪的羔羊,飞天的马匹猛牛的天堂关在黎明前笼子里的鸟冲了出来那是牧人最响亮的铃铛阳光俯瞰,阴山抬起头颅大片的太阳花灿灿的开着马头琴声让多少英雄柔情难断牧羊犬的身姿,钉在谁的心里苍狼和白鹿延续前朝的大爱一路而去的烽火台飘着朵朵祥云多少阳光养育到现在塞北的沙漠里,人们抛出豪放的套马杆满酒的银杯和生锈的马刀阳光照耀着花朵,风吹着绿绿的草也吹着高处的石头骑在马背上的.女子那甩起的鞭子,像飞天的舞女,让天近在咫尺那个刻在石头里的爱情,在阳光下早已刻在壁里羊肠小道上奔跑的马匹为何永不停息让太阳一再流泪,让衣衫一再染黄那后羿的剑如此精致大太阳在哪里,阳光在这里为何射而又止,而一个太阳的姿态最美的爱啊,是棵棵胡杨坚守着大漠的荒凉与孤独一缕阳光,一支箭直指云端,呼麦与长调,是阳光的语言那个内柔外刚的女子,也终于羞红了一片山河四面八方的人,伸出手掌轻轻一握阳光从此变红,风从此休止一根箭穿透大雕的心脏草原上,我还能捡到色彩斑斓的石头阳光像火把点亮黑色的大地黄河远上在炙热的巨石中一再拍打渗出的金子,神气的炊烟和暗淡的盐荡起绵绵的往事黄河,这无法承载的悲壮阳光、酒、血一刹那,找回王的气度大大的太阳,天使的阳光在绿茫茫的草原在没有阴影的丘陵在阴山格尔敖包沟的岩上凿刻着一个顶礼膜拜太阳的画面犹如穿过岩石的箭毡房在无时的炫耀中游动一阵马的嘶叫声从远处传来托起草原教案第2篇《草原》这一课是一篇叙事性散文。

鄂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7课《托起草原》ppt课件1

鄂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7课《托起草原》ppt课件1

练习
①秦腔之所以顿挫高亢,是被直上直下的黄土高 坡 出来的;越曲之所以流转细腻,是被如花 似水的秦淮烟柳 出来的;而草原的歌,是牧 人骑着马,立在草丘上 出来的。 ( 拂 吟唱 逼 )
②如果行走间,偶然发现一丛不知名的野花,你 都会格外珍惜地跑过去, 着她, 着她,
着她,因为空旷的绿海中,惟有她,显得最 耀眼。


草潘 岳

• 呼伦贝尔市,内蒙古自治区下辖地级市, 以境内呼伦湖和贝尔湖得名。
• 市境内的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 一,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
草原之都——呼伦贝尔
字词
• 两泓hóng 玲珑剔透tī
顿挫cuò 细腻nì 藏
域yù 青稞kē

气磅礴pángbó
隔阂
hé 湛蓝zhàn

第9段:从现实的角度对草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 第三部分 (10、11)
• 点明作者的写作意图
“天下最美的草原在呼伦贝尔”,作者从哪几个
方面写出了呼伦贝尔草原的“最美”?
草原的夏季(2) 草原的林(3)
自然之美
最美(1) 草原的歌(4)
人文之美
草原的酒 (5)
草原的花(6)
草原的夏季 如诗如画 草原的林 阳刚之气 阴柔之美 草原的歌 音质浑厚 不徐不疾 草原的酒 醇美壮烈 草原的花 耀眼 聪明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婆娑( pó suō)
jí( 疾 )风骤雨
高亢( kàng )
jiǎo( 矫 )健
恬( tián )淡
流连zhù(驻 )足 qǐ(绮 )丽
寻幽lǎn(揽 )胜
理解词语
• ①亭亭玉立 • ②玲珑剔透 • ③流连驻足 • ④寻幽揽胜 • ⑤藏域雪山 • ⑥大气磅礴

第7课《托起草原》课件(鄂教版九年级上)

第7课《托起草原》课件(鄂教版九年级上)

练习检测
• 3、第7段中“这样的草原”是指怎样的草 原?
• 4、以“这样的草原”开头在第7段后再续 一句话,使它与前面的内容共同组成一段 完整而又中心明确的话。

自行小结
• 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谈体会。
谢谢合作,再见!
托 起 潘草 岳原
草原之都——呼伦贝尔
齐读字词
• 两泓hóng 玲珑剔透tī
顿挫cuò 细腻nì 藏
域雪山yù 青稞酒kē
大气磅礴pángbó

阂hé
理解词语
• ①亭亭玉立 • ②玲珑剔透 • ③流连驻足 • ④寻幽揽胜 • ⑤藏域雪山 • ⑥大气磅礴
• ⑦顿挫 • ⑧细腻 • ⑨隔阂 • ⑩绮丽
潘岳简介
• 潘岳,男,1960年4月出生,汉族,江苏人,副研 究员。1986年担任国家空中交通管制局研究室主 任,1988年任《中国技术监督报》副总编,一年 后任《中国青年报》副总编,1992年任中央青少 年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任国家质量监督局副局 长。现为国家谎报总局副局长、中国环境促进会 会长。
主题概括
• 《托起草原》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 幅诗意盎然的草原风光长卷。作者不仅讴 歌大草原的魅力和壮阔,也赞美了草原各 个民族的勇敢、剽悍,这些民族逐渐融合 在中华民族中,为中华民族输入了不同的 文化因子,从而使中华民族文明具有广阔 的包容性。文章内容由浅入深,既表达了 作者的文明视野,更展示了作者经过大自 然洗礼后的一种理想,一种精神,一种境 界。
听读课文,理清结构
• 第一部分:(1—6) 第1段:总写 呼伦贝尔是天下最美 的草原。
• 写草原的自然之美 • 具体描绘美妙的草原风情。 第2段:写夏季的草原。----• 写草原的人文之美第3段:写草原的林------• 第4段:写草原的歌 -----• 第5段:写草原的酒 第6段:写草原的花-----• 第二部分:(7—11) 第7段:写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 第8段:从历史的角度对草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 第9段:从现实的角度对草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 第三部分:点明作者的写作意图第10段: • 第11段:

【最新精选】鄂教初中语文九上《7托起草原》word教案 (1)

【最新精选】鄂教初中语文九上《7托起草原》word教案 (1)

第7课托起草原导学练测资料包(九年级语文上册鄂教)一、课文导学【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词积累:亭亭玉立:形容美女身材细长或花木等形体挺拔。

玲珑剔t‰透:形容人聪明伶俐。

大气磅p‚ng礴bŽ:形容气势盛大。

流连驻足: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寻幽揽胜:寻找安静的优美的景物、境界等。

绮q‹丽:鲜艳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写意:舒适。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潘岳,男,1960年4月出生,汉族,江苏人,副研究员。

1986年担任国家空中交通管制局研究室主任,1988年任《中国技术监督报》副总编,一年后任《中国青年报》副总编,1992年任中央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任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

现为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中国环境促进会会长。

潘岳博学多才,出入官场与学界,游刃有余,被称为“当代梁启超”。

其思想体系,有如下一些基本的内涵:第一,主张渐进改革,在安定中求进步。

第二,重视传统文化价值在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强调结构的调整重于量的增长。

第四,支持公众参与,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第五,以环境为一切经济发展的出发点。

第六,以大中华的利益为本位,认为这是基本出发点与归宿。

其论文《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在学界影响颇深,有《潘岳诗文选》(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版)问世,《托起草原》收入该书。

2、相关知识:呼伦贝尔草原在祖国雄鸡形版图上方,有一个酷似鸡冠的地方,那就是世界闻名的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她被誉为“北国碧玉”。

呼伦贝尔得名于呼伦和贝尔两大湖泊。

呼伦的蒙语大意为“水獭”,贝尔的蒙语大意为“雄水獭”,因为过去这两个湖盛产水獭。

从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著的《内蒙访古》一书,我们知道了呼伦贝尔草原是中国少数民族的摇篮,中国历史上的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等,都是在这个摇篮里长大的,又都在这里度过了他们历史上的青春时代,都是从这里向西敲打长城的大门,走进黄河流域,走上中国历史舞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阅读目标
1、识记理解课文的重要字词。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揣摩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目标链接
散文的艺术可以称之为“语言的艺术”。

散文的欣赏就重在散文语言的欣赏。

那么,怎样来欣赏散文的语言?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语言营造的意境。

2、推敲作品中的遣词造句,体会其用词的准确与精妙。

3、琢磨修辞手法的运用,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4、斟酌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等),表现手法(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描写角度(视觉、听觉等感官,俯视、仰视等视角)等等,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5、品味语言的节奏感、音乐美。

6、品味语言的理趣,字里行间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下面,我们就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去看看作者怎样积极运用修辞表情达意,使语言产生特殊的审美效应。

首先,找出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

其次,结合全文的感情基调,反复地朗读。

第三,分析其作用。

修辞手法的作用的判断:(1)修辞手法本身的作用。

(2)结合语境看产生的效果。

基本格式,用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什么事物怎样的特点。

8种常见修辞的基本作用如下:(1)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2)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3)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4)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5)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6)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7)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8)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答题格式示例:
(1)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总之,从修辞角度品味散文的语言,首先回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再引用一句原文中用了这个修辞手法的一句话,对此话进行简单的分析,美化;最后说明用这个修辞手法有怎样的效果。

三、阅读过程
走进作者及其作品
著名人物为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男,1960年4月出生,汉族,江苏南京人,历史学博士,副研究员。

出版作品有《潘岳诗文选》和电视作品《托起草原》、《西风胡杨》、《蜀南竹海行》等。

《托起草原》选自《潘岳诗文选》。

(一)结合“十注”带疑初读(25)分钟
环节要求:细读默想用心十注整体感悟卒章反刍教学过程设计
1.(1)找出你们小组把握不准读音的、容易写错的、容易理解错的字词,并设计成一道测试题,任抽一个组进行测试,然后由你们组给出矫正性评价。

(2)、选词填空,然后读熟这些句段。

①秦腔之所以顿挫高亢,是被直上直下的黄土高坡出来的;越曲之所以流转细腻,是被如花似水的似水的秦淮烟柳出来的;而草原的歌,是牧人骑着马,立在草丘上出来的。

(拂吼逼)②天下之人,一定会热爱呼伦贝尔的壮阔;天下之人,一定会赞美呼伦贝尔的奔马;天下之人,一定会喜欢呼伦贝尔的清新;而天下喜好吟唱之人,一定会后悔自己没有生长在呼伦贝尔大草原。

(恬淡坦诚勇敢)
③无论草原的歌声如何悠长、草原的舞蹈如何矫健、草原的民俗如何浓郁、草原的风光如何、草原的鲜花如何、草原的河水如何、草原的骏马如意如何写意,这一切都只能产生在草原,植根在草原,生长在草原,繁荣在草原。

(灵秀绮丽明艳)
2.课文整体感知探究
作者说“天下最美的草原在呼伦贝尔”,仔细阅读1~6段,说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它的美?这样的草原,使作者产生了哪些生命的感悟与深层次的思考?哪两段点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3.朗读品鉴
分小组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自由读、领读、齐读、组合读、情境读、角色读),然后小组自由展示,其他小组自由矫正评价,教师作最后矫正评价并评选出最具有朗读才能的组(员)。

(1)评选的结果是
(2)我对这次评选的看法是
(二)小组合作置疑探读(15分钟)
环节要求:我置我疑疑义相析解疑互进献疑待诂
1.找出你喜欢的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品味作者运用这种修辞手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新语文实践活动
以“这样的草原”开头在第7段后再续一句话,使它与前面的内容共同组成一段完整而又中心明确的话。

(三)交流展示释疑导读(15分钟)
环节要求:小组交流陈述己见组间论辩教师点拨
1、疑惑问题备忘(或板书设计):
2.阅读收获展示(或教学后记):
(四)紧扣目标发展扩读(10分钟)
环节要求:对应目标方法迁移扩读增量发展能力
生命之芯
李雪峰
①庭院的上空是一架纵纵横横的葡萄藤。

A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醒了,它们先是睁开一粒粒紫红色看似惺忪的叶芽。

不久,叶子便很快毛茸茸地伸展开了。

它们很快就把庭院里的阳光剪得支离破碎斑斑驳驳,不半月,院子的上空就一片摇曳的苍翠,连一片金黄阳光也漏不下来。

B清风徐徐地一摇,几片碎碎的阳光偶尔从叶缝间掉落下来,但那是稍纵即逝的,像梦的碎片一样。

②我是十分喜爱这些张张扬扬的葡萄叶子的。

清晨推窗一望,绿叶田田,满眼碧绿的饱满苍翠,让人感觉到了新一天的爽朗和清新。

③暮秋时节,满藤的叶子都已枯黄了,飒飒秋风一吹,便不停有三三两两的叶子从藤架上飘飘扬扬地凋落下来,落在庭院里、墙角和台阶上,像一只只再也不能飞的蝴蝶。

这时,素爱清爽的妻子便不得不时时清扫那些落叶。

但那落叶总像扫不尽似的,往往清晨刚刚扫过,但中午或傍晚时就又落了厚厚一层,有时一天扫了五遍,但还总是扫不净,仿佛你一转身它就又落下了。

④妻子也想了许多的办法,费尽了周折,院子里却落叶依旧,这让妻子又气恼又无奈。

这情景往往一直要到落雪时才能结束。

⑤去年的中秋,满架的葡萄又变紫了。

剪摘葡萄时,妻子不是挑紫透的先摘,把那些没有熟透的葡萄串子留着,而是一次全早早摘了,不论有没有熟透,摘得一串不留。

妻子说,葡萄摘尽了,叶子落得就快,就不用像往年那样总是扫叶子了。

⑥果如妻子所说的那样,葡萄摘下后三四天,满架的叶子一下子就黄了,然后开始汹涌地凋落,一夜的工夫,庭院里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那些叶子显得十分憔悴,有的叶脉还青着,只是叶缘黄卷了一些,但却早早地凋落了。

⑦不到半月,葡萄藤上的叶子竟全落尽了,只剩下那些灰黑的老藤和那些褐色的新条在庭院上空寂寂地缱绻着。

偶尔飞来三两只鸟雀,怔怔地栖落在上面,然后啁啾几声就怏怏地飞走了。

……
(节选自南方出版社《时文选粹•精品散文》。


(五)矫正评价能力测读(15分钟)
环节要求:自我作答组内小结准确表述待师验证
1.基础知识堂清检测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婆娑()妙màn()jí()风骤雨
高亢()jiǎo()健流连zhù()足
恬()淡qǐ()丽寻幽lǎn()胜
2、本文语言优美,韵味悠长,请从第①段划线句中的A、B两句中任选一句加以赏析。

(25分)
选句序号()
赏析:
自我评价小组评价
设计:代康蓉朱莹莹终审:陈良文<p align=right>陈良文</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