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优质微课教案 七年级历史甲骨文
七年级历史上册《甲骨文与青铜器》教案、教学设计

1.分组: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2.话题:各小组围绕以下话题展开讨论:
(1)甲骨文与青铜器在商朝时期的用途和意义;
(2)甲骨文与青铜器在商朝文化中的地位;
(3)甲骨文与青铜器对后世的影响。
3.讨论: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论,记录讨论结果。
4.展示: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甲骨文与青铜器的历史背景、发展特点及其在商朝时期的文化价值。
2.难点:甲骨文的发现、研究过程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字发展中的地位;青铜器的造型、纹饰及其象征意义。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甲骨文和青铜器实物图片,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了解历史背景。
4.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甲骨文与青铜器历史价值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使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培养他们热爱祖国、传承文明的价值观。
3.通过学习甲骨文与青铜器,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课堂练习
1.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以下练习题:
(1)列举甲骨文的构成特点;
(2)简述青铜器的分类、造型和纹饰特点;
(3)分析甲骨文与青铜器在商朝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3.课堂反馈:教师挑选部分学生的练习题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阶段测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对甲骨文与青铜器知识的掌握程度。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优秀教案

初步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
同学们,传说大禹制作九鼎,鼎是青铜器的一种,
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个青铜器是迄今世界上出
千克,工艺非常复杂,需要二三百名工匠合作完成,是迄今出土的
华民族的根等。
远的影响
是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
图片展示“本”“末”二字)
从上面的学习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甲骨文有以下的造字特点:
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
小结
骨文,有助于我们认识源远流长的中华民。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历史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2.阅读《相关史事》内容,观察《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字形举例》等图表,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制造业的特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甲骨文和青铜工艺甲骨文的简况介绍及文字的演变。
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王朝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
青铜器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又具有怎样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的内容及其枣子特点又是什么呢?一、导入新课利用甲骨文导入新课。
二、展示学习目标1.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情况。
2.总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
3.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
三、自主学习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青铜是红铜与铅、锡的合金。
由青铜的合金铸造的器具,因颜色呈青灰色,所以叫青铜器。
出现时期:原始社会末期用途:饮食、祭祀、军事。
商朝以后,青铜器的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乃至权力的代表性器物。
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_商_朝的代表作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立人像,反映商代巴蜀文化。
2. 甲骨文__商朝__时出现的刻在__龟甲__和_兽骨上的文字,记录和反映了_商_朝的政治、经济情况,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优秀教案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组织讨论:司母戊鼎的铸造方法。
(1)计算两道数学题。
①浇铸司母戊鼎需要800多公斤的铜液,如果以每一坩埚一次熔铜12.5公斤计算,至少需要多少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
②每个坩埚需 要三四个人,要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共需要多少人同时行动,共同协作?
(2)铸造过程中的六项工程难题。
3.总结:青铜器的产量和质量折射出国力的盛衰'技术精湛、气势宏大的司母戊鼎正是那个时代辉煌 灿烂文明的象征。
4.引导:刚才我们提到的是青铜文化在商周时的表现,现在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本,除了青铜器外,这一时期另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是什么?
二、甲骨文记事
1.展示图片:甲骨文十二属相图。
提问:请大家猜一猜,这是十二属相的哪一个属相?是依据什么来猜的呢?(图形、意思)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造字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掌握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图片展示《甲骨文字形举例》图(教材第25页)。
师生一起归纳造字方法。
(1)象形: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甲骨文中约40%都是象形字。
(2)假借:假借字是中国古书中的用字情况之一,其产生是书写者只考虑语
媒体呈现方案
教学反思:
音因素而未加以考虑形体因素造成的。
(3)会意:会意是把两个或Biblioteka 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
(4)形声: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能造出大量文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
2.历史地位。
提问:甲骨文在文字发展史上有怎样的地位?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新人教版

板块三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阅读下列图片:
甲骨文字形举例
象形字
会意字
形声字
假借字
日
明
河
正
借为征
田
从
柄
右
借为佑
请回答:
(1)上图中介绍了四种甲骨文的造字方法,你能说出它们的含义吗?
(2)“六书”是指汉字的造字方法,除了上述四种,你能说出其他两种吗?它们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导入2:(情境式导入)同学们,下面请看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片段——活字印刷再现鸟巢(见开幕式精彩视频剪辑)。视频中我们看到的中华璀璨文化——汉字的发展和演变历程,这是我们伟大祖先的智慧结晶。世界各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但我国的汉字在世界语言文字中独树一帜。它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文字,在联合国规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中,汉语是其中的一种。那么,你想知道我们今天的汉字是怎么来的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让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第5课的内容。
——东汉·班固《汉书》
教学反思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学目标
1.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2.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知道甲骨文是中国汉字的来源。
3.通过学习,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
5.《尚书》记载:“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意思是说,殷朝的先人,就已经有书册了。这里书册的材料是(D)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优秀教案

1.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证活动增强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的认识。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真正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们对中国文化有怎样的影响?授 1.学生自渎第一部分内容,思考:(1)什么是青铜器?青铜器的特点和用途有哪些?(2)商周时期青铜器有什么特点?代表作品有哪些?教师应重在点拨,给予适当的评价,并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归纳性总结,帮助学生了解司母戊鼎的复杂铸造工艺。
总结:青铜器的产量和质量折射出国力的盛衰,'技术精湛、气势宏大的司母戊鼎正是那个时代辉煌灿烂文明的象征。
引导:刚才我们提到的是青铜文化在商周时的表现,现在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本,除了青铜器外,这一时期另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是什么?(二)甲骨文记事1.展示图片:甲骨文十二属相图。
提问:请大家猜一猜,这是十二属相的哪一个属相?是依据什么来猜的呢?(图形、意思)讲述:我们刚才猜的十二属相并不是一般的图画,而是一种文字。
这种文字的产生,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勃兴。
2.提问:中国古代有哪些关于文字起源的传说?结绳记事,仓颉造字等。
简介:甲骨文的发现。
3.提问:什么是甲骨文?它的发现有什么意义?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辞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
引导: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j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那么甲骨文的造字有何特点?它对今天的汉字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1.造字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掌握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图片展示《甲骨文字形举例》图(教材第25页)。
师生一起归纳造字方法。
(1)象形: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
甲骨文中约40%都是象形字。
(2)假借:假借字是中国古书中的用字情况之一,其产生是书写者只考虑语音因素而未加以考虑形体因素造成的。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优秀教案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趣
引入
多媒体展示夏商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图片,设置问题:
(1)看过这些气势宏大,工艺高超的青铜器图片,你有何感受?
四羊方尊,司母戊鼎
毛公鼎,西周康侯爵
(2)哪个朝代是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的时期?
观看图片,对青铜器做一了解,认识以下青铜器
用幻灯片的形式呈现图片,生动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观看甲骨文造字方法,调动课堂氛围
教师总结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甲骨文的认识
锻炼学生的知识提炼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总结出学生喜爱和感兴趣的,学生才会深入探究这个问题
发挥学生的想象 力,让学生了解甲骨文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课后
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就像是踏上了穿越之旅,我们知道了青铜器和甲骨文,如果有一天你能穿越回夏商周时期,也定能快速的融入那个社会。
课标
要求
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的学习,明白它们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通过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并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的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像来培养自己的历史想像能力。
教材
分析
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认识到商朝的青铜铸造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国力盛衰问题。
(2)青铜器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和 军事方面,种类繁多,数量众多
(3)商周时期,代表作司母戊鼎。
阅读资料了解司母戊鼎
学生阅读资料讨论并回答。
学生阅读资料,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
(1)甲骨文是在 哪里出土的
初中历史甲骨文教案

初中历史甲骨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甲骨文的基本概念和起源;
2.掌握甲骨文的基本形式和使用方法;
3.了解甲骨文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二、教学重点:
1.甲骨文的概念和起源;
2.甲骨文的基本形式和使用方法。
三、教学难点:
1.学生如何理解甲骨文的表意和表音功能;
2.学生在识别和解读甲骨文字时的理解能力。
四、教学内容:
1.甲骨文的概念和起源;
2.甲骨文的基本形式和使用方法;
3.甲骨文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甲骨文的基本形式,引发学生对甲骨文的好奇和兴趣;
2.讲授:介绍甲骨文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讲解甲骨文的基本形式和使用方法;
3.实践:让学生通过练习识别和解读一些简单的甲骨文字,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4.总结:对甲骨文的作用和价值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5.课堂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作业,巩固学生对甲骨文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甲骨文的概念和起源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甲骨文的基本形式和使用方法也有了初步的掌握。
但是在实践环节中,部分学生还存在识别和解读甲骨文字的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练习和巩固。
在下节课中,将加强对甲骨文的实践性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甲骨文的相关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
教学目的
1、了解甲骨文的由来和发现过程,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2、通过识别和释读甲骨文,了解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3、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汉字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3、甲骨文的历史地位
①简单介绍目前甲骨文研究成果,以及甲骨文记载的内容。举例:展示一块甲骨上记载的内容,说明解读和研究甲骨文可以让我们了解当时具体的社会生活。帮助学生理解研究甲骨文对于研究商周历史的重要价值。
②介绍甲骨文的造字方法。甲骨文已经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等多种造字方法,通过猜字活动,让学生在趣味活动中理解甲骨文的造字方法这一重点内容。
难点:正确理解甲骨文对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的深远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新闻“中国文字博物馆悬赏求认字,单个甲骨文奖10万”,然后提问:“甲骨文是什么?有什么价值使它一字千金?”
以新闻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
二、新授
1、甲骨文是什么
明确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提问:“为什么这些龟甲和兽骨上会有文字呢?”进入第一部分“甲骨文的由来及发现”
猜字活动:展示日、月的甲骨文和汉字对比图片,理解象形字;展示明的构成,理解会意字;展示甲骨文各种字形的举例图片,让学生直观理解甲骨文的各种造字方法,以及甲骨文和现代汉字的联系。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4、小结
通过“龟甲兽骨刻卜辞,商朝占卜很盛行,甲骨之字甲骨文,汉字渊源从此明。”四句总结本课主要内容。
2、甲骨文的由来及发现
①播放视频《甲骨文的由来及发现》,让学生了解甲骨文是先民的封建迷信活动“占卜”的产物,而它的重现也是极具历史的偶然性。通过视频和解说,有助于学生形象而直观的了解甲骨文诞生、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历史背景,从而达到多角度了解历史事物的目的。
②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有了前面的视频播放和教师解说,学生很容易就可得出结论。
微课教学设计模板
授课教师姓名
郭艳茹
微课名称
甲骨文
知识点来源
□学科:历史 □年级:初一 □教材版本:部编版
□所属章节: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
录制工具和方法
屏幕录制工具、PPT软件
设计思路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完整的古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影响。本微课从两个维度解读甲骨文。第一:甲骨文的由来及发现,通过视频让学生知道甲骨文是因商朝占卜盛行而形成的古文字,以及甲骨文在清末被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全面了解历史背景、多角度理解历史事物的能力。第二:甲骨文的历史地位,设计活动让学生认识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学生从宏观角度理解甲骨文在汉字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影响。
展示央视《汉字听写大会》的图片让学生体会汉字的魅力和重要性,是学生体会: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它成熟的造字方法,使商周时说着使得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三千多年不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