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统计年鉴2018指标数据:3_16_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
中国省际发展不平衡指数测度

摘要:鉴于以往区域平衡测度研究主要关注区域之间的整体平衡程度,少有关注区域个体的不平衡状态,文章将定量研究区域个体在区际的不平衡状态。
首先提出发展不平衡指数概念,从机会平衡和结果平衡出发建立测度指标体系,然后借鉴熵权TOPSIS 法构建测度模型,最后基于2015年和2017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据,从全域、地区和邻域三种区域参照系测算出31个省份的发展不平衡指数,并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区域平衡;省际发展不平衡指数;熵权TOPSIS 法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487(2021)01-0059-05中国省际发展不平衡指数测度梁兴辉,袁裴培(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0)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8YJ072)作者简介:梁兴辉(1968—),男,贵州石阡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经济、区域经济。
袁裴培(1993—),女,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引言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在国家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和政策下,不同区域获得的发展机会有异,经济收入差距日渐凸显。
区域的不平衡加剧,制约着中国经济社会整体持续健康的发展。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间的矛盾。
在国内学术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研究文献很多,但对个体区域不平衡状态的研究却还未得到充分重视。
以往研究成果表明[1-9],区域平衡虽然与区域公平、区域平等、区域均衡等概念时有交替,但还是有所不同,区域平衡更符合我国国情。
就定量研究而言,以往主要是集中在区域之间的整体平衡程度,而针对区域个体的不平衡研究却较少。
为此,本文提出特定区域个体的“发展不平衡指数”概念,并以中国的各个省份为区域个体单元,在省际比较的基础上测度各省的发展不平衡指数,且分别从全域(即31个省份)、地区(东、中、西部)、邻域三个视角测度各省的省际发展不平衡指数,并进行比较,为省际平衡发展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中国统计年鉴2020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指标:16-39 按行业分企业信息化及电子商务情况(2019)

行业
企业数 (个)
期末使用 计算机数
(台)
每百人 使用
计算机数 (台)
企业拥有 网站数
(个)
每百家 企业拥有 网站数
(个)
总计
1039765 54433299
32
534190
51
采矿业
9743
1147970
25
3252
33
制造业
346562 18915013
614.0
13.2
74.1
9.7
8.1
84.6
12.6
7.5
330.5
7.7
7.5
18.4
27.3
20.5
404.5
20.8
28
230533
67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
13642
2338643
68
6601
48
和供应业
建筑业
113944
4334166
10
43829
39
批发和零售业
234752
6433544
53
88827
38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38575
2974771
36
15966
41
住宿和餐饮业
50627
1006087
24
4716
3.7
186.1
7673.3
13.6
84183.4
42730.2
6.1
7294.3
711.1
32.1
1168.7
48.8
21.4
11465.6
《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2018年版

《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6月12日,国家卫计委下发了最新得《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下文简称《标准》)得最新通知,替换了1994年得旧版标准。
《标准》对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专科医院、口腔医院、肿瘤医院、儿童医院、精神病医院、传染病医院、心血管病医院、血液病医院、皮肤病医院、整形外科医院、美容医院、康复医院、疗养院等得设立标准进行了明确规定。
此外,《标准》还指出,少数地区执行本标准确有困难得,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某些指标,作为地方标准,报卫生部核准备案后施行。
尚未列入本标准得医疗机构,可比照同类医疗机构基本标准执行。
民族医医院基本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一部分医院基本标准凡以“医院”命名得医疗机构,住院床位总数应在20张以上。
综合医院一级综合医院一、床位住院床位总数20至99张。
二、科室设置:(一)临床科室:至少设有急诊室、内科、外科、妇(产)科、预防保健科;(二)医技科室:至少设有药房、化验室、X光室、消毒供应室。
三、人员:(一)每床至少配备0、7名卫生技术人员;(二)至少有3名医师、5名护士与相应得药剂、检验、放射等卫生技术人员;(三)至少有1名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得医师。
四、房屋:每床建筑面积不少于45平方米。
五、设备:二级综合医院一、床位:住院床位总数100张至499张。
二、科室设置:(一)临床科室:至少设有急诊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皮肤科、麻醉科、传染科、预防保健科,其中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可合并建科,皮肤科可并入内科或外科,附近已有传染病医院得,根据当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可不设传染科;(二)医技科室:至少设有药剂科、检验科、放射科、手术室、病理科、血库(可与检验科合设)、理疗科、消毒供应室、病案室。
三、人员:(一)每床至少配备0、88名卫生技术人员;(二)每床至少配备0、4名护士;(三)至少有3名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得医师;(四)各专业科室至少有1名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得医师。
中国统计年鉴2020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指标:3-16 资金流量表 (金融交易,2018年)

24624 405
405
1184
1228 -44
7442 2915
-44 1341
7 1610 1172
5601
136
26511
430
1840
17989 -516 9592
-59067 6384 3897 1250
18784 -491 9592
-59067 13466
4087
-10601
795
13466 4087
3-16 资金流量表 (金融交易,2018年)
单位:亿元 机构部门 交易项目
非金融企业部门
运用
来源
金融机构部门
运用
来源
广义政府部门 运用
净金融投资 资金运用合计 资金来源合计
通货 存款
活期存款 定期存款 财政存款 外汇存款 其他存款 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贷款 短期贷款与票据融资 中长期贷款 外汇贷款 委托贷款 其他贷款 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 保险准备金 金融机构往来 存款准备金 债券 政府债券 金融债券 中央银行债券 企业债券 股票
-491
中央银行贷款
9592
9592
其他 (净)
-33845
1799
-52398
-62842
665
直接投资
6384
13466
其他对外债权债务
4320
3175
-423
482
国际储备资产
1250
国际收支错误与遗漏
-10601
广义政府部来源
国内合计
运用
来源
国外部门
运用
来源
65663
55348 135701
-596 -4424 -4723 -1177 125268 48348 99607 -2854 -16554 -3279 -12686 23226 8283 -9970 109979 43865 46227
基于GM分析影响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因素

2221.21LAN ZHOU XUE KAN基于GM分析影响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因素耿蕊杜本峰摘要文章利用GM模型,运用2214—2218年全国宏观数据,分别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医保政策、卫生服务供给、卫生服务利用等层面选取指标分析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影响因素。
分析发现,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国家财政医疗卫生支出、财政投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政府卫生支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影响较大;在卫生服务利用方面,三级医院住院人次数、一级医院住院人次数对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影响更为重要;在卫生服务供给方面,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对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影响较大;在医保政策方面,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的排名较为靠前;在人口结构方面,基本医保参保人数、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对医疗保险基金支出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影响因素;GM分析;相关性中图分类号^44.2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492(2021)01-0049-16伴随着我国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基本医保基金支出在近年来的增长幅度逐渐大于基本医保基金收入的增长幅度,基本医保基金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支付压力。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作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提供了重要保障。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作为保障医疗保险制度良好运行的关键环节,有效的投入和支出机制关系着整个医保制度的运行效率。
然而近年来,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面临着严峻的收支形势,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占GDP的比重自2207年的0.82%上升到2217年的1.76%,自2015年后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增长幅度逐渐超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的增作者简介:耿蕊,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博士生;杜本峰,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健康科学研究所、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49幅,并在部分省市出现收支不平衡的局面。
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最全版免费)

一、卫生机构1-1-1 卫生机构数1-1-2 2009年各地区卫生机构数1-1-3 2009年各类卫生机构数1-2-1 2009年医疗机构数1-2-2 2009年各地区医疗机构数(非营利性)1-2-3 2009年各地区医疗机构数(营利性)1-3-1 2009年医院、妇幼保健院、专科疾病防治院等级情况1-3-2 2009年各地区医院等级情况1-4-1 2009年按床位数分组的医院、妇幼保健和专科疾病防治机构数1-4-2 2009年各地区按床位数分组医院数1-4-3 2009年按床位数分组乡镇卫生院数1-4-4 2009年各地区按床位数分组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数1-5 村卫生室数二、卫生人员2-1-1 卫生人员数2-1-2 2009年各类卫生机构人员数2-1-3 2009年卫生人员数(按市县/经济类型/主办单位分)2-1-4 2005年卫生人员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构成(%)2-1-5 2009年卫生人员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构成(%)2-1-6 2009年各地区卫生人员数2-1-7 2009年各地区卫生人员数(市)2-1-8 2009年各地区卫生人员数(县)2-2-1 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数2-2-2 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2-2-3 2009年各地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2-3 2009年医疗机构人员数2-4-1 2005年执业(助理)医师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2-4-2 2009年执业(助理)医师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2-4-3 分科执业(助理)医师构成(%)2-4-4 医师执业类别构成(%)2-5-1 2009年各地区医院人员数2-5-2 2005年医院人员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2-5-3 2009年医院人员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2-6-1 2009年各地区乡镇卫生院人员数2-6-2 2005年乡镇卫生院人员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2-6-3 2009年乡镇卫生院人员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2-7-1 2009年各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人员数2-7-2 2005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 2-7-3 2009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 2-8-1 2009年各地区妇幼保健院(所、站)人员数2-8-2 2005年妇幼保健院(所、站)人员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 2-8-3 2009年妇幼保健院(所、站)人员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 2-9-1 2009年各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数2-9-2 2005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 2-9-3 2009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 2-10-1 2009年各地区卫生监督所(中心)人员数2-10-2 2009年卫生监督所(中心)人员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 2-11-1 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2-11-2 2009年村卫生室人员数2-11-3 2009年各地区村卫生室人员数12-1 医学专业招生及在校学生数12-2 医学专业毕业人数12-3 医学专业研究生数三、卫生设施3-1-1 卫生机构床位数(万张)3-1-2 2009年各类医疗机构床位数3-1-3 2009年各地区医疗机构床位数3-1-4 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3-1-5 2009年医疗机构分科床位数及构成3-1-6 2009年各地区医院分科床位数3-2 2009年卫生机构万元以上设备台数3-3-1 2009年卫生机构房屋建筑面积(平方米)3-3-2 2009年政府办医疗机构房屋建筑面积(平方米)四、卫生经费4-1-1 卫生总费用4-1-2 政府卫生支出4-1-3 卫生事业费4-1-4 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4-2-1 2009年各类卫生机构资产与负债4-2-2 2009年卫生机构资产与负债(按经济类型/主办单位/地区分)4-2-3 2009年医疗机构资产与负债4-3-1 2009年各类卫生机构收入与支出4-3-2 2009年卫生机构收入与支出(按经济类型/主办单位/地区分)4-3-3 2009年医疗机构收入与支出4-3-4 2009年政府办医疗机构收入与支出4-4-1 综合医院收入与支出4-4-2 2009年五级综合医院收入与支出4-5-1 综合医院门诊和出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4-5-2 2009年各地区综合医院门诊和出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4-6-1 2009年30种疾病平均住院医药费用4-6-2 2009年五级医院30种疾病平均住院医药费用五、医疗服务5-1-1 医疗机构诊疗人次数(万人次)5-1-2 2009年各类医疗机构门诊服务情况5-1-3 2009年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门诊服务情况5-1-4 2009年营利性医疗机构门诊服务情况5-1-5 2009年政府办医疗机构门诊服务情况5-1-6 2009年各地区医疗机构门诊服务情况5-1-7 2009年各地区政府办医疗机构门诊服务情况5-1-8 2009年医疗机构分科门急诊人次及构成5-2-1 医院诊疗人次数5-2-2 2009年各地区医院门诊服务情况5-2-3 2009年各地区政府办医院门诊服务情况5-2-4 2009年各地区医院分科门急诊人次数(万人次)5-2-5 综合医院分科门诊人次及构成5-3-1 医疗机构入院人数(万人)5-3-3 2009年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住院服务情况5-3-2 2009年医疗机构住院服务情况5-3-4 2009年营利性医疗机构住院服务情况5-3-5 2009年政府办医疗机构住院服务情况5-3-6 2009年各地区医疗机构住院服务情况5-3-7 2009年各地区政府办医疗机构住院服务情况5-3-8 2009年医疗机构分科出院人数及构成5-4-1 医院入院人数5-4-2 2009年各地区医院住院服务情况5-4-3 2009年各地区政府办医院住院服务情况5-4-4 2009年各地区医院分科出院人数5-5-1 2009年医疗机构床位利用情况5-5-2 2009年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床位利用情况5-5-3 2009年营利性医疗机构床位利用情况5-5-4 2009年政府办医疗机构床位利用情况5-6-1 医院病床使用情况5-6-2 2009年各地区医院床位利用情况5-7-1 2009年医疗机构服务质量与效率5-7-2 2009年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服务质量与效率5-7-3 2009年营利性医疗机构服务质量与效率5-7-4 2009年政府办医疗机构服务质量与效率5-8-1 2009年各地区医院服务质量与效率5-8-2 2009年各地区政府办医院服务质量与效率5-9-1 2009年各地区医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和住院床日 5-9-2 综合医院工作效率5-10-1 2009年医院出院病人疾病转归情况5-10-2 2009年城市医院出院病人疾病转归情况5-10-3 2009年县医院出院病人疾病转归情况5-11-1 2009年医院出院病人年龄别疾病构成(%)(合计)5-11-2 2009年医院出院病人年龄别疾病构成(%)(男)5-11-3 2009年医院出院病人年龄别疾病构成(%)(女)5-12-1 1993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就诊率(‰)5-12-2 1998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就诊及未就诊率5-12-3 2003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就诊及未就诊率5-12-4 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就诊及未就诊比例5-13-1 1998年调查地区居民疾病别两周就诊率(‰)5-13-2 2003年调查地区居民疾病别两周就诊率(‰)5-13-3 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疾病别两周就诊率(‰)5-14-1 1993年调查地区居民住院率(‰)5-14-2 1998年调查地区居民住院率(‰)5-14-3 2003年调查地区居民住院率(‰)5-14-4 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住院率(‰)5-15-1 1998年调查地区居民疾病别住院率(‰)5-15-2 2003年调查地区居民疾病别住院率(‰)5-15-3 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疾病别住院率(‰)5-16 1998、2003、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经常就诊单位及原因构成(%)5-17 1998、2003、2008年调查地区住户距最近医疗单位距离和时间构成(%) 5-18 1998、2003、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医疗保障制度构成(%)六、农村与社区卫生6-1 各地区县及县级市医院工作情况6-2 各地区县及县级市妇幼保健院(所、站)工作情况6-3 各地区县及县级市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工作情况6-4 乡镇卫生院机构、床位、人员数6-5 2009年乡镇卫生院分科床位、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数及构成6-6-1 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情况6-6-2 2009年各地区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情况6-7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床位、人员数6-8 2009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科床位、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数及构成6-9 各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医疗服务情况6-10 2009年各地区家庭卫生服务人次数6-11 2009年各地区村卫生室机构、人员、诊疗人次数七、妇幼保健7-1 监测地区5岁以下儿童和孕产妇死亡率7-2 监测地区孕产妇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死因构成7-3 儿童保健情况7-4-1 孕产妇保健情况7-4-2 2009年各地区孕产妇保健情况7-5 妇女病查治情况7-6-1 计划生育手术情况7-6-2 2009年各地区计划生育手术情况7-7-1 婚前检查保健情况(合计)7-7-2 婚前检查保健情况(男)7-7-3 婚前检查保健情况(女)7-8 2009年健康教育专业机构服务情况八、人民健康水平8-1-1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与自然增长率8-1-2 各地区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8-2-1 婴儿死亡率与期望寿命8-2-2 年龄别男女期望寿命8-2-3 各地区婴儿死亡率与期望寿命8-3-1 1993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病率(‰)8-3-2 1998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病率8-3-3 2003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病率8-3-4 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病率8-4-1 1998年调查地区居民疾病别两周患病率(‰)8-4-2 2003年调查地区居民疾病别两周患病率(‰)8-4-3 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疾病别两周患病率(‰)8-5 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疾病严重程度8-6-1 1993年调查地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8-6-2 1998年调查地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8-6-3 2003年调查地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8-6-4 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8-7-1 城市七岁以下儿童身体发育情况8-7-2 农村七岁以下儿童身体发育情况8-7-3 青少年身体发育情况8-8-1 城乡居民每人每日营养素摄入量8-8-2 城乡居民膳食结构(%)8-8-3 城乡居民每人每日食物摄入量(克)九、疾病控制与公共卫生9-1-1 2009年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数及死亡数排序9-1-2 2009年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及病死率排序 9-1-3 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及病死率9-1-4 2009年各地区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及病死率 9-2 1岁儿童国家免疫规划接种率(%)9-3-1 2002年我国居民高血压患病率(%)9-3-2 2002年我国居民高血压治疗率(%)9-4-1 前十位恶性肿瘤死亡率(合计)9-4-2 前十位恶性肿瘤死亡率(男)9-4-3 前十位恶性肿瘤死亡率(女)9-4-4 前十位恶性肿瘤死亡率(城市)9-4-5 前十位恶性肿瘤死亡率(农村)9-5-1 2009年血吸虫病防治情况9-5-2 2009年血吸虫病查灭螺情况9-6-1 2009年克山病防治情况9-6-2 2009年大骨节病防治情况9-6-3 2009年地方性氟中毒(水型)防治情况9-6-4 2009年地方性氟中毒(燃煤污染型)防治情况9-6-5 2009年地方性砷中毒(水型)防治情况9-6-6 2009年地方性砷中毒(燃煤污染型)防治情况9-6-7 2009年碘缺乏病防治情况9-7-1 农村改水情况9-7-2 2009年各地区农村改水情况9-7-3 各地区农村改水受益人口占农村人口比重9-7-4 农村改厕情况十、居民病伤死亡原因10-1-2 1995年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10-1-1 1990年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10-1-3 2000年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10-1-4 2009年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10-1-5 2009年大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10-1-6 2009年中小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10-2-1 2009年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合计)10-2-2 2009年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男)10-2-3 2009年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女)10-3-1 2009年大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合计)10-3-2 2009年大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男)10-3-3 2009年大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女)10-4-1 2009年中小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合计)10-4-2 2009年中小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男) 10-4-3 2009年中小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女) 10-5-1 1990年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10-5-2 1995年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10-5-3 2000年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10-5-4 2009年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死因构成10-6-1 2009年农村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合计) 10-6-2 2009年农村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男)10-6-3 2009年农村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女)十一、卫生监督11-1 2009年建设项目卫生审查情况11-2-1 2009年公共场所卫生被监督单位情况11-2-2 2009年公共场所经常性卫生监督监测情况11-2-3 2009年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处罚案件(件)11-3-1 2009年饮用水卫生(供水)被监督单位情况11-3-2 2009年饮用水卫生(涉水产品)被监督单位情况11-3-3 2009年饮用水经常性卫生监督监测情况11-3-4 2009年涉水产品抽样监测情况11-3-5 2009年饮用水卫生监督处罚案件(件)11-4-1 2009年消毒产品被监督单位情况11-4-2 2009年消毒产品经常性卫生监督监测情况11-5-1 2009年职业卫生被监督单位情况11-5-2 2009年职业卫生监督处罚案件(件)11-5-3 2009年职业卫生技术机构被监督单位情况11-6-1 2009年放射卫生被监督单位情况11-6-2 2009年放射卫生监督处罚案件(件)11-7 2009年采供血卫生监督处罚案件(件)11-8 2009年医疗卫生监督处罚案件11-9 2009年传染病防治监督处罚案件(件)十二、医疗保障制度12-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情况12-2 2009年各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情况12-3 城镇居民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情况12-4 生育保险情况12-5 民政部门医疗救助情况十三、人口指标13-1 人口数及构成13-2 人口基本情况13-3 各地区总人口(万人)13-4 各地区市县人口及城乡人口13-5 各年龄段人口数13-6 各地区人口年龄结构13-7 各地区性比例、人口密度与抚养比13-8 入学率、升学率及每十万人口在校学生数13-9 各地区文盲人口和文盲率附录一、主要社会经济指标附录1-1-1 全国行政区划(2009年底)附录1-1-2 城乡基层组织情况附录1-2-1 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支附录1-2-2 2009年各地区生产总值与财政收支 附录1-3 价格指数(上年=100)附录1-4 就业和工资情况附录1-5 农村居民贫困状况附录1-6-1 城乡居民家庭收支情况附录1-6-2 各地区城乡居民家庭收支情况附录1-7 城市设施水平附录二、世界各国卫生状况附录2-1 健康状况附录2-2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附录2-3 卫生服务覆盖附录2-4 环境危险因素附录2-5 卫生资源附录2-6 卫生经费附录2~7 人口与社会经济。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年鉴

(节选)一、《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是一部全面、系统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国及各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的中英文对照大型统计资料书。
书中汇编了1949-1998年全国和除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及澳门地区以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统计指标的历年数据资料。
二、全书包括人口与就业、国民核算、固定资产投资、财政、物价指数、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国内贸易、对外贸易、旅游、金融、教育、文化、人民生活16个方面的内容,近300个指标。
三、为方便读者使用,我们对指标口径进行了统一规范,使资料在横向和纵向两方面都更具有可比性。
四、本书资料中所使用的计量单位均采用国际统一标准计量单位。
五、书中部分数据的合计数或相对数由于小数位的取舍而产生的计算误差,均未做机械调整。
六、本书B部分各地区资料选自《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有调整,与C部分各地区资料有出入。
七、本书有关的符号的使用说明:1.“…”表示数据不足本表最小单位;2.“空格”表示无数据;3.“#”表示其中主要项。
八、1998年部分地区工业、企业单位数小于以前年份,是因为使用的是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口径。
九、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和指数表,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指数按可比价格计算。
本书在编辑过程中,得到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领导和同志们的大力支持,在此特表示衷心感谢!A—1 全国人口状况POPULATION OF CHINA 年鉴资源名称 :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年鉴资源卷次 : 1949-1999正文A—2 全国从业人员和职工人数EMPLOYMENT,STAFF AND WORKERS OF CHINA 年鉴资源名称 :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年鉴资源卷次 : 1949-1999正文A—3 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OF CHINA 年鉴资源名称 :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年鉴资源卷次 : 1949-1999正文A—6 全国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BY EXPENDITUREAPPROACH OF CHINA年鉴资源名称 :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年鉴资源卷次 : 1949-1999正文A—9 全国财政收支总额及增长速度TOTAL GOVERNMENT REVENUE AND EXPENDITURES AND THEIR INCREASE RATE年鉴资源名称 :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年鉴资源卷次 : 1949-1999正文注:1.1985年及以前,价格补贴冲减财政收入,1985年以后改列财政支出。
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动态演变与结构评价

金晟男,耿献辉.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动态演变与结构评价[J].江苏农业科学,2021,49(9):224-230.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1.09.040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动态演变与结构评价金晟男,耿献辉(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摘要:采用2009—2018年的城乡相关数据,从生产发展、人民生活、生态环境等3个角度设计城乡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我国除台湾、香港、澳门、西藏自治区之外的30个省(市、区)城乡协调度的动态演化过程。
结果显示,虽然全国整体城乡发展水平不高,各省(区、市)间城乡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有差异,但是2009—2018年间城乡协调度均呈现出稳步上升的状态,表明城乡间差异在减小。
其中,城市发展最大的优势是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方面,乡村发展最大的优势是生态环境。
最后根据城乡发展的现状,为政策制定者提出建议。
关键词:城乡协调;指标体系;协调度;全国;动态演变;结构评价 中图分类号:F2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1)09-0224-06收稿日期:2020-08-23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编号:K0201900192)。
作者简介:金晟男(1997—),男,浙江衢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涉农产业经济研究。
E-mail:837407538@qq.com。
通信作者:耿献辉,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涉农产业经济研究。
E-mail:gengxh@njau.edu.cn。
在我国,城市和农村这2类异质空间单元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1]。
在城乡要素配置与要素流动的过程中,由于城市的特有优势和制度优势的存在,导致各种资源向城市聚集,城乡分割的状态由此形成[2]。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下,城乡关系先后经历了城乡分割、城乡对立、城乡互动、以城带乡和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五大阶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