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基本原理之原因与结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理论来源、经典著作、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经典著作:两人《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新莱茵报》马《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恩《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整理出版《资本论》二三卷鲜明特征:(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
(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2)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可知论VS不可知论;唯物史观VS唯心史观;辩证法VS形而上学)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3、物质观(物质的含义、意识的含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运动观(运动的含义、运动与静止、运动与物质的关系)、时空观(时间的含义及其特点、空间的含义及其特点、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答:(一)物质观物质的含义: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意识的含义: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觉得意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及答案(简答题汇总)

第41题什么是商品经济?它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什么?(1)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和基础。
第二个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第42题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它的革命性表现为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
(3)它的科学性表现为不带任何偏见,它的理沦是深刻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第43题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第44题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的内容。
(1)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3)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4)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第45题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的含义。
(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是任何真理中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第46题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
当科学还没有运用于生产过程时,它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当科学应用于生产过程,引起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变革,以及劳动者劳动技能的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提高,即渗透到生产力系统的其他要素中去时,便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2)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其表现是:科学不再作为生产和技术的结果,跟在生产活动和技术活动的后面总结、概括实践经验,而是能够走在生产活动和技术活动的前面,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新的途径,准备各种前提条件,引导技术和生产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终结性考试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终结性考试一)
___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名医,他的对症下药故事涉及到
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包括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
原因和结果是指事物之间的前后相继和相互制约关系,现象和本质是指事物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根据的关系。
在这个故事中,两个病人的病因不同,因此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理念。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之一,也是
___对症下药故事所启示的重要思想。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
确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
在实际工作、研究和生活中,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绪论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基本矛盾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根本的经济社会根源。
(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重大变革(2)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1)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到首位(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进入到新阶段(3)结论:工人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4)工人阶级需要科学的理论(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
(2)马克思主义最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列宁在新的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
3、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反映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世界万物两大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一切活动两大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第三节基本范畴

(三)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重要意义
承认因果关系的客观普遍性是进行 科学研究,获得科学认识的前提。 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有利于总结工 作经验。(由果溯因) 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能增强 工作中的预见性(由因及果)。“凡事 预则立,不预则废”。
一. 现象与本质
(一)现象与本质的含义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表面特征 的外部联系。 现象有真象与假象之分。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一事物的各种 必不可少的要素的内在联系,是事物外部表现 形态的根据。它是由事物的内部特殊矛盾构成的。
(二)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现象与本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多因多果,或复合因果:即多种原因交互作用,共同引起多 种结果。ຫໍສະໝຸດ (三)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二者相互区别, 不可混淆。
地球公转
地球自转
地球绕太阳公转和自转与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以 及昼夜交替的关系,前者是原因,后者是结果。
原因和结果又是相互联系的,二者相互 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 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 马克思
(2)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了 科学认识的任务和途径。 我们看事情必须要 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 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 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 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 方法。
毛泽东
二. 内容与形式
(一)内容与形式的含义 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它 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形式是构成内容诸要素的内部结构或内容的 外部表现方式。
(二)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内容与形式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区别表现在:内容与形式现实事物的内在 要素和结构方式这两个不同的方面,两者是对 立的。 联系表现在: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内容决 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与全国各名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2.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3.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 1.把马克思主义当做教条还是当做行动指南,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两种根本不同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后继者都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是研究的方法;2.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他并不提供对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就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制定出适合本国情况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它们加以适当的调整。
3 我国目前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有许多艰巨的任务等待我们去完成。
在当代中国,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1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 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 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1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当今,马克思主义既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又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
2 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是多方面的,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回答这些课题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发展。
3 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前后相继,一脉相承。
4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历史创新,是十分严肃,十分艰巨的工作,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简单化,庸俗化。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1 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环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辩证法

第三章辩证法第一节联系与发展一、相关概念1、联系:作为哲学范畴,包括一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整体:事物的各内在部分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
4、部分:构成事物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及发展全过程的各个阶段。
5、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它标志事物变动不居的动态过程。
6、发展:前进的变化或进化,反映着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或从一种运动形式中产生另一种运动形式的过程,从总体上概括世界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有方向的运动。
7、新事物:合乎历史发展方向,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二、普遍联系原理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1、联系的客观性事物本身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依赖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的联系概念不过是客观存在的联系的反映。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是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否认联系的客观性是唯心主义观点。
2、联系的普遍性(1)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2)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处在和其它事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3)整个世界及每个事物都是由无数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构成的有机整体。
3、联系的多样性(1)联系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2)各种不同的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作用是不一样的。
4、联系的条件性任何具体联系都依赖于一定的条件,条件改变了,联系的性质、方向也随之改变。
(1)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2)条件是可以改变的;(3)改变条件也是要有条件的,只有有条件这点才是无条件的。
5、方法论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系统论(整体和部分)1、整体和部分的含义整体:事物的各内在部分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
部分:构成事物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及发展全过程的各个阶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
第一节
一、物质
1、恩格斯对物质的初步概括: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2、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规定: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事物辩证关系发展过程的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第三节
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客观辩证法: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3)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目光和战略定力。
2、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1)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
(2)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
(3)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
3、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四、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
1、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习之风。
科学文化实践
2、人类实践新形式:虚拟实践
四、实践
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毛泽东选集》
2、实践在认识活动中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五、认识
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8
4、康德的先验因果观
(1)第一次明确把原因和结 果作为一对哲学范畴收 入体系中
(2)因果范畴是人们先天就 有的、用来认识事物的, 否认了客观的因果关系 是用来合理感觉经验的
先天形式。
B
9
三、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1、对立关系: 在特定的关系中,二者的区分是确定的 在每一具体的因果关系中,原因和结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概论
--原因与结果
B
1
一、 因果联系的含义和特点 二、 原因和结果范畴的历史考察 三、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四、 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意义
B
2
一、因果联系的含义和特点
1、含义
原因:引起某一种 现 象的现象
结果:被某种现象所 引起的现象
因果联系:是客观世界中
事物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 关系
B
3
2、特点:
(1)前后相继性 (2)必然性 (3)客观性 (4)普遍性 (5)复杂多样性
B
暴雨成灾 水土流失 地表裸露
植被破坏
4
二、 原因和结果范畴的历史考察
1、赫拉克利特最早提出了“原因”概 念
“火是赋有思想 的,并且是整个 世界的原因”
B
5
2、亚里斯多德提出了“四因”说
(1)他认为智慧就是关于 原因的知识
都有自己确定的内容,原因就是原因, 结果就白。
B
10
2、统一关系
(1)相联系和依存 (2)相互作用和转化,互为因果
B
11
四、把握因果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1、坚持唯物主义决定论,反对唯心主义作决
定论、宿命论和神学目的论。
2、为人们 改造世界,总结经验教训,预测未来, 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条 件。
(2)“四因”说:宇 宙万物各有“四因”。
B
6
“四因”说:
质料因即物因:事物所由形成的原料
形式因即式因:事物的模型、公式、主义(本 质因)
动力因即动因:事物变化或停止的来源
目的因即极因:事物所以成为事 物的目的,做 一件事的缘故
B
7
3、霍布斯从哲学上研究了事物的因果联系
(1)哲学是关于原因 和结果的知识
3、反对形而上学的机械因果观,坚持因果观上 的辩证法。
B
12
4、“由果溯因”、“由因及果”为人们认识 世界
提供了方法论前提,是认识事物本质、进 行科学发明的重要条件和必经阶段,否认 因果联系就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也不会有真正的科学发明。
B
13
“谢谢大家”
B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