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级中药学)中药鉴定学实验讲义讲解
中药鉴定学培训讲座PPT内容宣讲

中药资源等方面的知识。
中药鉴定学的重要性及其位置
1 实 用 性 强:主要研究内容与中药质量密切相关,
清晨,公鸡清了清嗓子,便开始了独 唱。它 的声音 一传十 ,十传 百,到 最后, 不但所 有的公 鸡都唱 起了歌 儿,就 连睡梦 中的你 ,听了 这首歌 儿也会 立马起 床,你 也会静 静地站 在那, 倾听着 美妙的 音乐。
清晨,公鸡清了清嗓子,便开始了独 唱。它 的声音 一传十 ,十传 百,到 最后, 不但所 有的公 鸡都唱 起了歌 儿,就 连睡梦 中的你 ,听了 这首歌 儿也会 立马起 床,你 也会静 静地站 在那, 倾听着 美妙的 音乐。
4 中成药
以中药材或饮片为原料,根据临床处方的要求, 采用相应的制备工艺和加工方法,制备成的随时可以 应用的剂型。
清晨,公鸡清了清嗓子,便开始了独 唱。它 的声音 一传十 ,十传 百,到 最后, 不但所 有的公 鸡都唱 起了歌 儿,就 连睡梦 中的你 ,听了 这首歌 儿也会 立马起 床,你 也会静 静地站 在那, 倾听着 美妙的 音乐。
3 饮片
中药材经过净制、切制、炮制,制成符合临床医 疗需要的加工品。
清晨,公鸡清了清嗓子,便开始了独 唱。它 的声音 一传十 ,十传 百,到 最后, 不但所 有的公 鸡都唱 起了歌 儿,就 连睡梦 中的你 ,听了 这首歌 儿也会 立马起 床,你 也会静 静地站 在那, 倾听着 美妙的 音乐。
9 天然药物: 取自天然的有效物质制成的药物。 10 民族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使用的传统药
物。
11
中医:我国自古以来传统应用的医药学理论和 清晨,公鸡清了清嗓子,便开始了独 唱。它 的声音 一传十 ,十传 百,到 最后, 不但所 有的公 鸡都唱 起了歌 儿,就 连睡梦 中的你 ,听了 这首歌 儿也会 立马起 床,你 也会静 静地站 在那, 倾听着 美妙的 音乐。 清晨,公鸡清了清嗓子,便开始了独 唱。它 的声音 一传十 ,十传 百,到 最后, 不但所 有的公 鸡都唱 起了歌 儿,就 连睡梦 中的你 ,听了 这首歌 儿也会 立马起 床,你 也会静 静地站 在那, 倾听着 美妙的 音乐。
中药鉴定学讲义

中药鉴定学讲义2015中药鉴定学讲义)是关于执业药师考试 - 执业中药师考试 - 知识二方面的资料,构成。
内部构造一般分化为表皮、皮层和髓。
3. 药用菌类中药的来源及其特征主要来自于真菌门。
真菌类中药多分布在子囊菌纲和担子菌纲,子囊菌的主要特征是在特殊的子囊中形成子囊孢子,如冬虫夏草等。
担子菌的主要特征是不形成子囊,而依靠担子形成担孢子来繁殖。
药用的部分主要是它们的子实体(如马勃、灵芝等)和菌核(如猪苓、茯苓、雷丸等)。
真菌有细胞核、细胞壁大多具有几丁质成分,少数含有纤维素。
4. 菌丝组织(1)疏丝组织:是或多或少相互平行排列的长条形菌丝组织。
(2)拟薄壁组织:菌丝不呈长形,而为椭圆形或近。
相关tags:执业药师考试,执业药师考试 - 执业中药师考试 - 知识二。
(七)藻、菌、地衣类中药概述1. 藻类、菌类、地衣类中药的来源及主要特征均来自于低等植物,它们在形态上无根、茎、叶的分化,是单细胞或多细胞的个体,可以分枝或不分枝;在构造上一般无组织分化,无维管束。
2. 药用藻类的来源供药用的藻类(Algae)有30余种,主要来源于绿藻门、红藻门和褐藻门。
绿藻多生在淡水,极少在海水中。
植物体蓝绿色。
贮存的养分主要为多糖,其次是油类。
细胞壁内层为纤维素,外层为果胶质,少数具有膜质鞘。
(1)红藻:绝大多数生长在海水中,多数种类呈红色至紫色。
主含红藻淀粉,它是一种肝糖类多糖,通常以小颗粒状的形式存在于细胞质中,遇碘试液呈葡萄红色至红紫蓝色。
少数红藻主含可溶性的红藻糖。
细胞壁内层由纤维素构成,外层为藻胶层,由红藻特有的果胶化合物(藻胶)构成。
(2)褐藻:是比较高级的藻类,绝大多数生于海水中。
植物体常呈褐色。
主含褐藻淀粉和甘露醇,其次含油类和少量的还原糖,细胞中常含有碘,如海带碘含量高达0.34%。
细胞壁内层为纤维素,外层为胶质,由特有的果胶化合物褐藻胶构成。
内部构造一般分化为表皮、皮层和髓。
3. 药用菌类中药的来源及其特征主要来自于真菌门。
中药鉴定培训讲义(详细)

中药鉴定培训讲义(详细)中药基础知识第一节基本概念1.药物: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疾病的物质。
药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一百零二条关于药品的定义: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2.中药:(Chineseherbology、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是指在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
2.1.中药的来源及分类: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
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除了植物药以外,动物药如蛇胆,熊胆,五步蛇,鹿茸,鹿角等;介壳类如珍珠,海蛤壳;矿物类如龙骨,磁石等都是用来治病的中药。
少数中药源于外国,如西洋参。
2.2.中成药及其分类:中成药(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PatentPrescription)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制剂加工制成各种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包括丸、散、膏、丹各种剂型。
2.3.中药材:中药材,即未经加工或未制成成品的中药原料。
一般传统中药材讲究地道药材(也即道地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因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
中药饮片:中药饮片是中药材经过按中医药理论、中药炮制方法,经过加工炮制后的,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的中药。
这个概念表明,中药材、中药饮片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中药饮片包括了部分经产地加工的中药切片(包括切段、块、瓣),原形药材饮片以及经过切制(在产地加工的基础上)、炮炙的饮片。
前两类管理上应视为中药材,只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在配方、制剂时作饮片理解。
而管理意义上的饮片概念应理解为:“根据调配或制剂的需要,对经产地加工的净药材进一步切制、炮炙而成的成品称为中药饮片”。
中药鉴定学讲义电子版

中药鉴定学第一章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第二章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第三章 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第四章 中药的鉴定第五章 根及根茎类中药第六章 茎木类中药第七章 皮类中药第八章 叶类中药1、定义:叶(Folium )类中药是指以植物的叶子或带叶子的嫩枝入药的中药。
2、分类3、叶的构造4、气孔轴式5、叶类中药鉴定时的几个参数及概念气孔指数:指单位面积上气孔数与表皮细胞数的比例有一定的范围,且较为恒定。
这种比例关系称为气孔指数(Stomatal Index)。
脉岛:指叶脉中最微细的叶脉所包围的叶肉单位。
脉岛数(vein-islet number ):指每1mm2面积中脉岛的数目。
大青叶【来源】为十字花科(Cruciferae )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ert 的干燥叶。
【产地】主产于河北、陕西、江苏、安徽等省区,主要为栽培。
【采收】一年采叶2-3次,第一次在5月中旬,第二次在6月下旬,如果管理得当可在8月份采收一次。
【性状】多用基生叶。
①叶片极皱缩,或呈不规则团块状,有时破碎仅剩叶柄。
②外表暗灰绿色,完整的叶片呈长园形或长园状倒披针形,长5~20cm,宽2~6cm。
③全缘或微波状,先端钝圆,基部渐狭下延至叶柄成翼状,叶脉于背面较明显,叶柄长4-10cm,腹面略呈槽状,基部略膨大。
④叶质脆,易碎。
⑤气微,味微酸,苦、涩。
【显微】横切面:①上、下表皮:1列横向延长的细胞,外被角质层②叶肉:栅栏组织不显著,略呈长圆形。
③主脉:维管束3~7个,外韧型。
④主脉上下方可见厚角组织,叶肉的薄壁细胞中含芥子酶的分泌细胞,呈类圆形,较其周围薄壁细胞为小,直径10~40μm,内含棕黑色颗粒状物质。
叶表面制片:①上表皮:细胞垂周壁平直,表面被角质层。
②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弯曲,略呈念珠状增厚。
③气孔:不等式,副卫细胞3~4个,上下表皮均有。
粉末:绿褐色。
①靛蓝结晶:蓝色,于叶肉细胞中多见,呈细小颗粒状或片状,多聚集成堆。
中药鉴定学医学知识讲座培训课件

中药鉴定学医学知识讲座
33
③不得有沉淀物(防止矿物类粉末、淀粉及糊 精等掺伪。可进行灰分测定,也可显微鉴别, 后二者还可加碘液检测)。 ④用玻棒搅拌不易碎断(防止用纸浆作伪)。 ⑤水浸液不得显其他颜色(玉米须、其他花掺 伪,也可于显微镜下检识)。
附:伪品
中药鉴定学医学知识讲座
34
伪品:莲须(未染色)
中药鉴定学医学知识讲座
47
复习思考题
1.药用部位是管状花的中药是( )。 A.金银花 B.洋金花 C.红花 D.丁香 E.菊花 2. 金银花的花粉粒为( ) A. 球形,黄色,外壁具细刺状突起 B. 略呈三角形 C. 圆球形,表面近光滑 D. 类球形,外壁有条状雕纹,自两极向四周
呈放射状排列。
2、入水飘浮水面, 气微,味淡。
中药鉴定学医学知识讲座
43
【显微鉴别】
花粉粒为类圆形或椭 圆形,稀三角锥形, 长轴15~30μm。
花粉粒表面有排列紧 密的颗粒状突起,成 网纹状,有时可见一 萌发孔。
中药鉴定学医学知识讲座
44
【成分】 主要含异鼠李素、
槲皮素、β-谷甾 醇等。 【性味功效】 性平,味甘。止血, 化瘀,利尿。
中药鉴定学医学知识讲座
48
复习题
1西红花为哪科植物 (B) A菊科 B鸢尾科 C忍冬科 D香蒲科 E豆科 2、主含结合性蒽醌类成分的药材是 ( ) A侧柏叶 B大青叶 C桑叶 D枇杷叶 E番泻叶 3、西红花药用部位是 ( ) A花柱 B柱头 C雄蕊 D雌蕊 E花丝 04、枇杷叶来源于 (A) A蔷薇科 B豆科 C十字花科 D木兰科 E蓼科
干红花
湿红花(象牌) 湿红花(美女牌)
中药鉴定学医学知识讲座
19
医学中药鉴定学实验课教案

医学精品中药鉴定学实验课教案一、课程背景中药鉴定学是中医药学领域的一门重要学科,旨在识别、鉴别和评价中药的真伪、优劣。
本课程通过实验课的形式,让学生亲手操作,加深对中药鉴定方法与技术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具备专业素养的中医药人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药鉴定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意义。
2. 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如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等。
3. 学会使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中药鉴定,如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
4.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5. 增强学生对中医药事业的热爱,提高传承和创新中医药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1. 中药鉴定学的基本概念与方法2. 中药的性状鉴定3. 中药的显微鉴定4. 中药的理化鉴定5. 现代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药鉴定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意义,以及各种鉴定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 演示法:教师示教,演示各种鉴定技术的操作方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
3. 实践操作法: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进行中药鉴定实践,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4.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中药鉴定学教材。
2. 实验材料:提供各种中药样本、实验仪器和试剂。
3. 多媒体教学资源: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4.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阅相关的中药鉴定学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其中理论讲授16课时,实验操作16课时。
2. 教学计划:第1-4课时:介绍中药鉴定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意义。
第5-8课时:讲解中药的性状鉴定,包括外观、气味、滋味等。
第9-12课时:学习中药的显微鉴定,包括细胞组织学、粉末显微镜等。
第13-16课时:了解中药的理化鉴定,如比重、硬度、溶解度等。
第17-20课时:学习现代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如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
《中药鉴定学》课件

中药鉴定的应用
医药行业
饮食行业
确保选择的药材是符合标准的, 盘活天然资源,降低成本;对 于疑难杂症也可通过鉴定方法 瞄准病因,有针对性地开发出 中成药和中草药新制剂。
通过中药鉴定,寻找传统饮食 中适合大众口味的美食,研究 天然营养元素的提取技术以及 如何降低糖、盐、油含量。
文化艺术
中药鉴定与中华文化紧密联系, 许多国外博物馆购买古代中药 收藏,因此开展中药鉴定具有 一定的国际收藏价值。
总结
中药鉴定
涉及多个学科知识,需要多学科交叉支撑, 是产品质量保证和营商环境的重要环节。
中药饮片制造
其中的中草药提取成分对现代医学起到了重 要的促进作用。
中药材加工
制成的中成药从区分中西药到根治疾病,都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药临床研究
是为了促进现代中药学的繁荣,进而实现中 医药现代化的目标,推动中医药事业持续发 展的重要一环。
针灸鉴别
是针灸理论的基础,针灸医 生需要理解长短直弯、大小、 粗细、锋利等特征,还要掌 握针灸术语学,如竿针、银 针、针柄、切割针头等。
中药鉴定的目的
1
规范市场
通过鉴定程序规定中药的品质、纯度、成分,保证市场中的中药药材合法合规。
2
促进医学发展
中药鉴定是中医与现代药物学的交叉点,很多新疗法和新药物的研制都离不开中药的 鉴定。
3
防止中毒和误用
中药鉴定是防止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的最后落脚点,也是保证中医药安全有效使用的 重要手段之一。
中药鉴定的方法
外观鉴别法
观察药材或中药制剂,如形 态、色泽、气味、口感等进 行鉴别。
中药鉴定学课件

化学成分:通过化学分析,判断药材中含 有哪些有效成分
炮制方法:了解药材的炮制方法,判断其 是否经过正确的炮制过程
产地:了解药材的产地,判断其是否来自 正宗产地
中药材的质量评价
外观鉴别:观察药材的形状、颜色、气味等 理化鉴别:利用化学方法检测药材的成分和含量 生物鉴别:利用生物技术检测药材的活性成分和生物活性 安全性评价:检测药材的毒性、副作用和过敏反应等
中药的理化鉴定
性状鉴定:观察中药的外观、 颜色、气味等
显微鉴定:观察中药的细胞、 组织、粉末等微观结构
理化鉴定:测定中药的化学成 分、含量等
生物鉴定:利用生物技术鉴定 中药的活性成分、毒性等
中药鉴定技术与方法
中药鉴定的常规技术
显微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 中药的组织结构
理化鉴定:利用化学方法测 定中药的化学成分
现代时期:以《 中药鉴定学》为 代表的中药鉴定 学著作
当代时期:以《 中药鉴定学》为 代表的中药鉴定 学著作
中药鉴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生物学:中药鉴定学需要生物学知识来识别和分类中药
化学:中药鉴定学需要化学知识来鉴定中药的成分和性质
药理学:中药鉴定学需要药理学知识来理解中药的药效和作用机制 临床医学:中药鉴定学需要临床医学知识来评估中药的安全性和有 效性
YOUR LOGO
中药鉴定学PPT 课件
汇报人:
,
汇报时间:20X-XX-XX
添加目录标题
中药鉴定技术与 方法
中药鉴定学概述
中药材的鉴别与 评价
中药鉴定基础知 识
中药制剂的鉴别 与评价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中药鉴定学概述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鉴定学实验讲义实验一组织制片技术与显微测量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掌握徒手制片、粉末制片技术。
2.掌握中药的显微测量法。
3.掌握大黄的显微鉴别特征。
4.熟悉永久制片、整体封固制片、表面制片的制片方法。
5.识别所列中药标本。
二、实内容验1.徒手制片:(橘皮的徒手切片)动作要快,切片薄而完整。
2.粉末制片:用木签取大黄粉末少许,放于一个载玻片上(中央),滴加水合氯醛2-3滴,用木签搅匀,在酒精灯上先均匀受热,然后把粉末置于酒精灯的外焰处加热,水合氯醛刚沸就马上移开,添加水合氯醛防止蒸干。
加热至粉末组织变为透明即可。
待玻片稍冷再滴加稀甘油一滴,盖上盖玻片,用吸水纸纸擦干净盖玻片周围。
于显微镜下观察。
3.大黄粉末特征观察:(1)草酸钙簇晶(众多,棱角大多短钝);(2)淀粉粒(大多圆球形,脐点常呈星状和十字状);(3)网纹和具缘纹孔导管(具缘纹孔椭圆形或斜方形)。
4.显微测量定标:摄测微尺图片(拍摄时注意尽量保持测微尺水平)——图片保存——打开保存的测微尺图片,点击工具栏上的图标——点击添加按钮——画线,计算实际距离(多次测量)——保存入库完成不同放大倍数下显微标尺的定标数据测量及标注:打开图片文件——设定倍数(单击工具箱中的定标)——选择定标号(当前倍率改为“是”)——测量测定大黄粉末中簇晶和淀粉粒的直径:选最大、最小和常见的中等大小的簇晶和淀粉粒各五粒,进行测量。
最后取平均值作为淀粉粒和簇晶的直径最大、最小和最常见值。
5. 观察所列中药标本三、实验报告要求1.绘大黄粉末组织的显微特征图。
2.记录定标过程,记录大黄簇晶、淀粉粒的直径测定结果实验二中药挥发油的含量测定一、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挥发油测定的原理2.掌握中药挥发油测定的两种方法3.了解中药挥发油测定的意义二、基本原理将含挥发油的中药与水共同蒸馏,在低于100℃时,挥发油与水一起蒸馏出来,凝集于刻度管中,冷却后,油水自动分离为两液层,根据刻度可以读出样品中挥发油的含量。
∵P总=大气压时,液体沸腾P总=P A+P B+Pc…+P水∴混合物的沸点要比任一液体的沸点为低又∵水的沸点为100℃∴混合物的沸点<100℃意义:挥发油是中药中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驱风、解痉、抗菌、消炎等生理作用。
因此,对以挥发油类为主要有效成分的中药,可通过对挥发油进行含量测定来评价中药的品质,控制中药的质量。
三、方法根据挥发油的相对密度大小不同,挥发油的测定有甲、乙两法。
甲法——适用于相对密度在1.0以下的挥发油乙法——适用于相对密度在1.0以上的挥发油。
测定时,先在测定管中加入lml与水饱和的二甲苯。
其目的是使挥发油与二甲苯混溶后,相对密度比水小,可以浮于水面,以便读数。
因为二甲苯能与水混溶而不与水混合,相对密度又比水小。
仪器:挥发油测定装置、1000ml的圆底烧瓶、电热套、试剂:二甲苯五、实验材料丁香,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 Thunb.的干燥花蕾。
夏、秋两季茎叶茂盛或花开至三轮时,选晴天,分次采割,晒干或阴干。
具宣散风热、清头目、透疹的功效,主要用于风热感冒。
含挥发油14%~21%,油中主要成分为丁香酚、 -丁香烯、乙酰丁香酚。
药典规定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16%(ml/g)。
丁香油为丁香花蕾经水蒸气蒸馏所得的挥发油,无色或淡黄色液体,具丁香的特有香气,相对密度为1.047~1.060,大于水。
六、实验内容丁香挥发油的测定——乙法方法操作步骤:取300ml与玻璃珠数粒,置1000ml的圆底烧瓶中,连接挥发油测定器。
自测定器上端加水使充满刻度部分,并溢流入烧瓶时为止,再用移液管加入二甲苯1ml,然后连接球形冷凝管。
将圆底烧瓶置电热套上加热至瓶内内容物沸腾,并继续蒸馏,其速度以保持冷凝管中部呈冷却状态为度。
30min后,停止加热,放置15min以上,读取二甲苯的容积。
然后取丁香适量(约相当于含挥发油0.6ml),称定重量(准确至0.01g),加入烧瓶中,再加数粒玻璃珠,振摇混合后,自冷凝管上端加水并使溢流入烧瓶时为止,开始加热至沸,并保持微沸5小时,至测定器中的油量不再增加,停止加热,放置片刻,开启测定器下端的活塞,将水缓缓放出,至油层上端到达刻度0线或上面5mm处为止。
放置1小时以上,再开启活塞使油层下降至上端恰与刻度0线齐平,读取油层量,自油层量中减去二甲苯量,即为挥发油量,再计算样品中含挥发油的百分数。
七、实验结果及计算样品中挥发油的含量(ml/g)={(油层-二甲苯)体积/ 样品的重量}×100%结论:结论:参照药典与之比较是否合格八、附注1.乙法测定的中药中的挥发油相对密度大于1,沉于水底,无法读数,为了使其浮于水面,故加入相对密度比水小的二甲苯。
二甲苯能与挥发油混溶而不与水混合,让挥发油溶于二甲苯,此溶液不溶于水,且相对密度比水小故可以浮于水面以便读数。
因加入的二甲苯仅1ml,为了保证它与挥发油的混合溶液相对密度小于水,故中药的取量不可太多。
另外,加入的二甲苯要先经蒸馏,使水与二甲苯相互饱和,以提高测定的准确度。
2.待测样品,除另有规定外,中药须粉碎通过二至三号筛,并混合均匀。
3.《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规定,丁香含挥发油不得少于16%(ml/g)九、实验报告要求完成实验报告实验三根和根茎类中药的鉴定(一)——甘草、人参、何首乌等一、目的要求1.掌握甘草、人参、何首乌等中药的性状与显微特征。
2.掌握粉末制片、解离组织片的制备方法。
3.熟悉双子叶植物根类中药的性状及显微鉴别要点。
4.认识所列中药标本。
二、实验内容1.甘草解离组织标本的制备:取甘草适量,切割成火柴杆粗细条状,按硝酸--铬酸法制备标本片。
(将材料置试管中,加20%硝酸与20%铬酸的等量混合液适量,以浸没材料为度。
室温放置30~60min,至用玻璃棒挤压材料能离散为止,倾出混合酸液,材料用水洗涤后,取少许置载玻片上,用针撕开或用玻棒压散,以稀甘油封藏观察)。
2.解离组织片的观察:导管、纤维、木薄壁细胞3.甘草粉末制片的制备:(1)水合氯醛透化法,(2)稀甘油装片法(1)药材粉末过5~6号筛,挑取粉末少许置载玻片上(用牙签,不可多),滴加1~2滴水合氯醛试液用牙签混匀,先于酒精灯上来回均匀受热,后停于粉末下集中加热并搅拌至起泡,移开,添加水合氯醛试液,反复加热至粉末透明(在加热过程中,切勿使水合氯醛试液蒸干或使粉末烤焦)。
透化好后,加稀甘油1~2滴混合,加盖玻片,即成。
(2)粉末直接加稀甘油1~2滴4.甘草粉末显微特征观察:(1)纤维、晶鞘纤维(2)具缘纹孔导管(3)木栓细胞多角形,红棕色(4)淀粉粒,单粒为主(5)棕色块5.人参根横切片组织构造的观察:(1)木栓层(2)皮层(窄)(3)韧皮部外有裂隙,有圆形或长圆形树脂道,内含黄色分泌物分布,近形成层处排列成环(4)形成层环明显(5)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簇晶,淀粉粒6.何首乌根组织构造的观察:(1)复合型异型维管束(2)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及淀粉粒。
7.观察中药标本:何首乌、怀牛膝、川牛膝、川乌、附子(黑顺片)、白芍、赤芍、白头翁、粉防己、木防己、板兰根、黄芪、甘草、人参、远志、葛根、独活、山豆根、乌药、苦参、徐长卿、缬草、羌活三、实验报告要求1.绘甘草解离组织、粉末显微特征(纤维、晶鞘纤维、具缘纹孔导管、淀粉粒)2.绘人参根横切面简图实验四和五合实验四根和根茎类中药的鉴定(二)——黄芩、黄芪、麦冬一、目的要求1.掌握黄芩、黄芪的显微特征2.掌握麦冬的显微组织特征3.熟悉单子叶植物根类中药的性状及显微鉴别要点4.认识所列中药标本二、实验内容1.黄芩粉末显微特征的观察:黄色(1)韧皮纤维微黄色,棱形,壁甚厚,木化(2)石细胞淡黄色,壁厚(3)韧皮薄壁细胞纺锤形或长圆形,有时壁呈连珠状增厚(4)网纹、具缘纹孔导管(5)木纤维细长,壁稍厚2.黄芪根横切面显微特征观察(1)木栓层细胞数列,栓内层为厚角细胞,切向延长。
(2)韧皮部有纤维束,与筛管群交替排列;近栓内层处有时可见石细胞及纵向管状木栓组织;韧皮射线外侧弯曲,有裂隙。
(3)形成层成环。
(4)木质部导管单个或2~3个成群,有木纤维束,木射线明显。
(5)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无草酸钙结晶。
2.麦冬根横切面显微特征观察(1)根毛、根被(2)内皮层外侧为一列石细胞(内壁及侧壁增厚)(3)内皮层细胞壁均匀增厚,有通道细胞(4)薄壁组织有含针晶束的粘液细胞散在(5)髓小3.观察中药标本:三七、当归、柴胡、白芷、防风、北沙参、龙胆、秦艽、丹参、黄芩、地黄、玄参、天花粉、党参、桔梗、南沙参、木香、百部、麦冬三、实验报告要求1.绘黄芩粉末特征图;2.绘麦冬根横切面简图实验五根和根茎类中药的鉴定(三)——大黄、黄连、天麻一、目的要求1.掌握大黄、黄连和天麻的显微特征。
2.掌握黄连的理化鉴别方法。
3.熟悉双子叶植物根茎和单子叶植物根茎类中药的性状及显微鉴别要点。
4.认识所列中药标本。
二、实验内容1.黄连粉末的显微特征观察(1)石细胞鲜黄色。
(2)中柱鞘纤维鲜黄色,壁厚,具单纹孔,层纹和纹孔明显。
(3)具缘纹孔,端壁斜置或延伸成长尾状。
(4)木纤维成束,细长、壁薄。
(5)鳞叶表皮细胞绿黄色或黄棕色,垂周壁多微波状弯曲或呈连珠状增厚。
(6)可见淀粉粒(细小)、草酸钙方晶(细小)。
2.黄连理化鉴别(1)根茎折断面在紫外光下,木质部显金黄色荧光。
(2)取粉末或切片,加70%乙醇1滴,片刻后加稀盐酸或30%硝酸1滴,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黄色针状或针簇状结晶析出(小檗碱盐酸盐或硝酸盐),加热结晶溶解并显红色。
3.天麻根茎横切面组织特征的观察(1)单子叶植物根茎内皮层明显的组织构造。
(2)皮层散有纤维束及有限外韧型叶迹维管束。
(3)中柱散列,周木型(主)及有限外韧型维管子束(少),纤维束及束鞘纤维周围的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
(4)薄壁组织散有类圆形油细胞、淀粉粒。
4. 观察大黄根茎横切面组织构造(1)木栓层及皮层大多已除去,偶有残留。
(2)韧皮部有粘液腔。
(3)形成层成环。
(4)木质部射线较密。
(5)髓部宽广,有异常维管束排列成环状或散在,异常维管束的形成层成环,外侧为木质部,内侧为韧皮部,射线呈星状射出,韧皮部中有黏液腔,内含红棕色物质,薄壁细胞含草醉钙簇晶及多数淀粉粒。
5.观察中药标本:香附、天南星、半夏、石菖蒲、川贝、浙贝母、知母、黄精、土茯苓、山药、莪术、天麻、白及三、实验报告要求1.绘黄连粉末特征图2.记录黄连理化鉴别方法、结果3.绘天麻横切面简图实验六、七合实验六茎木类、皮类中药的鉴定——沉香、黄柏、肉桂一、目的要求1.掌握沉香、黄柏的显微特征2.熟悉黄柏的理化鉴别方法3.熟悉茎木类、皮类中药的性状和显微鉴定要点4.认识所列中药标本二、实验内容1.沉香的三切面观察(1)横切面:①木射线1~2列;②导管圆形、多角形;③木纤维多角形木化;④木间韧皮部扁长椭圆形或条带状(2)切向纵切:①木射线细胞;②木纤维;③导管(3)径向纵切:①木射线横向带状;②细胞方形或略长方形2.黄柏粉末特征观察黄柏是重要的皮类中药,通过黄柏粉末的特征观察掌握皮类中药的鉴别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