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积极影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2)消极影响:绝对的君主专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进步,以致近代中国无力抵御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如: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造成了近代科技的落后,也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②起因: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
③演变:由一个暂设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央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设政务机构,是皇帝发布政令,处理政务的枢纽核心。
④职能:跪奏笔录,上传下达(皇帝政令的传达部门)
⑤影响:简化了行政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1、明朝专制皇权的加强
(1)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①背景: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引起政局动荡;明朝建国之初,沿袭元制,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对中书省和丞相权力都严加控制。
②废除:1380年,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后,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
③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皇帝政务负担繁重。
(2)明成祖创立内阁制度
①明太祖废除丞相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明太祖仍亲自主持政务。
②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后来内阁的地位逐渐上升,有了专门的衙署和属官,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实际上掌握了宰相的权力。
课件10: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2.(2016 年全国卷Ⅰ,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
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
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解析:选 B 巡抚虽然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但材料没有反映其行政权力的扩大, 故 A 项错误;明初地方分设三司,分权的同时也导致地方行政效率降低,而巡抚成为三 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有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三 司、巡抚与六部的关系,因此不能说明六部的权限被削弱,故 C 项错误;派遣巡抚不能 体现中央与地方对立的缓解,故 D 项错误。
解析:选 A 由所学可知,明初,为防止宦官专权乱政,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 明中后期皇帝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使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此时的司礼监太 监经常替皇帝行使“批红”权,故 A 项正确;明朝废除丞相,由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 使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故 B 项错误;皇帝重用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说明 内阁议政功能没有丧失,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宦官由被禁止识字到被允许识字的变化反 映了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不能体现宦官掌握决策权力,故 D 项错误。
对应训练 2 (2019 届广东二模)据学者研究,雍正朝有权向皇帝密折奏事的官员从 康熙朝 100 多人增至 1 200 多人。除京官和地方督抚大员外,甚至部分品位较低的官员 也获得了上奏权。这表明当时( )
A.官员制衡机制初步建立 B.权力机构设置混乱失序 C.皇权专制制度得以强化 D.特务机构渗透领域广泛
(2)实施效果 ①明中后期阁臣权力出现膨胀的现象,并且还有伴随而来的太监乱政问题,说明明 朝的内阁制度不是一种理想的辅政制度。 ②清朝的探索相对比较成功,其辅政机关实行的是内阁和军机处并行的双轨制,重 要的事务由皇帝在军机处的协助下完成,一般事务由内阁来处理。这样既照顾到事情的 轻重缓急,又分散了中央权力,二者相互牵制,保证君主集权。
原创5: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每五 日集朝一次,协议国政,军国大事,均于此决之……军 国机要,主之议政处……
──昭梿《啸亭杂录》
(二)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朕不时观书写字,近侍内并无博学善书者,以致讲论 不能应对,今欲于翰林内选择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义, 但伊等各供厥职,且住外城,不时宣召,难以即至。著 于城内拨给闲房,停其升转,在内侍从。
清 代 的 批 红
材料一 明万历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我朝阁臣,只备论 思顾问,原非宰相!”
——《神宗实录》 材料二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 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 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
——《皇明大政记》 材料三 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 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授之西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 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权(宦官)也。
限 制 内阁
皇权扩大
皇权顶峰
谢谢观看!
二、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
(一)丞相制度的废除
昔秦皇去封建、异三公……朝廷设上、次二相,总理 百僚……之后,臣张君之威福,乱自秦起,宰相权重, 指鹿为马。自秦以下……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继命之, 往往病及国君……
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 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 专权自恣。……
──《清圣祖实录》
1.康熙: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起草谕旨 2.雍正:在宫内设军机处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虑漏泄事 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 缮写。后各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这军机大臣 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史· 胡惟庸传》
除了丞相胡惟庸的擅权外,还有 什么因素导致朱元璋要废除已经 延续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
② 1376年,明太祖废行省,设“三司”,
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 就集中到中央。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 也随之扩大。
1、宰相制度的废除
1)胡惟庸专权擅政 2)废行省,设三司 宰相的职权扩大
——人教版必修1教师用书
一、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背景 明清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开始 步入晚期,地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 矛盾更加尖锐。
明清统治者便大力强化君主专制, 以求达到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封建社会进入晚期,封建制度衰落
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的措施
(一)明朝:
胡惟庸…独相数岁,生 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 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 己者,辄匿不以闻…其定远 旧宅井中,忽生石笋,出水 数尺,谀者争引符瑞,又言 其祖父三世冢上,皆夜有火 光烛天。惟庸益喜自负,有 异谋矣…
2、设内阁
明宣宗:授予票拟权,品秩从一品,但 朝位班次列为六部尚书之下——发展
明成祖:设内阁,参与机务,品秩正五品, 不臵官署——正式确立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品 秩正五品——奠定基础
明神宗:内阁首辅权压众臣,朝位班次 阁臣列为六部尚书之上 明宣宗:授予票拟权,品秩从一品,但 朝位班次列为六部尚书之下——发展
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 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 议政王 大 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 发者,皆交议政大臣会 臣会议 议。每朝期,坐中左门 外会议,如坐朝仪
──昭梿《啸亭杂录》
皇 太 极
(二)清朝
军机处 南书房 议政王 大臣会议 内阁
皇权顶峰
皇权扩大
皇权受限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目的:处理西北战事,防止泄露军事机密,加强皇权。 (3)设置
雍正初年,在宫廷隆宗门内设军机房,不久更名为军机处, 由皇帝选择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
专门处理前线的奏报和诏令,后来扩大到处理全国其他事务。 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必须秉承皇帝旨意行事,其 作用只是上传下达。
文字狱是明清时因文字犯禁或借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 而设置的刑狱。在清初康雍乾三朝的百余年间,文字狱 多达上百起,而且愈演愈烈,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
材料 明朝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明王朝迎来了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 朱元璋亲自选定品学俱佳的士林领袖、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 三月初发布皇榜。然而数日内,大批落榜考生跑到礼部鸣冤告状。因为中榜的 51名贡生清一色地来自南方各省,竟然没有一名北方人。因此,说主考收受钱 财、地域歧视……关于“科场舞弊”的传闻沸沸扬扬。 事件引起明王朝上下震撼。三月初十,朱元璋下诏成立包括饱学之士、忠 直敢言的大臣在内的“调查小组”进行调查,然而调查结论认为刘三吾等人的 阅卷公平公正,无任何问题。这再次引起落榜的北方学子哗然,朝中许多北方 籍的官员要求重新复核,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认 定刘三吾为“反贼”,发配西北;朱元璋的侍读、调查小组负责人张信被凌迟 处死……六月,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亲自选定51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 北方人,无一名南方人。 该事件以后,明朝的科举录取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 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 [问题] 上述材料包含了多方面的历史信息。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确定一个主题, 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3.密折制度 密折是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的奏折, 外人无从得知。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备于雍正时期。 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 直接向皇帝递密折。密折制度使得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 皇权的神秘感,同时起到了使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 的作用。 4.文字狱
高中历史必修1笔记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宰相制度的废除◆明初沿袭元朝, 设中书省, 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二.内阁的出现◆明成祖,设置殿阁大学士,入文渊阁,随侍皇帝,内阁出现◆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职权的大小,票拟是否被采纳,均由皇帝决定。
三.军机处的设立◆明初仿明设内阁,置六部。
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权力置于内阁和六部之上◆康熙,设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雍正,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
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皇帝一人裁决◆影响:提高行政效率,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前言:明初,宰相胡惟庸权倾朝野,恣意妄为,向皇权提出了极大挑战,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总结:明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
明1368—1644 省—府—州—县清1636—1911宰相制度的废除有何利弊?◆利:对加强皇权有利,对防止权臣专权有利◆弊:造成皇权过于集中,在人治的封建时代,当皇帝无能或不理朝政时就会权力旁落,造成太监乱政。
内阁和军机处的职能,二者对加强皇权有何作用?◆明朝内阁是为减轻皇帝负担,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是法定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内阁大臣有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但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有利于加强皇权。
◆清朝军机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中央机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皇帝对军政大事裁决,各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照皇帝旨意拟写称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使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军机处设立的时间及其影响时间:清雍正帝时期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3、废除丞相
(1)原因: 明太祖朱元璋先后任命过四员丞相(李善长、徐
达、汪广洋、胡惟庸),其中胡惟庸主政时间最长、 权最重。任相七年,权倾朝野,骄恣擅权,并毒害 刘基(即刘伯温)。刘伯温很不看好胡惟庸,评价 是:“譬之驾,惧其偾辕也。” ,区区小犊,一经重用,偾辕破犁,祸且不浅了 当 朱元璋向刘伯温询问胡惟庸任丞相是否合适时,刘 伯温连连摇头道:“不可不可 。” (《明史》)
3、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出生于赤贫的农家。他在1328年10月21日 生于濠州钟离县(今安徽省凤阳县),他的幼年非 常困苦,放过牛,要过饭。16岁时,他被送入一个 寺院做小行童,当杂差。他的脸面有皱纹而痘点斑 斑,颚部突出,这副奇异的样子使人望而生畏。25 岁,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朱元璋精明能干,处事 得当,打仗时身先士卒,获得的战利品全部都上交 郭子兴,得了赏赐,又说功劳是大家的,就把赏赐 分给大家。后来成为起义军的主要领导人。
2、军机处设置——专制顶峰(雍正)
三、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 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 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 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⑴原因: 行中书省权力过大
三司 互不统辖
⑵职能:
中央
各司其职
布政司
都指挥司 提刑按察司
民政和财政
军政
监察和司法
⑶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②使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扩大
例题6.以下关于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的评
价,正确的是
A、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制度的划时代的变革
高一历史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加强

对皇权影响 制约皇权
侍从咨询为主
直接由皇帝意 愿决定 君主专制强化的 产物,无制约
3、如何理解“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发展到 顶峰”?
秦朝 君 建立
汉至元 主 发展
专 明朝 制 强化
清朝
顶峰
雍 正 帝
内阁
军机处
议政王 大臣会议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是中国封建政治发展 的总趋势。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使全国的军 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和中 央集权也因此发展到顶峰。
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
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 受到压制和打击。 ③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 际,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三、纵横联系 拓展探究
课外探究
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5至19世纪中国和欧 美各国政治发展方向的不同之处及其影响。
探究参考:明清君主专制的影响
一方面,君主专制的强化,客观上有利于统一的 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 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严重阻碍了中 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造成中国社会大大落后于西 方国家。
4.综合分析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有何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 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 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 展。 ③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 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
(2)消极影响: ①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
温故知新
秦代(形成) 中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央 地 方
郡县制
州县
道府县
行省制度
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对当时社会产生的积极作用: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领土的完整, 发展社会经济,繁荣封建文化,增强 国家综合国力。
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清朝-----军机处
明朝-----废宰相,设内阁 隋唐-----分散相权
中朝
汉朝
宰相制的废除所产生的影响
积极方面: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统 治,。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消极方面:缺少制约皇权的机制,社 会的兴衰完全维系在皇帝身上,有利 于君主的独裁专制。同时也是皇帝政 务繁多,身心疲惫。
内阁的创立与发展
明太祖—— 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奠定基础
明成祖—— 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正式确立
军机大臣的职责: 与皇帝商议军国大事,但只是承旨遵办
影响: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的 消极影响: 成 长 ①与当时世界潮流背道而驰; , ②使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 中 国 ③使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循守旧之风; 发 展 ④使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 开 化。皇权的极度膨胀,又成为阻碍社会进 始 大 大 步的重要因素。 落 后 于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西 方 积极作用: 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 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极 大 妨 碍 中 国 社 会 的 进 步 和 资 本 主 义 萌 芽
单元小结
王位世袭制
夏商时期
西周
分封制、宗法制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过程
秦
汉
隋唐
宋
元
明清
皇帝
中
三公九卿
丞 相 太 尉 御 史 大 夫
三 省
中 书 省 尚 书 省 六 部 门 下 省 中 书 省 枢 宣 密 政 院 院
——《神宗实录》卷五一一页
“内阁首辅”=“宰相”? 权力
宰相制 内阁制
权力来源
制度、职位
参与决策权
皇帝的侍从机构, 皇帝的支持 无决策权。 和信任 不是法定中央机构。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议政王大臣会议
清朝初期满洲贵族 商讨并决定军国大 事的一种重要形式。 它决定的事,连皇 帝也难以更改。
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军 机 处 南 书 房
内 阁
皇权得到空前加强(雍正)
皇权得到扩大(康熙)
议政王大臣会议
清初皇权受到限制
军机处内景:
军机处的由来:
为了防止泄漏军事机密。
军机处的前身:
军机房 雍正初年(1726年成立军机房,1739年成为一个正 式的常设机构) 亲臣、重臣(即皇帝亲信的满汉官员)
设置时间:
选择军机大臣的 条件:
明宣宗—— 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发展 明神宗____内阁首辅——侵夺六部职权——全盛
什么叫“票拟”?什么是 “批红”?你能否用现代词汇通 俗地解释它? 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 批意见;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 的认可与否。
清代皇帝 的批红
资料: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 原非宰相!”
明朝的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的内阁 制度是否一样? 明朝的内阁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它加
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 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
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今天的课程就到此结束!
谢 谢 观 赏 !
宋朝:“二府三司”,宰相多人,进一步分割、削弱 宰相的权力
明清: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不设。永乐朝创设内 阁,至清朝又设军机处,皇权已达顶峰。 从宰相制度的变化之中,我们看到: 皇帝通过对相权削弱 分割 兼并,一步步 把各种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从而有效地实行君主专 制。丞相的废除和军机处的设置,消除了相权对皇权 的分割,大大加强了君主对中央的控制。
皇 权
外朝
秦朝-----以丞相为首的三公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变革
封建君主专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体。 纵观我国封建社会封建君主专制的演变,大体可 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和两种形式:
从秦到元—— 宰相制的君主专制
明清时期—— 无宰相制的君主专制
秦汉:三公制度,丞相“掌承天子、助理万机” 隋唐:三省体制,相权一分为三,加强皇权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 的加强
明朝政治制度改革的创始者
明太祖朱元璋 明成祖朱棣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地方
中央 废宰相, 权分六部 设置内阁
废行省 设三司
请评价明太祖的规定的得与失?
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 一字不可改易。 —— 明太祖《皇明祖训 序》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 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 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 祖训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