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史上的土地问题
专题三 三农问题

热点专题三:“十七届三中全会”与“三农”问题【热点背景】:一、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12日在北京召开。
这次全会的重要议题,是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
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全会突出强调,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的新形势下,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6方面的基本目标任务,让广大农民清晰地看到了未来生活的美好图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二、中央一号文件第六次锁定“三农”:中央一号文件第六次锁定“三农”。
本次文件一共提出了28点措施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与农民持续增收,其中包括进一步增加农业农村投入、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等。
二、历届党代表大会之后的三中全会:纵观中共党史,历届党代表大会之后的“三中全会”往往留有特殊意义,一些具有重大转折性的决策,多是在“三中全会”上做出的。
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拨乱反正,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1984年10月20日,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成为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1988年9月26日,十三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
近现代史6次土地革命(高中历史知识点)

近现代史6次土地革命(高中历史知识点)
第一次土地革命
1927年,规定要没收大地主和中地主的土地,没收一切所谓公产的祠族庙宇等土地,分给佃农及无地的农民.对于小田主则减租.强调贫农是农民运动的主要力量.9月,中共中央提出:“对于小地主的土地必须全部没收,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原则。
第二次土地革命
1931年春 为了保证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广大贫农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生活得到了保证。
第三次土地革命
1942年 巩固根据地和争取抗战胜利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抗日。
第四次土地革命
1947年 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需要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
第五次土地革命
1950年夏,中国人民政府颁布,废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
第六次土地改革
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集体经济组织为发包方,以家庭为承包主,以承包合同为纽带而组成的有机整体.通过承包使用合同,把承包户应向国家上交的定购粮和集体经济组织提留的粮款等义务同承包土地的权利联系起来。
中国近现代史(第二章)简答、论述题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简答题:一、简述《天朝田亩制度》的性质、内容和评价1.性质:《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2.内容:(1)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
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田地分为九等,好坏搭配,不论男女老幼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16岁以上分一整份,16岁以下分一半;(2)规定了农副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平均主义的社会生活方案)。
以农村政权的基层组织“两”来实行管理,每25户为一两。
3.评价:太平天国的领导人希望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
代表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普遍要求。
但是,这个纲领并没有超过农民阶级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
它所追求的理想天国,是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是一种没有商品流通、商品交换和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对封建制度有否定意义,但是没有建设性意义。
二、简述《资政新篇》的性质、内容和评价1.性质:是一个带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和建设方案。
2.内容:在政治方面,主张“禁亲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
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吸取外国的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倡资本主义生产的雇佣劳动制。
在思想文化方面,提出设新闻官、设“暗柜”,用以监督官员,改革弊政;主张革除缠足、溺婴等社会陋习;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在外交方面,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通商;强调允许外国人为天国献策,但不得诽谤国法。
3.评价:没有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不代表农民运动本身的方向,一开始就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三、简述洋务派兴办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1.兴办近代企业。
洋务派最早兴办的是军用工业,30余年中先后创办24个兵工厂。
为了解决军事工业工业原料和交通运输需要,以及弥补亏空,从19世界70年代开始,洋务派开始举办民用企业。
中国的成立和土地革命

中国的成立和土地革命在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政治局势复杂。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成立以及土地革命成为了解决国内问题的关键一步。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成立以及土地革命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中国的成立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
当时的中国内部分裂,民族危机凸显,国共两党以及其他政治组织经过长期斗争,在1921年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不仅为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了思想理论的指导,也为中国解决国内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土地革命的重要性土地革命是中国的一场历史性斗争,是为了解决土地问题而进行的农民革命。
在那个年代,中国的土地问题极为严重,农民身负重税,土地收益不平等,农民生活贫困。
通过土地革命,中国共产党带领农民群众夺取土地,并实行土地平分,彻底改变了农民的社会地位。
土地革命的重要性在于它彻底改变了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群众争取了利益,消除了社会矛盾,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土地革命的影响土地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远。
首先,土地革命解决了中国农民的土地问题,使农民从封建压迫下解放出来,得到了经济上的发展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其次,土地革命加深了中国共产党与广大农民群众的联系,使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有力量的政治力量之一。
再次,土地革命的成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最后,土地革命还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激发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革命斗争。
总结:中国的成立和土地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解决国内问题奠定了基础,土地革命则解决了中国农民的土地问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两个事件不仅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对世界范围内的革命斗争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中国的成立和土地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无法忽视的重要里程碑。
(注:以上内容只是参考,实际写作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改和扩充。
土地问题一直是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

纵观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土地问题一直是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提出过自己的土地政策。
下面是三个阶级关于土地问题政策的汇总。
一、农民阶级的土地政策(1851--1864)(1)政策:《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土地。
(2)评价:一方面,具有进步性。
实际上反映了农民要求平分土地的强烈愿望,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另一方面,具有局限性。
仅仅是愿望,不符合实际,是空想的性质。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土地政策(1894--1918)(1)政策:"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涨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2)评价:具有进步性,但是并不是将土地所有权分配给农民,没有满足农民的要求,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中共的土地政策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历来是考试的重点。
1.土地革命时期政策(1927--1936)(1)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1930年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原因:①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推翻地主阶级统治。
②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最迫切的问题。
2.抗日战争时期政策(1937--1945)(1)政策:停止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改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2)原因: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需要动员一切力量,实行全民族抗战,争取抗战胜利。
(3)作用: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同时团结了地主一同抗战。
3.解放战争时期政策(1946--1949)(1)政策:①1946年把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2021年高考历史备考微专题之近现代中国土地政策的调整

2021年高考历史备考微专题之近现代中国土地政策的调整(一)中国近代的土地制度的变革1.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1)内容: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关于产品分配,每户留足余粮,其余归圣库。
(2)评价: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结晶;但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和时代的局限,具有空想性和落后性。
2.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社会革命)(1)内容:通过核定地价,征收土地税的办法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建立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
(2)评价:其目的在于消除贫富悬殊和阶级对立,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农民的同情,但它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也不能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3.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的土地革命路线(1)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2)办法: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影响:使广大贫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生活上得到了保证,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4.抗日战争时期(1)进行根据地建设——大生产运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以自给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军垦屯田。
①目的: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影响: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健康发展,成就显著。
农业和工商业的产值迅速增长,人民负担大大减轻,军民生活明显改善。
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双减双交政策:①内容: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②影响:保留地主土地所有制,限制封建剥削,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5.解放战争时期(1)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答案(整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及答案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为外国资本主义打开了入侵中国的大门,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关税、司法等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受到外国侵略者的干涉和控制,清王朝从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沦入半殖民地的地位。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经济上自己自足的封建国家。
鸦片战争后,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
另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又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转变为半封建的社会。
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在变化。
战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战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另一主要矛盾。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落在中国人民肩上的双重历史任务。
因此,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时期。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但必须认识到,两大主要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
当列强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时,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其他矛盾则处于此要和服从的地位。
而当列强改变侵华手段与方式,使用经济、政治而非军事手段和以间接的“以华治华”而非直接的殖民统治的方式时,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最突出。
当国内的革民战争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存在形成根本威胁时,则两个主要矛盾重合为一,帝国主义与封建阶级为一方,人民大众为一方,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019年中考历史复习材料题专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14

2019年中考历史复习材料题专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141. 20世纪是中国发生巨大变化的100年。
在这百年中,中国人民“醒过来了”,“站起来了”,“富起来了”。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为使中国人民“醒过来”,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产阶级在救亡图存道路上进行了哪三次有益的探索?(3分)(2)为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开创了一条中国式的革命道路。
这条革命道路的内容以及在这条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各是什么?(2分)(3)领导中国人民“富起来”的是谁?为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在他领导下农村进行了怎样的改革?有什么意义?(3分)参考答案:(1)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3)邓小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农村经济获得迅速发展。
2. 某班同学在观看新中国建国60周年庆典后,想了解1919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他们发现在九十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经历了“三个三十年”的伟大探索与实践,于是分成三个小组对三个阶段开展探究学习。
请你加入他们的学习活动并积极发表意见:(1) 第一小组(1919—1949年):学习中决定搞一期“新民主主义革命图片展”,一位同学将《武昌首义》图片列入其中。
你认为适合吗?说明理由。
(3分)(2)第二小组(1949—1979年):在梳理重大事件后,认为在1956年、1978年有两件大事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历史性转折。
你认为是哪两件大事?(2分)(3)第三小组(1979—2009年):想给学习活动明确一个主题,你觉得在“民族独立”、“曲折发展”、“和平崛起”三个词语中,哪一个最贴切?(1分)(4)在深入学习后,大家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有了进一步认识。
请你简要加以概括。
(2分)参考答案:(1)不适合。
(1分)因为武昌起义爆发于1911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或旧民主主义革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取这种逐步过渡的方法,是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一项重要创造,由此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合作化道路
农业合作化运动
1953-1956年
基本原则和方针:先合作化,后机械化
方针: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
原则:自愿和互利
方法:典型示范,逐步推广,发展一批,巩固一批
1951年12月
中共中央
指出:农民在土改中所发展出来的生产积极性,集中表现在两种积极性上: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和劳动互助的积极性,党应该按照互助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
指导了互助合作运动
互助合作运动
1953年
对粮食、棉花、油料作物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基本取消自由市场,限制商业投机
广大农村迅速掀起土地改革运动的热潮(“土改”),解放区消灭了封建生产关系,广大农民分得土地,并在政治上翻了身。他们踊跃参加人民军队,成立运输队、担架队、担负后勤工作。
过渡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建国后,在新解放区开展土改)
1950年
政策: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与以往的不同: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和财产(解放战争时期)保存富农经济。
该制度的实行,促进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的结题,农业产值增加
时期
阶级
农民阶级
《天朝田亩制度》按人口平均土地。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但它空想的,无法实现。
辛亥革命前
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
-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土地国有政策。
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但也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的紧急指示信》/“十二条”
1960年11月
着手解决在人民公社化运动出出现的突出农业和农村问题,整顿人民公社,调整农村政策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农业十六条”
对于克服严重存在的平均主义、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发展农业生产,起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新时期
《关于加快农业若干问题的决议》
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典型例题:
1.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步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及结果如何?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中国土地法大纲》
和土地制度改革
(在解放区开展土改)
转为战略进攻以后
1947年7-9月
河北平山县
全国土地会议
明确提出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
一切地主的土地和公地,由乡村农会接受,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理解:开展土改、废除封建剥削,是一场社会大变革,它激发了农民支援解放战争的积极性,并使农民自觉的在党周围团结起来)
既有利于争取地主资产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一边,又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理解:要拉拢地主,所以只是削弱封建剥削,而不废除)
解放战争时期
《五四指示》/
《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解释》
解放战争爆发前夕
1946年5月4日
中共中央
坚持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使地主阶级剥削农民而占有的土地转移到农民手中
近现代史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时期
名称
时间,人物,地点或会议
内容
影响
土
地
革
命
时
期
第一个土地法
1928年12月,
毛泽东,井冈山
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
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但不符合农村实际
第二个土地法/兴国土地法
1929年4月
毛泽东,兴国
把第一个土地法的内容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和地主阶级的土地
变革或调整
主要原因
核心内容
结果
土地改革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农业合作化
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人民公社化
对中农:用一切方法吸引中农参加运动,决不可侵犯中农利益
对富农:一般不变动富农土地,对富农和地主有所区别
不可将农村中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做法,运用于城市中反对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斗争
将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耕者有其田政策,标志着解放区在农民土地问题上,开始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废除封建剥削过渡。在此之后,通过开展清算斗争等,解放前有2/3的地区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理解:此时抗日战争已经胜利结束,不需要再拉拢地主,而需要调动农民支援解放战争的积极性,所以开始下狠刀子)
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提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发展。
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
严重挫伤了生产者和积极性。
家族联产承包责任制
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979年9月
十一届四中全会
提出保障基层干部和农民因地因时制宜的自主权,发挥其主动性
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
主要形式: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政策:1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权,
2成立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
将农民家庭承包经营的积极性和集体经济的优越性结合起来,受到农民普遍欢迎;
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农民分得土地,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过渡时期
土地改革
政策: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与以往不同:保护富农经济。
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不受侵犯
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毛泽东,邓子恢
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阶级路线:坚定的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土地分配方法: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农民在经济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标准: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
要把社会改造和技术改造相结合,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发展农业
通过农业合作化运动,农民安居乐业,生产有所发展,生活有所改善,中国农村完成了从几千年来的分散个体劳动向集体经营的历史性转变
三大改造时期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
1955年7月31日
毛泽东
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
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农民在经济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抗战时期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一致抗日。
解放战争
土地改革:
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本经验做了比较全面的总结,阐明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本道路、基本方针、基本政策
对农业合作化和机械化、社会改革和技术改革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论述
是一篇指导农业合作化的重要文献
十年建设时期
《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1958年8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
提出应当建立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化运动
(理解:此纲领的目的在于最大程度的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它与当时中共从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部署相适应,也体现了中共代表广大农民利益的党性,所以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和参军的积极性)
抗日战争时期
减租减息政策
抗日战争时期
1938-1945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理解:为了拉拢地主阶级,就给予他们收租的权力,但是只能少收,此谓减租减息;同时为了不得罪农民阶级,保护他们的利益,就只要求他们少交租,但是少交不意味着不交,此谓交租交息)
三大改造时期(1953—1956年)
农业合作化
政策:积极发展稳步发展的方针,自愿互利的原则,由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
十年建设时期(实际时间1958—1978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
政策:小社并大社(片面追求一大二公)。
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改革开放时期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应遵循什么原则: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把握住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理解:以便更好地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归根到底,是为了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使得三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无偿获得了大量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农民获得了翻身解放。从而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发展了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三大改造时期
《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
发展供销合作
发展信用合作
既保证了人民对粮食、棉花、油料作物的需要,又为全面推进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
1953年12月
总结互助合作运动的经验,提出集中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
1.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