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性白内障
药物防治后发性白内障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 : 后发性 白内障; 药 物 防 治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4— 5 7 7 5 . 2 0 1 4 . 0 2 . 0 6 7
学 科 分 类 代 码 :3 2 0 . 4 1
中 图分 类 号 :R 7 7 6 . 1
柔红 霉素 、 阿霉 素等。
1 . 1 高三 尖杉 酯碱
高三尖杉酯碱 ( H o m o b a r r i n g t o n i e , HH R T ) 是 细胞 周期 非特
异性 药物 , 主要作用 于 S期 , 对G 一 S期及 G : 一M 期 的移 行也 有阻 断作 用 , 从 而抑制 细胞 的 D N A合成与蛋 白质合成 。HH R T
文 献 标 识 码 :B
后发性 白内障是 白内障囊外摘 除联 合后房 型人 工 晶体植
入术后最常见 的并 发症 。 目前认 为 , 术 中残 留的 晶体 上皮细胞
1 . 2 阿霉素 、 柔红霉素
阿霉素属于葸环类糖 甙抗 生素 , 是一 种强效 、 广谱 的细胞 周期非 特异性抗肿瘤 药物 , 这种 药物 主要 阻断 D N A 的复制及 转 录过程。阿霉素分 子 可插入 D N A分 子 的大沟 中与 D N A的
增殖 。同时它们 还可产生膜损伤 自由基 , 与细胞质膜 上 的非饱 和脂质 相互 作用 , 通 过损 伤 细胞 的质 膜 系统 而导 致膜 结 构改 变, 是一种非细胞周期特异性有丝 分裂抑制剂 。苏拉 明 的许 多 药理学 特征 都是以其作 为大分 子物质 的整体 结构 而发挥 作用
的, 其血浆半衰期 4 5~5 5 d , 在血循环 中可存 留 6个月之 久 , 它
液性后发性白内障的临床特点及激光治疗解析

色素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为其可能危险因素。 【关键词】液性后发性白内障;治疗;并发症
Clinical Zhang character and laser treatment of Hquefied after-cataract
Yah,Ma
and
Yi.Tianjin
VisuaJ
Eye
Hospital,Tianjin
次,d共2周。
图2A
图1A
图1B
图1
例1裂隙灯显微镜图片,A为YAG激光治疗前,B为YAG激光治
疗后,单黑色箭头示为IOL,A图中双白箭头示为IOL和后囊问均匀乳 白色液性浑浊,B图中消失不见,单白箭头示为前囊撕囊口纤维化。
—H引 ■啊引一
图2B
结
果
图2例3右眼裂隙灯显微镜图片,A为YAG激光治疗前,B为YAG 激光治疗后,双黑色箭头示IOL和后囊间均匀乳白色液性浑浊,B图
(primary
angle closure
液性后发性白内障在国内尚未见相关报道。兹 总结本人经治的几个病例,对其临床特点,发病危险 因素,治疗方法,术后并发症等进行探讨。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2011年1月至2015年3月天津市眼
萄膜炎病史,例6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及 激光治疗病史(表1)。
万方数据
・856‘
主垦塞旦!垦型苤查兰Q!鱼笙!旦箜丝鲞箜!塑垦!垫!旦塑堕Q壁堕!坐竺!!!垒!婴塾!Q!鱼!!!!丝!堕!:! (16_+2.62)mmHg(1
mmHg=0.133
液性后发性白内障(1iquefied after—cataract, LAC)是一种罕见的后发性白内障类型,是白内障摘 出术后一种远期并发症。表现为在人工晶状体和后 囊之间一种均质的乳白色液体的集聚。可引起短期 视力明显下降,个别病例可自行缓解,大部分需要干
后发性白内障科普讲座PPT课件

什么是后发性白内障
后发性白内障可能会导致视力模糊和眼 部不适
病因
病因
外伤:如眼睛受到打击或手术后 疾病:如糖尿病、风湿性疾病等
病因
长期用药:一些药物可能导致白内障的 发生
长时间暴露在紫外线下也可能引发后发 性白内障
治疗方法
控制基础疾病:对于跟疾病有关的后发 性白内障,需要控制基础疾病的进展
总结
总结
后发性白内障是一种在特定条 件下产生的白内障 矫治白内障主要采取手术治疗 ,并注意眼部保护和控制基础 疾病的发展
总结
如果您有白内障相关的症状,请及时就 医咨询专业医生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症状
症状
视力模糊:由于白内障造成透 明结构变浑浊,视力逐渐下降 敏感光线:光线强烈时,眼睛 可能感到不适或疼痛
症状
易疲劳:长时间用眼后易出现眼部疲劳 感
感光性增加:对光线的适应能力降低, 夜间视力下降
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
白内障手术:通过取出受影响的晶 状体并植入人工晶体来修复视力 注意眼部保护:避免紫外线照射, 佩戴太阳镜或帽子等
后发性白内障 科普讲座PPT
课件
目录 引言 什么是后发性白内障 病因 症状 源自疗方法 总结引言引言
欢迎参加本次后发性白内障科普讲 座 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眼部疾病,后发 性白内障是指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产 生的白内障
引言
本课程将介绍后发性白内障的病因、症 状和治疗方法
什么是后发性 白内障
什么是后发性白内障
后发性白内障的形成与防治

2 1 晶状 体 细 胞 来 源 晶体 泡 形 成 于 胚 4 5mm . . 时, 由视 泡表 面的外胚 叶细 胞分 化 形成 晶体板 , 晶体 板 内陷形 成 晶体 泡 。晶体 泡 一 旦 脱 离 表 面 外 胚 叶, 立 即开始 分 化 , 晶体泡 前 壁 细胞 来 自晶体 板 的周 围 部分 , 身保 持 其上 皮 特 性 , 成 前 囊 下 上 皮 细 胞 , 终 形 为一 层立 方 上 皮 ; 晶体 泡 后 壁 细胞 源 于 晶体 板 的 中 央部 分 , 化 为 晶 体 原 始 纤 维 , 成 晶状 体 的 胚 胎 分 构 核; 晶体 泡前后 壁交界 处 的细胞 为 晶体 赤 道 部细 胞 , 终生 不 断 生 长 , 于 细胞 细 长 , 由 习惯 上 又 称 晶 体 纤 维l 。晶体 囊 为 晶 体 上 皮 产 物 。 是 一 层 薄 的 基 底 _ 2 ] 膜, 具有 弹性 , 绕 整 个 晶状 体 , 近赤 道 部 的前 囊 包 靠 和后囊有 悬韧 带附着 。 2 2 发 生机 制 正 常 人 晶状 体 上 皮 细胞 ( E 仅 . L C) 限于前囊 下 、 道 部 及赤 道 弓部 , 赤 为单 层 立 方 上 皮 , 分为三 个不 同的生 物活性 区域 : 中央 区 、 赤道 前 区 和 赤道 区 。有丝 分裂 在儿童 及青 少年 的 晶体 分 布 于整 个前囊 。而在 成 人 , 多 数 有 丝 分裂 发 生 于赤 道 前 大 区 。晶体 上皮 细胞 是 晶体 中保 持增 殖 与 分化 能 力 的 成份_ 。 白内障囊外 摘 除术 相 当于 一 个创 伤 。一 3 方面 , 去皮 质 的压 力 , 失 晶体 上 皮 细 胞 失 去 单 层 性 , 并加速 向成 纤 维 细 胞 转 化 。另 一 方 面 , ] 房水 中 的
后发性白内障应该做哪些检查?

后发性白内障应该做哪些检查?*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后发性白内障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后发性白内障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后发性白内障如何诊断鉴别,后发性白内障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后发性白内障常见检查:常见检查:瞳孔检查、常规小瞳孔检查、视网膜检影法、视觉诱发电位、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仪、瞳孔外观、前房深度测量、前房轴深检查法、视力筛查仪、Farnsworth15色标试验、晶状体检查*一、检查:1.病理学检查:继发于截囊术、线状摘除术或囊外摘除术后的白内障、残余的晶状体纤维积水肿胀,形成大而圆的膀胱样细胞,并可在其间出现液体、马氏小球和透明样团块,也可出现胆固醇或钙质等物沉积现象。
赤道部上皮细胞常常显著增殖,出现核分裂现象,可认为系再生的表现,囊上皮增殖,甚至可以围绕囊破裂的前面生长,增殖的上皮细胞中形成大空泡,称为晶状体上皮Elschnig珠。
有时也可见囊样上皮形成。
当有血液进入囊内时,可出现梭形细胞和纤维增殖,呈纤维组织形状。
当虹膜色素颗粒从色素上皮分解出来时,晶状体囊外可覆以色素。
有时尚可见增殖的色素上皮细胞混杂在晶状体细胞和晶状体物质内。
当有炎症改变时,多形核白细胞可进入后发性白内障内,如睫状膜形成后也常与后发性白内障相连,并可进入其内。
对手术效果存在疑虑或特殊要求,怀疑合并其他眼病的患者,要进行相关的眼部特殊检查。
2.角膜内皮细胞检查:观察细胞密度(cell density,CD)和六边型细胞(Hexagocyte)的比例。
角膜内皮低于1000/mm2时,应慎重考虑白内障手术方式,以避免出现术后角膜失代偿而影响手术效果及术后恢复。
3.视网膜视力检查:把特定的图像或视标投射到视网膜上,无论屈光间质是否混浊,直接检查视网膜的视力,以了解患者手术后可能达到的最佳视力,是术前评价黄斑功能的一种重要检查方法。
4.视野检查:对于晶状体混浊较轻,而具有一定视力的患者,进行视野检查可发现合并白内障的其他疾病。
白内障手术治疗后的并发症

白内障手术治疗后的并发症*导读:眼科专家说手术是治疗白内障的首先方法,但是手术治疗有一定的风险性,而且术后还容易导致并发症的发生,为了避……眼科专家说手术是治疗白内障的首先方法,但是手术治疗有一定的风险性,而且术后还容易导致并发症的发生,为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在术前和术后一定要做好患者的护理工作,这样可以把危害降到最低,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白内障,下面就请专家为您介绍白内障术后的并发症。
*1、眼内压升高白内障切除手术之后患者通常会出现短时间的眼压升高的现象,24小时可下降至正常。
若眼压持续升高,则形成青光眼。
*2、视网膜光毒性损伤白内障切除手术过程中的显微镜强光的长时间照射会造成患者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损伤。
患者术后出现视力下降、中心暗点或旁中心暗点。
*3、慢性葡萄膜炎慢性葡萄膜炎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由毒性比较弱的细菌如丙酸痤疮杆菌、表皮葡萄球菌等感染或者术前就存在的慢性葡萄膜炎有关。
*4、眼内炎眼内炎是白内障患者手术之后最为严重的一种并发症。
通常临床主要表现为包括眼痛、视力下降、球结膜水肿、睫状充血、前房积脓和玻璃体混浊等。
*5、出血(1)术后前房出血大多发生于术后7天内,且大多来源于切口或者虹膜血管出血;(2)玻璃体出血是由糖尿病、视网膜裂孔或者继发于低眼压引发的;(3)迟发性脉络膜出血比较少见。
*6、角膜散光白内障切除手术会造成切口,而角巩膜缘的切口不可避免地会使角膜的表面完整性受到破坏,引起散光。
*7、后囊膜混浊白内障切除手术后的数月就会发生后囊膜混浊,即后发性白内障。
*8、黄斑囊样水肿黄斑囊样水肿可能会同时伴有前列腺素释放的炎症、玻璃体黄斑牵引、暂时性或者长期的术后低眼压等引起的。
以上介绍的是手术治疗白内障会诱发哪些并发症?眼科专家说为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除了要做好术后的护理工作以外,另外还要配合一些中药的调理,这样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给患者减轻痛苦。
眼外伤鉴别诊断

晶体脱位1、先天性白内障:自出生后发现黑晶发白,视物不见,本患者有明确外伤病史可排除。
2、老年性白内障:呈年龄相关性,多双眼对称,呈皮质或核心混浊,本患者可排除该诊断。
3、晶体脱位:患者有明确人工晶体植入史,结合眼彩超本患者可排除该诊断。
1、人工晶体全脱位:可见人工晶体引起虹膜震颤及瞳孔嵌顿等情况,患者无上述情况,可见人工晶体鼻下移位,可鉴别。
2、晶状体半脱位:常有全身疾病及外伤病史,患者有外伤史,但有明确IOL植入手术史,可鉴别。
3、晶状体全脱位:常有全身疾病及外伤病史,并有虹膜震颤及瞳孔嵌顿等情况,患者有明确IOL手术史,可鉴别。
1.人工晶状体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史明确,裂隙灯下可见人工晶状体在位;2.晶状体全脱位:晶体悬韧带完全断裂,晶体可脱位于前房、玻璃体或嵌顿在瞳孔区,脱位于玻璃体眼部超声可鉴别,于裂隙灯检查可鉴别;3.先天性无晶体眼:较少及,自幼起病,多伴有眼球震颤;1、外伤性视网膜脱离:有外伤史,眼部受外伤后出现视力下降,眼底检查及B超检查可发现视网膜脱离。
此患者无外伤史,故排除。
2、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因视网膜裂孔导致视网膜脱落,该患者眼底检查未见明显裂孔,但应在术中进一步排除诊断。
3、高血压行视网膜病变:一般引起的眼底改变有动脉变细,眼底出血及渗出,该患者眼底改变可见动脉变细,但可见新生血管、视网膜脱离等改变。
1、眼内炎、葡萄膜炎:亦可表现为严重的玻璃体混浊,但多有明显的前节炎性反应,伴有眼痛、眼红等不适主诉。
该患者暂不考虑诊断。
2、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亦可表现为反复玻璃体出血,该患者患有高血压多年,应考虑该诊断,可于术中观察眼底改变,以进一步明确。
3、玻璃体星状变性:多为先天性发病,玻璃体腔可见大量白点状混浊物漂浮,一般不明显影响视力,该患者不考虑诊断。
眼内异物1、角膜异物:异物见于角膜上,可与本病鉴别。
2、眶内异物:异物见于眶内上,可与本病鉴别。
3、晶体内异物:异物见于晶体内,可与本病鉴别。
先天性白内障的分类表现有哪些

先天性白内障的分类表现有哪些先天性白内障可为单眼或双眼。
多数为静止性。
少数出生后继续发展,也有直至儿童期才影响视力。
一般根据晶状体混浊部位、形态和程度分类。
先天性白内障比较常见的分类症状表现有:1、前极白内障(anterior polar cataract)因胚胎期晶状体泡未从表面外胚叶完全脱落所致。
为晶状体前囊膜中央局限性混浊,多为圆形。
大小不等。
可伸入晶状体皮质内,或表面突出于前房内,因此又称锥形白内障,为前囊下上皮增生所致。
多为双侧,静止不发展。
由于混浊范围不大,其下皮质透明,对视力影响不大。
2、后极白内障(posterior polar cataract)因胚胎期玻璃体血管未完全消退所致。
其混浊区位于晶体后囊的正中,为胚胎期玻璃体血管未完全消退结果,双眼晶体混浊对称,一般不发展为静止性,但此种白内障的混浊区接近眼球光学结,故影响视力。
3、冠状自内障(coronary cataract)常为积侧对称,一般有遗传性,发病年龄在20岁左右,其特点是晶体的周边部皮质不同层次内出现大小不等的颗粒状混浊,呈短棒状、水滴状,其圆端指向中央,由于呈放线状排列形如花冠而得名,此种白内障为晶体周边部混浊,中央透明,不影响视力,只有到高龄时期才有可能逐渐向中央发展。
4、点状白内障(punetate cataracl)晶状体皮质有白色、蓝色或淡色细小点状混浊。
发生在出生后或青少年期。
为双眼性、静止性,一般不影响视力。
5、绕核性白内障(perinLmlear cataract)是儿童期最常见的白内障。
因晶状体在胚胎某一时期的代谢障碍所致,可能与胎儿甲状旁腺功能低下、低血钙及母体营养不足有关。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混浊位于透明晶状体核周围的层间,因此又称板层白内障。
有时在此层混浊之外,又有一层或数层混浊,各层之间仍有透明皮质间隔。
6、核性白内障(nuclear cataract)较常见的先天性白内障。
通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为隐性遗传,也有散发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7414 Nishi O et al .J Ca tara ct Refr act Surg ,1995;21:46115 P ower WJ et al .J Ca taract Refr act Sur g ,1994;20:28716 David T et al.J Cell Physiol,1992;153:48317 Behar -Cohen FF et al .I nvest Opht halmol Vis Sci ,1995;36:242518 Behar -Cohen FF et al .I nvest Opht halmol Vis Sci ,1995;36:2434-150-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 1998年 第22卷,第3期:150~153后发性白内障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陈 雪 综述 王 薇 审校 摘 要:后发性白内障(简称后发障)是现代白内障囊外摘出手术后影响视力最常见的并发症,手术后残留的晶体上皮细胞增殖、生成新的晶体物质或/和纤维化生引起后囊皱缩而混浊。
有学者观察了手术后晶体纤维再生的组织学过程,及生化因素对晶体上皮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已经发现多种生长因子可影响晶体上皮细胞的有丝分裂活性。
进一步研究术后早期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反应机制,对预防后发障的形成有特殊意义。
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后的后发性白内障(简称后发障)是影响术后视力恢复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病机制迄今尚未被完全阐明。
术后残留的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可能是形成后发障的主要原因,对晶体上皮细胞的形态及其病理生理功能的深入了解,如对术后晶体上皮细胞增殖反应的病理观察、生长因子和基质糖蛋白等环境因素对晶体上皮细胞的影响及其在后发障形成中的作用,有助于临床寻找预防和治疗后发障的有效方法。
一、后发障发生的相关因素临床研究中因手术方式、术者手法及术中用药的不同,后发障发生率不等,术后发生后发障的时间长短亦不同,从3个月到4年不等,平均为术后26个月。
Moisseiev 等[1]认为,后发障的发生有两个高峰,分别为术后1年和3年。
术后5年内出现后发障的机率为18.4%~50%。
一般年龄越大发生率越低,术后需再行后囊切开的时间间隔也越长。
年轻患者大部分需行后囊切开。
在无晶体眼,后发障的发生率高于人工晶体眼。
理想的人工晶体是充满囊袋、保持其生理位置、使悬韧带具有一定张力。
平凸或双凸式晶体后发障发生率较低。
有些人工晶体的后囊表面附有圆形突起的嵴,作为防止上皮细胞向后囊移动的屏障。
这种嵴能使后囊与人工晶体后表面难以直接接触,更利于Nd:YAG 激光后囊切开而不伤及人工晶体,但对延缓后发障所起的作用尚不肯定。
现代白内障囊外摘出手术中已广泛应用粘弹剂,使晶体囊袋恢复原来状态,有利于人工晶体植入,减小手术损伤;并采用撕囊技术以使前囊膜边缘光滑,相对减少受损上皮细胞的数量(表面积),从而减少对上皮细胞增殖反应的刺激,同时能减少开罐术式造成的放射状撕裂,有助于人工晶体在囊袋内固定。
人工晶体袢的屈折度及眼内位置是保证血-房水屏障完整性的重要因素,囊袋内固定的后房型人工晶体能减少对血-房水屏障的损伤,从而降低对细胞反应的刺激和后发障的形成[2]。
术时应用含肝素的灌注液或植入经肝素处理的人工晶体可减轻急性炎症反应,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和晶体上皮细胞增殖,减少晶体表面炎性细胞、色素颗粒和纤维的沉积从而延缓后发障的形成[3]。
有些研究着眼于抗代谢药物的应用,如5-Fu、柔红霉素、甲氨蝶呤等,但其临床应用效果尚不肯定。
二、晶体的病理生理学特征在正常晶体,上皮细胞限于前囊下、赤道部及赤道弓部,由一单层立方形细胞组成,分为三个不同的生物活性区域:中央区、赤道前区和赤道区。
有丝分裂在年轻人的晶体分布于整个前囊,而在成人,大多数的有丝分裂发生在赤道前区。
在电镜下,从中央区到赤道区,上皮细胞逐渐变长,细胞间边界形成锯齿状,具有球凹连接的特点。
在白内障晶体,上皮细胞形态不规则,其变化在不同类型白内障有区别。
正常晶体上皮细胞直径从中央区(14.8L m)到赤道区(13L m)体积渐小,核性白内障晶体上皮细胞变化类似,而在后囊下型白内障则相反,上皮细胞直径由中央区(15.8L m)到赤道区(16.7L m)逐渐变大[4]。
电镜观察白内障晶体,可见上皮细胞及纤维发生退行性变:上皮细胞浆内有大量空泡,线粒体肿胀,细胞核因染色质的改变而不再紧密,呈气球样突起,细胞因变性及胞浆内容物的丢失而塌陷,最终仅余肿胀的细胞壁骨架。
而晶体纤维的退行性变在形态学上表现为晶体纤维物质的乳化,晶体细胞间隙扩大,并有高密度的颗粒状物挤入细胞间隙,指状突变短,圆凹消失,球凹联结解体,最终纤维断裂呈蜂窝状结构,晶体细胞胞浆气球样突出,胞膜退变,晶体皮质变性崩解[5]。
当晶体受到外伤或手术创伤引起前囊膜破裂,囊膜通常发生皱褶、卷缩,逸出的晶体皮质被吸收后,如果晶体周边部有较多的皮质残留,前后囊膜粘连,在虹膜后面形成环状混浊,称其为Soemmer ing氏环。
同时可出现晶体上皮细胞肿胀增大,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球体,其胞浆空而透亮,裂隙灯下可见这些细胞成堆成簇构成珍珠样小体称“Hirschberg-Elschnig pearls”。
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后,混浊的后囊膜一般形成纤维膜以及Elschnig珍珠样小体。
三、晶体上皮细胞与后发障晶体上皮细胞是晶体中保持增殖与分化能力的成分。
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客观上相当于创伤,术后上皮细胞增殖属于创伤修复,经历一从损伤变性到修复再生的过程。
这一修复过程以上皮细胞增殖并合成新的囊膜封闭创口和分化生成新的晶体纤维为特征。
可能增殖的细胞是:(1)立方形前部上皮细胞;(2)赤道弓部具有丝分裂活性的上皮细胞。
当残留细胞增殖并迁移到后囊上,后发障可以两种形态之一或同时出现:(1)纤维膜,(2)混浊肿胀的上皮细胞形成珍珠样小体。
有学者从形态学研究了小鼠晶体生发区和赤道部上皮细胞在修复过程中的不同变化:生发区受损后,创口为增殖上皮所覆盖,并随着时间向后迁移,自赤道部的向后迁移是缓慢的;而当赤道部受损,伤口为大量增殖上皮覆盖,并有晶体细胞弓的变形及后部上皮迁移[6]。
Wick-strom等[7]以Br dU法观察在晶体摘出术后,兔的晶体上皮细胞进入S期的活跃时间,发现术后1天大多数晶体上皮细胞即已进入S期,证实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在术后早期出现,其有丝分裂活性的增强首先出现于赤道区域。
Gwon等[8]的一系列研究亦显示术后第一天赤道部上皮开始增殖,并沿前囊及后囊生长。
第六天前后囊出现单层上皮细胞,增殖的细胞拉长,细胞核前移。
术后两个月,囊袋内的晶体上皮细胞再生充满整个晶体囊腔,仅留下截囊的区域。
晶体纤维细胞的分化主要发生在赤道部,其过程与正常晶体纤维细胞分化相同,包括有丝分裂活性的丧失、明显的细胞变长、合成晶体特异性蛋白及细胞核的丧失。
整个晶体再生的过程明显类似于胚胎发育过程。
上述学者还观察到沿前囊所截之边缘处的细胞多层增殖,并呈现成纤维细胞样的改变,细胞间出现胶原纤维物质。
在电镜下可见该处增殖的细胞呈多形性或梭形,细胞器和原纤维物质很丰富,但细胞以桥粒连接并覆以基底膜,显示了上皮细胞的特征,表明是由上皮细胞转化而来[9]。
这些细胞位于致密的胶原基质中,经免疫电镜研究显示其纤维类型有Ⅰ型、Ⅲ型和Ⅳ型胶原,并含有硫酸乙酰肝素等蛋白多糖类物—151—质[10]。
Ⅳ型胶原和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是晶体囊膜的主要成分,残留的晶体上皮细胞增殖并分泌囊膜物质。
前囊截缘的上皮细胞增殖时失去单层性并向成纤维细胞转化,这些细胞向后囊表面中央部位迁移,并因细胞内有大量胶原原纤维而具有收缩性,电镜下可见其胞浆内的纤维束与囊膜的皱缩方向一致。
囊膜的皱缩和纤维化阻碍光线通过,呈现混浊。
人工晶体的存在并不能阻止晶体上皮细胞向后迁移及纤维化生,但因保持囊袋一定的张力,确实减轻纤维化所致囊膜皱缩并限制了损伤晶体重建的空间[11]。
晶体上皮细胞的迁移和附着与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大分子如层粘连蛋白、胶原、纤维连接蛋白有关,其中纤维连接蛋白对迁移作用较大,而Ⅳ型胶原主要与细胞的粘着有关[12]。
透明质酸在损伤早期由成纤维细胞产生并起粘附分子作用将细胞和胶原骨架连接,后囊上增殖细胞旁可以查见透明质酸的反应性生成[13]。
胶原、纤维连接蛋白及透明质酸等细胞外基质作为细胞框架成分,成为晶体上皮细胞移行和收缩的基础。
有学者将人晶体囊袋进行体外培养来观察后发障的形成,发现培养2~3天即可见细胞在后囊上生长,5.9(<40岁)或7.3(>60岁)天后囊就全部为一层上皮覆盖,并观察到明显的囊袋皱缩。
随着时间推移,囊袋张力增加,皱缩造成光线散射,并可见弹力纤维束或沿行或垂直于这些褶皱出现,后囊上的细胞也变为多层[14]。
该研究还发现细胞生长速度与供者年龄有关,年轻者细胞生长较快。
四、参与后发障形成的其它因素手术创伤及人工晶体植入可破坏血-房水屏障,在术中术后释放出多种物质随着房水循环,这些可以自由飘动的物质可能为炎性细胞、炎性介质、色素细胞、蛋白质、红细胞等。
巨噬细胞、纤维细胞以及来自虹膜或睫状体的色素上皮细胞可沉积于人工晶体或周围组织表面,参与形成后发障。
实验观察中,色素上皮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及其活性因子可促进晶体上皮细胞增殖,抑制前列腺素生物合成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则有抑制晶体上皮细胞增殖及纤维化生的作用[15]。
Nishi等[16]的观察提示人工晶体材料可能刺激晶体上皮细胞纤维化生并产生胶原纤维,而上皮细胞的增殖和纤维化可在术后1~2周引起血-房水屏障的再次破坏。
他认为在此过程中,由晶体上皮细胞所合成的各种因子如T GF-B可能起介导作用。
Reddan等[17]发现加入外伤眼房水的培养兔晶体上皮细胞在通常非有丝分裂区域显示出有丝分裂性,并且穿刺放液15分钟收集的房水,其活性(尤DNA合成与有丝分裂)高于血清,提示房水中一些因子作用于上皮细胞,引发修复机制,表现为上皮细胞迁移、增殖和向成纤维细胞转化。
他的进一步研究显示多种生长因子可影响晶体上皮细胞的有丝分裂活性并促进其分化,如EGF、IGF、FGF等对培养人晶体上皮细胞有促进增殖和分化的作用。
Richardson 等[18]在一系列研究中比较了不同年龄小鼠晶体上皮细胞在bFGF培养下发生的纤维分化反应,即细胞变长、A-晶体蛋白的积累及B-、C-晶体蛋白的出现,结果发现当小鼠年龄增加,中央部位晶体上皮细胞逐渐丧失对bFGF的反应性纤维分化能力,但成年大鼠周边部细胞仍保留对bFGF反应,积累B-晶体蛋白,从而认为bFGF始终在晶体赤道部起诱导上皮细胞分化为晶体纤维的作用。
晶体上皮细胞对这些生长因子的增殖和分化反应,提示晶体上皮细胞可能为多种激素作用的靶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