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拉深工艺及模具设计资料教程

合集下载

第四章 拉深工艺及模具设计

第四章 拉深工艺及模具设计

第五章 拉伸工艺及模具设计
拉 深 过 程 的 应 力 与 应 变 状 态
下标1、2、3分 别代表坯料径向、 厚度方向、切向 的应力和应变
第五章 拉伸工艺及模具设计
第一节 圆筒形件拉深的变形过程 三、拉深时凸缘区的应力分布与起皱 1、凸缘变形区的应力分布
拉深件的壁厚和硬度的变化
第五章 拉伸工艺及模具设计
第一节 圆筒形件拉深的变形过程 三、拉深时凸缘区的应力分布与起皱 1、凸缘变形区的应力分布
圆筒形件拉深时凸缘变形区的 应力分布
第五章 拉伸工艺及模具设计
第一节 圆筒形件拉深的变形过程
三、拉深时凸缘区的应力分布与 起皱 2、整个拉深过程中 和 的变 化规律
拉深过程凸缘区应力变化
1max
第五章 拉伸工艺及模具设计
第二节 圆筒形件拉深工艺计算及其模具设计
四、凸、凹模工作部分的结构和尺寸 4. 凸、凹模工作部分尺寸及公差
第五章 拉伸工艺及模具设计
第二节 圆筒形件拉深工艺计算及其模具设计
五、压料力的确定与压边装置 1.压料力的计算
第五章 拉伸工艺及模具设计
第二节 圆筒形件拉深工艺计算及其模具设计
五、压料力的确定与压边装置 2.压料装置 (1)弹性压料装置 (2)刚性压料装置
第五章 拉伸工艺及模具设计
第二节 圆筒形件拉深工艺计算及其模具设计
四、凸、凹模工作部分的结构和尺寸 2. 拉深模间隙 1)无压料圈的拉深模
2)有压料圈的拉深模,其间隙可按表5-11确定
第五章 拉伸工艺及模具设计
第二节 圆筒形件拉深工艺计算及其模具设计
四、凸、凹模工作部分的结构和尺寸 2. 拉深模间隙 3)盒形件拉深模的间隙
四、凸、凹模工作部分的结构和尺寸 1.凸、凹模的圆角半径

第4章拉深工艺与拉深模.pptx

第4章拉深工艺与拉深模.pptx

3 —凹模
2.起皱
危害:
1.毛坯凸缘起皱严重时不 能通过凸模和凹模间 隙而被拉断。
2.轻微起皱的毛坯凸缘虽 可通过间隙,但会在筒 壁上留下皱痕,影响零 件的表面质量。
影响因素:
1.σ3
2. t/(Rt-r0)
四.拉深时筒壁传力区的受力情况与拉断
图5-9 拉深时压边力引起的摩擦阻力
四.拉深时筒壁传力区的受力情况与拉断
第四章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本章目录
第一节 拉深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旋转体拉深件毛坯尺寸的确定 第三节 圆筒形件的拉深系数 第四节 圆筒形件的拉深次数及工序尺寸确定
第五节 圆筒形件拉深的压边力与拉深力
第九节 拉深件的工艺性 第十节 拉深模
第一节 拉深的基本原理
一.拉深变形过程、特点及拉深分类 拉深(俗称拉延):是利用模具将平板毛坯制成开口空心零件的一种冲压工艺。
凸缘区起皱:由于切向压应力引起板料失去稳定而产生弯曲; 传力区拉裂:由于拉应力超过抗拉强度引起板料断裂。
第四章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三、拉深件的起皱与拉裂(续)
1.凸缘变形区的起皱
主要决定于:
一方面是切向压应力σ3的大小,越大越容易失稳起皱; 另一方面是凸缘区板料本身的抵抗失稳的能力。 凸缘宽度越大,厚度越薄,材料弹性模量和硬化模量越 小,抵抗失稳能力越小。
拉深时扇形单元的受力与变形情况
二.拉深过程中毛坯的应力和应变状态
图5-4 拉深时毛坯的变形特点 a)平板毛坯的一部分 b)毛坯在拉深过程中的变形 c)拉深成圆筒形件
图5-5 拉深时毛坯内各部分的内应力
第五章 拉深
第一节 拉深的基本原理
拉深件的起皱与拉裂
拉深过程中的质量问题: 主要是凸缘变形区的起皱和筒壁传力区的拉裂。

第4章拉深模具设计过程

第4章拉深模具设计过程

项目四、拉深模具设计过程任务1:根据设计任务,选择图4.1零件,设计拉深模具。

1.分析拉深件工艺性并拟定拉深工艺方案零件为一无凸缘圆筒形件,材料为08F,拉深性能较好,尺寸为未注公差,可作IT14级精度,壁厚1mm,高度尺寸不大,整体拉深工艺性较好,采用普通的拉深工艺应该能满足要求。

图4.1圆盖,20万件/年2.确定冲压模具类型采用正装拉深模。

3.拉深工艺计算(1)确定修边余量Δh;零件的相对高度h/d=59/48=1.21,经查得修边余量Δh=2.5(查表4-3)所以,修正后拉深件的总高应为48+2.5=50.5mm。

(2)计算毛坯直径D;确定坯料尺寸由无凸缘筒形拉深件坯料尺寸计算公式(4-5)D=(3)计算板料相对厚度(t/D)×100,并判断是否采用压边圈t/D×100=1/121.31×100=0.82<1.5,查表4-8,要压边圈(4)拉深系数计算,确定拉深次数,求出工序件尺寸d/D=59/121.31=0.49<[m1]=0.55,不能一次过拉深成形,需要多次拉深。

根据t/D=0.82,查表4-4得各次拉深的极限拉深系数为[m]=0.55,[m2]=0.78,1[m3]=0.80。

d1=[m1]D=0.55×121.31=66.72mm (4-10)d1=[m2]D=0.78×67.55=52.04mm因d2=52.04mm<59mm,所以需采用2次拉深成形。

计算各次拉深工序件尺寸,为了使第2次拉深的直径与零件要求一致,需对极限拉深系数进行调整。

调整后取各次拉深的实际拉深系数为m1=0.57,m2=0.84重新计算各次工序件直径为:d1=m1D=0.57×121.31=69mm (4-10)d2=m2d1=0.85×70=59mm根据公式(4-27和4-28),给出工序件圆角r 1=7,r 2=6.5,计算出各工序件的高度尺寸:()211111110.250.430.3239.2r D h d d r mm d d ⎛⎫=-++= ⎪⎝⎭(4-12) ()222222220.250.430.3250.5r D h d d r mm d d ⎛⎫=-++= ⎪⎝⎭画出工序草图,如图1工序件草图。

塑性成形工艺第四章拉深工艺与模具设计

塑性成形工艺第四章拉深工艺与模具设计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拉深工艺分类
根据拉深件形状和变形特点,拉 深工艺可分为圆筒形件拉深、盒 形件拉深、复杂形状件拉深等。
拉深工艺特点及应用
拉深工艺特点
拉深工艺具有生产效率高、材料利用 率高、产品尺寸精度高等优点。但同 时也存在拉裂、起皱等缺陷,需要合 理设计模具结构和控制工艺参数。
拉深工艺应用
拉深工艺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 、家电、仪器仪表等领域,用于生产 各种形状和尺寸的拉深件,如汽车覆 盖件、飞机蒙皮、家电外壳等。
尺寸要求。通过合理的模具设计和工艺参数设置,可以实现高质量的覆
盖件生产。
02
模具设计
针对汽车覆盖件的形状和尺寸要求,设计合理的拉深模具结构,包括凸
模、凹模、压边圈等关键部件。同时,需要考虑材料的流动性和成形性
能,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03
实例分析
以某型号汽车引擎盖为例,详细介绍其拉深工艺及模具设计过程。通过
模具设计流程与规范
设计流程
拉深模具设计流程包括确定拉深工艺方案、设计模具结构、绘制模具图纸、制定加工工艺和装配调试等步骤。
设计规范
在设计过程中,需遵循一定的设计规范,如保证模具结构合理性、提高模具使用寿命和降低制造成本等。同时, 还需注意标准化、通用化和系列化等原则,以便于模具的制造、使用和维修。
定位、导向和卸料装置设计策略
定位装置设计
为确保拉深件的精度和稳定性,模具中需设置定位装置。设计时需考虑定位方式、定位元 件的形状及尺寸等因素,以确保坯料在模具中的准确定位。
导向装置设计
导向装置用于保证凸模与凹模在拉深过程中的相对位置精度。设计时需选择合适的导向方 式(如导柱导套导向、滚动导向等),并考虑导向元件的耐磨性和精度保持性。

第四章 拉深工艺与模具设计

第四章 拉深工艺与模具设计

t D

Ky (1
m1 )
以后各次拉深中制件不起皱的条件是: 实践证明:
t di1

K
y
(
1 m1
1)
直壁圆筒形件的首次拉深中起皱最易发生的时刻:拉深的初期
(二)拉裂 当筒壁拉应力超过筒壁材料的抗拉强度时,拉深件就会在底部圆角与 筒壁相切处——“危险断面”产生破裂。
为防止拉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根据板材成形性能,采用适当的拉深比和压边力; (2)增加凸模表面粗糙度;改善凸缘部分的润滑条件; (3)合理设计模具工作部分形状;选用拉深性能好的材料等。
第四章 拉深工艺与模具设计
拉深变形过程分析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 工艺计算
非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 成形方法
盒形件的拉深
拉深工艺设计 拉深模具的类型与结构
其他拉深方法 拉深模工作部分的设计
返回
拉伸:
拉深是利用拉深模具将冲裁好的平板毛坯压制成各种开口的空心工 件,或将已制成的开口空心件加工成其它形状空心件的一种冲压加 工方法。拉深也叫拉延。
(二)筒壁传力区的受力分析
1.压边力Q引起的摩擦力:
m

2Q dt
2.材料流过凹模圆角半径产生弯曲变形的阻力
w

1 4

b
rd
t t
/
2
3.材料流过凹模圆角后又被拉直成筒壁的反向弯曲w 力 仍按上式进行计
算,拉深初期凸模圆角处的弯曲应力也按上式计算
w
w

1 4

b
rd
t t
2)筒底圆角半径rn
筒底圆角半径rn即是本道拉深凸模的圆角半径rp,确定方法如下:
r r 一般情况下,除末道拉深工序外,可取 pi = di。 对于末道拉深工序:

拉深工艺及拉深模具的设计

拉深工艺及拉深模具的设计

第4章 拉深工艺及拉深模具的设计
图 4.2.2 拉深工序示意图
《冲冲 压压工工艺艺与与模模具具设设计计助》学课件
第4章 拉深工艺及拉深模具的设计
拉深系数旳倒数称为拉深程度或拉深比,其值为:
kn
1 mn
d n 1 dn
拉深系数表达了拉深前后毛坯直径旳变化量,反应了
毛坯外边沿在拉深时切向压缩变形旳大小,所以可用它作为
1.平面凸缘部分
主要变形区
2.凹模圆角区
过渡区
3.筒壁部分
传力区
4.凸模圆角部分
过渡区
5.圆筒底部分
小变形区
《冲冲 压压工工艺艺与与模模具具设设计计助》学课件
第4章 拉深工艺及拉深模具的设计
图 4.1.5 拉深中毛坯旳应力应变情况
《冲冲 压压工工艺艺与与模模具具设设计计助》学课件
第4章 拉深工艺及拉深模具的设计 《冲冲 压压工工艺艺与与模模具具设设计计助》学课件
第4章 拉深工艺及拉深模具的设计
在拉深后我们发觉如图:工件底部旳网格变化很小, 而侧壁上旳网格变化很大,此前旳等距同心圆,变成了与 工件底部平行旳不等距旳水平线,而且愈是接近工件口部, 水平线之间旳距离愈大,同步此前夹角相等旳半径线在拉
深后在侧壁上变成了间距相等旳垂线,如图所示,此前旳 扇形毛坯网格变成了拉深后旳矩形网格。
3
1.1
m
1
ln
Rt R
在变形区旳内边沿(即 R r 处)径向拉应力最大,其值
为:
1max
1.1 m
ln
Rt r
在变形区外边沿处压应力最大,其值为:
3 max 1.1 m
《冲冲 压压工工艺艺与与模模具具设设计计助》学课件

第4章 拉深工艺及拉深模具的设计

第4章 拉深工艺及拉深模具的设计

第四章拉深工艺及拉深模具的设计4.1.1 板料拉深变形过程及其特点拉深是利用拉深模具将冲裁好的平板毛坯压制成各种开口的空心件, 或将已制成的开口空心件加工成其它形状空心件的一种加工方法。

拉深也称为拉延。

图 4.0.1 所示即为平板毛坯拉深成开口空心件的拉深示意图。

其变形过程是: 随着凸模的下行, 留在凹模端面上的毛坯外径不断缩小, 圆形毛坯逐渐被拉进凸模与凹模间的间隙中形成直壁 , 而处于凸模底面下的材料则成为拉深件的底, 当板料全部拉入凸、凹模间的间隙时,拉深过程结束, 平板毛坯就变成具有一定的直径和高度的开口空心件。

与冲裁工序相比, 拉深凸模和凹模的工作部分不应有锋利的刃口, 而应具有一定的圆角, 凸模与凹模之间的单边间隙稍大于料厚。

用拉深工艺可以成形圆筒形、阶梯形、球形、锥形、抛物线形等旋转体零件, 也可成形盒形等非旋转体零件, 若将拉深与其他成形工艺(如胀形、翻边等)复合 , 则可加工出形状非常复杂的零件, 如汽车车门等, 如图4.0.2 所示。

因此拉深的应用非常广泛, 是冷冲压的基本成形工序之一。

1—凸模; 2—压边圈; 3—凹模;a) 旋转体零件;b) 对称盒形件;c)不对称复杂零件4—坯料; 5—拉深件 4.0.2拉深件示意图图 4.0.1 圆筒件的拉深图拉深工艺可分为不变簿拉深和变簿拉深两种。

后者在拉深后零件的壁部厚度与毛坯厚度相比较,有明显的变簿,零件的特点是底部厚,壁部簿(如弹壳、高压锅)。

4.1 拉深变形过程分析4.1.1 板料拉深变形过程及其特点若不采用拉深工艺而是采用折弯方法来成形一圆筒形件, 可将图 4.1.1 毛坯的三角形阴影部分材料去掉, 然后沿直径为d 的圆周折弯, 并在缝隙处加以焊接,就可以得到直径为 h, 高度为 h=(D-d)/2, 周边带有焊缝的开口圆筒形件。

但圆形平板毛坯在拉深成形过程中并没有去除图示中三角形多余的材料,因此只能认为三角形多余的材料是在模具的作用下产生了流动。

模具第四章拉深模

模具第四章拉深模

一、拉深变形过程
的分析
1、拉深变形过程及特点
圆筒形件的拉深过程如图4-1所示。 直径为D的圆形平板毛坯2被凸模1拉 入凸、凹模的间隙里,形成直径为d 高为H的空心圆柱体4。在这一过程 中,板料金属是如何流动的呢?
如图4-2所示,把直径为D的圆板料 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直径为d的圆 板,另一部分是直径为(D-d)的 圆环部分,把这块板料拉深成直径为 d的空心圆筒。在这个拉伸试验完成 后,发现板料的第一部分变化不大, 即直径为d的圆板仍保持原形状作为 空心圆筒的底,板料的圆环部分变化 相当大,变成了圆柱体的筒壁,这一 部分的金属发了流动。
硬化指数n值愈大,材料变形愈均匀,愈不易发生拉深细颈,因 此拉裂和危险截面变薄也会推迟出现,可使极限拉深因数减小。
厚向异性因数γ 大,板平面方向比厚度方向变形容易,则主变 形区不易起皱,危险截面不易变薄、拉裂,可使板料极限拉深 因数减小。
材料的深长率δ 是材料的塑性指标, δ 值愈小,塑性变形能力 愈差,则极限拉深因数也会增大。
第四章 拉深模
第一节 拉深模的设计基础 第二节 拉深模的设计示范
第一节 拉深模的设计基础
拉深是把一定形状的平板毛坯或空心件通过拉 深模制成各种空心零件的工序。在冲压生产中 拉深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工序,用拉深工序可得 到的制件一般可分为三类:
1、旋转体零件:如搪瓷脸盆、铝锅等。 2、方形零件:如饭盒、汽车油箱等。 3、复杂形状零件:如汽车覆盖件等。
⑵拉深条件
①模具的几何参数:
1)凸、凹模的间隙Z 模具的间隙适当大些,材料被拉入间隙
后的挤压小,摩擦阻力也小,拉深力也会减小,极限拉深因数亦减小。
2)凹模圆角半径rd 凹模圆角半径rd适当大些,材料沿凹模圆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拉深变形过程
圆筒形件是最典型的拉深件。
拉深成形时板料的受力分析
2020/8/16
拉深变形过程
平板圆形坯料的凸缘 弯曲绕过凹模圆角, 然后拉直 形成竖直筒壁。
变形区—平面凸缘; 已变形区—筒壁; 不变形区—底部。 底部和筒壁为传力区。
2020/8/16
材料流动
工艺网格实验
2020/8/16
2020/8/16
IV
2020/8/16
I II
III V
三、拉深变形过程中凸缘变形区的应力分布
拉深至某一瞬时 R t
1 1.1mlnRRt 3 1.1m1lnRRt
(R[r,Rt])
可知:
1max1.1mlnRrt 3max1.1m
1 3
R0.61Rt
增厚与减薄的分界点
2020/8/16
2020/8/16
拉深过程中影响起皱的主要因素
板料的相对厚度 t/D
t dt d
t/D 越小,拉深变形区抗失稳的能力越差,越易起皱。
拉深系数 m(切向压应力的大小)
m 越小,拉深变形程度越大,切向压应力的数值越大;另外, 变形区的宽度越大,抗失稳的能力变小,越易起皱。
模具工作部分几何形状
用锥形凹模拉深时,由于毛坯的 过渡形状使拉深变形区有较大的抗失 稳能力,与平端面凹模相比可允许用 相对厚度较小的毛坯而不致起皱。
作零件设计方法。
2020/8/16
§4-1 概述
拉深(Drawing):又称拉延,是利用拉深模在压力机的压力 作用下,将平板坯料或空心工序件制成开口空心零件的加工 方法。
它是冲压基本工序之一。可以加工旋转体零件,还可加 工盒形零件及其它形状复杂的薄壁零件。
2020/8/16
§4-2 圆筒形件拉深变形分析
拉深整个过程 Rt [R0,r]
由 1max1.1mlnRrt 知:
R t ↓→
ln R t ↓
r
加工硬化→ m ↑
使
max 1 max
出现在
R t0.7~0.9R 0
即拉深早期。
2020/8/16
四、筒壁传力区的受力分析
(1)压边力Q 引起的摩擦应力
M
2 Q dt
(2)材料流过凹模圆角半径产生弯 曲变形的阻力
p 1 .1m ln R rt 2d Q tb2 r d t tb2 r dt 2 t e μα
将影响拉深力的因素,如拉深变形程度,材料性能,零件尺寸, 凸、凹模圆角半径,压边力,润滑条件等都反映了出来,有利于研究 改善拉深工艺。
R t0 .7~0 .9R 0 时, 1max 达最大值,此时包角 接近于π/2,
材料的力学性能
屈强比 s 小b ,板料不容易起皱。
2020/8/16
拉深过程中起皱条件
平端面凹模拉深时,毛坯首次拉深不起皱的条件:
t 0.09~0.071d
D
D
锥形凹模首次拉深时,材料不起皱的条件:
t 0.031 d
D
D
采用或不采用压边圈的条件
拉深方法
用压边圈 可用可不用 不用压边圈
筒壁的拉裂
主要取决于: 一方面是筒壁传力区中的拉应力;另一方面是筒壁传力区 的抗拉强度。
首次拉深
t/D100
< 1.0 1.5 ~ 2.0
> 2.0
< 0.6 0.6 > 0.6
以后各次拉深
m1
t/dn1100 m n
<1 1 ~ 1.5 > 1.5
< 0.8 0.8 > 0.8
2020/8/16
防止起皱的措施
采用压边圈 采用锥形凹模 采用拉深筋、拉深槛 采用反拉深
2020/8/16
冲压工艺及冲模设计
谭险峰 (tanxf_niat@ 13870849106 )
2020/8/16
南昌航空大学塑性工程系
第四章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本章教学目的:
➢ 了解拉深变形规律及拉深件质量影响因素; ➢ 掌握拉深工艺计算方法; ➢ 掌握拉深件的工艺性分析内容; ➢ 认识拉深模典型结构及特点,掌握拉深模工
材料转移: 高度、厚度发生变化。
扇形单元体的 变形
2020/8/16
二、拉深变形过程中材料的应力与应变状态
划分为五个区: I 凸缘部分 II 凹模圆角部分 III 筒壁部分 IV 凸模圆角部分 V 筒底部分
下标1、2、3分别代表 坯料径向、厚向、切 向的应力和应变
坯料各区的应力与应变是很不均匀的。
传力区拉裂:
由于拉应力超过抗拉强度引起板料断裂。
2020/8/16
凸缘变形区的起皱
主要决定于: 一方面是切向压应力σ3的大小, 越大越容易失稳起皱;另一方面 是凸缘区板料本身的抵抗失稳的 能力。
凸缘宽度越大,厚度越薄,材料弹性模量和硬化模量越小,抵 抗失稳能力越小。
最易起皱的位置: 凸缘边缘区域 起皱最强烈的时刻:在 Rt=(0.7~0.9)R0时 防止起皱常用方法:采用压边装置
2020/8/16
拉深起皱带来的后果: 拱起的皱褶很难通过凸、凹模间隙被拉入凹模,如果强行拉 入,则拉应力迅速增大,容易使毛坯受过大的拉力而导致破裂报 废; 即使模具间隙较大,或者起皱不严重,拱起的皱褶能勉强被 拉进凹模内形成筒壁,皱折也会留在工件的侧壁上,从而影响零 件的表面质量; 起皱后的材料在通过模具间隙时与模具间的压力增加,导致 与模具间的摩擦加剧,磨损严重,使得模具的寿命大为降低。
W 14b
rd
t t
2
(3)材料流过凹模圆角后又被拉直 成筒壁的反向弯曲力
'WW14b
t rdt
2
拉深初期凸模圆角处的弯曲应力
''W14b
rp
t t
2
2020/8/16
(4)材料流过凹模圆角时的摩擦阻力 通讨凸模圆角处危险断面传递的径向拉应力即为:
p 1 m a M xw w ' w '' e μα
e e /2 1 /2 1 1 .6
故, p m a 1 m m x M a a W x x W ' W "1 1 . 6
2020/8/16
五、拉深缺陷及防止措施 拉深过程中的质量问题:
主要是凸缘变形区的起皱和筒壁传力区的拉裂。
凸缘区起皱:
由于切向压应力引起板料失去稳定而产生弯曲;
正拉深
反拉深
压边装置
弹性压边装置
橡皮压边装置(a) 弹簧压边装置(b)
气垫式压边装置(c)
带限位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压边圈
刚性压边装置: 带刚性压边装置的拉深模
2020/8/16
带限位装置的压边圈
双动压力机用刚性压边装置工作原理
1-曲柄 2-凸轮 3-外滑块 4-内滑块 5-凸模 6-压边圈 7-凹模
2020/8/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