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功能评定
偏瘫手功能评定

偏瘫手功能评定偏瘫是指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发生损伤,导致身体一侧出现肌力减退、感觉异常和活动受限的症状。
偏瘫患者的手功能受损严重,手指协调能力和操作灵活性明显下降,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因此,对于偏瘫患者的手功能进行评定是十分重要的。
偏瘫手功能评定主要关注患者手的活动范围、手指的灵活性和握力的强度等指标。
对于有完全或部分丧失握力的患者,通常使用手动肌力测试或动态培训来评估握力的强度。
手动肌力测试通过用力挣断手持力仪测定患者的握力,一般以Kg或N作为单位进行记载。
而动态培训则是通过训练患者运动功能来提高患者的握力,如推拉动作、抓握球等。
另外,对于手指的灵活性评定,常采用九孔板测试。
测试者会要求患者使用手指单个穿过九个孔洞,以评估手指协调能力和操作灵活性。
测试者还可以观察患者手指伸展和屈曲的活动范围,并记录下活动行程和行程较大或有异常的关节。
除此之外,对于偏瘫患者的手功能评定还应包括日常生活活动测试,如洗脸、刷牙、穿衣、自理能力等。
通过对患者日常活动的评估,可以了解其手功能受损程度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的状况。
评估者会评估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完成这些活动时所需的握力和精细动作能力。
同时,还需要评估患者的视觉功能和感觉功能是否受到影响。
视觉功能评定主要包括患者对不同大小、颜色和形状的物体的辨认能力和跟踪能力;感觉功能评定主要关注患者对触觉、温度和疼痛的敏感程度。
这些评定项目有助于评估患者手指的触觉感知和手指灵敏度。
综上所述,偏瘫手功能评定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握力、手指灵活性、日常生活活动、视觉功能和感觉功能等指标。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评定,可以客观地了解患者手功能的受损程度,并为制定康复计划和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以帮助患者恢复手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偏瘫康复评定内容

偏瘫康复评定内容:
1、运动功能评定:评估患者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协调性等方面的功能。
这是通过临床观察和特定测量工具(如布氏量表)进行的。
根据评估结果,医生可能会建议物理疗法、药物治疗(如巴比妥类药物等)等,处方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2、感觉功能评定:包括触觉、温度感觉、疼痛感觉等。
感觉功能的缺损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康复治疗。
治疗方案可能包括感觉重训、药物治疗(如抗抑郁药、镇痛药等),处方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3、认知功能评定:评估患者的注意力、记忆、执行功能等方面的认知能力。
缺损可能需要通过认知训练、药物治疗(如美克派尔等)进行改善,处方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4、生活自理能力评定:通过巴索尔量表等评估患者在饮食、穿衣、个人卫生等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医生会根据情况指导康复训练和家庭护理等。
5、语言沟通能力评定:针对可能存在的语言障碍进行评估,包括听说读写能力。
医生可能会推荐语言治疗师进行语言康复训练。
brunnstrom 偏瘫运动功能评定标准

《深度解析brunnstrom 偏瘫运动功能评定标准》1. 引言在康复医学和康复治疗领域中,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标准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工具。
它被用来评估偏瘫患者的上肢和下肢运动功能,并帮助医生和治疗师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本文将对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标准进行深度解析,探讨其应用价值和临床意义。
2. 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标准概述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标准是由瑞典康复医学专家Signe Brunnstrom开发的。
它通过观察患者的运动模式和肢体反应,将偏瘫患者的康复进程分为6个阶段,从无法自主运动到恢复到正常运动。
这一评定标准主要用于评估偏瘫患者在肌肉张力、协调性和运动控制等方面的恢复情况。
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标准还可以帮助医生确定适当的康复技术和治疗方法。
3. 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标准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对于偏瘫患者来说,恢复运动功能是他们康复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而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标准则成为了医生和治疗师们评估患者康复进程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患者进行brunnstrom评定,医生可以更有效地了解患者的运动恢复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提高康复效果。
brunnstrom评定标准也为患者提供了可量化的康复目标,增强患者对康复治疗的信心和动力。
4. 个人观点与理解从个人角度来看,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标准在临床中的应用意义不可小觑。
它不仅为医生和治疗师提供了评估和监测患者康复进程的科学依据,也为患者提供了更有希望的康复前景。
在实际康复治疗中,我也亲眼目睹了许多偏瘫患者通过brunnstrom评定标准的指导下,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康复成果。
我深信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标准对于康复医学领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 总结总体来说,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标准作为一种系统的康复评定工具,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偏瘫运动功能评定

偏瘫运动功能评定偏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功能障碍,常见于中风、脑出血等脑血管疾病患者。
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受到严重影响,由于肢体运动能力的减退,他们常常需要进行运动功能评定以确定治疗计划和康复训练的方向。
首先,运动量表是一种常用的评定方法,根据患者的行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情况,判断其残疾程度和自理能力。
常用的运动量表有Barthel 指数和Fugl-Meyer运动量表。
Barthel指数主要用于评估患者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包括进食、洗澡、如厕、穿衣等日常生活活动。
而Fugl-Meyer运动量表主要用于评估患者上肢和下肢的瘫痪程度,包括肌力、协调性和功能性运动。
其次,肌力评定是评估患者肌肉力量的重要指标。
在肌力评定中,通常会使用手动肌力测试(MMT)来评估患者的肌力情况。
MMT是通过观察患者肌肉收缩的程度来判断肌力水平,一般采用0-5级评分标准。
0级代表无运动,5级代表正常运动。
通过MMT的评定,可以了解患者不同肌肉群的受损情况,有助于确定康复训练的重点和方向。
动作分析是评定偏瘫患者运动能力和运动控制的重要方法。
在动作分析中,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录患者的动作,分析其运动轨迹、姿势、速度、协调性等指标,以评估患者动作的质量和运动的控制。
通过动作分析,可以了解患者的动作模式、动作问题和改善方向,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
除了以上的评定方法和工具,偏瘫运动功能评定还可以结合其他辅助评定方法,如电生理测试(如肌电图、脑电图等)和运动成像(如磁共振成像、运动捕捉等)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综上所述,偏瘫运动功能评定是个体化康复治疗的重要环节。
通过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可确定康复训练的重点和方向,监测康复进展,并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提供基础。
通过评定,也可以了解患者的功能缺损和障碍,从而根据个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恢复水平。
偏瘫肢体功能评定

偏瘫肢体功能评定偏瘫是一种以偏倚一侧身体部位肌力、运动失调(偏瘫肢体)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通常由中风、脑出血、脑炎等引起。
偏瘫肢体功能评定是指对偏瘫患者肢体功能进行评估,以确定患者病情程度、康复训练方案,并监测康复效果的过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偏瘫肢体功能评定的内容。
1.病史记录:了解患者发病时间、病因、病程等信息,包括脑卒中种类(缺血性/出血性)、患侧受累脑区等。
这些信息对于制定康复计划和评估患者康复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2.肌力评估:通过使用肌力评分系统,如美国物理治疗协会(APTA)推荐的美国协调、强直、髋及膝关节等各个关键肌肉的活动度、力量、持久度、协调性等进行评分。
一般采用0-5分法,0分表示无肌动力,5分表示肌力正常。
3.肢体姿势评估:通过观察患者偏瘫肢体在自然状态下的静止姿势,评估肢体的张力(强直、痉挛)、松解度、肌张力等。
尤其是评估手指关节是否屈曲、拇指收拢程度等,以判断手功能的受损程度。
4.动作评估:通过观察患者偏瘫肢体的主动运动、被动运动以及协调性,评估肢体功能的运动范围、协调性、速度和力量等。
主动运动评估包括肢体升高、伸展、收缩、屈曲、持物等功能。
被动运动评估通过医师或治疗师对患者肢体进行被动活动,评估关节活动范围。
5.感觉评估:通过观察患者对刺激的感知反应,如轻触、疼痛刺激、冷热刺激等,评估偏瘫肢体的感觉功能。
可以通过电刺激等方法来评估感觉恢复的程度。
6. 功能评定:通过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如坐立、卧起、平卧、行走、上下楼梯、穿衣、洗脸、刷牙等)、手功能(如握力、切割食物、穿扣子、写字等)、平衡能力等,评估患者的活动能力。
可以使用Barthel指数、Fugl-Meyer量表等工具进行评定。
7.姿势反应评估:通过观察患者偏瘫肢体在改变体位或姿势时的反应,如患者转身时偏瘫肢体的跟随程度、平衡能力、对重力的适应等,评估患者的姿势控制能力。
8.行走评定:通过观察患者行走能力的评估,包括平地行走、不同路面的行走(如上下坡、过障碍物)、快速行走/跑步等,评估患者的步态、步频、步幅、协调性等。
偏瘫功能评定范文

偏瘫功能评定范文偏瘫是指身体一侧的肌肉无力或运动功能受损,在临床上常见于中风或脑血管意外等导致的脑血管疾病。
偏瘫功能评定是指对患者的肌力、肌张力、协调性、感觉和功能状态进行综合性评估,以了解患者各项功能的受损程度以及康复潜力的评估。
下面将详细介绍偏瘫功能评定的内容。
1.肌力评定肌力评定主要是评估患者的肌肉力量。
常用的方法有手动肌力评定(MMT)和负重评定(NGT)。
手动肌力评定通过医务人员手动提供肌肉抵抗力来进行,依据力量的大小进行分级评定。
常见的分级有0-5级,0级表示完全没有肌肉收缩,5级表示肌肉强度正常。
而负重评定则利用负重设备来评估患者肌肉的负重能力。
2.肌张力评定肌张力评定用于评估患者的肌肉张力状态,即肌肉的紧张度。
常用的评定方法包括抵抗运动、弹性评定、抓握和松弛等。
其中,抵抗运动是通过医务人员手动向患者提供力的方向进行,以评估患者的肌肉紧张度。
弹性评定则是医务人员对患者肌肉进行拉伸,评估肌肉弹性的程度。
3.协调性评定协调性评定主要用于评估患者的协调运动能力。
常见的评定方法有握力评定、倒地反射、抓握和身体平衡等。
握力评定用于评估患者手指握力的强度,以了解患者的手指协调能力。
倒地反射评定则用于评估患者的平衡能力,通过观察患者在玻璃杯踢到过程中的平衡情况来进行评定。
4.感觉评定感觉评定用于评估患者的感觉功能状态,包括触觉、痛觉、温觉、震动觉和深触觉等。
常用的评定方法有麦克尼尔评定法、杜尔评定法和陈氏评定法等。
这些方法通过对患者一些特定区域进行刺激,观察患者对刺激的反应情况,从而评估患者感觉功能的完整性。
5.功能状态评定功能状态评定主要用于评估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功能状态,以了解患者的自理能力和康复潜力。
常见的评定方法包括Barthel指数评定法和FIM评定法。
Barthel指标评定法通过评估患者在排尿、排便、洗漱、穿衣、进食等活动中需要别人的帮助程度,从而评估患者的自理能力。
而FIM评定法则是通过评估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功能状态,包括床位活动、移动、康复训练等,来评估患者的康复潜力。
偏瘫运动功能评定

平衡能力评定
1 静态平衡:站立、坐位、卧位等静态姿势的平衡能力 2 动态平衡:行走、跑步、跳跃等动态姿势的平衡能力 3 反应平衡:对突然变化的平衡反应能力 4 协调平衡:上下肢、左右侧、前后方向的协调平衡能力 5 平衡策略:在不同环境下的平衡策略使用情况 6 平衡能力与日常生活活动的关系:平衡能力对日常生活活动的影响
调整康复治疗方案
根据评定结果, 分析患者的运动 功能障碍程度
01
调整康复治疗方 案,以适应患者 的康复需求和进 展
03
02
制定个性化的康 复治疗计划,包 括运动疗法、物 理疗法、作业疗 法等
04
定期评估康复治 疗效果,并根据 需要调整康复治 疗方案
预测康复治疗效果
01
评定结果分析:根据 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定 结果,预测康复治疗
04
评估康复治疗的效果, 调整治疗计划
评估康复治疗效果
确定康复治疗方案的有 效性
监测康复治疗过程中的 进展和变化
调整康复治疗方案,提 高治疗效果
为患者和医生提供康复 治疗效果的客观评价
评定方法
临床检查
01
肌力检查:评估肌肉力 量和耐力
02
关节活动度检查:评估 关节活动范围和灵活性
03
平衡和协调检查:评估 平衡和协调能力
肌力测试:通 过特定动作或 仪器测量肌力
肌力训练:针 对肌力不足进 行针对性训练
肌力恢复:通 过康复治疗和 训练,帮助患 者恢复肌力
关节活动度评定
01
评定方法:采用量角器 或量角尺测量关节活动 范围
02
评定标准:根据关节 活动范围进行评分
03
评定目的:了解关节活 动受限程度,为康复治 疗提供依据
偏瘫评定量表治疗前后评估

偏瘫评定量表治疗前后评估篇一:偏瘫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 for Upper Extremity)是一种常用于评估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程度的工具。
该评定量表包含了一系列任务,涵盖了上肢的运动、协调、感觉和力量等方面。
治疗前后的评估可以帮助医生和治疗师了解患者的康复进展,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在偏瘫治疗前的评估中,医生和治疗师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包括肌力测试、关节活动度测试和神经系统评估等,以确定患者的上肢功能受损程度。
然后,根据Fugl-Meyer量表的要求,患者会被要求进行一系列的上肢任务,如握拳、抓取物体、上举等。
根据患者的表现,医生和治疗师会给出相应的评分,从而评估患者的上肢功能状态。
治疗期间,患者通常会接受多种康复治疗手段,如物理治疗、运动训练和康复器械的使用等。
治疗师会根据患者的康复需求和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以促进患者的上肢功能恢复。
治疗后的评估是在一定的治疗周期后进行的。
通过与治疗前的评估结果进行对比,可以客观地评估患者的康复进展。
治疗后的评估可能包括重复一系列的上肢任务,以及重新检查肌力、关节活动度和神经系统功能等。
根据治疗后的评估结果,医生和治疗师可以了解治疗效果,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或延长治疗周期。
偏瘫评定量表治疗前后评估的目的是为了监测患者的康复进展,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上肢功能恢复程度。
通过定期的评估,医生和治疗师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提供精准的康复治疗,最大限度地促进患者的康复。
篇二:偏瘫评定量表是一种用于评估偏瘫患者康复进展的工具。
偏瘫是一种常见的中风后遗症,它导致身体的一侧肢体失去力量和运动功能。
使用偏瘫评定量表可以帮助医生和康复师了解患者的康复进展情况,并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提供指导。
治疗前的评估是为了确定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康复的潜力。
偏瘫评定量表通常包括多个项目,如肌力、协调性、平衡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概念:
1.联合反应是指当身体某一部位进行抗阻力运动或主动用力时,诱发患侧肌群不自主的肌
张力增高或出现运动反应;
2.姿势反射:姿势反射中枢神经系统调节骨骼肌的肌张力或产生相应的运动,以保持或改
正身体在空间的姿势。
3.联合运动是正常人随意运动时出现的正常的、无意识的姿势调整,可改善该随意运动的
完成质量。
4.共同运动是指偏瘫患者期望完成某项患肢活动时引发的一种随意活动,但其运动的模式
是定型的;
5.实用手是指虽然上肢和手有功能障碍,但患手单独或与另一只手配合,保持着实用的功
能。
6.辅助手是指因存在上肢和手的功能障碍,患手的功能不充分,但保持着辅助另一只手的
能力。
7.废用手是指因存在上肢和手的功能障碍,使患手丧失了单独或辅助另一只手的功能。
8.关节半脱位:又称不整齐肩,偏瘫患者常见;表现为肱骨头在关节盂下滑,肩峰与肱骨
头之间出现明显的凹陷;
一、中枢性瘫痪的本质
●周围性瘫痪又称迟缓性瘫痪或软瘫,表现为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无病理反
射,肌萎缩出现早而且明显。
●中枢性瘫痪又称痉挛性瘫痪或硬瘫,表现为脊髓休克期过后出现肌张力增高和痉挛,腱
反射亢进和病理反射,肌群间协调异常,出现联合反应、共同运动和异常运动模式等,久后可出现废用性肌萎缩。
●偏瘫是中枢性瘫痪最常见的瘫痪形式。
二、姿势反射分类:
1.静位性反射
2.平衡运动性反射
(一)静位性反射
1.迷路紧张性反射
2.颈紧张性反射;
a)紧张性迷路反射
b)紧张性颈反射
c)紧张性腰反射等。
(二)平衡运动性反射
由调整反应、保护性伸展反应及平衡反应等一系列的反射组成。
除了视觉调整反射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外,所有的调整反射中枢均位于延髓和中脑。
三、联合反应和运动
(一)联合反应是指当身体某一部位进行抗阻力运动或主动用力时,诱发患侧肌群不自主的肌张力增高或出现运动反应;
1.偏瘫时,即使患侧完全不能产生随意收缩,但当健侧肌肉用力收缩时,其兴奋可波及到
患侧而引起患侧肌肉的收缩。
2.联合反应伴随患侧肌群肌张力的出现而出现;
3.痉挛程度越高,联合反应越强,越持久;
4.只要痉挛存在,联合反应就不会消失;
5.软瘫期(BrunnstromⅠ级)不存在联合反应。
6.与随意运动不同,不是严格生理意义上的运动;
7.表现为肌肉活动失去自主控制,实际上是一种在较低位中枢控制下的手臂或腿的定型痉
挛模式的再现;
8.诱发联合反应的原因除肌肉的用力收缩外,常见的还有精神紧张、明显的疲劳、不适或
费力的姿势、打哈欠、咳嗽或喷嚏以及疼痛不适等;
9.联合反应基本上按照一种固定的模式出现(特点);
10.偏瘫患者的许多异常反应、姿势和现象与联合反应有关。
联合反应的不利影响
1.联合反应强化偏瘫患者的异常姿态;
2.联合反应强化异常痉挛模式、加重痉挛,使得各种功能活动更加困难;
3.联合反应妨碍患肢的平衡反应;
4.联合反应强化异常痉挛模式、加重痉挛,易发生挛缩,妨碍运动的恢复。
(二)联合运动是正常人随意运动时出现的正常的、无意识的姿势调整,可改善该随意运动的完成质量。
1.联合运动可被随意(任凭自己的意思)改变或放松;
2.联合反应是病理性的、定型的、病人不能随意放松的姿势反应,只有在刺激去除后,肢
体才能回复到原来的位置,并且通常是逐渐放松的。
四、共同运动
共同运动是指偏瘫患者期望完成某项患肢活动时引发的一种随意活动,但其运动的模式是定型的;
1.从意志诱发这一点来看,其是随意的,但从运动不能随意改变这一点来看,其又是不随
意的;
2.可称为“半随意运动”,又称连带运动;
3.由意志诱发但又不随意志改变的一种固定的运动模式。
4.动作定型,无论从事哪种活动,参与活动的肌肉及收缩强度都是一样,没有选择性运动。
5.多见于偏瘫的恢复初期,最常见于肢体刚刚出现随意运动的时期,表现为上肢或下肢各
个关节出现协同/共同运动,而难于产生独立关节的独立运动。
6.临床上,患者处于这个时期时,身体的运动功能很大程度上受这些共同运动模式的影响,
使得患者在很大程度上难以进行各个关节的独立运动。
7.一般来说,共同运动都伴有肌张力的异常。
共同运动是脊髓水平的原始粗大运动,是脊髓中支配屈肌的神经元和支配伸肌的神经元之间的交互抑制关系失衡的表现;认为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造成的对脊髓水平的原始反应控制能力减弱,从而出现的异常动作模式。
五、痉挛模式与特定姿势
(一)典型的痉挛模式
痉挛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特征之一,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患侧诸肌均有不同程度的痉挛,因此患者的姿势和运动都是僵硬而典型的,上肢表现为典型的屈肌模式(或称屈肌优势),下肢表现为典型的伸肌模式(或称伸肌优势)。
但下肢长期处于屈曲位的患者可表现为屈肌模式。
第二节偏瘫运动功能评定
Brunnstrom评价法
上田敏评定法
Fugl-Meyer评定法(FMA)
Rivermead运动指数
Carr-Shepherd评定法(MAS)
Lindmark评定法
Bobath评定法
Karen Margrethe评定法
一、Brunnstrom 偏瘫六阶段分级法
Brunnstrom(瑞典学者)恢复六阶段理论
阶段Ⅰ:患侧肌肉呈弛缓状态,肌张力消失;
阶段Ⅱ:出现肌张力、痉挛和联合反应,患者试图主动活动时出现不伴有关节活动的微弱肌收缩;
阶段Ⅲ:患者可随意引起不同程度的共同运动或其组成成分,痉挛明显,达到病程中的极值;阶段Ⅳ:共同运动模式开始被打破,出现脱离共同运动模式的分离运动,痉挛减轻;
阶段Ⅴ:分离运动进一步改善,可以完成较难的功能活动,痉挛明显减轻;
阶段Ⅵ:共同运动模式完全消失,痉挛基本消失或轻微可见,协调运动、运动速度大致正常。
Brunnstrom六级评价法
三、Fugl-Meyer 评定法
瑞典学者Fugl-Meyer主要根据Brunnstrom的观点,设计了定量化的Fugl-Meyer评价法并于1975年发表;
该量表是一种累加积分量表,专门用于脑卒中偏瘫的评测;
大量的应用研究显示Fugl-Meyer评价法敏感、可靠,目前已成为应用最多的评价方法。
内容包括肢体运动、平衡、感觉、关节活动度和疼痛五项;
共113个小项目,每个小项目分为三级,分别计0分、1分和2分,总分为226分;
其中运动功能积分为100分(上肢66分、下肢34分),平衡14分,感觉24分,关节活动度44分,疼痛44分。
五、偏瘫手的功能评定
实用手、辅助手和废用手的评定方法
实用手
①右(利手)能写出能读的字;进餐时能较正常地使用筷、匙、刀、叉。
②左手进餐时不集中注意力也能端端正正地拿住饭碗。
辅助手运用上达不到实用手的水平,但靠自身力量能抓东西、固定物品和释放。
不完全残疾手达不到上述两者水平,但有下述可能:
①可用伸不开手的拳头压住桌上的物品,如压住纸让健手写字或压住菜让健手切等;
②能用手将放在腹部前方桌子上的物品拨向腹部,并将之固定在患手和腹部之间;
③被动掰开伸不开手指的患手,在其中塞入东西能持住。
偏瘫患者实用手、辅助手和废用手的评定方法之二
患者按规定逐项完成以下5个动作:
①健手在患手的帮助下剪开信封;
②用患手在空中拿住钱包,健手从钱包中取出硬币,包括拉开、合上拉链;
③用患手把伞在空中垂直支撑10秒钟以上;
④患手用未经改造的大剪指甲刀(长约10厘米)剪健手指甲;
⑤用患手系健侧衬衫袖口的钮扣。
根据动作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确定手的能力级别;
包括废用手、辅助手C、辅助手B、辅助手A、实用手B、实用手A六个能力水平。
六、肩关节半脱位的评定
肩关节半脱位:又称不整齐肩,偏瘫患者常见;表现为肱骨头在关节盂下滑,肩峰与肱骨头之间出现明显的凹陷;是上肢预后差的标志。
(二)肩关节半脱位的诊断与评价
尚无公认的诊断标准与方法,目前临床上多用触诊法、研究多用放射学方法。
1.临床方法
(1)触诊法
患者取静态坐位,双上肢自然地垂于体侧。
检查者用示指触诊患侧肩峰突起和肱骨头之间的距离,以其间可容纳的横指数来表示脱位的程度。
诊断标准为半横指或一横指。
本方法灵敏度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