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有形成分

合集下载

1h尿液有形成分计数名词解释

1h尿液有形成分计数名词解释

尿液有形成分计数名词解释1. 尿液成分尿液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产物,其中包含许多成分,主要包括水、尿素、尿酸、钠盐、钙盐、镁盐、尿酸盐、磷酸盐、尿酶等。

尿液中的成分种类繁多,每种成分都有着不同的重要作用。

2. 尿液成分的重要性尿液中的成分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其中,水是维持体内水分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尿液中的盐类则是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的重要成分。

尿素、尿酸等有害代谢产物通过尿液排出体外,起着保护身体健康的作用。

了解尿液中的成分对于监测身体健康、诊断疾病、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3. 尿液成分的计数名词解释尿液成分的计数名词是指对尿液中各种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和检测时所使用的术语。

常用的计数名词有尿量、尿比重、尿酸、尿素、尿素氮、肌酐、尿钠、尿钾、尿钙等。

这些计数名词能够帮助医生和研究人员了解尿液成分的量化水平,有助于评估身体健康状态,并为医学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4. 尿液成分的检测方法常见的尿液成分检测方法包括尿液常规检查、尿液生化检查、尿液沉渣检查、尿液微量分析等。

针对不同的成分,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例如采用尿比重计,比色法、感应法等来测定尿比重;采用尿液沉渣检查,镜检法来观察尿沉渣中的各种颗粒和细胞;采用酶标记法、免疫测定法、显微镜检查等来检测尿中的特定成分。

5. 尿液成分的临床意义通过检测尿液成分,可以了解身体的代谢情况、肾脏功能、水盐平衡、酸碱平衡等重要生理状态,对常见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肾病、泌尿系结石等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尿液成分检测也可以帮助人们调整饮食结构,改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6. 结语尿液成分是反映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通过对尿液成分的监测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健康问题,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治疗。

了解尿液成分的计数名词和检测方法对于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尿液检测,保持身体健康。

尿液作为人体内部代谢产物的排泄物,其成分中包含了反映我们身体健康状况的重要信息。

尿液有形成分课件

尿液有形成分课件

结晶异常
总结词
提示泌尿系统结石或药物结晶
详细描述
尿液中结晶数量增多,可能提示泌尿系统结 石或药物结晶。结晶类型和成分对诊断不同 类型的泌尿系统结石具有重要价值。同时, 结晶数量和形态的异常也可能与某些代谢性
疾病或药物使用有关。
04 尿液有形成分检测的临床 应用
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
泌尿系统感染
通过检测尿液中的白细胞、 红细胞等有形成分,有助 于诊断泌尿系统感染,如 膀胱炎、肾盂肾炎等。
上皮细胞异常
总结词
提示泌尿系统肿瘤或炎症
详细描述
尿液中上皮细胞数量增多,可能提示泌尿系统肿瘤或炎症,如肾盂癌、膀胱癌、尿道炎 等。不同类型的上皮细胞,如移行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等,对诊断不同类型的泌
尿系统疾病具有参考意义。
管型异常
总结词
提示肾脏病变或尿路梗阻
详细描述
尿液中管型数量增多,可能提示肾脏病变或 尿路梗阻,如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 盂肾炎等。不同类型的管型,如透明管型、 颗粒管型等,对诊断不同类型的肾脏疾病具 有重要价值。
详细描述
白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尿液中白细胞的来源通常为泌尿道感染或炎症。尿液中白细胞的出现可 能提示泌尿系统感染、前列腺炎、尿道炎等疾病。白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变化有助于判断感染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上皮细胞
总结词
尿液中上皮细胞的来源和意义
详细描述
上皮细胞是尿路上皮的主要组成成分,尿液中上皮细胞的来源通常为泌尿道黏膜的脱落。上皮细胞的 出现可能提示泌尿系统炎症、肿瘤等疾病。不同类型的上皮细胞形态和数量的变化有助于判断疾病的 性质和进展。
03 尿液有形成分异常的临床 意义
红细胞异常
总结词

尿液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

尿液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

二、尿液细胞检查
尿液移行上皮细胞 表层移行上皮细胞 中层移行上皮细胞 底层移行上皮细胞
表层移行上皮细胞
中层移行上皮细胞
二、尿液细胞检查
尿液鳞状上皮细胞
鳞状上皮细胞来自输尿管下部、膀胱、尿道和阴道的表 层。
尿液中镜下红细胞>3/HPF,且肉眼不能看到尿液显血色, 称为镜下血尿(microscopic hematuria)。
1L尿液中含血量在1ml以上,肉眼能观察到尿呈红色, 称为肉眼血尿(macroscopic hematuria)。
尿液中的红细胞
尿液中的红细胞
二、尿液细胞检查
尿液红细胞检查
正常红细胞为双凹圆盘状; 高渗尿中红细胞皱缩,体积变小,呈锯齿形、棘形等; 低渗尿中红细胞胀大,呈环形红细胞或者影红细胞。
Fuchs-Rosenthal血细胞计数板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方法学比较
一、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概述
尿他
检查
检查
二、尿液细胞检查
红细胞 吞噬细胞
白细胞 上皮细胞
二、尿液细胞检查
尿液红细胞检查
正常人尿中排出红细胞甚少,如每个视野见到1-2 个红细胞时应考虑为异常。
尿液中的吞噬细胞
二、尿液细胞检查
尿液上皮细胞检查
肾小管上皮细胞 renal tubular epithelium
移行上皮细胞 transitional epithelium
鳞状上皮细胞 squamous epithelial cell
二、尿液细胞检查
尿液肾小管上皮细胞
来自肾小管,较中性粒细胞大1.5倍左右,细胞 核圆形较大,核膜很厚。常为多边形,胞质中 有小空泡、颗粒或脂肪小滴。
一、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概述

尿液有形成分课件

尿液有形成分课件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应用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与人工智能技术的 结合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与尿液有形成分检查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人工智 能技术可以通过对大量尿液有形成分数据进行学习和 分析,提高对尿液成分的识别能力和诊断准确性。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与人工智能技术结 合的应用评价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可以评估治疗效果,通过观察尿液中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 判断治疗是否有效。
随访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可以定期随访,通过观察尿液中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判断 病情是否稳定。
04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的实验 技术
尿沉渣检查技术
尿沉渣检查是尿液有形成分检查 的传统方法,通过显微镜观察尿 液中的有形成分,如红细胞、白
泌尿系肿瘤。
肾功能评估
肾小球滤过功能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可以评估肾小球滤 过功能,通过观察尿液中蛋白质、红 细胞、白细胞等物质的含量,判断肾 小球滤过功能是否正常。
肾小管功能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可以评估肾小管功 能,通过观察尿液中氨基酸、糖、钙 等物质的含量,判断肾小管功能是否 正常。
疗效评估与随访
疗效评估
细胞、上皮细胞、管型等。
尿沉渣检查的步骤包括留取尿液 、离心沉淀、显微镜观察和结果
报告。
尿沉渣检查的优点是能够观察到 尿液中的有形成分,对泌尿系统 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尿有形成分分析仪检查技术
尿有形成分分析仪是一种自动化仪器,能够快速检测尿液中的有形成分,如红细胞 、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等。
尿流式细胞仪是一种新型的尿液分析仪器,它可以通过流 式细胞术和荧光染色技术对尿液中的有形成分进行快速、 准确的分析。该仪器不仅可以检测尿液中的红细胞、白细 胞、上皮细胞等常规有形成分,还能够对尿液中的肿瘤细 胞、细菌等进行检测。

尿液中的有形成分的形态及临床意义

尿液中的有形成分的形态及临床意义

尿液中的有形成分的形态及临床意义尿常规报告分两部分:一部分项目是用干化学方法检测,有形成分现在用尿流式分析仪法检测,现在我们用的是UF1000,但是因为尿液标本的特殊性,里面经常有很多杂质,所以机器报出的结果不是每一个标本都是可靠的,镜检是无法替代的,这就是今天我们讲有形成分的意义,最可靠的报告是我们检验人员报出来的而不是机器.这个你们在学校时讲过,我选取了一些图谱给大家复习一下。

1RBC红细胞大于3个/高倍镜视野即为镜下血尿。

一般来源于肾小球以下部位的红细胞形态与血液中的RBC形态类似,直经在7~8μm之间,无核,形态为双凹圆盘状,可呈淡黄色。

红细胞大小均一,形态多数正常。

如红细胞来源于肾小球及以上部位,由于红细胞经肾小球到形成尿液过程中受肾小球滤过屏障的机械损伤,通过肾小管时受挤压等影响使其变形,因此红细胞大小不一,颜色深浅不同,形态各异,可表现为皱缩、破裂、缺损或呈芽抱样等。

增多最常见于泌尿系统的炎症、肿瘤、结石等疾病。

如以形态异常的红细胞为主,提示肾性疾病;但也见于全身性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以及泌尿系统邻近器官的疾病,如前列腺炎、盆腔炎等。

摄入抗凝剂、环磷酰胺、青霉素、磺胺类药等药物也可有红细胞增多。

(有的人吃过康泰克,感冒通,头孢会出现一过镜下血尿,停药后会正常。

另外高烧的病人也会出现一过性镜下血尿.)2白细胞大于5个/高倍镜视野即为镜下脓尿。

新鲜尿液中的白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

白细胞形态与外周血中的白细胞结构基本一致,呈圆形,直径10~14μm,不染色时核膜比较模糊,胞浆内的颗粒清晰可见。

增多主要见于泌尿系统的感染,尤其是急性肾盂肾炎、泌尿道结石、膀胱炎等;也可见于泌尿系统临近器官疾病,如前列腺炎、阴道炎、盆腔炎等。

3上皮细胞肾实质损害时,如肾小球肾炎,可见较多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泌尿系统炎症时,可见较多鳞状上皮细胞、移行上皮细胞。

尿液检验有形成分结果报告

尿液检验有形成分结果报告
尿液检验有形成分 结果报告
一、概述
尿液有形成分是指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并能在显微镜下检查到的成分,如细 胞、管型、病原体和结晶等。
通过检查尿液有形成分可以了解泌尿系统的变化,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 断、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等有重要意义。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也可弥补理学、化学等检查难以发现的异常变化,对减 少漏诊、误诊有重要价值。
二、红细胞
4.棘细胞对血尿来源鉴别的价值:
虽然尿中棘细胞与外周血中棘形红细胞英文相同,但不属同一个类型且 意义完全不同。外周血中棘形红细胞呈圆形、浓染,边缘有2~20个长短、 粗细、形状不同的不规则针状体样突起,有些突起具有球棍状外观。 >25%时见于棘形细胞增多症,也见于某些肝硬化、无β脂蛋白血症,酒 精性肝病,脾切除术后、吸收障碍性疾病。
四、上皮细胞
疾病情况下尿液中的上皮细胞中可出现颗粒、空泡及脂肪滴等,建议将 脂肪颗粒细胞、复粒细胞和卵圆脂肪小体统称为脂肪颗粒细胞。
此外,尿液中还能见到诱饵细胞、含铁血黄素颗粒细胞、多核巨细胞、 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即足细胞)等,建议使用偏振光显微镜或脂肪染 色、铁染色法鉴别;发现可疑足细胞时建议做特殊染色。
在观察尿液红细胞大小、形态时,宜参考血液红细胞的大小、形态,以 排除患者自身血液红细胞形态的影响。
由于受红细胞来源、尿渗透压及pH等因素影响,尿液红细胞与血液红细 胞大小会出现不一致。
二、红细胞
2.异常红细胞名称:
芽孢样红细胞、出芽形红细胞、棘形红细胞统称为棘细胞; 车轮状红细胞统称为锯齿状红细胞; 桑葚状红细胞、星芒状红细胞、草莓样红细胞、颗粒状红细胞统称为皱
三、白细胞
正常人尿液显微镜检查每高倍镜视野不超过5个(<5个/HPF),以中性粒 细胞为主。正确地识别白细胞种类(必要时增加染色鉴别),对疾病的 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尿液有形成分

尿液有形成分

红细胞类型的判断
3. 非均一型红细胞标准 尿中多样畸形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80%以上
尿红细胞形态检查时 应注意的问题
尿中畸形红细胞增多、但形态单一不能诊断肾小 球性血尿 。 尿畸形红细胞并非肾小球性疾病所特有。 肾小球性疾病也可是非畸形红细胞性血尿。 尿中红细胞数量要充足 。
尿液中的白细胞
尿中白细胞除在肾移植术后发生排异反应及淋 巴性白血病时可见到淋巴细胞外,一般主要指的 是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而言,尿中的白细胞来自血 液,健康成人尿中排出白细胞和上皮细胞不超过 200万/24小时,因此在正常尿中可偶然见到1-2 个白细胞/HPF,如果每个高倍视野见到5个白细 胞则为增多 。
白细胞尿的临床意义
5. 尿中出现多量嗜酸性粒细胞时称为嗜酸性粒 细胞尿,可见于某些急性间质性肾炎患者;药物 导致变态反应,在尿道炎等泌尿系其它部位的非 特异性炎症时,也可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尿。
尿液中白 细胞
尿液中白细胞
酸化后的 白细胞
酸化后的白细胞
尿中单核细胞
尿中单核细胞
尿中吞噬 细胞
尿中吞噬细胞
尿畸形红细胞产生的机制
目前认为尿畸形红细胞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① 尿红细胞通过病变的肾小球滤过膜时受到 物理性损伤。 ② 尿红细胞在流经肾小管时受到尿PH、渗透 压及尿酶、尿素等化学因素的影响 。
红细胞的种类
Tomita等分类: 1、G细胞:G1~G5 2、N细胞:N1~N5 3、未分类
G类细胞
鳞状上皮细胞,移行上皮细胞(表层、中层、底层细胞)肾小管上 皮细胞
透明管型、白细胞、红细胞管型、颗粒管型、脂肪管型、蜡样管型、 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宽幅管型、复合细胞管型、结晶管型
常见结晶 其他病理结晶

【源版】尿液有形成分及尿分析仪基础理论

【源版】尿液有形成分及尿分析仪基础理论

②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
多为肾小球性血尿,即变形红细胞性血尿,其中的红细胞形态 变化与肾小球基底膜病理性改变对红细胞的挤压损伤,各段肾 小管内不断变化的ph、渗透压、介质张力、代谢产物对红细胞 作用有关。大小不一,体积可相差3~4倍,可见2种以上红细胞
临床意义
均一性红细胞血尿(非肾源性):见于暂 时性血尿、泌尿系统自身疾病、生殖系统 疾病等,尿液蛋白质一般不增多。
4.上皮细胞
尿中上皮细胞来源于肾小管、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和 尿道等。可按组织学和形态学进行分类,对泌尿系统病变的 定位诊断有重要意义。
①肾小管上皮细胞 ②移行上皮细胞
⑴表层移行上皮细胞(大圆上皮细胞) ⑵中层移行上皮细胞(尾行上皮细胞) ⑶底层移行上皮细胞(小圆上皮细胞) ③鳞状上皮细胞
异常红细胞
大红细胞:直径>10μm 小红细胞:直径<6μm,且常大
小不等。 棘形红细胞:胞质常向一侧或多
侧伸出,胞膜突起,如生芽样。 锯齿形红细胞:表面突起数量多、
排列整齐、高低大小相似。 面包形红细胞(环形红细胞):
形似面包形的空心环。 半月形红细胞:其形状如半月形。 颗粒形红细胞:胞质内有颗粒状
1L尿液中含血量在1ml以上,肉眼能观察到尿呈红 色,称为肉眼血尿。
①均一性红细胞血尿
多为非肾小球性血尿,主要见于肾小球以下部位和泌尿道毛细 血管破裂的出血,红细胞未受肾小球基底膜挤压,因而其形态 正常。来自肾小管的红细胞虽可受PH及渗透压变化的作用,但 因时间短暂,变化轻微,故呈均一性血尿。
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增多:主要见于泌尿系统炎症急性期,如肾盂 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等;也见于女性生殖系 统炎症分泌物污染尿液。
淋巴、单核细胞增多:见于肾移植术后、慢性炎症、新月 形肾小球肾炎,应用抗生素、抗癌药物引起的间质性肾炎。 急性肾小管坏死时单核细胞减少或消失。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过敏性、变态反应性疾病可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暂时性(一过性)血尿:正常人,特别是青少年 在剧烈运动、急行军、冷水浴、重体力劳动后, 女性注意防止月经污染等情况。
泌尿系统疾病:炎症、肿瘤、结核、结石、创伤 等情况。其他疾病:各种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 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再障、白血病等。DIC、 高血压、动脉硬化、高热、SLE和泌尿系统周围 器官炎症等。
尿路临近器官疾病:阑尾炎、输尿管周围 炎症、盆腔炎、输卵管和附件炎、结肠癌、 直肠癌、子宫颈癌、卵巢恶性肿瘤等,均 可侵犯道尿道,而造成尿中红细胞数量增 加。
药物的毒副作用也可引发血尿。
肾性与非肾性血尿的鉴别

肾脏疾病
尿中红细胞数量少,形态以 异常为主(常>80%),尿蛋 白质增多。
尿中有红细胞且形态异常为 主、伴有肾小管上皮细胞和 (或)管型出现。
多见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急慢性肾小球 肾炎、IgA肾病、系膜增殖性肾炎、局灶性 肾小球硬化症;也可见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如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以及遗传性疾病, 如薄基膜肾病、Alport综合征等。
急性肾小球肾炎病例
非肾性血尿
病变部位在肾脏以外的部位,如输尿管、膀胱、 尿道。形态比较正常。
慢性肾小球肾炎病例
肾盂肾炎病例
尿中出现正常形态的红细胞和白细胞
UF-100提示:microcytic 尿中红细胞的RDW增大
非肾脏疾病
尿中红细胞数量增加,形态 以正常为主,尿蛋白质略少。
红细胞以正常形态为主,无 肾小管上皮细胞和(或)管 型出现
Normocytic RDW正常
正常形态的红细胞
异常形态红细胞
肾性血尿
病变部位在肾脏。尿中红细胞来源于肾小球, 临床上表现为单纯性血尿或血尿伴有蛋白尿。 血尿可以表现为持续镜下血尿(或肉眼血 尿),也可表现为间断血尿。
血红蛋白管型
尿中白细胞检查的意义
尿中检查到的白细胞多为中性粒细胞。
尿液中白细胞增加主要见于泌尿系统炎症,如肾 盂肾炎、尿道炎、前列腺炎、结核、结石症,以 及膀胱癌、尿道癌等恶性肿瘤疾病。
中性粒细胞增加:①泌尿系统炎症,特别是细菌 性感染时以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如急慢性肾盂 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②生殖系统疾病:前 列腺炎、阴道炎、宫颈炎、附件炎时,可因前列 腺液或阴道分泌物混入尿中,导致尿中中性粒细 胞增加,若伴有白带混入,还可见大量扁平上皮 细胞出现。
尿中的白细胞
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增加:多见于泌尿道慢性炎 症和肾移植术后发生排异反应,淋巴细胞白血病 患者等。应用抗生素、抗癌药物引起的间质性肾 炎和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也是以淋巴细胞、单 核细胞数量增加为主。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如果尿中出现过多的嗜酸性 粒细胞,可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尿。常见于某些急 性间质性肾炎患者、药物所致变态反应、过敏性 炎症等。变态反应性疾患引起的泌尿系及其他部 位的非特异性炎症,也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肾结石病例
血红蛋白尿和肌红蛋白尿
尿液外观可呈浓茶色或酱油色。可经过尿 隐血试验和肌红蛋白定性实验确认。
血红蛋白尿:严重的血管内溶血。如溶血 性贫血、血型不符的输血、大面积烧伤、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疟疾。
肌红蛋白尿:肌肉细胞坏死和破裂导致。 挤压综合征、缺血性肌坏死。正常人剧烈 运动后也可偶见。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的 临床应用价值
乐从医院检验科 吴秀春
尿液分析的全部内容包括:
尿液理学检查、化学检查和显微镜形态学检查 三大部分。
一、尿液的理学检查
包括对尿量、颜色、透明度、比密、气味、 (酸碱度)、渗透量、电导率等物理指标 进行分析检验。
血尿: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 脓尿:镜下脓尿和肉眼脓尿 混浊尿:注意区分脓尿、乳糜尿、结晶尿
二 尿液的常规化学检查
尿液干化学检验项目主要有:pH、比密、 蛋白质、葡萄糖、酮体、胆红素、尿胆原、 亚硝酸盐、红细胞(潜血)、白细胞(粒 细胞酯酶);维生素C。
此外尿HCG、苯丙酮酸、尿钙测定试纸等 也有一定应用价值。
常用10项(11项)尿干化学试纸 按功能分组
模块组合1:比密、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与 肾脏疾病相关
红细胞检查的临床意义
泌尿系统自身疾病:泌尿系统各个部位的 炎症、肿瘤、结核、结石、创伤、肾脏移 植排斥反应、先天性疾患等都会引起血尿。 如急性肾小球肾炎伴有肉眼血尿者可达40 %,持续数日后可转为镜下血尿。
肾盂肾炎、泌尿道感染、肾结石、肾结核、 肾外伤、肾活检后、多囊肾、肾积水、肾 脏和泌尿道良性或恶性肿瘤等都是造成血 尿的病因。
在慢性肾炎、肾脏慢性充血、充血性肾梗阻或血 红蛋白沉着时,肾小管上皮细胞内会出现含铁血 黄素颗粒,此类细胞有时易与正常尿中的单核白 细胞混淆,形态似痰内心力衰竭细胞的颗粒。鉴 别方法:在盐酸中与亚铁氰化钾作用,经普鲁蓝 染色后呈蓝色,可以确认。
当在某些慢性疾病时,肾小管上皮细胞可发生脂 肪变性,细胞浆内会出现许多脂肪颗粒,称为脂 肪颗粒细胞,如果脂肪颗粒覆盖和充满整个细胞 浆和核上,将其称为复粒细胞。
脓细胞增加:新鲜尿中出现过多陈旧性脓 细胞,则可能与泌尿系统原发性感染,如 肾盂肾炎、肾脓肿、尿道炎、淋病有关; 也与泌尿系统继发感染,如泌尿系统结石 感染和尿道梗阻性疾病感染有关;还与泌 尿生殖道周围器官和组织的疾病,如肾周 围炎、尿道旁脓肿、阑尾周围炎症有关。
泌尿道感染病例
含铁血黄素颗粒和复粒细胞
显微镜检查包括定性检查、定量检查、红 细胞形态分析等内容。
常规显微镜检查主要观察的内容是细胞、 管型、结晶三大类成分。同时注意发现异 常细胞和寄生虫。
定性法 RBC WBC 管型
参考值
离心法 0~3/HPF 0~5/HPF 0~1/LPF
直接镜检法 0~1/HPF 0~3/HPF 偶见/LPF
模块组合2:白细胞、红细胞、亚硝酸盐:与泌尿 系感染性疾病有关
模块组合3:比密、葡萄糖、酮体:与内分泌系统 疾病有关
模块组合4:胆红素、尿胆原:与肝胆系统疾病有 关
模块组合5:pH、比密、维生素C:对干化学实验 的影响监测。
三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
尿液显微镜形态学检查也称作尿沉渣检查 或尿液有形成分检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