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有形成分及尿分析仪

合集下载

临床基础检验学: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检验

临床基础检验学: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检验

不同检验员间镜检结果的差异
实验室 检验员
RBC
WBC
EC
Cast Bact
1
10-15/HPF
+
+
+
A
2
7-10/HPF
+
+
-
3
3-5/HPF
+
+
-
1
10-15/HPF
+
-
-
B
2
5-7/HPF
+
-
-
3 50-70/HPF 3-5/HPF
+
-
-
不同离心条件上清液中RBC的残留量
RBC count (/mL)
出现在Fl-Fsc散点图中。
3:Fl—Fsc、Fscw—Flw等散点图
(3)细菌: 体积小但含有DNA,所以前向散射光强度要比 红细胞、白细胞弱,荧光强度比红细胞强但 比白细胞弱,出现在Fl-Fsc及Fscw-Fl散点图 中。
3:Fl—Fsc、Fscw—Flw等散点图
(4)上皮细胞: 种类较多且大小不等,但不管何种类型的上 皮细胞均有细胞核。
3:Fl—Fsc、Fscw—Flw等散点图
(1)红细胞: 直径大约为8.0μm,没有细胞核和线粒体, 常部分溶解成小红细胞碎片,呈现明显的大 小不等。 在Fl-Fsc散点图中,分布区域的特点为Fl极 低和Fsc大小不等。
3:Fl—Fsc、Fscw—Flw等散点图
(2)白细胞: 直径大约为10μm,有细胞核,因此有高强度 的前向荧光和前向散射光强度。
样品从样品喷嘴出口进入鞘液流动池 时,被鞘液包围,使有形成分以单个纵列的 形式,沿中心竖轴线依次通过流动池,快速 通过氩激光检测。

尿液分析及尿液分析仪的发展史

尿液分析及尿液分析仪的发展史

尿液分析及尿液分析仪的发展史1 尿液分析化学检查的发展史2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的发展史1 尿液分析化学检查的发展史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了解到尿液的颜色、黏稠度和尿量的变化与疾病有关。

古印度的医生曾将尿液倒在地上,如果这种尿液能够招来蚂蚁,就说明它是患痈的患者排出的“蜜尿”,这可能是人们所知道的最早的尿糖测定方法。

希波克拉底(约公元前460-377年),出生于小亚细亚科斯岛的一个医生世家,祖父、父亲都是医生,母亲是接生婆。

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在其著作中就指出了尿液检查对健康人和患者的重要性,他注意到儿童和成年人发热时尿液的变化,并提到气味的不同和颜色的变化。

公元1000年,波斯名医依新梅尔(Ismail)总结了他对尿液的研究,并描述了7种针对尿液的观察和实验,即颜色、黏稠度、尿量、透明度、沉淀物、臭味和泡沫。

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玻意耳(Robert Boyle)尿试纸的起源,可追溯到16世纪,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玻意耳(Robert Boyle)发明石蕊试纸。

或者更早,可追溯到罗马学者普林尼(Plinius)通过浸泡于没食子酸的莎草纸测定铁试验的时代。

1660年,德国炼金学者奥托·塔切里斯(Otto Tachenius)使用这种技术用于尿液的测定。

1673年,弗雷德里克·德克斯(Frederick Dekkers)用加热醋酸酸化尿液方法测定尿液中的蛋白。

1674年,托马斯·威利斯(Tomas Wilis)发现糖尿病患者的尿中有甜味。

1787年,法兰西斯克·莫拉伯利(Francesco Marabelli)用硝酸法检测尿中的胆红素。

1790年,弗兰西斯·贺姆(Francis Home)用硝酸法检测水肿患者尿液中的蛋白。

1827年,理查德·伯瑞特(Richard Bright)用加热的方法检测肾病患者尿液中的蛋白。

全自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

全自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

全自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本操作规程适用于FUS-100全自动尿有形成分分析仪,以下简称仪器。

1.开机程序开机前检查1.Ll加样系统:吸样探针是否沾有水滴、脏污;是否弯曲、堵塞;废液清洗池是否脏污或堵塞。

如有以上情况发生,请参照“全自动尿有形成分分析仪保养维护程序”进行处理。

.2鞘液:测试前先检查鞘液,不足时应该更换鞘液。

1.1.3废液桶:应保证废液桶有足够的空间盛装废液,并保证及时清理废液桶。

1.L4打印机:检查打印机是否正确的安装,打印纸是否充足。

I 1.5仪器台面:检查仪器台面是否清洁、无杂物。

II6供电电源:检查电源线连接是否正确。

1.1.7连接:仪器与计算机主机间的通讯电缆连接是否正确。

1.1.8显示设置:设置显示器分辨率为1280*1024o1.2开机1.2.1打开仪器后侧电源开关。

1.2.2打开电脑,进入“全自动尿有形成分分析仪软件系统”,仪器显示进入待机状态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

1.3开机前或开机后试剂准备2.3.1鞘液充值将配置的鞘液注册卡插入计算机主机上的读卡器中,点击“试剂管理”界面的【充值工界面弹出试剂充值信息,输入充值量,点击【充值】,显示充值成功,余量、有效期将显示在当前试剂信息列表中。

3.聚焦流程3.1将瓶内调焦液上下颠倒充分混匀后倒入试管中约6mL,将试管放到试管架上,再将试管架放在样本输送器的右侧。

2.2在校准界面下选“聚焦”选项,在聚焦界面下点“执行聚焦”即可,聚焦成功后,仪器自动测试空白,之后进入待机状态。

3空白检测流程2.1每天第一次启动软件后,软件界面会弹出是否聚焦的提示对话框,如需进行聚焦,准备好调焦液,点击“是”对仪器进行聚焦,聚焦完成后仪器自动进行空白测试,空白测试通过后仪器进入待机状态,如点击“否”,仪器不进行聚焦操作,自动测试空白,空白通过后仪器进入待机状态。

3.2仪器进入待机状态后如需进行空白检测,可在“系统维护”中点击“空白测试”键即可。

4校准流程3.1将同一瓶内的标准液混匀后分别倒入10个试管内(每管约4mL),放置在试管架上,将试管架放在样本输送器的右侧。

尿有形成分分析仪性能评价方案

尿有形成分分析仪性能评价方案

尿有形成分分析仪性能评价方案仪器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软件版本:__________________编制人员: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员:__________________审核时间:__________________批准人员:__________________批准时间:__________________目录1.精密度 (1)2.检出限 (3)3.稳定性 (3)4.携带污染 (4)5.线性范围 (5)6.可报告范围 (6)7.识别率 (7)8.假阴性率(红细胞、白细胞、管型) (8)9.生物参考区间验证 (8)10.总结论 (8)11.参考文献 (9)1.精密度1.1批内精密度1.1.1实验方案:按照《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数字成像自动识别)YY/T0996-2015》要求,制备红细胞、白细胞浓度接近50个/ul(L)和200个/ul(H)的样本各一份,各样本重复上机检测20次,记录结果,统计CV%,本次验证使用的试剂批号:;有效期:。

1.1.2结果判断:L标本的CV%≤25.0%,H标本的CV%≤15.0%为可接受。

1.1.3结果及结论:1.2批间精密度1.2.1实验方案:使用罗氏公司生产或厂家的尿沉渣阴性和阳性质控品(批号:,效期)按常规方法连续检测20天,记录检测结果。

1.2.2 结果判断:阴性质控品检测结果不能变阳性,阳性结果CV%≤15.0%为可接受。

1.2.3结果1.2.3.1阴性质控品所有结果均为阴性,结果可接受。

1.2.3.2阳性质控品结果及结论:2.检出限2.1实验方案:按照《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数字成像自动识别)YY/T0996-2015》要求,制备红细胞和白细胞浓度约为5个/ul的样本各一份,连续上机检测20次,记录结果。

2.2结果判断:20次检测结果中90%以上的结果不为0为可接受。

尿液分析仪及其临床应用

尿液分析仪及其临床应用

第十章尿液分析仪及其临床应用考纲:●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方法学评价(一)分类(二)检测原理1.尿液分析仪组成尿液分析仪通常由机械系统、光学系统、电路系统三部分组成。

2.尿液分析仪检测试带。

空白块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尿液本身的颜色在试剂块上分布不均等所产生的测试误差,以提高测试准确性;固定块的目的是在测试过程中,使每次测定试剂块的位置准确,减低由此而引起的误差。

3.尿液分析仪检测原理试剂模块颜色深浅本质:光吸收和光反射相关。

颜色越深,光吸收越大,光反射越小,反射率越小,被测成分浓度越高。

式中:R,反射率;Tm,试剂膜块对测定波长的反射强度;Ts,试剂膜块对参考波长的反射强度;Cm,标准膜块对测定波长的反射强度;Cs,标准膜块对参考波长的反射强度。

(三)检测参数及注意事项项目反应原理注意事项pH pH指示剂标本时间过长,pH↑Pro pH指示剂蛋白质误差法清蛋白敏感GLU 葡萄糖氧化酶VitC、SG过高假阴性过、次、强污染假阳性BLD Hb类过氧化酶法VitC(>100mg/L)假阴性BIL 偶氮反应法避免阳光照射、VitC-假阴性URO 醛反应法KET 亚硝基铁氰化钠法不与β-羟丁酸反应NIT 硝酸盐还原法3个条件:硝酸盐、硝酸盐还原酶及停留>4h。

VitC-假阴性LEU 白细胞酯酶法(粒细胞)中性粒细胞SG 多聚电解质离子解离法尿液pH≥7.0时,干化学测定结果的基础上增加0.005VitC 还原法血红蛋白、胆红素、葡萄糖及亚硝酸盐可产生严重的负干扰尿有形成分分析仪(一)检测原理应用流式细胞术和电阻抗分析的原理:尿液中有形成分经荧光色素(如菲啶与羧化氰等)染料染色后,在鞘流液的作用下,形成单列、快速通过氩激光检测区,仪器检测荧光、散射光和电阻抗的变化。

前向散射光强度(Fsc):细胞大小前向散射光脉冲宽度(Fscw):细胞长度荧光强度(FI):染色质强度前向荧光脉冲宽度(FIw):染色质长度电阻-电压:体积脉冲信号数:细胞数(二)检测参数1.定量参数主要包括:红细胞(RBC/μl)、白细胞(WBC/μl)、上皮细胞(EC/μl)、管型(CAST/μl)、细菌(BACT/μl)。

尿液有形成分和尿分析仪专家讲座

尿液有形成分和尿分析仪专家讲座

临床意义
尿液中一旦增多,即提醒肾小管病变。
见于:
急性肾小管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症, 如肾小管上皮细胞成堆出现提醒肾小管有坏死性病变;
慢性肾小球肾炎(可见复粒细胞);
肾移植术后1周,尿内可出现较多肾小管上皮细胞,随即 逐步降低至恢复正常,但如放生排斥反应,则尿中可再 度大量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
计算:12h细胞数=10个大格细胞总数×1000/10 ×12h尿量 12h管型数=20个大格管型总数/2 ×1000/10 ×12h尿量
❖ 1小时尿沉渣计数
❖ 3h尿量,计算时再÷3。
尿液有形成分和尿分析仪
第12页
二、尿液细胞检验
红细胞
吞噬细胞
尿液有形成分和尿分析仪
白细胞
上皮细胞
第13页
1.红细胞
自单核细胞称为巨噬细胞,边缘不整齐,胞核呈肾性或类圆形,胞
质丰富,胞质内含有大量被吞噬物体,有时胞质能见到空泡及伸出
阿米巴样伪足。
尿液有形成分和尿分析仪
第24页
临床意义
❖ 尿中吞噬细胞可见于泌尿系统急性炎症,如 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且常伴 白细胞增多,并伴有脓细胞和细菌。尿吞噬 细胞多少常与炎症程度有亲密关系。
尿液有形成分和尿分析仪
第25页
4.上皮细胞
❖ 尿中上皮细胞起源于肾小管、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和 尿道等。可按组织学和形态学进行分类,对泌尿系统病变定 位诊疗有主要意义。
①肾小管上皮细胞 ②移行上皮细胞
⑴表层移行上皮细胞(大圆上皮细胞) ⑵中层移行上皮细胞(尾行上皮细胞) ⑶底层移行上皮细胞(小圆上皮细胞) ③鳞状上皮细胞
第20页
白细胞检验
在正常尿中可偶然见到1~2个白细胞/HPF,假如高倍视野 见到>5个白细胞或每小时尿白细胞>4000个,称为镜下脓 尿。如尿液含大量白细胞,成乳白色,含甚至出现凝块, 称为肉眼脓尿。

fus系列操作规程

fus系列操作规程

FUS系列全自动尿有形成分分析仪操作规程长春迪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FUS系列全自动尿有形成分分析仪操作规程1、开机程序1.1开机前检查①加样系统:采样针是否沾有水滴、脏污;是否弯曲、堵塞;废液清洗池是否脏污或堵塞。

如有以上情况发生,请参照“保养、维护程序”进行。

②鞘液:测试前先检查鞘液,不足时应该更换鞘液。

③废液桶:应保证废液桶有足够的空间盛装废液,当桶满时,及时倒掉并清理。

④打印机:检查打印机是否正确地安装,打印纸是否充足。

⑤仪器台面:检查仪器台面是否清洁、有无杂物。

⑥供电电源:检查电源开关应处在打开(ON)状态。

⑦连接:分析仪与计算机主机间用通讯电缆正确地连接。

⑧显示设置:确认显示器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

1.2开机①打开仪器后侧总电源开关。

②打开电脑,进入“尿沉渣影像工作站”操作软件,仪器进入待机状态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

1.3开机后试剂准备①在软件主界面上点击“系统设置”中的“试剂注册”键,查看鞘液是否在有效期内。

②更换试剂:当试剂过期时,更换该试剂。

③试剂注册:可采用“手工输入”和“条形码扫描”两种模式进行注册。

手工输入条形码注册:输入试剂条形码号后点击“注册”。

扫描条形码注册:用外置手持式条码扫描器扫描试剂外箱上条形码,然后点击“注册”,即可。

2、关机①每日完成测试后,点“关机”-“清洗关机”。

清洗关机:将装有清洗液的试管放在试管架上,将试管架放在样本传输器的待测区,点击“清洗关机”,在清洗结束后按提示关机。

②关闭仪器电源。

③关闭打印机电源。

④关闭电脑。

3、聚焦流程①将约6mL调焦液倒入试管中,上下颠倒充分混匀后放在试管架上,然后将试管架放在样本传输器的待测区。

②在定标界面下选“聚焦”选项,在聚焦界面下点“执行聚焦”即可。

4、空白检测流程每天第一次启动分析仪软件后自动进行空白测试。

或在“系统维护”中点击“空白测试”键即可。

5、定标流程①将同一瓶内的标准液混匀后分别倒入十个试管内(每管约4mL),放置在试管架上。

12 尿液分析仪(有形成分)

12 尿液分析仪(有形成分)

如流式细胞技术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不 能检出滴虫、胱氨酸、脂肪滴或药物结晶等 ,也不能鉴别异常细胞和分类病理管型,草 酸钙结晶、精子、酵母菌容易造成红细胞假 阳性,上皮细胞、酵母菌和滴虫可引起白细 胞的假阳性,大量细菌、酵母菌可干扰红细 胞计数,粘液丝对管型计数影响明显。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是尿液常规分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 尿液有形成分复杂多样,形态各异,一直以来都是以显微镜检查 为主。直到1983年美国一家公司推出了尿液有形成分检查工作站 ,以摄像模式获取尿中有形成分图像并进行分析,被认为是尿液 有形成分分析自动化的里程碑。1995年,日本将流式细胞术和电 阻抗技术结合起来,研制了新一代全自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
70%红细胞前向散射光强度≤70ch,且红 细胞前向散射光强度分布宽度(RBC-FSCDW)>50ch,即体积偏小且大小不均,提示 为肾小球性血尿;RBC-P70FSC≥100ch,且 RBC-FSC-DW≤50ch,提示为非肾小球性血 尿;70ch≤RBC-P70FSC≤100ch,且RBCFSC-DW≥50ch,为混合性红细胞。
在2000年出现的尿液有形成分数字影像拍摄系统则 开启了数字图像尿液有形成分分析的先例。随着尿有形 成分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今各公司开发生产的不同 型号的全自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已普遍应用于临床 ,且大多数可连接或合并干化学分析仪,使临床检测更 为便捷。
目前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根据检测原理基本 可分为以下两大类:第一类是基于流式细胞技术 的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第二类是基于数字影像 拍摄技术的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其中数字影像 拍摄技术又可分为两类:流动式数字影像拍摄技 术和静止式数字影像拍摄技术。流式细胞技术尿 液有形成分分析仪和数字影像拍摄技术尿液有形 成分分析仪各有其优势,也有仪器既结合了流式 细胞技术,又使用了数字影像拍摄技术的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意义
尿液中一旦增多,即提示肾小管病变。 见于: 急性肾小管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症, 如肾小管上皮细胞成堆出现提示肾小管有坏死性病变;
慢性肾小球肾炎(可见复粒细胞);
肾移植术后1周,尿内可出现较多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随 后逐渐减少至恢复正常,但如放生排斥反映,则尿中可 再度大量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 如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见含铁血黄素,则提示有慢性心力 衰竭、肾梗死、血管内溶血等。
①肾小管上皮细胞 ②移行上皮细胞 ⑴表层移行上皮细胞(大圆上皮细胞) ⑵中层移行上皮细胞(尾行上皮细胞) ⑶底层移行上皮细胞(小圆上皮细胞) ③鳞状上皮细胞
①肾小管上皮细胞
来自肾小管立方上皮。肾小管上皮细胞形态不一,多为圆形或多边形, 又称多边细胞,略大于中性粒细胞(约为1.5倍);胞核圆形,核膜厚, 核突出易见;胞质中可有小空泡,分布不规则,有时件数量不等的含铁 血黄素颗粒或脂肪小粒,此时称复粒细胞。
亮氨酸结晶:呈淡黄色或褐色小球形或油滴状,并有密 集辐射状条纹,折光性强。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过敏性、变态反应性疾病可见。
3.吞噬细胞
吞噬细胞约为白细胞的2~3倍,可分为小吞噬细胞和大吞噬细胞。 小吞噬细胞来自中性粒细胞,多吞噬细菌等微小物体;大吞噬细胞 来自单核细胞称为巨噬细胞,边缘不整齐,胞核呈肾性或类圆形, 胞质丰富,胞质内含有大量被吞噬的物体,有时胞质能见到空泡及 伸出的阿米巴样伪足。
染色法镜检


1.Sternheimer-Malbin染色法
主要染料有结晶紫和沙黄,能辨别管型及各种形态红细胞、 上皮细胞,存活及死亡中性粒细胞。


2. Sternheimer染色法
主要染料是阿里新蓝和派若宁B,能弥补S-M染色法染料容 易沉淀而多出现染色偏深的缺陷,该法优于S-M染色法。
未染色标本
临床意义

尿中吞噬细胞可见于泌尿系统急性炎症,如 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且常伴 白细胞增多,并伴有脓细胞和细菌。尿吞噬 细胞的多少常与炎症程度有密切关系。
4.上皮细胞

尿中上皮细胞来源于肾小管、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和 尿道等。可按组织学和形态学进行分类,对泌尿系统病变的 定位诊断有重要意义。
脓细胞:是由炎症过程中被破坏、变性或坏死的中性粒 细胞形成,其外形多变,细胞质内充满颗粒,细胞核模 糊不清,常聚集成团,边界不清。
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增多:主要见于泌尿系统炎症急性期,如肾盂 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等;也见于女性生殖系 统炎症分泌物污染尿液。
淋巴、单核细胞增多:见于肾移植术后、慢性炎症、新月 形肾小球肾炎,应用抗生素、抗癌药物引起的间质性肾炎。 急性肾小管坏死时单核细胞减少或消失。


1小时尿沉渣计数
3h尿量,计算时再÷3。
二、尿液细胞检查
红细胞
白细胞
吞噬细胞
上皮细胞
1.红细胞
未染色的正常红细胞为双凹圆盘状,淡黄色,直径大 约7~8μm 渗透压对红细胞的影响: 低渗透压尿中红细胞胀大,使血红蛋白溢出,仅留下 细胞膜,成为大小不等的空环形或面包圈样,称为影 红细胞。 高渗透压尿中红细胞皱缩,体积变小,似锯齿形、棘 形或桑葚状。 PH对红细胞的影响: 酸性尿中,红细胞膜脂质内层面积增加,体积变小。 碱性尿中,红细胞膜脂质外层面积增加,细胞肿胀 容易溶解破裂,边缘不规则。
②移行上皮细胞
表层移行上皮:因胞体较大又称大圆上皮细胞,其体积可随器官胀缩状态而 变化较大。器官充盈时,脱落细胞体积约为白细胞4~5倍,多呈不规则圆形, 核较小,常居中;器官收缩时,则细胞体较小,约为白细胞的2 ~3倍,形态 较圆。
中层移行上皮细胞:又称尾形上皮细胞或纺锤状上皮细胞, 体积大小不一,常呈梨形、纺锤形或带尾形,核较大,呈 圆形或椭圆形。
上皮细胞管型 肾小管坏死
颗粒管型 蜡样管型 肾实质性病变伴有肾单位淤滞 肾单位长期阻塞,肾小管有严重病变,预 后差 脂肪管型 肾小管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脂肪变性
四.尿液结晶检查

生理性结晶:多来自食物及机体盐类正常代 谢产生的各种酸性产物,与钙、镁、铵等离 子结合成各种无机盐及有机盐,又称代谢性 盐结晶,一般无临床意义。 病理性结晶:是由于各种疾病因素,在尿中 出现的或者由于某种药物在体内代谢异常而 出现的结晶。
白细胞检查
在正常尿中可偶然见到1~2个白细胞/HPF,如果高倍视野 见到>5个白细胞或每小时尿白细胞>4000个,称为镜下脓 尿。如尿液含大量白细胞,成乳白色,含甚至出现凝块, 称为肉眼脓尿。
闪光细胞(glitter cell):在低渗条件下有时可见到中性粒 细胞胞质内颗粒呈布朗分子运动。由于光折射在油镜下可 见灰蓝色发光现象,因其运动似星状闪光,故称为闪光细 胞。
直接涂片法
直接混匀新鲜尿1滴涂片检查。
管型:低倍镜至少观察20个视野求出每视野管型的平均值 细胞:高倍镜至少观察10个视野得出各种细胞最低到最高值 结晶:以每高倍视野1+~4+的半定量方式报告。
方法学评价:
简便易行,成本低廉,但阳性率低,重复性差,易漏诊。
标准定量计数板法
新鲜尿液混匀后直接充入定量计数板内,观察计数一 定范围内细胞、管型的数量,换算成1μl尿液中的量。

透明管型
呈规则的圆柱体,但大小、长短很不一致,通常两边平行, 两端钝圆(一端可稍尖细成尾形),平直或略弯曲,甚至 扭曲,质地菲薄。
红细胞管型
管型基质中嵌入红细胞且多在10个以上,其中红细胞常 互相粘连而无明显的细胞界限,有时红细胞形态完整, 有时因溶血仅见红细胞残影。
白细胞管型
管型中充满白细胞(或脓细胞)且多退化变性或坏死, 一般为中性粒细胞,细胞呈球形,有时呈团性重合。

① 生理性结晶
草酸钙结晶:为无色方形闪烁发光的八面体或信封样。
尿酸结晶:呈黄色、暗棕色,其形状为三棱形、哑铃形、 蝴蝶形或不规则形。
磷酸钙:有非结晶、粒状形、三棱形,排列成星状或 束状。
非结晶性尿酸盐:黄色非晶形颗粒状沉淀物。
②病理性结晶
胆红素结晶:成束的针状或小块状、橘红色结晶。
胱氨酸结晶:无色、六边形,边缘清晰、折光性强的薄 片状结晶。
肾小管上皮管型
管型内含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中的细胞呈瓦片状排列, 可充满管型,细胞大小不等,胞核模糊。
颗粒管型
粗颗粒细胞
细颗粒细胞
管型基质内含大小不等的颗粒物,外形常较透明管型短而 宽大,颗粒轮廓清晰,容易折裂,可有不规则的断端,呈 无色、淡黄褐色或棕黑色。按颗粒的粗细可分为粗颗粒管 型和细颗粒管型2种。
底层移行上皮细胞:形态较圆,与肾小管上皮细胞统称为校园 上皮细胞,但两者有差别,底层移行上皮细胞体积较大,而核 较小。肾小管上皮细胞则反之。
临床意义

移行上皮细胞增多提示相应部位的病变,如 膀胱炎时可见大量大圆上皮细胞;肾盂肾炎 时可见大量尾行上皮细胞。
③鳞状上皮细胞
来自输尿管下部、膀胱、尿道和阴道的表层。是尿液中最大的上皮细胞, 形状不规则,多边多角,边缘常卷曲,胞核很小,呈圆形或卵圆形,有时 可有2个以上小核,全角化者核更小,甚至不见。这种细胞形体扁平而薄, 又称扁平上皮细胞。
SM染色标本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方法学比较
其他检测方法


12小时尿沉渣计数(艾迪氏计数)
准确测量12h尿量,充分混合。取混匀尿液10ml,置刻度离 心管中,1500r/min离心5min,用吸管吸弃上层尿液9ml,留 下1ml,充分混匀。吸取混匀尿液1滴,注于血细胞计数板内。 细胞计数10个大方格,管型计数20个大方格。 计算:12h细胞数=10个大格细胞总数×1000/10 ×12h尿量 12h管型数=20个大格管型总数/2 ×1000/10 ×12h尿量
离心镜检法
定量的尿液经特定离心力离心,有形成分浓缩,涂 片或者用定量计数板检查,也称尿沉渣检查。
方法学评价: 敏感阳性率高,但操作较繁琐费时,国内外对临床尿沉渣 检查方法已制定了标准化操作程序。
尿沉渣检验的操作步骤
取尿10ml离心,采用水平式离心机,相对离心力400g,离 心5min,手持离心管45°~90 °弃除上层尿,保留0.2ml 尿沉渣,轻轻摇匀后,取1滴至载玻片上,用18mm× 18mm或22mm× 22mm的盖玻片覆盖后镜检。首先低倍 视野下观察尿沉渣分布的情况,再转高倍镜视野仔细观察 细胞;检查细胞,应观察10个高倍视野;检查管型,应观 察20个高倍视野,分别记录每个视野的细胞和管型数,计 算平均值出报告;如数量过多可报告有形成分所占视野的 面积情况,如1/3视野、1/2视野、满视野等。 报告形式为:细胞:XX/HPF;管型:XX/LPF。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及尿液分析仪
学习内容
1.掌握尿液沉渣检查的各种方法 。 2.掌握尿液中各种细胞和管型形态及其临 床意义 。 3.掌握尿液沉渣中各种结晶的形态。 4.掌握尿液分析仪的操作方法及其工作原 理。
一.检查方法
尿沉渣是尿有形成分经离心沉淀、在显 微镜下见到的尿有形成分。这些成分可来自 肾脏或尿道脱落的细胞、形成的管型、结晶 和感染的微生物、寄生虫等。
蜡样管型
其外形似透明管型,为蜡烛样浅灰色或淡黄色,折 光性强、质地厚、易折断、有切迹或泡沫状,较短 而粗,一般略有弯曲,末端常不整齐。
脂肪管型
管型内可见大小不等的折光性很强的脂肪滴。
临床意义
透明管型 红细胞管型 白细胞管型 健康人偶见,肾实质性病变时增多 急性肾小球病变,肾小球出血 肾脏感染性病变或免疫性反应
临床意义
均一性红细胞血尿:见于暂时性血尿、泌尿 系统自身疾病、生殖系统疾病等,尿液蛋白 质一般不增多。 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 球肾炎、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常伴有 尿蛋白增多及管型出现。

2.白细胞
尿中性粒细胞呈圆球形,直径10~14μm,较红细胞大,不 染色时的细胞核较模糊,胞质内颗粒清晰可见,无明显蜕 变,常分散存在,外形完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