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义》樊登读书笔记.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给我的启发非常深刻。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意识到了生命的宝贵和意义所在。
首先,书中提到了生命的本质是什么。
作者认为,生命的本质并不在于我们所追求的金钱、名誉或者权力,而是在于我们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
只有通过付出、奉献和关爱他人,我们才能真正活出生命的意义。
这个观点让我深思,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在追求物质享受的过程中,是否忽略了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
其次,书中还提到了如何找到生命的意义。
作者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和价值,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发现,我们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所在。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迷茫的时候,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去哪里。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使命和价值,开始寻找自己的生命意义。
最后,书中还提到了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
作者认为,只有通过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自己的梦想,我们才能真正活出生命的意义。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放弃梦想、放弃追求的时候,是否有些让自己后悔。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意识到了生命的宝贵和意义所在,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重新思考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希望通过不断地努力和探索,我能够活出自己的生命意义,让自己的生命更加有意义、有价值。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1.集中营2.生命的意义是什么3.意义疗法 1.集中营弗洛伊德说:“让我试图将大量形形色色的人统一暴露给饥饿。
随着饥饿程度的加剧,个体差异将会模糊,取而代之的是出现一种不安宁的、急迫的相同表情。
”然而,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人们确是由于他们自己内心的决定而变得更加不同了,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善还是恶,是一种内在的自我决定的结果,而不仅仅只是受外在环境的影响。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类说法,把人仅仅看作是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环境的产物,而忽略了人永远有超越自我的属性,这在人类获得意识的那一瞬间就决定了,那么,即使在最恶劣的情况下,人也具有勇敢承受的能力。
除了善恶的选择,还有一个关于集中营生活的事实是,那些最终活着从集中营走出来的人,从未失去过对于未来的信心和希望,希望并不是盲目、虚假的乐观主义,而是一种融入日常生活的信念,而积极正面的思维和良好的免疫力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可以帮助人保持健康。
2.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也许从意识产生之初,人就开始了对生命意义的寻求,不过由于对终极意义的思索往往超越了人的有限智力,普通人在寻求的路上常常遇到挫折,有的人甚至以神经症的形式出现在诊所或心理治疗室,如果探究其“神经症”的根源,会发现,他们其实是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生问题,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危机中,如果这些人始终没有找到让自己满意的答案,也许就会慢慢失去对生活的兴趣,陷入一种虚无。
对于“生命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也许很难找到一个具有普世价值的“最好”回答,与其抽象地问生命到底有什么意义,倒不如问问自己,自己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从而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个使命或目标。
由于每个人的生活轨迹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每个人生命的意义都不一样。
当然,不同人的生活,会有一些共同的事实,比如:1)痛苦;2)内疚);3)死亡,然而,悲剧乐观主义者对于这样的事实会:1)把痛苦转化为成就;2)从内疚中获得完善自我的机会;3)在短暂的生命中找到支撑行为的动力。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的琐事和忙碌的工作压力让很多人感到迷茫和无助。
于是,人们开始寻找生命的意义,并思考如何过上有意义的生活。
《活出生命的意义》是维克多·弗兰克尔的经典之作,通过讲述他在纳粹集中营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如何面对苦难和困境,找到生命的意义。
二、弗兰克尔的生活哲学弗兰克尔是一名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在集中营内度过了三年多的时间。
在这段特殊的经历中,他亲身经历了人性的极端,目睹了生命的意义和希望在绝望中的闪光。
他通过这本书,总结出了三个关键的生活哲学:寻找人生的意义、自由意志和积极面对生活。
三、寻找人生的意义弗兰克尔在书中指出,生活的意义不是被主动追求的,而是通过对生命的投入和奉献而获得的。
他说:“人类是为某种使命而存在的,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寻找和实现这种使命。
”这种使命可以是照顾家人,为社会做出贡献,或是个人的成长和实现。
弗兰克尔告诉我们,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困境,只要能找到生活的意义,我们就能战胜困难。
四、自由意志在集中营中,弗兰克尔身临其境地体验了人们生活在极端困境下依然拥有的自由意志。
他发现,无论是面对严苛的身体折磨、精神压力,还是对失去亲人的痛苦,我们都拥有选择的权利,可以选择如何面对困境。
这种自由意志让我们成为生活的主人,而不是被动地承受一切。
五、积极面对生活弗兰克尔提出了一种“拷问哲学”,就是在每个困难、每个苦难面前提问:“我在这里能做什么?”他认为,我们不应该单纯地忍受和承受痛苦,而是要积极地面对,从中寻找希望和成长的机会。
他认为,生活的意义来自于我们如何面对挑战和困难,而不仅仅是追求物质和享乐。
六、结语通过阅读《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我深深感悟到生命的宝贵和意义。
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寻找和实现生命的意义,而人生的意义不仅来自于追求物质和享乐,更来源于对生活的投入、奉献和成长。
在面对困难和苦难时,我们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拥有自由意志,挑战自我,承担责任,并从中找到生活的希望和动力。
樊登读书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樊登读书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这本书啊,首先它就像个智慧的小老头在你耳边唠叨,但这个唠叨你还特别爱听。
作者说生命的意义是啥呢?这可不像咱平时想的,有个标准答案,比如说赚大钱或者当大官啥的。
他觉得生命的意义是在那些艰难困苦的时刻,咱们自己去寻找出来的。
就像书里讲的那些在集中营里的人,那可是地狱般的存在啊。
可他们当中有些人还是能找到活下去的意义,有的是想着家人,有的是想把自己的经历记录下来,让更多人知道战争的残酷。
我就想啊,他们在那么绝望的地方都能找到意义,我在这舒服的小窝里,咋还整天浑浑噩噩的呢?我以前吧,经常抱怨工作累啊,生活无聊啊。
读了这本书后,就觉得自己特别矫情。
工作累?这至少不是在集中营里干苦力吧,至少还有工资拿,还能养活自己,还能偶尔给自己买个小确幸。
生活无聊?那是我自己没有去寻找那些有趣的东西啊,没有像那些坚强的人一样,去给自己创造意义。
樊登解读这本书的时候,就特别接地气。
他讲的例子都是咱生活中能碰到的。
比如说一个人失恋了,觉得天都塌了,感觉生命没意义了。
按照书里的说法,这时候其实就是个寻找新意义的好机会。
你可以把这个当成是成长的契机,去学习怎么更好地爱自己,去探索自己真正想要的感情是啥样的。
而且我发现啊,当你开始寻找生命的意义的时候,你看周围的眼光都不一样了。
以前觉得那些扫地的阿姨、送快递的小哥,他们的工作平凡又普通。
现在我就觉得,他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活出了意义。
扫地阿姨把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让大家走在路上心情舒畅,这就是她的意义啊;快递小哥风里来雨里去,把包裹准确地送到每个人手上,给大家带来期待中的东西,这也是他的意义啊。
我自己也开始琢磨着,我得给我的生命找点新意义。
我不能再每天就知道刷手机、追剧了。
我想我可以去学个新技能,比如画画。
把我看到的美好的东西,用画笔记录下来,这说不定就是我生命意义的一部分呢。
或者我可以多去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从他们的笑容里找到我存在的价值。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活出生命的意义》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托·弗兰克尔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弗兰克尔在集中营中的求生经历为背景,探讨了人类追求生命意义的重要性。
阅读这本书,我受到了非常深刻的启发和触动,深入思考了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意义。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读后感和体会。
首先,书中弗兰克尔讲述了他在纳粹集中营中的遭遇,描述了那段极其残酷的求生经历。
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中,很多人选择放弃希望和生命,但是弗兰克尔认为,无论身处何种困境,人总能够选择自己的态度。
他的话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意识到人生没有固定的价值和意义,而是我们通过自己的选择和态度塑造出来的。
其次,弗兰克尔认为,活出生命的意义是每个人内心的追求和自发的行为。
他通过自己在集中营中的观察和经历,发现那些对生命充满希望和意义的人更有可能生存下来。
这一点启示了我,让我明白了追求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更是对自身生存和幸福的需求。
我们需要找到那些真正激发我们内心热情和价值感的事物,并将其付诸行动。
此外,弗兰克尔强调了对他人的关爱和付出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类的价值与与他人的连接和助人为乐相关。
在一个个体主义盛行的社会中,这一观点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我们往往过于专注于自己的需求和欲望,而忽视了对他人的关心和奉献。
然而,真正的满足和幸福来自于与他人的互动和支持,通过为他人创造价值,我们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
最后,弗兰克尔强调了人类对于未来的责任和使命。
他认为,我们需要设定远大的目标和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这个观点激励了我,让我明白了成功和幸福并不是简单的享乐和安逸,而是通过为了更高的目标不断努力和付出来实现的。
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未来做出积极的贡献,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将自己的生命过得有意义。
综上所述,阅读《活出生命的意义》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它让我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并不是一个已经确定的东西,而是通过自己的选择和态度不断塑造出来的。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读《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就像是跟着作者在黑暗又充满希望的人生隧道里走了一遭。
作者在集中营的经历简直让人难以想象。
他就像被命运扔到了一个极度恐怖的“地狱游乐场”。
每天面对繁重的苦役,食物少得可怜,就像喂小鸟的那点食儿,还时刻担心着被看守打骂甚至处死。
我想起我有一次参加一个超级艰苦的户外拓展活动,那几天累得我直哼哼,晚上睡在简陋的帐篷里,还老担心有虫子爬进来。
和作者在集中营的遭遇一比,我那点苦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在那样的绝境中,作者却还在努力寻找生命的意义,他会观察身边人的反应,有的人彻底绝望,像个没有灵魂的木偶,而有的人还在挣扎着坚持希望。
这就像在黑暗中,有的人选择闭上眼睛沉沦,而有的人却努力寻找那一丝曙光。
从集中营出来后,作者提出的意义疗法也很有意思。
他说人要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才能好好活下去。
我就琢磨着我自己的生活。
有一次我在工作上遇到了大难题,项目进度严重滞后,客户还老是不满意,我当时觉得自己简直就是个失败者,生活一团糟。
但后来我想到我做这个项目是为了能在这个行业里积累经验,以后能有更好的发展,还能给家人更好的生活,这就是我当时那个阶段生命的意义之一吧。
于是我又重新振作起来,像打了鸡血似的去解决问题。
这就和作者说的有点像,当我们在生活的泥沼里挣扎时,找到那个让我们坚持下去的意义,就能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把自己从绝望里拉出来。
这本书让我明白,生命不管在多么艰难的处境下,都有它存在的意义。
就像一颗在石缝里的小草,虽然生长环境恶劣,但它努力生长就是它的意义。
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坎坷,可能是感情的挫折,可能是事业的低谷,但只要我们用心去寻找,总能发现那点支撑我们继续前行的意义,就像作者在集中营都能找到活下去的理由一样,我们在平常的生活里更应该好好活出生命的意义,而不是浑浑噩噩地混日子,让生命在迷茫中流逝。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和心得这本书是在熊培云老师的书《慈悲与玫瑰》上看的,熊老师相信“个人自助”。
在世界最糟糕的时候,即使在外界环境最糟糕的时候,个人也可以拥有内心的自由,并相应地做出遵从内心的选择。
他引用的是《即使在可怕的心理和生理条件下,人也能够维持一定的精神自由和意识而独立》一书。
在熊先生的引导下,我打开了久违地在微信上看书的书。
说实话,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屯了这本书,但被熊老师叫去,再次触摸了伟大的灵魂。
人的一生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但很少有机会遇到拥有伟大灵魂的人。
读完这本书后,我去了解弗兰卡的一生,除了伟大的灵魂之外,还发现了他是个更有趣的人。
六十八岁还在学习驾驶飞机,八十岁去登山。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对生命的这种追求符合我心中的理想。
弗兰卡的介绍,一般说他是维尔纳第三势力学派“语义疗法与存在主义的分析”,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和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齐名。
三个学派到底有什么区别?我简单总结一下,心理分析就是追溯过去,从人的过去中发现和解开根本性的问题。
个人心理学很重视对现在的参与,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从参加社会活动中寻找自己,但是语义疗法学派需要面向未来,设定目标来完善自己。
三个学派各有重点,对此有不同的心理缺陷。
意义疗法对患者来说是最残酷的。
因为需要在治疗师的指导下重新发现生命的意义。
弗兰卡眼中的“对人类生命意义的追求是主要动机。
这个生命的意义是独特的,因为只有特定的人才能完成。
意义和价值的追求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也是人类必要的合理真实需要。
”基于这样的假设,弗兰克尔提出了引起“意源性神经官能症”的两种可能的“存在的挫折”和“存在的虚无”。
“心源性神经官能症”是指相对于“心源性神经官能症”,主要不是心理因素造成的,而是在追求意义的过程中受挫,认为不值得承认意义,因此对空心症和生活产生了各种不满的症状。
他们不是心理疾病,但病人有麻烦。
“存在的虚无”的出现,在弗兰克尔看来主要是源于“人类本能指导行为安全感的丧失”和“前现代社会指导行为传统的崩溃”,人们失去了行动的方向。
樊登读书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樊登读书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这本书的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可真是个传奇人物。
他在集中营那种地狱般的地方,还能思考生命的意义,这得是多强大的内心啊。
就好比在一片黑暗里,他还能找到一丝曙光,而且紧紧抓住不放手。
以前我总觉得生命的意义嘛,不就是赚钱、享受生活,让自己过得舒坦点。
但是弗兰克尔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可没这么简单。
在集中营里,那些囚犯们面对饥饿、疾病和随时可能到来的死亡,他们的生命意义就变成了活下去,见到家人,或者哪怕只是为了给同牢房的伙伴一点希望。
这让我突然意识到,生命的意义是很灵活的,它会根据我们所处的环境和经历发生变化。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有时候工作累得要死,就觉得生活好没意思。
但是和书里那些经历相比,我这又算得了什么呢?人家在那么残酷的环境下都能找到活下去的动力,我就因为一点工作压力就抱怨,真是太不应该了。
我开始思考,我工作的意义也许不只是为了那点工资,还可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一些小目标,为了让身边的人生活得更好一点。
书里还提到,我们不能总是等着别人或者环境来给我们的生命赋予意义,我们得自己去寻找、去创造。
这就像我们是自己人生这部戏的编剧,要自己编写精彩的剧情。
我觉得这可太酷了。
以前我老是觉得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读完这本书后,我就想,哼,我得把我命运的缰绳抓得紧紧的。
而且啊,这本书也让我对苦难有了新的看法。
以前我总是害怕苦难,能躲就躲。
但是弗兰克尔说,苦难也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可以从苦难中汲取力量,找到意义。
就像那些从挫折中站起来的人,他们往往变得更强大了。
我就想啊,下次我要是再遇到什么困难,我可不能哭哭啼啼的,得像个勇士一样,看看能从这个困难里挖出点什么宝贝来,说不定这个宝贝就是我生命意义的一部分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荐语弗兰克尔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仍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驾照。
一直到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
这本书曾经感动千千万万的人,它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最具影响力的十本著作之一。
到今天,这部作品销售已达1200万册,被翻译成24种语言。
他并不是当年集中营里被编号为119104的待决囚徒,而是让人的可能性得以扩大的圣者。
作者简介维克多·弗兰克尔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
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
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
精华解读以下内容为《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精华解读,供广大书友们学习参考,欢迎分享,未经允许不可用作商业用途。
目录一、集中营的斗争二、恐惧的入营经历三、集中营里的好奇心四、活下去的秘诀五、逐渐变得麻木六、等待死亡与享受面包七、集中营里的精神生活八、艺术生活九、命运感十、集中营的最后一天十一、集中营里的两极十二、让人活下去的不是希望,而是意义十三、意义疗法十四、存在之虚无十五、寻找生命意义的三条途径正文我们很难有机会去体验集中营的生活,但我们的精神却时常经受着集中营一般的煎熬。
相反,有一些人进了集中营,肉体忍受着地狱般的折磨,精神却依然高贵、独立、平静。
这里面一定有关于人生的秘密。
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二战期间被抓到奥斯维辛集中营,在那里经历了平常人无法体会的折磨。
最终使他活下来的,是他心中赋予自己生命的意义。
就像尼采说的“那些没有打败你的,会让你更强!”弗兰克尔将奥斯维辛的经验转化为心理学的意义疗法。
当你觉得生活失去方向、没有目标、丧失意义的时候,抱怨、喝酒、旅行都未必能够解决你的问题。
这时候你最需要的是看看这本书,然后思考一下你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弗兰克尔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只有他和妹妹幸存。
他一生都对生命充满着热情,67岁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拿到驾照。
80岁时,弗兰克尔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
这本书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最具影响力的10本书之一。
一、集中营的斗争对于没有经历过集中营生活的人,很容易对有过这种经历的人抱有一种错误的同情心态。
外人对囚徒之间为了生存的残酷斗争一无所知。
这是一场为了每天的面包、为了生活、为了朋友的斗争。
每一次的转移(终点可能是毒气室)就是一次斗争。
最重要的是将自己或朋友的名字从转移名单中划掉,尽管大家都知道自己的胜出就意味着另一个生命的死亡。
对于看守来讲,犯人只是一个编号而已。
人们没有时间考虑伦理问题,每个人都只有一个想法就是活下去。
因此,会尽量设法使另一个号码来取代他在名单中的位置。
通常情况下,只有牢头才有吸烟的权利。
当我们看到狱友吸烟时就知道他已经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气,而这种勇气一旦失去,就很难挽回。
通常几天后他就会死亡。
二、恐惧的入营经历在看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站牌的时候,火车上所有人的心脏几乎都骤停了。
这里意味着死亡。
犯人们排着队从一个漫不经心的党卫军军官面前走过,那个军官用手指随意的左边指指、右边指指。
作者在经过他面前的时候努力地挺直腰杆,显得精神的样子。
军官犹豫了一下,向右边指了指。
后来知道,那天90%的人被指向了左边,他们每人手里拿着一块香皂走进了“澡堂”。
那里实际上是焚烧室。
三、集中营里的好奇心在集中营里,作者还试图保留一份科学手稿,被老犯人斥责为“狗屁”。
脱光衣服,剃光头发去洗澡,在浴室里每个人焦虑地看着喷头,当发现喷出来的是真的水时,每个人都放松了下来,相互取笑、打闹。
大家发现只有赤裸的身体还属于自己,这时幽默感反而滋生了起来。
紧接着出现的是好奇心。
这种冷酷的好奇心非常强烈。
比如作者常常设想自己洗完澡后赤裸裸湿漉漉地站在寒风中该是什么结果?随后的几天,好奇心变成惊讶,惊讶于自己居然没有感冒。
一名医生甚至惊呼:“教科书在撒谎!”因为根据教科书的定义我们早就该死了,可我们还活的好好的!很多以前睡觉很挑剔的人,现在不洗澡不刷牙和鼾声如雷的人挤在一起,枕着满是泥浆的鞋子也睡得很香。
四、活下去的秘诀几乎每个人都想过自杀,最简单的方法是跑去触摸电网。
尽管做出自杀的决定一点也不难,但自杀没有任何意义。
因而囚犯们在恐慌的第一阶段之后就不再惧怕死亡了,几天过后连毒气室也不怕了。
因为毒气室至少可以使他们免去自杀的麻烦。
一位老朋友(他比作者更早进入集中营)对作者说:“如果有可能,每天刮脸,不论要用锋利的玻璃还是最后一块面包换来的刮脸工具。
只有如此,你才能看起来更年轻,而且刮脸还会使你脸色红润。
想活下来,唯一的办.法是,看上去能干活。
如果你脚后跟起了个水泡,走路瘸了,第二天就会被送进毒气室。
刮脸,挺直腰板站立,精神抖擞地干活,你就不用怕毒气。
’’五、逐渐变得麻木刚开始的时候囚徒不忍目睹别人被罚示众。
几天或几周后,这种情况会发生变化,进入心理反应的第二阶段,这个囚徒的眼睛将不再躲避这一切。
由于感情已经麻木,他看到什么都只会呆呆地站着不动。
即使看到一个12岁的孩子脚趾被严重冻伤,医生用镊子拽去变黑坏死的部分,旁观者的感情也是麻木的。
当一个人快死亡的时候,其他囚徒会接近还没冰冷的躯体。
有人夺走死者剩下的土豆泥,换掉他的鞋子、上衣;连只拿到细绳的人都会因此沾沾自喜。
这些症状最终会使他们对每天每时频繁发生的酷刑折磨无动于衷。
六、等待死亡与享受面包当皮下脂肪消耗殆尽时,犯人们就像骷髅,不断感到身体开始消耗我们的生命。
肌肉逐渐消失,身体的抵抗力也越来越差。
棚屋里为数不多的人一个接一个死去,每个人都能准确的判断出下一个会轮到谁,自己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去。
当有一天看到一个平日里非常自尊和勇敢的人像孩子一样嚎啕大哭的时候,就知道他活不了多久了。
他哭的原因是鞋子已经破的无法再穿了。
有时候干重活的人会得到一块面包。
犯人们就如何处理每天仅发一块的面包展开了无休止的争论,主要是两派意见。
一派赞成立刻吃完,这样的好处是每天至少有一次暂时不饿的机会,而且可以防止面包被偷。
另一派持不同观点,他们主张将面包分成几份。
最后,作者加入了第二派的队伍。
七、集中营里的精神生活囚犯对宗教表现出难以想象的虔诚,宗教信仰的深度和活力总是令初到者惊奇和感动。
囚犯们临时凑在一起祈祷的情景随处可见,这些又累又饿,衣衫褴褛的人蜷缩成一团,口中念念有词。
集中营有时还会进行科学争论。
集中营主管医生(也是犯人)邀请作者来参加精神降神会,参加者中甚至还有一名党卫军军官。
最终请来的神灵写下了“败者遭殃”的拉丁文。
有丰富精神生活的人内心的创伤会少许多。
他们能把恶劣的外部环境转化为内心丰富自由的精神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解释集中营里身体羸弱的人比看似强壮的人生存能力更强。
在忍受各种奇怪的折磨的时候,作者心里最常想到的是自己的妻子。
“不论真实与否,我都坚信她的外貌比冉冉升起的太阳还要明亮。
”爱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
作者理解了诗歌、思想和信仰所传达的伟大秘密的真正含义:拯救人类要通过爱和被爱。
哪怕是世界上一无所有的人,只要有片刻的时间思念爱人,他就可以领悟幸福的真谛。
八、艺术生活.囚犯的内心生活可能很极端,他们能体验以前从未体验过的艺术美和自然美。
这些美甚至可以让人忘却自己当下所处的环境。
大家欣赏巴伐利亚的晚霞时的表情宛如圣徒,一名囚犯由衷的感叹“世界多美呀!”囚头和个别违规的军官也会组织大家搞联欢会,能够让大家笑一笑的人会得到一些奖励。
一个唱意大利咏叹调的家伙甚至得到了桶底的豌豆汤。
有一次,臭名昭著的“恶鬼”囚头被邀请朗诵自己写的诗歌,作者为了忍住不笑把嘴唇都咬疼了,最后作者带头鼓掌,这极有可能救了自己的命。
后来作者还真被分配到恶鬼的手下,幸好当时鼓掌给他留下了好印象。
幽默是灵魂保存自我的另一件武器。
幽默能够使人漠视困苦,从任何境遇中超脱出来,哪怕只是几秒钟。
人们最常讲的笑话是假设自己自由后还保留着集中营的生活习惯。
比如在参加聚会的时候假装忘记了自己的自由身份,在分汤时央求女主人“从锅底给舀一勺吧!”九、命运感集中营的犯人害怕作出决定,也不敢采取任何主动行为。
这是因为他们强烈地感觉到一切皆有定数,不要试图去影响命运,而应该听从命运的安排。
有时你得在一瞬间做出意味着生死的决断,有时在转移名单上意味着死亡,有时留下才更容易死。
犯人们更愿意让命运替他做这个决断,尤其是在决定是否逃跑的问题上。
十、集中营的最后一天集中营里的人已经不多了,作者接到任务去埋葬三具尸体。
他们想趁机逃跑。
可就在准备运送第三具尸体的时候,集中营的大门被撞开了,一辆涂着红十字标志的汽车缓缓驶向操场。
车上卸下来不少药箱,每个人都分到了香烟,拍了照,大家感到无比欢快。
看守们突然变得随和起来,想赢得我们的好感。
可就在大家都觉得自由了的时候,还是有一批人被集中起来烧死了。
在这之前,作者和他的朋友们还抱怨没有坐上那辆负责转移的卡车。
对于回家的犯人来说,最重要的体验是在他经受了那么多苦难之后,除了上帝,他不再畏惧任何东西,这种体验有着无与伦比的美妙感觉。
十一、集中营里的两极在集中营里犯人们普遍表现出冷漠、自卑、嫉妒、易怒,经常会因为分发食物导致群殴,甚至作者也经常想挥起拳头揍人。
面对这种环境,人是否还有选择的余地呢?事实证明是有的。
我们都记得那些走过每一个屋子安慰别人,把自己最后一块面包给了别人的人。
这种人虽然不多,但足以证明,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别人手中夺去的,那就是最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下选择自己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
每天人们都会面临抉择,是保持自我内在的自由,还是抛弃自由和尊严而变成标准的囚徒。
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的“我只害怕一样——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
”. 作者曾目睹一个年轻女子的死亡,她告诉作者“我感谢命运给我了这么沉重的打击……以前的生命让我糟蹋了,我从没有认真考虑过精神完美的事。
”她指着窗外:“这棵树是我孤独中唯一的朋友。
”十二、让人活下去的不是希望,而是意义有一天号长F告诉作者“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里有个声音告诉我1945年3月30号我们会得到解放。
”F是一个著名的音乐家,他满怀希望地告诉作者,他坚信3月30号自己会获得解放。
距离那天越来越近的时候,F开始生病,高烧,3月30号那天他陷入昏迷,第二天他死于伤寒。
集中营里死亡率最高的时刻都在圣诞节前后。
不是因为流行病,而是因为多数犯人都天真地以为能在圣诞节前回家,而随着希望越来越渺茫,犯人失去了勇气,变得沮丧起来。
这严重削弱了犯人们身体的抵抗力,导致了最终的死亡。
要想恢复犯人内在的力量,必须让他看到未来的某个目标。
尼采说过“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这可以作为所有心理治疗师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