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书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书易地扶贫搬迁是指将贫困地区的居民搬迁到更好的生活环境和资源条件下的安置点,这是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工作。
然而,由于地质灾害的复杂性和严重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报告书将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估。
一、地勘工作在进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选址前,需要进行地质勘察工作,了解该区域的地质情况。
地质勘察包括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工程地质、土质检测等。
通过这些工作,能够对地质灾害的可能危险性进行初步评估。
二、灾害评估根据地勘工作的结果,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具体评估。
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震风险评估:通过分析活动断裂、地震序列和历史地震事件,了解安置点附近地震的概率和强度。
根据地震烈度评定标准,评估搬迁安置房的抗震能力和地震风险。
2.滑坡和崩塌风险评估:通过地质调查和工程地质勘查,了解区域内滑坡和崩塌的形态、规模和密度等基本信息。
结合地形、土壤、地下水等因素,评估安置点的滑坡和崩塌风险。
根据滑坡和崩塌危险性评价标准,确定相应的防灾措施和建筑设计要求。
3.泥石流和地面塌陷风险评估:通过研究降雨、坡度、植被覆盖等因素,分析安置点是否处于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的潜在风险区域。
根据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危险性评价标准,评估安置点是否具备抵御和应对这些灾害的能力。
三、防灾措施和建筑设计要求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确定相应的防灾措施和建筑设计要求。
这包括加固安置点的地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建设等。
同时,还需要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安置点灾害发生后的疏散和救援措施。
四、监测与管理五、总结与建议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确保搬迁居民安全的重要工作。
通过全面深入的地质勘察和评估工作,能够为搬迁安置点的选址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通过合理的防灾措施和建筑设计要求,能够有效降低地质灾害对安置点的危险性。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一、工作任务本评估工作目的是:针对本工程的特点和地质环境特征,分析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对评估区现状地质灾害的类型、发育程度及危害性进行全面评估,并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引发、加剧的地质灾害以及建设工程本身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估,在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的基础上综合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
二、评估范围及评估级别评估范围确定的原则是:根据建设工程的特点及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结合场地地质环境条件,考虑地质灾害危险性的来源及可能影响范围。
本建设项目属面状工程,评估范围一般为由用地红线外扩30~50m。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进行,根据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和建设项目的重要性进行划分。
三、工作部署、工作量(一)、资料收集收集建设场地及临近建设场地的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和建设项目规划、可行性研究设计的有关资料,以及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最新成果资料。
(二)、技术要求1、开展工作前,组织项目有关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国土资源部[2004]69号文及广西地方标准《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统一认识,熟悉了工作程序,明确了本次工作的重点。
2、在调查前,熟悉收集到的资料,了解评估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和工程建设规模、特点。
在分析和研究收集到的资料基础上,经野外踏勘后,划分评估级别、确定评估范围,制订详细的评估工作大纲。
3、野外调查采用1:10000、1:1000地形图为工作底图,手持GPS定点。
4、室内资料整理按《评估规程》工作程序,在综合分析研究既有资料和实地调查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工程措施和建议,编制“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图”。
(三)、工作方法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本次评估工作以采用收集现有资料、野外实地调查访问为主,野外以1:10000、1:1000地形图作工作底图,采用GPS定点定位,皮尺,罗盘量测,记录本或卡片描述记录,室内对所获取的数据采用定量、半定量分析法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安置点风险评估报告

安置点风险评估报告1. 简介本报告旨在对某一安置点进行风险评估,以便评估该安置点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通过对各种可能风险的分析和评估,可以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2. 背景信息2.1 安置点概述安置点位于某某地区,面积约为xx平方米。
该安置点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住所和临时居住条件,为有需求的群众提供临时避难所。
2.2 环境概况安置点周边环境主要由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组成。
交通便利,附近有公共交通设施和基础设施。
周边没有明显污染源,空气品质良好。
3. 风险评估3.1 自然灾害风险根据历史数据和区域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概率,对安置点可能遭受的自然灾害进行评估。
- 台风:根据历史数据,安置点所在地区每年受台风袭击的概率为xx%。
考虑到安置点所处位置较为安全,周边有遮蔽物阻挡台风直接冲击的可能性较小。
- 地震:根据地震局的报告,安置点所在地区处于安全等级为x级的地震活跃带,但近年来并未发生大型地震。
3.2 人为灾害风险评估安置点可能遭受的人为灾害风险,包括火灾、爆炸、恶意袭击等。
- 火灾:安置点内部采取了严格的消防安全措施,配备了灭火器和消防设备,并进行了定期演练。
附近也有消防站,能够及时支援。
- 爆炸:安置点周边没有危险化学品厂或储存场所,爆炸风险较低。
- 恶意袭击:安置点周边治安状况良好,警方也有较好的巡逻部署,保障了安置点的安全。
3.3 卫生安全风险评估安置点可能存在的卫生安全风险,包括传染病爆发、污水处理不善等因素。
- 传染病:安置点采取了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对入住群众进行健康检查和观察。
同时,建立了疫情监测和报告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传染病疫情。
- 污水处理:安置点建立了合理的污水处理系统,保证污水的妥善处理,减少环境污染。
4. 结论综合以上评估结果,该安置点在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和卫生安全方面均具备较高的安全性。
但仍需进一步加强日常安全巡检,检查现有防护设备和措施的完好性,并定期组织安全演练,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兰州市动物园易地搬迁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防治措施

(2) 滑坡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评估。 根据稳定性
评价结果,按照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按致灾地质体
稳定性判别,对滑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区内 5
处滑坡发生灾害可能性大的有 1 处,较大的有 4 处。
(3) 滑坡灾害损失程度评估。 评估区内发育的
5 处滑坡均属土质滑坡,对评估区滑坡灾害危害程
价。 评估结果为:评估区内 38 处不稳定斜坡损失程
度中等的有 18 处、小的有 20 处。
(4) 不稳定斜坡危险性评估。 根据评估区 38
度的评估采用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的原
处不稳定斜坡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造成的损失
则。 依据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大小分级要求,
大小,对不稳定斜坡的危险性进行评估。 评估结果
第 34 卷 第 6 期
2019 年 12 月
资源信息与工程
Vol.34 №6
December 2019
兰州市动物园易地搬迁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及防治措施
郑 伟
( 甘肃省地矿局第二地质矿产勘查院,甘肃 兰州 730020)
摘 要: 评估区地层复杂,评估区现状发育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不稳定斜坡、泥石流及黄土湿陷。 本文对
文章编号: 2096-2339(2019)06-0110-02
为:评估区内滑坡可能造成的损失中等的有 2 处,小
的有 3 处。
(4) 滑坡危险性评估。 对各滑坡的危险性进行
评估,评估结果表明评估区内的 5 处滑坡体危险性
中等的有 3 处,小的有 2 处。
2.2 不稳定斜坡危险性现状评估
(1) 稳定性评价。 根据不稳定斜坡所在位置的
2024年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讲稿模板(3篇)

2024年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讲稿模板尊敬的评估专家、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我是某某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小组的成员,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向大家汇报我们小组对于2024年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结果。
一、评估目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指通过对灾害发生概率、发生可能性、损失后果等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分析,为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次评估旨在为2024年的地质灾害防控工作提供指导,及时发现和预警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评估方法在本次评估中,我们采用了综合判断法、数学模型法和GIS技术等多种评估方法,对灾害发生概率、发生可能性、损失后果等进行了系统评估。
1. 综合判断法:通过专家评审、统计数据分析和历史灾害案例分析等方法,综合评估各地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
2. 数学模型法:通过构建数学模型,考虑各种因素的权重和相互关系,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量化评估。
3. GIS技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将各种地质灾害因素进行空间分析和综合比较,生成地质灾害危险性图。
三、评估结果根据我们的评估结果,2024年地质灾害危险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地震灾害:根据历史地震数据、地震断层分布和地震活动性评估,我们认为某些地区可能面临较大地震风险。
建议当地政府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做好应急准备。
2. 山体滑坡:部分地区地质条件较差,存在山体滑坡的潜在风险。
建议政府加强对山区的监测和预警,加强治理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3. 泥石流:河谷地区和陡坡地区存在较高的泥石流风险。
建议政府加强对泥石流危险区的巡查和监测,提前制定应急预案。
4. 地面塌陷:由于人类活动和地下水开采等因素,一些地方存在地面塌陷的风险。
建议政府对地面塌陷风险区进行详细调查和监测,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综合以上评估结果,我们建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2024年的地质灾害防控工作中,重视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灾害监测和预警: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做好地质灾害监测、预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发现和预警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1. 引言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对人类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本文旨在制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以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指导,确保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
2. 目的与目标本方案的目的是评估当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并综合分析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破坏程度,以制定相应的灾害防治措施和应急预案。
具体目标包括:定量评估各类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分析地质灾害对人群、建筑物、交通、水资源等方面的潜在威胁;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应急预案。
3. 工作内容和步骤3.1 数据收集与整理收集相关地质灾害数据,包括历史灾害事件、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气象数据等;整理和验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3.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模型建立基于收集到的数据,建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数学模型;结合地质灾害的特点,确定合适的评估指标和权重,并建立相应的评估方法。
3.3 危险性评估与分级根据建立的模型,对不同地区和区域进行危险性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将地区和区域分为不同的危险性等级。
3.4 威胁分析与风险评估分析不同地质灾害等级对人口、建筑物、交通、水资源等方面的潜在威胁;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和可能造成的损失范围。
3.5 防治措施和应急预案制定根据威胁分析和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制定灾害应急预案,包括预防、监测、预警和处置等方面的内容。
4. 时间安排本工作方案的时间安排如下:数据收集与整理:1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模型建立:2周危险性评估与分级:1周威胁分析与风险评估:2周防治措施和应急预案制定:1周5. 预期成果本工作方案的预期成果包括: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包括评估结果和分级等信息;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应急预案。
6. 质量控制本工作方案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模型的可靠性和合理性;结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某新农村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某新农村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摘要:以某新农村建设用地为例,在系统的野外调查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该建设场地的地质背景及其基本特征,对建设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建设用地在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后可作为适宜的建设用地。
Abstract:Takinganewruralconstructionlandasanexample,thedangerousassessmentofgeologicaldisasteriscarriedoutonthebasisofthegeologicalbackgrou ndandbasiccharactershasbeenanalyzedbasedonfieldinvestigationbasedonfieldsurvey.Theresul tshowsthatconstructionlandaftertakingappropriatepreventivemeasurescanbeusedasasuitablel andforconstruction.Keywords:relocationproject;landforconstruction;geologicaldisaster;dangerousassessment0引言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不仅灾害类型多,分布广,且成灾强度高。
为了切实做好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国土部颁布了《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强调了实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重要性。
本文以某新农村扶贫搬迁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例,在系统的野外调查基础上进行分析和定性评估,对建设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重点及土地的适宜性做了积极的探讨,以期为今后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积累经验。
1工程概况及工程地质条件1.1工程概况某新农村扶贫搬迁工程建设,选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拟建场地现均为耕地。
易地扶贫移民、生态移民及地质灾害移民搬迁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易地扶贫移民、生态移民及地质灾害移民搬迁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平塘县者密镇茂村村易地扶贫移民、生态移民及地质灾害移民搬迁项目第一章项目基本情况一、项目概况(一)项目概要1、项目名称:平塘县者密镇茂村村易地扶贫移民、生态移民及地质灾害移民搬迁项目2、建设地点:者密镇茂村村3、项目建设单位:者密镇人民政府4、项目法人代表:(者密镇人民政府镇长)5、项目主管单位:平塘县人民政府6、项目性质:新建7、建设规模内容:此次移民搬迁大约需占用土地140亩。
移民安置房451栋91102㎡,安置2030人;新建幼儿园1个;新建卫生室1个;新建文化活动广场1个(含公园);村庄绿化植树10000株;新修过境大道一条长1000米,宽30米;附属街道、路灯、水、电、路等基础设施。
8、建设期限:2012年至2014年9、投资规模与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9310万元,其中,争取上级项目资金2100万元;资本置换方式注入资金3300万元,农户自筹3910万元。
(二)移民村基本情况者密镇位于县境东南部,地处云贵高原东南坡向广西丘陵的过渡地带上,全镇以山地为主,海拔740米,其中,山地面积175.06平方公里,丘陵面积27.92平方公里,坝地面积6.4平方公里。
者密镇是平塘县南下通道的主要大镇,位于平塘县东南部,距县城29公里,距省会贵阳市208公里,处在关(上)四(寨)公路、吉古至四寨公路的交汇处。
东接独山县尧梭乡、上司镇,南与四寨镇相连,西与摆茹镇为邻,北与平湖镇和卡蒲乡接壤。
者密镇辖1个居民委员会,8个行政村,157个村民组,119个自然村寨。
8个村是金玉村、茂村村、六硐村、平河村、甲青村、拉关村、甲拉村、拉岩村。
全镇总面积209平方公里,东西距离22.85公里,南北相距19.45公里。
2010年末总人口20576人,农业人口18996人,占总人口的97%,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6.5%,其中毛南族人口占79.3%,是县内毛南族人民居住最多最集中的地方(主要分布在金玉、茂村、六硐、平河、甲青、甲拉等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县**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勘察设计工程有限公司二○二○年一月目录前言 (4)一、任务由来 (4)二、评估工作依据 (4)三、主要目的和任务 (4)(一)评估工作目的 (4)(二)评估工作主要任务 (5)第一章评估工作概况 (6)一、工程和规划概况与征地范围 (6)(一)工程和规划概况 (6)(二)地理位置及交通 (6)(三)征地范围 (6)二、以往工作程度 (6)三、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7)(一)工作方法 (7)(二)完成工作量 (7)四、评估范围与级别的确定 (9)(一)评估范围的确定 (9)(二)评估级别的确定 (9)五、评估的地质灾害类型 (11)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 (12)一、区域地质背景 (12)(一)地层 (12)(二)构造 (12)二、气象、水文 (12)(一)气象 (12)(二)水文 (15)三、地形地貌 (15)四、地层岩性 (16)五、地质构造 (17)(一)地质构造 (17)(二)地震及区域地壳稳定性 (18)六、岩土类型及工程地质性质 (19)(一)斜坡类型及特征 (19)(二)工程地质岩组划分 (20)七、水文地质条件 (21)八、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21)第三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22)一、地质灾害类型特征 (22)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 (22)三、现状评估结论 (23)第四章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24)一、工程建设中、建设后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24)二、建设工程自身可能遭受已存在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26)三、预测评估结论 (27)第五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及防治措施 (28)一、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估原则与量化指标的确定 (28)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28)三、建设用地适宜性分区评估 (29)四、防治措施 (30)第六章结论与建议 (32)一、结论 (32)二、建议 (32)前言一、任务由来受**县**镇人民政府委托,我公司(**勘察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承担了**县**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2020年1月上旬我公司专业技术人员对**县**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工程范围及周边地质环境进行实地调查,搜集了建设用地附近的区域地质资料,而后进行室内资料整理,经综合分析、研究,编写了本评估报告。
二、评估工作依据本次评估工作的依据有:(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2)《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川国土资发[2004]240号);(3)《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5)《**县**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委托书》;(6)《**县**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规划说明书》。
三、主要目的和任务(一)评估工作目的本次评估工作目的是为建设项目用地的申报、审批等事宜提供必需的地质资料;对建设项目用地及其周边环境地质灾害情况、建设用地适宜性等做出评估;防止或减少地质灾害对建设项目的危害,合理制定建设规划,科学利用土地资源,切实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工程建设用地审批和工程建设防治地质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二)评估工作主要任务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地质灾害易发区内新建工程场地应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其主要任务是对建设用地范围内(包括影响范围内)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做出现状评估;在现状评估的基础上,对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和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做出预测评估。
具体任务为:(1)确定评估工作的级别和范围。
(2)对评估区内地质环境条件进行调查和评估,具体包括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区域稳定性、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人类工程活动状况等。
(3)查明评估范围内地质灾害分布、类型及基本特征,包括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潜在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形成的环境条件、规模,对其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
(4)预测工程建设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险性大小,预测工程建设本身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险性大小。
(5)综合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小,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及建议。
(6)对工程建设区是否适宜工程项目建设进行评估。
第一章评估工作概况一、工程和规划概况与征地范围(一)工程和规划概况**镇**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用地面积约10亩,安置易地扶贫搬迁户数18户51人。
(二)地理位置及交通**镇**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用地位于**市**县**镇**村四社,该工程项目的主体建筑均为1~2F的居民住宅,房屋建筑结构为砖混钢筋结构,拟采用条形基础。
工程区附近有水泥公路通过,交通十分方便(图1-1)。
(三)征地范围本工程按最终规模一次征地,总征地面积10亩。
二、以往工作程度(1)1980年,四川省地质局航空区域地质调查队完成的《1∶20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内江幅);(2)1980年,四川省地质局航空区域地质调查队完成的《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内江幅);(3)2016年,**勘察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完成的《2016年度**市**县地质灾害汛前应急排查成果报告》。
综上所述,这些较丰富资料提供了评估区域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等地质条件方面的基础资料。
为本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量(一)工作方法我公司接受评估委托后,立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建设用地进行野外调查,收集建设用地批文和勘界报告等文件,同时收集区域地质图和1:10000地形图及相关地质资料。
在收集资料基础上,按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标准及国家政策、法规和技术规程,依据土地红线图和1:1000地形图显示的地形地貌和现场调查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对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分析、研究后,开展的评估工作,并对建设用地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编制完成了评估报告,评估工作流程见图1-2。
(二)完成工作量本次评估工作从接受任务到完成评估报告,完成工作量见表1-1。
表1-1 评估工作完成的工作量图1-2 评估工作程序框图四、评估范围与级别的确定(一)评估范围的确定按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规定,**县**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用地范围内及周围出露地层岩性单一,斜坡坡角较小,整体坡度延展较平缓,地形地貌主要为构造剥蚀浅丘,考虑到地质灾害的形成与主导因素地质构造、地层岩性,从属因素地形地貌等的密切关系,评估调查范围在拟建工程用地范围的基础上向外作了适当的扩展,本次评估具体范围为:拟建工程向四周扩展50米以上或至次级分水岭顶部为界,评估面积约为41127m2。
(二)评估级别的确定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是综合考虑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和建设项目的重要性确定的。
评估区地质灾害一般不发育;地形较简单,地貌类型较单一;区域地质背景属于简单,岩性岩相变化较小,水文地质条件良好;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一般(表1-2),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属于“中等”类型。
表1-2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注:每类条件中,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有一条符合条件者即为该类型复杂类型。
注:此表来源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表B.1该建设项目为较重要建设项目(表1-3)。
依据国土资发[2004]69号文及《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要求,结合建设项目重要性及地质环境复杂程度,确定该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为“二级”(表1-4)。
表1-3 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表注:此表来源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表B.2表1-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注:此表来源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表1五、评估的地质灾害类型**县属于中国扬子准地台四川台坳的中部偏东,为稳定性地壳部分。
褶皱构造成于第三纪喜山运动第一幕。
挽近晚期地壳运动以大面积缓慢间歇性整体抬升为主,形变微弱,形成多次夷平面、河流阶地等层状地貌,属四川盆地微升区的一部。
现代地壳活动表现为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
评估区范围内未发育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缝及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区内历史上也未查阅到灾情。
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一、区域地质背景评估区位于扬子准地台四川台坳的中部偏东,区内褶皱、断层等构造行迹不发育。
(一)地层根据1∶20内江幅和三台幅区域地质资料显示,**县境内中生界侏罗系出露较完善,第四系坡残积粘性土层广泛分布于地表。
(二)构造区域内未出露古老褶皱基底,仅发育盖层褶皱、断裂。
晋宁运动使古老基底发生强烈褶皱,形成了本区古构造的基本格局,控制了区内各地层的沉积和展布,以后各期运动主要为升降运动;喜山构造动力在区内表现强烈,致使震旦纪以来的盖层形成了目前的构造形态。
区内褶皱和断裂以东西向为主,断裂与褶皱关系密切,二者往往相伴出现。
二、气象、水文(一)气象**县属川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特征: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暖夏旱,无霜期长。
但降水时空分配不均,雨热同季,夏季伏旱,秋多阴雨,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
(1)气温根据蓬溪气象站1957~1984年的实测数据统计,县境多年平均气温为17.0℃,年平均气温最高为17.7℃,最低为16.0℃。
全县年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南部地区在17.5℃以上,至北部下降为17.0℃。
低山地区(吉星、翻身)是县低温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6.5℃左右。
此外,东北部与西北部的分水岭地带,气温也较低。
县境气温四季分明,最长是冬季,次为夏季,最短为秋季。
县内最热月为7月(或8月),月平均气温为27.1℃;最冷月是1月,月平均气温为6.1℃;年较差为21.0℃。
1957~1984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9℃(1972年8月13日),极端最低气温为-4.6℃(1970年1月11日)。
多数年份的极端最高气温在37℃左右,极端最低气温在-2℃左右。
常年旬平均气温日较差最大出现在4月下旬为9.3℃,其次8月上、中旬,为9.1℃,9月中旬至10月底较小,日较差在7℃以上。
蓬溪日均温皆在0℃以上,历年都稳定通过0℃,年总积温高达6205℃,3~10月历年总积温在5413℃~4952℃间,11月至次年5月,总积温在2579.0℃~2748.3℃间出现的频率占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