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原文赏析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赏析

《我爱这土地》赏析赏析(一)郭宝臣这首诗写于1938年的武汉。
此时的诗人,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阅历。
无论是社会的动荡,民族的危机,还是民众的苦难,都给过或正在给着诗人以强烈的震撼。
而这一切,都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发生的。
一直关怀着、思考着这片国土的诗人,此时对土地的理解更深刻了,对土地的感情更浓烈了。
诗人出生在金华农村,从小就对南方的土地有着血肉一般的情感。
而后,随着生活的颠簸,诗人到过上海、常州,又到过山西、陕西,深深地为北方的土地所感动。
对于这片生育、养育自己的土地,对于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对于这片灾难深重的土地,对于这片正在燃烧着抗战烽火的土地,诗人作为一个时代的歌手,该如何对待这片土地呢?诗人再也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火焰般的情感了,他要表达出自己对这片土地的强烈的爱……这浓烈的情感,凝聚成了诗《我爱这土地》。
从这首诗的题目看,诗人的意图很明显,就是突出这一个“爱”字,斩钉截铁,毫不含混。
诗人对于土地之爱,在他的许多诗篇中都表达过。
而像这首诗写得这样集中,这样浓烈,这样撼动人心,还是不多见的。
对于土地的感情如何,这首诗可以说是诗人的自白。
诗人采用了“直接”的抒情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它像“誓词”一样严肃,又像“血”一样庄严。
诗人把自己比作了一只鸟:“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我”是一只鸟,要歌唱,一直到死。
为谁而歌唱?诗人用了四行象征性的诗句,来概括“我”的使命。
这四句诗并没有具体所指,但它们以更形象更广泛的泛指性,扩大加深了这使命的内含。
诗人所深深爱着的这土地,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的大搏斗,大变革。
在这片土地上,已不是死水一潭,已不是只有凄凉和苦难。
人民在奋起,民族在觉醒,“无比温柔的黎明”已经可望了……诗人作为一只鸟,就要为这一伟大的时代歌唱!诗人为了执行自己的历史使命,视死如归。
爱国有关的作品现代诗

爱国有关的作品现代诗一、原文:《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二、衍生注释:- “嘶哑”:形容鸟的喉咙歌唱时发出的声音较为沙哑、干涩,在这里表示即使力量微薄也要发声歌唱的坚定决心。
- “悲愤的河流”:象征着祖国承受着痛苦、磨难,人民心中悲痛愤恨而又汹涌难平的情感。
- “激怒的风”:表达当时社会上黑暗势力对祖国的侵害造成民众愤怒的社会状态。
- “温柔的黎明”:代表着胜利和希望的曙光即将到来。
三、赏析:1. 主题:这首诗的主题鲜明且深刻地表达了对祖国深深的热爱。
即使国家一片风雨飘摇,土地遭受打击,诗人仍怀着无限敬爱。
2. 情感:饱含着强烈的爱国之情,诗人悲愤、痛苦于祖国的现状,同时又对祖国未来的希望满含欣慰向往。
首先,诗人以鸟的歌唱,表达了对祖国土地热爱的执着态度,到后面的“眼里常含泪水”更是一种爱的浓烈体现,毫不掩饰自己对祖国炽热的情感。
3. 表现手法:- 象征手法的运用可谓妙极。
诗中的鸟象征众多热爱祖国的人士,土地象征遭受日本侵略者践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等自然元素也都寄托着对不同社会状态下的祖国情。
- 直抒胸臆,例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直接表达对祖国深沉的爱意,这种直白反而更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四、作者介绍:本诗的作者是艾青。
他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艾青经历了旧中国艰难困苦的岁月,目睹了人民饱受欺凌、祖国千疮百孔的惨状。
他一生通过诗作紧密联系时代苦难,抒发自己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他的诗歌对凝聚民族情感、反映时代有着深远的意义。
五、运用片段:1. 在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上,老师饱含深情地朗诵着《我爱这土地》。
活动结束后,一位同学感慨万分:“刚刚老师朗诵的《我爱这土地》真的触动到我了。
艾青诗选诗赏析

艾青诗选诗赏析一、《我爱这土地》原文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解释:•“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诗人以鸟自喻,即便喉咙嘶哑也要歌唱,展现出一种执着、坚定的态度。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国家正遭受着苦难,诗人以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即便力量微小、处境艰难,也要为祖国发出声音。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 象征着祖国正在遭受的侵略和苦难;“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 则是人民内心的悲愤和对侵略者的愤怒情绪的体现,这些自然景象的描写实际上是对国家和人民所经历的痛苦的生动写照。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这里的“黎明” 代表着希望和光明,是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尽管当时国家处于黑暗之中,但诗人坚信光明终会到来。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深深眷恋和甘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精神,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直抒胸臆,是整首诗的情感高潮。
诗人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将自己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之情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令人动容。
二、《大堰河——我的保姆》原文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
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大堰河啊,我的保姆。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艾青我爱这土地诗歌读后感

艾青我爱这土地诗歌读后感一、原文:《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二、衍生注释:“嘶哑的喉咙”:鸟的喉咙嘶哑了还在歌唱,表达出歌唱者即便用尽力量也要呐喊出自己情感的强烈愿望。
“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里的“土地”象征着生养自己的祖国,暴风雨则是对当时国家遭受侵略、灾难重重的一种比喻。
“悲愤的河流”与“激怒的风”,都是诗人用来表示民众因国土被践踏而产生的悲愤和激怒的情绪。
“无比温柔的黎明”,“黎明”象征着希望,尽管黑暗笼罩,但希望总会慢慢到来。
三、赏析:1. 主题这首诗的主题非常明确,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之情。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遭受日寇欺凌的艰难时期,艾青通过这首诗抒发了对自己国家遭受侵略而遭受巨大破坏的痛心,以及对美好未来无限的渴望。
2. 情感诗中充满了浓烈的爱国情感,从开头“用尽嘶哑的喉咙歌唱”就可以感受到诗人那种喷薄欲出的热情。
他没有丝毫的犹豫地表露自己对土地和国家的热爱,即使身死也要魂归这片土地。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既是全诗的灵魂也是情感的最高潮。
这句简洁而富有力量的话语,触动着读者内心深处的爱国心弦,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热爱是如此炽热。
3. 表现手法象征手法的运用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如前文所说全诗意象众多,“土地”“河流”“风”“黎明”等都是象征性的,这种象征使得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
而且诗歌选取鸟为抒情主角很棒,鸟儿是可以在空中俯瞰整个大地的生灵,用鸟的歌唱来表达对土地的热爱特别贴切,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个生动的画面很容易让读者对当时那种沉重压抑的社会氛围有所感受。
四、作者介绍: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他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艾青《我爱这土地》赏析

艾青《我爱这土地》赏析艾青《我爱这土地》赏析篇一我是一只鸟“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著名的诗句,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像长了翅膀,飞进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里,猛烈地撞击着他们的心灵,掀动着他们的感情。
凡是读过这诗句的人,无不为诗人那真诚的深厚的感情所感染。
他们也像诗人那样,眼睛里含上了泪水……这首诗以它巨大的艺术魅力震撼着诗坛。
这首诗写于1938年的武汉。
此时的诗人,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阅历。
无论是社会的动荡,民族的危机,还是民众的苦难,都给过或正在给着诗人以强烈的震撼。
而这一切,都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发生的。
一直关怀着、思考着这片国土的诗人,此时对土地的理解更深刻了,对土地的感情更浓烈了。
诗人出生在金华农村,从小就对南方的土地有着血肉一般的情感。
而后,随着生活的颠簸,诗人到过上海、常州,又到过山西、陕西,深深地为北方的土地所感动。
对于这片生育、养育自己的土地,对于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对于这片灾难深重的土地,对于这片正在燃烧着抗战烽火的土地,诗人作为一个时代的歌手,该如何对待这片土地呢?诗人再也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火焰般的情感了,他要表达出自己对这片土地的强烈的爱……这浓烈的情感,凝聚成了诗《我爱这土地》。
从这首诗的题目看,诗人的意图很明显,就是突出这一个“爱”字,斩钉截铁,毫不含混。
而诗人是怎样写出自己对这土地之爱呢?读了诗,使我们对它五体投地。
诗人对于土地之爱,在他的许多诗篇中都表达过。
而像这首诗写得这样集中,这样浓烈,这样撼动人心,还是不多见的。
对于土地的感情如何,这首诗可以说是诗人的自白。
诗人采用了“直接”的抒情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它像“誓词”一样严肃,又像“血”一样庄严。
诗人把自己比作了一只鸟:“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艾青《我爱这土地》原文及鉴赏

《我爱这土地》原文: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爱这土地》鉴赏:1、文学赏析。
这首诗以“假如”开头,这个头开得突兀、新奇,有凝神沉思之感。
诗中的“鸟”是泛指,是共名,它不像历代诗人所反复咏唱的杜鹃、鹧鸪那样,稍一点染,即具有一种天然的特殊的情味和意蕴,而是全靠作者在无所依傍的情况下作出新的艺术追求。
再则,诗中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也和古典诗词中栖枝的黄莺、啼血的杜鹃、冲天的白鹭等大异其趣,它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对于作者的影响所致,同时也是这位“悲哀的诗人”(作者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
诗的首句集中展现了作者对土地的一片赤诚之爱。
在个体生命的短暂、渺小与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恒之间,作者为了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把自己想像成“一只鸟”,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
全诗表现出一种“忧郁”的感情特色,这种“忧郁”是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爱得深沉的内在感情的自然流露,它源自民族的苦难,因而格外动人。
这里有深刻的忧患意识,有博大的历史襟怀,有浓烈的爱国真情。
这种忧郁表现在两点:其一,强烈的抒情色彩。
这首诗可以说是作者的自白。
作者采用了“直接”的抒情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它像“誓词”一样严肃,又像“血”一样庄严,十分强烈,震撼人心。
诗人用了四行象征性的诗句,来概括“我”的使命。
这四句诗并没有具体所指,但它们以更形象、更广泛的泛指性,扩大加深了这使命的内涵。
作者所深深爱着的这土地,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的大搏斗,大变革。
人民在奋起,民族在觉醒,“无比温柔的黎明”已经可望了……作者作为一只鸟,就要为这一伟大的时代歌唱。
其二,写实和象征交织。
作者用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
艾青情诗《我爱这土地》赏析

艾青情诗《我爱这土地》赏析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集中展现了艾青对土地的一片赤诚之爱。
诗的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构思精巧。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艾青情诗《我爱这土地》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爱这土地》作者: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這永远汹涌着我們的悲愤的河流,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來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這土地爱得深沉……赏析一诗人艾青是一位擅长抒发内心的深沉情感的杰出歌手,《我爱這土地》,写在抗日救亡的最艰难的岁月。
如何表达对於祖国的最为深沉的爱?诗人没有直呼"热爱呀"之类的口号,也没直接渲泄自己的感情,而是运用象征的手法,让抒情主人公化作一只小鸟,把心底的全部情感浓缩在小鸟那"嘶哑的喉咙"的"歌唱"中。
"歌唱"也不是轻柔空灵的,而是无比凝重深沉。
因为祖国那"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正惨遭蹂躏,面临沦亡。
最后,诗人以小鸟之死,把诗情升华到顶点,而死后也要与祖国的土地浑融合一,则是诗人赤诚之心的真实写照。
赏析二这首诗写于抗战初期,它集中展现了艾青对土地的一片赤诚之爱。
在个体生命的渺小、短暂与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恒之间,诗人为了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把自己想像成是“一只鸟”,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永远不停歇地为祖国大地而歌唱,既唱出大地的苦难与悲愤,也唱出大地的欢乐与希望;即使死了,也要将整个身躯融进祖国的土地中,以表示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
全诗的感情是强烈而内在的,基调是深沉而忧郁的。
可以说,时代的投影与真实的感受相结合,使得这首诗的感情显得极为真诚,更有感染力,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
写作艺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构思精巧。
艾 青《我爱这土地》赏析

艾青《我爱这土地》赏析“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这首《我爱这土地》,以朴素而真挚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对祖国土地的深情厚爱,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诗的开头,诗人将自己假设为一只鸟,一只哪怕喉咙嘶哑也要歌唱土地的鸟。
这种独特的视角和形象的比喻,让读者瞬间感受到诗人那炽热的情感。
鸟通常是自由、灵动的象征,但在这里,这只鸟却因对土地的热爱而甘愿承受痛苦,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种反差更加凸显出诗人情感的深沉和坚定。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诗人通过对土地、河流、风的描绘,展现了祖国大地所遭受的苦难和磨难。
暴风雨打击着土地,象征着祖国遭受的侵略和蹂躏;汹涌的悲愤的河流,仿佛是人民心中压抑的愤怒和痛苦;无止息的激怒的风,暗示着人民的反抗和斗争从未停止。
这一系列的意象,生动地勾勒出了那个充满苦难和悲愤的时代背景。
然而,在这黑暗和痛苦之中,诗人并没有陷入绝望,而是看到了“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黎明象征着希望和光明,它是诗人心中对祖国未来的坚定信念。
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诗人依然坚信祖国终有迎来光明的一天。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句诗体现了诗人愿与土地融为一体,生死相依的决心。
这种彻底的奉献精神,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土地的爱是毫无保留的,是至死不渝的。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是整首诗的精华所在。
诗人直抒胸臆,自问自答,将内心深处对祖国土地的热爱毫无掩饰地展现出来。
那饱含泪水的双眼,是因为对这片土地爱得太过深沉,以至于所有的痛苦、悲愤、希望都化作了泪水。
从诗歌的语言上来看,艾青摒弃了华丽的辞藻,采用了朴素、平实的语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主题
作者通过描述自己生活在祖国的这块土地上,痛苦多于欢乐,心中郁结着过多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然而,这毕竟是生他养他的祖国,即使为她痛苦到死,也不愿意离开这土地——“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要
“腐烂在土地里面”。
表达了作者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意象
作者艾青堪称“土地的歌者”,“土地”构成了作者诗歌的中心意象。
“土地”这一意象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祖国命运的象征,其中聚集着作者对祖国和大地母亲深深的爱,诗人表示要像鸟一样歌唱祖国大地;死了,也要使自己融进祖国的土地中。
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挟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进如作者的脑海。
作者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象”,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幻想着土地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诗中,作者的歌喉虽然沙哑但却宽厚,虽然悲哀但却博大,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虽古朴但却苍劲有力,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
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作者笔下的另外三个意象便顺流而出。
“河流”的前面加上“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形容词,“风”前面加上“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就把“河流”“风”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就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
但是作者意犹未尽,“一一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作者对土地执着的爱。
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再回归到土地这个意象上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