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汉荣散文读后感_应用文
李汉荣散文选集读后感

李汉荣散文选集读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能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最近,我沉浸于李汉荣的散文选集,仿佛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了一片宁静的港湾。
李汉荣的散文,犹如一首首清新质朴的田园诗,没有华丽的词藻,却有着触动人心的力量。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着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与神秘。
在他的笔下,乡村的景色是那样的迷人。
他写春天的田野,“油菜花金黄的火焰,点燃了整个田野,也点燃了农人们心中的希望”;他写夏日的池塘,“荷叶田田,荷花娇艳,蜻蜓在荷叶间穿梭,青蛙在池塘边歌唱”;他写秋天的果园,“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金灿灿的梨子压弯了树枝,果农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他写冬天的雪地,“洁白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给大地披上了一层厚厚的银装,孩子们在雪地里嬉笑玩耍,留下了一串串欢乐的脚印”。
这些生动的描写,让我想起了自己童年在乡村度过的美好时光,那时候的天是那么蓝,水是那么清,人是那么淳朴。
他不仅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还对乡村的生活和人物进行了深情的刻画。
那些勤劳善良的农民,在他的笔下变得栩栩如生。
他写村里的老木匠,“粗糙的双手,却能打造出精美的家具,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与木头对话”;他写田间劳作的妇女,“她们弯着腰,辛勤地耕耘着土地,汗水湿透了衣衫,却从不抱怨”;他写村里的老人,“坐在门口的石凳上,晒着太阳,讲述着过去的故事,眼神里充满了对岁月的怀念”。
这些普通人的形象,让我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温暖和人性的美好。
李汉荣的散文中,还蕴含着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他在《对一只蝴蝶的关怀》中写道:“生命是平等的,我们没有理由歧视一只蝴蝶。
”这句话让我深受触动。
是啊,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应该尊重和关爱每一个生命,而不仅仅是人类自己。
在《山中访友》中,他把山中的一切都当作朋友,与它们倾心交流,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让我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自然的忽视和破坏。
我们总是在追求物质的享受,却忘记了我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一味地索取和征服。
李汉荣散文读后感

李汉荣散文读后感李汉荣创作观是回归到生命的本质当中去,与山河自然、生灵万物共呼吸。
那么,来看看小编精心为你整理李汉荣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李汉荣散文读后感篇一学完《山中访友》这篇课文后,我感受到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的抒情散文,让读者仿佛与作者一起,经历了山中访友这美妙的欢欣之旅。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草,一鸟一石都成了有鲜活生命的人。
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是我们的朋友。
作者进山看景,自然成了“山中访友”。
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和大自然的知己情谊。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的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鸟儿呼唤他的名字,露珠与他交换眼神,他和清凉的山泉一起梳妆,和汩汩的溪流共同唱和……作者在奇妙的大自然里,捡起落花,闻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起落叶,看到了生命的奥秘;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听见了缘故火山爆发的声浪和时间隆隆的回声。
在雷雨里岩石为作者撑起一把巨伞。
啊,多美呀!然而在现实的生活中,很多人根本都不热爱大自然,更别说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抬头望望天,是污黑的一片天,低头看看地,是脏乱的一块地。
人们乱砍树木、踩踏花草、随地吐痰,这些做法只为了自己的一时的方便,那他们可否想到,最终受害的是人类自己。
善待大自然就是善待我们自己啊!当你怀着一个好心情看这个世界时,就会发现世界原来如此妙不可言,大自然原来如此神奇,令人陶醉,不禁想做大自然的一员,用大自然的语言去与花草鸟蝶进行一次心灵的交谈。
李汉荣散文读后感篇二远远地,我听见河流的声音,那是一个熟睡的老人,梦境里发出的鼾声。
我轻轻走过去。
轻轻地,我不能冒失地走近一位长者。
我怀着尊敬的心情,去探望沉入睡梦中的孤独老人。
山中访友读后感

山中访友读后感山中访友读后感700字(精选篇1)《山中访友》是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的一篇杰作。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要到山中去寻访一位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3段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是这些自然界的朋友。
使我们也进到画面中,进到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的,也是我们的,于是读起来更加感到亲切。
恰当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如:“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把自己想像为一株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
又如:“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想像中,悬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
读这篇文章,你会时时为的童心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和我交换眼神。
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
”“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我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奇特的想像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精美的语言,如溪水畅流。
将悟性和思考融合在优美的文字之中,散发出耀眼的光芒,令人回味无穷。
山中访友读后感700字(精选篇2)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知识的海洋;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著名散文家李汉荣山中访友读后感

著名散文家李汉荣《山中访友》读后感《山中访友》是著名散文家李汉荣先生发表于1995年第6期《散文》月刊一篇杰作。
这篇散文篇幅短小而述事简略,记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因为带着动情的眼光,所见之景都有许多新奇的色彩。
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山中访友读后感》,仅供大家阅读参考!著名散文家李汉荣《山中访友》读后感今天学习了《山中访友》这篇课文,它让我领悟到了大自然真谛。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带着愉快的心情探访山中“好友”,与朋友互诉心声,在作者眼里,山中的一花一草,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是作者的好朋友,都是富有生命的人。
从而营造了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
在作者的笔下,比喻、拟人的写作手法以及想象把山中的一切都变成了富有生命的人们。
他把山中的一切都当做自己的好友,他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
就连雷阵雨就好比一千个侠客或诗人,头顶的巨石也是像是为作者撑起巨伞……读了这篇课文,我对大自然有了不同的看法。
平时,我们只对哪些特别美丽的大自然景物有喜爱之情,而对那些平凡的事物,则视而不见。
可作者却不一样,每一个大自然景物,都有着极其精彩的历史,作者跟每一个景物都有着深情厚谊,似乎已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了。
大自然的万物都是我们的好朋友,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
只要我们用心去跟大自然交流,就会发现,原来,大自然是如此美丽。
他不是只有我们能看到的美景,而是有很多很多,只是我们没有细心地去观察,用心去和大自然交朋友。
大自然中的趣味是非常多的,等待你去感悟和发现!著名散文家李汉荣《山中访友》读后感学完《山中访友》这篇课文后,我感受到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的抒情散文,让读者仿佛与作者一起,经历了山中访友这美妙的欢欣之旅。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草,一鸟一石都成了有鲜活生命的人。
《李汉荣散文》读后感3篇(样例5)

《李汉荣散文》读后感3篇(样例5)第一篇:《李汉荣散文》读后感3篇《李汉荣散文》读后感老屋已经很老了。
是本文的第一句开篇。
本文先从老屋筑造的年代讲起。
那时候封建统治时代仍然还在。
紧接着讲述了老屋的建筑过程,是热闹的、神秘的、欢快的。
在这座百年老屋的屋檐下,作者静静地回忆从前,感受到一种来源于古老的传统与悠久的时间所赋予的一种责任感与敬畏。
关于岁月、生命与血脉流转。
以前的先人们用一代代的青春延续了一个古老的家族。
这种故乡所给予的一种思念追忆之情让我联想到,江南小镇有方言式微一语。
意思是说天色已晚。
在天黑月明时走在古街小巷,脚边流水淙淙,听得一声式微咯,回家吃饭咯!回首之间,看见有人倚门而立唤着远方归来的游子,言语里的温馨与幸福让人有瞬间回家的冲动。
虽然明知唤的不是自己,但也有丝丝暖意涌上心头。
人生长行寂寞,究其淡然却少。
有些人也许终其一生也只为等待一种像老屋给人以归属感的归宿,一声唤。
若在天黑欲转归程时,得你一声唤,唤我回家食饭,那么我无论是行于露水之中亦或是泥泞之中,都可以找到家一般的安全感,然后抱住你,展颜一笑了。
一些事物存在的力量与美,其实在于它们转达给我们内心的一种真理与坚定。
因此获得冲破时间空间禁制的力量。
不同时代的人,一样会在门外浮动着的远山落日之下,感受着一代代血脉与故乡流转;一样会在老屋前轻抚着微微腐朽的实木,感受着当年婚丧嫁娶的幸福;一样会在有所思忆的时候,感受着远方亲人所满含的关怀。
老屋已老,但它记载了四万多个日月星辰变换的故事。
我想,如果有一天我也能够来到老屋前,我也必会吟出式微,式微,胡不归?它的意思是:天色已晚,天色已晚,远方的人你为何不回来?一生的戒指读《李汉荣散文》有感慢慢地,接触得多了,就觉得李汉荣的散文很玄妙,总之是一种很特别的感觉,与我之前读的散文都不一样。
每个文字都富有灵性,每一文字看似朴实无华毫无词藻的字眼组合起来竟是一篇深邃的文章,每一篇散文都洋溢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幸福的追求,对过去的追念,其中我很受感慨的是这一篇《顶针:一生的戒指》。
李汉荣散文读后感_作文950字_读后感作文_

李汉荣散文读后感李汉荣,陕西勉县人。
著有诗集《驶向星空》、《母亲》、《想象李白》和集《与天地精神往来》。
他的散文集还是挺畅销的。
大家读了之后会有那些感受呢?下面就跟小编来看看李汉荣散文读后感吧!李汉荣散文读后感1艾略特说过,诗的功能是净化部落的语言。
读过李汉荣的散文,个人感觉他的散文也具备同样的功效。
他的语言是那么朴素、纯净、空灵,如一道澄澈的河流静静地流淌于他的内心,如滴滴晶莹的水滴滑落翠绿的叶片,洗涤心灵的尘埃,处处洋溢、浸润着他悲天悯人的慈悲情怀。
在现在这个物质主义甚嚣尘上的年代,几乎每个人都被裹挟,身不由己浮游其间。
而他似乎仍能够做到独善其身,使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受丝毫污染,我想既跟他生活的环境有关,也和他更愿近贴大自然,亲近生物的世界密不可分的。
全书分为“老屋、远去的田园、动物的眼睛、南山、感念祖先、心说”六个小辑。
每个小辑的每行文字都是暖暖的。
好像是他刚从广袤的田野和乡间路上顺手捡起来,随手揣在温暖的怀中。
穿行在他葱茏茂盛的字里行间,你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恣肆汪洋的阳光,水钻一样的露珠、泥土的芬芳……李汉荣的世界,给我们展示最多、最充分、最令人神往的,是大自然!《一株野百合开了》、《野地》、《正午,我在山顶仰卧》、《田埂上的野花芳草》、《这么好的白云》、《山中访友》、《为蚂蚁让路》……是的,描写大自然的人很多很多,可有那种天人合一的情怀的不多。
他在《生命何其不易》中,分别从牛、狗、猪、兔等着手,写道了人的罪孽,写了人该好好检点与自省。
并引述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创立者和实践者阿尔贝特.施韦泽的话教导我们,“如果你在任何地方减缓了人或其他生物的痛苦和恐惧,那么你做的即使较少,也是很多。
”“只有当人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才是伦理的。
”在李汉荣笔下,那些牲畜和虫鸟都是他亲近并珍爱的朋友。
在《牛的写意》、《悼念一只鸡》、《喜鹊》、《羊的幽默》、《狗的醒悟》、《为蚂蚁让路》、《伟大的猴子》等篇章里,作者从小处着墨,细小却精微,饱满并充溢诗性,让人读后怦然动容,并情不自禁地扪心自问:我们是否善待过自己和其他生物的生命?在这种诘问里,我们跟随着他的文字慢慢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个净化心灵的氧吧。
《李汉荣散文选集》读后感

《李汉荣散文选集》读后感时间:2016-12-22 10:12:23 | 作者:学霸【篇一:《李汉荣散文选集》读后感】散文的历史很久远,无论是对国家大事的一些评论,还是对生活琐事的一种感悟,散文都有着它独特的魅力,近期选读的李汉荣作品的风格就是在细腻之中不乏一些男人应有的一种气概。
总的感觉,李汉荣的作品凝练、洒脱,文章一气呵成,细微之处可以见到作者的真功夫,他的文字功底雄厚,其作品在朴素的文字之中却能给予读者无限的感慨。
当你在品读文章之时,文字会将你带去作者心中的桃花源,那里“不知秦汉,无论魏晋”,那里拥有着他儿时的自由、纯真和快乐。
作者在文章中更多写得是他的母亲,可见作者的母亲对其本身的影响之巨大,他对其身边的一花一草、一鸟一石皆有细微地观察,当然“格物”的确很重要,但真正的“致知”才是一篇散文的精髓,也是我们这些后辈们要学习的思想。
作者用独特的视角去诠释着那些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以及人与人之间最普实的情感,在他的眼中,万物都是有灵智的,这就像一位得道的高僧,反而比常人更加放低姿态去看世间百态,看到的往往比常人更多,所以说“站得越高,望得越远”并不一定全对,最起码做人不一定全对,只有切实地放低姿态,才能真正做到通地气达天理。
说老实话,我其实最有感触的是作者的外婆,一位在文化大革命受尽摧残的地主婆,当一个人被永远定性了之后,人就会对未来失去信心,更何况这种定性要牵连着一系列的打骂侮辱,到最后自然会身心俱疲。
作者外婆心中难免会有成吨的苦水,就像孟子说过的“所恶有基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作者的外婆为了维护她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而选择了死亡。
记忆最深刻的是文中曾写到作者的外婆临死前喝了一口清水,这水里究竟有什么值得作者的外婆留恋的呢?这让我迷惘了很久。
或许这仅仅是一朵将凋零的花对茎和叶的最后一丝眷恋吧。
哎,我们要去珍惜身边的亲人,他们迟早会一个又一个的从我们身边离去,我们该怎么办,亲人的逝去是一种比死亡更恐怖的事,珍惜每一段时光,每一缕阳光、每一份缘份,千万不要到了失去的时候才知道珍惜!人终究是人,要被七情六欲所控制,但这何尝又不是件好事呢?这可以使人与人之间不再冷漠,同时艺术也因此而生。
山中访友读后感(精选12篇)

意志薄弱的人,一定不会诚实。同学互助 一起进步
今天,我预习了李汉荣老师的"山中访友"这篇__。这篇课文作者把山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都看作是有生命力的,能和它们沟通的人,来作为自己的朋友。所以,叫"山中访友"。
我没有回答琳,一股劲走出庭院,越过那扇大门,仿佛有一种从圣地回到俗世的感觉,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不舍让我再一次回头望向这座不太熟悉的建筑?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条条美丽而平坦的街道四通八达,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大都市已然建立起来。在之前,他们依赖互联网,离开网络不知道怎么过。
文中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又似第二人称称呼,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他用心去感受,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文字,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画面,读着读着,我们仿佛进入了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对山中的“朋友”,作者通过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情感,如“啊,古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好,陡峭的悬崖!你好,悠悠的白云!喂,淘气的云雀……”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亲切。读过后,你会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所打动,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热情所感染。
这篇抒情散文描写了作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在做着艳丽,山中的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都是自己的挚友、从而创造出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
作者与花树、鸟石、草木、山水为友,这是多么的美好啊!我们应该学习作者这种拟人的修辞手法,如“鸟儿呼唤着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这种拟人的修辞手法让语言更加富有感染力、让__中的事物更加鲜活、我们应该借鉴这种写作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汉荣散文读后感李汉荣,陕西勉县人。
著有诗集《驶向星空》、《母亲》、《想象李白》和散文集《与天地精神往来》。
他的散文集还是挺畅销的。
大家读了之后会有那些感受呢?下面就跟橙子来看看李汉荣散文读后感吧! 李汉荣散文读后感1 艾略特说过,诗的功能是净化部落的语言。
读过李汉荣的散文,个人感觉他的散文也具备同样的功效。
他的语言是那么朴素、纯净、空灵,如一道澄澈的河流静静地流淌于他的内心,如滴滴晶莹的水滴滑落翠绿的叶片,洗涤心灵的尘埃,处处洋溢、浸润着他悲天悯人的慈悲情怀。
在现在这个物质主义甚嚣尘上的年代,几乎每个人都被裹挟,身不由己浮游其间。
而他似乎仍能够做到独善其身,使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受丝毫污染,我想既跟他生活的环境有关,也和他更愿近贴大自然,亲近生物的世界密不可分的。
全书分为“老屋、远去的田园、动物的眼睛、南山、感念祖先、心说”六个小辑。
每个小辑的每行文字都是暖暖的。
好像是他刚从广袤的田野和乡间路上顺手捡起来,随手揣在温暖的怀中。
穿行在他葱茏茂盛的字里行间,你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恣肆汪洋的阳光,水钻一样的露珠、泥土的芬芳……李汉荣的世界,给我们展示最多、最充分、最令人神往的,是大自然!《一株野百合开了》、《野地》、《正午,我在山顶仰卧》、《田埂1 / 12上的野花芳草》、《这么好的白云》、《山中访友》、《为蚂蚁让路》……是的,描写大自然的人很多很多,可有那种天人合一的情怀的不多。
他在《生命何其不易》中,分别从牛、狗、猪、兔等着手,写道了人的罪孽,写了人该好好检点与自省。
并引述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创立者和实践者阿尔贝特.施韦泽的话教导我们,“如果你在任何地方减缓了人或其他生物的痛苦和恐惧,那么你做的即使较少,也是很多。
”“只有当人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才是伦理的。
”在李汉荣笔下,那些牲畜和虫鸟都是他亲近并珍爱的朋友。
在《牛的写意》、《悼念一只鸡》、《喜鹊》、《羊的幽默》、《狗的醒悟》、《为蚂蚁让路》、《伟大的猴子》等篇章里,作者从小处着墨,细小却精微,饱满并充溢诗性,让人读后怦然动容,并情不自禁地扪心自问:我们是否善待过自己和其他生物的生命?在这种诘问里,我们跟随着他的文字慢慢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个净化心灵的氧吧。
如他在《说羊》中写道:“善和美这两个字怎么写?都有‘羊’在上,才是善的,美的。
我猜想造这两个字的古人,也许放过羊,至少经常观察特别是欣赏羊。
很可能他曾经抚摸过羊。
……要是都羊这样本分地活着,做个素食主义者、和平主义者,生物界和人类,哪会有那么多的仇恨、苦难和不幸呢?”而在写到从古至今人们大多讨厌的、晦气的乌鸦时,李汉荣老师则用诗意的笔调刻画出另一种深刻的思考,他在《致远逝的乌鸦》结2 / 12尾中写道:“失去你,夜晚变得更黑了。
你这不祥的特种,你这忧郁的鸟儿,没有了你,空荡荡的天空,显出更大的不祥。
”总之,对于一草一木,一鸟一物,他以一种平和的笃定之态,让我们无法漠视或伤害那些我们平时司空见惯的物什,劝诱我们,对大于自然,我们还必须学会敬畏和感恩。
在《感念祖先》这个小辑里,作者更多地以自我的人生感知入手,从生命的传承、对祖先的怀念,以及对生命的重新认知进行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读。
如在《土单方》中,他对农村讳莫如深的土偏方,进行了别样的解读。
如写揉太阳穴,他写“用手指稍稍用力一按,那疼痛的部位就是太阳穴,那里居住着痛苦的太阳,谁知道它在我们的体内放置了多少爱、温暖和灰烬……”;在写揉虎口穴时,他这样写:“我们把手伸向万物,伸向大地和天空,伸向河流深渊,伸向矿石植物,伸向命运的海洋,伸向爱情和劳动,伸向钱……如果不是篱笆的限制,我们的手会伸向无穷……”结尾,他则经补记儿时母亲几句叮嘱的话语为结尾:“……孩子,百草都是药,人是病,人是一种病活在这个世上,人靠万物治自己的病……爱惜这个大药房吧,我们是病,我们要谦卑地服药就医,治我们的病……”是的,我们都在日常凡俗的人际罅隙、蝇头小利中活着,难免会生出各种各样的病。
因此,我们要从中找出适合治病的方子,对症下药。
从而活得更加干净、充实、踏实!阅读李汉荣,你不可能无动于衷。
他的丰富幻美的意象和精纯的3 / 12文字,如一滴漫过心灵的水滴,润泽了我日渐浮躁的心。
感谢李汉荣!李汉荣散文集读后感 2 比之前看过的所有散文集都简朴的封面。
素白色,正中央是繁体的“李汉荣”三个大字,十分醒目。
扉页是李汉荣的简介。
目录,分了几个大章节,我翻阅着,寻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来阅读。
在“心说”的章节下,我选择了《心说》翻到那一页,只扫过第一句话,就知自己没选错。
“人安静下来,就能听见自己的心跳。
”这篇散文写的是“心”,寻找心,信仰心,牵挂心,守护心。
在安静的时候我们只剩下心。
即使有手,腿,脑子。
它们都只是心的附件,无知而无情。
在峡谷穿行的恐惧,我们可以听见那温热的,有利跳动的心脏。
那为什么,要寻找心?人的一生都在寻找心。
峡谷深处生长着柔软的野草和柔软的心。
任世界险恶,痛苦,危险,只要有心在,就有寻找它的人。
我无法领悟到作者那么高深的境界,但我也愿意,成为一个寻找心的人。
往后翻动几页,指尖便停在了《我们为什么活着》。
通常这种讲论道理的文章我没什么兴趣,匆匆之间瞥见以雪为开头,反倒有些好奇地读了下去。
作者写自然界中的雪,树,草,飞鸟等存在世界上的意义,再谈到人生活着的价值。
说话很少感动别人也感动自己,是白说了;走路终究要回到家,做梦能走千山万水,醒来却还在床上。
难4 / 12道作者认为这些是无所谓的?这我倒不赞同了。
人做每一件事并不一定要充满意义与价值,交谈中能增长见识锻炼口才,没一定非要感动谁;走过的风景铭记于心,梦中何尝不是给自己一个幻境去畅想?再往下读,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是自然给予的,非但不回报,却常常加害于它,环境的污染,树木的砍伐,这一切结果的背后,是我们自己啊。
既然无时无刻不在索取享受,那么究竟为什么而活。
用自己的全力去回报吧。
树为荒凉岁月撑起一片绿荫,蚕用一生情丝结一枚茧,煤奋力燃烧自己,野花点缀一片灿烂。
感恩和创造,才是我们人生的主题。
别忘了我们是谁,和那颗有力跳动的炽热心脏。
李汉荣散文选集读后感3 初识此书,是素净的封面,却只见几字寥寥,如-----李汉荣散文选集。
由此可知,铅华如水淡淡成。
压平了的纸张上,一行行天空样的文字横贯其上,文字不是因为它有多么华丽而使你感动,而是文字中的一面如水明镜,文字的澄澈,使你窥见你心中感动柔软的角落,使你感动的是一颗有文字的心。
文字是真实的,它所拥有浅浅的呼吸都是它的每一个韵律,我喜欢他文字中的每一片天空,一叶菩提,一沙一世界,读汉荣的文字有如陈时的月光的昏黄久远是一帧过去的书信。
《一碗清水》中印着一位老人穷尽了一生的执着,追求着水一样的纯净的尊严。
亲人给的总是最贴心的温暖,《外婆的手纹》中外婆便如一名艺术家会针织缝5 / 12补,自然之景是从那双巧手中呈献而不同时代的人,自是拥有一门时代所给予的技巧,然,时代过了,人民熟悉的就变成陌生的,人民笃定的就变成怀疑的,李汉荣的文风大致便分成二类,一类抒情写亲人,二类叹息大自然,人灯对自然的糟粕迫害便从义愤填膺的语言中流露而出,相较,我似乎还是偏于喜好温暖的亲情,像冬日的太阳,明亮又不炽热,温暖而又安宁。
想起一文《顶针:一生的戒指》突然想起一名广告:女人,一天的公主,十个月的皇后,一辈子的操劳。
日子就是这样,一天天再难再也得咬牙渡过,所以才是过日子。
顶针就是这样与母亲手中力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身上的伤是以光天之伤心承后天之痛,做活时那一枚小小的铜戒指又藏了几分痛得执着,十指连心啊,顶针上一个又一个集合的密密的针眼,是母亲多少次痛了,累了,苦了,欲泪了,又罢了,反复吞咽的情啊,心上扎满了密密的针眼,却装作完好,痛对知苦对乐,顶针连着心,必其晓心之苦,天天地绕指而转,像飞旋的螺,不断奔走,奔出一个我们得以荫蔽的世界,母亲用温暖的心把我们包裹起来,用足够多的温柔包裹我们内心的反叛,黑暗,任其爆炸,飞裂,仍以笑面对,华美的钻戒戴了一生,却只有一枚铜戒指能陪了一生久远,痛却不服,像一个反反复复的梦。
其文貌不扬,意却浓,如一杯春茗,余香久久未散,却留得满唇满齿余香。
李汉荣散文选集读后感4 立春后,数日的暖风吹开了几树洁白的6 / 12玉兰花和绯红的桃花,静寂了一冬的小园热闹起来了。
春节遇上了寒雨天气,蜗居家里,赏窗外清寒烟雨中的春意,阅手中温暖诗意的书卷,是一种清福,李汉荣的散文陪伴我度过了一个静默欢喜的春节。
陕西籍作家李汉荣洋溢着一种罕见的童真气质,兼备诗人的浪漫多感和哲人的深沉敏锐,他清澈的文字里涌动着对万物的敬畏、悲悯和热爱,一草一木一井一屋在他明净的眼神和透明的情怀中焕发着葱茏静穆的诗意。
他关注着那些与劳作亲密接触的农具、纺车、石磨……与田园相依相偎的蔬菜瓜果、与大自然休戚与共的白鹤、猴子、蚂蚁……他建立着与自然、生命、与自身的诗性联系,与花朵的每一次相遇,与动物的每一次邂逅,与星月的每一次对望,与河流的每一次对话,与内心的每一次对白,都让他感动、感激、感悟和领略着纯粹的、有着神圣感的幸福。
他认为“万物都是不可知的无限时刻的密码和象征,它来自永恒又归于永恒,人只是与它匆匆相遇,彼此交换一瞥眼神,又匆匆分手融入大化”,因此他珍惜每一次相遇,对万物有一种发自肺腑的敬畏和亲和,心灵容易唤起“无限性”的体悟,并把读者带入“一即一切”的优美想象和悠远的审美意境中去。
在《有地可耕是至乐》一文中,那块四分大的荒地引发了他悠长的遐思,“这片土地就一直守在这里,长过公元前的荒草,养过春秋时的蝈蝈;汉朝的马蹄从这里踏过去;说不定,在唐朝,这里曾是一片桃花林,那灼灼桃花,曾把某一首诗照亮、打湿,使它染上了朴素的香气;而在宋朝,这里也许曾7 / 12有过一个安宁的村庄,竹篱茅舍,鸡鸣狗叫……”这块叠加着时间印记的土地让他流连珍爱,像这样将万物纳入生命时空和内在灵动体验之中的文字在李汉荣的散文里俯拾皆是。
他认为好的散文必然具有这种品格:“透过物理本质进入神圣本质,通过自然领域进入精神领域,穿过现实生活进入灵性生活。
”他把生活中那些被爱与信仰提炼、照亮的时刻,如彩虹一般在生命晴雨交叠而提炼的精华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轻易地感受通达、澄明、仁慈和谦卑的生命境界。
万物在明净的文字里呈现生机勃勃的诗意,读者在文字的清香中与万物一起诗意地栖息。
李汉荣说:“人是一种树,他的最高成就,是向宇宙提供思想的氧气。
” 我呼吸着他的文字散发的浓郁氧气,内心慢慢生长着一片温暖、柔软、丰盈的春野。
李汉荣散文读后感5 “今天,我有太多的话要对那双手表达,但那双手早已回到夜的深处。
”——题记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这样一些人,家境贫寒或是身份低下的人,内心却埋藏着一份善良与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