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阑尾炎的病理类型

急性阑尾炎的病理类型

急性阑尾炎的病理类型

1.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腹痛轻、无发热或低热、WBC<15×109/L;为病变早期,阑尾管腔出现梗阻因素,阑尾各层均有水肿和中性粒细胞浸润,黏膜表面有小溃疡和出血点。

2.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腹痛剧烈、发热、WBC>16×109/L;此时炎症加重,阑尾肿胀明显,浆膜高度充血,有脓性渗出物附着。

3.急性坏疽性阑尾炎伴阑尾穿孔:腹痛范围广、剧烈,可出现弥漫性腹膜炎,发热,WBC>16×109/L,穿孔时可有气腹;大体病理上可见阑尾管壁坏死或部分坏死,呈紫黑色或黑色,可发生穿孔。

4.阑尾周围脓肿:急性阑尾炎病程超过3天(短者可于8小时后),持续高热,腹痛持续存在,但常不剧烈,右下腹可触及有压痛的包块,WBC居高不下。急性阑尾炎化脓坏疽时,大网膜可移至右下腹,将阑尾包裹并形成粘连,出现炎性包块或形成阑尾周围脓肿。

阑尾炎临床路径

急性阑尾炎临床路径 一、急性阑尾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单纯性、化脓性、坏疽性及穿孔性)(ICD-10://) 行阑尾切除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转移性右下腹痛(女性包括月经史、婚育史)。 2.体格检查:体温、脉搏、心肺查体、腹部查体、直肠指诊、腰大肌试验、结肠充气试验、闭孔内肌试验。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如可疑胰腺炎,查血、尿淀粉酶。 4.辅助检查:腹部立位X光片除外上消化道穿孔、肠梗阻等;有右下腹包块者行腹部超声检查,明确有无阑尾周围炎或脓肿形成。 5.鉴别诊断:右侧输尿管结石、妇科疾病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 1.诊断明确者,建议手术治疗。

2.对于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等),需向患者或家属详细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充分告知风险,予加强抗炎保守治疗。 3.对于有明确手术禁忌证者,予抗炎保守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急性阑尾炎(单纯性、化脓性、坏疽性及穿孔性)疾病编码。 2.有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 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镜检; (2)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胸透或胸部X光片、腹部立位X光片、腹部超声检查、妇科检查等。 (七)选择用药。

病理组织切片的制作过程

病理组织切片的制作过程 1.取材组织取材的方法是制作切片的一个重要程序,根据教学、科研及外检的具体要求取自人体(外科手术切除标本、活检标本、尸检标本)或动物,并确定取材的部位和方法。取材者需要掌握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实际操作技术,每个组织器官的取材都有一定的部位和方法,不能任意切取组织作为制片材料,不然,无法达到教学、科研和临床诊断的目的,具体要求如下: (1)材料新鲜:取材组织愈新鲜愈好,人体组织一般在离体后,动物组织在处死后迅速固定,以保证原有的形态学结构。 (2)组织块的大小:所取组织块较理想的体积为2.0cm×2.0cm×0.3cm,以使固定液能迅速而均匀地渗入组织内部,但根据制片材料和目的不同,组织块的较理想体积也不同,如制作病理外检、科研切片,其组织块可以薄取0.1~0.2cm 即可,这样可以缩短固定脱水透明的时间,若制作教学切片厚取0.3 ~0.5cm,这样可以同一蜡块制作出较多的教学切片。 (3)勿挤压组织块: 切取组织块用的刀剪要锋利,切割时不可来回锉动。夹取组织时切勿过紧,以免因挤压而使组织、细胞变形。 (4)规范取材部位: 要准确地按解剖部位取材,病理标本取材按照各病变部位、性质的不同,根据要求规范化取材。 (5)选好组织块的切面:根据各器官的组织结构,决定其切面的走向。纵切或横切往往是显示组织形态结构的关键,如长管状器官以横切为好。 (6)保持材料的清洁:组织块上如有血液、污物、粘液、食物、粪便等,可用水冲洗干净后再放入固定液中。 (7)保持组织的原有形态:新鲜组织固定后,或多或少会产生收缩现象,有时甚至完全变形。为此可将组织展平,以尽可能维持原形。 2.固定 (1)小块组织固定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从人体或动物体取下的小块组织,须立即置入液态固定剂中进行固定,通常,标本与固定液的比例为1:4~20,但组织块不宜过大过厚,否则固定液不能迅速渗透。故取组织块的大小一般为2.0cm×2.0cm×0.3cm。 (2)注射、灌注固定法:某些组织块由于体积过大或固定液极难渗入内部,或需要对整个脏器或整个动物体进行固定。这时宜采用注射固定或灌注固定法。将固定液注入血管,经血管分支到达整个组织和全身,从而得到充分的固定。 (3)蒸汽固定法:比较小而厚的标本,可采用锇酸或甲醛蒸汽固定法。如血液涂片,则应在血片未干燥前采用锇酸或甲醛蒸汽接触固定。 最常用的固定液有10%甲醛固定液和95%乙醇固定液。

胃癌分级分期

《胃癌研究总则》第1版于1963年由日本胃癌研究会(JapaneseResearchSocietyforGastricCancer,JRSGC)出版。《日本胃癌分级》英文版第2版是基于日文版第13版修订而成的,其目的是为胃癌的临床、病理描述提供一个通用的语言,有助于提高胃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一)总则 所见用大写字母表示:T(肿瘤侵犯深度)、N(淋巴结转移)、H(肝转移)、P(腹膜转移)和M(远处转移)。字母后标以阿拉伯数字表示每种所见的范围。不明确病例以“X”表示。所见分成四个类别,即临床、手术、病理的和最终所见,分别用加在大写字母前的小写字母c、s、p 和f表示。 至于同时多原发癌,以侵犯胃壁最深的肿瘤为准。 1.临床所见:诊断评价中的任何所见,包括诊断性腹腔镜,都被定义为临床所见。记录为cT2、cNl、cM0、Ⅲ期c。 2.手术所见:任何术中所见,包括冰冻切片、细胞学以及切除标本的大体检查,都被定义为术中所见。治疗性腹腔镜的结果也包括在术中所见之中。 3.病理所见:内镜、腹腔镜或手术切除所得材料任何镜下所见都被定义为病理所见。4.最终所见:基于临床、手术和病理的综合所见被定义为最终所见。当手术和病理所见相矛盾时,以病理所见为准。 (二)原发病变 1.肿瘤位置每个原发病变都应记录其二维的最大值。 解剖上胃可分为三个部分:上(U)、中(M)和下(L)区。如果多于一个区受累,所有受累的分区都要按受累程度描述,肿瘤主体所在的部位列在最前,如LM或UML。肿瘤侵及食管或十二指肠的,分别记作E或D。 胃的横断面可分为四等分:小弯和大弯,前壁和后壁,全周的受累记作“Circ”。 残胃癌的记录要求按下列三个项目以连字符相连:①上次胃切除的原因:良性病变(B)、恶性病变(M)或未知的(X)。②上次胃切除术至当前诊断之间相隔年数(未知:X)。③肿瘤在残胃的位置:吻合处(A)、胃缝合线(S)、胃的其他位置(O)或整个残胃(T)。扩散至食管(E)、十二指肠(D)或空肠(J)也应记录。 例如:B-20-S;M-09-AJ。 如果可能,上次胃切除术的切除范围和重建术式也应记录。 2.大体分型:原发肿瘤的大体分型应与T分级一并记录。 例如内镜诊断:cT0Ⅱa,T1。 0型:表浅、平坦型肿瘤伴或不伴微小的隆起或凹陷。 0Ⅰ型:隆起型。 0Ⅱa型:表浅隆起型。 0Ⅱb型:平坦型。 0Ⅱc型:表浅凹陷型。 0Ⅲ型:凹陷型。 注: (1)在合并两种以上亚型时,面积最大的一种写在最前,其他依次后排,如Ⅱc+Ⅲ。 (2)0Ⅰ型和0Ⅱa型鉴别如下: 0Ⅰ型:病变厚度超过正常粘膜厚度的2倍。 0Ⅱa型:病变厚度不到正常粘膜厚度的2倍。 1型:息肉型肿瘤,与周围粘膜有明显界限,通常基底较宽。 2型:溃疡型肿瘤,边缘隆起,基底与健胃界限清楚。

早期胃癌大体分型的详细介绍

早期胃癌大体分型的详细介绍 早期胃癌的分型我们可以在很多网上资料和书籍上看到,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不一样的,这个患者带来了非常大的麻烦。★西安国医肿瘤医院★专家为大家详细介绍早期胃癌大体分型,以及各个分型之间的关系。 (一)早期胃癌大体类型及其特征 早期胃癌病变范围大小不等,以直径10一40cm最为多见(占60%以上),其大体类型有隆起型、表浅型和凹陷型三大类。 1隆起型(protruded,I型) 肿瘤明显高于周围正常胃黏膜(隆起高度超过正常黏膜厚度的2倍以上),常为有蒂或广基,癌组织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与黏膜下层。此型最为少见,约占4%左右。 2表浅型(auperficial,Ⅱ型) 肿瘤较平坦,无明显隆起或凹陷,可进一步分为三个亚型:表浅隆起型(elevated,Ⅱa),此类肿瘤呈平盘状,稍高于周围正常黏膜,但隆起高度不超过正常黏膜厚度的2倍,此型约占73%;表浅平坦型(flat,Ⅱb),无肉眼可见的隆起或凹陷,黏膜无明显异常,可稍显粗糙,此型约占105%;表浅凹陷型(depressed,Ⅱc),病灶呈浅表凹陷,但深度只限于黏膜层内,形成癌性糜烂,此型最为常见,占39.5%。 3凹陷型(excavated,m型) 肿瘤所在部位明显下陷,形成深达黏膜下层的溃疡,此型仅次于Ⅱc型,约占23%。 以上三大类五种类型的复合型常见,如浅表凹陷型(Ⅱc)肿瘤中心形成溃疡(Ⅲ型),则定义为Ⅱc+m型,此种复合型较为常见,约占10%,而其他复合型只占6%。 WHO工作小组还将限于黏膜层的早期胃癌分为小黏膜癌((4cm)和浅表性癌(>4cm)。两者可完全位于黏膜内或局灶浸润黏膜下层。当黏膜下层广泛浸润时,称为穿透变型(penetrating variant,Pen),包括Pen A和Pen B两个亚型。Pen A 的边缘呈挤推式,Pen B则在多处穿透黏膜肌层。Pen A癌比Pen B癌少见。当肿瘤同时存在以上两种生长方式时,称为混合性变型(mixed variant)。

内科学题库胃癌

内科学题库胃癌 单选题 1、胃癌最常见的部位是: A.胃底 B.胃小弯 C.贲门 D.胃窦 E.胃体 (标答:D) 2、不属于胃癌癌前病变的是: A.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 B. 恶性贫血伴有显著胃腺体萎缩 C. 毕Ⅱ式胃切除术厚并发胆汁反流性残胃炎 D. 胃溃疡直径>2.5cm者 E. 胃结石 (标答:E) 3、胃癌最常见的症状是: A. 食欲不振 B. 恶心、呕吐 C. 上腹部疼痛 D. 消瘦 E. 低热

(标答:C) 4、患者,男,45岁。原有胃溃疡病史15年,近2个月来上腹疼痛的节律性消失,使用制酸剂疗效不佳,目前最有价值的检查是: A. 胃镜 B. X线钡餐 C. 大便潜血 D. 幽门螺杆菌检查 E. B超 (标答:A) 5、进展期胃癌,癌性病变弥漫浸润者称为: A. 皮革胃 B. 息肉样型 C. 硬癌 D. 溃疡型 E. 菜花样型 (标答:A) 6、胃癌的淋巴转移部位多在: A. 左锁骨下淋巴结 B. 右锁骨上淋巴结 C. 左锁骨上淋巴结 D. 右锁骨下淋巴结

E. 左腋下淋巴结 (标答:C) 7、胃癌导致女性卵巢Krukenberg肿瘤的转移方式是: A. 直接蔓延 B. 淋巴转移 C. 血循转移 D. 种植转移 E. 弥漫转移 (标答:D) 8、胃癌的主要体征是: A. 淋巴结肿大 B. 腹水 C. 伴癌综合征 D. 腹部肿块 E. Krukenberg肿瘤 (标答:D) 9、属于胃癌伴癌综合征的是: A. 持续低热 B. 血栓性静脉炎 C. Horner综合症 D. 出血倾向 E. 肝掌

(标答:B) 填空题 1、_____________是目前唯一有可能根治胃癌的手段,而________________治疗具有直接、有效、不良反应小等特点,对不能耐受手术者,也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标答:手术治疗内镜下治疗,) 2、凡年龄在40岁以上,出现不明原因的_______________、食欲不振、_____________,应警惕胃癌的可能性。 (标答:上腹部不适体重明显减轻) 3、胃癌的病理分型包括:_______________、未分化腺癌、_______________、特殊类型。 (标答:腺癌印戒细胞癌) 4、_______________是筛选胃癌的首选方法。 (标答:粪便隐血) 5、_______________检查是诊断早期胃癌的首选方法。 (标答:胃镜) 名词解释 1、进展型胃癌: 标答:是胃癌按照形态学分类中的一种,即中晚期胃癌,癌性病变侵及肌层及全层,常伴转移。

组织病理切片的制作过程

组织病理切片的制作过程 1.取材组织取材的法是制作切片的一个重要程序,根据教学、科研及外检的具体要求取自人体(外科手术切除标本、活检标本、尸检标本)或动物,并确定取材的部位和法。取材者需要掌握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实际操作技术,每个组织器官的取材都有一定的部位和法,不能任意切取组织作为制片材料,不然,无法达到教学、科研和临床诊断的目的,具体要求如下: (1)材料新鲜:取材组织愈新鲜愈好,人体组织一般在离体后,动物组织在处死后迅速固定,以保证原有的形态学结构。 (2)组织块的大小:所取组织块较理想的体积为2.0cm×2.0cm×0.3cm,以使固定液能迅速而均匀地渗入组织部,但根据制片材料和目的不同,组织块的较理想体积也不同,如制作病理外检、科研切片,其组织块可以薄取0.1~0.2cm即可,这样可以缩短固定脱水透明的时间,若制作教学切片厚取0.3 ~0.5cm,这样可以同一蜡块制作出较多的教学切片。 (3)勿挤压组织块: 切取组织块用的刀剪要锋利,切割时不可来回锉动。夹取组织时切勿过紧,以免因挤压而使组织、细胞变形。 (4)规取材部位: 要准确地按解剖部位取材,病理标本取材按照各病变部位、性质的不同,根据要求规化取材。 (5)选好组织块的切面:根据各器官的组织结构,决定其切面的走向。纵切或横切往往是显示组织形态结构的关键,如长管状器官以横切为好。 (6)保持材料的清洁:组织块上如有血液、污物、粘液、食物、粪便等,可用水冲洗干净后再放入固定液中。

(7)保持组织的原有形态:新鲜组织固定后,或多或少会产生收缩现象,有时甚至完全变形。为此可将组织展平,以尽可能维持原形。 2.固定 (1)小块组织固定法:这是最常用的法,从人体或动物体取下的小块组织,须立即置入液态固定剂中进行固定,通常,标本与固定液的比例为1:4~20,但组织块不宜过大过厚,否则固定液不能迅速渗透。故取组织块的大小一般为2.0cm×2.0cm×0.3cm。 (2)注射、灌注固定法:某些组织块由于体积过大或固定液极难渗入部,或需要对整个脏器或整个动物体进行固定。这时宜采用注射固定或灌注固定法。将固定液注入血管,经血管分支到达整个组织和全身,从而得到充分的固定。 (3)蒸汽固定法:比较小而厚的标本,可采用锇酸或甲醛蒸汽固定法。如血液涂片,则应在血片未干燥前采用锇酸或甲醛蒸汽接触固定。 最常用的固定液有10%甲醛固定液和95%乙醇固定液。 3.脱水透明标本经过固定和冲洗后,组织中含有较多的水分,必须将组织块的水分置换出来,这一过程叫做脱水。无论是用蜡切片,还是用火棉胶切片,都必须除去组织中所含水分,因含水组织与蜡、火棉胶等包埋材料不相容,常用的脱水剂为一系列不同浓度的乙醇。 脱水的步骤是:80%、90%、95%、100%各种浓度乙醇2小时,此过程可用脱水机自控完成。 丙酮也是一种脱水能力很强的脱水剂,但因其脱水能力很强,对组织有剧烈收缩作用,在制作科研、教学切片时一般不用该试剂。因乙醇、丙酮等不溶于蜡,还要经过一个能溶于蜡的溶剂替代过程称为透明。常用的透明剂有二甲苯、三氯甲烷、水酸甲酯等。 4.浸蜡、包埋

肠痈(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路径1.doc2

肠痈(急性阑尾炎)中医临床路径 肠痈(急性阑尾炎:单纯性、化脓性、坏疽性及穿孔性)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肠痈。(TCD编码 BWV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单纯性、化脓性、坏疽性 及穿孔性)(ICD-10:K35.902/K35.101/K35.003) 行阑尾切除术(ICD9CM-3:47.09) (二)诊断依据。 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2-94)。 (1)、转移性右下腹痛,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 (2)、可伴发热,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3)、右下腹固定压痛。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紧张。腰大肌试验阳性,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肛门指检,直肠前壁右上方有触痛。 (4)、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2 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转移性右下腹痛(女性包括月经史、婚育史); (2)体格检查:体温、脉搏、心肺查体、腹部查体、直肠指诊、 腰大肌试验、结肠充气试验、闭孔内肌试验;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如可疑胰腺炎,查尿蛋白酶源Ⅱ。 (4)辅助检查:腹部立位X光片除外上消化道穿孔、肠梗阻等;有 右下腹包块者行腹部超声检查,有无阑尾周围炎或脓肿形成; (5)鉴别诊断:疑似右侧输尿管结石时,行B超等检查;疑似妇科疾病时,请妇科会诊。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根据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中医外科学》 1.诊断明确者,建议手术治疗。 2.对于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等),需向患者或家属详细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充分告知风险,予加强抗炎保守治疗。 3.对于有明确手术禁忌证者,予抗炎保守治疗 4.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中医符合肠痈,TCD编码 BWV020。西医诊断符合急性阑尾炎(单纯 性、化脓性、坏疽性及穿孔性)疾病编码,ICD-10:K35.902/K35.101

病理切片的制作过程

1.7.1 修整组织 将手术切取的乳腺肿瘤切成一个平整面,各组织块不宜太大,以便固定剂穿透和组织脱水等操作,通常以10 mm×10 mm×3mm或5mm×5mm×3mm为宜。找到不同的部位切取2块,以备后用。 1.7.2 组织洗涤 组织经修整后,组织中的福尔马林等必须冲洗干净,尤其是含有重金属的物质存在。因为残留在组织中的福尔马林,有的不利于染色,有的产生沉淀或结晶影响观察,所以组织修整后应冲洗12h左右。 1.7.3 组织脱水 组织经洗涤后,组织中含有大量水分,由于水与石蜡不能互溶,所以必须将组织中的水分除去。 80%乙醇溶液:2h 95%乙醇溶液:1h 95%乙醇溶液:1h 100%乙醇溶液:30min 100%乙醇溶液:30min 1.7.4 组织透明 由于乙醇与石蜡不相溶,而二甲苯既能溶于乙醇又能溶于石蜡,所以脱水后还要经过二甲苯以过渡。当组织中全部被二甲苯占有时,光线可以透过,组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透明状态。 二甲苯Ⅰ:30min 二甲苯Ⅱ:10min 1.7.5 组织浸蜡 浸蜡的目的是除去组织中的透明剂(如二甲苯等),使石蜡渗透到组织内部达到饱和程度以便组织包埋。浸蜡时间根据组织的透蜡时间较长,需3h左右。浸蜡应在恒温箱内进行,并保持箱内温度在55℃左右,注意温度不要过高,以免组织发脆。 石蜡Ⅰ:1h

石蜡Ⅱ:1h。 石蜡Ⅲ:1h 1.7.6 组织包埋 将经过透蜡的组织连同熔化的石蜡,一起倒入容器内,然后立即投入冷水中,使其立刻凝固成蜡块的过程。包埋时,将纸盒放在温箱旁边,用镊子夹取组织平放于纸盒底部,,再用温镊子轻轻拨动组织,从温箱中取出盛放纯石蜡的蜡杯,沿壁倒入包埋用的纸盒中,速度要慢。待石蜡凝固(约30min)后放入冰箱保鲜层内以备后用。包埋时应根据组织材料、切片厚度、气候条件等因素,选择不同熔点的石蜡,新的石蜡一般要熬顿几次,以免石蜡固定后有气泡,影响切片。用于包埋的石蜡的熔点在50~60℃之间。 1.7.7 组织切片 (1)从冰箱里拿出蜡块,进行修快 (2)将已固定和修好的石蜡块台木装在切片机的夹物台上。 (3)将切片刀固定在刀夹上,刀口向上。 (4)摇动推动螺旋,使石蜡块与刀口贴近,但不可超过刀口。 (5)调整石蜡块与刀口之间的角度与位置,刀片与石蜡切片约成15度左右。 (6)调整厚度调节器到所需的切片厚度,先调约为25um,待切平后改为5um。 (7)一切调整好后方可以开始切片。此时右手摇动转轮,让蜡块切成蜡带,左手持毛笔将蜡带提起,摇转速度不可太急,通常以40-60r/min。 (8)切成的蜡带到10-20cm长时,右手用另一支毛笔轻轻地将蜡带挑起,以免卷曲,并牵引成带,平放在蜡带盒上,靠刀面的一面较光滑,朝下,较皱的一面朝上。 (9)感觉效果较好的蜡片一小段,用单面刀片切取,再放入约43℃的水浴锅中展片,观察切片是否良好。 (10)切片工作结束后,应将切片刀取下用氯仿擦去刀上沾着的石蜡,把切片机擦拭干净妥为保存。 1.7.8 贴片

临床路径在阑尾炎围手术期护理应用效果探析

临床路径在阑尾炎围手术期护理应用效果探析 发表时间:2018-03-13T11:48:02.100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2月第4期作者:谢军梅 [导读] 阑尾炎患者围手术期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有利于控制并发症,促进患者恢复。 (四川乐山苏稽镇中心卫生院四川乐山 614000) 【摘要】目的:对临床路径在阑尾炎围手术期护理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我院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间收治的84例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42例及对照组42例。对照组围手术期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7.14%)要低于对照组(23.31%);研究组住院时间及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均要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阑尾炎患者围手术期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有利于控制并发症,促进患者恢复。 【关键词】临床路径;阑尾炎;围手术期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4-0284-01 阑尾炎是较为常见的急腹症,其类型主要包括单纯性、坏疽性及化脓性阑尾炎。目前,手术治疗是临床治疗阑尾炎的主要手段。但在手术治疗过程中,若护理不当,会对患者预后产生影响。为进一步改善阑尾炎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我院对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间收治的42例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实施了临床路径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纳入标准:所选患者均经过B超或CT检查结合临床症状体征,确诊为急性阑尾炎。患者对本研究已经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存在严重心、肺、肾等器官功能不全者;存在自身性免疫疾病者;近期受到过严重创伤者。 选取我院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间收治的84例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n=42)及对照组(n=42)。研究组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为18~56岁,平均年龄为(35.1±3.9)岁,病程为1~4d,平均病程为(1.7±0.6)d,包括化脓性阑尾炎18例,单纯性阑尾炎24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为19~54岁,平均年龄为(36.4±4,1)岁,病程为1~5d,平均病程为(1.8±0.8)d,包括化脓性阑尾炎16例,单纯性阑尾炎2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病症类型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围手术期采取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掌握各项检查结果,布置手术床位等。术后向患者详细讲解康复事项,并进行用药监督。 研究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1)临床护理路径小组构建。由护士长、骨干护师、责任护士构建临床护理路径小组,小组组长由护士长担任,负责临床路径护理实施监督、管理、指导。结合阑尾炎手术患者实际情况,小组探讨出临床护理路径方案,并按照方案制定内容严格执行相关护理操作。(2)术前护理。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系统性的健康教育,向患者讲解病情、注意事项、手术室环境、治疗方式等。向患者发放临床路径护理单,指导患者做好术前项目检查,每完成一项检查,便在护理单上做好标记。术前对患者临床护路径护理单进行回收,以充分掌握患者实际状况。(3)手术前准备。手术前12h禁食,4~6h禁饮,行胃肠减压。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若发现穿孔体征,要及时反馈至主治医师。(4)术后护理。术后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6h监测,并密切关注患者伤口敷料情况。术后1~3d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有利于排气,可预防肠粘连发生。术后第3d后,每日协助患者进行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促使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确认患者肛门排气后,先给予流质饮食,然后过渡至半流质及正常意识,饮食以清淡及易消化食物为主。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中所涉及数据以SPSS 17.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均以(x-±s)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7.14%)要低于对照组(23.3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是结合某种诊断、疾病或手术所制定的一种治疗护理模式。通过临床护理路径小组成员共同探讨,以循证医学为依据,制定出相应的临床路径表,并严格按照制定方案实施标准化治疗护理流程。相对于传统护理方法,临床护理路径注重实施过程中的协同

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切片的制作和HE染色

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切片的制作和HE染色 步骤如下: (一)固定与修块 取组织块放入Bouin氏液中,组织块的直径应小于7mm。6小时左右后用双面 刀片将组织块修剪成3-5mm3大小。 (二)脱水与透明 1. 75%乙醇50分钟 2. 85%乙醇50分钟 3. 95%乙醇(I) 30分钟 4. 95%乙醇(II) 30分钟 5. 100%乙醇(I) 30分钟 6. 100%乙醇(II) 30分钟 7 1/2二甲苯(乙醇与二甲苯等体积)20分钟 &二甲苯(I)20分钟 9 .二甲苯(II)10分钟(可依据透明效果而定) 若脱水不好,二甲苯溶液颜色会变混浊。在每一步骤之后,要充分滤干组织块,一般用筒纸吸干组织块上的液体,以免影响其他液体的浓度,但也要防止组织块干燥。全过程约需要5h。(三)浸蜡、包埋与修蜡块 1.浸蜡:将60C恒温箱打开,使石蜡充分溶解,待脱水与透明结束后,将组织块转入石蜡里,放置于60 C恒温箱120分钟。 2 .包埋:将60 C的石蜡倒入纸盒内,然后用小镊子将各组织块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好,使切面朝下。不同组别的同一组织包埋于一个蜡块中,以保证切片和染色条件相同。为防止倒入纸盒内的石蜡底部立刻凝固,可将纸盒置于一玻璃板 上(或大培养皿内),然后将玻璃板置于80-90 C左右热水上,包埋时蜡盒底部要放平,做蜡块的蜡要反复冻融较好。 3 .修蜡块:待纸盒内蜡凝固后,用刀片将其修成梯形,组织块与蜡块边缘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2mm。 (四)切片 在载玻片上擦少量甘油蛋白。可滴半滴甘油蛋白于载玻片上,用手指充分抹 匀,呈半干状为佳。切片厚约4-8卩m,将切片在55C左右水浴中展开,展开程度 以带黄颜色的组织完全摊平为准。用涂有甘油蛋白的载玻片从水浴中捞取切片,放入37C烘箱中过夜。每个组织块捞片2张。过夜后,将载玻片置于玻片架上, 进行下面的实验。 (五)脱蜡、染色与脱水 倾斜玻片架,将玻片架和载玻片下缘的试剂用筒纸吸干,减轻对其他试剂浓 度的影响。全过程约需要60分钟。 1.脱蜡 (1)二甲苯(I)15分钟 (2)二甲苯(II)15分钟 (3)100%乙醇2分钟 (4)95%乙醇(I)1分钟 (5)95%乙醇(II)1分钟 (6)蒸馏水浸洗1分钟 2 .染色

胃癌分型

众所周知胃癌在我国十分常见,然而胃癌还可分为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治疗措施各不相同。早期胃癌是指局限而深度不超过粘膜下层的胃癌,且不论其有无局部淋巴结转移。进展期胃癌深度超过粘膜下层,已侵入肌层者称中期,已侵及浆膜层或浆膜层外组织者称晚期。胃癌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半数以上发生于胃窦部、胃小弯及前后壁,其次在贲门部,胃体区相对较少。 一、具体形态分型 胃的任何部位皆可发生胃癌,胃窦部最常见(48.8%~52.5%),大弯、小弯、前壁、后壁皆可受累,其次是贲门部(16.1%~20.6%),胃体部和累及全胃者相对较少(7%~16.6%)。胃癌多为单发,少数也可多发。 胃癌发病起始于黏膜上皮层,多为单中心发生,少数为多中心发生。后者也多因相距不远逐渐发展融合成一个癌灶,偶形成双癌。癌灶逐渐发展,同时向水平方向和深层浸润和扩散,逐渐累及胃壁各层甚至周围脏器,也可通过多种途径转移。病期早期对疗效和预后的影响很大。 按照胃癌侵犯胃壁的深浅,被分为早期胃癌与进展期胃癌。侵犯深度不超过黏膜下层者称早期胃癌,侵至肌层者称中期胃癌,侵及浆膜及浆膜以外者称晚期胃癌,中、晚期胃癌合称进展期胃癌。 (1)早期胃癌:是指癌组织局限于胃黏膜或黏膜下层的胃癌,不论其有无淋巴结转移。它的最大直径一般在5cm以下,直径小于1cm的称小胃癌,小于0.5cm称微小胃癌。原位癌是指未突破固有膜的癌肿也属早期胃癌,但难于识别。 ①日本早期胃癌分型:1962年日本早期胃癌大体形态分为3型:隆起型、浅表型和凹陷型。 A、隆起型(Ⅰ型):肿瘤表面呈结节状隆起或息肉状,边界清楚,高出周围黏膜约2倍以上。 B、表浅型(Ⅱ型):肿瘤表面高低与周围黏膜差别不甚大,癌灶较平坦,无明显隆起和凹陷,依其隆起或凹陷的程度又分3个亚型。 表浅隆起型(Ⅱa):肿瘤隆起高度不超过周围黏膜厚度的2倍。 表浅平坦型(Ⅱb):癌灶与周围黏膜同高。表面无隆起或凹陷。 表面凹陷型(Ⅱc):癌灶较周围黏膜稍凹陷,侵犯深度不超过黏膜厚度。 C、凹陷型(Ⅲ):癌灶明显凹陷,不超过黏膜下层。 根据上述各型特点,还可分出各种混合型如Ⅱa+Ⅱb、Ⅱc+Ⅱa、Ⅱb+Ⅱc、Ⅱc+Ⅲ、Ⅲ+Ⅱc 等。 ②我国分型:我国也分3型,即隆起型,癌肿呈息肉样隆起,高出胃黏膜5mm以上,有蒂或无蒂,原发或继发于息肉者。将日本分型的Ⅰ型、Ⅱa型和Ⅱa型为主的复合型皆归在此型。浅表型又称胃炎型或平坦型,只相当Ⅱb型,根据病灶范围大小又分2个亚型,即局限型(直径<4cm)和广泛型(直径>4cm),并将其划在特殊类型中。凹陷型则包括了Ⅱc型、Ⅲ型和以其为主的复合

老年胃癌与中青年胃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对比分析

老年胃癌与中青年胃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对比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胃癌与中青年胃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并加以对比分析。方法连续性纳入江苏省海安县肿瘤医院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新收治的经胃镜、影像学及手术确诊的胃癌患者94例,其中老年患者(≥60岁)48例,中青 年患者(<60岁)46例,收集全部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老年组胃癌患 者男性比例、吞咽困难发生率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5),肿瘤浸润深度、TMN分期显著低于中青年组(P<0.05),两组间其它临床及病 理特征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老年胃癌与中青年胃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 特征存在部分差异,老年胃癌患者肿瘤浸润深度及TMN分期相对较低,预后更好。 【中图分类号】R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3-0065- 02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严重影响了患 者生存质量[1]。随着人民群众生活习惯改变及人口老年化,胃癌呈现发病率增高 且发病年龄提前的趋势,因此越来越受到放疗科、消化科及普外科医生的重视。 本研究通过分析胃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旨在加深对胃癌的认识,进一步提 高胃癌防治水平。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连续性纳入江苏省海安县肿瘤医院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新收治的经胃镜、影像学及手术确诊的胃癌患者94例,其中老年患者(≥60岁)48例 (51.1%),中青年患者(<60岁)46例(48.9%),均视综合情况施行胃切除 术或姑息性手术。所有患者均有完整的临床及病理资料。 1.2 研究方法 完整记录患者胃癌家族史、饮食及烟酒嗜好、腹痛、黑便及消瘦乏力等临床 资料。胃镜检查中记录胃癌位置,并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及胃窦活检综合判定是 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记录术中胃癌大体标本大小并跟踪记录病理类型、分化 程度及病理分期。 2 结果 2.1 年龄、性别及生活习惯 94例胃癌患者年龄分布为33~82岁,平均年龄为69.1±13.0岁。男性患者 60例(63.8%),女性患者34例(36.2%),老年组胃癌患者男性比例显著高于 中青年组(75.0% vs 52.2%,P=0.021)。存在胃癌家族史者12例(12.8%),两 组无显著差异(P=0.590)。吸烟者24例(25.5%),嗜酒者26例(27.7%),喜食腌制食物者20例(21.3%),喜食高盐食物者27例(28.7%),喜食烫食者31例(33.0%),喜食辣食者13(13.8%)例,喜食油炸食品者25例(26.6%),喜食新鲜蔬菜 水果者12例(12.8%),两组各饮食习惯均无显著差异(P>0.05)。 2.2 临床表现 本研究中胃癌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包括上腹不适(80例,85.1%)、纳差 (72例,76.6%)、上腹痛(68例,72.3%)、消瘦(47例,50.0%)、黑便(21例,22.3%)及呕血(19例,20.2%),较少见的症状包括吞咽困难(18例, 19.1%)、腹部肿块(9例,9.6%)、幽门梗阻(3例,3.2%)等,见表2。老年 组发生吞咽困难的比例显著高于中青年组(29.2% vs 8.3%,P=0.012),其余症状

胃癌分子分型研究进展

·综述· 胃癌分子分型研究进展 刘静文 刘红利 张涛 【摘要】 胃癌是发病率及致死率较高的一种恶性肿瘤。胃癌的病理分型是以组织形态结构和细胞生物学特性为基础,不同类型的胃癌,其形态结构和生物学行为各异,流行病学和分子机制亦不同,以致现有的胃癌病理分型系统众多。以往常用的病理分型包括Borrmann 分型、Lauren 分型和WHO 分型,已有的这些胃癌分型对临床指导意义有限。最新的研究对295例胃癌进行综合性分子分析,这是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 )计划工作的一部分,基于对所得数据的分析整合,提出了一种新的胃癌分子分型,将其分为四个亚型:EBV 感染型;微卫星不稳定(MSI )型;基因组稳定(GS )型;染色体不稳定(CIN )型。该研究于2014年7月23日在《nature 》在线发表,新发现的胃癌分子分型有助于胃癌个体化治疗靶向药物的筛选。本文将对胃癌的分子分型研究展开综述。 【关键词】 胃肿瘤; 分子分型 Research progress of molecular type of gastric cancer Liu Jingwen, Liu Hongli, Zhang Tao. Cancer Center, Union Hospital, Tongji Medical Colleg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22,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Liu Hongli, Email: whliuhongli@https://www.360docs.net/doc/3d6458716.html, 【Abstract 】 Gastric cancer is a kind of malignant tumor which has high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rate. Its pathological type is based on the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of tissue and cell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Not only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but epidemiology and molecular mechanism are also different for each type, which makes so many typing systems come out. Usual pathological types include Borrmann type, Lauren type and WHO type. All these types have limited significance for clinic. The latest research analyzed 295 primary gastric carcinomas at comprehensive molecular stage, which is also a part of TCGA (The Cancer Genome Atlas) project. Ultimately, they put forward a new typing system which divided gastric cancer into four types including tumor positive for Epstein-Barr virus (EBV), microsatellite instable (MSI) tumors, genomically stable (GS) tumors and tumor with chromosomal instability (CIN). The study was published in the ‘nature’ online in July 23, 2014, which contributed to targeted drug screening of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of gastric cancer.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development of gastric cancer molecular type. 【Key words 】 Stomach neoplasms; Molecular type 1923年德国病理学家Borrmann 提出一种胃癌大体形态分型方法,称为Borrmann 分型。此分型 一、背景 目前,全球每年新发胃癌100余万例,中国占42%,死亡70余万例,中国占35%。胃癌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致死癌种,在中国和日本尤为高发[1]。以往常用的病理分型包括Borrmann 分型、Lauren 分型和WHO 分型,这几种分型均是在组织形态结构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进行。 DOI:10.3877/cma.j.issn.1674-0785.2014.24.028 作者单位:430022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 通讯作者:刘红利,Email: whliuhongli@https://www.360docs.net/doc/3d6458716.html, 主要根据癌瘤在黏膜面的形态特征和在胃壁内的浸润方式进行分类,将胃癌分为四型:Ⅰ型(结节型),Ⅱ型(溃疡局限型),Ⅲ型(浸润溃疡型),Ⅳ型(弥漫浸润型);Ⅳ型胃癌胃壁呈广泛增厚变硬,又称革囊胃。1965年Lauren 根据胃癌的组织结构和生物学行为,将胃癌分为肠型和弥漫型,后 来称为Lauren 分型[2]。 WHO 于1979年提出以组织来源及其异型性为基础的国际分型,该系统将胃癌分为腺癌(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腺鳞癌、鳞状细胞癌、类癌、未分化癌和不能分类的癌。1990年WHO 对胃癌组织分型进行修改,新的标准将胃癌分为上皮性肿瘤和类癌两类,上皮性肿瘤包括腺癌(乳头状腺癌、管状腺

急性阑尾炎(腹腔镜)临床路径

急性阑尾炎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表 患者姓名: 患者年龄: 住院号: 病房病床号: 入院时间: 纳入路径时间: 实际住院天数: 主管医师: 主管护士: 住院费用:

一、急性阑尾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阑尾炎(ICD10:K35.1/K35.9) 行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ICD9CM-3:47.09)(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转移性右下腹痛(女性包括月经史、婚育史); 2.体格检查:体温、脉搏、心肺查体、腹部查体、直肠指诊、 腰大肌试验、结肠充气试验、闭孔内肌试验;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如可疑胰腺炎,查血尿淀粉酶; 4.辅助检查:腹部立位X光片除外上消化道穿孔、肠梗阻等;有 右下腹包块者行腹部超声检查,有无阑尾周围炎或脓肿形成; 5.鉴别诊断:疑似右侧输尿管结石时,请泌尿外科会诊; 疑似妇科疾病时,请妇科会诊。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1.诊断明确者,建议手术治疗;

2.对于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等), 要向患者或家属详细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充分告知风 险,予加强抗炎保守治疗; 3.对于有明确手术禁忌证者,予抗炎保守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K35.1/K35.9急性阑尾炎疾病编码; 2.有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如患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无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 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亦可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 天,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凝血功能、肝肾功能;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4.心电图; 5.其他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尿淀粉酶、胸透或胸部X光片、 腹部立位X光片、腹部超声检查、妇科检查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选择用药; 2.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前0.5至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 3.如手术时间超过4小时,加用1次; 4.无特殊情况,术后24至48小时内停止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

组织病理切片制作流程(完整版)

组织病理切片的制作流程 1.取材 组织取材的方法是制作切片的一个重要程序,根据教学、科研及外检的具体要求取自人体(外科手术切除标本、活检标本、尸检标本)或动物,并确定取材的部位和方法。取材者需要掌握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实际操作技术,每个组织器官的取材都有一定的部位和方法,不能任意切取组织作为制片材料,不然,无法达到教学、科研和临床诊断的目的,具体要求如下: (1)材料新鲜:取材组织愈新鲜愈好,人体组织一般在离体后,动物组织在处死后迅速固定,以保证原有的形态学结构。 (2)组织块的大小:所取组织块较理想的体积为2.0cm×2.0cm×0.3cm,以使固定液能迅速而均匀地渗入组织内部,但根据制片材料和目的不同,组织块的较理想体积也不同,如制作病理外检、科研切片,其组织块可以薄取0.1~0.2cm即可,这样可以缩短固定脱水透明的时间,若制作教学切片厚取0.3 ~0.5cm,这样可以同一蜡块制作出较多的教学切片。 (3)勿挤压组织块: 切取组织块用的刀剪要锋利,切割时不可来回锉动。夹取组织时切勿过紧,以免因挤压而使组织、细胞变形。 (4)规范取材部位: 要准确地按解剖部位取材,病理标本取材按照各病变部位、性质的不同,根据要求规范化取材。 (5)选好组织块的切面:根据各器官的组织结构,决定其切面的走向。纵切或横切往往是显示组织形态结构的关键,如长管状器官以横切为好。 (6)保持材料的清洁:组织块上如有血液、污物、粘液、食物、粪便等,可用水冲洗干净后再放入固定液中。 (7)保持组织的原有形态:新鲜组织固定后,或多或少会产生收缩现象,有时甚至完全变形。为此可将组织展平,以尽可能维持原形。 2.固定 (1)小块组织固定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从人体或动物体取下的小块组织,须立即置入液态固定剂中进行固定,通常,标本与固定液的比例为1:4~20,但组织块不宜过大过厚,否则固定液不能迅速渗透。故取组织块的大小一般为2.0cm×2.0cm×0.3c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