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传统文化下
六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全

六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备课第三单元名胜佳境第一课蓬莱仙境教学目标:1、了解蓬莱仙境的美丽。
2、了解有关蓬莱仙境的诗画,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介绍蓬莱仙境。
2、学习“诗画揽胜”板块。
(1)学习苏轼的《登州海市并序》(2)理解《登州海市并序》的含义3、学习“温馨点击”板块。
了解苏轼。
4、学习“活动广角”板块。
学写描写蓬莱景色的小文章。
开一个八仙过海的故事会搜集描述蓬莱景色的诗文。
5、学习“成长阶梯”板块。
6、教师总结。
第二课蒲松龄故居教学目标:1、了解蒲松龄故居的美丽。
2、了解有蒲松龄故居的诗画,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2、导入新课:介绍蒲松龄。
2、学习“诗画揽胜”板块。
(1)学习蒲松龄的《聊斋》,碑文《柳全蒲先生墓表》。
(2)理解《柳全蒲先生墓表》的含义3、学习“温馨点击”板块。
了解《聊斋》的主题歌。
4、学习“活动广角”板块。
读一读《聊斋志异》开一个聊斋故事会5、学习“成长阶梯”板块。
6、教师总结。
第三单元艺术乐园第一课趣味诗歌藏头诗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类别。
2、了解有关趣味诗歌,培养学生关注诗歌、热爱诗歌的情感。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介绍趣味诗歌。
2、学习“艺海拾贝”板块。
(1)学习藏头诗(2)理解诗的含义3、学习“温馨点击”板块。
了解藏头诗《平湖秋月》。
4、学习“活动广角”板块。
用山水画表现藏头诗《平湖秋月》5、学习“成长阶梯”板块。
6、教师总结。
[山东省地方教材小学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本册基本教学目标1.能够熟练背诵经典古诗文(篇或段),并能初步理解其意思,山东省地方教材小学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2.能够尝试表达自己学习经典古诗文的感受和见解。
3.了解传统文化中有代表性的文化名人、文化名胜、重大的科技发明等,并能熟练诵读相关作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年级下经典诵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年级下经典诵读《庄子.齐物论》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大宗师》知者不感,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 子罕》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孟子. 公孙丑下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告子下》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告子上》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
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宗炳《画山水序》凡画山水,意在笔先。
王维《山水论》胸中具上下千古之思,腕下具纵横万里之势,立身画外,存心画中,泼墨挥毫,皆成天趣。
唐岱《绘事发微.读书》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礼记. 乐记》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礼记. 乐记》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
《左传. 襄公二十五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 谋攻》东南西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
王维《山水诀》味摩语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五味万殊,而大同于美;曲变虽众,亦大同于和。
嵇康《声无哀乐论》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
《周礼、天官.食医》国无道,君子耻盈礼焉。
国奢,则示之以俭;国俭,则示之以礼。
《礼记. 檀弓下》人惰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
《管子.形势解》一單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孟子. 尽心上》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 梁惠王下》《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还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 阳货》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 阳货》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六年级下册 传统文化 PPT

•
第22课 勤勉好学
• 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②于我哉?”
•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勤奋学习却不感觉厌烦,教导 他人不知疲倦。除了这些,我还有什么可做的呢?”
•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 至云尔⑥。”
•
—《论语·述而》
• 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而 忘记吃饭,自得其乐而忘记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 罢了。”
•
第30课
脚踏实地
•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
——《道德经》
• ①毫末:形容细小。
• 合抱粗的大树,是从微小的种子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 是用土一点点累积起来的;千里长途,是从脚下第一步 开始走出来的。
• 天下大事当于大处著眼②,小处下手。
•
——曾国藩:《致吴竹书》
•
第25课 学思并
重
• 博学多闻
• 子日:“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
——《论语·为政》
• ①罔:迷惘。
②殆:疑惑。
•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惘 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存有疑惑 而缺乏信心。”
•
•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③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④以 贯⑤之,思索以通之。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③》
• ②躬:亲自。
• ③聿(yù):陆聿,陆游的儿子。
•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显的,要想认识事物的根本或道理 的本质,就得亲身去实践。
•
第八单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六年级下册中华意象的重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六年级下册中华意象的重点1、月亮。
在中华传统意象中,圆月代表着团圆。
比如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月缺”。
除此之外,月亮还可以代表家乡,寄予思乡之情。
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大雁。
大雁代表离愁别绪,伤时感怀。
李清照《声声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3、红豆。
红豆在中华传统意象中代表着相思。
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4、杨柳。
柳者,留也,表达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5、杜鹃。
杜鹃代表着怀念故乡之情,以此抒写离愁别恨。
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
”6、牡丹。
象征着雍容大方,富丽堂皇。
刘禹锡《赏牡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7、蝉。
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
如《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表现出作者以蝉比作自己,雍容不迫的风度和气韵。
8、芭蕉。
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李清照的《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清。
”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吐出来。
9、猿啼。
猿啼出现在古典文学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中的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借助于猿啼表达伤感的情绪。
10、流水。
流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常与绵绵的愁丝联系在一起。
李煜笔下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流水与离愁贴合,是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传统文化与积累运用专项复习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传统文化与积累运用专项复习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点字成诗。
(根据九宫格内提供的字识别一句诗,并写出诗的题目、作者等)(11分)1.诗句:__________________诗题:__________________2.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诗题: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及其朝代:____________3.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诗题: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及其朝代:____________4.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词牌名: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及其朝代:____________二、飞花令。
(写出带“雨”的诗词句)(4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选择题。
(18分)1.下列诗词名句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A.常将无日思有日,莫把有时当无时。
B.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D.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2.下列诗句表达了诗人志向的一项是()A.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C.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六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特点,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如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体系,以及传统节日、习俗、饮食、建筑等。
2. 诗词鉴赏:选取六年级下学期教材中的古诗文进行鉴赏,了解诗词的韵律、意境、表达技巧等。
3. 传统艺术:了解中国传统绘画、书法、戏曲、民间艺术等,欣赏相关作品,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4. 历史人物故事:讲述我国历史上有代表性的人物故事,如孔子、老子、诸葛亮等,学习他们的品质和精神。
5. 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孝敬、诚信、勤劳、节约等,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特点,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历史人物故事等。
2. 探讨法:引导学生讨论传统文化的特点、价值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传承和发展。
3. 实践法: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活动,如剪纸、书法、戏曲欣赏等,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人物故事,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品质和精神。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等。
2. 阶段性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4. 综合素质评价:评价学生在传统文化学习中的态度、能力、成果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六年级下学期语文、历史、美术等教材。
2. 参考书籍: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诗词鉴赏、艺术欣赏等方面的书籍。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料,如历史人物故事、传统艺术作品等。
4. 实物资源:收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实物,如传统工艺品、历史文物等,用于展示和教学。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篇1一、教材基本结构: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
在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提供了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
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为教师准备了9篇复习材料以供期末复习时使用。
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六组。
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和两大部分。
本册教材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1篇,其中精读课文10篇,略读课文11篇。
每组由·习作“回顾四部分组成。
课例包括4--5篇课文。
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
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或。
全册安排三次,安排五次。
·习作“回顾由三个栏目组成,是固定栏目,另有穿插安排。
其中,各安排了两次,安排了一次。
本册要求会写80个字。
为便于复习检测生字和积累词语,在每组课文之后安排了栏目。
其中,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中的词语,有的是精读课文里的,有的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识记,不要求书写。
二、新课标的要求:教学改革中要求重视课堂教学环节,要求教师在备、教、改、导、考、析等教学环节下功夫,加大力度,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工作和学科竞赛辅导。
在教学方法上,对不同课题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分层次,分类别训练,在预习、课堂活动、课后练习、检测中,围绕趣学、乐学、学会、会学创设学生全身心参与。
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奉行的理念。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写简单的记事作文、想象作文、简单的读书笔记、关于自己的事。
在阅读中学习一些读写方法: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继续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
六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第五单元绘画艺术第13课工笔工笔是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一朵奇葩,向来以细腻和丰富着称。
传统的工笔绘画需要极大的耐心和高超的运笔技巧和渲染技术。
中国画表现手法之一。
与之相对应的是写意。
工笔画法出现较早,远在魏晋时期就被画家采用,并成为主要的或唯一的表现技法。
像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就是用工笔画法创作的。
隋唐至五代两宋,工笔画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日趋成熟。
工笔作为一种绘画技法,一般是在经矾水加工过的熟宣纸或熟绢上,用工细流畅的墨线勾勒出所画物象的轮廓,也称白描稿,然后用淡墨或色笔染出物象的阴阳向背,在此基础上染一层底色,一般是石绿用赭石作底色,石青用花青作底色,等等。
底色染好后可正式上色。
因设色重轻、浓淡、厚薄的不同,工笔又分为工笔重彩和工笔淡彩。
不管是淡墨晕染,或是染底色,正式上色,都要在每着一笔墨或色后,用含有清水的毛笔晕染一次,以冲开墨或色的痕迹,而且要反复进行,即俗称的三晕九染。
因在晕染设色过程中覆盖了部分轮廓线,因此,待最后一次色着完后,要视所绘物象的不同,用墨或色依原轮廓线重勾一遍,这样可使线与色融为一体。
待全部完成后,如果仍感到画面色彩厚度或深度不够,可在画背面用淡墨水或色重染一至数次。
工笔画法要求线条工稳、细致、流畅,色彩匀净、明丽、典雅,所画物象造型准确生动逼真。
工笔表现范围较宽,多用于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中的青绿、金碧及以楼阁建筑为题材的界画。
除卷轴画外,工笔画法在古代壁画中也大量使用。
第14课写意写意画分小写意和大写意画,大写意突出一个大字,不是指大笔大纸,才量上的大永远只是相对而言的,而是贵在精神境界大,笔墨气魄大。
如能在小幅画中写出大气象的山水或花鸟,才显出大写意的特点。
早在两宋时期的梁楷秉性疏野,放荡不拘,以粗阔的笔势、浓淡的水墨、简练豪放的减笔画风,大胆变格,开创了大写意画新风。
历代画家中,最能充分发挥写意精神的代表人物是徐渭。
由于他历经坎坷人生,加上天资过人,令他具备独特的艺术气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传统文化(下)教学设计李清照的《醉花阴》课型新授授课时间 2月19日总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有关李清照的文学常识,了解李清照在早期和晚期作品的不同特点。
2.反复诵读,把握意象,抓住意境,体会词中情感,领悟婉约派词的风格。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重点抓住情感意味浓的字.词.句进行分析,体会词作中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了解《醉花阴》的写作背景,体会词人是如何通过特定的意象表达孤独寂寞的情感的,体会词作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情感体验.对比阅读教学过程一.导入现在给大家提供一组评语,大家根据评语判断评价的对象是中国古代哪位文化名人。
——她是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
她正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她是沧海愁人,她有万古愁心,然而要解读她的一腔愁绪,却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李清照的两首代表词作《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和《声声慢•寻寻觅觅》,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用心去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二.知人论世南渡前:内容——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南渡后:内容——怀旧悼亡词风——凄婉哀怨三.《醉花阴》的写作背景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四.诵读,整体感知听朗读录音,初步感知诗词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诵读:要求要读通读顺,注意读出感情,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意思,并将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以期听课时解决解决。
五.鉴赏《醉花阴》诗歌总体基调是“愁”,那接下来,我们就分析一下,作者“愁”的具体内容。
诗人在哪一句明确表示了她愁的具体内容。
为什么?明确:“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一句可看出。
重阳佳节,传统的家人团聚之日,而作者却孤身一人,相思之情油然而生。
愁的具体内容是思念丈夫,表现的是一种孤寂难耐之情那么就这种情感来说,诗人主要是借助了什么意象表露出来的呢?(一)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把握情感诗人将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西风.黄花这些意象聚合在一起构成一幅清冷萧瑟的画面。
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
黄花.西风是经常出现在诗词中的意象,诗人常利用这两个意象渲染氛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由此可知西风.黄花这两个意象一般都与凄凉萧索的意境相关。
总结:分析诗词时,只有把握住重要的有着特定情感倾向的意象,通过想像连缀形成完整的意境,才能准确把握诗歌情感。
(二)品读关键词句,体会情感鉴赏一首诗词,除准确把握意象意境外,对语言的品味也是至关重要的。
先来看上片,上片开篇即用一“愁”字点明心情。
除此外,还有哪一字暗含了作者的心情,试结合上片分析。
品“凉”——一语双关。
表面上:重阳秋夜,天气转冷。
玉枕纱厨,难御风寒。
深层面:独居家中,爱人不在旁侧,内心感觉孤独凄凉。
这个字暗含了词人内心难以言说的情绪。
由此更加明确了愁的内容,就不仅是空泛的“愁绪”,而具体成相思而成的“寂寞之愁”品“廋”据说,李清照把这《醉花阴》寄给了在外地做官的赵明诚,寄托自己子的一分相思之情。
赵明诚先是很感慨,赞叹,看了半天之后又生出几分惭愧来,再看一阵子,就惭愧之上生出一些嫉妒之心,怎么能老婆比我写得好呢?那不成,我现在好歹也是国家干部,在外做官,是不是?我也得写几首词,让老婆看看,在才情方面也绝不让巾帼,看看,人家是巾帼不让须眉,他只能须眉不让巾帼了。
痛下决心,请假不上班了,把自己关在小屋里边,三天三夜废寝忘食,在那儿编啊,编了五十首词。
编完了,赵明诚动了个坏脑筋,他就把那个李清照的《醉花阴》搀到他这五十首词里头,然后找他好朋友陆德夫,老陆,你来看看啊,最近我产生了一批作品,你给看看我这些作品怎么样,陆德夫也是个实在人,左看右看,说,老赵啊,说实话,就三句写得好。
那赵明诚问哪三句啊?“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正是《醉花阴》末句。
那我们也来品品这神来之笔的佳妙之处。
先看这三句中哪句是重点?这句中哪个字是重点?明确:“廋”。
(结合全篇来品品这个“瘦”字的妙处。
)①结构上,“瘦”字和首句的“愁”字呼应。
因为有刻骨的离愁,所以衣带渐宽,腰肢瘦损;②手法上,运用夸张比喻,极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因思念日渐消瘦的形象。
③内容上,末了一个“瘦”字,归结全篇的情意,上面种种景物描写,都是表达这刻骨的离愁的。
词人因相思而成的寂寞忧郁跃然纸上。
这一“瘦”字恰是全词的“词眼”。
愁—凉—瘦三字前后呼应,情感一气贯穿,内容衔接紧密。
总结:诗人由愁生凉,满怀寂寞之意;因凉而形瘦,一片忧郁之情,由此可知,词人的愁是一种闺怨之愁,是因相思而致的寂寞忧郁。
课堂小结此词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写重阳佳节对丈夫的销魂噬骨之相思,情调凄婉而又含蓄蕴藉。
这首词以“愁”字开篇,以“瘦”字作结,贯穿全词始终的是词人孤独愁绝之苦及销魂噬骨的思夫之情。
布置作业1.熟练背诵全词并默写。
2.完成《步步高》相关练习。
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规范化的教学流程,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词鉴赏的一般方法,从而学以致用。
由于学生在上节课就接触过李清照的作品,因此,在导入部分设置了对所学内容的简单回顾,使学生在产生亲切感的同时激发探究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着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通过对词中意象内涵的挖掘,把握词人的情感,赏析词作寓情于景的写作技巧,逐步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含蓄.蕴藉的特点。
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师生进行了充分的互动,课堂气氛轻松.活跃,预设的各教学环节全都得以在课堂时间内完成。
我认为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教学语言的简洁与规范,并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与课堂反应情况,对课堂节奏和教学内容进行适时.合理的调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
李清照的《声声慢》课型新授授课时间 2月26日总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有关李清照的文学常识,了解李清照在早期和晚期作品的不同特点。
2.反复诵读,把握意象,抓住意境,体会词中情感,领悟婉约派词的风格。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重点抓住情感意味浓的字.词.句进行分析,体会词作中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把握词人在创作《声声慢》时的社会背景及其心境,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把握词的意象,品味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情感体验 .对比阅读一.导入播放《月满西楼》,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破译李清照另一代表作《声声慢》中的无限愁情。
二.解题慢指的是慢词。
慢词是宋词的主要体式之一,它与小令一起成为宋代词人最为常用的曲调样式。
由于曲调变长.字句增加.节奏放慢,与小令相比慢词在音乐上的变化更加繁多,悠扬动听。
于是,这也就适宜表达更为曲折婉转.复杂变化的个人情感。
三.鉴赏《声声慢》既然我们抓住了一个“愁”字,那就以这幅对联为线索,在这个“愁”字上做文章,看看李清照在《声声慢》中怎样入愁,缘愁选了哪些景,为何而生愁?(一)怎样入愁多愁善感的诗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千般浓.万种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请同学们齐读此词,思考两个问题:(1)正音;(2)找出作者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
(1)生齐读,正音。
(提示学生哪些字音该注意)(2)提问学生:你能找出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吗?明确:“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句话你觉得体现愁绪的哪些层次感?寻寻觅觅:你觉得李清照在寻觅什么?李清照当时的境况怎样?明确: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可能在寻觅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其它心爱之物,但却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
冷冷清清:诗人她寻找到那些曾经失去的欢笑岁月了吗?冷冷清清是指哪里冷清?明确: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
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
凄凄惨惨戚戚:最后诗人的心理感受怎样?用通俗的语言概括该是怎么样的情感?明确:这里是写诗人的心理感受沉痛.凄厉。
开头这句词定下了全诗悲苦愁绝的基调。
刚刚在读的时候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十四个字都连用什么词?(明确:叠词)如果我将此句改为“寻觅,冷清,凄惨戚”好不好?(明确:不好,少了音韵美)李清照是运用韵律的高手,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诵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别有一番愁情。
(二)缘愁选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明确:淡酒晚风孤雁黄花梧桐细雨意象探究1.“晚”即可指晚上,也可指晚年,自喻晚年的凄苦悲凉。
用秋风渲染愁情。
2.秋天大雁由北向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所以觉得大雁旧时相识,并且在一剪梅当中写过:“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大雁尚且能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他乡。
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内心已是永远的绝望。
3.黄花就是菊花。
李清照看到黄花的凋落,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更是愁上加愁。
4.梧桐细雨象征着哀伤.愁丝。
总结:我们刚刚分析的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动化了,具体化了,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
(三)为何生愁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
尾句点愁,简单直白,反而更觉其神妙。
但此时的“愁”与诗人写《一剪梅》的“愁”相比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呢?作者为何而生愁?从1103年李清照写作《一剪梅》至1151年左右写成《声声慢》,时间过了大概半个世纪,可为“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到底命运在李清照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呢?让时间告诉你答案吧!5.李清照大事记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渡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李清照时年46岁。
1131年: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
被判刑两年。
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