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吼吧黄河》教案
小学语文公开课《怒吼吧黄河》教案

小学语文公开课《怒吼吧黄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怒吼吧黄河》。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通过模仿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黄河的伟大和民族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
2.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3. 课文的仿写和创作。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的理解。
2. 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黄河的伟大和民族的精神。
3. 采用模仿创作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怒吼吧黄河》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纸张和笔。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黄河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黄河的了解。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怒吼吧黄河》的背景。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总结文章主题。
3. 重点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2)学生跟读,巩固学习。
4.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表情。
(2)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认读和拼写。
5. 小组合作(1)教师布置小组讨论任务,讨论课文中的某个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七、课堂拓展:1. 教师出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黄河。
2. 学生发表自己对黄河的感受和认识。
八、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九、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课文《怒吼吧黄河》的主要内容。
怒吼吧黄河的教案设计

怒吼吧黄河的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怒吼吧黄河》的创作背景及意义。
引导学生关注黄河这条伟大的河流,感受其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1.2 教学内容介绍《怒吼吧黄河》的创作背景,包括黄河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特点。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黄河的壮丽景象,引发学生对黄河的兴趣和好奇。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引入黄河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黄河的关注。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黄河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怒吼吧黄河》的兴趣。
第二章:作品欣赏2.1 教学目标欣赏《怒吼吧黄河》的音乐和舞蹈表演,理解其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提高其审美能力和批判思维。
2.2 教学内容观看《怒吼吧黄河》的音乐和舞蹈表演片段,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力。
分析作品中的主题和情感,理解其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反映和表达。
2.3 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观看《怒吼吧黄河》的音乐和舞蹈表演片段,引导学生关注其艺术风格和表现力。
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三章:创作背景探究3.1 教学目标了解《怒吼吧黄河》的创作背景,包括黄河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特点。
引导学生关注黄河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影响,深入理解《怒吼吧黄河》的创作意义。
3.2 教学内容介绍黄河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特点,引导学生理解黄河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探讨黄河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影响,分析《怒吼吧黄河》如何通过艺术表现来反映这些问题。
3.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和讨论,了解黄河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特点。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黄河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影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怒吼吧黄河》的创作意义。
第四章:主题讨论4.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关注《怒吼吧黄河》所表达的主题,理解其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反映。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独立思考和评价。
4.2 教学内容分析《怒吼吧黄河》中所表达的主题,包括对黄河的描绘、对历史的反映等。
小学语文公开课《怒吼吧黄河》教案

小学语文公开课《怒吼吧黄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怒吼吧黄河》。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激发学生对黄河历史和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勇敢、坚强、团结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黄河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运用想象力,感受黄河的气势和伟大。
三、教学准备:1. 课文音频、视频资料。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图表等资源。
3. 生字词卡片。
4.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黄河大合唱》片段,引导学生感受黄河的气势。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黄河的了解和印象。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学生齐读课文,体会课文的韵律和气势。
3. 讨论交流:(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是什么意思?(2)全班交流:分组讨论的结果和感受。
五、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3. 写一篇关于黄河的短文,表达自己对黄河的热爱之情。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评价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合作精神。
3.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讨论交流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对黄河相关知识的学习成果。
《怒吼吧黄河》教案

《怒吼吧黄河》教案
(一)激趣导入
播放《黄河大合唱》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的录音或演出实况录像,并进行如下谈话:同学们,这首歌曲是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黄河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它表现了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的精神,它展
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与坚强。
你想知道《黄河大合唱》这部伟大巨作
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画出本课生字,想一想: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组织学生进行读后交流。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引导学生围绕下面几个问题与文本对话,并受到感染:
1、诗人光未然为什么要写《黄河大合唱》歌词?
2、作曲家冼星海是怎样谱写出《黄河大合唱》的全曲的?
3、《黄河大合唱》的`创作和成功演出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4、结合课文中的具体事例,说一说光未然、冼星海是怎样的人?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读后进行交流:说说自己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五)拓展阅读
读一读阅读链接《黄河大合唱》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六)巩固练习
1、读一读本课生字,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2、抄写本课生字。
3、读读写写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及自己喜欢的词语。
怒吼吧,黄河教案

①课文围绕《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介绍了哪些内容?
光未然在黄河目睹船夫与狂风巨浪搏斗被震撼,产生写长诗歌颂祖国,描绘斗争与光明的想法,并希冀与冼星海再度合作。(1——3)板书:震撼
光未然朗诵自己的《黄河大合唱》歌词,冼星海异常兴奋,只用六天就完成这部音乐史诗。(4——6)板书:充满激情、异常艰苦。
石寺二中问题五步教学法教案
课题
怒吼吧黄河
课型
主备人
郝丰涛
参与人
王媛媛、邵菲菲
组长签字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吕、涛、骇、禹、挚、窑”6个生字,会写“阶、陕、壶、吕、涛、骇、啸、禹、铿、锵、窑、浊”12个生字,掌握“阶段、陕西、惊涛骇浪、虎啸龙吟、大禹、铿锵有力、窑洞、浊浪”,理解“如雷贯耳、心潮澎湃、刮目相看”等词语。
关注表达
A.“那隆隆的巨响,不正是轩辕黄帝披荆斩棘、所向无敌的战车轰鸣吗?”这句话有什么特点?
反问句表达肯定的意思。
换成陈述句:
那隆隆的巨响,正是轩辕黄帝披荆斩棘、所向无敌的战车轰鸣。
朗读。体会两种表达方法在表达方面语气的不同。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修改意见
提出问题合作交流
(1)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捋清作者思路。
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修改意见
导入新课
展示问题
同学们,你们听,(放《黄河大合唱》的录音)这部音乐作品,以其磅礴的气势,
激发起人们澎湃的抗日斗志。你们想知道这样一部作品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吗?今天让我们走进《怒吼吧,黄河》,了解这部作品的创作经历,感受词、曲作家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这部作品正式公演,引起巨大反响。(7——8)板书:巨大反响
怒吼吧黄河的教案设计

怒吼吧黄河的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目的,激发学生对黄河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黄河的基本信息,包括地理位置、流经地区、流域面积等。
引发学生对黄河的重要性和影响力的思考。
1.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展示黄河的景象。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黄河的了解和印象。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小组讨论的效果。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见解,作为后续教学的参考。
第二章:黄河的历史变迁2.1 教学目标了解黄河的历史变迁,包括其形成和演变过程。
2.2 教学内容介绍黄河的形成过程,包括地质时期的变迁和河流的演化。
讲述黄河的重要历史事件,如大禹治水、黄河改道等。
2.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资源,展示黄河的历史变迁图像和地图。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黄河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小组讨论的效果。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见解,作为后续教学的参考。
第三章:黄河的生态与环境保护3.1 教学目标了解黄河的生态环境和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2 教学内容介绍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特点,包括植被、水资源等。
探讨黄河流域面临的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污染等。
3.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资源,展示黄河的生态环境和环境问题的图片。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环境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小组讨论的效果。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见解,作为后续教学的参考。
第四章:黄河的文化与传承4.1 教学目标了解黄河流域的文化遗产,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4.2 教学内容介绍黄河流域的重要文化遗产,如壶口瀑布、三门峡等。
讲述黄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包括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
4.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资源,展示黄河流域的文化遗产和民俗活动。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黄河文化的了解和感受。
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小组讨论的效果。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见解,作为后续教学的参考。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19怒吼吧黄河|语文S版

怒吼吧,黄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怒吼吧,黄河》是语文出版社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题是“民族之魂”,训练重点是“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怒吼吧,黄河》这篇课文讲述了诗人光未然和作曲家冼星海创作大型名作《黄河大合唱》的经过及其首次演出的成功,表现了他们旺盛的革命激情和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革命情怀。
在细读文本之后,我对文章又有了自己的解读,文章以“怒”为主线,写了黄河之“怒”,诗人和作曲家之“怒”,延安军民之“怒”。
我在教学内容上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已完成生字词学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体会黄河的“怒”。
第二课时仅仅围绕诗人和作曲家之“怒”,延安军民之“怒”体会文本的语言特点进行教学。
二、教学对象分析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在第一课时的学习后,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对黄河的印象不深,因时代的久远,对那段抗战历史,充满革命激情的岁月虽有所了解,但感受也不深刻,因此学生对文本的四个分句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对谱曲的过程异常艰苦也认识不深,这些困难会在一定程度影响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及情感的激发。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结合重点词句展开想象,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并结合文段及感悟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感情地朗读文段,了解创作《黄河大合唱》的重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在小组合作自学中探究问题,在情境的想象中感悟文本,在文本的语用训练中体会情感。
3.情感与价值观:能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即诗人和作曲家之“怒”,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并树立和平时期的爱国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在小组合作自学和情境想象中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
2.教学难点:学以致用仿写分句,根据情境进行语用练习。
初中怒吼吧 黄河教案

初中怒吼吧黄河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音乐特点。
2. 学习歌曲中的重要旋律和歌词。
3.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集体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歌曲《黄河大合唱》的旋律和歌词。
2. 歌曲的表现手法和音乐特点。
教学难点:1. 歌曲中多声部的演唱。
2. 歌曲的情感表达和表演技巧。
教学准备:1. 音乐教材或音频播放设备。
2. 乐谱或歌词。
3. 教学黑板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包括黄河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2. 引导学生关注黄河对我国的重要性和保护黄河的重要性。
二、学习歌曲(15分钟)1. 播放《黄河大合唱》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气势和情感。
2. 分析歌曲的结构和旋律特点,讲解歌曲的调性和节奏。
3. 教授歌曲的重要旋律和歌词,引导学生跟唱。
三、分组练习(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声部进行练习。
2.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
3. 各小组轮流演唱歌曲,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四、集体练习(10分钟)1. 将所有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集体演唱练习。
2. 教师指挥,引导学生掌握歌曲的速度和力度。
3. 反复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歌曲的演唱。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黄河大合唱》的音乐特点和表现手法。
2. 提醒学生课后加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拓展活动(5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黄河知识问答,增加学生对黄河的了解。
2.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保护黄河,提倡环保意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歌曲《黄河大合唱》,使学生了解了黄河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集体合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
同时,结合拓展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第19课
《怒吼吧,黄河》(第二课时)
执课教师:韦雯琳
一、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经过,感悟光未然、冼星海旺盛的革命激情和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热爱。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光未然和冼星海的创作激情,感悟光未然、冼星海旺盛的革命激情和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理解创作《黄河大合唱》的重大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微笑走上讲台,问:同学们,老师现在的表情怎样?
生:微笑
师:老师每天都可以从同学们的脸上看到笑容,如果我们回到1938年的战争年代,我们还会经常看到这样幸福的微笑吗?
A、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大量的日军侵华期间犯下的罪行实录照
片。
师:(同时辅以我悲愤的控诉)据统计,日军侵华期间,我国共死伤民众达一千八百万人。
一千八百万人呐,同学们!此时此刻,山在哭,水在吼!所有的情感化成一个字“怒”字!
2、(随机板书“怒”字。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感受黄河的怒。
(相机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感受黄河的“怒吼”。
B、(用多媒体播放黄河壶口瀑布录像)感受黄河的怒吼。
师:同学们,听到这样的声音你想用那些词语来形容黄河?
学生们说:汹涌澎湃、滔天巨浪、怒吼等词
(此时相机让学生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反问句修辞手法,同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
在朗读中感悟黄河的“怒”。
)
2、感受诗人与作曲家的“怒”。
师:目睹了黄河的怒吼,诗人激情澎湃,当他看到老朋友冼星海时,诗人迫不及待地向朋友倾诉激情,两位挚友是怎样互诉心曲的呢?(请学生设想一下两位挚友当时的心情,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边相互扮演角色说说。
这样既拓展了文本的内容,也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
师:两位挚友同诉心曲,他们的激情在碰撞。
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激情的热烈碰撞与升华。
下面同学们来读一下四、五、六自然段。
生:读
(1)师:光未然是怎样激情朗诵他的歌词的?
他的声音时而铿锵有力,充满激情,如同喷薄而出的朝阳;时而低回婉转,无比哀伤,如同暴风雨中折翅的小鸟;时而行云流水,欢快流淌,如同黎明中穿过雾霭的林间小溪;时而气势雄伟,苍凉悲壮,如同那浊浪排空的怒吼中的黄河……
(2)、师:诗人为什么时而激情、时而哀伤、时而欢快、时而悲壮?
(3)、师:谁能找出能体会诗人情感的词语,表示语调的词语?
(用以指导朗读,例如:激情,铿锵有力等。
这样,让本文的主题“在读中悟”在这里得到很好的体现。
)
(4)师:
A、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诗歌,这样的朗诵,在场的人有什么反
应?
B、牵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的心,更是深深触动了他的挚友冼星海的心,听了光未然的朗诵,冼星海的心情是怎样的?
C、你是从文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
(5)请学生个别范读第六自然段。
师:我们想象一下冼星海是怎么克服困难的,他需要怎么做?(学生此时充分想象:可能会说,他时而冥思苦想,时而踱步沉思,时而又轻轻哼出一两句。
也有的说,饿了,他就吃一个窝头,渴了,他就喝一口冷水,累了,就在椅子上打一会儿盹。
)这样,学生们纷纷动起脑子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师:你从光未然和冼星海的表现中体会到他们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想当然总结出:爱国,有旺盛的革命激情的特点。
)这样,本文的学习重点得到了落实。
3、感受全国人民的怒。
师:是旺盛的革命激情,让他们又一次成功合作,中国迄今为止,唯一能在国际舞台上成为经典保留曲目的钢琴协奏曲《黄河大合唱》诞生了!你们想听听吗?《黄河大合唱》全曲共八章,气势磅礴,感人肺腑。
特别是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更是气魄雄伟,使人的灵魂受到震撼与冼礼!让我们用心来聆听。
(播放第八乐章,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人民的怒)。
师:这民族的心声,这时代的强音,震撼了每一个人的心灵。
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怒。
特别是在延安的首场演出,更是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请大家默读课文七、八两个自然段,默读时,边读边思考:《黄河大合唱》为什么有如此大的感染力?
师:A、请大家再看课题,看这个“怒”字,谁来说说,这篇文章为什么以“怒吼吧,黄河”为题?黄河仅仅指的是一条河流吗?(学生会说,发扬黄河不畏困难、一往无前的精神,是因为这首歌写出了中国人民共同的心声:那就是,向日本侵略者发出战斗的警号!这个黄河就是人中国人民的象征!人们的怒已经像黄河那样势不可挡了)师:“怒”字是心上一个奴,正是因为我们心中不愿意成为亡国奴,所以才发出了怒吼!
4、激发学生的怒
师:同学们,今天的中华民族还不够强大,西方一些国家仍然在用各种方式欺负我们。
就在今年九月,日本就曾经在钓鱼岛扣留了我们中国的渔船,面对这样的事,同学们会怒吗?所以,我们要以光未然、冼星海为榜样,发扬黄河不畏困难、一往无前的精神,努力学习,团结奋斗,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这样,学生的爱国主义得到了升华。
)、
《怒吼吧,黄河》(第二课时)说课稿
大家好!,我的说课将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说教学理念。
1、注重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大项,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整个过程中,我坚持“以读为本”,于读中悟情,读中入情,整体领会文意,培养语感,激发并强化学生朴素的爱国情感。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引导学生在动态中思维,以多媒体课件作为烘托气氛,渲染情感,提供感性认识的载体,让学生在动情的氛围里,情操受到陶冶,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
二、说教材。
《怒吼吧,黄河》这篇课文讲述了诗人光未然和作曲家冼星海创作大型名作《黄河大合唱》的经过。
文章情绪激昂,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很容易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激发学生的民族感情。
三、说学生。
我所面对的是小学六年级学生,他们对相关的历史知识了解甚少,很
难理解《黄河大合唱》创作的重大意义,所以课前讲诉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对于学生理解本课的爱国之情是非常有必要的。
同时教师自身的情感一定要而真实投入。
四、说教学方法。
1、从课题中的“怒”字入手,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去感悟黄河的“怒”、诗人、作曲家的“怒”、全中国人民的“怒”,最后又以“怒”字收尾,激起学生的共鸣!
2、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播放图像、听壶口瀑布声、音乐,让学生真切地感受“黄河的怒吼”和乐曲的感染力。
五、说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经过,感悟光未然、冼星海旺盛的革命激情和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热爱。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六、说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光未然和冼星海的创作激情,感悟光未然、冼星海旺盛的革命激情和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热爱。
七、教学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理解创作《黄河大合唱》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