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减少症
白细胞减少症

白细胞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指外周血白细胞绝对计数持续低于4.0×10^9/L。
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主要成分,所以中性粒细胞减少常导致白细胞减少。
本病根据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白细胞减少症。
一般轻度减少的患者临床上不出现特殊症状,多表现为原发病症状。
中度和重度减少者易发生感染和出现疲乏、无力、头晕、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
发病原因从中性粒细胞发生的过程看,在骨髓中可为干细胞池(多能造血干细胞—粒系定向祖细胞)、分裂池(原始粒细胞—中幼粒细胞)、贮存池(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
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多贮存于骨髓,是血液中的8~10倍,可随时释放入血。
中性粒细胞至血液后,半附于小血管壁,称为边缘池;另一半在血液循环中,称为循环池。
结合中性粒细胞的细胞动力学,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可大致分为三类:中性粒细胞生成缺陷,破坏或消耗过多,分布异常。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机制复杂,可以是单一因素,但更多是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
中性粒细胞生成缺陷(一)生成减少1.细胞毒性药物、化学毒物、电离辐射是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最常见原因,可直接作用于干细胞池和分裂池,破坏、损伤或抑制造血干/祖细胞及早期分裂细胞。
某些药物可干扰蛋白质合成或细胞复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另一些药物的作用与剂量无关,可能是由于过敏或免疫因素引起。
2.影响造血干细胞的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由于中性粒细胞生成障碍而引起减少。
骨髓造血组织被白血病、骨髓瘤及转移瘤细胞浸润也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
3.异常免疫和感染致中性粒细胞减少是通过综合性机制起作用的,异常免疫因素(如抗造血前体细胞自身抗体)及感染时产生的负性造血调控因子的作用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机制。
4.某些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如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造血干细胞缺陷而导致中性粒细胞生成减少。
(二)成熟障碍维生素B12、叶酸缺乏或代谢障碍,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由于粒细胞分化成熟障碍,造血细胞阻滞于干细胞池或分裂池,且可以在骨髓原位或释放入血后不久被破坏,出现无效造血。
中性白(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

中性白(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中性白(粒)细胞减少症是一种疾病,在该症状中,机体内中性白细胞(粒细胞)的数量低于正常水平。
中性白细胞是一种重要的白细胞类型,它们在人体中起着防御作用,帮助抵抗感染。
在中性白(粒)细胞减少症患者中,身体的免疫系统会受到损害,容易被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因此治疗非常重要。
治疗方法G-CSF一种促进骨髓生成中性白细胞的药物,通过刺激骨髓中的干细胞产生更多的中性白细胞,从而提高患者的中性白细胞水平。
G-CSF在中性白(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中被广泛应用,有效性较好。
抗生素治疗由于中性白(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的免疫系统受损,容易感染,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常常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或治疗感染。
抗生素治疗能有效控制并预防感染的发生。
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是一种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蛋白质,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加抵抗感染的能力。
在中性白(粒)细胞减少症治疗中,免疫球蛋白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帮助患者恢复免疫功能。
输血在极端情况下,中性白(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输血治疗,以帮助恢复体内的中性白细胞数量,并增加对感染的抵抗力。
预防措施避免接触感染源中性白(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的免疫功能较弱,因此需要避免接触感染源,尽量减少感染的机会。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中性白细胞数量可以帮助早期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减少感染的风险。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均衡饮食、充足睡眠、适量运动等,可以提高免疫功能,减少患病的可能性。
结语中性白(粒)细胞减少症是一种需要及时治疗的疾病,合理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积极配合,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和预防感染的发生。
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诊断鉴别

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诊断鉴别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是两种与白细胞数量相关的疾病,虽然两种疾病都可以导致白细胞数量的减少,但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却有所不同。
本文将对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进行详细的对比和鉴别。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白细胞减少症。
白细胞减少症是指机体内白细胞数量低于正常水平的疾病,主要表现为白细胞总数的减少。
白细胞减少症的病因非常广泛,可以是由于先天性缺陷、遗传性疾病、药物毒性、病毒感染、免疫相关疾病等多种原因所致。
根据减少的细胞种类不同,白细胞减少症又可以分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淋巴细胞减少症和巨噬细胞减少症等。
由于白细胞在机体的免疫防御中起到关键作用,因此白细胞减少症容易导致机体对感染的易感性增加。
而粒细胞缺乏症是一种特指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的疾病,其病因主要包括先天性遗传因素和获得性因素。
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症是由于骨髓造血干细胞或分化过程中的遗传突变所引起的,如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症、嗜碱性粒细胞减少症等。
获得性粒细胞缺乏症则可以由药物、感染、自身免疫疾病、恶性肿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多种因素引起。
粒细胞是机体免疫防御中最重要的细胞类型之一,其减少会导致机体容易发生细菌感染,且感染可能迅速扩散、且难于控制。
在临床表现上,白细胞减少症的病人通常会出现反复发作的感染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咳痰、腹泻、关节疼痛等。
由于不同种类白细胞的减少,病人可能会出现相应的免疫功能缺陷,比如淋巴细胞减少症患者易患肺炎、巨噬细胞减少症患者易患真菌感染等。
粒细胞缺乏症主要表现为持续或复发严重的多器官细菌感染,如阿斯克龙综合症、慢性肺脓肿等。
此外,不少粒细胞缺乏症患者还有其他异常临床表现,如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的发热、肺部炎症等。
诊断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的方法主要包括全血细胞计数、骨髓穿刺等实验室检查。
全血细胞计数可以准确测定白细胞总数和粒细胞数量,进而判断白细胞减少症的种类。
白细胞减少症

白细胞减少症【概念】生理情况下,周围血中的白细胞共有五种,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正常白细胞计数成人(4-10)*109/L,新生儿(15-20)*109/L,6个月—2岁(11-12)*109/L。
白细胞减少症是一种血液病,当周围血液的白细胞计数低于(4-10)*109/L时候就称为白细胞减少症,而其中主要是中性粒细胞的减少。
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则称为粒细胞减少症。
当白细胞计数低于1*109/L,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9/L甚至完全缺乏时,称粒细胞缺乏症。
【病因】(1).感染性疾病: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均减少,鉴于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病毒性肝炎、风疹、流感、巨细胞病毒等感染;疟疾或黑热病原虫感染。
(2).血液系统疾病: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非白血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巨幼细胞性贫血、严重缺铁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转移癌等,常同事伴血小板及红细胞减少。
(3).理化损伤:是引起白细胞减少的常见原因。
物理因素如放射线,化学物质如笨、铅、汞等,以及药物如氯霉素、磺胺类药、抗肿瘤药、抗糖尿病药、抗甲状腺和免疫抑制剂等。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抗性:脾功能亢进、淋巴瘤。
(5).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
①粒细胞生成减少如感染、电离辐射、肿瘤骨髓转移、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抗肿瘤或其他药物影响等;②粒细胞成熟障碍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③粒细胞破坏增多如脾亢、感染、炎症或免疫异常;④粒细胞分布异常循环池内的粒细胞迁移至边缘池,可造成假性粒细胞减少,外周血粒细胞计数减少,注射肾上腺激素后,粒细胞从边缘池进入循环池,计数恢复正常。
白细胞减少症

白细胞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是一种健康问题,指的是体内白细胞数量低于正常水平的情况。
白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抵御感染、保护身体免受疾病侵袭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白细胞减少到不正常的程度,人体的免疫功能就可能受到影响,增加感染的风险。
原因白细胞减少症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其中包括遗传因素、先天缺陷、药物副作用、疾病以及其他因素。
遗传因素可以导致一些白细胞减少的遗传性疾病,例如家族性白细胞减少症和白血病等。
先天缺陷可能导致白细胞的生成受限,如先天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药物副作用是一种常见原因,某些药物,如化疗药物、抗癫痫药物、免疫抑制剂等,可能会抑制骨髓中白细胞的产生。
此外,病毒感染、HIV、白血病、骨髓损伤等也可能导致白细胞减少。
症状白细胞减少症的症状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常见的症状包括易疲劳、体力不支、反复感染、发热、发冷、出血、皮肤发红、口腔溃疡等。
由于白细胞减少,身体的免疫功能受损,容易感染细菌、病毒和真菌。
因此,患者可能经常出现感染症状,如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皮肤感染等。
此外,由于白细胞减少,造成血小板减少,容易出现出血的情况,如鼻血、牙龈出血、皮下出血等。
诊断和治疗诊断白细胞减少症通常需要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血液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以确定白细胞数量是否低于正常范围,进一步的检查可能需要通过骨髓活检、遗传学检测等进行。
对于患有白细胞减少症的患者,治疗方案将根据病因和症状的严重程度而定。
一些情况下,治疗可能涉及使用生长因子来促进白细胞的生成,并可以在感染时进行抗生素治疗以预防或处理感染。
在一些病例中,骨髓移植可能是必要的。
生活保健对于白细胞减少症患者来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注意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建议:1. 避免接触感染源:尽量避免人群拥堵的地方,保持卫生环境,经常洗手,定期消毒家居环境。
2. 饮食营养均衡:保持饮食的多样性,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强身体免疫力。
白细胞减少症

白细胞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leukopenia)为常见血液病。
凡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数持续低于4×109/L时,统称白细胞减少症,若白细胞总数明显减少,低于2×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9/L,甚至消失者,称为粒细胞缺乏症前者临床主要表现以乏力、头晕为主,常伴有食欲减退、四肢酸软、失眠多梦、低热心悸,畏寒腰酸等症状;后者多以突然发病,畏寒高热,咽痛为主。
其发病原因很多:①生成减少或成熟障碍,如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肿瘤侵犯骨髓、药物(抗癌药、氯霉素、磺胺药等)、苯和X线及细菌毒素等抑制骨髓、脾亢引起的成熟障碍。
②破坏过多,特别是多种药物和自身免疫病通过免疫引起及各种感染致消耗过多。
③粒细胞附着在血管壁和移向脾脏引起其分布异常,如各种过敏和内毒素血症。
该组疾病只要通过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即可诊断,但关键是病因诊断,可通过详细病史特别是用药史、体检及骨髓象和一些特殊检查以明确病因。
治疗:关键是去除病因,而对原因未明的白细胞和粒细胞减少症,可口服1-2种升白细胞药物如利血生、鲨肝醇、碳酸锂、维生素B4和B6等,但对粒细胞缺乏症病人应按急诊立即住院抢救,否则会危及生命,应给无菌隔离、控制感染、血白细胞成分输注、对症处理,必要时应给粒或粒-单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GM-CSF)。
易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的常用药物有哪几种?1. 抗肿瘤药如氮芥、马利蓝、环磷酰胺、氨甲蝶呤、阿糖胞苷、氟脲嘧啶、阿霉素、自力霉素、羟基脲等等,抗肿瘤药最常见的毒性反应是白细胞减少症,在肿瘤细胞被杀伤的同时,人体正常的组织细胞也受到损伤,严重者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2.抗感染药:(1)抗生素:主要是氯霉素、合霉素,它们对骨髓的造血功能有抑制作用,不仅可以引起白细胞减少症,还可以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其他如四环素、多粘菌素类、链霉素偶而也可引起白细胞减少。
(2)磺胺类:如复方新诺明、水杨酰偶氮磺胺吡啶、磺胺嘧啶。
白细胞减少症诊断标准

白细胞减少症诊断标准白细胞减少症,又称“低白细胞症”,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是指白细胞(血小板、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低于正常水平的疾病。
白细胞减少症可以分为自发性白细胞减少症和诱发性白细胞减少症。
自发性白细胞减少症通常不可逆,诱发性白细胞减少症通常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但有时也可能是一种慢性疾病。
诊断白细胞减少症的标准通常基于症状、临床表现以及血液检查的结果。
症状和临床表现包括皮肤瘙痒、疲劳乏力、流鼻涕、抑郁症、恶心或呕吐、贫血等。
血液检查可以检查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白细胞计数)、血小板数量(血小板计数)以及淋巴细胞比例。
一般情况下,如果白细胞低于4000/ul,血小板低于150,000/ul,淋巴细胞比例低于20%,则可以诊断为白细胞减少症。
除了血液检查来诊断白细胞减少症,还可以采用其他检查手段,以查明病因。
根据病情需要,可以进行X射线检查、CT检查或核磁共振检查来检查患者身体内部情况。
此外,还可以选择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测来查明患者患病的原因。
白细胞减少症既可以是一种自发性疾病,也可以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
如果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可能存在严重的隐患,比如肿瘤、感染性疾病等,因此,在诊断白细胞减少症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以便正确诊断并作出恰当的治疗方案。
对于白细胞减少症的治疗,主要是为了解决诱发白血病的病因。
如果是因药物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则可以适当减少或停止服用药物,以恢复血液正常水平。
如果是感染性疾病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则可以通过抗感染药物治疗来缓解症状。
另外,对于自发性白细胞减少症,可以采取激素疗法,但是效果不一定比较好。
综上所述,白细胞减少症的诊断标准主要基于症状、临床表现与血液检查的结果。
此外,也可通过X射线检查、CT检查或核磁共振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等方法来查明病因。
对于治疗,需要对病因进行深入调查,根据病情设立合理的治疗方案,以期恢复正常血液水平。
中性白(粒)细胞减少症的病因

中性白(粒)细胞减少症的病因中性白细胞,也称中性粒细胞,是一种白细胞亚类型,主要参与机体的免疫防御。
当中性白细胞数量减少时,机体的免疫功能会受损,容易导致感染和其他健康问题。
中性白细胞减少症是一种疾病,其病因多种多样,下面将对其中一些常见的病因进行介绍。
病因一:骨髓抑制骨髓是产生血细胞的重要器官,包括中性白细胞。
当骨髓受到抑制时,中性白细胞的生成数量会减少,从而导致中性白细胞减少症。
骨髓抑制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药物毒性:某些药物如化疗药物、抗生素等可以对骨髓产生毒性作用,抑制其正常功能。
•放射线辐射:高剂量的放射线辐射也会损害骨髓,导致血细胞生成减少。
•感染:某些病毒或细菌感染也会直接或间接地抑制骨髓功能。
病因二:免疫性疾病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导致中性白细胞减少症,其中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会错误地攻击健康的细胞,包括骨髓中的造血细胞。
•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也可能出现中性白细胞减少,其发生机制与免疫系统异常有关。
病因三: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可能导致体内某些重要营养物质的缺乏,进而影响到骨髓的正常功能,导致中性白细胞减少症。
缺乏的关键营养物质包括:•维生素B12和叶酸:这两种维生素对于造血细胞的正常生成至关重要,其缺乏可能导致贫血和中性白细胞减少症。
病因四:遗传因素一些遗传性疾病也可能导致中性白细胞减少症,这类疾病通常与特定基因的突变或缺陷有关。
其中,常见的包括:•先天性中性白细胞减少症:这是一种极为罕见的疾病,患者本身就缺少正常数量的中性白细胞,容易发生感染。
病因五:其他因素除了上述几种主要病因,中性白细胞减少症还可能由其他因素引起,例如:•肿瘤浸润:某些肿瘤会浸润到骨髓内,干扰正常造血细胞的生成,导致中性白细胞减少。
•放化疗:在癌症治疗中使用的放射治疗和化疗药物也可能引起中性白细胞减少症。
综上所述,中性白(粒)细胞减少症是一种复杂多因素的疾病,可能由骨髓抑制、免疫性疾病、营养不良、遗传因素等多种原因引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防治感染
轻度减少者不需特别的预防措施 中度减少者感染率增加,应减少出入 公共场所 粒细胞缺乏者应急诊收入院治疗
临床上常用的白细胞减少症的药物
(1)利血生 20mg Tid (2)维生素 B4 10~20mg
Tid (3)鲨肝醇 50mg Tid (4)辅酶A 50u im gd ( 5 ) 肌 苷 200~600mg im 或
恶性肿瘤细胞浸润骨髓。
骨髓转移癌
胃癌骨髓转移
(3) 异常免疫(如造血前体细胞自身抗 体)和感染时产生的负性造血调控因子致 中性粒细胞减少
(4)成熟障碍(造血物质缺乏) VitB12、叶酸缺乏
二、粒细胞破坏过多
(1)免疫性因素:自身免疫性粒细胞 减少、SLE、RA
(2)非免疫因素:病毒感染或败血症 时,中性粒细胞在血液或炎症部位消耗 增多,脾大导致脾功能亢进,血液细胞 在脾内滞留、破坏增多。
三、中性粒细胞分布异常 假性粒细胞减少:粒细胞移至边缘池
内毒素血病、异体蛋白反应
粒细胞滞留循环池其他部位:
血液透析、脾大滞留
临床表现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 轻度减少 >1.0*109/L 中度减少 (0.5-1.0)*109/L 重度减少<0.5*109/L
临床表现
轻度减少者临床上不出现特殊症状,多表 现为原发病症状。中度和重度减少者易发 生感染和出现疲乏、无力、头晕、食欲减 退等非特异性症状。常见的感染部位是呼 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可出现高热、 粘膜坏死性溃疡及严重的败血症、脓毒血 症或感染性休克。粒细胞严重缺乏时,感 染部位不能形成有效炎症反应,常无脓液。
可表现为骨髓增生低下或代偿性 增生活跃。
三、特殊检查 肾上腺素试验:
肾上腺素促进边缘池中性粒细胞进入循 环池—鉴别假性粒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特异性抗体测定:
有无抗粒细胞自身抗体
诊断和鉴别诊断
(1)白细胞减少症— 持续低于 4.0×109/L。
(2)粒细胞减少症—持续低于 2.0×109/L。
预防
放射线及苯等化学毒物接触者,需定期检 查血常规。
有药物过敏史或用药后粒细胞减少者,应 避免使用同类药物
预后 轻、中度者预后好 粒细胞缺乏者病死率高
gd
三、粒细胞缺乏症的治疗: 按急症住院治疗
1、采用保护性隔离措施,预防交 叉感染
无 菌 隔 离 室
2、积极控制感染 3、支持疗法
4、重组人粒系刺激因子3ug/kg.d。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四)免疫抑制剂
免疫介导的及自身免疫性粒细胞减少可使 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鹅口疮(口腔真菌感染)
淋巴结肿大与肛周脓肿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1)RBC.Hb.血小板多属正常 。
(2)WBC < 4.0×109/L,粒 细胞 < 2×109/L,中性细胞 < 0.5×109/L。
(3)粒细胞核左移,分叶多,有 空泡或中毒颗粒。
二、骨髓象
解热镇痛药:氨基氧嘧啶、他巴唑等。
引起白细胞减少常见药物
抗癫痫药:苯妥英钠、巴比妥类等。 磺胺类药:磺胺嘧啶、长效磺胺等。 抗生素:氯霉素、头孢霉素、氨苄青霉素
等。
(2)影响造血干细胞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 血,骨髓造血组织被白血病、骨髓瘤及转 移癌细胞浸润等,由于中性粒细胞生成障 碍而引起减少。某些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 少症者由于造血干细胞缺陷而导致中性粒 细胞生成减少。
有核红细胞
光镜下的血细胞(瑞氏染色)
中性粒细胞
正常外周血涂片
正常外周血涂片
正常外周血涂片---嗜酸粒与嗜碱粒
白 细 胞 变 化 曲 线
急性炎症中性粒细胞的游出和聚集过程
白 细 胞 吞 噬 过 程
中性粒细胞:军队 抗生素:武器
外周白细胞持续低于4.0×109/L时,称为 白细胞减少症。其中主要是粒细胞减少, 当粒细胞绝对值低于2.0 × 109/L时,称 粒细胞减少症。
(3)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 < 0.5×109/L。
鉴别诊断
一、再生障碍性贫血
二、白细胞不增多性急性白血病
骨髓再生异常综合征 巨幼细胞性贫血 转移瘤脾 自身免疫性疾病 脾亢 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
治疗
一、病因治疗
对可疑药物或其他致病因素, 应立即停止接触。继发性减少者 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急性白血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等经过治 疗,病情缓解或控制后,粒细胞 可恢复正常。脾亢者可考虑脾切 除。
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9/L时, 称粒细胞缺乏症。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粒细胞生成减少:
(1) 细胞毒性药物及物理化学毒物引起的 粒细胞减少:直接破坏、损伤造血干细 胞或者干扰蛋白质合成或者细胞复制。
引起白细胞减少的常见药物有
抗癌药:氮芥、白消安、环磷酰胺、6-MP、阿糖 胞苷、柔红霉素、阿霉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