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眩晕辨证论治分型.doc
眩晕的中医辨证施护.doc

眩晕的中医辨证施护一.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所致,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肝,肾,脾。
二.分型的临床表现及临证,饮食,用药的护理:1.肝阳上亢临床表现: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
(1)情志护理,耐心劝慰患者,勿急勿燥,心情舒畅,肝气条达,以除风阳妄动之源。
(2)饮食宜清淡,低盐素食为佳,多食蔬菜水果,如,芹菜,西瓜,梨,豆制品类等。
忌食肥甘厚味之品,戒烟酒及辛辣刺激之物。
(3)中药汤剂宜温服。
2.气血亏虚临床表现: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少华或萎黄,唇甲色淡,心悸少寐,神倦懒言,纳呆乏味,舌质淡,脉细弱。
(1)应注意休息,以免过劳耗伤气血,室温宜暖,防止外邪乘虚而入。
(2)饮食以富于营养,易于消化及血肉有情之品,如蛋类,瘦肉,猪肝猪血,红枣,山药,黄芪粥,党参粥等健脾益气养血之品。
忌食生冷。
(3)中药归脾汤宜温服。
3.肾精不足临床表现:眩晕目花,健忘少寐,精神萎靡,腰膝酸软,遗精耳鸣。
偏阴虚者,兼有五心烦热,舌质红,脉细数。
偏阳虚者,兼有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质淡,脉沉细弱。
(1)应慎房事,劳逸结合,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
(2)饮食调养,偏肾阴虚者,食疗宜平肝疏风,滋肾养阴,忌食海腥,羊肉,辛辣之物。
偏肾阳虚者,以补肾助阳为主,忌食生冷。
(3)中药左归丸,温水冲服。
4.痰浊中阻临床表现:眩晕而头重昏蒙,胸脘满闷,纳呆恶心,体倦多寐,苔白腻,脉濡滑。
(1)适当休息,注意保暖,保持病室湿度。
(2)饮食宜清淡化痰之品,忌食油腻和肥甘厚味,生冷,烟酒等物,以防助湿生痰。
如西瓜,红小豆,冬瓜,竹笋等,清热利湿之品。
(3)中药汤剂热服,呕吐者应少量頻服。
5.瘀血阻络临床表现:眩晕,头痛或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面或唇色紫暗,舌质有瘀斑瘀点,脉弦涩或细涩。
(1)注意休息,重症者卧床休息。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 眩晕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中医内科学】
第三节眩晕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患者感觉周围的事物在旋转或自己在旋转,伴随着头晕、恶心等症状。
中医认为眩晕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阳虚型眩晕:
阳虚型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头重脚轻、神疲乏力等症状。
常见的病因有脾胃虚弱、肾阳不足等。
治疗上应调理阳气,同时注意饮食调理,补充养分。
二、阴虚型眩晕:
阴虚型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手足心燥、口干咽燥等症状。
常见的病因有阴虚火旺、肝肾阴虚等。
治疗上应清热益阴,同时注意保持正常作息,避免过度劳累。
三、湿阻型眩晕:
湿阻型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胸闷、口苦、口黏等症状。
常见的病因有脾胃湿热、湿邪困阻等。
治疗上应祛湿化痰,调理脾胃,避免暴饮暴食。
四、痰浊型眩晕:
痰浊型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口苦黏腻等症状。
常见的病因有脾胃失调、痰湿阻络等。
治疗上应祛痰化痰,理气开窍,调理脾胃。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有关眩晕的相关病例研究报告、中医经典文献摘录等。
请参考附件获取更多详细信息。
法律名词及注释:
1.阳虚:指人体阳气不足的状态,表现为体力不足、疲乏无力等症状。
2.阴虚:指人体阴液不足的状态,表现为口干、咽干等症状。
3.湿阻:指湿气积聚在体内,影响体内气血流通的情况。
4.痰浊:指体内湿气积聚形成的痰液,表现为口苦、头晕目眩等症状。
眩晕的辨证施护

吐 , 疼汗 出 , 则 昏倒 等症状 , 当 于现代 医学椎 一基底 动 头 甚 相
脉系统短暂性脑 缺 血发作 , 尼埃 氏综合 征 。 良性 阵发性 位 梅 置性眩晕 、 血压 , 动脉硬 化等 , 于西 医椎 ~基 底动脉 系 高 脑 属 统短暂性腑缺血发作 范畴。笔者在临床工 作 中对 眩晕患者 除 采用药物治疗和一 般护 理措 施外 , 还结 合 临床 常见分 型予 以
物模糊 语言 蹇涩 , 体麻木 或行动 不便 , 肢 血压 持续上 升时 , 应
立 即报告 医师 。中药汤剂宜饭后 服 , 观察 服药后 效果及反 应 。
眩 晕 伴 呕 吐 者 剂 量 宜 少 , 次 频 服 , 可 在 服 药 前 含 鲜 生 姜 多 并
片, 或服少许 姜汁或滴少许姜 汁于舌 面。加 强情志护理 , 关心
3 5 水气 上 逆 型 .
3 5 1 证候 .. 眩 晕欲 仆 , 耳鸣 , 痛且胀 , 头 面红 目赤 , 急躁 易
头晕 目眩 , 为振振 摇 , 身 心悸 气 短 , 胸胁 支满 ,
精神不振 , E懒睁 , 两 l 舌胖 大 , 苔 白滑 , 舌 脉弦滑 或沉弦 。治 以
温 补 肾 阳 , 水 下 行 ; 用 温 阳 化 水 汤 加 减 。 导 方 J
2 一 般 护 理
3 3 1 证候 ..
动则 尤甚 , 劳累则 发 , 神疲 懒 言 , 气短声 怯 , 心
悸怔 忡 , 忘 少 寐 , 谷 不 香 , 色 咣 白或 萎 黄 , 甲无 华 , 健 纳 面 唇 舌 质 淡 嫩 , 有 齿 痕 , 细 弱 。治 以健 脾 养 心 , 益 气 血 ; 用 归 边 脉 补 方
环 境 宜 安 静 舒 适 、 洁 、 度 适 宜 , 免 噪 音 干 扰 , 内 光 整 温 避 室
中医关于“眩晕”的证治分类

中医关于“眩晕”的证治分类一、肝阳上亢1.临床表现:眩晕,耳鸣,头目胀痛,急躁易怒,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肢麻震颤,舌质红,苔黄,脉弦或数。
2.证机概要:肝阳风火,上扰清窍。
3.治法: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4.代表方:天麻钩藤饮。
5.常用药:天麻、石决明、钩藤平肝潜阳息风;黄芩、山栀清肝泻火;益母草活血利水;牛膝、杜仲、桑寄生补肾养肝;茯神、夜交藤养血安神定志若口苦目赤,烦躁易怒者,加龙胆草、川子、夏枯草以清肝泻火;目涩耳鸣,腰酸膝软者,加枸杞子、生地黄、玄参以滋补肝肾;目赤便秘者,加大黄、芒硝或佐用当归龙荟丸以通腑泄热;眩晕剧烈,手足麻木或震颤者,加磁石、珍珠母、羚羊角粉等镇肝息风。
二、痰湿中阻1.临床表现:眩晕,头重如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2.证机概要: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升。
3.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4.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
5.常用药:半夏、陈皮健脾燥湿化痰;茯苓利水渗湿;白术燥湿健脾;天麻息风止眩;甘草、生姜、大枣健脾和胃。
若呕吐频作者,加胆南星、天竺黄、竹茹、旋覆花化痰降逆止呕;脘闷纳呆,加砂仁、白豆蔻、佩兰化湿行气健脾;耳鸣重听,加葱白、郁金、石菖蒲以通阳开窍;头痛头胀,心烦口苦渴不欲饮者,用黄连温胆汤清化痰热。
三、瘀血阻窍1.临床表现:眩晕,头痛,且痛有定处,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质暗有瘀斑,多伴见舌下脉络迁曲增粗,脉涩或细涩。
2.证机概要:瘀血阻络,气血不畅,脑失所养。
3.治法:祛瘀生新,活血通窍。
4.代表方:通窍活血汤。
5.常用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通络止痛;麝香开窍通闭;生姜、老葱、黄酒通阳行血;大枣健脾益气。
若神疲乏力,少气自汗等症,加入黄芪、党参补气固表,益气行血;心烦面赤,舌红苔黄者,加栀子、连翘、薄荷、菊花以泻火除烦;畏寒肢冷,感寒加重,加附子、桂枝以温经活血;头颈部不能转动者,加威灵仙、葛根、稀草等解肌通络瘀血重者,加地龙、全蝎等虫类药物以化瘀通络。
眩晕的辨证施护

立即报告医生。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 发,面色咣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
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1)不宜长期过度疲劳、散
步、气功等体育锻炼。 (2)多食血肉有情之品,如猪骨、鸡蛋、红枣、
血液循环,增强机体抗邪能力。
专科特色:(1)穴位按摩:通过局部刺 激,疏通经络,改善症状。取穴:选择百 会、太阳、印堂、三阴交、内关等穴位。 (2)耳穴贴压:疏经通络,调节脏腑功 能。取穴:肾区、神门、内耳、枕。 每次按压1-2分钟。每日3-5次。
【 健康指导】
1. 保持心情舒畅、乐观。 2. 注意劳逸结合,切忌过劳和纵欲过度。 3.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4. 为避免强光刺激,外出时佩戴变色眼镜。 5. 不宜从事高空作业。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日测血压、体温2次, 高血压病患者,每4~6h测血压1次,并记录; 如发现患者言语謇涩、肢体麻木、活动不便、 口眼斜斜等,应嘱患者卧床休息,并立即报告 医生;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可多食水果、 蔬菜、豆类、海带,体虚者可多食血肉有情之 品,尽量少食辛辣、肥腻、生冷、酒烟及钠盐; 发作时呕吐严重不能进食者,可输液以从静脉 供给营养,稍缓则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2.阴虚阳亢证: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 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
苔,脉细数或弦细。 (1)注意保暖,保持充足的休息,不熬夜。 (2)不宜吃过多寒凉的食物,可食银耳、百 合、猪蹄、蜂蜜等清补之品。对口苦、口干者, 可用麦门冬、菊花煎水服。耳鸣者常食豆制品,
鱼类。
3.肝火上炎证: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 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
2024年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及施护

2024年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及施护一、眩晕的中医分型眩晕,古称“眩冒”,是一种以头晕、眼花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在中医理论中,眩晕的成因多端,涉及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等多个方面。
中医对眩晕的辨证分型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肝阳上亢型: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气血亏虚型: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纳少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肾精不足型: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酸膝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或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脉弱尺甚。
痰浊中阻型: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瘀血阻窍型:眩晕,头痛,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或细涩。
二、中医施护原则对于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施护,应首先明确其分型,然后根据分型特点采取相应的施护措施。
整体护理原则为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以及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来达到治疗眩晕的目的。
针对不同分型,护理原则如下:肝阳上亢型:宜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保持环境安静,避免患者情绪波动,饮食宜清淡,忌辛辣烟酒,可用菊花、决明子等清肝明目之品泡水饮用。
气血亏虚型:宜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保持病房温暖舒适,避免过度劳累,饮食宜营养丰富,易消化,可用黄芪、当归等益气养血之品炖汤饮用。
肾精不足型:宜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保持环境温馨安静,避免房事过度,饮食可多食用黑豆、黑芝麻、核桃等补肾之品,也可用枸杞、女贞子等泡水饮用。
痰浊中阻型:宜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保持病房通风透气,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味,可用陈皮、茯苓等化痰祛湿之品煎汤饮用。
瘀血阻窍型:宜活血化瘀,通络开窍。
保持环境安静舒适,避免长时间卧床,适当活动身体,饮食可加入山楂、红花等活血化瘀之品。
眩晕症中医治疗

【名医大师诊治验案】
1、裘沛然——清肝降浊治眩晕
魏某,男,81岁。
主诉:头晕欲仆半年。
初诊:患者曾因眩晕不能自制住院检查治疗,诊断为 “脑萎缩、慢性浅表性胃炎、抑郁症”口服黛安神、氯 硝西泮、铝碳酸镁、心脑舒通”等多种药物,疗效不显。 就诊时见:头晕目眩,活动欠利,行走须他人搀扶,反 应迟钝,神情淡漠,嗜睡懒言,口渴口粘,口淡乏味, 食纳不佳,嗳气频作,大便干结,数日一行。苔厚黄腻,
川芎、附子、白术、桂枝、炙甘草。
?汤
【各家学说】
2、无火(风)不作眩——以刘完素为代表
他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中解释 “ 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曰:“ 掉, 摇也;眩, 昏乱旋运也,风主动故也”, 即指眩晕由风而生, 与肝关系密切。他认为风为阳邪,与外火相兼, 再有内生相火,内外相合,风火相煽,上扰头 目,故为目眩。
【辨证论治】
2、辨虚实 虚:久病、体虚、体倦乏力、耳鸣 实:新病、体壮、呕恶头胀,面赤 虚多实少,虚实夹杂
3、辨标本 本:肝肾阴虚,气血两虚 标:风、火、痰、瘀。
【辨证论治】
(二)治疗要点
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补-----气、血、阴、阳 泻-----火、痰、瘀
【辨证论治】
(三)分型论治
赵某,男,45岁。 主诉:眩晕1年余。 初诊:患者1年前在西藏工作时,时觉头晕,血压
不高,以为高原反应未加重视。后发现颜面浮肿, 口周及舌发麻,症状逐日加重,检查发现血小板 增多,最高达1400×109/L,诊断为“特发性血 小板增多症”,中西药物治疗无效。 就诊时见:肤色黯滞,面颊虚浮,精神萎靡,自觉 口舌麻木,时感两胁不适,纳可,二便正常。舌 质暗淡,舌下有瘀点,脉象沉细。
吐去清痰而眩晕顿愈。——吐能升气,清阳 可复。
眩晕症的中医辨证施治

眩晕症的中医辨证施治作者:徐大平来源:《现代养生》2004年第07期眩晕,通常称为头旋眼花,是一种常见的症状。
轻者如坐舟车之状,发作短暂,平卧闭目片刻即安;重者张目即觉天旋地转,不能站立,胸中上泛呕恶,甚或仆倒。
或时轻时重,兼见他证而迁延不愈。
在古代医籍中,眩晕有多种名称。
《素问》有“头眩”、“掉眩”之称;《灵枢》称“眩冒”、“目眩”、“ 仆”等,《金匮要略》有“冒眩”、“癫眩”之说;《诸病源候论》称“风眩”;《圣惠方》称“头旋”;《三因方》称“眩晕”,清代以后多称“眩晕”或“头晕”。
眩晕的命名,将先眼花而致头晕者称“目眩”;先头晕而致眼花者称“巅眩”;头晕重而眼前发黑者称“眩冒”。
眩晕症多见于现代医学所说的高血压、动脉硬化、贫血、神经官能症、耳源性疾病、颈椎椎体疾病等等。
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可由风、痰、虚所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
虚证中又有阴虚阳亢、心脾血虚、中气不足及肾精亏虚之证。
因此临床上将眩晕分为6种证型,下面逐一论之。
1.风火上扰头晕:多因平素阳盛火旺,虚阳上亢或常有恼怒郁懑,气郁化火,耗伤肝阴,以致风阳内动,风火上扰所致。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生病》曰:“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
主症是:头晕胀痛,烦躁易怒,面赤耳鸣,多梦少寐,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象弦数。
治宜清火熄风,平肝潜阳。
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桅子、黄芩、石决明、川牛膝、杜仲、夜交藤、夏枯草、龙胆草。
若中老年眩晕较甚,应警惕是否为中风之兆,及时监测。
2.痰浊中阻头晕:由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谷运化失常,湿聚生痰;痰阻中焦,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正如《丹溪心法·头眩》说:“无痰不作眩”。
主要表现:头晕头重,胸膈满闷,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肢体沉重,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眩晕
1.风痰上扰
症状: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胸闷、恶心而时吐痰涎,少食而多思睡,舌胖苔浊腻或厚腻而润,脉滑或弦滑或脉濡缓。
辩证分析:头晕伴摇晃漂浮感,风性主动,故为风象,脾胃不健则生痰,痰浊中阻,清阳不升则头晕,浊阴不降故头重如裹,痰浊中阻,气机不畅故胸闷恶心,脾胃不健故少食,痰浊蒙蔽清窍故思睡。
舌质淡红,苔润腻,脉弦滑,均为痰浊中阻之象。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制半夏10g 白术12g 天麻10g 茯苓15g 生姜3g 橘红6g 大枣2枚
2.阴虚阳亢
症状: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颧红,耳鸣,盗汗,五心烦热,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弦。
辩证分析:阴虚则阳亢,肝阳上亢,上冒清空故头晕耳鸣,阳升则面赤颧红,阴虚则内热,故五心烦热盗汗,内热扰动心神故心烦失眠多梦,阴虚则津亏,故目涩口干。
舌红少苔,脉细弦数为阴虚阳亢之象。
治法: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
怀牛膝30 g代赭石30g先煎生龙骨10g先煎生牡蛎15g先煎生龟板15g先煎生白芍15g 元参15g 天冬15g 川楝子6g 生麦芽6g 茵陈6g 甘草5g-
3.肝火上炎
症状:头晕胀痛,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辩证分析:肝阳化火,火性炎上,上扰清空则眩晕,头痛且胀,火现于面则面红目赤,火化味为苦,故口苦,肝火扰动心神故少寐多梦,肝在志为怒,肝气实则怒,故易怒,舌红苔黄脉弦为肝火上炎之象。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0g 钩藤12g 石决明18g 川牛膝12g 益母草10g 黄芩10g 栀子10g 杜仲10g 桑寄生10g 夜交藤10g 茯神10g
4.气血亏虚
症状:头晕目眩,劳累则甚,气短声低,神疲懒言,面色晄白,唇甲苍白,心悸少寐,纳少体倦,舌淡胖嫩,边有齿印,苔少或薄,脉细或虚弱。
辩证分析: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故头晕且遇劳加重,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血虚则面色晄白,唇甲不华,血不养心,心神不明故心悸少寐,气虚则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淡胖嫩脉细弱为气血两虚之象。
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方药:八珍汤加减。
人参(或党参)6g 黄芪10g 当归10g 炒白术10g 茯苓10g 川芎6g 熟地黄15g 生白芍10g 肉桂3g 枸杞子10g 怀牛膝6g 炙甘草6g
5.肾精不足
症状:头晕而空,精神萎靡,失眠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齿摇耳鸣,或有遗精滑泄,发枯脱落,颧红形瘦,咽干,舌嫩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数。
辩证分析: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脑为髓海,肾精亏则髓海不足,上下俱虚,故头晕而空,脑为元神之府,髓海空虚则精神萎靡,失眠健忘。
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膝酸软,肾开窍于耳故耳鸣,偏阴虚则形瘦咽干,偏阳虚则形寒肢冷,舌嫩红脉细为肾虚之象。
治法:补肾填精,充养脑髓。
方药:河车大造丸加减。
紫河车15g 龟甲30g 黄柏15g 杜仲12g 怀牛膝15g 天冬15g 生地30g 麦冬15g 党参15g 茯苓15g
6.痰瘀阻窍
症状:眩晕而头重昏蒙,神疲气短,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
辩证分析:饮食伤脾,脾失健运则湿聚生痰,痰阻则气滞,气滞则血瘀,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加之瘀血阻窍故头晕,头重昏蒙。
痰浊中阻,气机不利故胸闷恶心,唇甲紫绀,肌肤甲错为血瘀之征,舌有瘀斑脉滑为痰瘀
阻窍之象。
治法:活血化痰,通络开窍。
方药:涤痰汤和通窍活血汤。
胆南星10g 枳壳10g 茯苓15g 川连6g 水蛭10g 陈皮10g 石菖蒲10g 竹茹10g 红花30g 丹参30g 麝香0.25g(冲服,或白芷10~15克代)石决明25g 赤芍15g 桃仁15g 川芎10g 菊花10g 牛膝10g 葱3根姜3片大枣3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