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校情材料
校史校情演讲稿

校史校情演讲稿尊敬的校领导、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站在这里,向大家介绍我们学校的校史校情。
学校的历史悠久,校情丰厚,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和骄傲。
让我们一起回顾学校的发展历程,感受学校的精神风貌,共同见证学校的辉煌成就。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学校的发展历程。
我们学校创建于XX年,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已成为一所享誉全国的名校。
学校的建立初衷是为了培养优秀的人才,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服务社会发展。
经过无数代师生的努力奋斗,学校在教学、科研、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每一位师生的辛勤付出,更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心。
在未来的发展中,学校将继续秉承“厚德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努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其次,让我们感受一下学校的精神风貌。
学校一直以来都弘扬着民主、团结、求实、创新的校风,倡导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校训。
师生们在这样的氛围中,都能够茁壮成长,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学校的精神风貌也体现在了各项活动中,比如学术讲座、文艺演出、志愿活动等,都能够看到师生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这种精神风貌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位师生的心中,也成为了我们学校的一张靓丽名片。
最后,让我们共同见证学校的辉煌成就。
学校在教学科研方面屡获殊荣,学科建设也日益完善。
师生们在各项竞赛中屡创佳绩,校园文化建设也日渐丰富多彩。
学校的发展成就离不开每一位师生的努力,更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心。
学校的辉煌成就也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携手并肩,继续传承学校的优良传统,弘扬学校的精神风貌,共同创造学校更加辉煌的明天!谢谢大家!。
校史撰写情况汇报材料

校史撰写情况汇报材料校史是一所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办学理念、优秀校友等内容,是学校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作为本校的文档创作者,我将向大家汇报一下校史撰写的情况。
首先,我们对校史的编写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和搜集资料工作。
通过查阅历史档案、采访老教师和校友、收集学校的历史文献资料等方式,我们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确保了校史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其次,我们注重对校史的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和精心编排。
在整理资料的基础上,我们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师资力量、学科建设、学生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和总结,突出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使校史不仅是一份简单的历史记录,更是一部生动的学校发展史。
同时,我们还注重校史的形式表现和传播方式。
在撰写校史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如图片、图表、文学描写等,使校史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和阅读。
此外,我们还通过学校官方网站、校园公告栏、校友会等渠道,积极推广校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学校的发展历程。
最后,我们将校史的编写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审核和修订。
在完成初稿后,我们邀请了学校的领导、老教师和校友代表等多方人士对校史进行了认真审阅和修订,确保了校史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使其更加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历史事实。
通过以上工作,我们已经完成了一份全面、生动的校史文档,为学校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同时,我们也将继续关注学校的发展,不断完善和更新校史,为学校的发展和传承贡献更多的力量。
在校史的编写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学校的发展变化和历史积淀,也更加坚定了对学校的热爱和责任。
相信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一定能够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书写出更加辉煌的发展历程。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学校的发展和传承添砖加瓦!。
高校辅导员校史校情演讲稿

高校辅导员校史校情演讲稿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
回顾Xx高中百年校史。
泱泱xx,流淌着百年悠深的眷恋;苍苍xx,迤逦着百年熔铸的辉煌;莘莘学子涌动着百年不变的情怀;衮衮名师升华着百年热切的期待。
让我们一同翻动这部由前辈后学们共同谱写的沉甸甸的校史,一同用心去诠释去感悟百年高中。
百年传承,薪火熊熊。
Xx高中创建于清末光绪二十八年(1920xx 年),校名为xx学堂,为饶州七县最高学府。
百年征程,栉风浴雨。
有过柳暗花明的阳春美景,也有过巅沛流离的辛酸往事。
传薪五代,十易其名,创业发展,弥足维艰。
然而,她却在一次次磨难中不断塑造自我的完美与高大;在一次次风雨的洗礼中,焕发生命的青春与活力。
Xx人始终把热爱祖国、追求进步作为崇高理想;把诚信待人、质朴立身作为行为准则;把勤朴公勇求实拓新作为鞭策自己的科学精神,为xx教育事业的发展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1985年复校以来,学校迅速崛起,凭借着雄厚的师资力量,淳正的校风学风,上乘的教学质量,科学的教育管理,已经屹立于省立名牌重点高中之列。
一百年铸造一个名牌,一个名牌闪耀一个世纪;一百年忠诚一种事业,一种事业繁荣一个世纪。
百年陶冶,人才辈出。
Xx是一块神奇的热土。
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点一滴都在精心呵护并集纳着辈辈贤士,培养着代代英才。
数以万计的优秀弟子从这里出发,走向成熟,走向渊博,走向成功。
昨天的
稚子成了今天的政界要人、专家学者、杏坛新秀、商贾总裁……象革命先辈彭涛,x中曾使他们引以为荣,但他们永远是x中的骄傲。
一块智慧的沃土,一架登攀的人梯,一盏不灭的烛灯,一片灿烂的星际!。
湖州师范学院校史校情

追溯学校历史追寻发展轨迹1999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原湖州师范专科学校、湖州师范学校和湖州教师进修学院合并成立湖州师范学院。
2000年5月,原湖州卫生学校并入湖州师范学院。
2008年是湖州师范学院高等教育50周年暨办学92周年,值此校庆筹备之际,我们寻找到了湖州师范专科学校、湖州师范学校、湖州教师进修学院、湖州卫生学校的一些史料,虽不完整,却很珍贵。
在此,校庆办公室将其编辑在一起,便于广大师生员工、校友和社会各界对湖州师院的发展轨迹有一个初步了解。
湖州师范专科学校湖州师范专科学校,简称湖州师专,是一所主要为湖州、嘉兴两市培养中学教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学校座落于湖州市城东文教区学士路1号,占地269亩,校舍建筑面积65200平方米,固定资产超亿元,图书馆藏书43万余册。
教职员工352人,其中专任教师177人,现有教授、副教授、副研究员66人。
学校共设有中文、政史、外语、数学、物理、化学、体育、计算机、艺术和初等教育等10个系,全日制在校本科、专科学生2148人。
学校自1958年创建以来,历经40年的风风雨雨,现已初步建成学科比较齐全、办学水平较高的综合性师范院校,主要办学指标在省内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
学校已培养万余名毕业生,为浙北地区的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湖州师专自1958年创建以来,历经坎坷,广大师生筚路蓝缕,发奋图强,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随风而长,遇雨而大。
学校40年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一)创建阶段(1958年—1961年)1958年春,为适应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中共吴兴县委决定,在原湖州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创办湖州师范专科学校,成立校党委,刘杰任党委书记兼校长。
学校增设文史、数理两个两年制专科,由吴兴、民兴、德清、安吉等县保送优秀小学教师,并选拔一部分优秀的二年级普师生提前毕业,进入师专班学习。
同年秋,从高中毕业生中招收文史、数学、生化三个班,毕业后由嘉兴地区分配。
关于校史校情的思想汇报

关于校史校情的思想汇报校史校情,作为一名学生,我深深地意识到了它对我的意义和影响。
学校的历史,承载着无数的记忆和传承。
它是我们学校的灵魂,也是我们学子们的共同骄傲。
学校的发展历程充满着艰辛和辛酸,但也蕴藏着成功和荣耀。
这些历史的痕迹,是我们前辈们顽强拼搏的见证,更是我们学习的动力和目标。
通过了解和学习学校的历史,我深刻地认识到学校的发展不仅仅是建筑的变迁,更是与人们的觉悟和奋斗息息相关。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不仅为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付出了辛勤的努力,更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为学子,我们应该向前辈们学习,不断追求卓越,积极投身社会,为学校争光。
了解学校的历史,不仅能够让我对学校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也能够激励我更加珍惜学校提供的学习机会。
作为一名学生,我深知教育对我的意义,更明白学校对我的培养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而这份宝贵的资源,是无数前辈们一腔热血和智慧的结晶,是无数人为我付出努力的结果。
正是因为这份珍贵的资源,我才有了成长和进步的机会。
因此,我要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努力奋斗,不负众望。
了解学校的历史,还能够帮助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校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其中有一批批为人民和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
这些人物的先进经验和崇高追求,正是我们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通过对学校历史中这些人物的学习,我将会更加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以此为动力去奋斗。
学校历史也是我们团结和凝聚力的来源。
每一个学校的发展历程都离不开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每一个成功的里程碑都离不开同学们的齐心协力。
通过了解学校历史,我更明白团结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齐心协力、团结一心,我们才能迎难而上,攻坚克难。
总之,了解学校的历史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它不仅让我们对学校朝气蓬勃的发展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能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增强我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凝聚力。
我们要热爱我们的学校,珍惜学校提供的学习机会,为学校的发展努力奋斗,为学校增添新的辉煌!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我们的学校更加美好!。
江西师范大学校情校史

江西师范大学位于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美誉的江西省会城市南昌,学校缘起白鹿洞书院,肇基于1940年创建的国立中正大学,1949你更名为国立南昌大学,1953年更名为江西师范学院,1983年更名为江西师范大学,是江西省本科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普通高等院校。
2003年,江西金融职工大学(江西银行学校)整建制并入。
学校现有瑶湖、青山湖共青城校区是江西师大的第三个校区,面积达1038亩,总投资5亿元,一期投资3.5亿元,可容纳学生1.5万人。
该校区将于10月20日前开工建设,2012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
和共青城三个校区,占地面积4500余亩,建筑面积140余万平方米,馆藏纸质文献304余万册,电子图书100余万册。
瑶湖校区不设围墙,周围以一条5公里长的瑶河环抱,具有突出的生态人文特点。
最近十年江西师范大学校史上的第一1、毕业生中的第一个国家杰出科学青年基金获得者--毛希安。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研究员。
1982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学院化学系,曾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在研究核磁共振方面有突出成就。
1997年获得国家杰出科学青年基金资助。
2、江西省高校第一个学生国旗班--江西师范大学国旗班,成立于1998年5月。
3、校友中的第一个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庆元,中南大学教授,桥梁动力学专家。
1950年毕业于南昌大学土木工程系。
曾庆元教授长期从事桥梁结构振动与稳定的教学和研究,取得了重大成就,于1999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4、江西省第一所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标兵--江西师范大学团委。
2004年12月,我校团委被命名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标兵。
5、全国普通高校第一支女子大学生军乐团--江西师范大学女子军乐团,成立于2000年3月。
女子军乐团多次参加省内外比赛。
5、校友中的第一个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应明生。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2002年被清华大学聘为第四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同济校情校史

同济校情校史同济校情校史:百年风华,创新发展的见证自1907年同济大学的前身同済医学堂创立以来,同济人始终秉持着“在实践中探索,为社会服务”的办学宗旨,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综合性大学,同济大学的校情校史丰富多彩,见证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兴衰和中国社会的变迁。
同济校情校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从一所小规模的医学院,到如今拥有多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同济始终以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为核心,致力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无论是在建筑工程、土木工程还是电子信息等领域,同济都凭借着优秀的师资力量和创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济校情校史中还有丰富的学术研究成果。
同济大学在教育教学上一直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突破。
同济的科研成果涵盖了诸多领域,包括工程技术、医学、环境科学等等。
其中,同济在环境与生态学领域的研究具有世界知名度,为保护地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同济校情校史中也有着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同济大学一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们在校园中组织各种社团活动,丰富多彩的文化节和运动会使同济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大家庭。
同时,同济还坚持与国内外高校的广泛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交流平台。
同济校情校史中,有着一代代同济人的辛勤付出和奉献精神。
同济人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为指引,他们在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的历程中,默默地为祖国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无论是在防汛抗旱、地震救灾等自然灾害中,还是在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中,同济人始终坚持服务于人民,服务于国家,真正成为了全社会的知识分子精英。
同济校情校史中还有着众多优秀的校友。
同济大学培养了一批批在各行各业具有影响力的人才,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史,知校情,跟学生走》五四百年校史演讲稿

《学校史,知校情,跟学生走》五四百年校史演讲稿学校史,知校情,跟学生走五四百年校史演讲稿尊敬的校史研究会成员、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地站在这里,向大家分享我们学校的百年校史。
作为学校的一份子,我们应该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深入了解学校的优秀传统,才能更好地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我们学校的校史始于20世纪初,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雨历程。
从最初的创办到如今的蓬勃发展,学校一直致力于培养优秀的人才,推动社会进步。
我们学校培养出了无数优秀的校友,他们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卓越的成就,为学校增添了光彩。
我们应该为这样的学校感到骄傲。
作为学生,我们更应该深入了解学校的历史,了解学校的发展脉络。
只有了解学校的过去,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学校的现在,为学校的未来做出更加贡献。
在这个百年校史中,我们看到了学校不断进步的足迹,也看到了学校不断创新的决心。
作为新一代的学生,我们应该继承前辈们的精神,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要更好地了解学校的校史,我们可以利用各种资源。
学校的图书馆、档案馆是我们了解校史的好去处。
在这些地方,我们可以查阅到大量的历史文献、照片、视频等资料。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参观学校的历史建筑,了解学校的发展变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敬畏之心,珍惜学校一直以来给予我们的教育资源。
最后,我想说的是,了解学校的校史是我们每个学生的责任。
我们应该向学长学姐们请教,向老师们请教,向学校的研究者请教。
只有通过不断研究,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为学校的未来增添新的光彩。
谢谢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浙江海洋学院历史沿革 2、浙江海洋学院的前身介绍 3、浙江海洋学院的现状 4、浙江海洋学院的未来发展
历史沿革
LOGO
浙江海洋学院位于我国唯一以群岛设立的地级城 市----浙江省舟山市。1998年由创建于1958年的舟山 水产学院(1975年改名为浙江水产学院)和创建于 1978年的原舟山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学校是一所 以海洋为特色,理学、农学、工学、文学、医学、管 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高校, 实行浙江省和舟山市共建共管、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 自2000年以来,浙江省舟山卫生学校,浙江水产学校,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中国石化销售公司舟山石油 化工学校(含职工中专)和浙江省商业学校相继并 (进)入。
7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LOGO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的前身是浙江省农林厅水产 局沈家门水产技术指导站,1953年3月由省农林厅水产局 在沈家门创办,4月30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1954年, 改名为舟山地区专员公署水产局水产技术指导站。1955 年3月,改名为浙江省舟山水产试验所。1956年4月,更 名为浙江省海洋水产试验所。1959年3月,将试验所升格 为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1960年5月,根据省革命委员 会的通知,研究所并入浙江农业科学院,改名为浙江农 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并与浙江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合署 办公。1962年2月,研究所划归省水产厅领导,并恢复原 名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2
原浙江水产学院
LOGO
原浙江水产学院前身为舟山水产学院,1958年9月22 日创建于舟山,从事普通本科教育。同年10月,浙江省水 产干部学校并入,学校迁入定海城关北门外义桥;次年3 月,岱山水产学校也并入。1959年12月,根据中共浙江 省委决定,舟山水产学院与浙江农学院、天目林学院合 并成立浙江农业大学,改称浙江农业大学水产学院。 1962年,舟山水产学院从浙江农业大学分出单独建制; 同年4月,省委决定,学校党委工作划归舟山地委领导, 业务上划归省教育厅直接领导。1964年,省委确定舟山 水产学院为实行“两种教育制度”的试点单位,试行半 工(渔)半读。1966年以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学校本科教育停止招生达11年之久,1975年8月16日经国 务院批准恢复舟山水产学院,并改名为浙江水产学院。 Nhomakorabea8
LOGO
2001年1月,根据省政府文件〔浙政发(2000)35 号〕精神,省机构编制委员会下达浙编(2001)6号文, 批复同意研究所成建制进入浙江海洋学院,为学校直属 处级科研单位,实行浙江海洋学院和浙江省海洋与渔业 局共建共管、以浙江海洋学院为主的管理体制。同年6月, 举行仪式研究所正式成建制进入,加挂浙江海洋学院海 洋与渔业研究所牌子,实行二块牌子、一套班子管理。
17
LOGO
18
88届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留念 88届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留念
LOGO
19
91届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留念 届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留念
LOGO
20
结束语
LOGO
知道海院的历史,了解海院的现状, 展望海院的未来,是作为海院人的我们 所应该去做的,当翻开尘封的过去,我 们往往会发现那段回忆是多么的美好, 多么的值得回味,所以希望大家珍惜在 海院的时光,为母校留下精彩,为自己 留下精彩!
21
LOGO
22
10
海院现状发展
LOGO
195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82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 获得首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资格。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近几年浙江海洋学院规模迅速扩大,专业种类与数量不断增 加,现有37个本科专业,其中工学类专业13个,分别是:轮 机工程、航海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子信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计算机 科学与技术、油气储运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农学类专业3 个: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水产养殖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理学类专业10个:海洋科学、海洋技术、生物科学、生物技 术、环境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学、 护理学、药学;文学类专业2个:汉语言文学、英语;管理学 类专业5个: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财务管理、行 政管理;经济学类专业1个:经济学;历史学类专业1个:历 史学;教育学类专业2个:教育技术学、小学教育。
12
机电工程学院及前身历届校友影集
LOGO
13
LOGO
14
LOGO
15
LOGO
16
LOGO
4
原舟山师范专科学校
LOGO
原舟山师范专科学校前身为浙江师范学院舟山 分校。1977年下半年在舟山师范学校基础上筹建, 1978年4月14日,省革命委员会〔浙革(1978)47 号文件〕批准建立浙江师范学院舟山分校,其时与 舟山师范学校合办,同一套机构与领导班子。1981 年7月,浙江师范学院舟山分校与舟山师范学校体制 分设,人员分别编制。1983年12月,浙江省人民政 府批准浙江师范学院舟山分校改为舟山师范专科学 校,同时将舟山地区教师进修学院并入舟山师专, 设为进修部。学校实行“省市共管,以市为主”的 管理体制。1988年7月,学校迁往定海文化路新址办 学。1998年3月,正式与原浙江水产学院联合办学。
3
LOGO
1978年3月,省革命委员会将学校的管理体 制改由省和舟山地区双重领导,浙江省水产局为 行政业务主管部门;同年春季,学校招收了复校 后的第一批新生。1984年,学校改由省教委主管; 1985年,省政府批准在宁波姚江文教区建立宁波 分院。1995年底,省委、省政府决定,宁波分院 划归宁波大学,浙江水产学院本部仍留在舟山。 1996年5月,省委决定浙江水产学院由普陀迁入 定海城区,在舟山师范专科学校基础上扩建新校 舍,并与舟山师专联合办学。
5
原浙江省舟山卫生学校
LOGO
原浙江省舟山卫生学校创建于1958年9月5日,经舟 山专署(58)第61号文件批准建立,始名舟山卫生学校。 1961年10月,省教育厅、省卫生厅发文,学校定名为浙 江省舟山卫生学校。1962年春,省厅作出撤销学校的决 定。1963年2月,舟山地委、行署作出恢复学校的决定 后,学校加快了发展步伐。1963年5月,学校从医院兼 管体制转变为单独建制。1982年2月,舟山行署批准建 立舟山地区卫生干部进修学校,与学校实行一套班子、 两块牌子。1987年3月,舟山市人民政府下文,将原定 海县卫生学校并入学校。2000年3月,经浙江省人民政 府批准,浙江省舟山卫生学校并入浙江海洋学院,改建 为以开展高等医学职业教育为主的浙江海洋学院医学院。
6
原浙江水产学校
LOGO
原浙江水产学校成立于1984年,选址在杭 州市萧山县,由浙江省水产局主管。2000年3月, 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浙江水产学校并入浙江 海洋学院,改建为浙江海洋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 院和杭州中专部(杭州校区),成为浙江海洋学 院在杭州办学的二级学院,并实行相对独立的运 行模式。2003年7月,在杭州校区设立浙江海洋 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杭州分院。该学院坐落在 钱塘江的省级萧山湘湖旅游风景开发区内。
11
研究生教育
LOGO
2006年1月25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关于下达第 十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名单的通知》(学位 [2006]3号)、《关于批准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的通知》(学位〔2006〕4号),2006年2月24日浙江 省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第十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学 科、专业名单的通知》(浙学位[2006]1号),我校成为国 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次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捕捞学、 海洋生物学取得硕士学位授权资格。 2007年起我校正式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面向全国 招生,首批14名硕士研究生于今年9月正式开学,其中 海洋生物学8名,捕捞学6名。目前2008年硕士研究生招 生工作已开始启动。
9
原中国石化销售公司舟山石油化工学校 LOGO 和原浙江省舟山商业学校
学校的前身是1965年6月创办于普陀山的浙江省舟 山供销合作职业学校,后因“文化大革命”影响停办多 年。1974年7月,经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建立浙江省舟山 商业学校,由省商业局主管。1984年7月,经商业部批 准,在舟山商校范围内建立中国石油公司舟山职工中等 专业学校;1985年11月划转中国石化销售公司为主管理, 更名为中国石化销售公司舟山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同时 保留舟山商业学校。1987年12月,经中国石油化工总公 司批准建立中国石化销售公司舟山石油化工学校。由此 形成了三校一体,以舟山石化学校为主的办学格局。 2001年4月,又正式建立中国石化销售公司舟山职工培 训中心。2002年7月,经省政府批复〔浙政发(2000) 94号〕同意,学校并入浙江海洋学院,改建为开展高等 职业技术教育的浙江海洋学院石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