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_场域_中的六个心理空间
什么是“六度空间”理论

什么是“六度空间”理论六度分隔/六度空间理论 (1)六度分隔假说:两个陌生人的距离究竟有多远? (3)六度分隔假说(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4)六度分隔实验: (4)尚未证明的“理论”: (5)哥伦比亚大学:跟踪Email的传播过程 (6)俄亥俄州大学:为网络里的关系网画张地图 (7)为什么是“六”度? (8)六度分隔的应用 (9)什么是SNS网站? (10)“六度空间”理论又称作六度分隔 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理论。
这个理论可以通俗地阐述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该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尔格伦提出。
六度分隔/六度空间理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社会网络其实并不高深,它的理论基础正是“六度分隔”。
而社会性软件则是建立在真实的社会网络上的增值性软件和服务。
有这么一个故事,几年前一家德国报纸接受了一项挑战,要帮法兰克福的一位土耳其烤肉店老板,找到他和他最喜欢的影星马龙·白兰度的关联。
结果经过几个月,报社的员工发现,这两个人只经过不超过六个人的私交,就建立了人脉关系。
原来烤肉店老板是伊拉克移民,有个朋友住在加州,刚好这个朋友的同事,是电影《这个男人有点色》的制作人的女儿在女生联谊会的结拜姐妹的男朋友,而马龙·白兰度主演了这部片子。
你也许认为这只是一个特例,但是1967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做过的一次连锁信实验,也得出这一结论。
现代版本则是哥伦比亚大学今天用E-mail进行的同样实验。
有科学家甚至从这个现象推演出一个可以评估的数学模型。
你也许不认识克林顿,但是在优化的情况下,你只需要通过六个人就可以结识他。
“六度分隔”说明了社会中普遍存在一些“弱链接”关系,但是却发挥着非常强大的作用。
6度空间理论

6度空间理论《6度空间理论》是将社交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称为“6度空间”,即一个人与全世界另外5个人之间的距离。
这一理论源自1967年美国作家雷弗拉明(Raymond Fraleigh)在《萨克雷内拉》(Sackville-Nalla)一书中的一段话:“我们生活在一个如此小的世界中,以至于每一个人都可以被连接到其他任何一个人,只要借助六个人之间的联系。
”美国前任总统奥巴马在他的国情咨文中也提到了“6度空间理论”,称其为联系一切的力量。
这一理论颇受人们关注,在网络社交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这一理论在社会科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如今,6度空间理论不仅仅是一个理论,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科学,是认识社会结构的有力工具和方法。
社会网络分析就是一种应用6度空间理论的研究方法,它旨在探索社会网络中性别、地域、背景、关系距离等因素如何影响社会网络的结构,从而为组织决策、社会认知和沟通等提供重要的线索。
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实际上很小,文化、距离、年龄都只是人际关系中比较小的因素。
研究表明,6度空间理论可以解释许多人际关系问题,可以改善社会层次结构,提高全球联系的效率,促进信息的流通以及改善组织的凝聚力等等。
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被社交网络技术所改变。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迅速,贴心的电子服务,社交网络社区的出现,使得各种距离的人们可以瞬间取得联系,使6度空间理论得以实践。
比如,社交网络如Facebook,它拥有超过1亿用户,用户可以通过自己的社交网络来连接任何一个人,而这个连接通常只需要不超过6个步骤。
同时,现如今由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利用社交网络的方式与外国的朋友们相互交流。
6度空间理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社交社会的复杂性和人际关系的多样性,提高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
它也为社会科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研究手段,指导人们正确识别和使用社会网络,改善社会关系,促进全球沟通、交流和信息共享,以实现更好的全球治理效果。
6度空间理论

6度空间理论“6度空间理论”是一种由美国社会学家弗雷德里克斯特兰德在1967年提出的一种社会网络理论。
该理论表明,任何两个任意的人物之间都可以以最多六次人际关系环节的方式联系在一起。
“6度空间理论”的概念源自剧作家约翰里纳的一部戏剧,《六度分离》,该剧表明,两个完全陌生的人之间都可以通过最多六次人际关系来联系起来。
《六度分离》是一部引起社会学家和普通观众的共同兴趣的戏剧,斯特兰德和他的学生对剧中的提示深有兴趣,于是启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索这一理论的研究,最终提出了“6度空间理论”。
弗雷德里克斯特兰德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两种实验方法:自白实验和计算机模拟实验。
在“自白实验”中,他发现了一些与《六度分离》桥段相似的结果,即大多数人之间的距离可以在最多6次关系转换中实现,他发现了两个完全陌生的人也可以通过最多6次关系转换来联系起来。
在“计算机模拟实验”中,斯特兰德让学生模拟一个仿真的社会网络,其中每个人都可以与其他人之间建立虚拟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在仿真的网络中,大多数人之间的距离也可以在最多6次关系转换中实现。
6度空间理论的发现使社会学家深刻地认识到社会彼此之间的联系。
它证明了一个全球社会并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真实可行的社会地图,许多不同的人通过有限的数量的社会关系来连接起来。
它还表明,社会关系可以影响到个人的行为,并有可能成为一种彼此之间的联系。
斯特兰德的理论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社会网络,从而使社会结构变得更加有效。
它的发现也激励了社会学家们进一步探索社会网络,并让学者们开始思考如何利用这一理论来有效地解决问题和研究社会上发生的事情。
总之,“6度空间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学理论,它对于研究社会网络和解决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个理论一方面使我们认识到世界的美好,另一方面也使我们更好地了解社会的复杂性,从而更好地把握时代的机遇。
“场域”概述-2019年精选文档

“场域”概述“场域”一方面是历史造就的方位,另一方面又是立场。
前者偏客体,后者偏主体,而且具有历史感的出场者的立场,立场生成价值向度,因而有出场的主体前理解,才能生成理解的视域。
出场学因而是一切解释学的前提和归属,因此,可以将“场域”理解为“走向出场学的哲学视阈”。
此外,“场阈”同时也来自于一个对现实的反问的问题域:永恒的在场何以可能?自古以来的哲学与解释学追根究底都是一种“在场的形而上学”,人们只关注“在场”,关注“形而上学”,却鲜有人关注事物是如何出现在“场”之中的。
正是因为时空话语――历史语境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才使得我们提问:如何变永恒的在场为可能?这里不仅涉及到历史语境转换问题、实践问题、解释学心理学问题等一系列需要用新的哲学视阈重新加以审视的问题,也关系到更为根本的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和研究视阈的创新及融合的问题[1]189。
方法论层面上,主体的“在场的形而上学”的内在逻辑矛盾也能通过“场域”得到化解,而非仅仅是简单地对主客二分或划界思维进行批判。
主客二分模式在黑格尔那里达到思辨顶峰后便率先受到胡塞尔的颠覆性批判,海德格尔也同样致力于消解主客二分的局面。
然而我们发现,尽管思想有所创新,但他们归根结底都是主观唯心论的视阈。
其实面对场域,主客模式作为方法论考察也早被以“主客主”模式为底板的交往实践的方法论所取代。
本体论向度绝不能等同于方法论考察,也不能为了避免方法论对本体论基石的侵蚀而放弃方法论考察,因为缺少辩证法的本体论是无法把自身包括在内的。
“场域”既提供方法论考察,也提供世界观参照。
而“场域”来自于“反思的问题域”,“反思的问题域”必定带来“理解的发生学”,伴随着“理解的发生学”一路走来,我们可依次看到这样一些美丽的风景:其一,认识何以可能?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引导了康德的认识论转向的发生;其二,历史知识何以可能?或者更一般地说:人文科学何以可能?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引导了狄尔泰走向生命意识的解释学;其三,存在何以可能?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启发了后来的哲学家的思绪。
【什么是六度空间理论】六度空间理论的例子

【什么是六度空间理论】六度空间理论的例子“六度空间”理论又称作六度分隔SixDegreesofSeparation理论。
这个理论可以通俗地阐述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该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尔格伦提出。
六度分隔/六度空间理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社会网络其实并不高深,它的理论基础正是“六度分隔”。
而社会性软件则是建立在真实的社会网络上的增值性软件和服务。
有这么一个故事,几年前一家德国报纸接受了一项挑战,要帮法兰克福的一位土耳其烤肉店老板,找到他和他最喜欢的影星马龙·白兰度的关联。
结果经过几个月,报社的员工发现,这两个人只经过不超过六个人的私交,就建立了人脉关系。
原来烤肉店老板是伊拉克移民,有个朋友住在加州,刚好这个朋友的同事,是电影《这个男人有点色》的制作人的女儿在女生联谊会的结拜姐妹的男朋友,而马龙·白兰度主演了这部片子。
你也许认为这只是一个特例,但是1967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StanleyMilgram做过的一次连锁信实验,也得出这一结论。
现代版本则是哥伦比亚大学今天用E-mail进行的同样实验。
有科学家甚至从这个现象推演出一个可以评估的数学模型。
你也许不认识克林顿,但是在优化的情况下,你只需要通过六个人就可以结识他。
“六度分隔”说明了社会中普遍存在一些“弱链接”关系,但是却发挥着非常强大的作用。
有很多人在找工作时会体会到这种弱链接的效果。
这个理论用另一种方式阐述就更加惊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这个玄妙理论引来了数学家、物理学家和电脑科学家纷纷投入研究,结果发现,世界上许多其他的网络也有极相似的结构。
比如,人际网络和WWW的架构几乎完全一样,通过超文本链接的网络、经济活动中的商业联系网络、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甚至人类脑神经元、以及细胞内的分子交互作用网络,有着完全相同的组织结构。
浅析_场域_中的六个心理空间

文章编号:100926825(2009)1820026202浅析“场域”中的六个心理空间收稿日期:2009202226作者简介:谢梅申(19782),女,工程师,上海刘志筠建筑设计事务所,上海 200000谢梅申摘 要:根据勒温的“场域”理论,以“人”为研究元素,以“自我感知”为研究线索,把人身体周围的区域分为六个心理空间,简述并浅析了其对建筑和环境设计的作用和影响,以使建筑和环境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关键词:心理空间,场域,自我感知,建筑和环境设计中图分类号:TU 2024文献标识码:A 海德格尔曾说:“空间在本质上为的是形成房间,从而获得它的界限;这界限不是终止的意思,而是相对希腊人所说的是某些东西开始存在,是由于它的相对位置,它才经常被承认。
因此,空间之所以能获得它们自身的存在,是由于位置关系,而不是个别孤立地作为空间。
”可见,围合的建筑构成了空间的存在形式,而空间的主导和灵魂是人,人感知和体验着空间的位置关系,并在这些被“形成房间”的空间中生活、工作、休闲和社交。
因此,在研究空间时,设计师必须考虑到人的尺度、人与建筑的距离、人对空间的依靠性、空间遮蔽和对行动范围的确定(运动空间与停滞空间),以及空间领域的感受等。
曾有心理学者研究表明,人身体周围的空间可按照心理感受的不同分为四个区域:前理性空间,左、右情感空间和后恐怖空间。
笔者认为,此观点的依据主要来源于勒温的理论。
他认为,人是一个场(field ),人的心理活动是在一种心理场或生活空间里发生的,生活空间(Life Space ,简称L SP )包括个人及其心理环境。
因而根据其理论,前理性空间,左、右情感和后恐怖空间就是在“场”的范畴内产生和细分的。
人在进行活动(即发生事件)的当下,也于潜意识中对身体周围的空间性质做出判断,以知觉身心存在感和归属感,并衡量自身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人在潜意识里其实是想控制这一被感知的区域的,即个人在独处或从事其他活动时要求不受干扰。
六度空间理论分析报告

六度空间理论分析报告六度空间理论又称六度分割理论或小世界理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五个中间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涵义:假设世界上所有互不相识的人只需要很少中间人就能建立起联系。
后来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根据这概念做过一次连锁信件实验,尝试证明平均只需要五个中间人就可以联系任何两个互不相识的美国人。
价值:不管理论如何深奥,“六度分割”和互联网的亲密结合,已经开始显露出商业价值。
人们在近几年越来越关注社会网络的研究,很多网络软件也开始支持人们建立更加互信和紧密的社会关联,这些软件被统称为“社会性软件”(Social Software)。
例如Blog就是一种社会性软件,因为Blog写作所需要的个性和延续性,已使Blogger圈这种典型的物以类聚的生态形式,越来越像真实生活中的人际圈。
据致力于研究社会软件的毛向辉介绍,国外当今更流行的是一种快速交友,或者商业联系的工具,例如LinkedIN。
人们可以更容易在全球找到和自己有共同志趣的人、更容易发现商业机会、更容易达到不同族群之间的理解和交流,等等。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米尔格兰姆设计了一个连锁信件实验。
米尔格兰姆把信随机发送给住在美国各城市的一部分居民,信中写有一个波士顿股票经纪人的名字,并要求每名收信人把这封信寄给自己认为是比较接近这名股票经纪人的朋友。
这位朋友收到信后,再把信寄给他认为更接近这名股票经纪人的朋友。
最终,大部分信件都寄到了这名股票经纪人手中,每封信平均经手6.2次到达。
于是,米尔格兰姆提出六度分割理论,认为世界上任意两个人之间建立联系,最多只需要6个人分析应用关系强弱——权值问题我们一生可能会认识千百人,他们有的对我极其重要,有的对我无足轻重,我们联系建立的原因和方法也是千差万别的。
有父母亲属这类生而固有的联系,也有因为地理位置接近发展出来的。
心理空间范畴总结

心理空间范畴总结简介心理空间范畴是指人们内心中与外界人际关系息息相关的一种心理状态。
人们的心理空间范畴可以被分为个人空间、私人空间、社交空间和公共空间。
这些心理空间范畴对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这些心理空间范畴进行综合总结。
个人空间个人空间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与他人相对独立的一种心理状态。
个人空间通常是指个体在特定时刻、特定环境下对外界的一种心理态度。
个人空间与个体的自我认同、自我保护以及与他人的独立性有关。
个人空间的大小与个体的性格特征、文化背景以及个体对人际关系的需求等因素密切相关。
个人空间的重要特征是保护个体的私人领域和边界。
在个人空间中,个体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而不受其他人的干扰。
个人空间还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以便个体能够反思和修复自己。
在个人空间中,个体可以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独立思考和决策,从而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私人空间私人空间是指个体在社交关系中保持一定距离和隐私的心理状态。
私人空间通常是指个体在与亲朋好友等亲密关系中保持一定距离的心理认知状态。
私人空间的大小取决于个体对于隐私和个人边界的需求,以及文化背景和人际关系的性质。
私人空间的重要特征是个体可以在其中与他人展开真实、诚恳的交流。
在私人空间中,个体可以分享内心的情感和想法,倾诉忧虑和困扰,寻求理解和支持。
私人空间还提供了一个保护的环境,以便个体能够建立深入的人际关系和密切的情感联系,增强自己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社交空间社交空间是指个体在社交活动中与他人交往时的心理状态。
社交空间通常是指个体在与普通朋友、同事、邻居等非亲密关系中保持一定距离和冷漠的心理认知状态。
社交空间的大小取决于个体对与他人的接触和互动的需求,以及文化背景和人际关系的性质。
社交空间的重要特征是个体可以在其中与他人进行日常的社交活动和交流。
在社交空间中,个体通常保持一种礼貌和客套的态度,遵守社会规范和职场礼仪,注重维护社交关系的和谐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926825(2009)1820026202浅析“场域”中的六个心理空间收稿日期:2009202226作者简介:谢梅申(19782),女,工程师,上海刘志筠建筑设计事务所,上海 200000谢梅申摘 要:根据勒温的“场域”理论,以“人”为研究元素,以“自我感知”为研究线索,把人身体周围的区域分为六个心理空间,简述并浅析了其对建筑和环境设计的作用和影响,以使建筑和环境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关键词:心理空间,场域,自我感知,建筑和环境设计中图分类号:TU 2024文献标识码:A 海德格尔曾说:“空间在本质上为的是形成房间,从而获得它的界限;这界限不是终止的意思,而是相对希腊人所说的是某些东西开始存在,是由于它的相对位置,它才经常被承认。
因此,空间之所以能获得它们自身的存在,是由于位置关系,而不是个别孤立地作为空间。
”可见,围合的建筑构成了空间的存在形式,而空间的主导和灵魂是人,人感知和体验着空间的位置关系,并在这些被“形成房间”的空间中生活、工作、休闲和社交。
因此,在研究空间时,设计师必须考虑到人的尺度、人与建筑的距离、人对空间的依靠性、空间遮蔽和对行动范围的确定(运动空间与停滞空间),以及空间领域的感受等。
曾有心理学者研究表明,人身体周围的空间可按照心理感受的不同分为四个区域:前理性空间,左、右情感空间和后恐怖空间。
笔者认为,此观点的依据主要来源于勒温的理论。
他认为,人是一个场(field ),人的心理活动是在一种心理场或生活空间里发生的,生活空间(Life Space ,简称L SP )包括个人及其心理环境。
因而根据其理论,前理性空间,左、右情感和后恐怖空间就是在“场”的范畴内产生和细分的。
人在进行活动(即发生事件)的当下,也于潜意识中对身体周围的空间性质做出判断,以知觉身心存在感和归属感,并衡量自身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人在潜意识里其实是想控制这一被感知的区域的,即个人在独处或从事其他活动时要求不受干扰。
在心理上,“场域”的边界不是一个确定的范围,可能是模糊或变化的,它取决于个人的信念、情感、目的、感知能力和当下发生的事件。
而可以确定的是,人存在和活动于三维的外在物质环境中,所以二维指向中的四个空间区域是有局限的,须考虑到竖向尺度的存在,应增加顶上空间区域和脚下空间区域。
在本文中,笔者暂且将顶上空间区域称为“上间歇无意识空间”,把脚下空间区域(人在走楼梯、台阶和乘坐电梯时感受到的空间变化)称为“下间歇恐怖空间”。
因而笔者认为,人的身体周围可以按照心理感受的不同划分为六个空间区域(见图1)。
以下,笔者就以“人”作为研究元素,以“自我感知”作为研究线索,就一般情况下(非特异性)的“场域”中的这六个心理空间进行简述,并浅析其对建筑和环境设计的作用和影响。
1 前理性空间正前方是理性、道德的空间,它给人的感受正式而庄重,有时甚至是紧张或冰冷的。
外交谈判和商务洽谈以此种方式进行,而被老师批评或被老板训话时,人们也常处于这一状态。
当两人相对而坐即两个“场域”对立时,双方目光易直接相对,更易感知彼此的音容举止。
此时,私密感减少,而对立感甚至防备感则相对增多,故称之为前理性空间。
在公共环境中,这样的空间为人们进行正式的商务、社交、办公等活动提供了良好的交流方式。
因而,在建筑和室内环境设计中,设计师应考虑到前理性空间的存在。
商业、餐饮及娱乐场所中,以相对而坐摆放的桌椅是最普遍的设计形式。
和形态的设想用图的形式,反映为具体的形象,这是建筑师的基本功。
建筑师良好的思想交流能力有助于理解业主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交流过程中充分的表达也使建筑师自身思想的实现成为了可能。
9)组织协调能力。
在建筑从策划、设计到施工、验收使用的漫长过程中,建筑师对外联系着使用者、投资者和建造者,对内协调着结构、水、暖、电各工种,承担着核心和纽带的作用。
建筑师要组织各类人员的协同工作,同时必须协调众人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
使用者追求高标准和投资方追求低造价之间的矛盾,高质量设计所需时间和甲方缩短设计周期要求之间的矛盾,建筑造型变化与结构简洁实用之间的矛盾等等,使建筑师的责任远远超出设计本身。
On architectural taste and architect ’s qualityWANG X ue 2junAbstract :From the aspect of the architectural taste ,the paper illustrates the requirements of creating excellent architectural works on the sub 2jective attitude of the architect and on their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points out the service market can be created better ,so long as the sound subjective attitude and the excellent professional ability are available.K ey w ords :architect ,architectural works ,subjective attitude ,professional ability・62・第35卷第18期2009年6月 山西建筑SHANXI ARCHITECTURE Vol.35No.18J un. 2009 2 后恐怖空间一般来讲,人的后背是无防御能力的部位,最易被袭击,故把背后的空间称为后恐怖空间。
人在行进或位移时,如身处一个比较平和的环境中,对身后的感知力就相对少一些;但当人站定或坐下后,对身后未知空间的感知力就更强,更可清晰地意识到后恐怖空间的存在,此刻,身后若是一个流动且不安静的区域时,人就会感到烦躁和不安。
经笔者观察,在商业、餐饮和娱乐场所中,若顾客逗留处身后的人流过多或处于不安静区域时,则该处被选择使用的概率最小。
不得已,人们才会选择坐在这一区域用餐,他们身后是运菜通道,令人感觉上菜的时间是如此的漫长(见图2)。
如把座椅靠背设计得高一些可能会更好,这将增强人们等菜时的安定感,减少对后恐怖空间的感知。
环境设计与人的心理感受的关系更为密切。
公园座椅靠背后种植草木,使后恐怖空间的被感知性减少(见图3)。
路边的长椅虽节省用地,但由于未考虑到后恐怖空间,身后行驶的车辆让人感到不安,缺乏轻松休憩的氛围,因而此处只适合短期停留(见图4)。
3 左、右情感空间人身体的左、右两侧是温和的情感空间,身处其间,你感受到的是温和、亲密的氛围,交流双方可以转头对视,也可以不对视,为彼此留有相对的隐私余地,不那么直接和赤裸裸。
情侣、朋友相处时,便经常处于彼此的这一空间中。
根据以上原理,商业活动中的销售人员如拜访的是老顾客,双方相识且关系较好,则与他(们)坐在同一直线上即双方并排而坐较好。
这种位置能增进双方的情谊,有利于创造合作的气氛,故通常把此称为“合作位置”。
而对于初次见面的顾客,可选择边角位置。
这一区域不使人感到局促,并仍可处于交流双方的情感区间内。
4 上间歇无意识空间有关数据表明,人的视角范围(以白色光标为例)单眼上方约60°,下方略超过70°。
可见,在平视情况下,人眼余光于垂直向看到的地面面积比天空面积大,故多数人在身处他熟识的环境中,不会时常注意其头顶空间的变化,除非环境本身很陌生或在其行动或静止时觉察到上方的压抑感。
现代都市高楼林立,行走在中央商务区的街道上,人们往往一抬头就可见到这样的天空,清澈、蔚蓝却似被摩天大厦肢解了,使人感觉压抑。
城市设计中,设计师必须考虑到人们的这种感受(见图5)。
尽管如此,由于视角范围的局限,人对头顶空间的感知并非持续存在,有时甚至是无意识的,因而把此空间称为“上间歇无意识空间”。
5 下间歇恐怖空间当人在行走楼梯、台阶或天桥时,在乘坐自动扶梯或观光电梯时,随着身体垂直向的位移,会感知到一个与水平向位移迥然不同的空间变化。
这种变化若在陌生的环境中发生,就会使人提高警惕甚至紧张不安,恐高症便是这种感觉的极端表现。
因而,国标对建筑设计中的楼梯、台阶、自动扶梯的坡度规定很严格,这是为了考虑到安全性和人的心理感受。
经笔者研究,人对垂直向位移的心理安定感与坡度成反比,坡度越低,人的心里越安定,反之,越不安。
当然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如新闻晨报曾有一篇报道《探访环球金融中心474m 高透明地板行走需勇气》,其中提到:“大楼100层,即474m 高处的悬空观光长廊时,漫步云端的感觉仿佛成了现实,在长达55m 的悬空观光长廊里,设有3条透明玻璃地板,脚下的城市仿佛在流动,十分震撼。
当然,要走在完全透明的玻璃地板上,是需要很大勇气的,毕竟脚下透明的玻璃地板距离地面的高度有470多米”。
可见,透明地板固然让人们感到新鲜,但行走在上面还是有点不安和小心翼翼(见图6)。
建筑和环境设计作品如一味追求标新立异而忽略使用者的心理感受,也不能算成功。
同上所述,人的脚下发生空间变化的几率也相对较少,故把此空间称为“下间歇恐怖空间”。
综上所述,人于“场域”中经历的不同事件,产生和细分了这六个心理空间,而这些空间反过来又会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并产生变化的可能性。
在建筑及环境设计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人对这六个心理空间的感知,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细致入微。
参考文献:[1] [德]库尔德・勒温.拓扑心理学原理[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2] 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Analysis of six mental spaces in f ieldXIE Mei 2shenAbstract :Based on the field theory of Kurt ,taking human as study element ,taking self 2perception as study clue ,the area around human was divided into six mental spaces ,and the effect and influence on architectural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were discussed ,so as to make architec 2tural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embody the human 2oriented idea.K ey w ords :mental space ,field ,self 2perception ,architectural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72・ 第35卷第18期2009年6月 谢梅申:浅析“场域”中的六个心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