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14读《伊索寓言》(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人教课标版高一读伊索寓言

人教课标版高一读伊索寓言

14.12.2020
a
17
???
? 寓言到底看不看得
14.12.2020
a
18
读《伊索寓言》
钱钟书
14.12.2020
a
1
钱钟书简介
字:默存 号:槐聚 曾用笔名:中书君 荣誉称号: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 籍贯:江苏无锡人 代表作品:
学术论著:《谈艺录》《管锥编》 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小说:长篇《围城》、 短篇《人·兽·鬼》
名言:如果你吃到一个鸡蛋,觉得好吃,你又何必去认 识下蛋的母鸡呢?
新解:
14.12.2020
a
7
狗和自己的影子的故事
原意:讽刺贪婪和多疑。 新解:
14.12.2020
a
8
天文学家的故事:
原意: 讽刺脱离群众, 脱离实际,一 心 想往上爬却必然 摔跤的人。
新解:
14.12.2020
a
9
乌鸦的故事
原意:“乌鸦把孔雀的长毛披
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 前面去应选”,原意是讽刺伪 装者,它惹起众怒,下场可悲。
新解:
14.12.2020
a
13
驴子跟狼的故事
原意:赞扬驴的机智,
讽刺恶狼的愚蠢可笑。
新解:
14.12.2020Biblioteka a14思考
卢梭和钱钟书都反对小孩子看 寓言,原因一样吗?
14.12.2020
a
15
思考 第一部分(前两个自然段)为什 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
14.12.2020
a
16
思考
既然钱钟书反对小孩子看寓言,为 什么又说寓言给予我们三重安慰?
人生像一座围城,城外面的人拼命想进来,城里面 的人拼命想出去。

《伊索寓言》第一课时

《伊索寓言》第一课时

读书要求:
(1)大声朗读三则故事,注意预习时圈 划的生字词,把故事读通顺、读流利。
(2)把三则寓言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比较着读一读,说 说你有什么发现?
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 说时机还没有成熟。 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 有人会相信。
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 中吸取教训。
葡萄架下的狐狸:“这些葡萄肯定是 酸的,不好吃。”
——英国哲学家罗素
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 说时机还没有成熟。 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 有人会相信。
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 中吸取教训。
经 典 书 籍
牧羊的孩子:“狼来了!狼来了!
大树下的狐狸:“您的歌声多么美妙! 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您能下来让我 见识一下您那动听的歌喉吗?”
默读课文,想一想:
那两只狐狸、还有那个牧童为什么要撒谎
呢?找出关键词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 说时机还没有成熟。
“狼来了!狼来 了!快来帮忙啊,狼 在吃羊了!”
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 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为什么《狐狸和乌鸦》里的 乌鸦会受骗,而《蝉和狐狸》里 的蝉却没有受骗?
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 难中吸取教训。
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是教育极为重 要的一部分。
——英国哲学家罗素
善于吸取教训会使一个人迅速成 长起来。
伊索寓言
伊索:是古希腊一个传奇人物,他原是贵 族家的奴隶,被转卖多次,但因知识渊博, 聪颖过人,凭机智躲避敌人的伤害,让主 人解除了他奴隶的身份,获得了自由。成 为自由人后,他四处漫游,为人们讲述寓 言故事,深受古希腊人民的喜爱,他与克 雷洛夫、拉· 封丹和莱辛并称世界四大寓 言家。后人搜集伊索讲的这些寓言,编成 了一部故事集——《伊索寓言》。

《读伊索寓言》(人教版高一必修)

《读伊索寓言》(人教版高一必修)

《读伊索寓言》(人教版高一必修)《读<伊索寓言>》课时计划第1课时 (总第72课时)教学目标1、研读课文,探讨文章主旨。

领会作者对寓言新颖独到的见解。

2、认真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语句。

3、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和独立阅读和创新阅读的能力。

重点难点1、理清思路,探讨文章主旨。

2、理解作者对九则寓言阐发的新观点、新看法。

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以前读过哪些《伊索寓言》故事?(狼和小羊、赫尔墨斯和它的雕像等)这些故事的寓意作者在篇末大多做出了揭示。

那么你读了这些故事后,有什么新的理解吗?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读了《伊索寓言》后,就对原作有了新的看法。

他有怎样的看法呢?课文就给出了答案。

二、伊索和作者介绍(略)三、研读课文,讨论主题1、听课文录音,读准字音。

2、学生重点研读课文4——12段,看看作者对九则寓言分别做出了哪些新的理解,在讨论的基础上填出下表。

(表中楷书字为要学生填写的内容)故事名称故事寓意引申的寓意蝙蝠的故事讽刺善变者讽刺那些善于用投机方式使用自己的某些资本的人蚂蚁和促织的故事享乐者挨饿活该影射那些专靠给死人写文章而抬高身价的文人狗和它的影子的故事戒贪得讽刺无自知之明、听不得别人批评、不能知错改错的人天文家的故事眼睛总朝上必摔跤讽刺当时的上层政治乌鸦的故事伪装者终现本相讽刺那些品质卑下,嫉贤妒能的人牛跟蛙的故事戒狂妄自大讽刺那些自以为是,嗜痂成癖的人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戒之在贪讽刺那些嗜财如命,极端吝啬的富人狐狸和葡萄的故事得不到的东西都是不好的影射贪心不足的人和害怕别人分抢应得利益的人驴子跟狼的故事错行仁义反受其害批评行医者时或草菅人命总结:以《伊索寓言》为依托,批判黑暗、荒诞、不公正、无理性的社会现实。

四、讨论作者阐发新义的方法问: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对原寓意进行阐发新义的?(课后思考和练习一)主要用三种方法:引申改头换面推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读<伊索寓言>》课时计划第2课时 (总第73课时)教学目标1、研读课文,探讨文章主旨。

读《伊索寓言》- PPT课件

读《伊索寓言》- PPT课件
对镜自照。借以讽刺毫无自知之明,听不得批 评,不能知错改错的人。(老虎屁股摸不得)
天文家的故事
讽刺了那些一心向上爬的人。
“上、下”指地位的上下; “眼睛还是向上看的”就是不 甘心下野或下台。
乌鸦的故明明知道
自己不如别人,却偏偏要找出理 由为自己辩解的人。(或讽刺经 常犯红眼病的人,看不得别人比 自己好一点。)
A、作者认为《伊索寓言》是完全不宜做 儿童读物的。 B、卢梭也反对小孩子读寓言。 C、作者和卢梭对小孩子不该读寓言观点是 一致的,但理由不同。 D、他们理由不同的原因是:卢梭是原始 主义者,而作者是相信进步的人。
5、对“我是相信进步的——虽然并不像寓 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 地叫道‘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A 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对“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 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 上都比 古代进步。”这句话如何理解?
明确: 这句话是反语,用于讽刺。 现代与古代相比,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当然大大进步了,但现代社会的阴暗面也远 比古代丑恶复杂。在这方面,所谓“进步” 只是越来越狡猾,把狡猾也看作进步,以至 “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 代进步”。显然是自以为是,缺乏自知之明, 作者的批判精神已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三重安慰
三重讽刺
1、所谓的“现代文明”指 “现代人的狡猾”;
2、超出幼稚的见解: 现代人远比古代狡猾, 而且是越来越狡猾; 3、对人的“智慧” 不以为耻,反以为 荣。
2.“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 正不可”是不是反语? 明确: 不是反语。 是将要对以下九个故事,进行独到、 深刻的分析,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新 的见解。 作用是引起下文。
思考总体结构、研讨

高一语文 读《伊索寓言》 课件

高一语文 读《伊索寓言》 课件
“钱锺书的随笔,保持中国式的含蓄与精密。 ……他的语言艺术同思想性紧密结合,那奇特的比 喻、丰富的想象自然引人入胜,而更具魅力的是隐藏在 文字背后的智慧以及对社会现象入木三分的点破,无不 启迪读者在更广阔的语境中和作者一起思考、探索,然 后有所感悟”
四、1、阅读一二三段,第二段写的是什么?作者有什么样的比喻? 人类 ——人的一生 古代——小孩子(幼稚,资历浅) 现代——成人(资历深)
读《伊索寓言》 6、不能正视自身缺陷的人,总会想方设法掩饰。 3、单 眼皮呢,确是极大的缺陷,内心的丰富没有充分流露的工具,宛如大陆国没有海港,物产不易出口。
134、、、揭 向示 老女现 钱实 学人生 习活 ,一中 我求 也哭异有炫 点,奇的怒人性气通病就。 会减少,宛如一下雨,狂风就会停吹。
妙文章,起智慧,悉人心,悟社会
2、能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认为人们喜欢《伊索寓言》的 原因如同什么?
如同成人喜欢小孩子。
3 、在第三段中作者说《伊索寓言》给我们三重安慰,怎么 理解?
五、讨论:在对寓言的看法上,作者和卢梭相同吗? 你同意哪 一种观点?
钱钟书(1910-1999)
➢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 字默存,江苏无锡人。
➢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
他的小说和散文,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 2、方鸿渐还想到昨晚那中国馆子吃午饭,鲍小姐定要吃西菜,说不愿意碰见同船的熟人,便找到一家门面还像样的西馆。
他 11、的、老小钱说肚读和《散里伊文索,的寓都言具知》有机识智隽容永的纳特点不。 下,从头冒出来以致于冲掉了顶上的头发。
古代——小孩子(幼稚,资历浅) 4、女人一哭,怒气就会减少,宛如一下雨,狂风就会停吹。
教育,为他以后深入研究中
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

读《伊索寓言》课件

读《伊索寓言》课件

读文,整体感知课文
字音: fèi hào 狂吠 信而好古 pī chuǎn 笨坯 延口残喘 huán 衣锦还乡
厌恨:厌恶痛恨。 词 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意 阅历: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信而好古:语出《论语》,意思是相信并喜好古 代的典章文化。 思慕:思念,仰慕。 衰朽:衰落、衰老。 历程:经历的过程。 发迹:指人变得有钱有势。 衣锦还故乡:古时指做官以后,穿起锦绣的衣服, 回到故乡向亲友夸耀。成语为"衣锦还乡",也说 " 衣锦荣归"。 高超出世:好极了,好得超过世人的水平。
无自知之明,听不得批评 ,不能知错就改的人。
“可见有些东西最好 不要对镜自照。” 这个说法揭示了某 种人怎样的劣根性? 无自知之明,掩饰 缺点和错误的劣根 性。
《天文学家的故事》原意是什么?
“真的,我们就是下去以后,眼 睛还是向上看的。”这里 “眼睛向上”是什么意思?
讽刺 脱离群众 脱离实际, Βιβλιοθήκη 心想 往上爬 却必然 摔跤的 人.
卖弄风雅:向别人显示、炫耀自己的 (其实并不高明的) 文学素养。 上流社会:旧时指社会地位高的人们。 屈尊下顾:降低了身份来观察民情。屈尊,降低身份俯 就。 狂吠:狗狂叫。 星象:指天空中星体的明暗、位置等现象。古代迷信的 人往往借观察星象来推测人事的吉凶。 失足:行走时不小心跌倒。 下野:执政的人被迫下台。 坐井观天:比喻眼光狭小,看到的有限。 恼羞成怒:由于羞愧和恼恨而发怒。 娇小:娇嫩,小巧。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相安无事:相处没有矛盾、冲突和争执。
分析历 史现象 现代人 思 慕 ──古代
(并非为敬老,也许是卖老)
(居高临下、摆老资格)
导出分 析目的

人教版《读伊索寓言》ppt课件100

人教版《读伊索寓言》ppt课件100





寓钱

钟 书

钱钟书
(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 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现代 文学研究家、作家。钱钟书是古文 家钱基博的长子,自幼受到传统经 史方面的教育。1929年考入清华大 学外国语文系,又广泛接受世界各 国的文化学术成果。大学毕业后曾 在英国牛津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学 习,归国后一 直从事教育与研究工 作,1982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 院长。
作品:
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1947)
短篇小说集《人·兽·鬼》(1946)
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1)
读读画画
1、请边读边勾画出你觉得有趣的或难以理解的 字句
2、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3、文中有三处直接表明作者对《伊索寓言》看
法的语句,请勾画出来
是的,《伊索寓言》大可看得。 所以我们看了《伊索寓言》,也觉 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 这几个例子可以证明《伊索寓言》 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

虽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 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道: “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我想, 钱钟书先生 写这篇文章的意思是
怎样读出新意?
联类引申(如“蝙蝠的故事”) 想象推演(如“乌鸦的故事” ) 反用其意(如“驴子跟狼的故事”) 改换角度(如“蚂蚁和促织的故事”)
启示 我们要学会观察思考,学会辩证分析,
30、不屈不挠的奋斗是取得胜利的唯 一道路 。 31、、任何业绩的质变,都来自于量变 的积累 。 33、空想会想出很多绝妙的主意,但 却办不 成任何 事情。 34、不大可能的事也许今天实现,根 本不可 能的事 也许明 天会实 现。 35、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 短的路 ,不迈 开双脚 也无法 到达。

高一语文上14 读《伊索寓言》教案教案

高一语文上14 读《伊索寓言》教案教案

读《伊索寓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反复研读课文,探讨理解文章主旨。

2.深入领会作者对寓言新颖独到的见解。

3.认真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语句。

4.积累词语:信而好古、衣锦还乡、高超出世、卖弄风雅、屈尊下顾、坐井观天、恼羞成怒、各得其所、相安无事。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发现和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逐步具有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获取新认识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自觉做一个文明诚信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1.理清思路,探讨文章主旨。

2.结合语境,理解难句含意。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为什么说古代是“小孩子”,现代是“老年人”。

2.探讨作者引用九则寓言故事阐发的新观点、新看法。

3.认识作者与卢梭观点提出的各自角度。

●教学方法1.问答法。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教师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疑难,如对课文中含意深刻语句的解读)2.讨论法。

(如对“教学难点”中的几个问题的解决,尽量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培养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具体研读第二部分,分析作者对《伊索寓言》中九则故事的新看法,明确读前人的文章应怎样掺进自己的思想。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想一想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师生共同回忆,如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农夫与蛇等)再想一想,你们对这些寓言有过新的看法吗?(学生各抒己见)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读了《伊索寓言》后,就对原有故事有了新的看法。

他有怎样的新见解,又是怎样得出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读〈伊索寓言〉》。

二、解题《读〈伊索语言〉》选自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这是钱钟书的第一个集子,1941年12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作家柯灵曾评论这个集子:“散文也罢,小说也罢,共同的特点是玉想琼思,宏观博识,妙喻联珠,警句泉涌,谐谑天生。

涉笔成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读《伊索寓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反复研读课文,探讨理解文章主旨。

2.深入领会作者对寓言新颖独到的见解。

3.认真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语句。

4.积累词语:信而好古、衣锦还乡、高超出世、卖弄风雅、屈尊下顾、坐井观天、恼羞成怒、各得其所、相安无事。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发现和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逐步具有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获取新认识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自觉做一个文明诚信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1.理清思路,探讨文章主旨。

2.结合语境,理解难句含意。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为什么说古代是“小孩子”,现代是“老年人”。

2.探讨作者引用九则寓言故事阐发的新观点、新看法。

3.认识作者与卢梭观点提出的各自角度。

●教学方法1.问答法。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教师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疑难,如对课文中含意深刻语句的解读)2.讨论法。

(如对“教学难点”中的几个问题的解决,尽量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培养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具体研读第二部分,分析作者对《伊索寓言》中九则故事的新看法,明确读前人的文章应怎样掺进自己的思想。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想一想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师生共同回忆,如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农夫与蛇等)再想一想,你们对这些寓言有过新的看法吗?(学生各抒己见)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读了《伊索寓言》后,就对原有故事有了新的看法。

他有怎样的新见解,又是怎样得出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读〈伊索寓言〉》。

二、解题《读〈伊索语言〉》选自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这是钱钟书的第一个集子,1941年1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作家柯灵曾评论这个集子:“散文也罢,小说也罢,共同的特点是玉想琼思,宏观博识,妙喻联珠,警句泉涌,谐谑天生。

涉笔成趣。

这是一棵人生道旁历尽,枝叶繁茂的智慧树,钟灵毓秀,满树的玄想之花,心灵之果!任人随喜观赏,止息乘阴。

”伊索,古希腊寓言作家。

传说是奴隶,后获得自由。

善讲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

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发表,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

其中《农夫和蛇》《狼和小羊》《狐狸吃葡萄》等故事寓意深刻,常被引用。

《伊索寓言》对欧洲文学中的寓言创作有很大影响。

三、整体感知课文1.放课文录音。

(学生可轻声跟读,读准字音)出示投影: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狂吠.( ) 衣.( )锦还乡笨坯.( ) 延口残喘.( )注音分别为:fèiyīpīchuǎn2.提问:文章可分为几大部分?主体部分是什么?学生默读课文后,明确:文章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第二部分(第4~12段);第三部分(第13段)。

主体部分是第二部分,即作者对《伊索寓言》中九则故事的解读。

四、具体探讨第二部分1.学生集体朗读第4~12段。

2.示范分析第6段,即“狗和自己影子的故事”。

(1)提问:该故事的原来情节是什么?明确:狗衔肉过桥,看见水里的影子,以为是另一只狗也衔着肉,因而放弃了嘴里的肉,跟影子打架,要抢影子衔的肉,结果把嘴里的肉都丢了。

(2)提问:该故事的原寓意是什么?明确:该寓言的本意是戒贪得。

(3)提问:作者据此联类想到了什么?明确:“据说每个人需要一面镜子,可以常常自照,知道自己是个什么东西。

不过,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镜子;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有用——譬如这只衔肉的狗,照镜之后,反害它大叫大闹,空把自己的影子,当作攻击狂吠的对象,可见有些东西最好不要对镜自照。

”作者据此想到了像狗这样的东西是不能对镜自照的。

(4)提问:作者借此最终阐发了什么新观点?或者说影射了社会上的哪种人?明确:作者借此影射讽刺那些不学无术、妄自尊大的人。

(5)思考:本段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明确:作者先引述原故事情节,然后揭示原寓意,再接着联类发挥想象,最后阐发新意。

3.学生自由讨论其余几则寓言故事的新意。

(按照分析“狗和自己影子的故事”的方法)(1)提问:作者借其他几则寓言故事中的动物来影射和讽刺什么或人的什么行为?明确:蝙蝠:影射无德无行、八面玲珑的人。

蚂蚁:影射那些专靠给死人写文章而抬高身价的文人。

乌鸦:影射那些品质卑下、嫉贤妒能的人。

田蛙:影射那些自以为是、嗜痂成癖的人。

田鸡:影射那些嗜财如命、极端吝啬的富人。

狐狸:影射两种人,一种是贪心不足的人,一种是害怕别人分抢应得利益的人。

(2)提问: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来阐发新意的?学生思考后,明确:作者主要采用了反向(如蝙蝠的故事)、延伸(如蚂蚁和促织的故事)、换位(如狗和它的影子的故事)等思维方法,联系引申,洞烛世相。

4.探讨第二部分中的难句含意。

(1)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同时画出难懂的句子,准备提问。

(2)解读以下难句。

①如何理解“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偏要充鸟,表示高超出世。

”这句话的含意?明确:这句话讽刺某些见风使舵,总想保持自己身份的投机分子。

在上流社会里他装成又穷又硬的平民;可到了平民中间,他又摇身一变,成了屈尊下顾的文化分子,显出自己的高雅以及“平易近人”的风格来。

②“有些东西最好不要自照”,这一句斥责什么?明确:斥责他们毫无自知之明,听不得批评,不能知错改错,这号人老虎屁股摸不得,你批评他一下,他反而胡闹,反咬你一口。

③“就是下去以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说的是什么意思?明确:“下去”,指的是下野或者下台,“上”“下”指的是地位的上下,官职的高低。

可见“眼睛还是向上看的”,就是不甘心下野或者下台,还是一心向上爬。

④“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这个方法指的是什么方法?这句话讽刺什么?明确:这个方法指的是自己得不到的好处,千方百计叫人家也得不到,谁比自己好就打击谁、对付谁,跟他过不去。

讽刺那些明明知道自己不如别人,却偏偏要找出理由为自己辩解的人。

⑤对“牛跟蛙的故事”,作者的体会是:“这母蛙真是笨坯!她不该跟牛比伟大的,她应该跟牛比娇小的。

”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明确:讽刺那些本不如人,却偏偏没有自知之明的人。

⑥“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是什么意思?明确:意思是有钱人往往吝啬,一毛不拔,不肯帮助别人。

⑦“诉苦经可以免得旁人来分甜头”讽刺什么?明确:讽刺旁人嫉妒,总想分点甜头,要避免旁人嫉妒,分甜头,惟一的办法只得诉苦经,好让别人心理平衡。

此其一,前提是假设诉苦经者自己尝到的甜头是应得的。

其二,如果享用葡萄纯属非分,那就是讽刺诉苦经者的狡猾了。

攫取了非分享受,心里乐滋滋的,嘴上却大诉其苦经,真够狡猾的。

⑧为什么说“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明确:因为有些狡猾的屠夫,他们戴上了医生的面具,打着行医的幌子去杀人,以伪善的面目干坏事。

这样的“医生”与“屠夫”无异。

五、课堂训练让学生重新审视学过的寓言故事,试从中翻出新意。

点拨:借鉴钱钟书先生读《伊索寓言》的思维方法联类引申。

如《农夫与蛇》本是赞美农夫的善心的,反过来可这样说,蛇蝎心肠的人是不值得同情的。

《狐狸与乌鸦》本是揭露批评狐狸的狡猾的,我们不妨说,在现在这样复杂的社会中,人们也应具备狐狸一样的智慧。

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即可,不可强求一致。

六、课堂小结达尔文曾说:“最好的学习是方法的学习。

”学习本文,我们应学习钱钟书先生的读书方法。

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勤动善动脑筋,从前人的观点中发现新见,才不至于人云亦云、步人后尘。

七、布置作业出示投影:鸩鸟遇到了一条毒蛇,鸩鸟正要上前去啄食它。

毒蛇(假装好心地)劝阻说:“世上的人们都恨你了;被恨,这是不好的名声。

你所以有这样的坏名声,是因为吃我的结果。

你如果不吃掉我,就不会有毒了;没有毒,坏名声自然就没有了。

”鸩鸟笑了笑,说:“难道你不被世人憎恨吗?说我是毒鸟,这是欺骗。

至于人们都恨你,是因为你存心害人。

我恨你无故害人,所以要吃掉你,表示对你的惩罚。

人们发现我能够制服你,所以都蓄养我,用我来防御你的侵害。

又发现你身上的毒素沾染了我的毛羽肢体,所以用我的羽毛来害人。

我身上的毒就是你身上的毒,我是由于憎恶你干坏事,才遭到坏名声罢了。

但是用我的羽毛杀人的是人,好比是人拿兵器杀人,那是武器的罪过呢,还是人的罪过呢?那么不是我本身有毒就显而易见了,人们所以养我却不养你的道理更明显了。

我无心害人,只是痛恨你害人才招致恶名,被人们利用。

我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为了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为了保全人身安全而甘心招致恶名,这并不是真恶名。

你却怀着一颗害人之心,躲在草丛间,偷偷地观察过往行人的动静,找机会害人,以图快乐。

你今天碰上了我,这是合该当死,难道你还想花言巧语滑过去吗?”毒蛇被驳得哑口无言,鸩鸟便吃了它。

阅读这则寓言故事,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力求写出新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