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与应用 毕业设计(论文)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论文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论文物联网技术与应用论文1:引言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日益重要。
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物理设备、传感器、软件和网络等技术手段,将日常生活中的物体互相连接,从而实现数据的收集、分析和交互。
本文旨在探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其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2:物联网技术的概述2.1 物联网的定义和基本原理2.2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2.2.1 传感技术2.2.2 通信技术2.2.3 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2.2.4 安全和隐私保护技术3:物联网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3.1 智能家居概述3.2 物联网在智能家居中的关键技术3.2.1 智能家居设备互联3.2.2 远程操控和监控3.2.3 数据的收集和分析4:物联网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4.1 智慧城市的定义和特点4.2 物联网在智慧城市中的关键技术4.2.1 智慧交通管理4.2.2 智慧能源管理4.2.3 智慧环境监测5:物联网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5.1 工业物联网的定义和概述5.2 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关键技术5.2.1 物联网在制造业中的应用5.2.2 物联网在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5.2.3 物联网在设备监控和维护中的应用6:物联网的挑战和未来发展6.1 安全和隐私问题6.2 标准和互操作性问题6.3 法律和监管问题6.4 物联网的未来发展趋势7:结论附件:本文附带以下附件:1、数据图表:详细描述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居、智慧城市和工业领域中的应用案例和效果。
2、相关论文和研究资料:提供参考文献和进一步研究的资料。
法律名词及注释:1、物联网:根据《信息化和物联网推进法》,物联网是指基于互联网,通过感知技术、数据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物和物、物和人、物和环境之间的互联互通,以实现信息传递、操作控制和协同决策等功能。
2、隐私保护: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个人隐私是指个人和个体的基本信息和隐私空间,包括但不限于姓名、联系号码、联系方式等。
3、标准和互操作性:根据《标准化法》,标准是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目的而制定的,具有共性并在一定规模内重复使用的规范性文件。
物联网应用论文:浅议物联网的应用与发展

物联网应用论文:浅议物联网的应用与发展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正以惊人的速度融入我们的生活,并对各个领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物联网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概念,更是一种能够改变我们生活方式、提升工作效率、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物联网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
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物联网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涵盖了工业、农业、交通、医疗、家居等众多领域。
在工业领域,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控制。
工厂中的设备可以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运行状态,提前预测故障,实现预防性维护,减少停机时间。
同时,生产线上的产品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进行全程跟踪,确保质量可追溯。
例如,汽车制造企业可以通过在零部件上安装传感器,实时获取零部件的生产信息和质量数据,从而提高整车的质量和安全性。
农业领域也因物联网而发生了变革。
通过在农田中部署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酸碱度、光照等参数,实现精准灌溉和施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物联网还可以用于农产品的溯源,让消费者了解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增加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度。
交通领域是物联网应用的重要场景之一。
智能交通系统通过车辆上的传感器和路边的设备,实现交通流量的实时监测和调控,优化交通信号控制,减少拥堵。
同时,物联网技术还可以应用于车辆的自动驾驶和远程监控,提高交通安全和运输效率。
例如,公交车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智能调度,根据实时客流量调整发车频率和线路。
医疗领域中,物联网为医疗服务带来了更高的效率和质量。
患者可以佩戴智能手环等设备,实时监测生命体征,医生可以远程获取数据,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物联网工程的毕业论文

物联⽹⼯程的毕业论⽂物联⽹⼯程的毕业论⽂ 1物联⽹技术 物联⽹是把所有物品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进⾏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种⽹络[3]。
就⽬前科技发展⽔平来看,在建设⼯程管理中采⽤RFID这种物联⽹传感设备较为适合。
RFID即⽆线射频识别,是⼀种⽆线信息传感设备,通俗地讲就是电⼦标签。
⽬前最先进的RFID是采⽤热敏、光敏等材料,以智能化原件为核⼼,通过电⼦的⽅法存储信息,将物体与互联⽹连接,使物体主动感知并反馈信息,实现海量存储,达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的⽬的。
据统计,通过采⽤RFID能够帮助把失窃和存货⽔平降低25%,因不再需要⼈⼯查看进货的条码⽽节省劳动⼒成本。
2物联⽹技术应⽤于建设⼯程管理的平台 物联⽹技术以感知层、传输层、应⽤层为平台实现建设⼯程管理智能化。
建设⼯程管理涉及的信息量⼤、⾯⼴、琐碎,对建筑材料的全流程检测涉及⼤量时间与空间信息,对建筑物全寿命检测需要在建筑物每个主要承重构件上布置⼏个到⼗⼏个RFID。
因此,在建设⼯程信息管理中需要⼤量的传感器和庞⼤的数据存储与处理系统。
云计算的出现使得存储和处理数据的价格⼤⼤下降,传感器价格迅速下降,这使得在建设⼯程中⼤量使⽤传感器、实现建设⼯程管理智能化成为可能。
2.1感知层 感知层是指通过RFID采集信息,使物体携带⾃⾝信息并实现流动数据更新累加[4]。
在建筑材料全流程监控管理中,感知层采集的信息主要包括:建筑材料的产品信息,运输中形成的物流信息链,经⼿⼈员信息等。
在建筑物全⽣命周期检测中感知层主要采集的信息涉及主要承重构件的设计信息、验收情况、使⽤中检测信息等。
2.2传输层 传输层即⽹络传输技术,⽤于解决⽹络层的⽹络接⼊、传输、转化及定位等问题。
由于⽆线局域⽹具有⾼移动性、抗⼲扰、安全性能强、扩展能⼒强、建⽹容易、管理⽅便等诸多优点,⽽建设⼯程信息量⼤、施⼯环境复杂,考虑到要实现对建筑物全⽣命周期检测,应尽量采⽤较为先进的技术⼿段作为传输层,⽅便⽇后系统更新换代。
物联网物联网技术与应用毕业设计论文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毕业设计论文摘要本文旨在探讨物联网技术在各个应用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首先,介绍了物联网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然后,讨论了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具体应用案例和相关技术。
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本文总结了物联网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和解决方案。
最后,对物联网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物联网技术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新兴技术领域,它将传统的互联网扩展到了物理世界中,使得各个物体都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相互通信和数据交换。
这一技术的发展对于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工业效率以及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行业和领域开始意识到物联网技术的潜力,并积极投入到相关的研究和开发中。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研究物联网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案例,并深入分析物联网技术的优缺点。
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和解决方案,以期能够更好地推动物联网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发展,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2. 物联网技术概述2.1 物联网技术基本概念物联网技术是指通过对各种物体进行标识、接入互联网、互相通信和数据交换,从而实现事物间的联系和互操作的技术。
它可以使得各个物体能够实现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和控制,从而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效率的目标。
2.2 物联网技术发展历程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晚期。
当时,一些学者和科技公司开始研究和探讨如何通过互联网将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结合起来。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技术逐渐得到了更多关注。
在21世纪初期,物联网技术开始进入实际应用阶段,并得到了广泛应用。
3. 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3.1 智慧城市概念和特点智慧城市是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智能化和高效化。
它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城市各个方面进行信息采集、数据分析和控制决策,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人民生活质量。
物联网毕业设计论文

物联网毕业设计论文物联网毕业设计论文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
物联网是指通过互联网将各种物体连接起来,实现信息的传递和交互。
它可以将传感器、设备、人员和数据等各种资源进行无缝连接,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和创新。
在这篇毕业设计论文中,我将探讨物联网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以及如何设计一个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系统。
首先,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通过将传感器和无线通信技术应用于农田中,可以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和光照等环境参数,从而提供精确的农业信息。
农民可以根据这些数据来调整灌溉和施肥的时间和量,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物联网还可以用于动物追踪和健康监测,帮助农民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
其次,物联网在城市交通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在道路上安装传感器和摄像头,可以实时监测交通流量和拥堵情况。
这些数据可以用于优化交通信号灯的控制,减少交通拥堵和排放。
此外,物联网还可以用于智能停车系统,通过传感器和移动应用程序,帮助司机找到空闲的停车位,提高停车效率。
另外,物联网在医疗保健领域也有着巨大的潜力。
通过将传感器和监测设备与互联网连接,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健康状况,并及时发送警报。
这对于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此外,物联网还可以用于药品追踪和管理,帮助医院和药店更好地管理药品的库存和配送。
在设计一个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系统时,首先需要考虑家庭成员的需求和习惯。
例如,家庭成员可能希望通过手机应用程序来控制灯光、温度和家电等设备。
因此,我们需要设计一个用户友好的应用程序,让用户可以方便地进行操作。
其次,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和设备来收集和传输数据。
例如,温度传感器可以用于实时监测室内温度,智能插座可以用于控制家电的开关。
最后,我们还需要考虑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
毕竟,物联网涉及到大量的个人和家庭信息,必须确保这些信息不被未经授权的人访问。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毕业设计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毕业设计(论文)物联网的技术与应用目录摘要1第一章物联网简介及发展历程2 1.1 什么是物联网2 1.2 物联网的发展历程3 1.3 物联网的网络架构5第二章物联网关键技术6 2.1 RFID 技术6 2.2 传感器技术7 2.3 纳米技术9 2.4 智能嵌入(Embedded Intelligence)技术10第三章物联网的典型应用11 3.1 智能交通11 3.2 智能医疗13 3.3 智能物流15 3.4 智能家居16第四章物联网发展存在的问题19 4.1 网络信息安全19 4.2 缺乏应用的统一标准19 4.3 亟待掌握核心技术19 4.4 商业模式尚未成熟19 4.5 管理平台的建设20第五章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前景展望21 5.1 物联网列入国家发展战略政府高度重视21 5.2 物联网在高校的发展21 5.3 十大城市“十二五”规划全面布局物联网22参考文献23 摘要物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网络形式,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正在探 1 物联网的技术与应用索过程中。
本文介绍了物联网的概念,给出了基于智能物体层、数据传输层、信息关联层、应用服务层的物联网四层体系架构,最后探讨了物联网在实现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关键词:物联网,RFID ABSTRACT Content networking as a new network form the relevant theoriesand practice is in the process of explor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content of the concept of network and gives the objects based onintelligence layer data transmission layer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layerapplication service layer thing four layers structure of the network andfinally discusses the content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the systemnetwork in the facing problems andchallenges.Keywords: things networking RFID 第一章物联网简介及发展历程1.1 什么是物联网目前在国际上对于物联网尚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比较广泛的解释是,物联网是指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无线传感器网络(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2 物联网的技术与应用节点、射频识别(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装置、红外感应器、移动手机、PDA、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激光扫描器等各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注意事项1.设计(论文)的内容包括:1)封面(按教务处制定的标准封面格式制作)2)原创性声明3)中文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4)外文摘要、关键词5)目次页(附件不统一编入)6)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7)参考文献8)致谢9)附录(对论文支持必要时)2.论文字数要求:理工类设计(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万字(不包括图纸、程序清单等),文科类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2万字。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毕业设计论文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物联网技术与应用毕业设计论文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物联网技术与应用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姓名:学号:专业:指导教师:2012 年 5 月 6 日目录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317980488" 摘要PAGEREF _Toc317980488 \h 1HYPERLINK \l "_Toc317980489" 第一章物联网简介及发展历程PAGEREF _Toc317980489 \h 2HYPERLINK \l "_Toc317980490" 1.1 什么是物联网 PAGEREF_Toc317980490 \h 2HYPERLINK \l "_Toc317980491" 1.2 物联网的发展历程 PAGEREF _Toc317980491 \h 2HYPERLINK \l "_Toc317980492" 1.3 物联网的网络架构 PAGEREF _Toc317980492 \h 4HYPERLINK \l "_Toc317980493" 第二章物联网关键技术 PAGEREF _Toc317980493 \h 5HYPERLINK \l "_Toc317980494" 2.1 RFID技术 PAGEREF_Toc317980494 \h 5HYPERLINK \l "_Toc317980495" 2.2 传感器技术 PAGEREF_Toc317980495 \h 6HYPERLINK \l "_Toc317980496" 2.3 纳米技术 PAGEREF_Toc317980496 \h 8HYPERLINK \l "_Toc317980497" 2.4 智能嵌入(Embedded Intelligence)技术 PAGEREF _Toc317980497 \h 9HYPERLINK \l "_Toc317980498" 第三章物联网的典型应用PAGEREF _Toc317980498 \h 10HYPERLINK \l "_Toc317980499" 3.1 智能交通 PAGEREF_Toc317980499 \h 10HYPERLINK \l "_Toc317980500" 3.2 智能医疗 PAGEREF_Toc317980500 \h 12HYPERLINK \l "_Toc317980501" 3.3 智能物流 PAGEREF_Toc317980501 \h 14HYPERLINK \l "_Toc317980502" 3.4 智能家居 PAGEREF_Toc317980502 \h 15HYPERLINK \l "_Toc317980503" 第四章物联网发展存在的问题PAGEREF _Toc317980503 \h 18HYPERLINK \l "_Toc317980504" 4.1网络信息安全 PAGEREF_Toc317980504 \h 18HYPERLINK \l "_Toc317980505" 4.2缺乏应用的统一标准 PAGEREF _Toc317980505 \h 18HYPERLINK \l "_Toc317980506" 4.3亟待掌握核心技术 PAGEREF _Toc317980506 \h 18HYPERLINK \l "_Toc317980507" 4.4商业模式尚未成熟 PAGEREF _Toc317980507 \h 18HYPERLINK \l "_Toc317980508" 4.5管理平台的建设 PAGEREF_Toc317980508 \h 19HYPERLINK \l "_Toc317980509" 第五章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前景展望 PAGEREF _Toc317980509 \h 20HYPERLINK \l "_Toc317980510" 5.1物联网列入国家发展战略政府高度重视 PAGEREF _Toc317980510 \h 20HYPERLINK \l "_Toc317980511" 5.2物联网在高校的发展 PAGEREF _Toc317980511 \h 20HYPERLINK \l "_Toc317980512" 5.3十大城市“十二五”规划全面布局物联网 PAGEREF _Toc317980512 \h 21HYPERLINK \l "_Toc317980513" 参考文献 PAGEREF_Toc317980513 \h 22摘要物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网络形式,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正在探索过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姓名:学号:专业:指导教师:2012年 5 月 6 日目录摘要 (1)第一章物联网简介及发展历程 (2)1.1 什么是物联网 (2)1.2 物联网的发展历程 (3)1.3 物联网的网络架构 (5)第二章物联网关键技术 (6)2.1 RFID技术 (6)2.2 传感器技术 (7)2.3 纳米技术 (9)2.4 智能嵌入(Embedded Intelligence)技术 (10)第三章物联网的典型应用 (11)3.1 智能交通 (11)3.2 智能医疗 (13)3.3 智能物流 (15)3.4 智能家居 (16)第四章物联网发展存在的问题 (19)4.1网络信息安全 (19)4.2缺乏应用的统一标准 (19)4.3亟待掌握核心技术 (19)4.4商业模式尚未成熟 (19)4.5管理平台的建设 (20)第五章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前景展望 (21)5.1物联网列入国家发展战略政府高度重视 (21)5.2物联网在高校的发展 (21)5.3十大城市“十二五”规划全面布局物联网 (22)参考文献 (23)摘要物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网络形式,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正在探索过程中。
本文介绍了物联网的概念,给出了基于智能物体层、数据传输层、信息关联层、应用服务层的物联网四层体系架构,最后探讨了物联网在实现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关键词:物联网,RFIDABSTRACTContent networking as a new network form, the relevant theories and practice is in the process of explor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tent of the concept of network, and gives the objects based on intelligence layer, data transmission layer,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layer, application service layer thing four layers structure of the network, and finally discusses the content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the system network in the facing problems and challenges.Keywords:things networking, RFID第一章物联网简介及发展历程1.1 什么是物联网目前在国际上对于物联网尚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比较广泛的解释是,物联网是指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无线传感器网络(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节点、射频识别(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装置、红外感应器、移动手机、PDA、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激光扫描器等各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
在这个网络中,物品变得“有感觉,有思想”,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
其实质就是将传感器等装置嵌入物体并进行联网以最终接入互联网,通过使物体具有“智慧”,从而延伸人类感知、控制外部世界的能力。
1.2 物联网的发展历程早在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建立“自动识别中心”时就前瞻性地提出了“万物均可通过网络互联”的观点,物联网(IOT,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由此产生。
2005年11月17日,国际电信联盟(ITU,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World Summit o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上,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ITU Internet Report 2005: The Internet of Things)。
在这份报告中,ITU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泛在通信(Ubiquitous Communication)的形式已经从短距离的移动收发设备扩展到长距离的设备和日常用品,从而促成了人和人、物和物之间的新的通信形式的诞生。
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世界中加入了新的维度:由过去的任何人(anyone)之间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 place)的信息交换,发展成了任何物体(anything)之间、任何人之间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信息交换。
图1—1 信息交换维度图(ITU发布)2008年11月,IBM董事长兼CEO彭明盛(Palmisano)在纽约召开的外国关系理事会上,正式提出“智慧地球”(Smart Planet)。
IBM指出,世界的基础结构正在朝着“智慧”的方向发展,联网对象即构成物联网的车辆、设备、摄像头、车道、管道等的数量正在迈向一万亿大关。
“智慧地球”战略提出要将传感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所谓物联网,再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物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
2009年01月28日,奥巴马总统在和工商领袖举行的圆桌会议上,对IBM 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给予积极回应。
其中,要形成智慧型基础设施物联网,已被美国人认为是振兴经济、确立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
2009年08月07日,温家宝总理在无锡新区调研时,深入阐述了感知中国、智慧中国的新理念,对无锡市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给予高度关注,并提出了“把传感网络中心设在无锡、辐射全国”的想法。
温家宝总理指出“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
11月03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又在人民大会堂向首都科技界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讲话中指出,未来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这清晰地指明物联网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其相关技术将得到大力发展。
1.3 物联网的网络架构图1—2 物联网架构图在物联网的网络结构中,包括四个层次:最底层是传感器网络层,即以传感器、RFID以及各种手机、PDA等机器终端为主,完成对底层信息的全面感知和采集功能;第二层是传输网络层,即通过现有的互联网、广电网络、无线通信网等网络,实现数据的汇聚和传输功能;第三层是中间件层,通过构建中间件来屏蔽各类传输网络的差异性,为上层应用提供统一的数据调用接口,同时对传输网络层汇聚上来的信息进行理解、推理和决策;最上层是应用和服务层,即通过对调用数据的处理和解决方案来管理和控制手机、PC等终端设备,实现人们所需要的应用服务;或者与行业专业技术深度融合,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行业智能化。
第二章物联网关键技术ITU在《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报告中预测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和智能嵌入技术将在物联网时代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2.1 RFID技术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
RFID的基本组成部分如下:(1)标签(Tag):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2)阅读器(Reader):读取(有时也可以写入)标签信息的设备,可设计为移动式或固定式;(3)天线(Antenna):在标签和读取器间传递射频信号。
图2—1 RFID基本组成图RFID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到阅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无源标签或被动标签(Passive Tag)凭借射频电磁波束中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有源标签或主动标签(Active Tag)则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阅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将信息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相关数据处理。
RFID的关键技术如下:(1)标签的能量供应有源标签自带电池,用于给数据载体供电。
而无源标签工作所需能量则从射频电磁波束中获取,和有源射频识别系统相比,无源系统需要较大的发射功率,射频电磁波在标签上经射频检波、倍压、稳压、存储电路处理,转化为标签工作所需的工作电压。
(2)标签到阅读器的数据传输标签回送到阅读器的数据传输方式可归结为三类:(a)利用负载调制的反射或反向散射方式(反射波的频率与阅读器的发送频率一致);(b)利用阅读器发送频率的次谐波传送标签信息(标签反射波与阅读器的发送频率不同,为其高次谐波(n倍)或分谐波(1/n倍));(c)其它形式。
(3)数据传输的完整性与安全性由于数字信号在传输的过程中会受到干扰,故其传输至接收端可能发生误判,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可以使用校验和法来识别传输错误并进行校正,最常用的是奇偶校验法以及冗余校验法。
在与安全相关的领域,例如出入系统、售票系统越来越多地应用射频识别系统,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难免不受到攻击,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保证数据安全,例如可以通过在阅读器与标签之间建立密钥来对要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达到安全的目的。
(4)多目标识别技术(反碰撞算法)当阅读器信号作用范围内存在多个标签,同一时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签向阅读器返回信息时,将产生冲突。
解决冲突的算法称为反碰撞算法。
传统无线电技术(如通信卫星、移动电话网)已有空分多路法、频分多路法、时分多路法以及码分多路法来解决类似问题。
但在射频识别系统中,由阅读器和标签构成的无线网络有以下特征:(a)规模:每个阅读器工作区域内可能存在大量标签;(b)体积:标签附着在各种商品上,体积不能太大;(c)成本:粘贴标签的商品本身价值可能很低,所以标签的成本不能太高;(d)通信量:标签内包含的信息量很少,阅读器与标签间的通信时间很短。
所以解决射频识别技术标签冲突的反碰撞算法存在与传统无线电技术不同之处。
现有的反碰撞算法主要是ALOHA算法、分隙ALOHA算法、二进制搜索算法等。
2.2 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是一种物理装置或生物器官,能够探测、感受外界的信号、物理条件(如光、热、湿度)或化学组成(如烟雾),并将探知的信息传递给其它装置或器官。
国家标准GB7665-87对传感器下的定义是:“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