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常用修辞手法(课堂PPT)
合集下载
小学阶段修辞手法ppt课件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5、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 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 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例如:在这里我见了最蓝的天空、最白的云朵、最 伟大的奇观……
.
6、反问:就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 确定的意思。常用肯定语气表否定,否定语气表肯 定。 例如:难道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
引号不同用法的不同含义
a.表示引语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否定和讽刺 d.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
.
表示引用: 适当地改善自己的生活,岂但“你管得着吗”,而且是顺 乎天理,合乎人情的。 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 “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
修辞手法
1、比喻: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 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修辞叫做比喻。 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好像、仿佛、犹如、似的等。
例如:弯弯的月亮像小船一样。(其中月亮是本体,小 船是喻体,像是比喻词。)
天上的星星像妈妈的眼睛。
天上的星星像无数颗珍珠撒在深蓝的夜空。
.
2、拟人: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写或把人当做物写。 例如:一路上,花儿一直对我微笑。
我怎么能不感动呢?
.
7、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不需回 答的修辞方式。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目 的是引人注意,引发思考。 例如:对面走来的是谁?正是我们敬爱的班主任老师。
.
8、反语:实际上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上的意思完全相反,用以加 强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 例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 了。 9 、引用:把别人的话或大家熟悉的成语典故等有选择地组织到 自己的文章里。 10、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 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 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11、对比: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 较描述。 12、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5、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 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 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例如:在这里我见了最蓝的天空、最白的云朵、最 伟大的奇观……
.
6、反问:就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 确定的意思。常用肯定语气表否定,否定语气表肯 定。 例如:难道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
引号不同用法的不同含义
a.表示引语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否定和讽刺 d.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
.
表示引用: 适当地改善自己的生活,岂但“你管得着吗”,而且是顺 乎天理,合乎人情的。 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 “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
修辞手法
1、比喻: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 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修辞叫做比喻。 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好像、仿佛、犹如、似的等。
例如:弯弯的月亮像小船一样。(其中月亮是本体,小 船是喻体,像是比喻词。)
天上的星星像妈妈的眼睛。
天上的星星像无数颗珍珠撒在深蓝的夜空。
.
2、拟人: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写或把人当做物写。 例如:一路上,花儿一直对我微笑。
我怎么能不感动呢?
.
7、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不需回 答的修辞方式。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目 的是引人注意,引发思考。 例如:对面走来的是谁?正是我们敬爱的班主任老师。
.
8、反语:实际上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上的意思完全相反,用以加 强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 例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 了。 9 、引用:把别人的话或大家熟悉的成语典故等有选择地组织到 自己的文章里。 10、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 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 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11、对比: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 较描述。 12、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
小学修辞手法课件ppt

对偶的用法和注意事项
用法
在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中广泛运用 对偶,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节奏感 。
注意事项
使用对偶时要避免生搬硬套,要根据 语境和表达需要适当运用。同时要注 意上下句之间的协调和对应,避免出 现语意断裂或矛盾的情况。
06
夸张
什么是夸张
夸张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特征、功能、程度等,以突出表达 效果,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想象。
将某一事物的后续效果提前描述,以突出其特点或情感。例如:“ 他一出现,大家都感到一股暖流袭来。”
夸张的用法和注意事项
夸张要适度
01
在使用夸张时,要注意不要过度夸大或缩小事物的本质特征,
以免造成误解或失去真实感。
夸张要贴切
02
夸张的运用要与语境和表达意图相符合,不能随意使用,以免
显得突兀或不自然。
夸张要注意情感表达
03
夸张的运用要符合作者的情感和感受,要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和情感反应。
THANKS
感谢观看
生动、形象。
注意比喻的贴切性
比喻要贴切,不能牵强附会, 更不能歪曲事实。
避免使用生僻的喻体
比喻要通俗易懂,避免使用生 僻的喻体,以免造成理解上的 困难。
注意比喻的修辞效果
比喻要具有修辞效果,能够增 强语言表达的力量和感染力。
03
拟人
什么是拟人
拟人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赋予 非人类事物以人类的特征或情感 ,使其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用法
在文章中适当运用排比句,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使表达更加鲜明有 力。
注意事项
在使用排比时,要注意句子的结构、意义和逻辑关系,避免出现语意重复或逻 辑混乱的情况。同时,也要根据文章的主题和语境选择合适的排比方式,避免 过度使用或滥用。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课件ppt

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把所要描写的事物故意夸 大或缩小的写法叫夸张。 A、缩小夸张 比如:王若飞被关在巴掌大的牢房里。 B、夸大夸张 比如:茉莉花开,香飘万里。
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相关的三个 或三个以上的词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借以增强语气, 说明道理,加深感情。
如:梅花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花。
比喻:打比方,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 似的地方,借一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 的方法。
基本结构:本体+比喻词+喻体
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颗颗宝石缀在湖面之 上。
比喻词:像、像……一样、仿佛、好像、如同
①他长得像他爸爸。(作比较)
②这天阴沉沉的,像要下雨了。(、人参…… (表示举例)
拟人 夸张 反问 比喻
课后作业
1.从教材课后习题中选取; 2.从课时练中选取。
下课了!
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不限制结 构。 对偶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 相同或相似。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的少, 为别人想得多。
下列古诗中的句子采用了哪种修辞 手法?请连线。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④在大森林里,你不能像个客人,得像个主
人。
(表示说明)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拟人: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来叙述或描写, 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 感情。一句话,拟人就是用写人的词句去写 物。这种手法又叫做“人格化”。
比较两个句子,说说它们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A、星星一闪一闪的,像孩子们的眼睛。( 比喻 ) B、星星眨着眼睛。( 拟人 )
常见修辞手法(教学完整)ppt课件

他是想以自己的“矮”来衬托儿子的“高”,只 要能看见儿子长成参天大树,即使化为一片 枯叶、一滩黄泥,父亲也愿意!“爸,别比 了……好吗?您的个子是弓,儿的个子是弦, 弓总比弦长啊!”
.
35
比较
改写
大家都说他太小心眼了,什么都 斤斤计较。
大家都说他的心只有针眼那么大,芝 麻豆之类的小事都斤斤计较。
平实的句子:刮风了,下雨了。
至此庄王恍然大悟,赶紧请教优孟如何弥补 自己的过失。终于将马付于庖厨,烹而食之。
十 、引用:把别人的话或大家熟悉 的成语典故等有选择地组织到自 己的文章里。
例:古人常用"汗牛充栋"之 类的成语形容藏书的丰富。
十一、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 说出自己的看法(自问自答)。
例:是谁创造了世界? 是我们劳动群众。
.
25
十二、反问:即反诘。用疑问的 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
(问而不答,让读者从话中找到 答案)
例:克服困难不也是一种享 受吗?
.
26
十三、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 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
例:归来见天子,天 子坐明堂。
.
27
月光如水水如天。(赵 嘏)
顶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 真 消愁愁更愁。(李白)
.
表示举例。
例:这样的事情很多. ,像……
12
二、比拟:把物当作
人来描写,或者把人 当作物来描写。
.
13
<1>拟人:把事物当作人, 写出和人一样的感情和动作。
比 例:花喜鹊格格地笑起来。
拟 <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
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 例: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
跑了。 (人是没有尾巴的,这里
.
35
比较
改写
大家都说他太小心眼了,什么都 斤斤计较。
大家都说他的心只有针眼那么大,芝 麻豆之类的小事都斤斤计较。
平实的句子:刮风了,下雨了。
至此庄王恍然大悟,赶紧请教优孟如何弥补 自己的过失。终于将马付于庖厨,烹而食之。
十 、引用:把别人的话或大家熟悉 的成语典故等有选择地组织到自 己的文章里。
例:古人常用"汗牛充栋"之 类的成语形容藏书的丰富。
十一、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 说出自己的看法(自问自答)。
例:是谁创造了世界? 是我们劳动群众。
.
25
十二、反问:即反诘。用疑问的 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
(问而不答,让读者从话中找到 答案)
例:克服困难不也是一种享 受吗?
.
26
十三、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 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
例:归来见天子,天 子坐明堂。
.
27
月光如水水如天。(赵 嘏)
顶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 真 消愁愁更愁。(李白)
.
表示举例。
例:这样的事情很多. ,像……
12
二、比拟:把物当作
人来描写,或者把人 当作物来描写。
.
13
<1>拟人:把事物当作人, 写出和人一样的感情和动作。
比 例:花喜鹊格格地笑起来。
拟 <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
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 例: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
跑了。 (人是没有尾巴的,这里
小学修辞方法ppt

二、比拟
什么是比拟?
就是运用联想,把人当作物来写,或 把物当作人来写。前者叫拟物,后者 是拟人。在小学阶段重点学习拟人, 拟物了解一下即可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 生命的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拟人:把事物当作人,写出和人一样 的感情和动作。
例:淘气的小闹钟每天准时把我叫醒。
在句子中感受: 小河欢快地唱着歌向东奔跑。 披着红色盔甲的螃蟹煮熟了。 水稻笑弯了腰。
从此,他们成为了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小主人呢?也过起了快乐的日子。
脑筋急转弯
家有家规,国有国规,那动物园里有啥规? 如果诸葛亮活着,世界现在会有什么不同? 一只鸡,一只鹅,放冰箱里,鸡冻死了,鹅却活着,为什么? 说它是牛不是牛,力小能背房子走。
清凉一夏
学生一回到教室,就对老师说:“老师, 厕所里有好多蚂蚁!” 老师点点头,忽然想到蚂蚁这个英文单词 一开学就教过了,就想看看学生是否还记 得这个单词,便问:“那蚂蚁怎么说?” 结果学生一脸茫然,过了一会儿才怯怯地 回答:“蚂蚁……它……它没有说话!”
请你写一个比喻句,描绘一下图片中长城的形态。
长城就像一条巨龙蜿蜒(wān yán)盘旋在群山峻 岭之上。
小试牛刀
春天到了,小草们都从土里钻出来了,绿油油的,远远看过
去,就像(
)
夏天来了,火辣辣的太阳仿佛( 汗水像()一样流下
),人们的
小朋友,用一句比喻句来描写你伟大的妈妈吧
轻松一下!!!
老虎追蛇,蛇窜到水里去了,老虎耐心地趴在河边守候。半天,爬上来一只乌龟,老虎 一把按住道:“往哪儿跑,穿上背心我也认得你!
判断以下句子是不是比喻句
火
小鸟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Yes
小学生常见修辞手法学习ppt课件

(定义):有意对客观事物言 过其实,用来强调或突出事 物某一方面的特征,表达某 种强烈的思想感情。
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 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完整版课件
22
例: 白发三千丈, 缘愁 似个长。
我摸摸那条棉被……简直 像纸一样单薄。
完整版课件
23
十、引用
引用:说话或写文章时, 引用别人的话,或引用大 家熟悉的成语、典故等都 叫引用。
(本、喻体之间的关系相似)
•例句: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
像一比个喻快词 乐的孩完整版童课件 。喻体
本体
3
2、暗喻
• 暗喻是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 词常用“是”、“变成”、“成 了”、“构成”等。 。(本、喻体之间的
关系相等)
• 例: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我们是祖
国的花朵。
• 。 例:弟弟成了泥完整版课人件
小学生 常见修辞手法
执教:郭方涛
完整版课件
1
一、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
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 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
作用: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通俗易懂、 生动具体形象。
例如:共 产 党 像 太 阳 。
本体
比喻词
完整版课件
喻体 2
1、明喻
•明喻是本体、喻体、比喻词
都出现,比喻词常用“像”、 “好像”、“仿佛”、“犹 如”等。
28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它的词语。
例:鲁迅《二心集·“友邦惊诧”论》中写道: “可是‘友邦人士’一惊诧,我们的国府就怕了, ‘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好象失了东三省, 党国倒愈象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 倒愈象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 ‘呈文’,党国倒愈象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 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五年级语文下册常见的修辞手法课件(共14张PPT)

例句:早读课已经结束了,小明迈着慢悠悠的步子 走进教室,班长说:“你可来得真早啊!”
比起直白的表达来都更为有力,语气更为强烈,情感更为充 沛,给人的印象也更加鲜明。
对偶
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平仄相对的一对语句表达相反或相关的 意思
例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对偶从意义上讲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 从形式上看,前后两部分整齐均匀、音节和谐、具有戒律感。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2023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2023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运用了拟人修辞,把“来相照”的明月当成知己,展示出诗人 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反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 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例句:我呢,难道没有该责备的地方么?
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 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加强语气,突出了什么,表达作者某情感。
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 或事物来代替。
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 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夸张
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 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
例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鲜明地表达作者对事物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语言生动性。
比起直白的表达来都更为有力,语气更为强烈,情感更为充 沛,给人的印象也更加鲜明。
对偶
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平仄相对的一对语句表达相反或相关的 意思
例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对偶从意义上讲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 从形式上看,前后两部分整齐均匀、音节和谐、具有戒律感。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2023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2023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运用了拟人修辞,把“来相照”的明月当成知己,展示出诗人 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反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 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例句:我呢,难道没有该责备的地方么?
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 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加强语气,突出了什么,表达作者某情感。
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 或事物来代替。
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 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夸张
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 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
例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鲜明地表达作者对事物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语言生动性。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课件(共37张幻灯片)

❖ 例如:“你笑得很甜”,这就是通感。“甜” 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 形容视觉,就是通感。
❖ 十三、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 彼,就是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 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耐人 回味。
❖ 1.意义双关 ❖ 【例】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2.谐音双关 ❖ 【例】“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表面上
老师寄语
❖1、灵活运用,不可生搬硬套 ❖2、多读书,努力扩大阅读面 ❖3、经验积累,举一反三 ❖4、学习是一种感觉,跟着感觉走 ❖5、相信自己,矢志成功
❖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孤帆
❖ 十一、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 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 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 彩的修辞方法。
❖ 如:你真是美丽啊!(原意表达不美丽。)
❖ 十二、通感: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 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 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景物描写:运用排比,增强语势,铺写 了……,渲染了……气氛(或:突出 了……的美),表达了……
议论:运用排比,增强语势,强烈(层层 深入)地表达了……,增强了说理力量, 有雄辩的气势。
❖ 1、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 采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 象地表现了花的鲜艳美丽,句式整齐、 音律和谐、气势如虹,强烈地表达了作 者对春花的爱好之情。
四、排比
❖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 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 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 答题格式:
❖ 使句式工整,节奏感强,增强语势,使 语言精炼、有力,强调了……叙述:运 用排比,形成语势,铺叙了……,强烈 地表达了……
❖ 十三、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 彼,就是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 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耐人 回味。
❖ 1.意义双关 ❖ 【例】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2.谐音双关 ❖ 【例】“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表面上
老师寄语
❖1、灵活运用,不可生搬硬套 ❖2、多读书,努力扩大阅读面 ❖3、经验积累,举一反三 ❖4、学习是一种感觉,跟着感觉走 ❖5、相信自己,矢志成功
❖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孤帆
❖ 十一、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 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 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 彩的修辞方法。
❖ 如:你真是美丽啊!(原意表达不美丽。)
❖ 十二、通感: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 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 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景物描写:运用排比,增强语势,铺写 了……,渲染了……气氛(或:突出 了……的美),表达了……
议论:运用排比,增强语势,强烈(层层 深入)地表达了……,增强了说理力量, 有雄辩的气势。
❖ 1、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 采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 象地表现了花的鲜艳美丽,句式整齐、 音律和谐、气势如虹,强烈地表达了作 者对春花的爱好之情。
四、排比
❖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 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 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 答题格式:
❖ 使句式工整,节奏感强,增强语势,使 语言精炼、有力,强调了……叙述:运 用排比,形成语势,铺叙了……,强烈 地表达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6、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比喻 )
7、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拟人 ) 8、你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反问 )
9、森林里的害虫大量繁殖,成群地向树木进攻,吃树叶,咬树根,钻树心。
( 排比 ) 10、我的嗓子干得烟熏火燎似的。( 夸张 )
10
符号标志有逗号或分号。
例:1、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 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 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 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2、中国结代表着祥和,代表着幸福,代表着中国人对未来 的憧憬。
例:1、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练 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2、红褐色的河水冲到岩石上,飞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水声 震耳欲聋。
5
排比,是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三个 或三个以上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排比的语法结构基本一致,作 用是可以加强语势使说话的语势贯通,把意思突出、深刻、有力地 表达出来。用来说理,能收到条理清楚,阐发透彻的效果。
2、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 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
3
拟人属于比拟的一种,是把事物当作人,把它写得和人一样有感情, 有动作。把一些动植物和无生物给它一个人格化,使说话或作文 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更鲜明。
例:(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4
夸张,是为了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某一事物,对事物的形象、 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6
设问,是自问自答,先提出问题,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 设问法能够使得要强调的主要意思表达得明确、突出,给人留 下深刻的印象。
例: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 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7
反问,又叫反诘,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是的意思,以加强语气。 反问是只问不答,答案寓于问句之中。
9
※ 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
1、几场春雨过后,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 拟人 )
2、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比喻 )
3、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是田间玩耍的孩子们。
( 设问 )
4、骆驼是沙漠之舟。
( 比喻 )
5、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 反问
例:1、普罗米修斯摇摇头,坚定地回答:“为人类造福,有 什么错?”
2、秦始皇的兵马俑怎能不让全世界惊叹?
8
对偶句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 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法。
1、满招损,谦受益。(反对--意义相反,互相映照。) 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串对--意义相承,表示连贯、递进、 因果等关系。)
修辞手法
1
常见的修辞手法
❖ 比喻 ❖ 拟人 ❖ 夸张 ❖ 排比 ❖ 设问 ❖ 反问 ❖ 对偶
比喻:比喻就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的地方,借一个事物 来比方另一个事物,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打比方”。这个“不同事 物”指两种不同类的事物,它们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例:1、走了许久,我们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 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