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的艺术成就

合集下载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5《离骚》的艺术成就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5《离骚》的艺术成就

《离骚》的艺术成就
屈原的作品,以纵恣的文笔,表达了强烈的激荡的情感。

明代诗人袁宏道指出:《离骚》“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正是“楚风”的特点。

不仅如此,屈原赞美自我的人格,是率性任情、真实袒露;咏唱神灵的恋爱,是热情洋溢、淋漓尽致;颂扬烈士的牺牲,是激昂慷慨、悲凉豪壮……总之,较之《诗经》总体上比较克制、显得温和蕴藉的情感表达,屈原的创作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了情感的解放,从而造成了全新的、富于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

由于这种情感表达的需要,屈原不能满足于平实的写作手法,而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奇丽的幻想,使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宏瑰丽的特征。

这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开辟出一
条新的道路。

后代个性和情感强烈的诗人如李白、李贺等,都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

他的诗篇,也喜欢大量铺陈华美的、色泽艳丽的辞藻。

他还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赋予草木、鱼虫、鸟兽、云霓等种种自然界的事物以人的意志和生命,以寄托自身的思想感情,又增加了诗歌的美质。

大体上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中讲究文采、注重华美的流派,最终都可
以溯源于屈原。

在诗歌的形式上,屈原打破了《诗经》那种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简短朴素的体制,创造
出句式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骚体诗”,这也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总之,由屈原开创的楚辞,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文学形成无穷的影响。

而由于时代的发展,以及南北文化的区别,楚辞较之《诗经》,已有显著的进步。

因之它对后来文学的影响,更在《诗经》之上。

谈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

谈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

谈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国风,南国的楚歌,都养了屈原。

屈原完成了一个划时代的任务,就是把群众集体性的口头创作,提高到了专业作家艺术创造的水平上来,写出了极富个性的诗篇。

一、开创了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首先,侧重表现对进步理想的追求和坚持。

屈原揭露现实十分深刻,但更着力于抒发理想,歌颂他心目中最美好的事物。

《离骚》颂扬历史上的圣君明主,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直到楚国创业的先君,写他们上得天助,下顺民心。

除了宣传理想,屈原又不遗余力地表现对理想执着不倦的追求。

他憎恨恶浊的现状,渴望寻求一条挣脱黑暗罗网的出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

当他实在无路可走时,就形之于梦幻,上天下地,迎拜众神,神游西海,以致最终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屈原写理想,还表现在塑造理想化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上。

如《涉江》的开头,书写了一种自画像:“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

吾方高驰而不顾。

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明兮齐光。

”这个形象独行特立,光彩夺目,令人不能不仰而视之。

其次,想象丰富,夸张大胆。

正因为屈原笔下更多幼是理想世界和理想人物,所以他并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精琢细刻,而超脱空间条件的限制,采用了大量非现实的夸张手法,再加上广泛选取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富于楚地特色的山川景物,就使他的多数诗篇具有离奇曲折的情节,形成优美奇特的境界,笼罩在绚烂绮丽的氛围之中。

如《离骚》为了突出对未来的憧憬,安排了两次向光明进军的旅程。

一次是奔上天宫:玉虬飞腾,风神护送,月神引路,云霞相迎。

一次是进发西海,八龙驾车,云旗飘扬,奏起九歌,跳起韶舞。

诗人任凭幻想驰聘,把人们带入了五彩缤纷,恍惚迷离的神话般的世界。

第三,感情的澎湃激越。

屈原的诗就是他沸腾的热血飞溅抛洒而成的。

他往往采取直接而强烈的抒情方式,把自己的感受、要求、态度,赤裸裸、尽情地倾泻出来。

《离骚》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离骚》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离骚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一、离骚概述《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由屈原创作于战国时期。

该篇作品以诗歌形式表达了作者对自身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感慨,被誉为中国文化瑰宝。

二、艺术价值1. 文学价值《离骚》堪称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首先,它采用了极富个性化的创作手法,通过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段展示了作者独特的感悟和真挚情感。

其次,在词汇、音节和韵律运用方面,离骚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美感,堪称古代诗歌的杰作。

2. 思想价值《离骚》不仅体现了屈原对个人命运和社会变迁的思考,更蕴含着深邃而丰富的哲学思想。

从”我欲乘风归去"到"I 敢于登高望天地",《离骚》表达了追求自由、追求真理的人类精神,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三、历史意义1. 文化遗产《离骚》是中国文化丰富多彩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代表了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还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卓越成就。

因此,对于研究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来说,《离骚》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2. 外交影响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之一,《离骚》在国际间产生了较大影响。

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翻译与传播,使更多外国人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并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理解。

3. 历史记载《离骚》也是对战国时期历史事件和政治风云的珍贵记载。

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社会动荡、政治争斗等方面的真实状况,拓宽了我们对那个时期历史发展和人物命运变迁的认识。

四、结论《离骚》作为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不仅体现了屈原作为个体面对困境与痛苦时的坚韧和真挚情感,也折射出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及其背后更深远的历史意义。

它在文学、思想和历史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贡献,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闪耀的明珠。

《离骚》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离骚》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思想内容:《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诗人从自叙身世、帝高阳之苗裔兮: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朕皇考曰伯庸:我已去世的父亲字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zōu兮:摄提那年正当孟陬啊,唯庚寅吾以降:正当庚寅日那天我降生。

皇览揆kuí余初度兮:父亲仔细揣测我的生辰,肇锡余以嘉名:于是赐给我相应的美名.名余曰正则兮: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字余曰灵均:同时把我的字叫作灵均。

(开头八句,叙述说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祥瑞和美好的名字,表现出高度的庄重自爱。

)品德、又重之以修能:我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

扈江离与辟兮: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纫秋兰以为佩: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

汩余若将不及兮:光阴似箭我好像跟不上,恐年岁之不吾与:岁月不等待人令我心慌。

理想春与秋其代序:四季更相代替变化有常。

惟草木之零落兮:我想到草木已由盛而衰,恐美人之迟暮:害怕君王逐渐衰老。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利用盛时扬弃秽政,何不改乎此度(也):为何还不改变这些法度?乘骐骥以驰骋兮:乘上千里马纵横驰骋吧,来吾道夫先路(也):来呀,让我在前引导开路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荃quán不察余之中情兮:你不深入了解我的忠心,反信谗而齌jì怒:反而听信谗言对我发怒。

余固知謇謇jiǎn之为患兮:我早知道忠言直谏有祸,忍而不能舍也:却不会因此而忍耐不进谏。

,斥责了楚王昏庸指九天以为正兮:上指苍天请他给我作证,夫唯灵修之故也:一切都为了楚王你的缘故。

曰黄昏以为期兮:分明约好了在黄昏(结婚)。

(此句为衍句)羌中道而改路:为什么中途又改变了主意?初既与余成言兮:你以前既然和我有成约,后悔遁而有他:现另有打算又追悔当初。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我并不难于与你别离啊,伤灵修之数化:只是伤心你的反反复复。

、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余既滋兰之九兮:我已经栽培了很多春兰,又树蕙之百亩:又种植香草秋蕙一大片。

对《离骚》的评价

对《离骚》的评价

对《离骚》的评价对《离骚》的评价《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诗人鲜明的个性光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

《离骚》的创作,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

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张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诗中又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所谓“《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王逸《楚辞章句》),说的就是这一艺术特色。

而且其中的比喻,并不仅仅停留在个别事物的类比上,还体现于整个形象体系的构思中,因而又含有整体上的象征意义。

《离骚》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句和十字句,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统篇隔句句尾用“兮”字,句中则往往配以“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也有全句不用虚字的。

这种新的诗歌表现形式,为《诗经》以后兴起的骚体文学奠定了基础。

《离骚》中又多用对偶。

据统计,全篇对句在百句以上;并已出现了错综对,如“固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在一句中,还往往以双声配双声,叠韵配叠韵,前者如“郁邑而傺兮”,后者如“聊逍遥以相羊”,等等。

这就形成了《离骚》的诗句在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读来节奏谐和,音调抑扬,具有一种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同时,《离骚》又大量运用楚地的方言词汇,如“汩”、“搴”、“莽”、“冯”、“羌”、“诼”、“傺”、“阊阖”等,并常将状词冠于句首,带有浓厚的南国情调和地方特色。

屈原的文学成就

屈原的文学成就

屈原的文学成就屈原,公元前340年至前278年之间的战国时期楚国名臣,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他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文学成就对于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屈原的诗歌才华屈原以其出色的诗歌才华而闻名于世。

他的代表作有《离骚》和《天问》,被誉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抒情长诗。

这些诗歌以豪迈的情感、华丽的修辞和深刻的思想获得了文学界的广泛赞誉。

《离骚》是屈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它以屈原闯荡世事、深感离愁别绪为中心,描述了他内心的痛苦与迷茫。

作品中展示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以及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

《天问》是屈原的另一部优秀作品。

这首诗以屈原对上天的疑问为主题,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宇宙之间的关系。

屈原巧妙地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和丰富的意象,使诗歌充满了哲学性和想象力。

二、屈原的辞章创作除了诗歌外,屈原还在辞章方面展现了才华。

辞章是古代文人用来祭奠神灵或者探讨社会问题的一种体裁。

屈原的代表作品《九歌》和《九辩》是他在辞章创作方面的杰出成就。

《九歌》是屈原创作的一组辞章,展示了他出色的辞章才华。

其中的九首歌曲以瑰丽的词藻和凄美的意境描绘了神仙与人类的亲密交往和情感交融。

屈原在这些作品中表达了对世界的热爱和内心的忧伤。

《九辩》是屈原发表的一组用于论辩的辞章。

这些辞章以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和精确的逻辑,阐述了作者对政治、社会和伦理问题的思考。

《九辩》的出现对于辞章发展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屈原的文学影响屈原的文学成就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发展。

他的作品在古代韵文创作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后来诗歌和辞章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的艺术成就也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学习的范本和启示。

屈原的文学作品不仅受到了中国文化范畴内的赞美,也受到了世界文学界的关注。

他的作品在翻译传播方面有着广泛的影响,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到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总结起来,屈原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邃的思想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发展。

他的诗歌和辞章作品不仅展示了他个人的才华,更突显了他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离骚》的艺术成就

《离骚》的艺术成就

《离骚》的艺术成就(一) 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离骚》所表现的社会内容,所抒发的浓烈情感,直接根源于屈原的现实人生,而它的艺术表现则是想象自由驰骋,完全摆脱了现实生活得固有逻辑,而进入奇幻神异额想象境界。

《离骚》的前半回顾往事,追忆身世、理想和遭际,基本是实写,但像“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样的诗句,以比兴手法铺叙夸饰自己的美好品质,已具有奇异想象的特色。

后半部分写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则更是把火一样浓烈的激情、忠贞深沉的爱国情感,通过奔腾飘逸、上天入地的想象,淋漓尽致地喷发出来。

例如对重华陈辞之后,上天下地寻求遇合的那段诗章,朝发苍梧,夕至县圃,令羲和驾车,望舒前驱,飞廉合后,鸾皇、雷师、凤鸟随从左右,上下求索以追求理想。

而上无天门,下地巫女,终以诗人理想幻灭的心路历程。

(二)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抒情诗,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俊杰纯美、独立不屈的人格,及其异常浓烈的真挚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形象。

诗写屈原本事古弟颛顼的后裔,又于寅年寅月寅日出生,身世高贵而出生奇异。

非凡的才能,美好的品质,高尚的志趣,又是出身高贵奇异的诗人近于纯美。

但还不止于此,他还有雄伟的志向和高远的理想:“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具备如此之多美好的品质,已经凸显诗人超越流俗的高洁形象,然而这只是资质的描述,抒情主人公的光辉人格,更多地体现在他追求理想坚贞不屈的思想行为之中。

一心报国却不断被谗害、被流放,但是诗人并没有放弃,反而更加注意自己美好品质的休养,屡遭迫害打击而九死不悔;忠贞爱国反受其难,却初忠不改;理想终于破灭,便以死殉国。

《离骚》塑造这样一个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具有象征的意味,表现了这篇抒情长诗的精神实质。

(三)比兴手法的拓展《诗经》所开创的比、兴手法,为屈原所承继并作出了很大的拓展。

离骚全篇知识点归纳总结

离骚全篇知识点归纳总结

离骚全篇知识点归纳总结《离骚》这部长篇叙事诗,共有十六回。

通过诗歌形式表达了屈原在楚国内外奔走,经历了种种苦难和磨难的心路历程,描绘了屈原的离愁别绪,寄托了屈原追求理想的壮志豪情,抒发了对故国的眷恋和对自身命运的无奈。

《离骚》的作者屈原动情地述说了自己怀才不遇、晋升无门,最终由于政治上的斗争而失去领导地位,导致了自己的悲惨命运。

这部诗史诗具有悲壮的色彩,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秩序混乱时代的批判。

这其中包含着许多珍贵的文学艺术成果,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领会。

一、《离骚》的特点1. 神话色彩:《离骚》中充满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典故等,使得整部诗歌文采斐然,富有空灵神秘的意境。

2. 抒情性:《离骚》充满了作者内心的痛苦和不甘,表现出激烈的抒情性格,充满了戏剧性的情感。

3. 理想抒发:《离骚》中的“思无邪、不忠信、委蛇诈、闭争讼”,让我们看到了屈原对于世间纷扰的不满,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二、《离骚》的主题1. 爱国主义:《离骚》中表现了作者对辗转南北、仕途坎坷的生活,对故国的深情厚爱。

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于国家的挚爱,对于民族的眷恋。

2. 国家兴亡:通过《离骚》可以看到作者对中国古代封建统治及时局的批判。

3. 人生悲欢离合:《离骚》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悲欢离合的感慨,表现了对悲苦生活的怨愤,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三、《离骚》的意境1. 空灵神秘:《离骚》借助大量的神话、传说、典故等,创造出了一种空灵神秘的意境,给人以脱俗之感。

2. 动人悲壮:《离骚》中夹杂了作者对自己命运的悲壮抒发,表现了一种激昂的情感,令人感受到一种动人而悲壮的意境。

3. 世态炎凉:《离骚》通过作者的自省与感怀,展现了世态炎凉的意境,令人对纷繁世界产生了一种感伤。

4. 孤寂苍凉:《离骚》中的“翼飞翔”、“思无邪、不忠信、委顺诈、闭争论”,表现了一种孤寂苍凉之感。

四、《离骚》的艺术手法1. 神话色彩:《离骚》充满了神话色彩,作者通过多方面的神话、传说、典故等描绘出了一种脱俗的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的艺术成就?
总提纲:
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浪漫主义色彩
象征手法
抒情性
新的诗体形式和诗歌语言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离骚》是一篇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品。

它发展了我国古代人民口头创作——神话的浪漫主义,成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

《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峻洁,感情的强烈,这个形象就远远地超出于流俗和现实之上。

《离骚》又自始至终贯串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当残酷的现实终于使理想破灭时,他更表示了以身殉理想的坚决意志。

这些都表现了《离骚》这首长诗的浪漫主义的精神实质。

同时,《离骚》又大量地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这突出地表现在诗人驰骋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编织幻想的境界。

如关于神游一段的描写,诗人朝发苍梧,夕至县圃,他以望舒、飞廉、鸾皇、凤鸟、飘风、云霓为侍从仪仗,上叩天阍,下求佚女,想象丰富奇特,境界仿佛迷离,场面宏伟壮丽,有力地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的精神。

此外,诗人也常常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

如关于诗人品格的描写:“熙木根以结苣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丽丽。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惟昭质其犹未亏。

”诗人以花草冠佩象征品德,已富有优美的想象,而这种集中的夸张的描写,就把诗人的品格刻划得异常的崇高,具有了浪漫主义的特质。

?
《离骚》的另一艺术特色是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

它“依诗取兴,引类比喻”,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而又进一步发展了它。

《诗经》的比兴大都比较单纯,用以起兴和比喻的事物还是独立存在的客体;《离骚》的比兴却与所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具有象征的性质。

如上述以香草象征诗人的高洁便是。

其次,《诗经》中的比兴往往只是一首诗中的片断,《离骚》则在长篇巨制中以系统的一个接一个的比兴表现了它的内容。

如诗人自比为女子,由此出发,他以男女关系比君臣关系;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嫉贤;以求媒比求通楚王的人;以婚约比君臣遇合。

其他方面亦多用比喻,如以驾车马比治理国家,以规矩绳墨比国家法度等。

比兴手法的运用,使全诗显得生动形象,丰富多采。

抒情诗一般篇幅短小,没有故事情节。

《离骚》不只篇幅宏伟,而且由于前一部分是在诗人大半生历史发展的广阔背景上展开抒情,后一部分又编造了女须劝告、陈辞重华、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神游天上等一系列幻境,便使它具有了故事情节的成分。

这种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就是波澜起伏,百转千回,看看似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转眼却又出现一个新的境界。

这样就把诗人长期的斗争经历和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离骚》的形式来自民间,但在诗人手中有了很大发展。

他一面采用民歌的形式,一面又汲取了散文的笔法,把诗句加长,构成巨篇,既有利于包纳丰富的内容,又
有力地表现了奔腾澎湃的感情。

《离骚》基本上是四句为一章,字数不等,亦多偶句,形成了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富有变化的特点。

《离骚》的语言十分精炼,并大量地吸收了楚国的方言,虚字也运用得十分灵活,又常以状词冠于句首,造句也颇有特点。

此外,《离骚》除了诗人内心独白外,还设为主客问答,又有大段的铺张描写,绘声绘色,对后来辞赋有很大影响。

所有这些也都表现了《离骚》的艺术
特点与成就。

多角度分析:
1、灵均形象的塑造。

诗人以自我为原型,成功塑造了灵均位光彩照人的高大形象。

2、创作方法的突破。

《离骚》以《诗经》的现实主义为基调,以古代神话的浪漫主义为特色,将二者完美结合在一起。

3、表现手法的开拓。

屈原继承并发展了《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特别是突破了《诗经》以借物抒情为主要特点的比兴手法的局限,创造出两类影响深远的意象:美人、香草。

美人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君王或自喻。

香草意象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4、形式生动、自由,句式参差不齐,韵散结合,采用“兮”字放在句中或句尾,吸收了大量的楚地方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