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离骚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离骚》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离骚》(《离骚》篇名的意义,司马迁引淮南王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班固解为遭忧,王逸解为别愁,二说虽不同,但都可以讲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
诗人写作《离骚》时已经度过了大半生。
他为了实现政治理想,不断遭到腐朽的贵族集团的排挤和打击,这时已经再被放逐,到了救国无路的地步;而楚国也由一个颇有希望的国家,被弄到了濒临危亡的绝境。
诗人瞻前顾后,感慨万分,他把坚持奋斗而不能实现爱国理想的沉痛感情,熔成了这篇激动人心的诗歌。
《离骚》对诗人的理想有清楚的完整的表现。
在七雄纷争、各国存亡处于紧要关头的战国时代,诗人的理想就是把祖国推上富强的道路,甚至由它来统一中国。
他列举历史上兴国的圣君和乱亡的昏君,希望楚王以“遵道得路”的尧舜为榜样,以“捷径窘步”的桀纣为戒鉴,把楚国建设成为强大的国家。
不仅如此。
处于当时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大变革时期,诗人为了真正达到这一目的,还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反映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提出了革新政治的主张:“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所谓“举贤而授能”,即不分贵贱选用贤能来治理国家;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即修明法度,严格按法度办事。
这是与维护贵族特权的世袭制度和“背法度而心治”的原则针锋相对的。
可以说,祖国的富强是诗人理想的目标,进行政治革新则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
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与追求进步政治的精神紧紧结合在一起的。
这既说明了诗人思想的进步性,也说明了他的爱国理想的深刻性与人民性。
《离骚》的基本内容就是表现诗人对实现这一崇高理想的热烈追求和不懈的斗争。
全诗可分为前后两部分。
从篇首到“岂余心之可惩”为前一部分;从“女须之婵缓兮”到篇末为后一部分。
前一部分是诗人对已往历史的回溯。
他叙述了家世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辅助楚王进行政治改革的斗争。
诗人从早年起就汲汲自修,锻炼品质和才能,并决心把这一切献给祖国的富强事业。
【古代文学】简述《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古代⽂学】简述《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离骚》是屈原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
全诗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三点:⼀是表达了诗⼈
政治⾰新的要求和对“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美政理想的追求;⼆是表达了诗⼈热爱国家关⼼
民⽣疾苦的强烈爱国激情;三是展⽰了诗⼈坚持正义、反对奸邪的⾼尚情操和九死未悔的⽃争
精神。
《离骚》的艺术成就突出地表现在以下⼏⽅⾯:
其⼀,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公屈原的⾃我形象。
其⼆,继承发展了《诗经》的⽐、兴⼿法,
将喻体和本体⽔乳交融,创造出了优美、奇丽、新颖、灿烂的艺术境界,甚⾄出现了由⼀系列
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组成的象征体系。
其三,⼤量运⽤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想象丰富,构思
奇特,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
其四,⼤量运⽤了楚国的地名、物称、⽅⾔、⼝语等,使全
诗具有鲜明浓郁的地⽅和民族特⾊。
其五,突破了《诗经》以四⾔为主的格式,汲取南地楚歌
的韵调和句式,采⽤散⽂化的长句,以六⾔为主,长短相间,灵活多变,创造出⼀种⽐较⾃由
灵活的新诗体,扩⼤了诗歌的表现⼒。
在结构形式上,它把《诗经》整齐短⼩的重章迭句扩⼤
为长篇巨制,幻想与现实交织,抒情与叙事结合,⼤⽓磅礴,完美⽣动地反映了丰富复杂地社
会⽣活。
《离骚》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思想内容:《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诗人从自叙身世、帝高阳之苗裔兮: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朕皇考曰伯庸:我已去世的父亲字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zōu兮:摄提那年正当孟陬啊,唯庚寅吾以降:正当庚寅日那天我降生。
皇览揆kuí余初度兮:父亲仔细揣测我的生辰,肇锡余以嘉名:于是赐给我相应的美名.名余曰正则兮: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字余曰灵均:同时把我的字叫作灵均。
(开头八句,叙述说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祥瑞和美好的名字,表现出高度的庄重自爱。
)品德、又重之以修能:我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
扈江离与辟兮: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纫秋兰以为佩: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
汩余若将不及兮:光阴似箭我好像跟不上,恐年岁之不吾与:岁月不等待人令我心慌。
理想春与秋其代序:四季更相代替变化有常。
惟草木之零落兮:我想到草木已由盛而衰,恐美人之迟暮:害怕君王逐渐衰老。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利用盛时扬弃秽政,何不改乎此度(也):为何还不改变这些法度?乘骐骥以驰骋兮:乘上千里马纵横驰骋吧,来吾道夫先路(也):来呀,让我在前引导开路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荃quán不察余之中情兮:你不深入了解我的忠心,反信谗而齌jì怒:反而听信谗言对我发怒。
余固知謇謇jiǎn之为患兮:我早知道忠言直谏有祸,忍而不能舍也:却不会因此而忍耐不进谏。
,斥责了楚王昏庸指九天以为正兮:上指苍天请他给我作证,夫唯灵修之故也:一切都为了楚王你的缘故。
曰黄昏以为期兮:分明约好了在黄昏(结婚)。
(此句为衍句)羌中道而改路:为什么中途又改变了主意?初既与余成言兮:你以前既然和我有成约,后悔遁而有他:现另有打算又追悔当初。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我并不难于与你别离啊,伤灵修之数化:只是伤心你的反反复复。
、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余既滋兰之九兮:我已经栽培了很多春兰,又树蕙之百亩:又种植香草秋蕙一大片。
《离骚》的思想内容

Q:结合作品论述《离骚》的思想内容。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主要体现的是忠君爱国的思想。
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奸逆猖獗与朝政腐败,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第一,屈原深沉执着的爱国情感开篇屈原描写自己的身世,可以看出他对于自己的祖先还有宗族十分热爱,对此屈原充满了自信和自豪感。
他既是“恐皇舆之败绩”,为楚国的,又是“夫唯灵修之故也”,为楚君的,同时也是“哀民生之多艰”,有对普通人痛苦的同情。
即是君、国、民三位一体的。
尤其是他“将尽忠楚国和楚王当成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个出身高贵,高洁品行又少年得志的屈原深深地爱着楚国这片土地,即使在很久以后,他因为受到楚王排斥,小人陷害而放逐之时,都没有想过要离开。
良禽择木而栖,他却只愿意呆在这个既让他爱也让他痛苦的地方。
所以到最后,屈原选择死亡让自己永远留在故土。
第二,存君兴国的美政思想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
他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改变楚国的政治和社会的现实,使楚国强大起来。
他热烈颂扬古代的圣君如尧、舜、禹、汤等,他也赞扬古代的贤臣,如伊尹、傅说、吕望、周公等,也许屈原是将这些贤臣作为奋斗目标。
因为永远将出国的兴与衰放在第一位,他对自己,对楚王,或者还对人民说:“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从此,他积极地辅助楚王,倡导美政思想。
第三,放言无忌的批判精神因为屈原的美政思想触犯了贵族的利益,这些奸佞小人为了自己的私利,不顾人民,不管楚国的未来,离间屈原与楚王,而楚王却忠奸不分,听信小人谗言开始疏远屈原,最终将他放逐在外。
当屈原回顾到这些,想到自己的理想遭到破坏,祖国的命运岌岌可危,便抑止不住满腔愤怒的感情,向腐朽反动势力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他痛斥贵族群小“竞进以贪婪”,“兴心而嫉妒”。
浅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浅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离骚》是中国古代的一篇长篇抒情诗,是屈原在流放之际所创作的。
它的艺术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描述技巧上的多样性:《离骚》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比喻、拟人等手法,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感受,使得这首诗富有感情色彩。
2. 朴实的意象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屈原以朴实的意象表现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他审美上的追求颇具个性,与传统的“雅”而“俗”之对立关系相对。
3. 语言形式上的新奇和独特:《离骚》中采用了古诗文中较少见的法律与神话题材和体裁结构的形式创新。
这使得这篇长篇抒情诗在诗歌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4. 离奇、独特和高妙的思想倾向:《离骚》以"心灵的内敛与
思想的开阔"的抒发为主题,强调人的自由与尊严,体现了屈
原独立思考的心理状态。
5. 丰富的哲学思想内涵:《离骚》不仅是一首情感抒发的诗歌,更具有丰富的哲学思想内涵。
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性和社会的理解和思考。
其思想内涵深刻,意义深远,极具观赏和思考的价值。
总的来说,《离骚》是中国古代的一篇富有艺术特色的长篇抒情诗,它通过用丰富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浓厚的个性特征,创新
的体裁结构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得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重要的影响。
简述《离骚》的艺术特点(一)

简述《离骚》的艺术特点(一)
离骚的艺术特点
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具有以下几个艺术特点:
1.独特的创作手法:离骚采用了“济济多士,云集而来”
的叙事方式,通过描述自己内心矛盾与迷茫的心理变化,展现了
作者屈辱困苦的生活境遇以及对故国的思念。
2.丰富的意象:离骚充满了大量的意象描写,如“美芳
菲兮,冬恶之”,通过繁复而精细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内
心复杂情感的翻腾。
3.婉转的语言:离骚采用了婉转动人的语言风格,以错
落有致的抒情词句表达作者悲愤、哀思与追求自由的情感,如
“於予无所倚而青于陈之矣哉!”
4.夸张的表达:离骚在表达上运用了夸张手法,透过诗
人豪情满怀的措辞,将自己对世态炎凉、人生坎坷的愤慨呈现得
淋漓尽致。
5.独特的音韵节奏:离骚采用了独特的音韵节奏,使整
篇作品读来抑扬顿挫,以富有感染力的词句营造出跌宕起伏的语
言效果。
6.抒发个人情感与社会思考的结合:离骚除了表达了作
者个人情感外,还通过对时代现象的思考与反思,既抒发了个人
的无奈与怀才不遇,又体现了对社会政治现实的思索。
7.意境的营造:离骚通过对山川河流、自然景色的描绘,
营造出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与诗人在情感上达到共鸣。
总的来说,离骚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丰富的意象描写和婉
转动人的语言风格,将作者内心的痛苦与追求自由的渴望表达得淋漓
尽致,也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独特魅力。
《离骚》的独特韵律及艺术风格解读

离骚的独特韵律及艺术风格解读《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极富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作品,它由屈原所创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楚辞诗歌的巅峰之作。
本文将对《离骚》所体现的独特韵律以及艺术风格进行深入解读。
1. 独特韵律1.1 骚体抒情《离骚》属于楚辞的一种,与其他传统乐府民歌形式存在明显区别。
它采用了自由而流畅的抒情手法,通过借取神话传说和历史事件来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意蕴。
这种抒情方式在韵文结构上呈现出明显变化和独特前后呼应的特点。
1.2 夸张华美《离骚》在语言表达上追求豪放、雄壮、华美,并运用大量视觉、听觉等感官形象以及比喻与夸张手法。
这样独特的艺术表达使得整篇诗具有强烈的意境感和感染力,令人形象深刻。
2. 艺术风格2.1 深厚的哲学思考《离骚》反映了作者屈原对人生、命运和政治现实等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内涵,如关于自我解放、追求成就和个人价值的思考以及对人性善恶、社会道义、权力困境等方面的论述。
2.2 悲壮与抒情并存《离骚》具有既悲壮又抒情的艺术风格。
它通过表达作者内心矛盾而又坚定的情感,展示了他对家国沦亡与自身命运不幸之间无奈与绝望的反思。
同时,也表达了屈原对美好事物和理想境遇向往的渴望。
2.3 经典诗歌形式与修辞手法结合《离骚》在艺术形式上巧妙地结合了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和楚辞文化特色,凭借其独特构思和华丽修辞而成为后世文人崇拜的经典之作。
诗中运用了对仗、错字、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整篇诗歌言简意赅却又寓意深厚。
总结《离骚》以其独特的韵律和艺术风格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它通过自由而流畅的抒情形式以及豪放、雄壮的语言表达,展现了屈原对个人命运和政治现实的思考,同时带来了悲壮与抒情并存的感觉。
其经典诗歌形式和修辞手法也使其成为中华文化传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离骚的艺术特色简答题

离骚的艺术特色简答题【引言】《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创作于战国时期。
屈原是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出身贵族,曾任楚国左徒的要职,为楚国政治改革建言献策。
然而,由于朝堂之上奸臣当道,屈原的政治理想未能实现,最终被排挤至江南,抱石自沉。
屈原的遭遇激发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才华,尤其是《离骚》,成为中国古代辞赋的瑰宝。
【《离骚》的艺术特色】1.形式独特:《离骚》是楚辞体的开创者,标志着我国古代诗歌形式的又一新发展。
楚辞体的特点是句式灵活,韵律自由,强调情感的表达。
这种形式既能充分发挥屈原的文学才华,也为后世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空间。
2.内容丰富:《离骚》抒发了屈原的个人情感,展现了其忧国忧民的胸怀。
在诗中,屈原通过自述身世,表达了对楚国的忠诚和对政治黑暗的抗议。
同时,诗中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诸多现象,如世道浇漓、道德沦丧等。
3.手法高超:屈原在《离骚》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象征、比喻、夸张等。
这些手法既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也使诗篇具有了深刻的内涵。
4.思想深刻:屈原在《离骚》中表达了对人生、道德、政治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他倡导道德至上,主张政治清明,呼吁国家团结。
这些思想至今仍具有较高的价值。
【《离骚》的可读性与实用性】1.情感共鸣:读者可从《离骚》中体验到屈原的忧国忧民之心。
面对国家政治的黑暗,屈原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信仰和道德追求。
这种精神品质令人感慨万千,激发读者为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而奋斗。
2.文学鉴赏:《离骚》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读者可通过学习其辞藻、构思和表达手法,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同时,诗中丰富的意象和寓意也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3.人生启示:屈原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道德品质为我们树立了楷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学习屈原的精神,坚定信仰,砥砺前行,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
【结论】《离骚》作为屈原的巅峰之作,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它不仅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之我见
思想内容: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离骚》艺术地表现了屈原如下思想:
第一,大一统思想。
希望由楚国完成统一中国的伟业。
《离骚》在谈自己的美政理想时,反复提到那些具有一统地位、曾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中国并有所作为的君主--尧、舜、禹、汤、周文、周武等,歌颂他们的一统业绩、政治措施、治国方法,希望楚王能效法他们。
如“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先王之踵武”。
第二,德政思想。
诗人认为有德者在位,无德者失国。
如:“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
第三,打破贵贱等级和“世卿世禄”制,举贤授能,明修法度。
例如:“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
(注:其中的傅说、吕望、宁戚等皆是地位低下而有才能的人。
)
艺术特色:
一方面,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张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例如:““启《九辨》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
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
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
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
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
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
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
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长。
”另一方面,诗中又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如:“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
所谓“《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王逸《楚辞章句》),说的就是这一艺术特色。
同时,诗中的比喻,并不仅仅停留在个别事物的类比上,还体现于整个形象体系的构思中,因而又含有整体上的象征意义。
《离骚》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句和十字句,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统篇隔句句尾用“兮”字,句中则往往配以“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也有全句不用虚字的。
《离骚》中又多用对偶。
据统计,全篇对句在百句以上;并已出现了错综对,如“固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在一句中,还往往以双声配双声,叠韵配叠韵,前者如“!?□郁邑而□傺兮”,后者如“聊逍遥以相羊”,等等。
这就形成了《离骚》的诗句在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读来节奏谐和,音调抑扬,具有一种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离骚》
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抒情诗,艺术特色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熔神话传说与现实生活于一炉,最突出的是他的“香草美人之喻”。
诗中无论是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还是一些事物特征的描绘,诗人都大量采用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神话传说的充分运用,展开了多彩的幻想的翅膀,更加强了《离骚》的浪漫主义气韵。
《离骚》中诗人用了许多比喻,无情地揭露了统治集团的丑恶,抨击了他们的奸邪、纵欲、贪婪、淫荡和强暴。
同时,他也塑造了坚持正义、追求真理、不避艰难、不怕迫害、热爱乡土和人民的人物形象。
除此之外,比、兴手法的运用,在《离骚》中是非常多见的,如他以香草比喻诗人品质的高洁,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以驾车马比喻治理国家等。
《离骚》的形式来源于楚国人民的口头创作,诗人又将之加以改造,构成长篇,使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它的语言精炼,吸收了楚国的不少方言,造句颇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