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建筑物抗震措施对我国防震减灾的启示

合集下载

日本应急管理体系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研究

日本应急管理体系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研究

61李宁,西华大学应急管理学院副教授,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南充、宜宾等市应急管理专家。

主要从事地质灾害致灾机理、遥感与GIS、风险评价与管控、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与处置技术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长期从事地震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地质灾害致灾机制与长期演化效应、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管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8项,其中国家级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2项,西华大学人才引进项目1项,教育部协同育人产学研项目1项;参与和主持横向项目10余项,成都市揭榜挂帅应急类项目1项。

软件著作权3项,发明专利公开实审3项。

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 收录6篇,CSCD 收录7篇。

引言纵观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发展历程,逐渐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关口不断前移;从灾后救助到灾前预防转变;从单一灾种到综合减灾转变,宏观上应急体系的发展已取得显著进步,但人身伤亡事故时有发生,对比日本在应急方面的建设,我国应急在微观方面建设还存在缺陷。

例如应急行政主体横纵向之间的联系仍不够紧密,对社会基层应急不够重视,灾情监测和信息共享网络建设技术不够成熟,忽略了培养应急文化的作用,应急能力培训方面理论化和形式主义严重,应急物流管理体系仍存在漏洞,等等。

本文通过总结日本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概况,结合我国实际归纳总结了我国还需改进的地方,以期为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的发展提供借鉴。

日本应急管理体系发展概况(一)应急管理体制日本采取地方自治制度,创建了中央、都道府县、市町村三级应急管理体制,各级政府都有对应的灾害对策部门。

在中央政府层面,中央防灾会议是最高议事决策机构,日本首相是内阁(日本最高行政机关)的总理大臣,同时任职中央防灾会议会长。

灾害发生时,由内阁官方统筹协调,由中央防灾会议成立灾害对策本部来应对决策。

灾害对策本部又分为非常灾害对策本部(一般由防灾担当大臣、国务大臣或相关厅厅长担任部长)日本应急管理体系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研究燕怡文 李宁* 周玉CITY AND DISASTER REDUCTION和紧急灾害对策本部(由首相担任部长,防灾担当大臣担任副部长)。

浅析建筑物防震减灾---以汶川地震为实例分析

浅析建筑物防震减灾---以汶川地震为实例分析

浅析建筑物防震减灾---以汶川地震为实例分析摘要:阐述了地震的概念、特点和分类,介绍了地震的发生机理。

以汶川地震为例,将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危害分为非结构构件破坏和结构构件破坏,并且提出了建筑物的防震抗震的措施要从政策保障和建筑物本身两方面考虑,最后对文章进
8
1
1.1
1.1.1地震的概念
地震是地球内部结构发生急剧变化,产生的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地球在运动和发展中产生的能量(如转速变化、地幔对流)使地壳和地幔上层岩层产生了很大的应力集中,日积月累,当应力集中超过某处岩石强度极限时,岩石遭到破坏,产生错动,将积累的应变能转化为波动能,形成构造地震。

1.1.1地震的分类
地震按其发生原因不同可分为五类:1)构造地震。

也称“断层地震”。

根据板块理论全球分为6大板块,大板块内部包含若干小板块,板块内部稳定,边界在内部岩浆的作用下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其成因是由于地壳或岩石圈,少数发生在地壳以下的岩石圈上地幔部位)发生断层而引起。

2)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
1.1.2
要是岷江旁边。

1933年就发生了一次大的地震,还有1976年松潘7.4级地震,这个地方在历史上就是多震区。

浅议日本核电站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浅议日本核电站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浅议日本核电站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李海龙;初起宝;徐宇;杨红义;文静【摘要】隔震在民用建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是减震抗灾的有效手段之一.中国核电站的厂址加速度比国外某些核电站的厂址加速度大,对于引进的核电站需要降低其地震响应.日本的地震活动比较活跃,在隔震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比较多.日本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两种快堆核电站的三维隔震装置,制作缩比例模型完成振动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两种隔震装置均适用于快堆核电站.【期刊名称】《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年(卷),期】2013(026)003【总页数】3页(P13-14,20)【关键词】核电站;隔震【作者】李海龙;初起宝;徐宇;杨红义;文静【作者单位】国家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北京100082;国家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北京100082;国家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北京100082;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102413;国家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北京10008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620 引言隔震在民用建筑中应用的案例越来越多,设计和施工技术日趋成熟。

地震多发国家(比如日本和中国等)民用建筑的灾害分析表明隔震技术是减震抗灾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隔震技术已经纳入美国和中国的民用建筑抗震规范。

日本电气协会出版了《核电厂隔震结构设计技术指南》[1]JEAG 4614-2000。

隔震技术在日本民用建筑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在日本核电站的研究和应用非常活跃。

日本还重点研究了隔震技术在快堆项目的应用和发展。

中国已经选定的下一个快堆厂址比俄罗斯的厂址基岩加速度大,相应的参考核电站(BN800)的抗震能力需要重新评估,甚至需要想办法解决参考核电站抵御较大地震加速度的问题。

隔震能有效的降低堆本体的地震加速度。

本文简单的介绍隔震在日本核电站的研究和应用情况。

1 日本的隔震项目在日本国际贸易和工业部的赞助下启动了示范核电站隔震的试验和研究项目[2](1987~1997年),目的是遴选适合核电站的隔震方案,继而验证隔震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日本海域9.0级地震的深刻启示与防灾减灾对策

日本海域9.0级地震的深刻启示与防灾减灾对策
第2 3卷 第 3期 21 0 1年 9月
高 原 地 震
P A E U E R HQ A ER S A C L T A A T U K E E R H
V0. . 123 No 3 Sp 2 e . 011
日本 海 域 9 0级 地 震 的 深 刻 启 示 与 防 灾 减 灾 对 策 .
前 , 种航 空救 援体 系 已被很 多 国家 采用 。 这 我 国航 空 救 援 力 量 薄 弱 , 构 分 散 J基 础 机 , 设 施 不 完善 , 制 不 健全 , 缺 乏 专业 救 援 队伍 , 体 更 因此 在发 生重 大 自然 灾 害 或 其 他 紧急 事 态 时 , 救 援 直 升机所 发 挥 的作 用 相 当 有 限 , 重 影 响 救援 严 工 作效 果 。笔 者认 为 , 国也 应 成 立一 支 符 合本 我 国 国情 的专 业 航空 救 援 体 系 , 加 强消 防与 救援 并

的损失降到最低 , 日本在长期与灾难的斗争 中, 建
立健 全 了 防灾救 灾法 律体 系 和高 效率 的综合 性 防
灾 救灾 机构 , 预 防 和 处 理各 类 突发 事 件 具 有 突 对
收 稿 日期 :0 1— 4—3 21 0 0
次 灾害 后 国家 应 尽 快修 改 已 出 台 的法 律 法 规 ,
引发 了我们对 生 活环境 的思考 。我 国现代 化城 市
这次 90级 的特 大 地 震 发 生后 , 一 时 间 到 . 第 达受 灾地 区救 援 的是 日本 海 上 自卫 队、 陆上 自卫
队 、 空 自卫 队及 紧急消 防救援 队 , 中值 得关 注 航 其 的是 这些 队伍 全部采 用直 升机 实施 救援行 动 。 目
日本 高度 重视 避 难设 施 建 设 , 立 了覆 盖 全 建 城 、 备 的避难 场所 。东 京 都 拥 有避 难 场 所 及 避 完

日本地震保险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汇总

日本地震保险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汇总

日本地震保险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且处于四大板块接触带的日本,是闻名世界的地震多发国。

虽然陆地面积不及世界的0.3%,但约有10%的世界地震是在日本及其周边地区发生的,日本年均有感地震达1000 次以上。

一次次的地震使日本积累并不断完善了相应的法律制度和应对补偿机制,在应对地震灾害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日本地震保险的产生背景及特点(一)产生背景。

1944—1945 年,根据《战时特殊损失保险法》,日本实施过国家地震保险。

1966年5 月,日本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地震保险法》问世,标志着由政府和保险公司共同经营的地震保险制度产生。

1964年新泻地区7.5 级地震促成了这一法律的出台。

该法明确了立法目的:“为了保护受灾地区民众的生活稳定,对遭受地震灾害的民用住宅和家庭财产予以特别保护”,并规定了地震保险对象、费率、承保和再保险等方式,明确了对遭受全部损失的承保对象进行赔偿,是规范日本地震保险运营的基本法。

1980 年,日本对地震保险制度作出修改,增加了对半损也进行赔偿的内容。

1991年,日本再次修改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了地震损失赔偿范围。

1995 年,日本阪神发生里氏7.2 级地震,许多受害者都得到了地震保险赔偿,是日本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保险赔偿。

但这次保险赔付也暴露出日本原有地震保险制度的不足,如建筑物和家庭财产保险限额过低,保险金支付比例不合理等。

因此,1996年日本出台了新的地震保险制度。

新制度将家庭财产与企业财产分开,并采取不同的保险政策。

(二)特点。

一是地震保险法律制度比较健全。

在日本,《地震保险法》、《阪神、淡路大地震处置特别财政援助与资助法》等法律法规,以及散见于各种普通法律中的针对地震灾害的专门性规定,共同构成了日趋完善、细致且可操作的地震保险相关法律体系。

这些地震保险制度有利于日本高效应对地震灾害,并在地震发生后,获得国家救济和商业经济补偿。

二是产品因承保对象不同而不同。

日本“楼坚强”的启示

日本“楼坚强”的启示

此事曝光后政紧急实施的建筑抗震 远 。我们应 当借鉴 美 I等发达 国家的 E 1
日本的防震训练总是跟防火联 系到一 性复查 ,导致连续几个月都没有新建 成 功经验 ,全 员参与 、全面全 力、坚
起 。 因为 日本的房 屋大部分都是木制 筑获准开工 。对于那些依据伪造地震 持不懈地做好建筑抗震减 灾工作 。圃 结 构的 ,容易燃 烧 。幼儿们脑袋上戴 数据而建造 的 “ 豆腐渣”工程 ,政府
的绝 缘 性 。地 震 发 生 时 ,贮 水 槽 内 贮 最基本的项 目。 存 的 水 在 发生 火 灾时 可 用 于 灭 火 ,地 制 定 严 格 的法 律 制 度 震 发生 后 可作 为 临时 生 活 用 水 。这 种
“ 楼坚强”的启示
我们应该从 日本大地震中汲取经
从最初 的设计 、选材 、施工等方面就 应该严 守标准 。正如 日籍专栏作家 、 知名媒体人加藤嘉一所言 ,不重视建
日本建筑在选材上也格外讲究 ,
早 已不再采 用砖头盖房子 了,五彩缤 2 1 0 5年 ,让 9 %的住 宅 建筑达 到 这 国既有 建筑 的主要结构形式 ,高 层建 0
纷的 “ 瓦片”是 塑料制成 的。 E本 民 个标准 。 t
用建筑的 “ 墙体 ”多是 “ 整体结构” , 就 是 一大块 儿 、一 面整体 的 “ ” 墙 。
构造部分的刚性 ,从而提高与地基 问 的空场 跑。每 年的防震训练都有这个 验教训 ,重新审视我们的建筑质量 。
在发生阪神大地 震的次年开始 ,
系统在海湾沿 岸等地 层柔软 的地带也 F本政府于 19 年、0 0 2 0 年、 筑质量 的就是全体 国民的敌人 。 t 9 6 2 0 年、0 5

。 4 & 隧 {

全球视野下的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与实践案例分析

全球视野下的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与实践案例分析

全球视野下的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与实践案例分析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与实践是一个全球议题,各国都在积极采取措施来应对日益严重的灾害风险。

本文将以全球视野为基础,分析几个不同国家的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与实践案例,以及它们的成效和经验教训。

一、日本—东京地震防灾减灾规划日本是全球地震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特别是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的东京地区。

东京作为日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必须制定全面有效的防灾减灾规划。

东京地震防灾减灾规划的核心思想是“减轻破坏、保护生命”,其重点包括建筑物韧性改造、地下铁道的震后功能恢复、公共救灾设施建设等。

东京市政府还制定了详细的疏散计划,包括疏散路线、避难场所的选择和管理等。

实践中,东京市政府通过加强建筑物的防震能力,提高了市民的生命安全保障。

此外,东京还投入大量资金来改善地下铁道系统的抗震能力,以便在地震后尽快恢复运营。

这些举措为东京市的减灾工作带来了显著成效。

二、美国—纽约城市洪水防灾减灾规划纽约是美国的第一大城市,也面临着来自海洋的洪水风险。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纽约遭受了多次严重的飓风和超强风暴的袭击,因此采取了一系列的洪水防灾减灾措施。

纽约城市洪水防灾减灾规划的主要特点是“建筑物保护、沿海建设”,重点包括抗风险建筑物的建设、城市排水系统的改善、海岸线的维护和加固等。

此外,纽约城市政府还促进了市民的自我救援能力,开展了广泛的公众教育和培训。

通过这些努力,纽约市成功减少了来自洪水的损失。

例如,在2012年飓风“桑迪”袭击期间,纽约市的抗击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相较于1980年代的类似情况,伤亡人数和财产损失大大减少。

三、中国—广州台风防灾减灾规划作为中国南方的经济中心之一,广州经常受到台风的威胁。

因此,广州市政府致力于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防灾减灾规划,以应对台风带来的灾害风险。

广州台风防灾减灾规划的关键点是“防御、疏散、救援”,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抗台风能力的提升、疏散路径的规划和修建、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系统的建设等。

印尼和日本等地地震灾害对我省防震减灾的启示_阎正萃

印尼和日本等地地震灾害对我省防震减灾的启示_阎正萃

第3期(总第127期)2006年7月山 西 地 震EAR T HQ U A KE R ESEA R CH IN SHA N XINo.3Jul . ・防震减灾・文章编号:1000-6265(2006)03-0041-03印尼和日本等地地震灾害对我省防震减灾的启示¹阎正萃,郄晓芸,张跃平(山西省地震局,山西 太原 030021)摘要:简述了印度洋地震海啸与日本新、福冈地震灾害,分析了山西省防震减灾工作所面临的形势,提出了搞好山西省防震减灾工作的措施和建议,认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严格履行防震减灾的法定职责,作好“三大体系”的各项工作,才能实现无震有备,有震少灾。

关键词:地震灾害;震灾预防;防震减灾中图分类号:P 315.9 文献标志码:A收稿日期:2005-08-09;修回日期:2005-08-15作者简介:阎正萃(1952- ),男,山西省文水人。

1976年毕业于中南大学地质系,高级工程师;郄晓芸(1973- ),女,山西省襄垣人。

1998年毕业于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工程师;张跃平(1959- ),女,山西省洪洞人。

1993年毕业于山西省委党校哲学专业,工程师。

¹ 该文获山西省地震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1 我省必须面对的防震减灾形势我省是全国地震活动最强烈的省份之一,77%的土地面积、70%的产值、60%的人口处于强震活动区。

地震频度高、震源浅,地震灾害严重。

这是由于我省位于世界著名的强震带——山西地震带上,该带纵贯我省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运城、临汾、太原、忻州、大同5大盆地。

在这5大盆地中从公元1000年以来共发生8级地震2次,7.0~7.9级地震4次,6.0~6.9级地震16次,还有数百次4级以上地震。

这些地震使我省损失惨重,付出了50万人的生命。

地震多、灾情重、监测、设防和救援力量底子薄、能力弱是我省的客观现实。

因此,防震减灾工作绝不是暂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它是关系我省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问题,必须重视和加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强烈的地震下作用下,根据各类建筑物会遭到程度不同的破坏,按其破坏形态及直接原因,可分以下几类:
1.结构丧失整体性而破坏
结构构件的共同工作主要由各构件之间的连接及构件之间的支撑来保证。在地震作用下,有些建筑物上部结构本身无损坏,但由于地基承载力的下降或地基土液化造成建筑物倾斜、倒塌而破坏。
2.承重结构承载力不足造成破坏
Key words:Aseismatic measures of buildings; earthquake disaster reduction; inspiration
1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飞速加快。作为人们安身立命之本的房屋,其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破坏能力的强弱备受关注。地震作为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且难以准确预报地自然灾害,在建筑物防灾减灾体制内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通过一个表格数据来展示下2014年11月22日两国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面对自然灾害带来的沉痛的灾难和巨大损失,我们应痛定思痛,向他国学习借鉴抗震经验(如表一)。
表1.1中日两国2014年11月22日地震受灾数据统计表
地区
震级
死亡人数
受伤人数
建筑物受损
经济损失
中国四川康定县
6.3级
5人死亡
76人受伤(危重员3人,重伤员3人)受灾群众达116293人
倒塌房屋87户,严重损坏5140户,一般损坏25278户
12.37亿元人民币
日本长野县
6.7级
无人员死亡
57人受伤(其中2人重伤,55人轻伤)1600余户受到影响
4.地基失效引起的破坏
建筑物地基在地震过程中受地震波影响,造成其地基承载力下降、失效,因而造成建筑物下沉、倾斜、坍塌的破坏。
3
3.1
日本的建筑抗震法有着悠久地发展历。1920年日本颁布了《市街地建筑法》,1923年发生了关东大地震,房屋建筑物倒塌损坏严重,日本研究人员发现地震中95%以上的人员伤亡都是由房屋倒塌造成。日本政府对此高度重视,通过对房屋地基、结构、设备等研究,于1950年颁布了《建筑基准法》。此后多年进行逐步的完善,使其具有更高的实用性。1995年日本发生阪神大地震,地震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震后研究人员发现倒塌建筑使用的材料硬度较低,于是日本政府更加注重强化建筑物防震减灾的措施。每一次发生特大地震后,日本政府相关部门都会组织力量进行建筑抗震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对《建筑基准法》的修改意见。同时日本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也会严格按照《建筑基准法》的抗震要求。比如,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的建筑法律就有两次重大修改。首先,这部法律否认了传统的日本式木造住宅建筑方法——木造轴框架法的抗震性能。这种建筑方法是用石条在屋基上做柱子,然后放上木造框架,房顶则使用瓦片。经过专家认证,木造轴框架,这种本来就是不稳定的平行四边形框架结构,上沉重的瓦块屋顶对地震的摇晃毫无抵抗能力,一旦塌落很可能造成人员损伤。在1974年,日本从欧美引进了木造框架组合墙壁构造法建筑技术。1982年重新修订的《建筑基准法》给予了这种施工方法支持。之后的地震证明,当时这个支持法案是对的。因为,根据新方法建造的住房没有一间倒塌。1995年经过修订的《建筑基准法》规定,高层建筑必须能够抵御里氏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一个建筑工程,想要从政府部门获得开工许可,除了要上交设计图纸、施工图纸等文件外,还必须提交建筑抗震报告书。抗震报告书的内容包括,根据地震的不同强度,计算在不同的地震等级中的受力大小,进而确定建筑的梁柱位置、承重以及施工中钢筋、混凝土的规格和配比。日本严谨完善的建筑法就是在遭受一次次地震后总结出来的,这是人类应对地震灾害的宝贵经验,日本的建筑标准法也在用实际行动证明其存在的必要性。
3.3
3.3.1
钢材具有强度高、重量轻,同时由于钢材料的匀质性和强韧性,可有较大变形,能很好地承受动力荷载,具有很好的抗震能力的特点。钢结构是以钢材为主要结构材料。由钢材组成的钢结构房屋其刚度大于混凝土结构房屋。日本建筑人员根据钢材及钢结构具有的特性,将轻质钢材和无缝钢管与建筑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建造出抗震性能更好的房屋。
3.2.3
日本的制震结构是在建筑物内部重要部位安装附加子结构阻尼器,建筑结构在地震发生变形和振动时,通过消能装置产生摩擦非线性滞回变形耗能来耗散或吸收地震能量以减小主体结构的水平和竖向地震反应,使建筑结构的振动迅速衰减,从而避免结构产生破坏或倒塌,以达到减震抗震的目的。这种技术很大程度上减少建筑在地震中的变形和破坏,同时也减少了震后修复工作与费用,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高层或超高层建筑。目前,在日本,新建的6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中,90%都采用了各种的制震构件,来实现建筑的抗震性能;在新建的普通的两三层民居中,也有40%-50%采用了制震构件;此外,还有一些已有建筑进行加装了制震构件。地震高发区日本根据制震结构在抗震方面的优越性,设计了一种“弹性建筑”,也有较好的抗震性能。日本东京建了12座弹性建筑。经东京发生的里氏6.6级地震考验,证明在减轻地震灾害方面效果显着。这种弹性建筑物建在隔离体上,隔离体由分层橡胶、硬钢板组和阻尼器组成,建筑结构不直接与地面接触。阻尼器由螺旋钢板组成,以减缓上下的颠簸。
3.2 提高建筑自身应对灾害的能力——新型建筑基础及结构
3.2.1
滑动体基础是在建筑物与基础间增加一个球型轴承或滑动体,形成一个滚动式支撑结构,吸收地震造成的振动,从而减少地震时产生的震动。滑动体基础提高了建筑的抗震性能,在独户建筑及古建筑维护方面得到很好的应用。独户、古旧建筑独户建筑与高层楼房相比整体重量轻,古旧建筑的抗震问题也得到了有关方面的重视。东京都台东区的国立西洋美术馆和东京都丰岛区区政厅也运用这种方法实补修了抗震处理结构。
3.2.4
日本开发出一种“局部浮力”的抗震系统,即在传统抗震构造基础上借助于水的浮力支撑整个建筑物。据日本媒体报道,这种技术是在建筑物上层结构与地基之间设置贮水槽,使建筑物受到水的浮力支撑。水的浮力承担建筑物大约一半重量,既减轻了地基的承重负荷,又可以把隔震橡胶小型化,降低支撑构造部分的刚性,从而提高与地基间的绝缘性。地震发生时,由于浮力作用延长了固有振荡周期,即晃动一次所需时间,建筑物晃动的加速度得以降低。因此,在城市海湾沿岸等地层柔软地带也可以获得较好抗震效果。这种技术不仅具有较好的抗震效果,同时贮水槽内贮存的水在发生火灾时还可以用来灭火,或者作为地震发生后的临时生活用水。更重要的是这一系统成本并不算高,以八层楼医院为例,成本比普通抗震系统高出大约码
120103-105
本科毕业论文
浅析日本建筑物抗震措施对我国防震减灾的启示
学 院
土木工程学院
专 业
工程管理专业
学 号
5112010105
学生姓名
陈延超
指导教师
韩守杰
提交日期
2016年05月18日
诚信承诺书
本人郑重承诺和声明:
我承诺在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遵守学校有关规定,恪守学术规范,此毕业论文中均系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没有剽窃、抄袭他人的学术观点、思想和成果,没有篡改研究数据,凡涉及其他作者的观点和材料,均作了注释,如有违规行为发生,我愿承担一切责任,接受学校的处理,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地震时,地震作用附加于建筑物或构筑物上,使其内力及变形增加较多,而且往往改变其受力方式,导致建筑物或构筑物的承载力不足或变形过大而破坏。
3.由于变形过大导致非结构破坏
建筑整体结构在地震波荷载作用下会有变形和内力 (如梁、板将产生弯曲、剪切变形,柱的压缩和基础的沉陷等)的产生。过大的变形及裂缝的出现会造成建筑整体结构的倒塌。
关键词:建筑物抗震措施;防震减灾;启示
ABSTRACT
As a sudden and destructive natural disasters, the earthquake is easy to bring huge damage, and a serious threat to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safety, but also has important influence on national stability and social harmony. China is currently in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 the need for a stable and harmonious social environment. But there is a big gap between the overall capacity of the building and the ability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in China compared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n the case of the same level of earthquake, Japan's disaster situation is much lighter than China, which has to cause us to think deeply about the ability of building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Japanese buildings has to improve the aseismatic measures. Advanced point to Japan to study the construction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China's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of building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in our country also has a very good referenc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