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抗震设计方法对比

合集下载

中日建筑抗震规范抗震设计比较

中日建筑抗震规范抗震设计比较
力 , 实 现第 三水 准不 倒 塌要 求 。 来 日本 的设 防烈 度 也是 按 5 0年设 计 基 准期 超 越 概 率 1 % 的地震 烈度 定 义 , 0 日本根 据 其 国土 范 围 和 地 质 构造 全 国采 用统一 的地震 动设 防参 数 。 日本 建 筑 基 准 法 规定 了 两个 水 准 的 设计 地 震 , 两 水 准设 计具 体 如下 :
第 3 4卷 第 4期 21 0 2年 8月
- 7 -程 抗 震 与 加 固 改 造
V0. 4 . . 13 NO 4
Aug 2 2 . 01
Ea t q k ssa tEn i e i g a d Rer ft n rh ua e Re it n gne rn n toi i g t
Ke wo d :s i c d s n c d ;J p n s es c d sg o e es c d sg t o y r s es e i o e a a e e s imi e i n c d ;s imi e i n me h d;c mp rs n mi g o a io
第一 水准 设 计 , 算 容 许 应 力 。要 求 按 容 许 应 验 力 法 验算 结构 的弹性强 度 。第 一水 准地 震 地 面速度
0 2 m s 相应 地 面加 速度 0 0 g~ . 0 。 .5 / , . 8 0 1 g 第 二 水准 设 计 , 算 极 限承 载 能 力 。 除木 结 构 验
e e g a e t d i sg o n ry b s d meho n de in c de. Acc r i g t h o o d n o te c mpaio n a l ss n t i p r i ca a rf r n e f rc m plng o rs n a d nay i i hs pa e , t n be ee e c o o ii f Ch n s es c de in c d n es i e in. i e e s imi sg o e a d s im c d sg

中日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的若干比较

中日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的若干比较
r ss a c e i n o i g s e it n e d sg fbrd e
W ENG n. Ya ZHU o o g Ba ln
( col f il n n e n n rht tr,o tw s U i r t o cec n ehooy Mi yn 6 1 1 , hn ) S ho o v g er gadA ci c eS u et n esy f ineadT cnlg , a ag 2 00 C a C iE i i eu h v i S n i
Ab t a t A t rte 5 ・1 at q a e, e e e i ic s in a o tt e c d o a tq a e rssa c e in S me c mp r o s ae sr c : f h e 2 e rh u k t r x t a d s u so b u h o e f re r u k —e itn e d sg . o o a i n r h s h s
e gn ei g T e e c mp r o s i cu e t e c t r n a d t e g a f e rh u e fri c t n,h r o h c ee ain r s o s n ie rn . h s o a i n n l d h r e o s i i n h o l o a t q a o t ai k i f o t e f m f t e a c l r t e p n e o o s e tu i h e i a tq a e a d t e c l u ai n o es i me . h i e e c sb t e n t e v u s o ea c lr t n r s o s p cr m n t e d sg e r u k n h ac l t f im c f n h o s o s T e d f r n e e w e h a e ft c ee a i e p n e l h o s e t m n ewe n t e c c l t n fs imi o c s a e e h s e n t e p p r b c u e t e e t o a e k y i u s t h aey o p cr u a d b t e h a u ai so es c f re r mp a i d i h a e , e a s h s r e s e o t e sf t f l o z w s b d e . o eaie p o ii n r rf i e . h n s me c mp r o sa o t h r e o n h o fe r q a e fr f ain, e i r g s S me rl t rv s sa efel l t d T e o o a i n b u e c tr n a d t e g a o at u k t i t v o i y s s t i i l h o ic o t h e rh u e r s t c e in,h a u ft e a c lr t n r s o s p cr m d t e c c ai n o e s c f re r d . r u h at q a —e i a e d sg t e v e o c ee a i e p n e s e t k sn l h o u a h a u t fs imi o c s a e ma e T o g n l l o h t e e c mp r o s i i f d t a e r i l r isa d df r n e n t ec eo e t o c u t e . h ac a o so imi oc s h s o a s n , n t h r a e sm a i e n i e e c si o f h o n r s T e c l u t n fs s cfr e i t si h t e i t h d t w i l i e

中、美、欧、日抗震设计规范比较

中、美、欧、日抗震设计规范比较

【拓展知识1-6】中、美、欧、日抗震设计规范比较(1)抗震设防目标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是“三水准设防目标”,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分别对应于以50 年超越概率63% ,10% 和2% ~3% 的地震作用。

UBC 1997 抗震设防目标是“避免结构倒塌和人身伤亡”,采用单一的设防水准,即以50 年超越概率10% 的地震作用,地震设计重现期为475 年,作为基准设防地震作用。

IBC 2000 的抗震目标是“每个结构和结构部分,包括永远附在结构上的非结构组件、结构支撑物和附属结构都要设计并建为可抵抗ASCE 7 所指地震移动产生的效应”,而ASCE 7的抗震目标是“为设计、建造抗震建筑提供参考标准”。

其地震设计重现期是50 年内超越概率2% 的地震作用,重现期为2 500 年,作为基准设防地震作用。

(2)场地分类场地是决定地震作用的一个关键因素。

按照场地土的剪切波速,GB50011—2010 将场地土分为Ⅰ~Ⅳ四类,UBC 将场地分为SA ~SF 五类,相应于IBC 的A ~ F 五类。

表1.1中是其对应关系。

IBC,ASCE 7 和UBC 均指出“如果场地的土壤特性具体信息不充分,不能确定场地的级别,则划分其为D 类场地”。

表1-1. IBC(ASCE 7),UBC和GB50011-2010的场地类别(3)地震反应谱曲线GB50011—2010 根据全国各地地震烈度的不同,把全国分为6,7,8,9度四个设防烈度区,并把地震分为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两个水平,给出相应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

并按近远震,分为三个地震设计组,和场地类别结合,给出特征周期T g。

根据αmax和T g给出反应谱曲线。

UBC 将全美国各地按照其烈度不同,分为5 个区,按烈度从小到大依次为0 度区、1 度区、2A 度区、2B 度区、3 度区和4度区。

对应不同的震区,有不同的震区影响系数Z,UBC 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见图1.*。

中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的抗震性能对比

中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的抗震性能对比

2 0 0 8年汶川 8 . 0级特大 地震 的震 害调查 表 明 , 按我国 G B J 1 1 —8 9和 GB 5 0 0 1 1 —2 O 0 1 《 建 筑 抗震 设计 规 范 》 设计 的房屋建 筑 , 基 本能 实现预 期 的抗 震设 防 目标_ 】 ] , 但仍 有许 多砌 体结 构 和框 架结 构 的
1 0度 ) 的震 害 调查 表 明Ⅲ , 按 日本 1 9 8 1年 《 新 抗 震设 计 法 》 设 计 建 造 的房 屋 建 筑 , 严 重破 坏 率 仅 为
1 . 3 . 本文 以按 日本抗 震标 准设 计 的某 带 钢 筋混 凝 土 填充 墙 ( R C填 充墙 ) 框 架结 构 实 例 为参 照 , 与 按 我 国抗震 规范 设计 的框架 结构 算例对 比, 分析 R C填充 墙对框 架结 构抗震 性能 的影 响 , 探讨 提 升框 架结 构抗震 能力 的有 效方 法 .
8度 抗震设 防 区l g ) . 原结构 图参 照我 国平法 表示方 法重 新绘 制 , 如图 1 所 示.
1 . 2 按 中 国 标 准 设 计 的 框 架 结 构
根 据 日本框 架 的建筑 功能布 局和相 应 的设计 条 件 , 按 中 国 GB 5 0 0 1 1 —2 0 1 O 《 建 筑抗 震设 计 规 范 》 重新进 行 结 构设 计 ( 简称 “ 中 国框架 ” ) . 取 设 防烈 度 8度 , 场地 类 别 Ⅱ类 , 混 凝 土采 用 C 3 o , 钢 筋 采用 HR B 3 3 5 , 填充墙 采用 混凝 土轻 质砌块 . 为 了更好 地 反 映 中 国框架 的最低 抗 震 能 力 , “ 中 国框 架 ” 按 刚 好满 足规 范最低 要求 设计 . 设计 结果 见 图 2 .

从中日抗震设计方法的不同

从中日抗震设计方法的不同
系数 。

结 构 自振周 期 r ( ) s
12 年 日本 制定 出世 界上 第一本 抗震 规 范后 , 经 多次 94 历 大震 , 断修 改完善 ,9 1 日本 的建筑基 准法 ( S 导 入一 不 18 年 B L) 次设计和二次设计概念 ( 两 阶段设计 法 ” , 即“ ) 与我 国的《 建筑
抗 震 设 计 规 范 》 比 , 者 在 抗 震 设 计 方 法 上 均 采 用 “ 阶 段 设 相 二 两
图 1 第二 阶段设计基底剪力系数比较
日本工程界普遍认 为地震对结构的破坏取决 于地震输 入 的能量 , 延性好 、 性系数 大的结构 , 延 其耗 能能力也 相对较强 , 结 构 延 性 大小 与耗 能 能 力 的 关 系 如 下 图所 示 :
建 &
K e wo ds As imai De in S r cu a cit Co sr cin M e s rs y r : es t sg tu tr l c Du tly i n tu t a u e o
¨加 雌 们
叭∞
筑 眦 是世界上发生大地震最频繁 的地 区之一 , 日本 在地震工程
∞ 研究方 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 比我国和 日本在抗震设计方法 对
上 的异 同可为我们的工程抗震设计提供借鉴 。
所示
1 中 日抗 震设 计 方法异 同处
我 国从 8 规范开 始 , 9 明确规定 了“ 小震不坏 , 中震 可修 , 大 震不倒 ” 的抗震设 防 目标 , 小震 、 中震 、 大震 的重现期分 别为 5 O 年 、7 4 5年和 2 0 00多年 ; 在抗 震设 计方 法 上 2 1 0 0版规 范继续 采用 二阶段设计方法实 现上述设 防 目标 : 一 阶段弹性 设计 , 第

主要国家抗震规范比较及我国中震表达

主要国家抗震规范比较及我国中震表达

现期 50 年。 中震(基本烈度地震)
为基准设防地震作
“ 最 大 考 虑 地 震 ” 的 2/3 作 为 “ 设
期475 年。
10% , 重 现 期 475
50 年超越概率10%, 用 , 重 现 期 为 475 计地震”来实现其抗震目标,“设
年。
重现期 475 年。
年。
计地震”对 应的50年 超越概率为

日本规范 BSL
中震 大震

位移验算

抗力验算(构件设计) 和位移验算 极限层剪力验算
刚度率验算
偏心率验算
美国规范 UBC
中震


抗力验算(构件设计)
和弹塑性层 间位移验算


第一部分 抗震规范基本情况简介
各国抗震规范对比
➢ 中美对比: 1. 美国UBC规范采用单一水准设防思想,重现期与中国规范
全美国 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
美国的东北部
国际建筑公务员 委员会和法规管 理机构(BOCA)
UBC-1997
美国的东南部
国际南方建筑 法规委员会
美国的西部
国际建筑公 务员委员会
IBC
《 Internation al Building Code》 IBC-2009 统一了NBC, SBC,UBC
IBC-2000 IBC-2003 IBC-2006 IBC-2009
基本烈度地震一样,根据其设防目标是为了防止倒塌, 则相当于中国规范中的“中震” ;
2. 美国ASCE7,IBC采用两水准设防思想,其对应的“设计 地震”和“最大考虑地震”重现期与中国规范的基本烈 度地震和罕遇地震一样,即相当于中国规范中的“中震” 和“大震”。

城市桥梁抗震的中日设计规范比较

城市桥梁抗震的中日设计规范比较

城市桥梁抗震的中日设计规范比较
林康;王德钧
【期刊名称】《城市道桥与防洪》
【年(卷),期】2022()4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加速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聚集,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桥梁作为城市生命线的重要环节,防灾减灾能力有待提高。

通过对中日两国的城
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进行对比分析,结合日本规范发展变迁的历程,针对我国城市桥
梁抗震方面的特点,寻找提升抗震性能的具体方法。

同时,对提高支座的水平承载力、减少滑动支座的使用、构建多道防线的抗震措施、改进墩柱配筋、防止地震时桥梁侧向倾覆等问题进行探讨。

【总页数】6页(P68-70)
【作者】林康;王德钧
【作者单位】大连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22.5
【相关文献】
1.中日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的若干比较
2.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比较
3.公路与城市桥梁设计规范的抗震计算比较
4.中日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中群桩基
础设计的比较研究5.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分析与比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谈中日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异同

谈中日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异同
采用非线 性设 计 反应 谱 , 对结 构 的水 平承 载 力进 行 验算 。 “ 三水准” 的抗震设 防 目标 , 具体 表述为 : 第 一水 准— —主体结 构 系数 , 在遭 受低 于本 地区抗震设防烈度 的多遇地震 ( 或 称小震 ) 影响时 , 目前 日本有 四个基 本 的抗震设 计方法 , 包 括容许 应力设 计 、 极 限 时程分 析和 基于能 量平衡 的抗震 设计 。其 中 , 基 于 不发生损坏或不需修理能继续使用 , 此 时的结构处 于弹性工作 阶 承载力设计 、 能量平衡 的抗 震设计 方法是 2 0 0 5年 日本 B S L新规定 的 , 与容 许 段; 第二水准—— 当结 构遭 受相当于本地 区抗 震设 防烈度 的地震
坏 的严 重性 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因此 , 在不断 总结经验 和教训 的

些 。然而在大震作用下 , 中 日两 国规 范均要求保 证结构 在大震
基础之上 , 各 国建立 了符合本 国经济 条件和抗 震技术 的建 筑抗震 作用 下不 倒塌 或发 生危 及生命 安全 的破 坏 , 其抗 震效 果基 本一 设计规 范 , 并 以此 为依据 进行 工程结 构 的抗 震设 防 , 从而 更有 效 致 。抗震设防水准 体现 了一个 国家 的经 济和 科技 发展水 平 。在 由于各 国地 震背景 不 同, 其设 防 目标 也 不 地 减轻 了震 害。中 日两 国均处于地震 多发 区域 , 但通 过历次 的震 建筑抗震设计规 范 中, 害对 比发现 : 即使 两 国发 生相 似震级 的地 震 , 其房 屋建筑 的损 坏 尽相 同。 程度和人员的伤亡 数量 却相 差很 大—— 日本 的震 害都远 远小 于 2 抗震 设计 方法 我国。这在很大程度 上归 功 于 日本 的抗震 设计规 范 。由于 日本 抗震设计 方法 是抗震 设 防 目标实现 的途 径 。由于 中 日两 国 建 筑抗 震研究起步较早 , 且有 丰富的震害 经验 , 到 目前 为止 , 已经 的抗震 设 防水准 和设 防 目标不 同 , 导致抗 震设 计 方法也 不尽 相 形成较全面的抗震设计理论 和抗震 规范体 系 , 并经过 了地震 的检 同。我国为实 现“ 三水准” 的抗震设防 目标 , 建筑 抗震设计 规范规 验… 。现行建 筑抗 震设 计规范 , 体现 了一个 国家的抗震科研 水平 定采用“ 两阶段” 设计方法 。可简要概括为 : 第一 阶段设计 是多遇 和实践经验 。因此 , 本 文对 我 国新 修订 的 G B 5 0 0 1 1 - 2 0 1 0建 筑抗 地震作用下承载力验算 ( 可保证小震不坏 ) 和弹性变形验算 ( 可保 震设计规范和 日本 2 0 0 5年修订 的《 建筑基准法》 ( 简称 B S L ) 进行 证 中震可修 ) , 第二阶段设计 是罕遇 地震 作用下 的弹 塑性变形 验 比较 , 主要从抗震设防水准与设 防 目标 、 抗 震设计方 法 、 建 筑结构 算 ( 可保证大震不倒 ) , 并通过抗震构计规范 的异 同 , 为今后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提供 了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恢复重建对策:
是在震后晚期恢复灾区正常经济社会生活、完善城市生命 线工程,进而根据基本烈度评定和地震小区划确定重建家 园规划的方针、政策和措施。
2011-6-21
8
地震对策(五)
• 平息恐慌对策:
是在没有发生地震的迹象,而由地震谣言或地震误传引起 社会恐慌的情况下,由政府和地震部门进行紧急平息以及 平时预防的方针、措施。 从某种意义上讲,及时平息这类事件实际上也就是一次成 功的地震预报。
2011-6-21 23
日本的震度(一)
日本的震度表
2011-6-21Biblioteka 24日本的震度(二)
震度与地震加速度的关系
震度 4 5 5.5 6 6.5 7
地震动加速度 0.034 0.107 0.191g 0.339 0.603 1.072 g g g g g
烈度与震度的关系
烈度 震度 6 4.34 7 4.94 7强 5.29 8 5.54 8强 5.89 9 6.14
2011-6-21 11
日本抗震设计标准制订的历程(一)
日本的建筑抗震设计标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抗震设计基准的导入(抗震设计不完 善的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受损) 始于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为基于静态地震烈度 的允许应力设计——根据静态地震烈度的容许力 度设计(弹性设计)。 1924 修订市区建筑物法导入抗震设计基准。 K=0.1 设计水平震度 容许应力度法:(容许应力度= 材料强度的1/2)
2011-6-21 28
日本地震作用的计算
• 地震作用按加速度反应谱和速度谱设计。 • 地震加速度设计标准
小震:地震加速度约80gal,建筑物加速度反应约0.2G 大震:地震加速度约400gal,建筑物加速度反应约1.0G
• 对于大震情况下的输入地震动,并非一定要求对 建筑物进行弹性设计,只是要求建筑物为满足延 性应保持的水平承载力。
2011-6-21 17
中国的设防烈度(一)
中国的地震烈度表(MSK)
2011-6-21
18
中国的设防烈度(二)
• 小震:众值烈度,第一水准烈度,50年超越概率 63.2%,约50年一遇。 • 中震:基本烈度,第二水准烈度,50年超越概率 10%,约475年一遇。 • 大震:第三水准烈度,50年超越概率2~3%,约 1642年~2475年一遇 设防烈度与地震加速度的对应关系
2011-6-21 10
第二部分: 中日建筑设计标准的对比
中国建筑抗震设计标准制订的历程
• 1978年:《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TJ11-78) 基于唐山大地震,采用基地剪力法 • 1989年:《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 增加震源距的影响(近震、远震) • 2001年:《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 2008年:《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2008年版) 汶川地震后基于抗震概念设计的修编 • 2011年:《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1)
2011-6-21
5
地震对策(二)
• 地震监测对策:
是地震部门为给地震预报提供基本的地震信息而布设测震、 前兆观测网络及信息传输系统并使 之合理化、高效能所采 取的措施。
• 地震预报对策:
是政府和地震部门对地震预报意见的决策及其处理方法。 其核心是一次地震预报意见应不应该发布、怎样发布。 一方面要根据地震预报研究的现状和预报的主要依据对预 报可能获得成功的程度作出估计; 另一方面必须根据该地区经济、人口、环境条件等对预报 发布与否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和效果作充分估计,在各种 利害因素中把握平衡,寻求可能的最佳方案。
2011-6-21 12
日本抗震设计标准制订的历程(二)
1950年实施建筑基准法,采用抗震设计基准设计 方法。 K=0.2 设计水平震度,容许应力基本等于材料强度。 (向第二期过渡时期) 1964年新泻地震和1968年十胜近海地震后,认识 到考虑最终强度、延性、非线性地震反应等的必 要性,1971年修订了建筑基准法实施令 钢筋构造规定——考虑延性,加强钢筋间隔规定 1977年,对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制定了 抗震鉴定标准与修复(加固)设计指南。
烈度、地震分组、场地土类别
• 计算地震荷载以及层间水平剪力 • 验算构件抗震承载力 • 抗震变形验算
基底剪力法、振型分解法、时程分析法
• 检验抗震构造措施
根据不同的抗震等级,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
2011-6-21 22
日本抗震设计的原则
• 建筑物在使用期限内能够承受偶然发生的中等强 度的地震,并保证建筑无损坏;并且让建筑物在使用 期限内遇到极少发生的强地震时保证不坍塌,并不 会危及生命,“小震不坏,大震不倒”。 • 依据结构系统,房屋面积,高度等方面的差异,建筑 物应当满足一个或多个结构要求。 • 根据结构要求的顺序形成了一个设计流程。 • 建筑物应当遵从建筑物基本法强制法案,国土大臣 知照,基础设施和交通法,建筑结构协会规定等的相 关结构规定。
2011-6-21
15
中国抗震规范的基本规定(一)
• 用三个不同概率水准和两阶段设计体现“小震不坏、 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基本设计原则。 • 以抗震设防烈度为抗震设计的基本依据,引入“设 计地震分组”,体现地震震级、震中距的影响。 • 不同类型的结构需采用不同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 并利用“地震作用效应调整系数”,体现某些抗震 概念设计的要求。 • 按照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的原则,通过“多遇地 震”条件下的概率可靠度分析,建立了结构构件截 面抗震承载力验算的多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
中日建筑抗震设计标准对比 及建筑抗震设计对策
邓小华 重庆市设计院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第二批赴日建筑抗震设计/鉴定加固学员
2011-6-21
1
“夺命的是建筑物,
而不是地震”
2011-6-21
2
主要内容
地震对策
中日建筑设计标准的对比
对日本抗震设计的认识和体会 日本311大地震及抗海啸设计
2011-6-21
多遇地震 基本地震
罕遇地震
2011-6-21
125
220
300
400
530
620
20
中国抗震设计的思路
• 2阶段3水准设计 • 小震(多遇地震,比基本烈度低1.5度左右)时的 安全性
按弹性理论,通过构件的承载力验算,保证其安全性
• 中震(基本烈度)时的安全性
通过概念设计和抗震构造措施,保证其安全性
2011-6-21 30
地震作用设计反应谱
2011-6-21
31
日本地震力估算(一)
1)地面部分的地震力— —楼层剪力系数的定 义 2)地下部分的地震力
k≧ 0.1 (1-H/40) Z Ci = Z Rt Ai Co Z:地震地区系数(1.0~0.7) Z :地震地区系数(1.0~0.7) H:地下部分离地基面的深 度 Rt:振动特性系数 规定中度地震的地震力 Ai:表示地震楼层剪力系数 纵向分布的系数 Co:标准剪力系数,0.2以 上(中度地震)1.0以上 (大地震)
2011-6-21 13
日本抗震设计标准制订的历程(三)
• 第二阶段:抗震诊断基准・抗震修复指针的制定 (既有建筑) • 抗震设计基准的修订(新建筑物) (有抗震设计的建筑物因地震引起的机能障碍) • 1978年宫城县近海地震后,于1981年修订了建筑 基准法与实施令(新抗震设计法),考虑了最终 强度、延性、非线性地震反应等因素。 • 1995年兵库县南部地震(坂神大地震)后,对既 有不满足抗震要求的建筑物,颁布了促进抗震修 复(加固)的法律。
2011-6-21
27
日本的抗震设计方法
• 60m以下的建筑物:
容许应力法或保有耐力计算法(1981年) 极限耐力计算法,即性能设计法(2000年) 能量平衡法(2005年)
• 60m以上的建筑物:
弹塑性时程解析法
水准1地震(地震速度25cm/s)下层间位移角≤1/200 水准2地震(地震速度50cm/s)下层间位移角≤1/100 水准3地震(地震速度75cm/s)下层间位移角≤1/50
6
2011-6-21
地震对策(三)
• 工程抗震对策:
是对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以求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 失而采取的结构性抗震措施。 根据规定的原则,对新建工程按抗 震设防标准进行设计, 对己有建筑物中低于抗震设防标准的 部分进行加固。 其核心问题是合理解决抗震安全与经济之间的矛盾,取得 投资效益。
小震、大震均应进行结构分析(计算)
2011-6-21
29
日本设计地震力的思路
• 抗震设计规定为2个阶段,地震力规定为2个等级 • 一次设计:少有发生的中度地震动产生的地震力
容许工作应力计算 抗中小程度地震动不毁坏 维持功能
• 二次设计:极少发生的最高级地震动产生的地震力
保持水平承载能力计算 抗大的地震动不毁坏 确保生命安全 最高级是中度的5倍
• 大震(罕遇地震,比基本烈度高1度左右)时的安 全性
一般情况下通过概念设计和抗震构造措施,保证其安全性 有必要时需进行弹塑性分析(验算此时的层间变位)验证 其安全性
2011-6-21 21
中国抗震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 根据地区设防烈度和建筑物设防类别确定建筑物 设防烈度 • 决定设计地震加速度反应谱(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3
第一部分:地震对策
2011-6-21
4
地震对策(一)
• 地震对策:
七大对策——地震监测对策、地震预报对策、工程抗震对 策、社会防灾对策、救灾对策、恢复重建对策、平息恐慌 对策。
• 两大基础:
一是对于地震本身的运动特征及其所造成的直接破坏的了 解,即地震科学 另一个是人与社会对地震灾害的反应,即地震社会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