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考研政治马原部分易错题整理 第一章(下)
肖秀荣1000题马克思原理部分易错题集

肖秀荣考研政治命题人1000 题易错题(马克思主义基本源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对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5、邓小平说过:“我深信,世界上同意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由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A、供给了广泛合用的客观真谛B、形成了完好的理论系统C、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D、一直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7、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中,最根本的属性是()A、鲜亮的阶级性和实践性B、完全的科学性C、坚定的革命性D、自觉的实践性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1、完全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A、认可世界是多样的一致B、认可物质对意识的本源性C、坚持全部从本质出发D、反对全部形式的二元论16、“ 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 的说法是()A、主张物质和意识拥有一致性的辩证唯物主义看法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俗气唯物主义看法C、以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物主义D、夸张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物主义看法35、“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认可事物之间确实定界线为前提的”,这是指()A、事物的联系老是在必定条件下的联系B、事物的联系是多样性的联系C、事物的联系是经过自己表现出来的联系D、联系是相互区其余详细事务、现象之间的联系55、事物内部的必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峙一致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A、是事物自我完美和发展的过程B、是新事物战胜往事物的过程C、是螺旋式上涨或波涛式行进的过程D、是不断循环来去的循环过程58、“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哲学上反应的是()A、可能和现实的关系B、原由和结果的关系C、现象和本质的关系D、必定和有时的关系A、必定性意义重要,有时性能够忽视不计B、必定性是能够预示,有时性是没法认识的C、必定性是不行选择的,有时性是能够选择的D、必定的东西是有时的,有时的东西是必定的60、做事情时要划分可能性和不行能性,二者的差异在于()A、人的主观努力程度B、对人能否有益C、现实中有无依据和条件D、现实中的依据和条件能否充足64、对辩证思想而言,重要的是从抽象上涨到详细,这一过程的逻辑起点是()A、抽象B、思想详细C、各样形式的逻辑中介D、实践第三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93、“ 在察看事物之际,机会独爱又准备的脑筋”,从哲学上讲,这句话重申()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仔细察看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C、人们获取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足发挥主观能动性95、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腾、变理论为现实,一定具备必定的条件,此中决定性的环节是()A、坚持理论和实践相联合的原则B、在看法中建构起实践改造所应达到的理想客体C、追务实现理想客体的详细门路和工作方法D、把理论内化为民众的自觉行动97、在真谛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A、实践是查验真谛的独一标准B、实践标准确实定性与不确定性C、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的辩证一致D、实践标准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一致105、人们为获取经济利益,不断毁林造田、开荒种地,结果造成了水土流失严重,洪水泛滥。
马原第一章习题整理

第一章一.单选题1.承认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A.是西方哲学的一贯风格B.是唯心主义的观点C.马克思主义的观点D.是一切哲学的共同主张2.爱因斯坦指出“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A.哲学是一切科学之科学B.哲学是各门学科的知识基础C.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D.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3.哲学基本问题是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问题4.否认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是A.唯物论B.唯心论C.二元论D.不可知论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存在性B.结构性C.运动D.客观实在性6.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B.物质范畴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C.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D.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7.哲学上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A.本源和派生的关系B.一般和特殊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8.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界定的9.列宁指出当然,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
这里讲的“有限的范围”是指A.物质能否被意识所正确反映B.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C.意识是否根源于物质D.意识是否对物质具有反作用10.“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应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这一论断是A.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意识的“物活论”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解释意识起源的正确观点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感觉论观点D.把意识与物质等同的庸俗唯物论的观点11.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是A.人脑的进化B.动物心理的形成C.语言的产生D.劳动1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A.思维和存在的统一B.各种实物的总和C.主体和客体的统一D.多样性的物质统一13.实践高于理性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A.普遍性B.绝对性C.直接现实性D.客观实在性14.《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知识点汇总马原是考研政治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考研政治复习备考的重点内容。
在马原部分,有不少考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考研政治马原易错知识点,希望对你有用!考研政治马原易错知识点1.规律与规则不能混同,规律是事物固有的、客观的;而规则是人为制定的、主观的。
当然,合理的规则必须要反映客观规律的要求。
2.规律的重复,是本质性、必然性内容的重复,不是具体事件的重复,因为事物的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3.假象和错觉不是一回事情,假象是事物的一种现象,是客观的;错觉是错误的感觉,是主观的。
当然,如果为假象所迷惑就会产生错觉。
4.现象和本质都是客观的,两者之间不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是体现与被体现的关系,即现象不是反映而是体现本质。
5.唯物辩证法和诡辩论具有本质区别。
第一,前者既承认区别又承认联系(既讲非此即彼、又讲亦此亦彼)。
后者不承认区别只承认联系(不讲非此即彼、只讲亦此亦彼)。
第二,前者既承认运动又承认静止(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后者只承认运动不承认静止(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第三,前者既坚持两点又分清主次,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后者虽然坚持两点但不分主次,属于均衡论。
6.部分质变归根到底是量变,不是质变。
质变有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两种基本形式。
量变有数量变化与结构变化两种基本形式。
7.不能把矛盾的同一理解成等同,同一是矛盾双方的同一,是以差异为前提的;也不能把斗争混同于斗争的具体形式,如错误地认为斗争即对抗。
8.矛盾斗争性的无条件性,不是讲矛盾双方的斗争不需要条件,不受任何条件约束,而是指矛盾双方的斗争在任何条件下都存在,但斗争的具体形式受不同条件的制约。
9.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同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因为普遍存在于特殊之中,没有超出特殊;整体由部分构成,但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已经超出部分。
10.“事物既然是永恒发展的,就不存在静止或者倒退”,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2016年考研政治马原部分易错题整理 第一章(上)

2016年考研政治马原部分易错题整理第一章(上)2016考研政治马原政经部分,一般出现在论述题和材料题部分的频率较低,大部分分值都会在选择题和辨析题中出现,因此,对政经部分的选择题练习需要考生在冲刺阶段多加练习,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易考又易错的选择题,并有详细的命题解析,希望能够帮助考生更好的备考,预祝大家能够取得好成绩!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单选在小规模范围内,以货币为交换媒介,以满足私人利益需要为目的,交换商品以满足自身使用价值的需要。
这种经济形态是指:A.自然经济B.简单商品经济C.发达商品经济D.市场经济[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
商品经济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阶段。
首先,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是商品经济的特征。
自然经济是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态,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封闭保守的经济,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劳动以自然分工为基础。
发达的商品经济阶段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与机器大生产、发达的科技相联系,生产和交换的目的不仅为了交换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更为了获得更多的价值,使价值增殖。
而市场经济是市场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
因此,ACD均为错误选项。
只有简单的商品经济才是在小规模范围内,以货币为交换媒介,以满足私人利益需要为目的,交换商品以满足自身使用价值的需要的经济形态。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这段话说明: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C.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缺一不可。
第一,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
一个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人需要,就不能成为商品,即使在它身上耗费再多的劳动,这些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
马原简答题题库及答案第一章

马原简答题题库及答案第一章第一节概论一、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
具体包括国家、政府、政党、选举等政治组织和政治活动,以及政治权力、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政治人物等政治现象。
二、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历史研究法、理论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实证研究法等。
三、政治学与法律学的区别是什么?政治学与法律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
政治学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包括政治组织、政治权力、政治制度等;而法律学主要研究法律规范和法律实施,关注法律的制定、解释和应用。
四、政治学与经济学的关系是什么?政治学与经济学是紧密相关的学科。
政治学主要研究政治权力和政治组织,而经济学研究经济资源的分配和利用。
政治与经济密切关联,政治决策对经济活动有重要影响,经济发展也对政治走向产生影响。
第二节国家与政府一、国家的定义是什么?国家是具有一定疆域和人口的社会组织形式,拥有主权和政权,能够通过行使内外事务管理、调整冲突、维护社会秩序等方式进行统治的社会组织。
二、政府的定义是什么?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核心组织,是国家政权的代表和执行者,负责管理国家事务、制定实施政策、处理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等。
三、国家与政府的关系是什么?国家与政府是密不可分的关系。
国家代表整个国家的利益,是政府的根本依据和基础;政府是国家的执行机构,通过制定政策、实施法律、管理社会事务等方式来充分发挥国家的职能。
四、国家的性质是什么?国家的性质是政治组织。
它具有主权、独立性、普遍性、强制性等特征,通过政权运行来行使国家的权力。
第三节政治制度一、政治制度的定义是什么?政治制度是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和规范体系,包括国家的组织形式、权力结构、权力分配以及运行机制等。
二、政治制度的分类有哪些?政治制度可以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包括按权力性质分类(专制制度、民主制度)、按政体分类(单一党制、多党制)、按治理方式分类(总统制、议会制)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动与静止的辩证法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 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9.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14.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17.“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C.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D.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20.从哲学上来讲,和谐就是指( )A.事物之间不存在矛盾B.事物之间的矛盾没有斗争性C.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D.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二、多项选择题1.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A. 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C.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D. 画饼不能充饥2. “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A. 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B.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C. 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D. 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3. 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
考研政治马原第一章知识点框架

客观性(前提):任何事物固有
1)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相互联系,具有内在结构
2)不同事物之间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
联系的特点普遍性(重点):3)任何事物的联系,都通过中介(介质)联系
4)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多样性(五大基本联系)
条件性
联系和发展
发展的内涵:该活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
新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根本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考研政治马原部分易错题整理第一章上

2016年考研政治马原部分易错题整理第一章(上)2016考研政治马原政经部分,一般出现在论述题和材料题部分的频率较低,大部分分值都会在选择题和辨析题中出现,因此,对政经部分的选择题练习需要考生在冲刺阶段多加练习,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易考又易错的选择题,并有详细的命题解析,希望能够帮助考生更好的备考,预祝大家能够取得好成绩!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单选在小规模范围内,以货币为交换媒介,以满足私人利益需要为目的,交换商品以满足自身使用价值的需要。
这种经济形态是指:A.自然经济B.简单商品经济C.发达商品经济D.市场经济[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
商品经济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阶段。
首先,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是商品经济的特征。
自然经济是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态,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封闭保守的经济,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劳动以自然分工为基础。
发达的商品经济阶段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与机器大生产、发达的科技相联系,生产和交换的目的不仅为了交换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更为了获得更多的价值,使价值增殖。
而市场经济是市场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
因此,ACD均为错误选项。
只有简单的商品经济才是在小规模范围内,以货币为交换媒介,以满足私人利益需要为目的,交换商品以满足自身使用价值的需要的经济形态。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这段话说明: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C.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缺一不可。
第一,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
一个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人需要,就不能成为商品,即使在它身上耗费再多的劳动,这些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考研政治马原部分易错题整理第一章(下)2016考研政治马原政经部分,一般出现在论述题和材料题部分的频率较低,大部分分值都会在选择题和辨析题中出现,因此,对政经部分的选择题练习需要考生在冲刺阶段多加练习,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易考又易错的选择题,并有详细的命题解析,希望能够帮助考生更好的备考,预祝大家能够取得好成绩!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多选马克思从分析商品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是因为:A.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B.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C.商品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D.资本主义社会财富普遍采取商品形式[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研究商品的目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这是因为:第一,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商品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最大量、最普遍的经济现象。
“庞大的商品堆积”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表现形式。
第二,商品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抽象、最简单的经济关系。
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元素形式”,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细胞形式”。
第三,商品内部包含着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矛盾的胚芽。
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是从资产阶级社会的“细胞”——商品的分析中,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或其胚芽。
因此,找到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形式,就可以从这个最简单的经济范畴为起点,一步一步地去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经济过程。
最后,由于简单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前提。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商品的交换价值是:A.一种商品价值与另一种商品价值相交换量的关系或比例B.一种商品使用价值与另一种商品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C.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D.商品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交换价值的内涵。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商品的内在矛盾,它只能通过交换来解决。
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具有交换价值,即它能够用于交换别的商品,并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或比例。
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够进行比较,就是由于在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中凝结了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商品的价值。
因此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是由价值决定的。
交换价值与商品价值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商品的二因素,从表面上来看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本质上则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选项。
通常,阳光和空气等非劳动产品虽然有使用价值,但都不是商品。
而有些企业却专门收集新鲜空气,并予以出售。
新鲜空气成为商品的根本原因是:A.现在城市污染严重,人们不能随便获得新鲜空气B.企业在收集新鲜空气的过程中付出了人类劳动C.企业收集新鲜空气的主要目的是交换,以便满足他人的需要D.新鲜空气是比较容易收集,成本低[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
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
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具有的效用或有用性,即它能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属性。
通常,阳光和空气等虽然有使用价值,但都不是商品,是因为这时的阳光和空气都是非劳动产品,即没有凝结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而企业在收集新鲜空气的过程中由于付出了人类劳动,同时企业收集新鲜空气的目的是为了交换,即以满足他人需要为目的,因而成为了商品。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选项。
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而价值是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下列关于使用价值与价值的表述,正确的有:A.使用价值是永恒范畴,而价值是历史范畴B.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C.使用价值是具体劳动创造的,而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形成的D.使用价值和价值既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又相互对立[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因素或二重属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首先,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存在于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之中,是个永恒的范畴。
它不反映人们的生产关系,不随着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存在于一切商品经济中,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其次,使用价值是具体劳动创造的,而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形成的。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最后,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既有使用价值同时又有价值,二者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的存在必须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凡是有价值的东西肯定有使用价值,而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则不一定有价值,两者并非互为前提的关系。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的区别在于:A.具体劳动是劳动的具体形式,抽象劳动是一般的人类劳动B.不同的具体劳动的质不同,抽象劳动没有质的差别C.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D.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的惟一源泉,抽象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并不是说它是使用价值的惟一源泉,而是指它在生产商品的过程中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使商品的使用价值的作用范围增大。
具体劳动和自然物质本身的属性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是形成价值的惟一源泉。
在劳动产品成为商品的条件下,要确定不同的商品交换比例,有必要把各种不同的具体劳动化为同质的抽象劳动。
只有把劳动看作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只有经过这样的抽象,人的劳动才是同质的,才有可能相互比较。
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
抽象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而具体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正象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二因素的决定性条件。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劳动生产率是生产某种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的效率,而劳动时间是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天然尺度。
下列关于商品的价值量、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中正确的是:A.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B.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样时间内创造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无关C.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部门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D.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不变,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会影响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及商品的价值量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
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必然引起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从而引起商品价值量的变化。
因为,劳动生产率总是具体劳动的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而作为抽象劳动在单位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如8小时所创造的价值量不因劳动数量变化而改变,因而生产单个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便越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便越小。
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越少,则生产单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便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便越大。
所以,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的使用价值成正比关系,而和商品的价值成反比关系。
但是,如果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不变,只是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则单位商品的个别价值降低,而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社会价值不变。
因而,该生产者在单位劳动时间内,不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而且所创造的价值总量也会增加。
因此,正确答案是BD选项;第19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执行货币基本职能的是: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支付手段D.世界货币[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是通过货币的职能反映出来的。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①价值尺度职能:货币之所以具有这个职能,是因为货币是商品,自身有价值;货币执行此职能是通过价格来实现的,即把价值用货币来表现;价格即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观念形态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可以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纸币作为货币符号,可以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选项。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可以:A.代替金属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B.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C.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D.充当储蓄手段,并可以按一定汇率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兑换[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纸币。
自货币产生以后,货币的具体形式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先后经历了非金属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存款货币、电子货币这样几个阶段。
非金属实物货币是历史上最古老的货币存在形式,贝壳、牲畜、布帛等都曾充当过货币。
由于金属材料的自然属性,使其比一般实物商品更适宜充当货币材料。
金属条块、国家铸造的铸币都曾作为金属货币发挥作用。
继而出现的是代替金属货币承担流通手段职能的纸币。
纸币是从货币的流通手段中产生的,它本身没有价值,但可以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它还可以充当储蓄手段,按照一定汇率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兑换,是市场经济中主要的货币存在形式。
由于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仅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因此,纸币不需要代替金属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选项。
导致通货膨胀的因素很多,下列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的因素是:A.发行了新版的货币B.需求拉动C.成本推动D.结构失调通货紧缩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通货紧缩的迹象是:A.货币供应量增加B.货币供应量减少C.物价普遍下降D.物价普遍上涨经济运行中通货紧缩一般表现为:A.货币供应增速减缓B.物价持续普遍下降,货币升值C.货币供应量少于货币需求量D.居民储蓄存款总额增加[命题分析] 这三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通货紧缩的表现。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是纸币流通条件下出现的经济现象,都是违背了货币流通规律的具体表现。
当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叫做“通货膨胀”,相反,当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升值,物价普遍下跌的现象,就是“通货紧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