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生活的动物》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水中生活的动物教案

水中生活的动物教案
1不能2肉眼难辨
探究活动二:
观察鱼的口和鳃盖是怎样交替动作的?用纱布包住鱼身抓住鱼,然后将墨水滴在鱼的口前方,观察墨水会不会顺着鳃盖后缘流出来,这说明了什么?
1交替张开闭合
2水→口→鳃→鳃盖后缘(体外)
探究活动三
进入鳃和流出鳃的水中,溶解的气体成分会有什么变化?
水由鱼的口流入鳃,然后由鳃盖的后缘流出。在水流经鳃丝时,水中溶解的氧气进入鳃丝的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所以经鳃流出的水流与由口流入的水流相比,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
鱼离开水时,鳃丝则相互黏结在一起,几片鳃相互覆盖,减少了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
并且容易干燥,这样鱼因缺氧而死。
D、在水中用鳃呼吸
3、关于鱼游泳时的动力,下述正确的是(B)
A、主要靠身体躯干部摆动产生动力(只有海马)
B、主要靠身体躯干部和尾鳍的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
C、各种鳍辅助鱼的游泳(笼统跟主要动力无关)
D、各种鳍的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还有躯干部)(海马特殊、鳃弓C、鳃耙D、鳃丝
七、当堂检测
1、下列动物属于鱼类的是(D)
A、章鱼B、鱿鱼C、娃娃鱼D、海马
2、鱼具有适应水中生活的一些重要特征,下述不正确的是(C)
A、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B、依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C、体表都被有鳞片,并且适应各种水域环境
(鱼类海马无鳞,适应!哺乳动物鲸鱼无鳞适应
爬行动物蜥蜴有鳞,不适应)
教学环节
第一章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
备课人:备课时间:8月28日学科组长签字:第1教时
注意问题
1.创设情境
2.出示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3.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4.小组展示、汇报

《水中生活的动物》教案(精选4篇)

《水中生活的动物》教案(精选4篇)

《水中生活的动物》教案(精选4篇)《水中生活的动物》教案篇1【教材分析】“水中生活的动物”是新教材八班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的第一节内容。

旧教材叙述鱼的形态、结构、生理及解剖试验的内容占较大篇幅,而新教材主要关注鱼的形态、运动、呼吸等方面的内容。

由于大幅度删减了原教材的内容,才可能有效地保证让同学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探究活动,以达到重点熟悉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这一目的。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通过两个"观看与思索"、一个"探究"试验、一个课外实践,让同学熟悉鱼类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进一步总结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应侧重于指导同学探究的过程,使同学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动脑、动手,乐观参加探究活动。

【同学分析】八班级同学在第四单元中已经学习了人体结构和生理的内容,所以本课简化了鱼的结构和生理方面的内容,着重让同学熟悉鱼类在水中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

由于同学的形象思维力量比较强,所以要让他们通过探究和观看来得出结论,从而熬炼他们的抽象思维力量和动手操作力量。

同时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设计试验来验证自己作出的假设,可以教给他们科学讨论的基本方法,培育他们的科学素养。

【教材目标】1.学问目标(1)了解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常见类型。

(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3)知道腔肠动物、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

2. 力量培育(1)通过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培育同学设计试验和动手操作力量,试验分小组进行,这样可以培育同学的团体协作精神。

( 2)通过观看"鱼鳃作用"的试验,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3. 情感态度通过水域环境爱护的学习,提高同学的环保意识,熟悉爱惜水生动物,爱护渔业资源,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水生动物资源的重要性。

鲁教版初一生物上册教案5篇

鲁教版初一生物上册教案5篇

鲁教版初⼀⽣物上册教案5篇教学计划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的基本保证。

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下⾯是⼩编为⼤家整理的5篇鲁教版初⼀⽣物上册教案内容,感谢⼤家阅读,希望能对⼤家有所帮助!鲁教版初⼀⽣物上册教案1⼀、说教材㈠.教材分析“⽔中⽣活的动物”是新教材“⽣物圈中的其他⽣物”的第⼀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的第⼀节内容。

教材主要关注鱼的形态、运动、呼吸等⽅⾯的内容。

通过安排更多的时间去进⾏探究活动,以达到重点认识鱼适应⽔中⽣活的特点这⼀⽬的。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探究鱼类适应⽔中⽣活的特点,通过两个"观察与思考"、⼀个"探究"实验、⼀个课外实践,让学⽣认识鱼类在⽔中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进⼀步总结出鱼类适于⽔中⽣活的主要特征。

㈡教学⽬标1、知识⽬标⑴举例说出⼏种⽔中动物的名称.⑵阐明鱼类适应⽔中⽣活的特点.2、能⼒⽬标尝试完成“鱼类适应⽔中⽣活的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学会设计实验⽅案,在⼩组实验过程中提⾼学⽣的动⼿、动脑的实践能⼒和语⾔表达能⼒。

3、情感⽬标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珍爱⽣命的情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㈢.教学重点1. 以鱼为例,说明⽔⽣动物适于⽔⽣⽣活的特点。

2. 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以及鱼的呼吸器官。

3. 总结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㈣.教学难点1. 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的实验及该实验的组织教学。

2. 运⽤以学知识,通过对“鱼类呼吸器官及其作⽤”的观察与探究,阐明鱼适应⽔中⽣活的特征。

⼆、说教法教学⽅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的⽬标之⼀,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接受的教学⽅式,变为师⽣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的合作。

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应侧重于指导学⽣探究的过程,使学⽣发挥主观能动性,⾃⼰动脑、动⼿,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八年级生物《水中生活的动物》教案文档

八年级生物《水中生活的动物》教案文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水中生活的动物的种类和习性,掌握其适应水生环
境的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
验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动物保护意识,增强保护水中生物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水中生活的动物的种类和习性。

2.掌握水中生物适应水生环境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四、教学准备
课件、实验器材、教辅资料、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
1.引入(10分钟)
利用图片和视频向学生展示各种水中动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引起学
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知识讲解(20分钟)
(1)讲解水中生活的动物的种类和习性,比如鱼类、两栖动物、甲壳动物等的形态、特点和习性。

(2)讲解水中生物适应水生环境的特点,比如鱼类有鳞片、侧线、鳃等,能用鳃呼吸、通过鳍进行游泳等。

3.实验(20分钟)
(1)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浮游动物和沉水动物,并记录它们的特点。

(2)让学生进行简单的鱼类的实验,观察鱼类的鳞片、侧线和鳃等结构,了解它们对水生生活的适应性。

4.讨论和总结(15分钟)
让学生就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总结水中生活的动物的适应水生环境的特点,以及它们的适应策略。

5.延伸拓展(15分钟)。

幼儿园主题教案:水里的动物

幼儿园主题教案:水里的动物

幼儿园主题教案:水里的动物教学主题:水里的动物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和认识水里常见的动物,如鱼、虾、蟹、鲸鱼、海豚等。

2. 培养幼儿观察和描述动物特征的能力。

3. 提高幼儿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理解每个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水里动物的种类和特征介绍。

2. 水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讲解。

3. 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教育。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水里动物的图片、模型或视频,生态系统的挂图,彩色画笔和纸张。

2. 环境布置:可以在教室中设置一个“海洋角”,摆放相关的教具和书籍。

3. 预先学习和熟悉各种水生动物的特性,以便于解答幼儿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引入主题:通过故事或者歌曲的形式引入水里的动物主题。

2. 讲解和展示:逐一展示和讲解水里动物的图片或模型,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3. 互动活动:让幼儿模仿水生动物的游动方式,或者进行“猜猜我是哪种水生动物”的游戏。

4. 生态教育:借助生态系统的挂图,讲解水生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重要性,引导幼儿理解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5. 创作活动:让幼儿用彩色画笔画出他们最喜欢的水生动物,并分享他们的作品。

五、教学延伸:1. 在课后活动中,可以让幼儿阅读关于水生动物的绘本或者观看相关的纪录片。

2. 组织一次实地参观水族馆或者海洋公园的活动,让幼儿近距离接触和观察水生动物。

六、教学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水生动物的多样性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鼓励幼儿在生活中关注和保护水生动物。

七、教学评估:1. 观察和记录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反应,了解他们对水生动物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幼儿的绘画作品和分享,评估他们对水生动物特征的掌握情况。

3. 在后期的活动中,观察幼儿是否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在参观水族馆时能否识别和描述水生动物。

八年级生物课程《水中生活的动物》教案设计

八年级生物课程《水中生活的动物》教案设计

八年级生物课程《水中生活的动物》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识别和了解鱼类的主要特征及其与水中生活的适应性。

(2)能够描述几种常见的水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特点。

(3)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掌握水中生活动物的适应性原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学习兴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增强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鱼类的主要特征及其与水中生活的适应性。

(2)常见的水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特点。

2. 教学难点:(1)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生理和形态特点。

(2)水生动物适应性原理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教案及教学素材。

(2)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

(3)多媒体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

(2)准备好笔记本,记录重点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水中生活的动物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2)提问:同学们能说出哪些水中生活的动物?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鱼类的主要特征。

(2)引导学生思考:鱼类为什么能适应水中生活?它们有哪些适应性特点?3. 课堂讲解:(1)讲解鱼类的主要特征及其与水中生活的适应性。

(2)介绍常见的水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特点。

4. 互动环节:(1)学生分组讨论:水生动物适应性原理是什么?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笔记。

2. 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水生动物,描述它们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特点。

3. 思考:为什么说保护水资源、生态环境对水生动物至关重要?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鱼类特征和水中生活动物适应性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操作和分析能力。

5.1.1水中生活的动物

5.1.1水中生活的动物
第一章 各种环境中 的动物
炎陵县生物教研基地
第一项:教学目标:
识记动物的类型和生活环境。 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 类的主要特征
第二项 :第一次“自主学习 合作探 究”
请认真阅读教材P2第1-3自然段,并完成 以下填空。时间2分钟。
1、已知动物大约有 种。 2、体内有 的称为 动物如: 另一种为 如: 。 3、这些动物的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是 ( )的
思考:鳃丝为什么又多又细?
•思考:水如何进入鱼鳃,又从 什么地方流出?
想一想???
鳃 丝
第四次:“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1、呼吸器官是__,其中含有丰富的 所以是 鲜红色 。 2、鲫鱼不停地用口吞水,再将水从鳃盖后缘排出, 这是鲫鱼在进行( ) A.摄食 B.散发体内的热量 C.吸收水分 D.呼吸 3、后“水”和前“水”的气体成分_______变化, 即_______含量减少,_________含量增多。
的协调作用游泳
侧线有感知水流速度等的作用; 鱼鳔能使鱼上浮、下潜和停留在一定水层
第五项:课堂检测
1、填空:
(请同学们安静独立完成,坐姿要端正,字迹工整)
150 脊柱 (1)目前已知动物大约__万种。按有无___ 脊椎动物 和______ 无脊椎动物 。 分为_____
(2)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两个特点: 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一是_______________, 能在水中呼吸 二是_______。 鳍 鳃 (3)鱼的运动器官是__,呼吸器官是__, 鳃丝密布_____,所以是鲜红色。 毛细血管
海 葵
珊瑚
海蜇
软体动物
扇贝 章 鱼 蛾 螺
章鱼
枪 乌 贼
河 蚌
甲壳动物

《水中生活的动物》课堂实验教学设计

《水中生活的动物》课堂实验教学设计

《水中生活的动物》课堂实验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和教学方法1.设计思路:本节以《生物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等理念为指导思想,主要以学生常见的鲫鱼为例“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作为一个完整的探究实验。

通过学生科学探究和观察能力的训练,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达到“做中学,学中知”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以构建理论为依据,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必要的分层引导,帮助每一个学生构建水中动物主要特征的知识网络。

2.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件、视频,以及声音、图片、挂图等教具,并创建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观察、操作、实验、讨论、交流、总结、展示等活动。

由此了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并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和基本方法。

二、实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水中生活的动物》,从知识结构来看,它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一个关键点,同时也是学习其它知识的基础,在应用上有其不同寻常的生活价值。

从生活实际和科学知识相结合教学理念来看。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对水中生活的动物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明确了水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水中生活动物的特征,以及常见的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所以,这一课时,无论从知识性还是实验性上,在教学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根据本节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生活现有的知识水平,从视频播放开始,有关海洋、淡水中水生动物及鱼类的相关教学材料,给学生以视觉上的直观感受。

然后,观察鲫鱼在水中的生活情况,特别是鲫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的动作,以及放大的鳃丝结构,通过观察提纲,指导学生观察思考,经过探究,得出结论。

把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作为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通过学生动手实际操作和相互交流探索,小组归纳分析来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利用学生观察、探讨、总结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并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让学生发现自己对知识的认知,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并给他们以展示的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中生活的动物》教案设计作者:郑丽红单位:山东省莱芜市钢城区里辛一中联系方式:0634—6880229《水中生活的动物》教案设计<设计思路>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倡导探究性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此在《水中生活的动物》教案中立足学生的基础及需求,积极挖掘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为教案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通过“观察与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体验,使学生在设计实验、观察分析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同时增强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环保意识。

<教材分析>动物是生物圈中最活跃、活动范围最广的一类生物,《各种环境中的动物》被安排到了本单元第一章,并且立足生物圈的整体编排内容,具体知识又依据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规律安排,从直观的生活环境入手,进而探究与生物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在探究中理解“适应性”是学生需要达到的能力要求,为此《水中生活的动物》一节重点以鱼类为例安排了“观察与思考”、“探究”等活动栏目,使学生在观察、探究、体验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树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进而认识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除了鱼类之外,教材对其他水生动物作了简要介绍,为学生学习进化的相关知识奠定了基础。

生物适应环境,环境影响生物,我国水域环境现状的展示又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

<教案目标>★知识目标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归纳出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共同特点。

3.说出水生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常见种类和主要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与思考”、“探究”活动使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在活动过程中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

2.关注水生动物生存环境的变化情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重点和难点>★重点: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难点: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教案策略>“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其实质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实现。

为此,结合本教材内容实际,立足学生的知识经验、兴趣点创设情境,从学生习以为常的现象出发提出疑问,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继而通过“观察与思考”、“探究”等活动,使学生在设计实验、实施探究、观察、分析等过程中认识鱼类运动和呼吸的特点是如何与水中环境相适应的,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鱼类的主要特征。

对于其他水生的动物的学习是为以后进化知识的学习做铺垫的,因此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水生动物入手,简单分析各类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及动物的主要特征,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动物适应环境的多样性。

适应也是相对的,学生所熟悉的周边水污染的实例又作为课程资源由学生搬到了课堂,亲身的体验感受会更加深刻,爱护环境的意识在学生的内心生成,为此最后设计的调查性作业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课前准备>1.教师:制作CAI课件(展示潜水员海底考察视频资料、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动物、水中自由生活的鱼和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增强直观性);鱼缸、鲫鱼、气球、吸管、塑料板、剪刀、橡皮筋、针线、钢尺等、鱼鳃结构挂图。

2.学生:预习探究鱼鳍在游泳中作用的模拟实验;了解周边水域环境状况。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案过程>一、创设情境,质疑激趣多媒体展示:潜水员海底考察的视频资料(情境:广阔的海底世界中各种水生动物自由生活,潜水员身着潜水服背带氧气瓶在海中漫游。

)面对同样在水中运动的水生动物和人,你能提出哪些相关的生物学问题呢?学生活动:观看视频资料,思考并交流。

【设计意图:以直观的视频资料为情境引导学生质疑,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了解学生提出的问题,指出重点研究鱼类等水生动物与水中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导入课题《水中生活的动物》学生活动:讨论交流自己认识的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有哪些?【设计意图:初三学生应具有一定的相关知识,讨论交流既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分析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又能使教师了解学生知识基础确定后边内容的活动设计。

】下面先重点以鱼类为例探究水生动物与生活环境适应的特点。

——引入鱼二、自主合作,逐层探究刚才已有学生谈了点鱼与水中生活适应的特点,下面具体通过实验来探究。

分发准备好的鲫鱼,为学生做好观察准备。

学生活动:1.进一步观察分析:除前面谈到的特点,鱼类能够在水中生活与还与哪些特点有关?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与水中生活适应的重要的生理特点:运动和呼吸。

出示观察指导,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由整体到局部进行观察:1.鲫鱼的体表及外形特点怎样?有什么好处?2.游泳的器官有哪些?在不同的运动状态(如向前、上浮、下潜转弯等)时它们的摆动情况一样吗?这样摆动对游泳有什么影响?能否据此猜测各种鱼鳍起到的作用?【设计意图:学生依据经验和观察分析得出的结果可能是多样的,因此需要及时把握学生情况及随机生成的课程资源调整教案策略使教师的导更好的为学生的学服务。

】依据学生交流情况指出: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有些问题单凭观察是难以得出正确结论的。

为此将通过实验进一步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2.合作探究1: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2.1回忆探究的步骤有哪些?2.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确定本小组要探究的问题,并根据观察和经验作出假设,进行组间交流。

对各小组提出的问题及作出的假设给以恰当的评价和指导,并将各小组探究的问题进行调控,使胸鳍、腹鳍、尾鳍等的作用都有小组进行探究。

2.3明确探究问题后,各小组结合课本“讨论探究思路”讨论制定本组的探究计划,组间交流。

了解各小组计划制定情况,适时给以指导。

根据学生分析情况,指导学生在探究实验设计中树立“单一变量”意识。

引导学生对探究计划进行自评和互评,使探究计划得以完善。

2.4各小组按照分工进行探究,组内做好观察记录。

组间交流实验现象,并分析得出结论。

了解学生实验进行情况,交流后对各小组做恰当点评。

指出有些小组采取的模拟实验的方法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

【设计意图: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因此“探究”各环节是由学生发挥小组合作力量完成,通过学生亲身体验获得结论,这样认识会更加深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另外,教材提供的探究思路中提到了模拟实验的方法,个别小组可能会用,针对模拟实验集人文性和实验性于一体、效果较好的特点,教师恰当的评价能引导学生树立生物圈和谐统一的思想,进而呼吁同学们珍爱我们的生物朋友,让我们的家园更美好,借此唤起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

】与陆地环境相比较水中空气含量较少,这会使我们在游泳时有什么样的感觉?鱼类又是如何在水中自如呼吸的呢?引入——与水中生活适应的呼吸特点3.合作探究2:鳃与水中生活适应的特点出示观察提纲,学生合作探究:3.1口和鳃盖后缘的运动有什么特点?3.2将墨汁慢慢滴在鱼口前方出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3.3根据初二所学人体呼吸的知识猜一猜水流经鳃发生了什么变化?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是怎样的呢?观察分析鱼鳃的哪些特点使鱼适于水中呼吸?3.4观察鳃丝在水中和在空气中状态有什么不同?这样对鱼在水中呼吸有何好处?班内交流探究成果。

小结:鱼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使它适于水中生活。

再次展示多种鱼的图片,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分析总结出鱼类的主要特征。

【设计意图:鱼的呼吸特点由学生依据观察提纲,通过观察实验等直观的手段自主学习获得,既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又培养学生实验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等。

同时前面的知识为鱼类特征的得出奠定了基础。

】除鱼类外,前面同学们说出了一些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各种水生动物到底有何生存高招呢?4.自读教材相关内容,概括其他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了解它们的主要特征。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分析基础上,通过学生自读拓展所学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多样性。

】三、拓展提升、系统归类除了本领高超的水生动物,其他动物你认识哪些?它们生活在怎样的环境?学生交流引出——各种环境中的生物多媒体展示:各种环境中的生物学生活动:讨论这些动物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呢?可以怎样进行分类?【设计意图:由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环境及结构认识动物,使学生形成较系统的知识。

】小组交流的过程教师恰当的总结。

如下:各种环境中的动物分类按照结构分按照生活环境分脊椎动物水中生活的动物无脊椎动物陆地上生活的动物空中飞行的动物四、关注环境,情感升华生物圈中各种动物凭借自己独特的“本领”生活在复杂的环境中,然而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影响着生物,丰富的水生动物资源为我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勃勃生机,而人类却在无情的干扰、影响着它们的生活。

学生活动:1.交流:你身边水污染的实例有哪些?2.谈一谈:假如你是生活在污水中的一条小鱼,你会有何感受?你想说些什么?3.谈一谈:作为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你觉得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设计意图:转换角色、献身体验的做法,会使学生获得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环保意识进一步增强。

】小结:有人说“地球可以没有人类,地球不能没有生物”,作为生物圈的主宰者,为了更好的生活,人类一直在不断探索,试图在寻找适于人类生存的第二家园,不幸的是生物圈Ⅱ以失败而告终,实践进一步证实了生物圈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最为生物圈的小主人,希望同学们行动起来,为保护我们的生物朋友,为保卫我们的家园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五、课外延伸,关爱社会学生活动:调查身边的环境状况,分析环境污染原因,为治污工作献一份良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社会调查能力、分析能力,增强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板书设计><教案反思>将课堂还给学生,才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可能。

关注学生的生命个体,学生的主体地位才得以发挥。

关爱每个生物个体的生命,学生的生命意识才得以提升。

因此教案设计应结合学科特点,立足学生实际。

本节课紧紧围绕“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主线展开,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各教案环节,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出发点,以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实例为情景,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

同时随机依据生成的课程资源调整教案策略,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应用老经验、旧知识生成新问题,获得新知识,充分体现师生之间思维的互动和生成。

与此同时,自己也意识到再好的设计,探究实验的效果仍须通过通过实际探究才能得以验证,而操作的规范性、精准性都会影响探究结果,因此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仍是贯穿学生学习始终的培养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