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及其三大母题

合集下载

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作品读后感

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作品读后感

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作品读后感英文版Children's literature often explores universal themes that resonate with readers of all ages. Three classic works that exemplify these themes are "Charlotte's Web" by E.B. White,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by Maurice Sendak, and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by Lewis Carroll."Charlotte's Web" tells the heartwarming story of a pig named Wilbur and his friendship with a spider named Charlotte. The themes of friendship, loyalty, and selflessness are beautifully portrayed in this timeless tale. Through Charlotte's selfless act of saving Wilbur's life, readers are reminded of the importance of kindness and compassion."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is a story about a young boy named Max who embarks on a wild adventure to a land of fantastical creatures. The theme of imagination and the power of storytelling are central to this book. Max's journey teaches readers the value of creativity and the importance of embracing one's inner wildness."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follows the whimsical adventures of a young girl named Alice as she navigates a surreal and nonsensical world. The themes of curiosity, identity, and the nature of reality are explored in this enchanting tale. Through Alice's encounters with peculiar characters and bizarre situations, readers are encouraged to question the world around them and to embrace the unknown.In conclusion, these three work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are timeless classics that continue to captivate readers with their universal themes of friendship, imagination, and curiosity. Through the adventures of Wilbur, Max, and Alice, readers are reminded of the power of love, creativity, and self-discovery.中文版儿童文学常常探讨一些贯穿所有年龄段读者的普遍主题。

儿童文学母题

儿童文学母题

儿童文学母题
儿童文学母题是爱的母题,无论是“母爱型”或“父爱型”的作品都具备各自独特的审美价值,然而两者也同样只体现了“成人对于儿童的眼光”。

如果儿童文学领域只存在这样一种眼光,只存在着“爱的母题”的话,那么这样的文学园地不仅将是单调的,而且,它的单向的发展,终将使自己走向荒芜。

“成人的眼光”虽然充满着爱,但毕竟有它的局限性,它未必总能促进儿童自身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到了那种“有创造力和能推动未来社会前进的个人”纷纷蓬勃欲出的时代,“父爱型”和“母爱型”的作品已远远不能满足新一代儿童的全新审美需求了。

刘绪源和他的《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

刘绪源和他的《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

刘绪源和他的《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刘绪源和他的《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儿童文学,简明解释就是指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

与中外文学研究的深厚悠久的历史积累相比较而言,儿童文学研究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欧美、日本等儿童文学发达的国家,都是在20世纪才逐渐独立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

在中国,有众多的儿童文学研究者,研究者面对儿童文学这个同一的研究对象,是有着各不相同的理论成果,其中研究者的眼光和视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同的眼光和视角会形成不同的观察和分析原则以及不同的研究思路。

例如梅子涵的《儿童小说叙事式论》,梅子涵的这部儿童小说研究著作抛弃了以往主要围绕儿童小说主题、形象等因素的研究方法,而是着眼于儿童小说的创作形式,注重大的结构景观、语体秩序之外的方面:字、词、句的运用、句层关系、段层关系、首尾呼应效果……作者将叙事方式放在一个独立的位置上来进行全面的关注,并且明确指出首先是关注、强调大的结构方面(秩序),以及它们的变化、它们的创新。

即便是小的技巧运用,同时也注意提醒与通常认识所不同的着眼点和角度。

还再如王泉根的《中国儿童文学的新视野》,在书中的上编,作者主要是探讨了新时期的儿童文学的发展状况,创作症候分析,未来发展趋向等问题,下编则是记录了儿童文学发展的史实。

这本书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对儿童文学进行研究分析,极具现实意义和出版价值。

但从上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理论研究要么从儿童文学发生发展着手,没有立足具体文本,要么从形式出发,无法掌握儿童文学的实质内容,它们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体系性,而刘绪源的《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正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问题。

刘绪源,著名的作家、儿童文学理论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

刘绪源的《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是一部关于儿童文学的类型研究理论著作。

他打破了体裁、题材、风格、流派这些通常的划分类别界限,创造性地从“母题”这一角度来进行儿童文学的类型学研究,将儿童文学作品划分为“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和“自然的母题”。

简要回答儿童文学三大母题的意义

简要回答儿童文学三大母题的意义

儿童文学三大母题指的是成长、友情和家庭。

这三大母题在儿童文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代表了儿童成长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主题和情感,也是儿童文学作品中最为常见和受欢迎的元素。

成长母题在儿童文学中的意义不言而喻。

儿童文学作品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展现了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气、智慧和成长。

这样的呈现不仅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勇气,还能够向他们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启发他们去克服困难,努力成长。

成长母题在儿童文学中的意义在于引导孩子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鼓励他们积极面对挑战,健康成长。

友情母题在儿童文学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孩子们的社交能力和情感交流能力正在不断地发展和成长,友情母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评台,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学会理解友情的重要性,学会怎样去与他人相处,怎样去维系友谊。

好的友情母题作品可以教会孩子们尊重他人、关爱身边的朋友,培养孩子们的感恩之心和同理心。

友情母题作品也会让孩子们懂得真正的友谊是什么,如何去分辨和选择友谊,帮助他们在友情中获得真正的快乐。

家庭母题在儿童文学中所要表达的意义更为深远。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而家庭母题作品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家庭的重要性和温暖。

通过家庭母题作品,孩子们可以感受到家庭的温馨、亲情的珍贵,同时也懂得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如何相互理解和包容。

这样的作品不仅可以引导孩子们建立和谐的家庭观念,更能唤起孩子对家庭的向往和热爱,更好地与家人和睦相处。

在总结回顾上述三大母题在儿童文学中的意义之后,我个人认为,这三大母题是儿童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精髓,它们对孩子的成长、情感、价值观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好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要在故事情节上精彩有趣,更应该在这三大母题上有所表达,引导孩子们在阅读中获得启示和感悟,助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儿童文学作家在创作时应当充分重视这三大母题,以确保作品能够对孩子们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儿童文学三大母题的意义,同时也期待你对这个主题有着更为深刻的感悟。

儿童文学作品的母题精选

儿童文学作品的母题精选

儿童文学作品的母题爱的母题、顽童母题、自然母题、成长母题(1).爱的母题:《灰姑娘》、特莱维丝的《玛丽·波平斯阿姨》、斯坦贝克的《小红马》、冰心的《寄小读者》爱的母题所体现的是成人对于儿童的眼光.........,可分为母爱型和父爱型两种。

1)母爱型儿童文学作品早期的民间童话都是母爱型的作品,如《灰姑娘》。

“遇到难题绕道走”,人生的一切困难都有外在的力量帮助解决。

现代母爱型儿童文学作品是“带着自己丰富的人生体验”来作爱的传达,它采用极适合儿童口味的表现形式,在审美上侧重于“审美情感的升华”,在情绪基调上也是“亲.切温馨...”的。

如《玛丽·波平斯阿姨》。

2)父爱型儿童文学作品父爱型儿童文学作品的最大特征是“直面人生....”,它是以现实的深刻的眼光看待和处理人生中的难题。

如斯坦贝克的《小红马》。

母爱型儿童文学传达的是“亲切温馨”的艺术氛围,父爱型儿童文学传达的是“端庄深邃....”的艺术氛围。

(2).顽童母题: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顽童母题的儿童文学作品指向的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渴望自由..、向往无拘无束的天性..。

这类儿童文学作品关注的是儿童的自由发展....,它把童年看做自然的人生,并试图保持儿童内在的热爱自由的天性。

顽童母题的儿童文学作品传达的是“奇异狂放....”的艺术氛围。

顽童的出奇的淘气和顽皮,甚至是淘气和顽皮带来的混乱,都可以带给读者带来审美情感的高涨,引起感动或是兴奋。

(3).自然母题:屠格涅夫的《白净草原》、法布尔的《昆虫记》动物小说、大自然文学、环境文学、山水诗与散文大多属于自然母题。

如屠格涅夫的《白净草原》和法布尔的《昆虫记》等都是自然母题的经典之作,儿童文学的自然母题作品追求的传达的是“率真..”与“憧憬..”的艺术氛围。

(4).成长母题:刘健屏的《初涉尘世》、曹文轩的《草房子》《根鸟》《红瓦》刘健屏的长篇小说《初涉尘世》就是通过刻画一个家庭突遭变故的农村少年怎样在闯荡社会的过程中从天真幼稚到日益坚强的性格..变化..来体现成长的。

378-《儿童文学》期末复习指导

378-《儿童文学》期末复习指导

《儿童文学》期末复习指导本次考试内容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王晓玉主编的《儿童文学引论》为主,以与之配套的《儿童文学课程学习指导书》和下发的作业题为复习纲要。

考试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分析题。

一、填空题:1、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是()、()、()。

2、童话的常用表现手法主要有三种:()、()和()。

3、一则完整的寓言应包括()、()和()三个要素。

4、儿童文学的最大特征在于富有();它有别于成人文学的其他四个特征是:()、()、()、()。

5、儿童泛指()岁的未成年人,狭义的儿童是指()岁的孩子。

6、童话是一种带有()色彩的虚构故事,其最基本的特征是()。

7、从人物形象看,童话可以分成()、()和()种。

8、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好比身体,所给以人的()好比是灵魂。

9、儿歌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0、寓言是一种隐含明显()的简短故事,作者把将要说明的道理用()形式巧妙地表达出来。

11、小说是通过()、()和()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

12、儿歌常见的类型有:()、()、()、()、()、()、()。

13、儿童小说与成人文学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一是()、()..14、儿童文学的三大层次是()、()、()。

15、童年期文学对儿童成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与()两方面。

16、从儿童读者的角度要求作品,一般有两个最基本的要求,即:()、().17、儿童文学评论一般包括()、()和()三种形式。

18、儿童文学鉴赏有较明显的()色彩和()色彩,具有()和()的特点。

19、儿童文学具有审美的()、()和()。

20、儿童故事与儿童小说虽然形式相近,但又有区别,表现在儿童故事着重于(),儿童小说着重于()。

21、儿童小说是根据少年儿童的()、()和()创作的,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一种儿童文学样式。

二、选择题:1、请选择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寓言的特征的一项:()。

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是指

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是指

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是指: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和自然的母题。

一、爱的母题可分为:母爱型和父爱型两种。

现代母爱型儿童文学作品是“带着自己丰富的人生体验”来作爱的传达,它采用极和儿童口味的表现形式,在审美上侧重于“审美情感的升华”,在情绪基调上是“亲切温馨”的。

父爱型儿童文学作品的最大特征是“直面人生”,它是以现实的深刻的眼光看待和处理人生中的难题。

父爱型儿童文学传达的是“端庄深邃”的艺术氛围。

二、自然母题这类儿童文学无疑能让人么们重新思考人类在大自然中的位置,孩子们则可以惊叹大自然的神秘与伟大,激发探索大自然的激情。

传达的是“悠远率真”的艺术氛围。

动物小说、大自然文学、环境文学、山水诗与散文大多属于自然母题。

三、顽童母题顽童母题的儿童文学作品指向的则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渴望自由、向往无拘无束的天性。

这类儿童作品关注的是儿童的自由发展,它通常是以新奇的艺术形象、曲折的情节来表现。

如瑞典作家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三部曲和《小飞人卡尔松》三部曲就是属于此类型的典型作品。

顽童母题的儿童文学作品传达的是“奇异狂放”的艺术氛围。

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有哪些?(试结合儿歌、儿童诗、儿童故事、童话、寓言、儿童小说、儿童散文等儿童文学文体的各一具体作品进行分析。

)[提示:教育作用(情感教育和知识教育)、娱乐作用、宣泄作用;如:《小蝌蚪找妈妈》《青蛙王子》《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拔萝卜》……]1、教育性。

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有很大的不同,即它对教育性特别强调。

儿童的可塑性很大,古人曾用素丝来作譬喻,说它:“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由于儿童的年龄特征,使其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儿童文学特别注意教育性。

2、形象性。

抽象的说教是儿童不容易也不乐意接受的。

对儿童进行教育要借助各种各样的生动形象;儿童年龄越小,越依赖于形象化的手段。

儿童小说要求和戏剧一样富于动作性,更多的以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

儿童诗需要更多的“比”、“兴”,以加强形象性。

儿童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儿童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儿童文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儿童文学:指儿童理解和喜爱的、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文学作品。

2.儿童文学题材:指儿童文字作品中具体描绘的社会生活事件或现象,是作品内容的最主要因素。

3.儿童文学的母题:母题是指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因素、事件、场景、技巧或形象。

它也可以指重复出现的主题或主题。

儿童文学有三个基本母题:爱母题、顽皮儿童母题和自然母题。

4.幽默手法:一种使人发笑并在笑中引起联想和推断、领悟其中含义的艺术手段。

5.写实手法:如实描述作品中反映的对象。

6.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的理解和态度。

7.儿歌:种专为较小年龄的儿童创作的符合这一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欣赏趣味的、易读易记易唱的诗歌样式。

8.摇篮曲:又称摇篮曲、摇篮曲或催眠曲,是儿童歌曲的一种特殊形式,指哄孩子入睡时唱的诗歌或歌曲。

9.游戏歌:儿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一种伴随游戏动作而诵唱的歌谣。

10.谜语歌:儿童歌曲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以民谣形式表达的谜语。

11.儿童诗歌:为儿童创作的一种诗歌形式,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阅读欣赏。

12.儿童故事:为儿童创作的、适合于儿童阅读的故事。

13.童话:一种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

如《渔童》、《卖火柴的小女孩》。

14.超人童话:以神仙、怪兽、魔法宝藏为主角,幻想、神秘、奇异,展现超人力量的童话。

比如渔夫和白雪公主。

15.寓言:一种隐含着明显讽喻意义的简短故事。

如《伊索寓言》。

16.寓示:指寓言故事与寓意之间的一种必然联系。

17.儿童小说:根据儿童的理解、欣赏和心理特点创作并深受儿童喜爱的儿童文学体裁。

18.典型人物:指小说中具有某种代表性、并且有独特性格的人物。

19.典型环境:指小说中典型人物活动的特定历史环境和特定生活环境。

20.儿童散文:指专为儿童所创作,或虽不专为儿童所创作但能为儿童阅读欣赏的散文。

21.童心:儿童的心灵,即童年时纯洁、多愁善感、自然、率直的心态。

22.儿童报告文学:以反映儿童生活为主,适合儿童阅读、欣赏的报告文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的一部分,是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具有客观性和概括性的内
容,只有经过作者的处理,它才具有褒贬的意义,演变为形形色色的主题。

“爱的母题”是儿童文学母题的一个分类,另外两个是“顽童的母题”和
“自然的母题”。
• (二)母爱的母题:
• “母爱的母题”是“爱的母题”的一个分类,另一个分类的“父爱的母 题”。
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就和树约好,明年再到这儿来唱歌给树听。可是到了第二年 春天,树不见了,只剩下了树桩。树桩告诉小鸟,伐木人将树锯倒,拉到山谷去了。 小鸟追到山谷里,工厂的大门告诉它,树被切成细条条,做成火柴,运到村子里卖 掉了。作品的结尾是很让人伤情和沉思的:鸟儿向村子里飞去。在一盏煤油灯旁, 坐着一个小孩儿。鸟儿问女孩儿:“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小女孩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个灯里亮着。”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他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儿,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儿,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在作者淡淡的笔墨里,透露 出一种多么深邃严峻的无奈!仅仅一年之隔,树没有了,树所锯成的小木条条也没 有了,也就是说,它已经彻底不存在了。最后,小鸟只好朝着与树有着间接关系的 灯火唱了一遍去年的歌。
事——或昔日寓含道德教训的故事》。
初版的《鹅妈妈的故事》包括八篇童
话,它们是:《睡美人》、《小红
帽》、《穿靴子的猫》、《取水姑娘
和仙女的故事》(又译《冰心》或
《陶罐和银瓶》)、《灰姑娘和水晶
鞋》、《一簇发里凯》(又译《生角
的吕盖》)、《小拇指》、《蓝胡
子》。

那么,早期儿童文学作品被改编出来其内涵意义何在?故事所渗透的是

(1)母爱的母题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为:慈母的心境与语境。
慈母心境和语境的体现
首先,这些采自民间的童话故事,大多没有教育目的,没有微言大义;读来如行云流水, 有信口开河之妙,随意性、即兴性较强。
第二,这些童话故事离我们比较遥远,但所谈的都是母亲们最感兴趣的话题,处处渗透 着母亲特有的关切。
第三,这些故事的情节比较曲折,但并不过于惨烈和刺激,而最后一般总是以大团圆” 作结。
(二)广义和现代学科视域下的儿童文学概念
儿童文学作品
“自发”的儿童文学作品 单篇作品
“自觉”的儿童文学作品
•儿 •童 •文 •学
儿童文学样式
童诗、童话、散文、小说、寓言、戏曲、戏剧、影视、 幼儿文学、科学文艺等所有的文学样式都可以在儿童文 学中有对应的作品
儿童文学学科
儿童文学原理、儿童文学史、儿童文学评论、 儿童文学文献与史料
二、父爱型母题
(一)“父爱的母题”的含义:
首先“正名”。——既然“父爱型”指的是那些通常认为具有比较饱满的教育价 值的儿童文学作品,为什么不干脆称之为“教育型”,而要用现在这样的命名呢?
因为“教育”不可能成为某一种文学的本质特征。儿童文学也是文学,它在本质
上是审美的。审美是一种情感的活动;爱也是一种情感,它可以转化为审美。教育从
(二)“母爱型”与“父爱型”的比较
用两篇具体作品来作比较,那就是贝洛的《一簇发里凯》(通译《生角的
吕盖》)与美国作家约翰·斯坦培克的《礼物》。

两则故事的构成方式差不多是一样的:难题——预言——盼望——准
备——危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危机的解决上。

“母爱型”的解决方式往往是虚幻的,随意的。所谓“虚幻”,就是不按

2.父爱的母题

与母爱型母题的比较
• 四、儿童与成人在阅读接受上的差异
一、儿童文学丰富的概念内涵
• (一)历史上的儿童文学概念
• 从狭义上来说:儿童文学就是儿童故事读本。 • 在西方,“儿童文学是对儿童进行教育和训导的文学”的概念从 18世
纪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 • 在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有过三种主要的儿童文学概念: • “儿童本位的文学”(20世纪20年代前后中国现代儿童诞生之初) • “教育儿童的文学”(30年代直至80年代) • “适应儿童的心理和趣味的文学”(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规规矩矩的。
传统的作品中作为“正面人物”的长辈的分寸感,在这里早被打破了。我们 再看另一段对话,这是姥姥刚给孩子洗完澡后说的,大概她洗得太累了
——“女巫为什么要那么大的鼻孔呢?”我问道。 “为了嗅气味呀,”我姥姥说。“真实的女巫有最厉害的嗅觉能力。……” “她嗅不出我来,”我说。“我刚刚洗了澡。” “噢,她能把你嗅出来,越干净女巫嗅起来气味越大。”……她说,“主要 点在这里。如果你一个星期不洗澡,皮肤上全是脏,臭气波显然就不那么强烈了。” “那我再也不洗澡。”我说。 “只要少洗点就行,”我姥姥说。“对于一个聪明的孩子,一个月洗一次就 够了。”…… “我不会发出臭气波吧?”我说。“此时此刻,我并不发出臭气波吧?” “对我来说是这样,”我姥姥说。“对我来说你只发出草莓和奶油的香气。 但对女巫来说你的气味可糟透了。” “会嗅出我什么气味呢?”我问道。 “狗屎气味,”我姥姥说。 我头都晕了。我愣住了。“狗屎!”我叫道。“我会发出狗屎气味!我不相 信!我不能相信!” “不仅如此,”我姥姥口里带点刺地说,“对女巫来说,你的气味是新鲜狗 屎的气味。” “简直不可能!”我叫道。“我知道我的气味不可能是狗屎气味,不管是陈 狗屎还是新鲜狗屎!”
第四,在结构上,往往采用反复回旋的方式,整个篇幅也比较短小。 第五,这些作品的语言,往往体现着母亲的慈祥与安详;同样也有适度的幽默与夸张, 这是被发自内心的喜爱所激发起来的玩笑心态,它十分合乎儿童的渴求游戏的心理。
(2)母爱型作品的现代形态

近代的生活不可能再像古代那么单纯,近代
的父母和作家们不得不注重儿童文学的实用价值。
儿童文学及其“爱的母题”
主讲:王 鹏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内容框架
• 一、儿童文学丰富的概念内涵
• 二、儿童文学前史——以夏尔·贝洛《鹅妈妈的故事——或昔日蕴含 道德寓意的故事》为例
• 三、爱的母题
• (一)“母题”:概念
慈母的心境与语境
• (二)分类:1.母爱的母题

母爱型的现代形态


意义内涵
受到爱的无奈,感受到人生并不由于爱的存在而
变得轻松(这却是古代民间的作品所缺乏的)。
例:安徒生《坚定的锡兵》

在一篇脍炙人口的童话《坚定的
锡兵》里,则隐含着安徒生自己的恋情。
玩具锡兵恋上了另一个玩具——娇小的
舞蹈家,但高傲的舞蹈家没有任何表示。
倒霉的锡兵因为他的爱而受到了小妖精
的妒恨,并因此受尽磨难。他掉进了漆
• “说下去吧,姥姥,”我说。
• “你对我说是五个。最后一个怎么样了?”
• “你想吸一口我的雪茄吗?”她说。
• “我只有七岁,姥姥。”
• “我不管你几岁,”她说。
• “抽雪茄不会得感冒。”
• “第五个怎么啦,姥姥?”
• “第五个,”她像嚼好吃的笋那样嚼着雪茄头……

姥姥大概是在随编随说,一时编不下去了,竟打岔请孩子抽烟,倒是孩子显得

现代的“母爱型”作品,不只是以一种“甜
蜜的声音”,作出充满母性的爱心的传达,而是
带着自己丰富的人生体验,来作这种爱的传达。
但它又不同于“父爱型”作品,它仍然不包含明
确的教育目的,它运用的是一种更感性、更自然、
更淡泊、更随意,因而也更审美化的方式。它让
孩子不仅感受到爱的迷人与伟大之处(这是过去
的“母爱型”作品所具备的),同时也让他们感

拿这个故事与中国民间故事中的《三兄弟》相比(三个儿子分遗产,老三分
得最少,但他最勤劳,所以几年后老三家境最好而老大老二上门求乞于老三)就
会发现:中国民间故事常常是从勤俭或其他道德概念出发的,故事内部理性的环
节扣得很紧; 可以看出,这篇《穿靴子的猫》,并非从某一理性的道德的概念
出发,逻辑的环扣得并不紧,想从其中顺理成章地抽取出某种道德教训来,其实
儿童的概念和成人相对,广义上说是0-18岁的未成年人,狭义上说是6-12岁在 校学生。根据年龄阶段科划分为:婴幼儿文学、童年文学(儿童文学)、少年文学。 在儿童文学界,研究着更多的关注童年文学作品。
二、儿童文学前史
• 世界儿童文学创作开端

法国作家夏尔·贝洛(又译佩罗)
于1697年出版的那本《鹅妈妈的故
文》、《增广贤文》、《龙文鞭影》等等,都是。单是为女孩准备的,就有《女儿
经》、《女论语》、《女诫》、《女训约言》、《闺苑》、《女小儿语》等十几种。 书中的内容,当然都是关于封建道德的教育训诫。与西方不同的是,西方将训诫的内
容改编成供儿童自己阅读的小册子,中国则几乎千篇一律都是“课本”,是必须在父
母或塾师的训导监督下读熟并背诵的。这些压抑儿童思想情感及自由天性的书籍,自 然更不是儿童文学。

有得端来哈哈笑。

无得端来嘴唇翘。

注云:“使小孩知道接待宾客,须
要十分周到。”

鹞儿放得高,

回去吃年糕。

鹞儿放得低,

回去叫爹爹。

注云:“这首歌谣,大约是鼓励儿
童竞争心。”

小老鼠,

上灯台,

偷油吃,

下不来。

吱吱,

叫奶奶,

抱下来。

注云:“将老鼠作比,意思要儆戒
小儿不可爬得很高。”
整体上看却不是一种情感。
只有教育而没有爱的作品,决不是儿童文学作品。
在贝洛童话诞生之前,西方就十分流行这种专供儿童阅读的纯教育性的作品。它们往
往是宗教教育读物(也许这些读物中也有“爱”,但那是神圣的上帝之爱,而不是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