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资本论》中工作日问题的哲学思考

合集下载

对于马克思关于工作日的思考

对于马克思关于工作日的思考

对于马克思关于工作日的思考作者:林燕丽温晶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年第06期[摘要]马克思关于工作日的论断,揭示了资产阶级无限期地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剥削劳动者的剩余劳动,论述了剩余价值的实质。

另一面,论述了无产阶级为争取八小时工作日而作斗争,揭示了无产阶级必将推翻资产阶级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工作日;剥削;斗争[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8) 06- 0114- 02马克思写的《资本论》是一部能够把认识论、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的一部著作。

在人类历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第8章在《资本论》这篇著作中又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第八章集中体现了马克思的思想情感和他作为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

而且这部分也是全书中最容易明白理解的部分。

马克思在给库格曼的信中,曾经告诉库格曼夫人说,要读《资本论》,可以先读第8章。

因为工作日,第8章是最容易读懂的一章,它没有很多抽象的论述,文字主要是叙述性的。

在第八章中马克思列举了大量工人被剥削的事实,从而揭露了资本家的残酷和无情。

一、“二律背反”(一)马克思对于二律背反的论述马克思关于资本家和工人在工作日上斗争,是这样论述的,资本家要尽量延长工作日的长度,以获取更多的金钱回报。

而作为受雇佣者的劳动者,他们则希望有一个正常的工作日,以便他们可以休养生息,继续下一轮的劳动。

权利和权利相排斥,而这两个权利又都是合理合法的。

由此就出现了二律背反,即两个命题相互排斥,但同样是市场所承认的正确的规律。

(二)资本一首鼠两端却又人见人爱的好东西。

对劳动日应该有多长这个问题,资本家说,作为资本家,我的任务就是“靠所支出的资本来取得尽量多的劳动”。

商品经济实行的是等价交换的原则。

我购买了你一天的劳动力,你就要为我工作一整天。

这一天中你要工作几小时,应该取决于我的需要,而我的需要既是利益的需要,所以你这一天的劳动必须是与我的利益息息相关的,如果你用这一天中的任何一段时间去做自己的事了,那么你就是盗窃,盗窃了我的财产。

马克思工作日思想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工作日思想及当代启示

工作日思想是马克思劳动关系理论的重要内容,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资本论》第1卷中。

近期互联网公司“996”工作制的争议又将这一思想推向了学界前台。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资本的逻辑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存在的,资本追求增殖的冲动力图突破界限,破坏劳动关系。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党的十九大也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为重要内容。

系统梳理马克思的工作日思想并以之指导当代劳动关系实践,这对于保障劳动者正常工作日权利、建设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缩短工作日中的必要劳动时间以及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是实现资本增殖最大化的秘密(一)工作日与资本增殖最大化一个工作日实际上包含了两个组成部分,一部分是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

从根本上讲劳动力的价值依然是由生产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工人在一个工作日中必须花费一定的必要劳动时间来补偿其每天生活资料耗费的价值,从而实现其劳动力价值的再生产。

而一个工作日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可以变化的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这对于资本主义生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一个工作日中收稿日期:2019-08-12基金项目: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伦理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7JJD720006)。

作者简介:尚琳琳(1978—),河北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伦理与思想道德教育。

马克思工作日思想及当代启示尚琳琳摘要:工作日思想是马克思劳动关系理论的重要内容。

系统梳理马克思工作日思想并以之指导当代劳动关系实践对于保障劳动者正常工作日权利,建设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系统阐发了工作日思想:缩短工作日中的必要劳动时间以及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是实现资本增殖最大化的秘密;资本家和工人关于工作日界限的权利相对立;资本持续性增殖的需要以及以工人阶级为主的社会力量对资本贪欲的遏制迫使资本家立法规定工人正常的工作日。

资本论之工作日读后感

资本论之工作日读后感

《资本论》卷1之第八章“工作日”读后感《资本论》是卡尔.马克思先生一生最伟大的主要理论著作,有着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的重要地位。

它凝聚了马克思先生的毕生心血,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这部巨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以数学般的准确性证明这一发展的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确立。

正如达尔文的《进化论》曾发现有机自然界的进化规律一样,马克思先生的《资本论》也发现了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以上内容摘自“百度百科”)马克思先生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在第一卷中由最基础的“商品与货币”讲起,由物质生产过程的分析逐步延伸扩展到整个社会与精神生活的形式与内容。

他写道:“人对自然界的认识过程和改造过程,还有人对自身和对人类社会的认识过程和改造过程;也就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和阶级斗争的发展过程。

”人类对自然界与对自身和人类社会的认识与改造过程构成了其创作《资本论》的两条互相贯穿、互相作用的主要线索,同时资本家与工厂主们同工人阶级的斗争过程也是占据大量篇幅的一部分内容。

马克思先生对于“工作日”的分析与论证也不例外的是在此框架与线索下进行的。

“工作日”分为七个小节。

此七部分内容上层层递进,系统地介绍了“工作日”的基本概念与在商品经济时代(主要是资本主义社会出现后)的发展脉络与贯穿始终的经济发展、政治斗争与阶级斗争。

首先马克思先生说明了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比率决定剩余价值率,并且提出工作日不是一个不变量,而是一个可变量,但是它只能在一定的界限内变动。

工作日没有最低限度,却有着被劳动力身体条件与道德条件制约的最高限度,这也成为后文对于资本家与工厂主对劳动力的无度榨取行为进行批判的引子,做出了铺垫。

资本家是以商品交换规律购买劳动力的,工人劳动的时间就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的时间。

资本论读书报告

资本论读书报告

资本论读书报告《资本论》读书报告《资本论》是马克思最伟大的著作,是他毕生心血的结晶,也是我们学习政治经济学不能跳过的理论名著。

通过对《工作日》和《所谓原始积累》两章的阅读,我发现《资本论》并不像我认为的那样晦涩难懂、枯燥无味,相反,马克思用大量的数据、史实、资料,生动并极具说服力地证明了他的观点,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无产阶级的罪行。

《工作日》一章分为七个小节。

此七部分内容上层层递进,系统地介绍了“工作日”的基本概念以及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中贯穿始终的经济发展、政治斗争与阶级斗争。

我们在课堂已经学过,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与决定性动机,就是无限追求剩余价值。

而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资本家采取了尽可能延长工作日的方式。

工作日的上限由身体的界限和道德界限决定,这个界限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强弱而不断变化。

正如《工作日》中所说,“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上,工作日的正常化过程表现为规定工作日界限的斗争,这是全体资本家即资本家阶级和全体工人即工人阶级之间的斗争。

”马克思在第5节和第6节中分别描述了十四世纪中叶至十七世纪末叶关于延长工作日的强制性法律和1833—1864年英国的工厂立法,可以发现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由于力量较弱,需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利,而到了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过于强大,对剩余价值的压榨超过了社会能容忍的程度,于是开始反向立法要求缩短工作日。

但即使限制后的工作日时长仍然远远高于之前的工作日时间。

工人自认为自由出卖自己劳动力的时间,其实是他被迫出卖劳动力的时间。

如此一来,他们跟美国那些奴隶又有什么本质区别?这一章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童工的描写。

那些最小不过6、7岁的孩子,本应该无忧无虑地玩耍,学习必要的文化知识,结果被迫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甚至一连几天无法休息。

这是多么悲惨的命运呀!多亏那些工厂视察员,记录下这些事实并努力争取童工的权利,然而资本家们却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利用各种政治制度来获取更多利益。

《资本论》阅读心得体会

《资本论》阅读心得体会

《资本论》阅读心得体会《资本论》阅读心得体会1读了四个月,经受了不一样的人生,《资本论》看透了社会的真相。

这本好书值得读许多遍。

假如拿出来再看一遍,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以下是《资本论》的一点心得:1、提高对时间的感知自从毕业后开始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一切需要多久就很清晰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时间比以前更敏感了。

而阅读《资本论》强化了我对时间的感知,让我更加珍惜时间。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绝对的时间,没有肯定的投入是不可能的。

《资本论》对劳动生产中的时间给出了自己的说明。

——绝对劳动时间和相对劳动时间,通过挤压时间,资本家获得额外价值,即剩余价值。

就我们而言,一天只有24小时,不能再多了。

怎么安排是个问题。

除了日常的工作学习之外,是否有意识的计划额外的时间,我觉得这个问题大家都要考虑一下。

市面上有许多关于时间管理的课,但是我没怎么听过。

这种技巧还不如记录分析并进行调整。

一般我们高估了自己的技能,没有完全掌握自己的时间,往往是先慢后快。

你可以这样做。

想做一件事,拿出自己的进度表,评估一下时间消耗,有个大略的值。

等你录完了,你就知道你花了多长时间。

假如以后做了,可以有个参考。

反复多次,你就知道怎么安排时间了。

但不要先下手为强,先想好再执行。

假如你不停止,你就会完成它。

《资本论》 1700页就是这么读的。

2、获得内心的镇静阅读使人在夏天变得宁静和凉快。

20**年是我仔细学习的开始。

以前,我试着快速读更多的书。

去年买了几百本书,但是看的不多,一贯处于无休止的循环中。

通过阅读《资本论》,深深感受到读书靠的是读经典。

经典书籍经过时间的提炼,能流传后世是有缘由的。

通过阅读这类书籍,我们可以比从媒体和畅销书中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

正如查理芒格所说,我们应当和已经去世的伟人交伙伴。

多读点经典的书,读点费脑子的书。

我觉得这样有助于个人专注力的提高。

读书不是那么焦急,也不是那么急,就是悄悄的看着,边看边想,能看多少看多少,不会为了看最末一页而疯狂翻书(过去的坏习惯),脑子里也留不下读过的东西。

对《资本论》中工作日问题的哲学思考

对《资本论》中工作日问题的哲学思考

对《资本论》中工作日问题的哲学思考摘要:本文通过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来分析资本家与工人阶级对待关于工作日问题的规则与原则的差异,以及对道德性命令和非道德性命令的哲学思考。

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工作日;道德性命令;非道德性命令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鸿篇巨著。

它的伟大不言而喻。

众所周知,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是建立在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的。

我们在对待他的著作的时候,当然要深刻认识到它的逻辑性。

本文我将对《资本论》中工作日这一章节进行一个关于工作日问题的规则与原则的差异以及道德性命令和非道德性命令的浅显的哲学思考。

但是在引入这个章节之前,我有必要先介绍一些要用到的基本的概念。

规则与命令类似,一般书面情况下多用祈使句表示。

规则不仅仅像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种“不做什么”的限制,它还告诉我们在一种规定场合的所后场合、条件做什么不做什么。

一般的方法将规则划分为两种:调控性规则和构成性规则。

调控性规则,顾名思义,调控性规则当然应该是一种调整行为。

我们知道,调整行为从逻辑上一定是出现在被调整的事物之后的。

故而调控性规则所调整的行为是独立的。

例如,只有在人类生活中出现了公共交通工具之后才有诸如先下后上、排队上车之类的规则。

而公共交通工具理论上也可以不依赖于这些规则。

我们也可以不排队上车,而公共交通一般来说也不会因此而停运。

类似这种规则就叫做调控性规则。

构成性规则与调控性规则相反,它们所调整的对象在逻辑上是依赖它们的,它们参与事件的构成,其对象凭借构成性规则而存在。

例如,诉讼的权利,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

在这里,具体的法律相对于诉讼这件事来说就是一种构成性规则。

马克思对于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在工作日上斗争的现象是这样解释的:“资本家要坚持他作为买者的权利,尽量延长工作日,如果可能,就把一个工作日变成两个工作日。

另一方面,已经卖出的商品的独特性质给它的买者规定了一个消费的界限,并且工人也要坚持他作为卖者的权利,他要求把工作日限制在一定的正常量内。

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劳动概念

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劳动概念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劳动概念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教师:***201205删删㈣删舢删舢㈣咖IY2149253中文摘要《资本论》是马克思思想成熟时期的杰出作品,是马克思最为重要的代表作。

大多数的学者对《资本论》的研究停留在经济学意义上,实际上,马克思的《资本论》在哲学上的价值意义是值得研究的,而其中的劳动概念就是一例。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劳动概念做了一般界定,劳动就是劳动者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的活动,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这一概念出发,分析劳动过程,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体力和智力的综合,分析了劳动的简单要素:劳动,劳动对象以及劳动资料。

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物化,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自然,获取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劳动产品的活动。

马克思对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特殊形态做了界定和重点分析。

首先,马克思分析了劳动中人与人的关系:劳动被资本家占有,人际关系恶化。

资本家就是资本的人格化,工人就是劳动的人格化。

其次,分析了劳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出现了“裂缝",自然也发生恶化。

最后,本文将马克思的《资本论》与其早期的《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比较分析:劳动者失去人的类本质,劳动发生异化。

本文分析《资本论》中劳动者越劳动越贫困的原因,就在于劳动者失去了劳动的自然性和劳动的社会性,丧失了人的类本质,导致人与人的异化。

最后,本文从《资本论》中发掘马克思对未来人类真正劳动的展望和期待。

马克思为劳动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劳动者真正得到解放,人不再剥削人;克服了人与自然的裂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扬弃异化劳动,扬弃私有制,整个人类社会和谐了。

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劳动重新成为人的类本质,人类社会形成自由人联合体,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关键词:异化劳动,剥削,剩余价值,资本Abstract”Z)as C宣pj芒a』”is the outstanding w ork s of Ma rx’sm atu re perl o d,l s M arx s mo st lm portant珀asterp i e c e.M ost scho lars remai n i n the ec onom ic s e n s e of”勿as[趋pj芒al”.In fact,Marx’s ”三7as['apj于a-”Value in t he philosophieal significance is w。

资本论读后感6篇

资本论读后感6篇

资本论读后感6篇资本论读后感1最近读了资本论缩译版的第一卷。

资本论在中国的地位不言而喻。

偶然间听别人说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读过资本论还叫共产党员吗,而且资本论最好是看德文版的,因为德文——英文——中文,这当中有着大量精髓的流失,并且翻译学家或多或少都加入了自己的见解。

但是鉴于本人能力与精力有限,也不必像老夫子那样求甚解,所以选择了一本中文缩译版。

其中几点令我印象颇深。

工作日有一个最高极限。

这个最高极限取决于两个方面。

第一是生理界限:工人每天必须有一部分时间用来休息、睡觉、吃饭、盥洗、穿衣等,以满足身体的其他需要;第二是道德的界限,既社会界限。

工人必须有一定的学习文化、照顾家庭以及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以满足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

但机器消灭了工作日的一切道德界限和自然界限。

机器本来是缩短劳动时间的最有利手段,但在此时,却成了延长工人劳动时间的最可靠手段。

计时工资是用直接的劳动持续时间来计算;计件工资用间接通过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计算。

其中计件工资是资本家克扣工资和进行欺诈的最丰富的源泉,是资本家最适合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工资形式。

不可否认,资本论是站在无产者的角度上的。

(.)亚当斯密,凯恩斯,马尔萨斯等经济学家则站在资本家角度上的。

而且当代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通过各种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社会福利系统来弱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现在你存在以下问题吗?你的工作日超过了生理界限+道德界限的时间吗?你的工资形式是计件工资吗(“跟项目走”或者叫“多劳多得”)?中国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究竟为何?资本主义社会是这样的,那社会主义社会又是怎样的?没有读过《国富论》不懂资本主义,没有读过《资本论》不懂社会主义。

看来对于《资本论》后两卷还是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资本论读后感2150年前,马克思在写《资本论》时,曾请教恩格斯“折旧”的问题。

恩格斯说,工厂应对设备更新换代对利润的影响就是使设备(机器)在新一代设备(机器)面世前,折旧为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资本论》中工作日问题的哲学思考摘要:本文通过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来分析资本家与工人阶级对待关于工作日问题的规则与原则的差异,以及对道德性命令和非道德性命令的哲学思考。

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工作日;道德性命令;非道德性命令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鸿篇巨著。

它的伟大不言而喻。

众所周知,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是建立在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的。

我们在对待他的著作的时候,当然要深刻认识到它的逻辑性。

本文我将对《资本论》中工作日这一章节进行一个关于工作日问题的规则与原则的差异以及道德性命令和非道德性命令的浅显的哲学思考。

但是在引入这个章节之前,我有必要先介绍一些要用到的基本的概念。

规则与命令类似,一般书面情况下多用祈使句表示。

规则不仅仅像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种“不做什么”的限制,它还告诉我们在一种规定场合的所后场合、条件做什么不做什么。

一般的方法将规则划分为两种:调控性规则和构成性规则。

调控性规则,顾名思义,调控性规则当然应该是一种调整行为。

我们知道,调整行为从逻辑上一定是出现在被调整的事物之后的。

故而调控性规则所调整的行为是独立的。

例如,只有在人类生活中出现了公共交通工具之后才有诸如先下后上、排队上车之类的规则。

而公共交通工具理论上也可以不依赖于这些规则。

我们也可以不排队上车,而公共交通一般
来说也不会因此而停运。

类似这种规则就叫做调控性规则。

构成性规则与调控性规则相反,它们所调整的对象在逻辑上是依赖它们的,它们参与事件的构成,其对象凭借构成性规则而存在。

例如,诉讼的权利,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

在这里,具体的法律相对于诉讼这件事来说就是一种构成性规则。

马克思对于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在工作日上斗争的现象是这样解释的:“资本家要坚持他作为买者的权利,尽量延长工作日,如果可能,就把一个工作日变成两个工作日。

另一方面,已经卖出的商品的独特性质给它的买者规定了一个消费的界限,并且工人也要坚持他作为卖者的权利,他要求把工作日限制在一定的正常量内。

于是这里出现了二律背反,权利同权利向对抗,而这两种权利都同样是商品交换规律所承认的。


在原则与规则的基础之上的,我们就会发现,资本家作为买者的权利和工人作为卖者的权利这两种商品交换规律所承认的权利,其实质都是一种调控性规则。

也正是因此,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才有可能在工作日的正常化过程中斗争。

而斗争的结果,从调控性规则的特征来看,无非就是相互间在一段时间内达成某种妥协。

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

原则与规则都是一种对行为设定要求的方法,但这二者之间有一个区别:规则对于遵守者而言没有自由裁量权。

从上文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点。

另外,我们还应该看到,规则一词在逻辑上
包含了遵守或者违反两种结果。

也就是说,规则在它产生的伊始就包含了遭到违反的可能。

而原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原则的调控既可以是好的也可以使坏的。

原则不存在被违反的可能。

一般来说规则的调整效果的好坏主要是在于它是否被人们遵守,而原则贯穿了人的所有行为当中。

或许有人会认为,有些人做事没有原则。

更具体的说,有人认为那些做恶的人没有原则,因为他们违反了行善原则。

是的,在任何道德观看来,行善都是一项道德原则。

但是,他们一般来说都是在实行一个在他们看来更加重要的原则。

在马克思对于工作日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了很多骇人听闻和令人难以置信的事。

我们从马克思的描述中得知,那个时代的工人每天的工作日大约在15个小时以上,包括13岁甚至是更小的儿童也是如此。

而资本家当中有很多都是非常受人尊敬的德高望重的人,甚至是动物保护协会的成员。

他们对待工人的行径令人发指,我很困惑他们如此违反行善原则,却为什么还能够德高望重?这就是本段开始我所说的问题,接下来我将重点解释这一问题。

规则所调整的内容总是被限制于各种情况的共性。

规则在简单情况下对善的充分肯定和对效率和公平的最有力的保障。

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规则支配的行为是一种不充分,至少是不完整的行为方式,因为它所着眼的东西被限制于各种情况的共性,而不是把这些情况作为个别情况考虑。

而原则所调整的内容部被限制于这种情况的共性。

我们必须注意个别的情况和个别的细节。

因此,在
我们在做一些规则无法调整或者没有规定的事情的时候,我们的处理方式可能会千差万别。

自由裁量权在规则那里只能是执行或者违反,而在原则所及的问题上却有多种可能。

马克思的关于德高望重的资本家没有行善的问题所包含的自由裁量权远远不是单纯的违
反了行善原则那么简单。

事实上,在工作日的斗争这个问题当中,不论是工人阶级还是资本家阶级,大家在传统意义上的道德上都不占任何优势。

因为这是一个关于构成性规则和原则的问题,或者说,这是一个工具性命令的问题。

所以,我们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们从道德上没有理由去反对资本家阶级,支持我们的工人阶级。

并不是所有的原则与规则都是有道德性的。

康德认为:“实践原理是包含一直一般决定的一些命题,这种决定在自身之下有更多的实践规则。

如果主体以为这种条件只对他的意志有效,那么这些原理就是主观的,或者是准则;但是,如果主观认识到这种条件是客观的,亦即对每一个理性存在者的意志都有效,那么这些原理就是客观的或者就是实践法则。


“如果理性完全决定意志,那么行为就会不可避免地依照这个规则发生。

命令因而是客观有效的,与作为主观原理的准则完全不同。

但是命令或者单单就一个结果和足以达到结果的充分性而言,决定作为现实化原因的理性存在者的因果性条件,或者它只是决定意志,而不论它是否足以达到这个结果。


是说,道德性和非道德性之间的区别就是定言命令和假言命令之间
的区别。

他认为假言命令是一种工具性命令,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的行为。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放弃我们的目标而避免假言命令。

所以说假言命令是一种非道德性的命令,是以主体的自由裁量来决定。

而定言命令则相反,它不以主体的自由裁量来决定。

定言命令是道德性的命令。

我们可以通过考察行为主体通过遵从就无法自行解除的命令和主体无需遵从也可以自行解除的命令来区别定言命题和假言命题。

按照这个标准来看待规则和原则我们发现,所有的调控性规则都是假言命题,所有的构成性规则都是定言命题。

而原则就必须要区别对待了,有一些原则是假言命题,有一些则是定言命题。

从康德的观点来看,工作日问题的斗争根本没有谁在道德上更占据制高点。

或者说,他们双方都是非道德的。

那么,我们不经要问,为什么我们在看到了马克思所描述的工人状况时总是会抱有深深的同情呢?
英国哲学家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写到:“按照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齐诺的看法,美德存在于行为的合宜性之中”。

亚当斯密本人的《道德情操论》本身的第一篇就已经为我们讲得非常明白了,那就是同情。

所以关于没有道德性的原则与规则,我们并不能说它们就和道德没有关系了。

因为这些原则与规则是人们行为合宜的重要指南,如果我们漠视这些原则和规则,那么我们的合宜性就不存在,我们也将对于同胞们的快乐或不幸麻木不仁。

我们
需要这些原则与规则,因为它们能使我们的行为合宜。

而美德恰恰存在于合宜性当中。

这里,我要解释一下,美德不同于道德,在某种情况下,美德只是道德的陪衬。

在一些场合中,我们可以解除工具性行为的命令,但是在很多场合当中,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我们无法解除工具性行为的命令。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那些假言命题的原则与规则和道德之间的关系。

这也就是为什么马克思大量论述关于工人们的悲惨现状。

从实践理性原则来讲,这并不是工人阶级占据道德制高点的证明,资本家阶级也不会对这个事情有太多的改变。

但是,工人阶级的悲惨现状在事实的生产生活中,却是他们谋求工作日合理化的原因和力量。

参考文献:
[1]《资本论》第一卷2004年版第271页
[2]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7页
[3]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8页
[4]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94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