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标准
翻译的标准

翻译的标准
翻译的标准是指根据原文的语义、风格和表达方式,将其准确、清晰地转化为目标语言,使读者能够完全理解原文的内容。
翻译的标准应符合以下几个要求:
1. 准确性:翻译要求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得随意添加、删除或修改原文的信息。
必须理解原文中的词汇、短语和句子结构,并将其翻译为与之相对应的目标语言词汇、短语和句子结构。
2. 清晰度:翻译要求使用目标语言的正确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以便读者能够轻松阅读和理解翻译的内容。
翻译应避免使用模糊、含糊不清或不准确的表达方式,而应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翻译。
3. 自然度:翻译要求表达得自然流畅,与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习语一致。
翻译应避免使用生硬、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上下文和语境适当调整翻译,使之与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相符。
4. 一致性:翻译要求在整篇翻译中保持一致的语言风格和术语。
翻译应遵循统一的翻译规范和术语表,确保不同部分之间的翻译一致性,避免使用不同的术语或表达方式。
5. 文化适应性:翻译要求具备一定的文化适应能力,根据目标语言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背景和使用习惯,进行相应的翻译调整。
翻译应避免使用与目标文化背景相悖的表达方式或内容。
总之,翻译的标准是准确、清晰、自然、一致和具有文
化适应性的。
翻译人员应根据以上要求进行翻译,以确保目标语言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并流畅阅读翻译的内容。
钱钟书提出的翻译标准

钱钟书提出的翻译标准
钱钟书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和语言学家,他提出的翻译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忠实原意:翻译应该忠实于原文的意思,尽可能地传达原文的表达和情感。
通顺易懂:翻译应该通顺易懂,避免生硬、繁琐、拗口的语言表达,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
文字精炼:翻译应该精简语言,尽量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而不是用冗长的句子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文化传承:翻译应该注重文化传承,尊重原著的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将原著的文化内涵传递给读者。
美感再现:翻译应该追求美感再现,不仅要传达原著的意思,还要尽可能地体现原著的文学美感和艺术价值。
这些翻译标准在翻译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完成翻译工作,同时也有助于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翻译的标准是什么

翻译的标准是什么
翻译的标准是什么?
翻译作为一种语言交流方式,旨在将一种语言的信息准确传达到另一种语言中。
翻译的标准取决于不同的因素,如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读者的需求以及翻译目的和用途等。
以下是翻译过程中常被认可的标准:
1. 准确性:翻译应尽可能地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翻译者需要理解原文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并使用合适的词汇、语法和句式来传达正确的信息。
2. 一致性:翻译中的一致性是指在整个文本中使用统一的术语和翻译风格,以确保读者能够理解并接受翻译结果。
3. 流畅性:翻译应以流畅的语言表达信息,使读者能够顺利阅读翻译文本,而不会感到困惑或疑惑。
4. 信任度:翻译要保持原文的作者意图和原始风格,并尽量避免对原作进行自由演绎或改变。
5. 目标语言适应性:翻译需要考虑目标语言的语法、词汇和文化特点,以确保翻译结果能够被目标读者准确理解和接受。
6. 当地化:翻译应考虑目标文化的情境和特点,尽可能地使翻译结果适应当地的语言和文化环境。
7. 翻译者的专业素养:翻译者应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并了解翻译理论和方法,以确保能够完成高质量的翻译工作。
总之,翻译的标准是以准确传达信息为基础,同时兼顾流畅性、一致性、信任度以及目标语言适应性和当地化。
翻译者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同时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和工具,以满足读者的需求并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翻译的标准是什么

翻译的标准是什么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全球化的今天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那么,翻译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在进行翻译时,我们应该遵循哪些准则和原则呢?本文将就翻译的标准进行探讨。
首先,翻译的标准应当是准确性。
准确性是翻译工作的首要标准,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翻译应当忠实于原文,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意思和语境。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对原文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确保译文表达准确、清晰,不偏离原意。
只有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实现翻译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翻译的标准还包括流畅性。
流畅性指的是译文在语言表达上要通顺、自然,符合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表达习惯。
译文应当避免生硬、生僻的表达,要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让译文读起来自然流畅,易于理解。
这就需要译者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和表达能力,能够在保持准确性的前提下,灵活运用语言,使译文更加地道、自然。
此外,翻译的标准还包括一致性。
一致性是指译文在整体风格和用词上要保持一致,不出现自相矛盾或者风格不统一的情况。
译者需要在整个翻译过程中保持一贯的风格和用词,不因为个别词语或句子而脱离整体。
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保持高度的专注和耐心,不断地反复斟酌,确保译文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最后,翻译的标准还包括传达原文的风格和情感。
翻译不仅仅是对文字的转换,更是对文化、情感和思想的传递。
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理解原文所表达的情感和风格,尽可能地将其传达到译文中去。
这就需要译者具备敏锐的感知能力和良好的文学素养,能够捕捉到原文中的情感和风格,用目标语言恰当地表达出来。
总之,翻译的标准是多方面的,涉及到准确性、流畅性、一致性以及情感传达等多个方面。
在进行翻译时,译者需要全面考量这些标准,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和翻译水平,以求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实现翻译的价值和意义。
翻译的标准—忠实

对“忠实”这一标准的不同表达:
A.所谓“忠实”,首先是指译文必须准确如 实的传达原文的内容,对原文的意思既不能 随意歪曲,也不能任意增减。内容除了指原 文中所叙述的事实,说明的道理,描写的景 物以外,也包括作者在叙述、说明和描写过 程中所反映的思想、观点、立场和感情。 B.“忠实”还指对原文风格的如实传达。译 者者不能随意改动原作的风格面貌,如原作 是口语体,就不能译做书面体;原作是粗俗 的文体,就不能译成高雅的格调,也就是说, 译者不能用自己的风格去代替原文的风格
结束语
最后,我们必须清楚,虽然我们强调翻译的忠实性, 但是由于不同语言具有各自特点及文化的差异,有时 很难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因此,判断译文是否忠 实,还须根据外文及译语的习惯,联系上下文,从整体 上看它是否正确地表达了原作的内容和风格。我们 既要强调译文的流畅性,又要强调译文必须忠实于原 文。所以,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要有像杜甫“语不惊 人死不休”、贾岛“两句三年得”和严复“一名之 立,旬月踯躅”那样的推敲琢磨、一丝不苟的精神, 力求使译文不仅忠实而且传神,以保存原作的“丰姿” 和风格,这就是翻译忠实性原则的具体体现。
如何在翻译中做到忠实与通顺相统一
翻译既要忠实又要通顺,绝非易事,译者不具备一 定的业务素质是很难胜任的。那么,翻译对翻译人 员究竟有些什么业务素质上的要求呢? 首先,译者要打下扎实的英语基础,特别是要有很 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力。 第二,译者要打下扎实的汉语基础,特别是要下功 夫提高自己的汉语表达能力。 第三,译者要有广阔的知识面。 第四,译者要掌握合理的翻译策略。 第五,译者要养成认真负责,谦虚谨慎的学风。
2.另外,忠实的含义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 忠实于原文。首先译者的工作是“一仆侍二 主”,他不仅要忠实于原文(原作者),还 要忠实译文的读者,即要让读者看得懂可接 受,因为翻译是原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中介, 如果翻译出来的东西读者看不懂,也就无法 真正了解原作、原作者,也就达不到交流的 目的。其次,就忠于原作而言,忠于原作的 内容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它还包括忠于 原文的形式、风格、效果等各个方面
英译汉的三个步骤

英译汉的三个步骤翻译的标准是:首先要忠实原文,不随意增添或册减,更不能歪曲原意,瞎编乱造。
而且译文语言必须正确通顺,符合汉语习惯。
英译汉的成功取决于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坚实的汉语基础、词汇量和背景知识。
在进行翻译时,应当联系上下文,把有关句子弄懂,将意思搞透彻,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如果不顾语境断章取义,抛开原文盲目翻译,扑风捉影,望文生义,就可能曲解原意,造成误义。
英译汉的过程有三个步骤:阅读理解、汉语表达、审校润色。
要做到即忠实原文又符合汉语习惯,在进行这三个步骤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阅读理解时注意各成分的逻辑关系阅读理解时吃透原文,有助于语法分析和上下文弄清句子的逻辑层次,识别主-谓-宾(或主-谓-宾-补)等结构,判断出各成分的逻辑关系。
例: Too often we believe what accounts for other ‘s success is some special secret or a lucky break.But rarely is success so mysterious .我们常常相信别人的成功是由于某种特殊的奥秘或是由于某种机遇。
但成功极少是如此神秘的。
分析:该句的主要结构是We believe …… is some ……。
Too often 是状语,为了强调提前了,而What accounts for …… success是believe的宾语从句中的主语部位,只不过是由What 引导,account for 是一短语,意为“说明”“证明”所以整个句子的逻辑关系是:We believe what accounts for other‘s is some special secret or a lucky break .2、用汉语表达时注意引申词义进行汉语表达时应结合上下文解决疑难词的确切含义或引申词义。
“引申”就是在翻译时将词义加以深化,产生“新义”,以确切表达原文含义。
翻译的特征及翻译方式

翻译的特征及翻译方式听,说,读,写,译这是学习英语的五项基本能力,前四项英语学习者应该很熟悉。
所谓翻译,说的通俗点,就是译者把别人说的话,写的东西,遵照原文的内容,风俗,情感忠实的表达出来,不容篡改。
当说到翻译的性质,译界一般倾向于这一说法: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是利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活动。
内容,风格,语气都要贴切地予以再现出来。
一、翻译的标准不少人对严复所提出的:“信,雅,达”这一标准一直深信不疑,而这一标准,尤其是信和达,直到今天仍有着积极的作用和顽强的生命力。
当代翻译理论家刘重德先生提出了“信,达,切”的翻译新标准,“切”避免了“雅”的消极影响,体现了译作风格要与原作风格一致的标准。
这应该说是对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新的发展。
二、汉译英的特点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都提出“忠实”,“通顺”为最基本的标准,这乃译界所公认的。
虽然英译汉和汉译英都将“忠实”,“通顺”为其基本标准,但不等于它们之间没有差异,更不等于他们没有各自的特点。
概略来说,英译汉有如下特点:1.字面和实质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我将给你点颜色看看”就不能译成“I’ll give you color see see”,“人山人海”也不能译成“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在朋友面前我只能感到羞愧”(巴金《朋友》),也不能说成“羞愧(ashamed)”实指“不好意思”(ill at ease)。
2.词语逻辑关系也是个难点我们在阅读汉语句子时,有许多词组,形式上可能是并行词组,而实际意义差别可能很大,如可能有偏正含义,动宾含义,并列含义等。
比如“科学知识”是偏正结构,即前者修饰后者,译作“scientific k nowl-edge”,而“科学技术”虽形式上与“科学知识”一样,但两者之间却成了并列平等关系,应译为“science and technology”。
3.翻译需要运用广博的知识和对背景的了解如人们常在饭馆的菜谱上有“蚂蚁上树”这一菜名,这是以其形象,喜庆,吉祥等喻意为菜名,如果译者不熟悉这一菜名,就按字面意思来翻译,将译成“Ants climbing the tree”。
文学翻译的标准

文学翻译的标准
文学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翻译形式,要求译者不仅要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还要保持原作的风格、韵味和情感。
因此,文学翻译的标准也与其他类型的翻译有所不同。
在进行文学翻译时,译者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标准,以确保译文的质量和可读性。
首先,文学翻译的标准之一是忠实于原著。
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必须尽量保持原作的意境和情感,不可随意增减、曲解原文的内容。
译者应该深入理解原作的内涵,将原文的意思准确地传达给读者,使译文与原文在意义上相一致。
其次,文学翻译的标准还包括保持原作的风格和语言特色。
不同的文学作品有着不同的风格和语言特点,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原作的风格和语言特色,使译文能够传达原作的韵味和情感。
译者需要灵活运用语言,选择恰当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使译文更贴近原作的风格。
此外,文学翻译的标准还要求译者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和语言功底。
译者需要对原作的文学背景和语言环境有一定的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原作的内涵和情感。
同时,译者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
表达能力,能够用流畅、生动的语言表达原作的意思和情感。
最后,文学翻译的标准还包括对译文的审美要求。
译文不仅要忠实于原作,还要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够感受到原作的魅力。
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注重译文的语言美感,努力使译文具有艺术性和表现力,以吸引读者的注意。
总之,文学翻译是一项艺术性很强的工作,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兼顾忠实于原作、保持原作的风格和语言特色、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和语言功底,以及对译文的审美要求。
只有遵循这些标准,译者才能够翻译出高质量、有价值的文学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译文2: The moon sheds her liquid light silently over the leaves and flowers, in the floating transparency of a bluish haze from the pond, look as if they had just been bathed in milk, or like a dream wrapped in a gauzy hood.(见《中 国翻译》 1992年第2期)
• 译文1:Moonlight was flowing quietly like a stream down to the leaves and flowers. A light mist over-spread the lotus pond. Leaf and flower, seemed washed in milk.(见《英语世界》 1985年第5期)
• 要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1.思想内容
• 译者要把原作的思想内容全部完整地移植到译文 信息中去,尽量不要作任何增删更改,要避免错 译、漏译的现象。此外,还要特别注意原作的语 气和分寸。语气太重或分量不足,都会直接影响 译文读者的感受。
2. 表现手法
• 作者表达思想总是要采用某种手法:或开 门见山,直截了当,或拐弯抹角,含沙射 影,或清楚明白,或隐晦含蓄,或正面说 理,或讽刺挖苦,或用类比,或用暗喻, 或用拟人,或用夸张等等。表现手法不同, 效果必然两样。因此,译者要在译语许可 的范围内,尽量保存原作的表现手法。
• 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 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 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 这本来是个很好的意思,但一直未被人 重视,认为这是不切实际,要求过高,而 未被公认。
• 英国历史学教授泰特勒(A. F. Tytler)在18世纪 提出的 翻译三原则: 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译文 应完整地再现原文地思想内容 • 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 译文地风格、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 • 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 译文应像原文一样流畅 自然
• 1.爱就是只要别人幸福快乐,我们就幸福快乐! • 2.求婚时想入非非,结婚后如梦方醒。 • 3.为了被爱去爱是人类的天性,为了爱去爱却是 天使般的美德. • 4.幸福像一只蝴蝶,你去追逐它,总是捉不到。 当你安静地坐下来,它又会落到你身上。 • 5.幸福之路源于两个简单的道理:首先,找准你 的兴趣和特长所在;然后,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 所感兴趣的事物中去,这里“全身心”指的是: 全部的精力、雄心和天赋。
3.从美学角度提出的翻译原则
• 傅雷的“神似”(similarity in spirit) 说:《高老 头重译序》中提出来的:“以效果而论,翻译 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再形似而在神似”。 “神似”即要传达原文的意蕴和韵味,“把原 文的意义、神韵把握住”。 • 钱钟书的“化境”(perfection; sublimation) 说: 《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提出。“把作品从一国 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 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 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乎‘化境’。” 译作被 比作原作的“投胎转世”(the transmigration of souls)
• •
从以上可以看出,严复在提出信达雅的 翻译标准时,曾对此作了一些说明:关于 “信”,严复认为:译文应该抓住全文要旨, 对于词句可以有所颠倒增删,只要不失原意, 不必斤斤计较词句的对应和顺序。
• •
关于“达”(不拘泥原文形式),严复认为: 达非常重要。只信而不达,译了等于没译;只 有做到达,才能做到信。要做到达,译者必须 首先认真通读全文,做到融会贯通,然后进行 翻译。为了表达原意,可以在词句方面作必要 的调整改动。 关于“雅”,严复认为:译文要雅,否则 没有人看。“雅”是指“古雅”,要采用汉代 以前使用的古文。
• • • • • 严复的“信、达、雅”三字标准 鲁迅先生的“兼顾两面”论 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说 矛盾先生的“忠实”、“通顺”准则 林语堂的“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好标 准” • 刘重德先生的“信、达、切”三字标准
• • • • • • • •
“案本---求真---神似---化境” 严复“信、达、雅” 林语堂“忠、顺、美” 梁实秋、赵景深“宁错务顺” 鲁迅“宁信不顺” 瞿秋白“信顺统一” 傅雷“形似神似” 钱钟书“入化境界”
四、基本标准:忠实而通顺
• 在翻译中,忠实与通顺是一个矛盾统一体 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割裂。 • 忠实是翻译的首要问题,因而是矛盾的主 要方面,在翻译中要首先解决好。 • 通顺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是第二位的,但 在实践中决不可只顾忠实而忽视了通顺, 二者必须“统筹兼顾”。
• 达到这个基本标准并不容易。在翻译过程中要考 虑众多因素,处理众多矛盾。 • 如:你想力求“忠实”,又怕引起“不顺”,你 想力求“通顺”, 又怕引起“不忠”;你想传达 “异国情调”,又怕造成“翻译腔”,你想避免 “翻译腔”,又怕丧失“异国情调”;你想紧跟 作者,又怕失去读者,你想照顾读者,又怕背叛 作…… • 总而言之,矛盾重重,左右为难。所以有人说, 一篇文章由一百个人来译,定会译出一百个样子 来。
2. 同时考虑作者和读者的翻译原则
• • • • 玄奘的“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泰特勒翻译三原则 严复的译事三难“信达雅” 鲁迅的“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 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 姿。” • 符号学的翻译原则:“意义相符,功能相 似”(correspondence in meaning and similarity in function)(意义的分类,文本 功能的分类)
codile tears Beli learned his tricks in the backstreet. He was in the seventh heaven last night. Farting Pass your wind
一、中国学者及翻译家的学说
1.To love is to place our happiness in the happiness of another. 2. They dream in courtship, but in wedlock wake. 3. To love for the sake of being loved is human, but to love for the sake of loving is angelic. 4. Happiness is a butterfly, which, when pursued, is always just beyond your grasp, but which, if you will sit down quietly, may alight upon you. 5. The road to happiness lies in two simple principles: find out what it is that interests you and that you can do well, and when you find it, put your whole soul into it -- every bit of energy and ambition and natural ability you have.
• 余光中“变通的艺术” • “翻译如婚姻,是一种两相妥协的艺术。 譬如英文译成中文,既不能西风压倒东风, 变成洋腔洋调的中文,也不许东风压倒西 风,变成油腔滑调的中文,则东西之间势 必相互妥协,以求‘两全之计’。至于妥 协到什么程度,以及哪一方应该多让一步, 神而明之,变通之道,就要看每一位译者 自己的修养了。”
严复的信达雅
• 早在19世纪末,我国著名翻译家严复就提出 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影响极 大。以下是严复的主要观点: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 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
• “假令仿此(西文句法)为译,则恐必不可通, 而删削取径,又恐意义有漏。此在译者将全 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善互备。 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 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 以为信也。”
二. 三类翻译原则
• 1. 以作者或读者两方中某一方为主要着眼 点的原则 • 中国汉唐时期的“文”与“质”之争(实 际上是意译与直译之争) • 主张“文”的翻译家强调翻译的修辞 和通顺强调译文的可读性(意译);主张 “质”的翻译家则强调翻译的不增不减, 强调翻译的忠实性(直译,甚至是硬译)。 • 两者都有片面性。
• I have a piece of good news to share with you. • China Chinese
• 我不知道我不在时他干了 • 对于我不在的时候他干了什么,我是一无 所知。
•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 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 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 • • (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三、外国学者及翻译家的学说
• “等值论”:以前苏联的费道罗夫为代表的: “等值翻译就是表达的原文思想内容完全 准确并在修辞上、作用上与原文完全一 致。” • “等效论”:奈达先生的“动态对 等”(dynamic equivalence) 及“功能对 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学说,强调读 者反应,即译文读者对译文所产生的反应 与原文读者对原文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