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40年对外新闻传播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40年对外新闻传播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作者:涂鸣华李彬来源:《对外传播》2019年第01期党历来关心对外新闻传播工作,在改革开放以后尤其重视。
仅就管理机构而言,早在1980年4月,党中央就成立了中央对外宣传小组。
1991年又成立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992年中央对外宣传小组改名为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历经多次机构改革,对外新闻传播的管理机构始终阵容整齐强大。
此外,在1986年底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此后从1990到2012年,几乎每年召开一次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外宣工作的重要性,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都有涉及到对外宣传的内容。
可以说改革开放40年,就是党中央重视和关心对外宣传工作的40年。
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改革开放40年来对外新闻传播史的研究还处在亟待加强的阶段,它表现为四个不匹配:一是同党中央重视对外宣传工作的程度不匹配,二是同对外传播理论和实践的蓬勃发展不匹配,三是同中国新闻史研究的现状不匹配,四是同对外新闻传播史研究本身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性不匹配。
在此本文通过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有关对外新闻传播史的相关研究,回顾这个学科发展歷程,展望未来学科的发展前景。
一、发展历程研究对外新闻传播史,涉及对外新闻传播、对外传播、国际新闻传播、对外宣传等相近似概念的辨别。
有学者认为,国际新闻传播是大众媒体开展的国际信息交流活动,立足点在于国际;对外新闻传播是我国通过大众媒体对外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立足点在于国内。
同时对外新闻传播被认为是狭义的对外宣传,因为对外宣传亦包含对外交流中的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以及其他各类活动。
①因此对外传播从涵义上近似于对外宣传,但在实践操作上,一般对外宣传、对外传播和对外新闻传播时常会通用,本文也采用这样的做法,避免纠缠于细枝末节。
而对外新闻传播史研究的具体内容,现有的研究包括管理政策、机构事业、人物、报道内容、观念变迁、教育和人才培养以及学术研究等方面。
新闻史研究的反思——以《中国新闻社会史(二版)》为例

的考 辨 , 但其末 流则 “ 微观 的事 态上 考证 落 实 , 在 虽
一
丝 而不苟 , 总体上往 往忽 略深层 的透 视 、 但在 宏观
的把握 和有 机 的联系 。 在 十年之 后 , 者更进 一 ” 作 步构建 了“ 新 闻史 ” 新 的概 念 , 为要 突破传 统 的实 认
证 主义史 观 , 构建 不同 以往 的“ 新 闻史 ” 即“ 注 新 , 更
书 为例 , 探讨更多 新闻史 书写的可能性 。但是 , 这 对
收稿 日期 :00—1 21 0—1 6
作者简介 : 涂呜华(9 7一) 男 , 17 , 江西南昌人 , 东华 大学人文学院教师 , 闻传播学博士 , 新 主要从事新闻史研究 。
98
第3 4卷
第 1 期
涂 鸣 华 : 闻 史研 究 的反 思 新
新 闻史在建立 学 科 自主性 的过程 中 , 断从其 不
他学科 中剥离 , 渐建 立 了本 学科 的独立 地 位 。主 逐
要表现在新 闻史确 立 了独 特 的研究 对 象 , 即有 关新
部用 功很久且 用意 又颇深 的作 品作 出符合其分 量 的 评论 是 很 艰 难 的 事 情 。查 理 ・路 易 ・孟 德 斯 鸠 ( hr sd eod tB rnd neq i ) C al eScn a, ao eMotsu u 曾经请 e e 求“ 读者 对一本 二十 年 的著作 不要 读 一会儿 就 进行 判断 , 要对 整本 书 , 不 是对 几句 话 , 以赞 许或 非 而 加 议 ” 。 因此 我 首 先从 作 者 大 的立 意方 面 , 出一 … 提
消新 闻史研究 的 自主 性地 位 , 而是 通过 同其他 学科
的对话 , 而扩展新 闻史研究 的领域和视 界 , 从 为新 闻
试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范式演变――以《大公报》研究为例

试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范式演变――以《大公报》研究为例【摘要】本文对中国新闻史研究的范式演变进行了探讨,以《大公报》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在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分别阐述了《大公报》在历史地位上的重要性,中国新闻史研究的传统范式,以及转型与发展的进程。
探讨了以《大公报》为例的新闻史研究方法,并展望了新闻史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在总结了本文对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启示,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通过对《大公报》的案例分析,有助于拓展对中国新闻史的认识,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关键词:《大公报》,中国新闻史研究,范式演变,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历史地位,传统范式,转型与发展,新闻史研究方法,未来发展方向,启示,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公报》作为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报纸,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大公报》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社会政治经济面貌,以及新闻传播在其中的作用和影响。
《大公报》的兴起和发展也反映了中国新闻行业的演变过程,为我们探讨中国新闻史研究的范式演变提供了宝贵素材。
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探讨中国新闻史研究的范式演变,特别是以《大公报》作为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将有助于揭示新闻传播领域的发展轨迹,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方法借鉴。
1.2 研究意义研究《大公报》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中国新闻业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还可以从中探讨新闻传播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揭示新闻媒体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联性。
通过分析《大公报》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报道内容和宣传导向,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当时社会的政治氛围和舆论动向,进一步揭示新闻媒体在塑造历史记忆和社会文化认同方面的重要作用。
研究《大公报》对于拓展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加深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和媒体发展的认识,为我们理解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提供更为丰富的学术视角和研究路径。
新闻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新闻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新闻学是一门研究新闻传播和新闻媒介的学科,它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为研究对象,探讨新闻的制作、传播和接受过程,以及新闻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本文将从新闻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新闻学的发展历程新闻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9世纪。
下面将介绍新闻学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1. 早期新闻学(19世纪初-20世纪初)早期新闻学主要集中在新闻媒体本身的发展和新闻报道的技巧方面。
在这个时期,新闻学主要是新闻业工作者的经验总结和实践积累,缺乏系统性的理论研究。
2. 学科建立与发展(20世纪20年代-50年代)20世纪20年代,新闻学成为高等院校的一门学科,并开始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教学。
随后,新闻学分为新闻报道学、新闻编辑学、新闻评论学等不同的专业分支。
3. 传播学转向(20世纪60年代-80年代)20世纪60年代开始,传播学不断崭露头角,并逐渐成为新闻学的重要分支。
传播学以媒介效果和传播效果为研究焦点,探讨了新闻传播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4. 新闻学的多元化与全球化(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全球化的进程,新闻学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全球化。
互联网技术对新闻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媒体形式和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全球化背景下,新闻学开始关注跨文化的新闻传播问题。
二、新闻学的现状目前,新闻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新闻传播原理、新闻写作与编辑、新闻伦理与职业规范、传媒管理等多个方面。
以下将从研究领域、教育培养和实践应用三个方面介绍新闻学的现状。
1. 研究领域新闻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包括新闻传播理论、新闻史、新闻伦理、新闻写作、媒介效果研究、数字新闻等。
研究者探讨新闻传播的规律性和影响力,提出并发展了一系列理论和方法。
2. 教育培养新闻学在高校开设了本科、硕士和博士等多个层次的教育培养项目。
培养目标既包括理论研究型人才,也包括媒体实践型人才。
我国建设性新闻研究的述评与展望

我国建设性新闻研究的述评与展望作者:高淑慧来源:《艺术科技》2021年第18期摘要:建设性新闻作为一种正在全球崛起的新闻理念和实践,引发我国学者关注,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文章梳理现有文献,通过对时间、期刊、作者、关键词分布的分析,指出我国关于建设性新闻的研究方兴未艾,建设性新闻的起源、发展、价值逐步得到呈现。
研究主题类型主要分为学术史梳理、理论研究、对比研究及应用研究四大类型。
文章认为今后我国建设性新闻研究应丰富研究内容,拓展研究视角,优化研究方法,进一步探明建设性新闻的价值及意义。
关键词:建设性新闻;积极心理学;本土化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8-00-030 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大众被赋予传播信息的权利,既有传播格局发生改变,原先的大众传播时代逐步转变为公众传播时代。
这导致两个问题出现:一是传播技术门槛降低,打破了传统媒体对新闻报道的垄断,扩大了公众的话语权;二是公众参与的传播使得信息过剩,虚假新闻与谣言盛行,事件真相被迫置于次要位置[1]。
西方传统媒体多以冲突视角展开负面报道,使受众产生“同情疲劳”,有学者认为报道中连续不断的坏消息,同时缺少相关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导致“同情疲劳”的关键因素[2]。
在此背景下,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重视解决方案、未来导向、赋权于民的建设性新闻为新闻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建设性新闻以其独特的价值在欧美受到学者关注。
“建设性新闻”作为新闻术语最先由丹麦的乌尔里克·哈格鲁普在2008年提出,他认为建设性新闻在补充传统的新闻价值观的同时,能够平衡负面新闻带来的消极影响。
“建设性新闻”作为学术概念由美国学者凯伦·麦金泰尔2015年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
他认为其是一种在保留新闻核心功能的同时,应用积极心理学技巧进行报道,从而更具创造力和吸引力的新闻形式。
英文学术期刊《新闻实践》《新闻》分别在2018年及2019年对建设性新闻进行专题讨论。
试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范式演变――以《大公报》研究为例

试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范式演变――以《大公报》研究为例【摘要】本文探讨了中国新闻史研究的范式演变,以《大公报》为例展示其重要性和影响。
首先介绍了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历史背景,然后重点分析了《大公报》的地位和影响力。
接着探讨了中国新闻史研究的范式演变,进一步探讨了《大公报》在新闻史研究中的地位。
最后展望了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未来发展,强调了该领域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大公报》给中国新闻史研究带来的启示。
文章指出《大公报》的研究为中国新闻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案例和经验,对未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国新闻史研究、《大公报》、范式演变、历史背景、影响、地位、未来发展、价值与意义、启示、展望。
1. 引言1.1 试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范式演变――以《大公报》研究为例在中国新闻史研究领域,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研究范式也在不断演变。
本文以《大公报》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中国新闻史研究范式的演变过程。
《大公报》作为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报纸,不仅在其时代具有重大意义,也在当今研究中国新闻史的学者中备受关注。
中国新闻史研究的范式演变是一个历史性的进程,反映了学术研究的发展和变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新闻传播技术的进步,研究者对中国新闻史的关注也越来越深入,研究范式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特点。
在这一背景下,以《大公报》为例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新闻史研究的范式演变过程,揭示其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通过对《大公报》的研究,可以看到中国新闻史研究中一些重要的范式变化和发展趋势。
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学者们对新闻史研究对象和方法的认识和探索,也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大公报》作为研究对象,可以为我们深入理解中国新闻史研究的范式演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2. 正文2.1 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历史背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西方新闻学开始传入中国。
在这个时期,中国新闻史研究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影响,学者们开始尝试用西方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中国的新闻史。
中国新闻界人物研究100年回顾与反思

中国新闻界人物研究100年回顾与反思中国新闻界人物是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为中国新闻界、媒体界和整个国家的发展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回顾过去100年的中国新闻界人物研究,不仅可以看到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还可以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为今后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本文将对中国新闻界人物研究100年进行回顾与反思,探讨其对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中国新闻界人物研究的历史回顾中国新闻界人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中,新闻事业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领域。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有影响力的新闻人物,如鲁迅、胡适、陈望道等,他们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鲁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他通过《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和新闻界的重要代表人物。
胡适是中国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他创办了《新青年》杂志,倡导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实用的新道德观念和文化思潮,对中国新闻传媒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望道是中国新闻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创建了中国第一份现代报纸《申报》,致力于推动中国新闻事业的现代化进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新闻界人物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新闻界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新闻人物,如周恩来、胡耀邦、邓小平等。
他们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为新中国的新闻传媒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周恩来是中国新闻界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总理,始终致力于推动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倡导新闻媒体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胡耀邦是中国新闻界的杰出代表之一,他曾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广播电视部部长等职,为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邓小平是中国新闻传媒事业的重要推动者之一,他提出了“四个现代化”战略,为中国新闻传媒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新闻界人物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脉络,还可以为今后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试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范式演变

试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范式演变——以《大公报》研究为例李彬杨芳[摘要] 本文通过对《大公报》研究的梳理与分析,提炼出中国新闻史研究中的三种“范式”,即革命范式、现代化范式和民族-国家范式,并探讨了三种范式的缘起背景、发展过程和总体取向。
[关键词]革命范式现代化范式民族-国家范式新闻史研究《大公报》作为“中国新闻史上寿命最长、影响最大、声誉最隆的一家报纸”(方汉奇语),不仅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中国现代史”(季羡林语),也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重中之重。
半个多世纪以来,有关《大公报》的研究可谓层出不穷,争议纷纷。
以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代表性评价举例,就可以看出明显的差异与变化:20年代,“天津有三宝:永利、南开、《大公报》”。
[1]《大公报》销数最高到5万份,这在当时北方各报中是少有的,北方一般报纸销数不过几千,上万的就不多。
[2]40年代,重庆《新华日报》对“小骂大帮忙”做了如下解释:“在若干次要的问题上批评当局,因而建筑了自己的地位的《大公报》,在一切首要的问题上却不能不拥护当局,这正是《大公报》的立场。
”[3] 1948年南京《中央日报》称王芸生是“新华社广播的应声虫”。
[4]50年代,《大公报》“是一张反动的报纸”,“用‘小骂大帮忙’的手法来掩饰它为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服务的实质。
” [5]80年代,“用‘亦捧亦骂’来描述《大公报》与行政当局的关系,比‘小骂大帮忙’一语更为准确”。
[6]90年代,《为“小骂大帮忙”辩》一文指出:“对《大公报》这样一份民间报纸,不能以它到底和某个党派在言论上产生了怎样的吻合与不吻合而定其优劣、是非与功过。
”[7] 另一种观点认为“《大公报》对蒋介石‘小骂大帮忙’,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上,尤其是在国共两党斗争的问题上竭力为蒋介石及其反动政权鼓吹”。
[8]21世纪初,“历史证明《大公报》是一张爱国主义的报纸”,它“坚持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方向,与时代共进”。
[9]《大公报》引起的当事人及后来者的众多评说,说明该报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而众说纷纭的背后,不仅是一幅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全景图,而且是一纸百年中国社会思潮的演进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ey words: history of Chinese journalism; cycle; weak links; history of an individual event
从 1908 年出版的章士钊著5苏报案纪事6 算 起, 中国的新闻史研究已经走过了 90 余年 历程。 90 年的研究史算不上历史之长河, 但从一门新学 科的发展, 到当今 蔚为大 观的局 面, 也 属成绩 斐 然。据笔者统计, 单就中国新闻史论著而言, 应在 370 部以上。中国新闻史学从无到有, 从只言片语 或个项研究到系统性科学性的著述, 从概述研究 到具体的全方位探讨, 终于成为人所 公认的堂堂 正正 的学问。这里主要 以中国 新闻史 论著为 依 据, 通过对中国新闻史研究方面的回顾和分析, 为 中国新闻史学研究情况勾划一个粗略的轨迹, 并 对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及趋势作一些初步探讨。
# 104 #
上图表明, 分散 的个项史和专项史中的正确 信息或有用信息作为正向反馈被通史所吸收, 使 通史得到充实丰满, 而通史中的偏差和缺漏又作 为负反馈信息向分项史研究输出, 从而加强个项 史和专项史的研究。分项史研究与通史研究的互 动关系, 是促使新闻史学不断发展的动力。
4. 1979 年至 1998 年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后, 随着我国 新闻事业的篷勃发展, 新闻教育和研究事业也在 全国普遍展开。在学术自由讨 论的氛围中, 中国 新闻史的研究 工作迎来 了空前规 模的又 一次高 潮, 出 版论 著 255 部 ( 其中 大陆 206 部, 台港 49 部) 。20 年来, 科研队伍前所未有地壮大, 科研成 果的数量和质量空前发展与提高, 并且形成了以 时间为纵轴、以空间为横轴的多维、全方位的立体 式研究格局。新闻史研究工作者的组织 ) ) ) 中国 新闻史学会的成立, 标志着一个科学的、有序的、 成熟的史学研究局面的到来。 通过对上 述中国 新闻史 研究历 史的 粗略勾 勒, 我们是否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中国新闻史学科 的产生是自然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是人类 社会需要的必然结果; 而中国新闻史研究工作的 发展则是曲折的, 它受社会条件和社会需要程度 条件的制约, 即外部条件和新闻事业自身条件的 制约。条件越充分, 其发展越快, 否则则相反。
2. 1919 年至 1949 年 五四运动带来了人们思想的转变和新闻事业 的大发展, 同时也迎来了中国新闻史 研究的第一 个高潮。在其后至新中国建立的 30 年间, 共有 59 部新闻史著问世, 其中抗战爆发前 27 部, 抗战期 间 20 部, 解放战争期间 12 部。从数据看, 此期间 的两次重大战乱都没有影响中国新闻史研究的进 程。除论著的数量可观之外, 该时期的特点是: 其一, 系统全面记述中国新闻事 业发展的通 史类史著面世。先是在 1927 年 9 月由世界书局出 版了蒋国珍撰写的5中国新闻发达史6, 分五章统 论了中国古、近、现代 报纸的概况。两个月后, 上 海商务印书馆即出版了戈公振先生的5中国报学 史6。这部史著内容丰富, 论述全面, 被人们公认 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全面、系统地叙 述中国报刊 历史的专著, 开创了我国新闻史研究的新纪元。 其二, 形成了多角度的新闻史研究格局。在 此期出版的 59 部论著中, 既有报业通史, 又有如 赵君豪的5中国近代之报业6、余戾林的5中国的通 讯社6、吴宪增 的5中国新 闻教育 史6 和如来 生的 5中国广告事业史6等记述一个时期或一个门类的 断代史和分类史; 还有如新民报社编著的5新民报 社史6、5中美日报苦斗记6等记述某一具体报纸报 人的个项史, 基本形成了既有综合史 又有分项史 的多角度研究格局。 其三, 出现了一批研究成果丰厚 的专家式人 物。如戈公振之后的黄天鹏、胡道静、张静庐、赵 君豪、赵敏恒、项士元等人, 他们常常多领域出击, 写出了多部新闻史著。 3. 1950 年至 1978 年 1950 年到 1978 年的近 30 年, 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大陆的新闻史学研究跌入低谷, 共出版论著 24 部。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是新闻教学与科研 部门的数量规模对新闻史研究的制约。专门从事
2000 年 11 月 第 27 卷 第 6 期
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Nov. , 2000 Vol. 27. No. 6
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曾宪明
( 湖北大学 人文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2)
[ 摘 要] 本文以 90 年来的中国新闻史论 著数据统计 为依据, 结 合论著的 三种类 型及其 相互间 的关系, 认为中国新闻史的研究有一个大致的周期。根据到目前为止的研究状况, 认为中国新闻史的研究应进入新的 周期, 新世纪一定时期的研究主攻方向应针对中 国新闻通史中的薄弱环节, 主要致力于专项史、个项史及其他 空缺方面的研究。
ZENG Xian- ming ( School of Humanities, Hubei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62,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study of statistics of the recent 90 years. works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journa-l ism, the three types into which the works fall into , an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types. It suggests that the research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journalism has a rough cycle and should now enter into a new cycle, in the light of the research situation so far. The research focus of a g iven period in the new century should be directed against the weak links in the general history of Chinese journalism, such as the history of a particular subject, or that of an individual event, or other fields that have not been touched before.
[ 收稿日期] 2000- 01- 04 [ 作者简介] 曾宪明( 1950 ) ) , 男 , 河南南阳人, 湖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主要从事新闻学研究 。
# 102 #
史6, 它记述了/ 上海报界实体上变迁沿革盛衰兴 废之大要0, 主要是上海华文各日报的历史。这一 时期的突出特点, 一是论述中国新闻 业发展历史 的专文和专著极其鲜见; 二是即使如5上海报纸小 史6这样的代表性著述也极简要和不系统, 连姚公 鹤也承认自己没有论述上海各西报、各华文小报、 星期报、月刊等报刊的情况, 是对上海报业的/ 概 以浑括言之0。但无论怎么说, 有人开始涉足中国 新闻史的研究, 就好似寒冬末节的一股春风, 其意 义不可小觑。
三者是互动关系。上文已经谈到, 个项史的 研究可以丰富专项史, 而个项史和专 项史的研究 越充分, 通史就可能越全面越完美。反之, 通史成 果也可以促进个项史和专项史的研究。通史对分 项史的启发作用是不待多言的, 而绝 对完美和终 极的通史成果是没有的。一方面, 新 闻史研究工 作者会发现通史成果中的错误、不足及缺项, 从而 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 另一方面, 历史的发展是永 无休止的, 每时每刻都会有新的事实成为历史, 需
[ 关键词] 中国新闻史; 周期; 薄弱环节; 分项史 [ 中图分类号] G210. 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1) 4799( 2000) 06- 0102- 04
Research of History of Chinese Journalism in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 103 #
要我们去续写, 这种互动关系可以图示为:
二
现在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中国新闻史数 十年来的研究状况。我们将所统计的 372 部史学 论著按其包罗内容的宽泛程度进行分类, 将其分 为通史类、专项史类和个项史类后( 二者也可统称 为/ 分项史0) 。这三类成果共同组成 了中国新闻 史学的整体, 但它们又同时表现为多层次性, 它们 在史学 研究方面 所处的地 位和作用 是不尽相 同 的,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图示如下:
新闻学研究的人员不多, 又多集中在北京、上海等 几个开展新闻教育的大城市, 中国新闻史研究成 果不多便成为必然。这一时期大陆为数不多的新 闻史研究成果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以新闻断 代史形式出版的高校教材, 这是本时期最具价值 的研究成果。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杭州大学 新闻系先后编写了七部我国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新 闻事业史教材, 这些成果体现了对中国无产阶级 和进步新闻事业历史研究的突飞猛进的进展, / 弥 补了旧中国新闻史研究工作的空白0[ 3] ( P9) 。二是 / 大跃进0时期及其前后印行的十部地方小报史, 如5一个县报的成长6、5鲁山县报工作6、5大跃进 中的闽南日报6 等, 成为 该时期成 果数量 上的主 体, 其时代色彩浓厚, 价值有限。三 是回忆录、传 记类的著述, 共七部。其中较有价值的是阿英的 5晚清文艺报 刊述略6, 潘梓年 的5新华日 报的回 忆6和穆欣的5韬奋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