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教案教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感激之情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翻译。
(2)诗歌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3)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
(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审美鉴赏。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字词含义、句子翻译和创作背景。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
3. 示例法: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美。
4. 实践法:朗读、背诵诗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诗歌内容,了解作者背景,准备相关资料和案例。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查阅生僻字词的含义,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白居易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学习心得,解答疑问。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翻译。
(2)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3)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寓意。
4. 分组讨论:(1)分组讨论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审美鉴赏。
5. 朗读背诵:(1)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2)鼓励学生背诵诗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6. 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教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
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典故,分析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念。
感受诗歌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句,把握诗歌的主旨。
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涵。
2、教学难点对诗歌中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如何引导学生将诗人的人生态度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讲授法:讲解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典故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出古典文化的氛围。
讲述刘禹锡的生平故事,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初读诗歌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
全班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
3、理解诗意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重点讲解诗歌中的疑难词句,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
4、体会情感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师总结:诗人先是抒发了自己被贬谪的愤懑和痛苦,然后通过用典表达了对旧友的怀念和对世事变迁的感慨,最后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表现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理解诗歌的背景,翻译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通过诗歌表达情感,培养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感激之情,培养珍惜友谊的价值观。
(2)体会诗人面对困境时乐观、豁达的心态,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翻译。
(2)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句中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
(2)诗歌意境的感悟和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白居易及其作品。
(2)讲述《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韵。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等。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友谊之美。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友谊的理解。
(2)引导学生树立珍惜友谊的价值观。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我们了解了诗人白居易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了友谊的可贵。
我们学会了如何鉴赏诗歌,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珍惜友谊,积极向上,成为有情怀的人。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 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
3. 写一篇关于友谊的作文。
六、教学拓展1. 比较白居易与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探讨他们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2. 研究《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典故和成语,了解古代文化。
七、课堂互动1. 提问:诗中的“乐天”指的是谁?为什么诗人要向他赠诗?2. 讨论:诗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八、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背诵和作文情况,评估学习效果。
第14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

5.培养合作精神:小组讨论和分享环节,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升人际沟通能力。
一、教学内容
第14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诗歌导入:通过介绍刘禹锡与白居易的友情背景,激发学生对本诗的兴趣。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的背景、情感和艺术特色。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歌情感表达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创作诗歌。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这首诗的基本背景和作者刘禹锡的创作风格。《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应和白居易的一首诗,它体现了唐代诗人之间的酬赠文化。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逐句分析这首诗,体会诗中的意象和情感。通过具体案例分析,理解诗人在久别重逢之际的喜悦与感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我会通过对比和联系实际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句情感表达相关的情境。
2.朗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歌朗读体验。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整体氛围较好,学生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但我认为,我还可以在引导和启发方面做得更好,让学生们从更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的一首七律。
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
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
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学情分析初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对于诗词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等方面有一定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但是,对于诗歌的背景、诗人的情感以及诗歌中的隐喻等深层次的内容,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语文核心素养1.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学习本诗,学生可以理解和掌握古诗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提升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2.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分析诗歌的形象、意境和情感,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3.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欣赏诗歌的美,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可以尝试进行诗歌的创作。
4.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学习古诗,学生可以理解和传承我国的古代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难点:理解诗歌中的隐喻,把握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歌的内容、形式、主题、情感和技巧等,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难点,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3.欣赏法: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形象、意境和语言,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5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5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学习古人丰富的情感;二、欣赏诗词曲中的名句,揣摩其深刻的含义。
三、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一、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1)节奏;(2)重音;(3)韵脚二、作者与背景介绍: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
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
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
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
刘禹锡那样讲究书本上的古老出典,同时又对口头文学的民间歌谣发生了新鲜事物感。
他不但学会了唱民歌,还受了民歌的启发,写出了《竹枝词》《杨柳枝词》等耐人吟咏的好诗,创造一种新体载。
终为一代大师。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
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
尚无定论。
当时淮南节度使是王播。
王播在扬州设宴招待刘禹锡、白居易两位诗人。
白居易在酒席上把箸击盘,吟诗一首,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四句,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鸣不平。
刘禹锡从宪宗永贞元年(805)被贬,到宝历二年,只有二十二年。
由于作诗时已是岁末,预计次年春初才能到达洛阳,而且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尚未接到新的任命,所以白居易干脆称为“二十三年”,以求平仄协调,符合格律。
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端,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答谢白居易。
诗的首联,便表现出作者不同凡响的抒情才能。
刘禹锡因积极参加顺宗朝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受迫害。
在宦官和藩镇的联合反扑下,顺宗让位给宪宗,王叔文被杀,刘禹锡等被贬。
他先贬到朗州(今湖南常德),再贬连州(今广东连县),调夔州(今重庆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未离谪籍。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教案教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教学设计教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教学设计1.1 导入诗词欣赏:通过播放经典古诗词朗诵,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1.2 介绍诗人白居易: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为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做好铺垫。
1.3 揭示诗词主题:介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诗词主题的思考。
二、知识点讲解2.1 诗词的语言特点:分析诗词中的韵律、对仗、意象等语言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美感。
2.2 诗词的主题思想:深入剖析诗词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2.3 诗词的鉴赏方法:介绍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诗词。
三、教学内容3.1 诗词原文:全文呈现《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让学生对照原文进行学习和欣赏。
3.2 诗词译文:提供准确的译文,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和意境。
3.3 诗词解析:对诗词的每一句进行详细解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原文、译文和解析,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4.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词的语言特点和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对古诗词的热爱和尊重。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诗词的语言特点和主题思想的解读,需要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
5.2 教学重点:通过诗词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古诗词鉴赏能力。
以上是五个章节的教案内容,每个章节都包含了详细的小结和细节说明,供您参考。
如果需要后续章节的教案内容,请告诉我。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学PPT:制作包含诗词原文、译文、解析和相关图片的PPT,方便学生直观学习。
6.2 教学视频:准备相关的古诗词朗诵视频,用于课堂导入。
6.3 学习资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古诗词鉴赏资料,以便学生课后进一步学习。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生字词。
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学会欣赏和分析古典诗歌的基本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诗歌中的生字词和句子的理解。
诗歌主题和情感的分析。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某些生字词的理解。
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向学生展示杨柳、桃花等自然景物,引导学生思考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之间的关系。
提问学生是否曾经为某个景物而感动,从而引出诗人与朋友间的情感交流。
3.2 诗歌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增强对语言的感知和记忆力。
3.3 生字词学习:针对诗歌中的生字词,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组词等方式进行学习。
讨论生字词在诗歌中的含义和作用。
四、课堂练习与作业4.1 课堂练习:请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一句诗句,说明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4.2 作业:背诵诗歌。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与某个特定自然景物的情感联系。
五、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古典诗歌。
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6.1 教学策略: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详细解析。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6.2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通过图片、音频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运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提高学习效果。
采用互动式教学法,教师与学生进行问答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联:千古名句。“沉舟”“病树”自比之意
尾联:点睛之笔。“歌一曲”“长精神”坚忍之慨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遍。
六、学习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结构美。
(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自叙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基调,颔联悼念战友,自己回故乡的情景,使愤激之情更进一步深化,颈联把自己的沉沦和新贵们的得势进行对比,使自己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急转直下,以自勉、自励来结束全诗。全诗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
(预设表演:握手、拥抱、互相打招呼;交流别后的生活;回忆当年的学习生活等)。
(设计此环节主要是想让学生发挥想象,发挥潜力,通过表演来导入新)
三、解题。
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乐天,白居易的字。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到底是哪一种理解,现在尚无定论。我个人采用的是第二种理解。“席上见赠”是对白居易的诗的回赠之说。
七、背诵大比拼。规定5分钟的时间,看谁背得最快最好。请背得快的同学介绍经验。
八、作业;
(1)默写这首诗
(2)结合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解,写一篇200——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六、教学反思
本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作为当代学生,要想真切地理解和感悟与生活年代相隔甚远作品的内容,是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本教学以诵读为主,通过反复的朗读和背诵,来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在了解古诗背景的前提下,为了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同时训练说话能力,着重分析诗句含义并对名句作进一步的阐述,读写结合,从而使学生领会诗的意境与作者的感情。
(一)分组说话,生生互动。请每个同学在自己的小组里,用优美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同学之间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力求全面理解诗歌的意境。
(二)老师作简洁的诗歌赏析介绍,目的是帮助同学们深入地理解诗歌(/view/643972.htm)
板书:
首联:直抒胸臆。“凄凉中的互联网搜索”教学案例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2,学科:语文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
熟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二、教学课题
教养方面:
领会诗歌中所描绘的意境。
教育方面:
欣赏诗词曲中的名句,揣摩其深刻的含
领会诗歌所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
发展方面:
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
三、教材分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在扬州与白居易相逢时。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四、教学方法
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而唐诗是这些瑰宝中的瑰宝,它是我国古代文学辉煌的标志。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教学中把读贯穿全文。适当讲解诗意诗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五、教学过程
一、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四、再听录音,师生共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programs/view/rnIwIQPt5rc/)
五、观图片,发挥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图片链接:(/view/4aa8648da0116cew/rnIwIQPt5rc/)
(1)节奏;(2)重音;(3)韵脚
二、读诗思考:
1、本诗各联分别写了什么?
首联:表现辛酸,愤懑不平颔联:悲悼旧友,感叹变迁
颈联:新贵得意,悲叹身世尾联:意志不衰,坚忍不拔
2、对过去诗人是怎么看的?对现实诗人是怎么表现的?对未来诗人是怎么展望的?从中你觉得诗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3、拓展延伸:
模拟白居易与刘禹锡相逢,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然后表演。
4、赏析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5、总结本诗的教学。1、诗歌中表达的愤激的思想感情。
七、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学校:姓名:职称:电话:电子邮件:
通讯地址:
2、体会诗中名句所包含的新陈代谢的自然哲理,以及现在对名句的新的理解
3、对学生进行诗歌赏析的训练,学习写简单的赏析文章。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朗读、赏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表演激趣,导入新课。
情景:小刚和小强是一对好朋友。初中毕业后,两人都没有考上高中。转眼已经有三年没有见面了。今天,在母校门口偶遇了,他们会有怎样的举动呢?请两位同学上来表演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