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中医诊疗方案
眼耳鼻喉科1种中医诊疗方案

耳胀(分泌性性中耳炎)中医诊疗方案一、概念:耳胀由风邪外袭、肝胆湿热、脾虚失运等导致耳窍鼻塞。
以听力下降,耳胀满感为主要表现。
多见于分泌性中耳炎、鼻咽部肿瘤、脑脊液耳漏、胆固醇肉芽肿等。
本方案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
二、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标准:(1)病史:多有感冒病史。
(2)临床症状:以耳内胀闷堵塞感、耳鸣、听力下降、自声增强为主要症状。
(3)专科检查:早期可见鼓膜轻度充血、内陷,若鼓室有积液,则可在鼓膜表面见到液平面,或可见到鼓膜外凸。
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聋。
鼓室导抗图呈B型或C型曲线。
(二)西医诊断标准:(1)症状:听力减退,包括听力下降、自声增强;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当头部运动或打呵欠、鼓气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耳内闭塞或闷胀感,按压耳屏后可暂时减轻,可伴耳痛。
(2)鼓膜检查:鼓膜充血、内陷,表现为光锥缩短或消失,鼓室积液时鼓膜失去正常光泽,呈淡黄、橙红或琥珀色。
若液体未充满鼓室,可透过鼓膜见到液平面。
(3)听力检查:纯音听呈传导性聋。
声导抗图为B型或C型曲线。
(4)排除诊断:鼻咽部肿瘤、脑脊液耳漏、胆固醇肉芽肿。
三、分证论治(注①主症②兼症③舌脉)(1)风邪外袭,痞塞耳窍证:①耳内胀闷,微痛不适,耳鸣如闻风声,自声增强,听力减退。
可伴有鼻塞、流涕、头痛、发热恶寒等症。
舌质淡红,苔白,脉浮。
(2)肝胆湿热,上壅耳窍证:①耳内胀闷堵塞感,耳内微痛,耳鸣如隆隆声,自声增强,重听。
可伴有烦躁易怒,口苦口干,胸胁苦闷。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3)脾虚失运,湿浊困耳证:①耳内胀闷堵塞感,听力渐降,伴有耳鸣声嘈杂。
可有胸闷、纳呆、腹胀便溏、肢倦乏力、面色不华。
舌质淡红,或舌体胖,边有齿痕,脉细滑或细缓。
四、鉴别诊断(一)与先天性或后天性中耳胆脂瘤鉴别:,对于鼓膜完整的中耳胆脂瘤,主诉听力下降,检查鼓膜完整,透光度差,听力图显示为传导性听力损失,容易混淆。
但鼓室积液征不明显,鼓膜透光度差,可透过鼓膜见到白色的实性团块样物位于鼓膜内侧的鼓室内。
耳鼻喉科耳鸣中医诊疗方案

耳鼻喉科耳鸣中医诊疗方案耳鸣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临床研究》(王士贞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以耳鸣为第一主诉,耳鸣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有耳内(单耳或双耳)或头颅有鸣响的声音感觉(如蝉鸣声、吹风声等),二是周围环境中(包括耳周围)没有产生这种声音的客观来源。
2.耳鸣这种令人厌烦的声音对患者的睡眠、生活、工作和学习、情绪等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是将耳鸣作为一种疾病进行诊断的主要依据之一。
3.听力正常或伴有不同程度的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
4.注意排除来自耳周围的体声,如与脉搏搏动一致的血管搏动声、腭咽喉肌阵挛的咔嗒声、咽鼓管异常开放的呼吸声等。
(二)证候诊断1.风热侵袭证:耳鸣初起,病程较短,可伴耳内堵塞感或听力下降,或伴有鼻塞、流涕、头痛、咳嗽等症。
舌质稍红,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数。
2.肝火上扰证:耳鸣的起病或加重与情志抑郁或恼怒有关,口苦,咽干,面红目赤,尿黄,便秘,夜寐不宁,胸胁胀痛,头痛或眩晕。
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3.痰火郁结证:耳鸣,耳中胀闷,头重如裹,胸脘满闷,咳嗽痰多,口苦或淡而无味,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4.脾胃虚弱证:耳鸣的起病或加重与劳累有关,或在下蹲站起时加重,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纳呆,腹胀,便溏。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5.肾精亏损证:耳鸣已久,腰膝酸软,头晕眼花,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多,性功能减退,潮热盗汗或畏寒肢冷。
舌质淡或嫩红,脉虚弱或细数。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风热侵袭证治法:疏风清热,散邪通窍。
推荐方药:桑菊饮加减。
桑叶、菊花、薄荷(后下)、荆芥、桔梗、杏仁、蔓荆子、蝉蜕、甘草。
中成药:川芎茶调散等。
2.肝火上扰证治法:清肝泻火,开郁通窍。
推荐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丹皮、栀子、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薄荷(后下)、黄芩、甘草。
中成药:加味逍遥丸等。
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1.鼻渊病(慢性鼻-鼻窦炎)2.鼻窒病(鼻中隔偏曲)3.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鼻渊病(慢性鼻-鼻窦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慢性鼻-鼻窦炎是耳鼻咽喉科临床常见的多发病,症状为鼻塞,黏性、脓性鼻涕,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
多为急性鼻窦炎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迁延而成。
属于中医鼻渊病范畴。
一、诊断标准参考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病史:多有反复伤风鼻塞病史或治疗鼻炎不规范病史。
-2.临床症状:本病以脓涕量多为主要症状,常伴有鼻塞或嗅觉减退,症状可局限于一侧,或双侧同时出现,部分病人可伴有明显头痛,头痛的部位常局限于前额、鼻根部、头顶部等,多有一定的规律性。
3.检查: 鼻粘膜充血肿胀,尤以中鼻甲及中鼻道为甚,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嗅沟、下鼻道或鼻后孔可见脓涕,前额部、鼻根部等可有压痛。
鼻窦X线片或CT检查常显示窦腔模糊、密度增高,或可见液平面。
上颌窦穿刺冲洗可了解窦内有无脓液及其性质、量、气味等。
二、术前中医治疗方案1.肺经风热证症状:鼻塞、鼻涕量多而白粘或黄稠,嗅觉减退,头痛,可兼有发热恶风,汗出,或咳嗽,痰多,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方药:银翘散加减。
组成:金银花、连翘、荆芥、牛蒡子、薄荷、芦根、桔梗等。
:2.胆腑郁热证症状:鼻涕浓浊,量多,色黄或黄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减退,头痛剧烈,可兼有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耳鸣耳聋,寐少梦多,小便黄赤等全身症状。
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数。
治法:清泻胆热,利湿通窍。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组成:龙胆草、黄芩、柴胡、栀子、泽泻、车前子、木通、当归、生地等。
3.脾胃湿热证症状:鼻塞重而持续,鼻涕黄浊而量多,嗅觉减退,头昏闷,或头重胀,倦怠乏力,胸脘痞闷,纳呆食少,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化浊通窍。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目录暴聋(突发性聋)诊疗方案鼻鼽(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案耳鸣诊疗方案慢喉痹(慢性咽炎)诊疗方案慢喉瘖(慢性喉炎)诊疗方案耳胀(分泌性中耳炎)中医诊疗方案鼻渊(慢性鼻-鼻窦炎)中医诊疗方案鼻窒(慢性鼻炎)中医诊疗方案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梅核气病(咽异感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暴聋(突发性聋)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6—94))、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诊断依据:(1)听力突然下降,1~3天内听力下降达到高峰,多为单耳发病。
或伴耳鸣、眩晕。
(2)常有恼怒、劳累、感寒等诱因。
(3)耳部检查:鼓膜多无明显变化。
(4)听力检查主要呈感音神经性聋。
(5)应与耳眩晕、耳胀相鉴别。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七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2005年制定的《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
(1)突然发生的听力损失,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天以内。
(2)非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可为轻、中或重度,甚至全聋。
至少在相连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L以上。
多为单侧,偶有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
(3)病因不明(未发现明确原因包括全身或局部因素)。
(4)可伴耳鸣、耳堵塞感。
(5)可伴眩晕、恶心、呕吐,但不反复发作。
(6)除第八颅神经外,无其它颅神经受损症状。
(二)证候诊断1.风邪外犯证:多因感冒或受寒之后,突发耳聋,伴鼻塞、流涕,或有头痛、耳胀闷,或有恶寒、发热、身痛。
舌质红,苔薄白,脉浮。
2. 肝火上炎证:情志抑郁或恼怒之后,突发耳聋,耳鸣如潮或风雷声,伴口苦口干,便秘尿黄,面红、目赤。
舌红,苔黄,脉弦数。
3. 痰火郁结证:耳聋耳鸣,耳中胀闷,或见头晕目眩,胸脘满闷,咳嗽痰多,口苦或淡而无味,二便不畅。
耳鼻喉科常见疾病的中医药治疗方法

耳鼻喉科常见疾病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导言耳鼻喉科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耳鼻喉的疾病和病理生理变化。
中医药作为一种传统医学,长期以来在耳鼻喉科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中医药的角度,介绍耳鼻喉科常见疾病的中医药治疗方法。
一、鼻炎的中医药治疗方法鼻炎是鼻腔黏膜的炎症性病变,常见症状包括鼻塞、流涕、喷嚏等。
中医药治疗注重调理整体气血,以下为几种常见的中医药治疗方法:1. 中药药膏外敷:使用中药药膏外敷鼻腔,可以改善鼻腔黏膜的炎症程度,缓解症状。
2. 经络穴位按摩:通过按摩鼻翼、迎香穴等相关穴位,刺激经络,促进气血循环,起到舒经活络、祛风退热的作用。
3. 中药药物内服:内服中药可以调理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提高免疫力,从而减轻炎症症状。
二、中耳炎的中医药治疗方法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炎症性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耳鸣、耳聋、耳痛等。
中医药治疗中耳炎的方法主要如下:1. 中药擦洗:将中药配成洗剂,通过耳道擦洗,清理耳道,抑制细菌繁殖,减轻炎症。
2. 穴位贴敷:使用中药贴敷在耳朵旁的特定穴位上,通过刺激穴位,改善气血循环,促进炎症的吸收。
3. 中药饮品内服:中药饮品可以改善身体内部的炎症状况,提高免疫力,缓解中耳炎引起的症状。
三、喉炎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喉炎是喉黏膜的炎症性疾病,常见症状包括声音嘶哑、干咳等。
中医药治疗喉炎的方法主要如下:1. 中药漱口:使用中药药水进行漱口,直接作用于喉黏膜,起到消炎、镇痛的作用。
2. 中药熏蒸:利用中药的挥发性成分进行熏蒸,可以直接作用于喉黏膜,起到消炎、润滑的作用。
3. 中药颗粒冲服:将中药颗粒冲服,可以改善身体内部的炎症症状,提高免疫力,缓解喉炎的症状。
四、耳聋的中医药治疗方法耳聋是耳朵感知能力下降的状况,中医药治疗耳聋的方法主要如下:1. 中药耳点滴:将中药配成耳滴剂,滴入耳朵,改善耳鸣、耳聋等症状。
2. 中药饮品内服:内服中药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耳蜗的供氧供血,改善耳聋状况。
耳鼻喉科中医诊疗方案

耳鼻喉科中医诊疗方案
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中医耳鼻咽喉科病证诊
断疗效标准》(1991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诊断依据:
(1)病史:有急性扁桃体炎发作病史。
(2)自觉症状:咽部不适,发痒,干燥,灼热感,异物感,微痛,可有刺激性咳
嗽,口臭,易感冒或伴纳差,乏力,头痛,低热等。
(3)咽部检查:
①挤压舌腭弓,自隐窝口有脓液及脓栓排出。
②扁桃体表面不平,有瘢痕或黄白色点状物。
③舌腭弓、咽腭弓与扁桃体粘连。
④扁桃体及舌腭弓慢性充血。
⑤患侧下颌角淋巴结肿大。
凡具备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病史及检查所见中①项或②~⑤中三项以上即可作
出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七版
(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二)证候诊断
1.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
咽部干焮,微痒微痛,哽哽不利,午后症状加重。
全身可见午后
颧红,手足心热,
失眠多梦,或干咳痰少而粘,耳鸣眼花,腰膝酸软,大便干,舌质干红少苔,脉细数。
2.脾胃虚弱,喉核失养证
咽干痒不适,异物梗阻感,咳嗽痰白,胸脘痞闷,易恶心呕吐,口淡不渴,大便不实,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
3.痰瘀互结,凝聚喉核证
咽干涩不利,或刺痛胀痛,痰黏难咯,迁延不愈。
全身症状不明显。
舌质暗有瘀点,。
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

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
引言
耳鼻喉科手术是一种常见的医疗程序,但手术后的恢复过程对于患者的舒适和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提出一份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以帮助患者在手术后尽快康复。
术前中医干预
术前中医干预是为了准备患者迎接手术,并尽可能降低手术风险。
1. 中药调理:根据个体情况,使用适合的中药进行调理,以促进身体的平衡和稳定,并增强患者的免疫力。
2. 针灸疗法:通过针灸刺激特定穴位,调理患者的气血流通,提升体内的自愈能力,减少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3. 中医推拿:通过按摩和推拿手法,舒缓患者的紧张情绪,缓解焦虑和压力,为手术做好心理准备。
术中中医干预
术中中医干预可以帮助缓解手术时的不适感,并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1. 针刺镇痛:在手术过程中,可以使用针刺技术帮助患者缓解疼痛,减少麻醉药物的使用量,降低麻醉风险。
2. 气功呼吸法: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气功呼吸练,帮助舒缓身体紧张和疼痛感,促进手术的顺利进行。
术后中医干预
术后中医干预是为了加速患者的康复和恢复。
1. 中药调理: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康复进程,使用适当的中药进行调理,促进伤口愈合和术后恢复。
2. 中医康复训练:结合中医理论和康复原则,进行个性化的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功能和活动能力。
总结
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旨在辅助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和康复效果。
术前的中医干预可以帮助准备患者,术中的中医干预可以缓解不适感,术后的中医干预可以促进
康复。
在实施该方案时,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根据个体差异进行相应的调整。
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诊疗与方剂选择

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诊疗与方剂选择近年来,耳鼻喉科疾病在人们生活中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传统中医学在耳鼻喉科疾病的诊疗与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中医的诊疗和中药的方剂选择,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并提高康复的效果。
本文将重点探讨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诊疗方法和方剂选择,希望对广大患者和医生能有所帮助。
一、鼻炎的中医诊疗与方剂选择鼻炎是指鼻腔黏膜的慢性炎症,可表现为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
中医认为鼻炎多由风寒、风热侵袭、饮食不当等引起,治疗时应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方剂。
1. 风寒鼻炎:临床表现为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桂枝去芍药汤合柴胡疏肝散,既可以祛寒解表,又可以疏肝解郁,改善症状。
2. 风热鼻炎:临床表现为鼻塞、流黄涕、发热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葛花清瘟汤合败酱草茎汤,既可以清热解毒,又可以疏风解表,有效缓解症状。
二、耳鸣的中医诊疗与方剂选择耳鸣是指感觉到听觉上的异常,常常伴随着噪声、头晕等症状。
中医认为耳鸣多由肝火上炎、肾精亏损等因素引起,治疗时应针对不同的病因选择方剂。
1. 肝火上炎引起的耳鸣:临床表现为耳鸣、耳聋、头晕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柴胡清肝汤合石决明散,既可以清热解毒,又可以平肝潜阳,缓解症状。
2. 肾精亏损引起的耳鸣:临床表现为耳鸣、耳聋、腰膝酸软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合精制鹿茸散,既可以滋养肾阴,又可以益气生津,改善症状。
三、咽喉炎的中医诊疗与方剂选择咽喉炎是指咽喉黏膜的炎症,可表现为喉痛、声音嘶哑等症状。
中医认为咽喉炎多由风热侵袭、肺燥热化等因素引起,治疗时应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方剂。
1. 风热咽喉炎:临床表现为咽痛、声音嘶哑、口渴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银翘散合柴胡疏肝散,既可以清热解毒,又可以疏肝理气,缓解症状。
2. 肺燥热化引起的咽喉炎:临床表现为咽痛、干咳、口干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生石膏汤合麦门冬散,既可以清热润肺,又可以止咳化痰,改善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页眉
目录
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
梅核气病(咽异感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6)
页脚
页眉
页脚
页眉
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中医耳鼻咽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1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诊断依据:
(1)病史:有急性扁桃体炎发作病史。
(2)自觉症状:咽部不适,发痒,干燥,灼热感,异物感,微痛,可有刺激性咳嗽,口臭,易感冒或伴纳差,乏力,头痛,低热等。
(3)咽部检查:
①挤压舌腭弓,自隐窝口有脓液及脓栓排出。
②扁桃体表面不平,有瘢痕或黄白色点状物。
③舌腭弓、咽腭弓与扁桃体粘连。
④扁桃体及舌腭弓慢性充血。
⑤患侧下颌角淋巴结肿大。
凡具备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病史及检查所见中①项或②~⑤中三项以上即可作出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七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二)证候诊断
1.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
咽部干焮,微痒微痛,哽哽不利,午后症状加重。
全身可见午后颧红,手足心热,失眠多梦,或干咳痰少而粘,耳鸣眼花,腰膝酸软,大便干,舌质干红少苔,脉
2.脾胃虚弱,喉核失养证
咽干痒不适,异物梗阻感,咳嗽痰白,胸脘痞闷,易恶心呕吐,口淡不渴,大便不实,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
3.痰瘀互结,凝聚喉核证
咽干涩不利,或刺痛胀痛,痰黏难咯,迁延不愈。
全身症状不明显。
舌质暗有瘀点,页脚
页眉
苔白腻,脉细涩。
二、治疗方案
(一)外治法
1.烙法:适用于各种证型。
根据扁桃体分度程度,挑选特制的烙铁在酒精灯上烧至通红后蘸上麻油(烙铁涂蘸麻油后酌热度约为120℃),然后迅速送入口腔对准扁桃体施行烧烙,当听到局部发出“兹拉”声后(约0.5~1秒)立即将烙铁抽出,此为“一铁”治疗量。
每侧扁桃体10~15“铁”为一次治疗量。
施烙后扁桃体表面形成一片烙痂,3天后烙痂脱落可行第二次治疗,治疗10次为1个疗程。
烙治过程应注意烙铁须在压舌板的上面进出口腔,以免烧伤其他部位。
一旦发生口腔黏膜烫伤,局部可以喷喉风散。
2.啄治法:适用于各种证型。
用镰状刀在扁桃体上做雀啄动作,每刀深度约2~4毫米,每侧扁桃体3~5下,啄治后扁桃体表面会少量出血,每次治疗以吐2~3口血为适度。
每周1~2次,5次为1疗程。
啄治过程应注意进刀不要太深,避免损伤扁桃体血管。
一旦出血较多应及时进行局部止血。
3.含漱法:适用于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
可选用滋阴清热利咽等中药煎水含
4.吹药法:适用于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
可选用滋阴清热利咽的中药粉剂吹入患处。
5.含服法:适用于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
可用滋阴清热利咽中药含片或丸剂含服。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
治法:滋养肺肾,清利咽喉。
推荐方药:百合固金汤加减。
百合、生地、熟地、麦冬、玄参、当归、芍药、贝母、桔梗、甘草等。
2.脾胃虚弱,喉核失养证
治法:健脾和胃,祛湿利咽。
推荐方药:六君子汤加减。
人参、茯苓、白术、甘草、陈皮、半夏等。
3.痰瘀互结,凝聚喉核证
治法:活血化瘀,祛痰利咽。
推荐方药:会厌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
桃仁、红花、当归、赤芍、生地、柴胡、枳壳、桔梗、甘草、玄参、陈皮、半夏、茯苓等。
(三)针灸治疗
页脚
页眉
1.体针:
(1)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选太溪、鱼际、三阴交、照海等穴位,平补平泻手法。
(2)脾胃虚弱,喉核失养证选用中脘、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平补平泻手法。
2.耳针:取咽喉、肾上腺、皮质下、脾、肾等穴位,用补法。
(四)护理
1.慎起居,加强锻炼。
2.饮食有节,忌辛辣炙煿,禁烟酒。
3.注意口腔卫生,及时治疗邻近组织疾病。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中医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
治愈:咽部症状消失,检查正常,积分减少≥95%。
显效:咽部症状明显减轻,局部体征显著改善,积分减少≥70%,<95%。
有效:咽部症状和体征减轻,体征积分减少≥30%,<70%。
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变化,或积分减少<30%。
(二)评价方法
1.记分方法:根据中医证候量化表内容,由医生询问及检查患者的情况后填写门诊评分记录,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进行评分。
2.疗效评估方法:在治疗前与治疗后分别5次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进行评分,根据总分值改变判断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
慢乳蛾病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评分标准
分)重(4中(2 分)分)6轻(分0主症及体征轻微较重明显无阻塞感
偶尔频繁经常刺激性咳嗽无
Ⅰ°Ⅲ°扁桃体大小无Ⅱ°点状脓栓压迫可见隐窝溢脓多无压迫有少许脓液溢出
无充血可见少量血丝大量布满血丝淡红色扁桃体充血整个充血,
无正整个扁桃体有瘢痕,部分细条状瘢痕扁桃体瘢痕扁桃体有瘢痕无2/3 常陷窝开口
无1/3 腭弓充血粘连粘连部整个扁桃周围粘连2/3 粘连次症分0分)2轻(分)分)中(4重(6
干痒感明显,咽部灼痛,干痒感较明显,略感有少许干痒感咽干不适无灼热喜饮水页脚页眉
咽灼热感无灼热轻微、偶有咽部灼热、经常有咽部灼热、持续有
咽痛轻微、持续有咽痛轻微、经常有咽痛轻微、偶有咽痛无
梅核气病(咽异感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6—94),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以咽部异物阻塞感为主要症状。
其状或如梅核,或如炙脔,或如贴棉絮,或如虫扰,或如丝如发,或如痰阻,或如球如气,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不痛不痒,不碍饮食及呼吸。
(2)多于情志不舒、心情郁闷时症状加重。
(3)咽喉部及食道无异常。
2.西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8年制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2版(孔维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1)咽部或颈部中线有团块阻塞感、烧灼感、痒感、紧迫感、黏着感等。
(2)注意区分器质性病变和功能性因素,排除咽部、颈部上呼吸道、上消化道等部位的隐蔽性病变。
(3)注意区分全身性因素和局部因素,区分急性传染病、血液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系统疾病在咽部的表现。
(二)证候诊断
1.肝气郁滞证:咽喉异物感,或如梅核,或如肿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但不碍饮食。
或抑郁多疑,胸胁脘腹胀满,心烦郁怒,喜叹息。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2.痰气交阻证:咽喉异物感,咽喉多痰,咳吐不爽,或咳嗽痰白。
肢倦纳呆,脘腹胀满,嗳气。
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肝气郁滞证
治法:疏肝理气,散结解郁。
推荐方药:加味逍遥散加减。
柴胡、薄荷、当归、白芍、丹皮、茯苓、川楝子、山页脚
页眉
栀、生姜、甘草等。
中成药:加味逍遥散、逍遥颗粒等。
2.痰气交阻证
治法:行气导滞,散结除痰。
推荐方药:半夏厚朴汤加减。
半夏、厚朴、生姜、苏叶、茯苓、陈皮、甘草等。
中成药:越鞠丸等。
(二)针灸治疗
1.体针
毫针刺廉泉穴,针尖向上刺至舌根部。
或取合谷、内关、天突穴,每日1次。
2.浅针
取长针于咽部浅刺,养阴生肌散或冰硼散吹咽部。
(三)护理
1.慎起居,节饮食,禁烟酒。
2.注意情志护理,针对患者的精神因素,耐心解释,进行心理疏导,解除其心理负担,增强治疗信心。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6—94)。
梅核气病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评分标准
分9 分分6分30主证
咽部持续异物感无咽部偶有异物感异物感咽部常有异物感分2次证分分0 6分4
胸闷胸胁脘腹胀满胸胁胀闷无偶有
叹息偶有频繁时作无痰少无咯痰痰多痰时多时少治愈:咽部异物感等症状消失,积分减少≥95%。
显效:咽部异物感等症状减轻,积分减少≥70%,<95%。
有效:咽部症状和体征减轻,体征积分减少≥30%,<70%。
无效:咽部异物感无明显变化或积分减少<30%。
(二)评价方法
1.记分方法:根据以上中医证候量化表内容,由医生询问及检查患者的情况后
填写门诊评分记录,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进行评分。
2.疗效评估方法:在治疗前与治疗后分别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进行评分,根据总分页脚
页眉
值改变判断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
页脚
页眉
页脚。